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23-05-22

第一篇: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媒体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方面,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尤为重要。本文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新闻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状,以期为今后新闻报道中有关人文关怀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东方之星”沉船

一、沉船事件与人文关怀

1、新闻事件的背景介绍

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许,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客轮,从南京驶往重庆的途中突遇龙卷风,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

事故发生后,湖北省启动突发事件一级响应,成立水上搜救指挥部。长江船务管理局和省、荆州市、监利县已调集力量在现场开展紧急搜救。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对长江沉船事故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搜救工作。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率有关部门负责人紧急赶赴事发地,现场指导沉船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

在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各方媒体都进行了持续的跟踪报道,力求最大限度的还原事实,倾注大量的人文关怀,进行了初步的反思,做到了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

2、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词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扬人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人文关怀应当是对人的生活状态,精神和人格独立的一种关怀,换言之是要真正的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人文主义者”的唐君毅认为“人文的思想”即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决不加以抹杀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新闻媒体报道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媒体对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即要求新闻媒体人充分尊重人权,以人为本。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在这种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人文关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

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人首先应当保持对遇难者的尊重,其次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和报道也应当尽量尊重其隐私与悲恸情绪。

(2)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作为新闻报道尽量保持新闻内容的公开、及时、透明是首要前提。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首先受众作为新闻的主体对事件的内容具有知情权。其次,遇难者和遇难者亲属对事件的具体细节及善后工作都具有知情权。

(3)促进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

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有利于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媒体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1、新闻报道表现形式中的人文关怀

记者作为连接新闻和事件的主要媒介,在新闻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自觉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充分尊重和理解被访者,将会在采访者和被访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减轻受访者的心理负担。使得双方可以更好地沟通,还原事故现场,进而挖掘新闻背后更多的故事。因此在灾难性新闻的采访中,记者在获取新闻素材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受访者情感需要和隐私。

重大的灾难性事故不仅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多地是给遇难者及其家属带来心灵和精神上不可弥补的创伤。同时全社会也会陷入巨大的悲伤情绪之中,公众不仅需要知情,更需要疏导和鼓舞。此时媒体不仅要对事故进行真实详细的报道,而且要把握好舆情,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在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中,许多媒体就表现出来高度的人文关怀意识。6月1日晚,在沉船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许多主流媒体通过其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形式率先对事故进行简要的报道。6月2日早,各大电视台通过早间新闻对事故进行报道,使大众通过权威媒体了解事故的进展。与此同时各大网站纷纷开设专栏对事故进行追踪报道,电视媒体也对此次事故进行了集中报道,例如东方卫视在沉船事件发生以后迅速在常规新闻节目《看东方》中做了集中报道,而且暂停了随后的娱乐节目。在此次沉船事件中,各大媒体的反应及时,报道迅速,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稳定了民心,对社会的舆论导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新闻媒体还透过多种形式体现其人文关怀。例如,百度关于“东方之星”的搜索版面调整为黑白色,以此表示对遇难者的哀悼。在“东方之星”遇难人员“头七”祭奠日这一天,各大电视媒体纷纷停播娱乐节目。参与现场救援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列队,集体为遇难者脱帽致哀3分钟,现场船舶同时鸣笛3分钟,向遇难者致哀。在哀悼的队伍中,包括中新社在内报道沉船事件的媒体记者,也暂停手中工作,为遇难者默哀。②?各大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全国的哀悼也表现出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安慰。

2、新闻报道内容中的人文关怀

在突发性灾难面前,对于新闻事实的报道和对人的精神关注同样重要。正如美国资深记者和新闻学教授罗恩.史密斯所言:“新闻工作者往往并不满足于报道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还想把社会问题报道得富于人性,甚至激起读者的同感。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和正在经历这些问题的人打成一片,以深刻的洞察力采访他们,心怀同情和关心描述他们的处境。”③因此在此次沉船事件中,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倾注了大量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在此次沉船事件中,媒体将人作为新闻的报道主体,通过镜头前的各种“人”来彰显对人的关怀和尊重。灾难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痛苦,但是我们更应该探寻这痛苦背后更加伟大的东西,即人性的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在事故报道中出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幸存者吴建强与老伴一同乘坐“东方之星”客船旅游,不幸却遇到此次沉船事故。据吴建强回忆在沉船之际老伴为了让自己逃生,选择“撒手”,他说“多亏了老伴帮了一把才能逃生”。每每谈及至此,吴建强总是禁不住流下眼泪。在“东方之星”沉船后不久,搜救组紧急派出潜水员进行水下搜救工作。潜水员官东第一个入水,在舱室内探摸时,官东发现一位老大娘,他摸到老人身边,为她戴上潜水装具,并于20分钟后和其他潜水员一起将老人成功救出水面。65岁的老大娘朱国梅成功获救。不久后,官东在水下又发现一名幸存的小伙子,由于惊吓过度,情绪紧张,小伙子无法穿戴救生装具,官东果断脱下自己的潜水重装具,和另外两名潜水员一起把小伙子救了出来。这名21岁的重庆籍船员陈书涵顺利得救。媒体通过报道这些真实的镜头拉近了大众与受灾者之间的距离,正是由于媒体对于这些在事故中彰显大爱的故事的报道,激起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在此次事故中监利县的普通民众纷纷尽自己的力量为救援和接待安慰遇难者家属提供帮助。

对于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事发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长江沉船事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搜救工作。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交通运输部等有关方面迅速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力量,赴现场指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 2015年6月2日晚,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搜救工作指挥部会议上当即决定,成立国务院“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调查组,立即展开调查工作,彻底查明事件原因,给遇难者家属和社会公众一个负责的交代。

在此次灾难报道中,对李克强总理的报道深入人心。李克强总理及随行人员向逝者鞠躬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他反复强调,人命大于天,当前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搜救人员,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任何可以救人的方案和措施都不能放弃。④这些报道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表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结语

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我国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经过汶川、雅安、芦山等重大灾难的报道之后,新闻媒体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都自觉注入了人文关怀。诚然,由于对人文关怀认知的缺乏,我们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不足,但是总体在逐渐走向成熟。媒体也逐渐担负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总之,虽然此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媒体人只有在报道过程中重视人,关注个体的精神情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权益和隐私,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①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http:///xwzx/gnsz/szyw/201506/08/t20150608_5584562.shtml,中国新闻网

③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新华出版社,2001

④http://news.youth.cn/wztt/201506/ t20150605_6718709_2.htm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4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第二篇:后本剧时代的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

“后本剧时代的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文艺理论研讨会2010年年会

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2010年5月13日——15日 中国·四川·宜宾 说明:

1. 本汇编收录时间截止于5月12日24时整。 2. 以作者姓氏汉语拼音为序排列。

“后悲剧时代”与汶川大地震自愿者的道德意义

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曹家治 内容摘要

大灾难及人类的应付方式常常会深刻改变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认识。汶川地震前的时期因国人令人沮丧的道德表现而被“愤青”指称为“后悲剧时代”。汶川大地震自愿者火山爆发般的扶危激情迅速刷新了国人灰暗的道德意识,高调显示出国人道德面貌与精神境界灿烂明亮的一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今社会进步积累的必然,是国人物质生活与心灵自由度改善而致“人化”程度提升的表现。汶川大地震自愿者大群体救援行为自由自觉地“真道德”性质,内涵着人道主义悲剧意识与存在主义悲剧意识,是对“后悲剧时代“指称的否定,更是表征中国社会进入“悲剧时代”的一声春雷,一枝出墙红杏。 关键词

后悲剧时代

汶川大地震

自愿者

自由自觉

真道德

悲剧时代

消费主义时代的悲剧与人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曹万生 内容摘要

消费主义时代仍有悲剧。权利方和资本方无意识承认。否定前政治的悲剧成为权利允许的主流。17年、文革的历史悲剧,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政治悲剧。消费时代由于市场的需要,好莱坞大团圆模式成为主流。消费主义时代的悲剧书写变形。张承志、史铁生的政治变形。罗伟章的人道主义悲剧展示了消费主义时代农民命运悲剧与人道主义严峻性命题。灾难书写时悲剧。第三种悲剧在中国缺乏作家的深刻表现。 关键词

消费主义

悲剧

宗教

理想

现代主义

人道主义 生态灾难电影的叙事视角与叙事伦理

——以《可可西里》、《2012》为例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程丽蓉 内容提要

在“生态电影”的共名之下,中西方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电影文本叙事视角的选择以其蕴含的叙事伦理的差异,反映出电影背后中西生态文化取向的差别。《2012》式的好莱坞生态灾难大片时遵循经济伦理的超级视听消费品,以特定叙事视角和特效技术实施抵抗消费主义,代表东方生态理论的影像书写。这种差异促进人反思影视传媒如何才能真正适度的传达生态关怀而不被娱乐消费所销蚀。 关键词

生态灾难

叙事视角

叙事伦理 审美心理·文化转型·关系反思 ——三维试阈中的《2012》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大学学院语言文化系

董琦琦 内容摘要

灾难电影已经成为当代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凭借非常态的蒙太奇结构手法令观众体验到“子弹穿膛”式的震惊效果。《2012》的票房胜利再度印证了灾难低昂应内蕴的独特魅力。面对上述现象,文章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深入进行了反思:首先,《2012》通过酷炫劲爆的仿像画面消解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界限,真假难辨致使审美距离随之丧失,观众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史无前例的虚无感无疑是人类恐慌情绪生成的直接缘由;其次,《2012》作为奇观电影的典范,标志着电影范式的时代转型,在根本上又是文化观念演变的结果;最后,有别于古希腊时代的睦邻有伴关系,人与自然地关系在影片中高度紧张,与系列间性哲学的创建初衷一脉相承,包括《2012》在内的当代灾难电影均致力于为主客观系的改善做出努力。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文化转型

关系反思 回顾·总结·前瞻

——有关地震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述评

四川文理学院

范藻 内容摘要

两年来地震文学的创作抒情和纪实文体有余而虚构文学不多。地震文学研究呈现出了“四多四少”的症状:即研究诗歌的多而研究文体的少,侧重于宣传效应的多额头注重学理的少。如何通过这次大地震产生的地震文学进而引发的文学现象,进行系统性、全方位和深层次的研究,突出地震文学所反映和表达的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和众志成城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地震文学

创作

研究

总结

前瞻

汶川地震和海底地震后20天作家行为的民族责任感比较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内容摘要

海地和中国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出现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家。在大地震面临,作家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责任感和民族意识,这是灾难对文学家的考验 。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在汶川大地震和海地大地震中的作家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是与时相共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共苦难,在救灾和文化使命方面,在文学发展和繁荣方面做出了世界性的独特行动,这是海地作家所难以企及的。虽然海地作家本身遭受重大损失,地震后仍然处于恐怖和痛苦、绝望中,而不像中国作家大多处于地震灾区的外围,在人身安全和创作心态、通讯媒体方面都占据着优势,但是中国作家行为仍然是集体性的、积极的,也是不顾自身安危的,这是中国作家的民族气节,这是中国作家的文化力量,也是中国作家存在的合法理由。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海地地震

作家行为

民族责任感 一曲非常时期的人性悲歌

——《唐山绝恋》的悲剧美学精神 内容摘要 近年来,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场地震文学热。地震文学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唐山绝恋》作为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在刻画非常时期的人性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悲剧美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震中的“人”与“自然”:渺小的人类,强大的自然力量;

二、地震中的“人”与“社会”:灾难中“情”与“贵”的艰难抉择;

三、地震中的“人”与“人”:延宕一生的苦难记忆与创作于灵魂的升华;

四、地震中的“人”与“自身”:灵魂的扣问,对错的难辨。 关键词

地震文学

人性

悲剧精神 灾难艺术的人文关怀与伦理立场 内容摘要 从5·12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新闻影像与文学艺术一起不仅重现了灾难当时的真实场景作品随之兴起,而且起到足够的社会作用,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在这种非常态的社会状况之下,整个文学艺术的叙述方式都以社会作用、国家整体利益的伦理立场。但另一方面,灾难艺术除了表达大灾大爱为核心的权威话语,还应该扩展情感空间,以更广阔的人文关怀来丰富人们的灾难体验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

灾难艺术

人文关怀

伦理立场

救更多地是通过影像主人公的牺牲和自我救赎来完成的。 关键词

好莱坞商业灾难片

欧美艺术灾难片

拯救叙事 后悲剧时代文学的多难视域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生院

王宇 内容摘要

“后灾难”见证承载了被苦难和死亡扭曲的人性,而这种人性发展成了这样一种可能,即打破这种孤独和恐惧,并在于他人的联系过程只能够重新拾回共同抵制灾难邪恶的希望和信心。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灾难并由此逐步积淀成型的灾难记忆,是文学不能不进行深度关注的重要题材。文学史上这种对灾难记忆的深瞻的思想意义传达以及体现出的卓越的艺术成就,我们可称之为“后悲剧”时代的文学。本文主要借助地震诗歌和小说两种题材,借以表达后灾难时代文学表现出的多维视域。 关键词

后灾难

诗歌

小说

多维视域 后现代“灾难电影”的叙事策略

——评近年来灾难片的影像书写

四川省社会科学学院文学研究所

王小平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对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反思和人类前途命运的焦虑,灾难电影已成为世界电影一个新的类型和潮流,它的积极作用在于把人类从“自我”中心主义的自恋中唤醒,回到“自我”的轨迹上,恰当确立人在这个尚属未知和神秘的宇宙自然地位置,认识到人类仅仅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但是,我们从当今的灾难电影中看到积极一面的时实现资本增值,候,也看到了它带来的明显负面效应,以好莱坞为主导的灾难电影史资本主义,推行文虎观念、生活呢观念的策略,它以电脑特效作为基础,以奇观、震撼的视觉效果刺激人的感官,达到娱乐受众的母的。灾难电影以游戏的态度来看待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属于后悲剧时代的娱乐化的灾难叙事,缺乏从哲学、宗教的终极追问的角度,去反思人类面临的苦难和悲剧命运。电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文化史追寻意义的场域,不仅如此,艺术还是人类超越生存困难,在想象中去消弭悲剧命运的方式,因此灾难电影理应表达人类的苦难意识和悲剧意识。 关键词

后现代灾难电影

仿真化奇观化娱乐化

苦难意识悲剧意识 边缘叙事与身份焦虑

——郑小琼诗歌的身份意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魏红珊

内容摘要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涌现出“农民工书写”的繁荣景象,农民工的书写不单是对打工生活边缘生存境遇的关注,也是对处于双重边缘的农民工身份问题的探究。本文从文化身份入手,通过郑小琼文本审视其中滞留在文化边缘地带的农民工的身份焦虑,并找寻危机的根源。 关键词

农民工

身份书写

身份焦虑 当代悲剧精神的向度与限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处

向宝云 内容摘要

我们之所以认定中国文学屋悲剧,乃是基于对中国文学缺乏悲剧精神的判断;中国文学缺乏悲剧精神,源于中国社会缺乏悲剧精神。长期以来,我们更多或轻易地看到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所致,其实她还是和中国的政治特点密切相关。中西方不同的国家起源形态及由此孕育的法律精神深刻的影响和塑造了国民性格,由此造成的自由意志与承担精神的缺失,是使中国社会与艺术悲剧精神贫瘠和淡化。在当前语境中,悲剧精神仍然有其充分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限度。 关键词

悲剧精神

法律精神

当代语境

正当性

限度 灾难文学的意义以其叙事策略 四川省科学院学所

向荣

王宁

灾难文学的叙事策略包括关注和描述日常情感在灾难情境的发生和表征、关于灾难的及时性描述与延时性描述的叙事策略、灾难作为隐喻的叙事策略、灾难文学本土化的策略等。灾难文学具有日常情感与日常责任、人性体验、强化民族体验与国家认同的多重审美意义。 关键词

灾难文学

叙事策略

审美意义 后悲剧时代与汉语文化的苦难意识 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向天渊 内容摘要

所谓“后悲剧时代”,不是指没有悲剧发生与悲剧作品的时代,而是指丧失悲剧感或者说缺乏苦难意识的时代。在西方悲剧观念的影响下,学界对中国古代究竟有无悲剧的问题讨论已久。就问题而言,中国谷底确实没有西方式的悲剧;但即使所谓“大团圆”的作品,同样具有苦难意识,只是其纾解苦难的方式与西方颇不相同。为了避免 “后悲剧时代 ”这只丧失家园的西方蝴蝶,在东方中国煽起一场消解悲剧与苦难的文化飓风,学者、作家、艺术家们必须联起手来,努力构建汉语文化的苦难意识。显然。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以别无选择。 关键词

后悲剧

汉语文化

苦难意识

传统“扶危济困”与抗震救灾志愿者行为研究 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谢美英 内容摘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无情,志愿有爱。在抗震救灾的最紧要关头,志愿者们

用他们的每一分倾力援助、每一点细致关怀,表达着中国人名对灾区群众的深情厚意,诠释出同胞的责任和大爱,弘扬了传统“扶危救困”精神。 关键词

扶危救困

抗震救灾

志愿者

行为研究 现实灾难中的审美可能与叙事伦理

四川省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

徐国彪 内容摘要

本为首先将现实灾难按照其中的力量对抗区分为自然力和亲历者两个部分,并对现实灾难不能作为审美对象的理论观点进行辩论,同时分析了现实灾难中的悲剧和崇高的审美形态,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灾难叙事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

现实灾难

审美可能

叙事伦理 差异化的灾难影像

——灾难电影《2010》与《惊天动地》比较研究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薛扉页 内容摘要

灾难时中外电影的重要母题,但不同灾难电影有着不同的叙事与悲剧意识。西方灾难电影《2010》与中国灾难《惊天动地》同样取材于自然灾难,《2010》在保留了自然冲突的同时深化了好莱坞的英雄主义与人性的探索,而《惊天动地》则进一步将主题上升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颂歌。 关键词

灾难电影

差异

《2010》

《惊天动地》

后悲剧感和小人物的命运:贾樟柯电影的一个人立场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杨东 内容摘要

后悲剧感和小人物的命运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代价的一个视角。本文选择当代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为题材,将后悲剧性这一批判范畴语境化,试图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诠释后悲剧性与小人物命运的关联性,这一关联性具体解析为“故乡的瓦解”和“存在的碎片”。 关键词

后悲剧性

贾樟柯

故乡

存在 救赎:现代文明中灾难叙事的启示意义 四川省社会科学学院所

杨书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经磨难的风云百年。人祸之灾是这个百年的灾难之最。为了人类的救赎,阿伦特、阿尔多诺、列维纳斯等思想家曾悲心痛思,从“人祸”之灾“何以会发生”来寻求对生者何未来的救赎。哲学反思的影响毕竟范围有限,哲学对灾难的顿悟不得不仰借叙事性文本的诗性阐释与再阐释。当叙事性文本将死亡的抽象数字还还原为一张张会小会哭的脸,还原成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还原成奔跑、跳跃、舞蹈,还原成饥饿、寒冷、疲劳、虚脱,还原成惊恐、痛苦、悲哀、绝望,还原成刺破黑暗的低语······用真实的人类经验来抵抗遗忘,对灾难有记忆有警觉,才谈得上对现世和将来的救赎!灾难叙事的真正价值与启示在于对当代精神的救赎。 关键词

灾难

叙事性文本

救赎 地震诗歌与国民性的重塑

四川省社会科学学院文学院

曾平 内容摘要

由普通中国人第一时间内创作的地震诗歌,以朴素的方式完成可对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一次集体书写。对照晚清以来只是精英对于国民性的激烈批判,我们发现,又21世纪的中国民众及作家们书写的国民性的已与晚清以来中国知识精英所书写的国民性有了天壤之别。地震诗歌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文学价值,而在于它表达了公众的心声,重塑了中国人全新的国民性。 关键词

灾难

诗歌

国民性 灾难片和我们的灾难意识 上海大学学院

张蕊 内容摘要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灾难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近现代以后,对生态平衡的过度破坏使得灾难频发。人们的目光也渐渐关注开始与灾难。艺术反映生活,以灾难为题材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而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就是灾难片。本文将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和被称为“首都国产灾难大片”《超强台风》进行比较发现,后者只不过是按着灾难片外衣的主旋律电影。李泽厚将中国文化的整体精神总结为实用和理性,正是因为这些,我们的民族缺乏忧患意识,这是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的关键。而现如今的灾难片所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娱乐功能可,他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也应该有一些对生命、对灾难、对未来的反思性忧患意识。 关键词

灾难

灾难片

灾难意识

第三篇: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宜宾市第五初级中学校黄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事初中教育的同事们聚在一起,谈到现在的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总表现出了一种迷茫和无奈——很多学生上课无心学习、调皮捣蛋、对抗老师的教育、不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迷恋网吧、吸烟酗酒、打架生事„„又联想到近日频繁见诸报端的几起弑师案,大家都为当前的教育深感忧虑,也为教师的生存状况忧心忡忡。当前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无奈的教育现状可以改变吗?有些教育上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作为从事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我来说,不认为一味谴责学生的这不懂事那不明理便是明智之举,学生固然有学生的问题,但我想,一味抱怨,于事无补,我们不妨反观自身,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教育方法上的改进。

一、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只要留心观察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在表现出诸多问题的背后,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堪重负”——作业繁多、老师高压、思想压力大、单亲家庭、留守少年、缺少亲人关怀、没有机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很多中学生人生价值观模糊,道德感丧失,缺乏正确引导,没有明确的健康的人生目标,不知为什么而活着,他们像迷途的羔羊,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二、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作为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与其毫无意义地去抱怨社会上的网吧如何污染了学生纯净的心灵和社会上不该有那么多的单亲离异家庭与留守子女等,不如在自身班级管理上下一番工夫。针对前面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认为加强班级管理的人文关怀,不失为一条很好的策略。

(一) 关心学生生存状况。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某学生李亚胜在课堂上突然拿刀捅向与自己无怨无仇的郝旭东老师,该学生在“死亡笔记”中解释自己的弑师动机是:“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而该学生的同学和老师则这样描述了他的状况:“没人给他做饭”“5点多起床,10点多睡觉,全封闭式管理”“李亚胜中考280分,是垫底中的垫底,他肯定会很吃力。”山西弑师案给世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我们在震惊与悲叹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们身边的学生呢?他们中有“李亚胜”吗?答案肯定是“有!”。我们身边,因为家庭某种原因导致生活无人照顾、思想无人关心,因为学习基础差导致同学老师漠视,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导致思想忧虑与紧张,因为性格缺陷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埋怨、指责他们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呢?有没有去想想他们的生存状况?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他们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少些呵责,多些呵护,少些批评,多些表扬,少些漠视,多些关心?有了了解,就有理解,有了理解,就有宽容,有了宽容,就有了爱。“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燥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 纳素夫)。

(二)认同学生个性差异。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代表一个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既然是个性,就肯定存在差异。表现在思维上,有的敏捷,有的迟钝;表现在行为上,有的好动,有的喜静;表现在 性格上,有的温顺,有的桀傲;表现在能力上,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运动„„如果我们认同了这点,那么,我们就能理智对待学生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 “不如人意”,从而抱着宽容的心态、睿智地引导学生。具体做法可以有:A、在班上举办各类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这样可以使各类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在班上的价值体现,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B、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实行分层管理与教学,调整学习上的难度以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一点在我们学校已经作为省级科研课题研究了三年;C、开展“联动捆绑”活动,把班上各领域能力强弱有别的同学结队捆绑,实行“一帮一”互助活动,并根据捆绑效果配套推行奖励机制。

D、认真开展课后个别辅导,为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开“小灶”,尽力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总之,认同学生个性差异,就是在不同领域激发学生的才能,也是抱着宽容的心态允许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同时切忌把学生变成学习的工具,并以学习成绩好坏做为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因为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最后只落在学习的好坏上,所谓的差生就会丧失自己的存在感,并且焦虑,产生出许多的心理问题。

(三)尊重学生人格尊严。

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从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里,我能切实感受到如果一个学生失去了尊严,那么就意味着他可能失掉灵魂。而事实上,我们的身边却不乏“屠杀”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尽管他们是无意的——“白痴才会犯这样的错误!”“滚出教室去!”“除了影响同学,你还会什么?”„„除了这些偏激的语言之外,还有动作的粗暴、眼神的蔑视以及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的漠视。这些无不可归属于伤害学生人格尊严的范畴。我可以想像得到,一个正在遭受精神虐杀的学生又怎么能发自内心地去热爱自己的班集体、自己的老师同学和学习。所以,为人师者,“学”固需“高”,“身”还需“正”,需谨言慎行,需公正无私,责人之前更需反躬自省。其实,只要为人师者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学生与事业,那么,尊重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内化为心灵深处的认识。真做到这样,师生关系何至于如此紧张。

(四)肯定学生价值目标。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模糊、道德感的缺失,是当下很多中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他们中,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或能做什么,也不明白自己目前能做好什么,整天浑浑噩噩地重复着无聊枯燥又难以摆脱的日子。这种状况导致他们缺乏生活激情与自信,悲观、无奈、自我否定、懒散甚至丧失了起码的是非道德观念。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对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帮助这些迷茫的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乐观起来,他们就有了“努力和判断的方向”。怎样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呢?我想,可以从当下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小事做起。我的策略有:A、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员。如: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因病没有参加班级联欢会,我便在全班总结时说:这次联欢会很成功,可惜有遗憾,因为某某同学没有参加。类

似于这样的话,如“没有你参加,便不完美了”“每一个同学都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你都没有参加,这活动还有什么意思”等经常出自我的口中,随之,这种思想又影响了班委干部,再进而深入全班每一个成员的头脑。应该说,正是我的这种思想,才带动了全班同学都把班级从内心看成自己的大家庭。B、肯定每一个学生都能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现在带的是初一新生,在他们踏进初中生活的第一天开始,我便时时注意给他们灌输这种思想,如:我对班长说“这是你的班,这几十号人就从今天起交给你了”,或常对他说“每天放学处理班级事务就是你的事,你能行”;对学习委员说“各科作业布置与收发本子、同学们学习状况的了解与问题的解决,是你的工作范畴,可没有人帮你哟”;对宣传委员说“以后凡是学校张贴办黑板报及检查时间的通知,我和班长看了也不会通知你,因为这是你的事,相信你能留心自己的工作”;在班会上说“在各科代表在的情况下,班长或学习委员不准代劳,领读与听写、检查背诵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都能做好”;对小组长说“这个小组七个人,他们的纪律、学习、劳动等就由你管,出了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吧”;对一般的同学说“你长大了,你自己管好了自己,就是对班级做出了贡献”。虽接手新班才十多个星期,可现在的我已经开始当“甩手掌柜”了,有时即便没事,我也不去班上,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独立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孩子们享受了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价值的体现,工作劲头十足。

当然,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策略因人因时因地肯定各不相同,但我想,其本质应该是相通的,那就是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对班级学生实施“爱”的教育,关心他们,理解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现,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发展他们的独立人格,让他们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四篇:作文立意中的人文关怀

鹤岗市第三中学

王丹

作文立意中的人文关怀

鹤岗市第三中学王丹

中学教学改革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语文教学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语文是园中的青草,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所以,在教学中很注重平时的积累。在高考中,语文试卷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处处可见,作为语文试卷的重头戏,作文体现的人文关怀就更加明显了。怎样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中的人文精神,并且在习作中体现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作文,包括全国卷和各省市的语文作文每年都是异彩纷呈,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总体都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高考作文,学生除了在临场中具备分析材料,辨识立意的能力,还要在材料中分析出出题人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关怀。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感悟生活中的人文精神。

在作文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爱的主题。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种爱包含很多。爱也分很多种。在生活中学生接触的爱的主题主要来自于家人的爱。朋友的爱。生活中爱包容着学生,可是学生似乎感悟的不多,也不够透彻。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就是以爱为主题的作文课。让学生感悟爱的厚重和伟大。作文课上,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者感悟爱,理解爱,感悟爱的两面性。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以母爱为主题的课。学生一看是老题,就很不在意,让学生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学生又都讲不出什么,看来,学生才发现自己是有点眼高手低了。学生对于母爱的理解太过肤浅,不懂得如何表达。我就学生的问题针对性的指出了一些方法。比如,在学生做作文之前,我设计了一个说说我的妈妈为主题的会话课,学生一开始不太感兴趣,有的羞于出口,我先找到了几篇关于母爱话题的感人文章,把学生领进了情景中,学生感到有些浓浓的情感不吐不快的时候,我找到了几个愿意与大家分享感受的同学,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说说内心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学生的真情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感激之情,那种内心中隐藏的含蓄的,有时候说不清楚的东西,其实就是感恩。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并不知情,还以为自己没什么感觉,其实,只是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有些不能畅谈的原因。在学生们的影响下,学生打开了内心的心门,有些单亲的家庭的孩子也都放下了玩世不恭的态度,放下了不以为意的伪装,表达了内心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学生的心扉敞开了,对母爱理解的更透彻了,接着趁热打铁,来了一个作文课,学生可说的很多,感悟的很深刻,写起作文来一点也不费力气,而且通过感悟母爱的交流,学生对于母爱的认知上升了一个高度。不再是一提到母爱就是赞扬的,或者是一味的说一些浮夸的肤浅的赞誉,而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有些时候,母爱也是前进的阻碍。这样的观点,很是值得高兴。学生通过这样一些列的活动,不仅感知了自己的内心,达到了和别人交流的目的,还在交流中感悟了母爱,懂得了珍惜和感恩,作文中流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真挚动人。学生完成了内心的一种净化,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作文的质量很高。效果很好。

在作文训练中注重让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道德标准。

近年来作文中材料的选择注重考察学生思辨的能力。无论是寓言式的材料,还是多材料的作文,都注重考察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组织自己观点展开论述。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注重学生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并且从事件中分辨是非,找到自己的观点。2011年高考全国卷中作文就设计了替人买彩票的题目。在这个题目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应该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也是考察大家对道德的衡量。所以,生活中随时发生的事件,就成为了

学生练习辨析能力的很好的例子。药家鑫一案,体现的就是大家对于道德底线的热议。药家鑫身上体现的是道德的沦丧。学生对药家鑫一案也特别的关注。药家鑫作为大学生,经受过高等教育,却做出如此之事,让大家心寒。药家鑫不仅是个个例,他代表了一类人,一类年轻人关于道德的缺失问题。表现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注重金钱的追逐,忘却了精神家园的构建,使得无数的年轻人失去了追求的信仰,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定位。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药家鑫一案还透露出道德教育上的缺失,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对周围社会上发生的种种问题拥有自己的主见,学会正确的判断周围的人和事。构建自己的道德大厦。经过了大家的激烈讨论,援引了社会上大家的热议观点,我们学生拥有了正确的道德倾向。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在这样透彻的分析过后,学生的道德标准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增强了。

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和时事要闻,及时给学生带来新的作文材料。最近社会热议的欺诈行为挑战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的事件,从彭宇案说开去,从彭宇帮助他人,却反遭到他人的误解,乐于助人却背上了官司。到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一人倒地周围无人敢扶的这类事件,伤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在中国,乐于助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怎样让现在的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观,要让学生明确一方面是乐于助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值得肯定和弘扬。一方面是欺诈行为必定是少数人的个别行为,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即使我们也许还会遇到这样的事件,但是只要相信真心就会有回报。让学生重树正确的道德观。给学生以正确的疏导。

在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社会上有许多事件表面上很光鲜,容易迷惑人的视听。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具有无限的魅力,有些时候可以为了它付出本不该付出的代价。在这种时候,我们教师在材料的选择和分析中应该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无价的。网上热议的十七岁的青少年卖掉自己的一个肾,就是为了换取一个ipad,这种荒谬的行为让我们震惊。一个ipad真的值吗?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个什么时代,这种疯狂的行为让我们不解,但是在那位卖肾青少年那里却没有丝毫犹豫,真是让人费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追求物质,追求名牌,追求奢侈品,追求本不该是这个年纪的追求。而且为之痴迷,为之沉醉。我们看到这位少年对自己身体的漠视,在ipad面前不名一文。这是少年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在事件的背后透露出人们对于奢侈品的狂热崇拜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享受可以抛却一切,可以忘乎所以。甚至付出身体也在所不惜。事件的背后透露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尊重生命,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情感,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在作文训练中,我结合卖肾事件,还有其他的尊重生命的例子,就尊重生命的主题展开了大讨论,学生在训练中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作文的主旨有了深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是学生心灵思想的外在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扇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作文教学应该结合热点时事,抓住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让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才会写出好的文章。在作文中才会体现人文关怀,作文立意才会准确,主旨才会升华,思想才会深刻。也只有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时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周围发生的事件中辨析,才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作文才会写的更加深刻,更加成熟。

第五篇: 例谈公文中的人文关怀

公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能从一个侧面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发文方的管理水平、办事态度乃至若干细节。下面列举来自美国、新西兰、香港、澳门的5篇公文例文①,并对其内容和写法稍作评析,供有关公文撰写者参考借鉴。

例1②

国土安全局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部

欢迎来到美利坚合众国

我们非常荣幸地欢迎你成为美国的居民。

你的移民签证和新的居民地位已经被注册。在这份通知的上端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号码,这就是你的A号码,也就是你的永久居民文件号码。这个号码极其重要。在你和我们联系时,你需要这个号码。

很快我们会邮寄给你新的永久居民卡。你会在以后的三个星期内收到。你用其有证明你新的身份。如果你18岁以上的话,你需要随时携带此卡,这是法律所规定的。

请阅读随附着卡的通知。它包含有关此卡的一系列重要信息。

你的新卡十年有效。你必须在一个月前更新旧卡。如果你想知道更多信息,请致电1-800-375-5283或登陆.mo与陈小姐联系。

谨此致谢,并期望得到阁下支持。

此候覆,即颂

台祺!

澳门基金会

二零零七年五月

声明书 (B23)

本人 ,身份证明文件编号****,谨同意澳门基金会将下列文章:

澳门公文与内地公文的比较研究

收入《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语言翻译卷》出版,并同意编者对本人被选入文集的论文作适当修改及将文 章转成电子档案置于其澳门虚拟图书馆网站上。

欲向本人支付稿酬时,请转至以下账户:

开户姓名:

账号:

开户银行:

银行地址:

签署:

日期:

本人联络方式如下:

地址:

电话:

传真:

流动电话:

电邮:

笔者与陈满祥先生合写的《澳门公文与内地公文的比较研究》一文,载于澳门XX年12月出版的《语体与文体》一书中,时隔将近7年,笔者收到澳门基金会发来的这封邀请函。它请求笔者同意将论文收入《文选》中,以出版并上载有关网站,并用“声明书”的形式予以确认。与此同时,还要求笔者填上银行账户,以便支付稿酬。这表明,发文者非常尊重作者的著作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办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文以及本文作者内在的人文关怀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使用了大量简洁凝练的文言词和恰当得体的敬谦词,这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如“欣悉”、“甚 高”、“饶具”、“谨此”、“耑函奉达”、“敬希”、“如蒙俯允”、“奉致薄酬”、“敬请”、“耑此候覆”、“台祺”等,使人读来如沐春风,殊觉快意。

注释:

① 例1、例2原为英文,现译成中文;例3原为简体中文;例4载于香港法定语文事务署《政府公文实例行政及人事》,2000年9月;例5为澳门基金会2007年5月给笔者的公函,有的内容中、葡文并用,收信人姓名和地址沿用葡文书信格式。

② 通知内带保密性的有关资料没译出。

③ 由控方申请,法庭决定。对有严重罪行的受拘留者不准保释,防止:a. 放出去后仍伤害他人,b. 弃保而逃。

上一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大学下一篇:最美医生事迹材料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