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的人文特质

2022-09-12

1 音乐教育具备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1.1 音乐教化的历史

音乐应该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且最初是诗乐一体,甚至是乐舞相随。鲁迅就说过最早的诗是劳动中的“嗨约嗨约”,这是诗,也是歌。《礼记-乐记》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乐”作为“六艺”之一,很早就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指人的道德修养所必经的几个阶段,这把音乐伦理化了。《礼记-乐记》更是把音乐高度政治化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另一方面,由孔子“在齐闻《韶》,二月不知肉味”的迷醉到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感悟,又可见古圣先哲对于音乐的审美和认知。从先秦至汉唐元明清,我国古代音乐有一个政教模式到人文模式的基本走向。作为一个浸淫儒学传统的民族,我们向来重文轻理——重礼乐教化,轻科学思辨。但是,在我们认识到自身在科学上的落伍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人们又开始重理轻文了。

1.2 音乐教学的传统歧视

人们轻视包括音乐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倾向,有两个认识上的根源:一个是社会上视中小学基础教育为单纯的升学教育,视大学高等教育为单纯的职业教育,很多人(包括学生及家长)认为,学习就是学会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以便走上社会后,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热门职业。另一个是社会上很多人在人文学科的社会功用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即用直接的功利来衡量包括音乐课在内的人文学科的价值,认为人文学科对于现代化建设作用不大,“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种偏见的直接表现。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初级性和不平衡性,更加剧了学生学成择业的矛盾。因此在我国人才教育中出现了长盛不衰的“高考文化”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注重大文大理而又轻文重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心理和成才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便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庸,特别是在经济滞后和教育观念守旧的地区和学校,音乐课几乎废止。

1.3 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人文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加入WTO和进入经济时代, 使得全球愈趋一体化, 国际竞争愈趋激烈, 而竟争的焦点就是人才。而未来的复和型人才, 应具备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式、动态性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高品位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格。人文教育通过教学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来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代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因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而引起的文化危机启示我们,音乐如同语文、历史、政治这些学科一起,将构成我国人文教育的坚实基础。

2 在音乐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 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品味

在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音乐家将各种视觉形象和心里活动通过旋律、节奏、节拍等要素来表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形式来想像各种画面,体验各种情感,从而培养音乐鉴赏能力,逐步拓展艺术视野。《苗岭的早晨》的美妙旋律,会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南疆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我爱你塞北的雪》的悦耳曲调,会让学生领略北国风光冰清玉洁的别样天地。而《十五的月亮》那深切真挚的的音乐和那皎洁无瑕的圆月,既有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向又带有鲜活的时代精神,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渗透到每一个当代国人的心灵深处,诠释出新时代的夫妻之情、军民之宜、家国之爱。音乐是心灵的艺术,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学会审美、学会生活,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2.2 培养爱国情怀,宏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它博大情深,根深蒂固,置身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中,音乐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直接面艺术的教育途径,聆听《苏武牧养》,品味《打虎上山》会熔铸刚毅奋进的人生态度;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吟诵《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会油燃而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唱出《爱的奉献》、《学习雷锋好榜样》,会催生天下为公的高远理想;讴歌《中国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会激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而通过学习中外音乐常识,了解西洋乐器、东洋小调、南洋夜曲,了解我们“民族音乐”中“胡乐”融入的历史(比如琵琶,胡琴等都是历史上的舶来品),也可以培养学生博采众长的恢弘气度与协和万邦的宽容按时口号。塑造学生“世界上的中国人”的现代意识与民族品质。

2.3 培养协作精神, 打造团队意识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由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有机构成,如同一个班级或团队要精诚合作一样。而在音乐活动中,最能体现协作精神的莫过于合唱与合奏,每个成员都分工明确而又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那么,音乐教学可以更直接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音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音乐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二声部的歌曲,有的同学因为自己嗓子好,想表现自己;有的同学则嫌弃唱的不好的同学,碰到这种情况,老师们一定要耐心的给同学们讲解和引导,让他们知道每一个同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打造团队意识。

2.4 培养创新意识, 提升进取精神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动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解力、想像力、鉴赏力。比如在学习《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第一乐段时,提问学生这段音乐形象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象出生的太阳,有的则说象兔子在捉迷藏,还有的同学说象春天万物苏醒……对于这些各具个性的回答,老师应该以民主开放的态度给以适当的肯定和适时的引导,并还可以进一步的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或美术画面将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表达出来。

摘要:课程改革给中学音乐教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保障, 更提出了要求, 中学音乐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中学音乐教师要努力成为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导师。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人文特质

参考文献

[1] 朱则平, 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2版 (修订本)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鄢艳.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趋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7) :39.

[3] 王炎琪, 王艺.论中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6 (3) :104~105.

[4] 方倩.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7 (24) :49~50.

[5] 陈娜.论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的创新[J].科学咨询, 2006 (12) :59.

上一篇:简论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工作下一篇:规范管理电子文件提高办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