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2022-11-15

第一篇:父母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父母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个体成长发展最先受到熏陶的环境,是个体成才的第一驿站。因此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期,对个体个性发展、 心理健康及价值观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如何, 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 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 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 响最大,也最直接。父母通过教育孩子的活动以及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可以说父母是每个个体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庭长者尤其是父母在与子女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和专制型三种。众多研究表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其中最为有效但最费时费力的一种教育类型。父母对子女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其行为做出了适当的限制, 设立恰当的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 子女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子女的观点,并鼓励子女参与家庭决策。在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他们能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较好的自控能力等等。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青少年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专制型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 这些要求和标准甚至不近人情,子女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力。但他们对子女的反应较少,缺乏热情,强调子女顺从,崇尚权威和传统等等。这种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及反抗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青少的适应能力也较低。宽容型的父母或者年溺爱子女、或者忽视子女,对子女的纪律要求不一致。溺爱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子女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子女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他们只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在吃、穿、玩、用上一味迁就,一味满足,可是他们并无意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性的溺爱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渐渐地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蛮横的恶习,而且也渐渐造就了孩子本人的脆弱和无能的人格。当孩子长大成人而面临 未来的生活挑战时,则会因从小养成事 事依赖父母的特性而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表现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缺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这些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后就会束手无策,无法与人交流合作,遇到挫折缺乏心 里准备和应付方法。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自尊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即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理解可以增强子女的自尊感。中学生自尊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父母消极的教育方式,如严厉的惩罚、过分的拒绝和否认、过度的干涉和保护会使青少年的自尊心降低,从而导致自卑。

二、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 以及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 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我们也称为家庭精神环境,与家庭物质环境相对应。家庭物质环境好,当然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但与家庭氛围相比,后者涵盖的范围和对青少年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 成员的心理,尤其对青少年个性品格的形 成有特别深刻的意义。根据前面我们所讨论的家庭教育方式可知,不同的教育方式随之就会带来相应的家庭氛围。权威型教育方式的家庭一般是民主,和谐的,快乐的;而对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其家庭一般是烦闷的,消沉的。鲍姆林德的观察研究表明,在权威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加积极,更具反应性。专制型家庭的青少年与权威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前者能力较低,有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家庭氛围是一个整体,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完全独立,都要受到家庭整体氛围的影响。因此,对家庭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子女来说, 家庭氛围的整体状况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第二篇:优化家庭教养实现家园共育

拓展沟通途径优化家教方式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密不可分,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对幼儿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内容。如: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综合的教育,即综合社会、幼儿园、家庭三部分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在园的教育活动,更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正确地教育孩子,经常鼓励、引导孩子,让孩子的表现做到家园一致,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同时本文举出了相关操作策略,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优化家庭教养幼儿发展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养,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父母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这也是我们开展研究的方向和动力。

为实现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教师的有效发展、家长的主动发展,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目标采取了以下操作策略:

一、家园互动的沟通策略

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结合家园互动确立了几种基本形式如下:

(1)提升家长育儿观念

①定期印发《家庭教育小报》。以书面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小报内容来源于《家庭教育导报》《现代家庭教育》和家教网站等。

②组办家长学校。通过讲师团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家长进行系统的专题讲

座。讲师团成员主要由园骨干教师、小学名师、社区的个别有才之士和部分家

长组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题。我们改革传统家长学校授课形式,分层次对

家长进行培训(即大型课和小型课)。一是面向全体家长的大型课,讲授普遍性、

理论性的问题。比如专题讲座:《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等,帮助家长

增强认识,建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是小型课,即以班级为单位的

家长课。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授课的内容避免讲理论,多是采用提出某个

教育观点,用实例证明的案例分析法,可操作性强,深受家长欢迎。

(2)解决家长的困惑

①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幼

儿园、认识孩子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可以为家园协同教育奠定良

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有效地推进了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②召开互动式家长会。家长会是园与家长沟通的最常规的途径,我们一般

都习惯于老师讲,家长坐着被动听的方式来组织;目前邀请家长到讲台上讲述

自己育人的成功经验(包括户外运动、交往能力、进餐习惯等经验)或者面临

的困惑,晒晒自己的私房营养并邀请家长品尝,组织假期家庭式“驴友”活动,

都能让家长会更有吸引力,让家长更有收获。

③组织家长沙龙。根据班级的工作需要或者某些学生的教育需要,组织部

分家长在宽松的环境下,就某一个专题畅谈自己的困惑、感受和观点,提出解

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家园沟通的有效策略。根据谈论专题的内容,一般有以下

几种形式:A、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讨论会。B、部分有共性问题幼儿的家长交

流会。C、有专家参与的家教经验交流会。

④组织亲子活动、感恩活动。以幼儿家庭为单位,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

与一些寓有教育含义的精心设计的游戏、竞赛等娱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参

与、体验中获得相应的认识。

如亲子拓展运动会: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拓展运动项目,让所有的孩子参与、让所有的家长参与、让所有的教师参与。孩子、家长和老师在运动中体验快乐、不在意活动的输赢,重要的是幼儿、家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

健康心理的的养成。

亲子社会实践:和家长朋友们一起带着孩子们去为革命英雄烈士碑扫墓,通过老师和家长的讲解,帮助孩子们了解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激发他

们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亲子制作:根据幼儿园主题开展的情况,开展各类亲子制作。

亲子阅读:教师向家长推荐优秀的早期阅读作品,让家长在每天临睡前和

孩子一起阅读,在体验亲子阅读快乐的过程中,培养亲子感情,增长知识。

亲子课堂:邀请家长担任幼儿园的爱心朋友,为孩子讲故事、做游戏,表

演技能,开拓幼儿的眼界。

⑤家庭访问这是教师主动登门对幼儿家庭进行实地访问的手段。不但可

以面对面地向家长通报幼儿在园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实地察看了解家庭教育情

况和幼儿在家现状。

⑥家园通讯通过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校训通、家园互动栏等现代

通讯、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如:《家园互动栏》我们通过开设《育

儿知识》、《本周教学》、《温馨提示》栏目向家长介绍动态的教育信息,使家长

了解、掌握幼儿园教学和育儿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

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起幼儿良好的行为习

惯,实现家园共育。

二、家园合作的保障策略

(1)邀请家长参与,实现合作共享

首先,发挥家委会组织功能。鼓励班级家长委员会在幼儿园、班级决策时

提意见,讲想法,让家长在参谋的过程中成为参与者、决策者。

其次,发挥家长的榜样、助教作用。例如:互动式家长会可以邀请部分家

长上台讲述自己的育人体会,课堂教学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家长以教师的身

份向孩子们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

再次,鼓励家长参与活动、发表见解、交流体会。实践证实,让家长以各

种形式参与幼儿园的组织和决策工作,家长十分乐意,双方之间的关系必然融

洽。并且参与的层次高,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也增强。

(2)尊重家长意见,达到平等交往

教师是家园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家园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

者合参与者,他在家园教育互动的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了教师本身外,还包括

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的开发者、家长的朋友和交流的对

象等角色,其间的任何一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家长,平等交往,这是

实现家园合作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在评价孩子的问题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地分析,态度中肯,即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出改进方法。

(3)关注指导对象,发现存在差异

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我们特别关注两个群体。第一,单亲、离异家庭,

第二、隔代教育或者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在把握共性问题的前提下,有个别

针对性的指导。

(5)重视反馈评估,促进家庭教育

家园合作活动如果能够真正地满足家长的需求,取得家长的认同,让家长

有所感、有所获,必然能够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与学园教育密切配合。如

幼儿园每年开展评选“优秀家长”活动,由各班推荐候选名单,进行表彰,让

家长在成功与肯定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信心,对家长本身的角色进行反馈

和评估,从而带动其他家长向优秀的做法靠拢。

三、成效和分析

(一)案例展示:阳阳的成长

阳阳,男,6岁。好动热情,上课时不注意听,经常搞小动作,教师提醒时

会稍稍收敛,但很快以会故态复萌;他平时常有推、踢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

活动中,兴奋、热情,但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在平时交流中,我得知阳阳爸爸开

了一个餐馆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对孩子比较纵容,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使得他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非常霸道,常玩电子产品,常看《奥特曼》。妈妈

对他的要求严格,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阳阳和妈妈单独在的时候稍稍听话点。

以下是开展调研后,家长教养方式的一点改变。

(二)家长家教能力提高,幼儿行为能力发展

优化家长教养方式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涌现出了一批优

秀家长、礼仪幼儿。通过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获得了成功。

1.从家长方面来看:通过多次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

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们懂得了如何

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沟通,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发生了质量的提升,有

效地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家园同步发展。

①家长教养态度趋向民主型。家长能尊重孩子的意见、想法,有效地与孩

子进行沟通。

②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

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

教养态度和行为。家长这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形成自我教育机制的内在因

素,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内驱力。

③家长的家教能力、质量明显提高。从向老师讨教方法到现在家长自己掌握

一整套的家教方法,家教指导活动时他们家庭中的成员会自觉地彼此探讨。

2.从幼儿方面看:孩子在交往、生活等能力明显提高。过去的几个“小皇帝”

现在变得独立了,文明了,礼貌了,更重要的是懂得关心和感恩他人了。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对于提升家长的自我学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孩子的游戏能力、观察

孩子的能力仍将作为我们努力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有一种感动叫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陈建翔 著

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生兰 著

3.《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对象内容和形式》 上海教育科研李洪曾 著

第三篇:浅谈父母的教养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

【摘要】家庭是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几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说明了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 个性 本文的儿童不同于常识所指的“儿童”(如幼儿、小学生),而是指从出生到12岁,即弗洛伊德提出的从口唇期到潜伏期。这段时期儿童的个性特点是:

一、对一切新异事物都感兴趣,爱问为什么。

儿童由于年纪小,经验少,许多事物在大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他们却可能不理解。他们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都会提出问题。

二、心理活动缺乏目的性。儿童由于缺乏明确的活动目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从兴趣出发,易受客观因素的干扰。

三、喜爱与学习有关的游戏。儿童时期是长身体时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是他们总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学前期爱玩好动的特点。

四、意识的倾向性还不明显。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纪小,知识经验、智力发展的局限,心理活动一般还没有明显地倾向于某一方面,即使一时对某种事物有兴趣,也还很容易动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较单纯,独立性较差,对师长的话(特别是老师的话)百依百顺,较易于模仿成人的行为,许多行为只是习惯所影响,并没有成熟的动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体貌特征、智力和创造性、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还包括自我意识。

儿童的个性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二是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等;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 家庭是儿童个性形成的主要场所,因为在个性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早期儿童与父母的互相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儿童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功因素、性别的价值标准等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

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另外,儿童的性别、家庭规模大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19世纪50年代,Parsons 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适合处理与孩子间的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适合制定规则。

(一) 根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国学者刘金花认为评定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

1、 权威型——控制+爱(接受)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

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

2、 专制型——控制+不爱(拒绝) 控制有余,爱心不足。这属于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上父母倾向于拒绝和冷漠孩子。父母往往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往往会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变得怯懦又不诚实,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

3、 娇宠型——不控制+不完全爱 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过分娇宠,任其呼风唤雨,对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例如,有一位下岗女工,平时在菜场买菜总是和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能省一分是一分,舍不得买质量好的菜。但是,和孩子去买东西时,却“慷慨大方”,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一次就是几百块钱。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4、 冷漠型——不控制+不爱 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自傲、自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

我国教育家程华山等研究了上海市区幼儿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通过对201名4岁幼儿家长在“权威”和“关爱”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分类,得出溺爱型、忽视型、严厉型、关爱型,理智型五种教养类型。与刘金花老师从“控制”和“爱”的维度上分的四种类型相似,溺爱型与娇宠型相似;忽视型与冷漠型相似;严厉型与专制型相似;关爱型同理智型结合与权威型相似。

根据以上教育家的结论分析,我认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最理想的。因为这种教养方式在教育孩子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尊重爱护幼儿。宽严并济、放管结合,把幼儿看作一个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个体对待,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孩子,也不能完全失去控制,而是适度对孩子提要求,提供必要的照顾与帮助,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例如,孩子刚从幼儿园回家后,爸妈先随孩子的喜好,允许先玩半小时左右,再去画画,听故事,而不是硬逼着先画画、听故事,再玩;至少孩子在玩什么,和谁一起玩,只要不是有危险的东西,父母可以不干涉,让其自由自在的玩。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应该允许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逼,孩子不是逼出来的,应该和孩子和睦相处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看动画片。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养出来的孩子,能友好的与人相处,能体谅别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自信、自强,独立性强,宽容大方,懂事。所以,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给孩子以好的影响,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而不同,也与城市、农

村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16~19]。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父母却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权威、挑剔挖苦、限制干涉等负面教养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年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说明教养方式与子 女的身心发展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教养方式是双向的,受到父母和子女的共同作用,教养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地区特点、民族的因素也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说明对教养方式的研究要结合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结合地区特点来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学校类型的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整上要结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大量的针对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20~24]显示学习成绩不良与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父亲的过分干涉明显高于学业优秀学生,而情感温暖和理解较低。辛自强[25]等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发现,一般儿童家庭的行为方式多属灵活型,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随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行为规则,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也很灵活。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的行为控制方式常是不健康的。温暖和理解使子女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则使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进步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来起作用的,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学业成就[26]。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开发,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高[27]。

中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西方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关于儿童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的严格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语言表达有显著的相关[28]。谷传华、陈会昌等[29]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总体来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奖赏指导和适当的反应,这些教养方式影响了儿童能力的发展,而对儿童的适当要求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特别是当要求和对儿童的支持与反应结合时更有效。

2.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品德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过程,而且也从中获得了行为方式的各种成分,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关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影响,也即家长把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中国曾开展了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关颖[30]等专门探讨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从而看出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宽容型教育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这种孩子缺乏教育,不负责任,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与西方的研究是一致的。1995年北师大的林磊研究了“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避免了以往心理学所使用的根据单一维度得分来划分的做法,考虑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从而避免了划分上的绝对性。从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性、拒绝性和民主性七个维度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评价、定型,用快速聚类法归纳出五种教育方式: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他的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其它类型则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其它四种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31]。

除了具体评估教养方式的类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国内研究者还涉及到它与社会化的各个具体方面的关系。如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32~36]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而粗暴的不支持行为则会阻碍儿童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37,38]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儿童自尊的发展,降低儿童的自尊水平。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39]。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期所受抚养方式有明显关联,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40]。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3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1~44]。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高压策略多、表达负性情感、积极情感少,而使子女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诚,成熟,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也易出现对生活自满自足,无所追求,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度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子女对生活境

遇持消极态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因此,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2.

4、 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学生学业成绩出现差异的因素有许多。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思维、记忆、观察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 如:刘志华、郭占基:《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隋光远:《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探讨》,《隹木斯师专学报》。刘志竹、张锋:《小学生性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综合来说,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均能预测学业成绩,但以后者的预测力为大;而非智力因素中、学业性部分 较非学业性部分更能准确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是学习独立性在预测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时被排列在 第一位,其次是智力因素,接着是学习自律性、学习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有恒性。

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如:俞玲珍 俞爱月《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 学习成绩 相关性》[45]目的:了解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 EMBU)对某中学 65 4名学生进行测查 ,并统计他们的学习成绩 ,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养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且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王东宇《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关系》[46]探讨心理健康、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为学绩不良的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建议和指导。方法 以 2 3 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学绩优良生 1 1 8人 ,学绩不良生 1 1 6人。男生 1 1 8人 ,女生 88人。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和家庭环境量表 (FES— CV)进行测查。结果:学绩不良组与学绩优良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的某些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学绩不良组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组织性四项家庭环境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绩优良组 ,而在矛盾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 ;学绩不良组的 SCL— 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七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 ;不同的家庭环境因子与 SCL— 90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学绩不良组存在较多的家庭环境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改善不良的家庭环境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内外因相结合研究的:如凌辉《学生智力、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关系》[47]探讨智力及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国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 40名学习成绩低下儿童 (低分组 )和 40名学习成绩优良儿童 (高分组 )进行测评。结果:高分组儿童家庭情感表达、成功性二维度得分高于低分组儿童 ,矛盾性和独立性二维度得分低于低分组儿童 ;高分组儿童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以及除填图、拼物之外的所有分测验量表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儿童。结论:智力及某些家庭环境特征与儿童学习成绩均有明显的关系。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吸取传统和现代意识中的科学合理的教养精华,有意识地接触新时代的教育理论,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融洽的家庭氛围,担负起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个性的

重任,在儿童个性发展尚不稳定的时期,施加适度的影响,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U]。北京人民教育版,1989.5 [2]高

岚:学前教育学[V]。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刘晓静: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J](家庭教育2004.7.8) [4]俞群、林玲:好父母不是天生的[J](家庭教育2005.9)

第四篇:英语作文 父母教育方式

Bitter-sweet memories

It is said that Parents are beyond question the first teachers of children. However, there are always some disagreements among my parents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my education.

I was drawn to drawing from my earliest years for my father painted well. When I was a second grade primary school pupil, there’s a drawing contest in my hometown. I wanted to win the prize, so I tried my best to finish a painting. I took it to my mother, my mother saw the painting roughly and said:” good job baby,your painting was full of exuberant colors!” Tense with expectancy, I asked my mother whether I could win the prize, my mother blurted:" of course you can, my daughter is the best!" then, she added:" but why don’t you ask your father for any help? Surely you can win the prize if he helps you revise your painting. ”I thought my mother is absolutely right, so I asking for help to my father.Unexpectedly, my father refused me and told me to finish the painting all by myself with his rough words. It disappointed me so much as well as my mother. She couldn’t understand why he hesitated to help me and then a quarrel broke out between them.

there is much, much more things like that during my childhood. I always reproved myself when they quarreled with each other to my very face. I knew it well that both of them were love me , What sparked off the quarrel is just t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education.

My father was always hard on me, and sometimes with rough attitude especially when he was in a bad temper. Quite the opposite, my gentle mother was more like a good-natured teacher. But sometimes my mother tended to pamper and spoil me which I liked at that time. My father was sensible and foresight in this field.

Because of my parents different ways of educating me when I was a child, I experienced a great versatility even though sometimes I feel distress or affliction when they wrangled with each other over me. these are all what my bitter-sweet memories meant.

第五篇:感恩父母,回报家庭

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感恩父母,回报家庭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 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会以给予别人更 多的关爱为最大快乐,便能对落难者或绝处求生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求回报。常 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 一提到父母,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父爱如山,博大深沉;母爱似水,细腻温柔。是 啊,自从父母用幸福的笑容迎接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父母就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 ——养育我们。扶我们学走路,教我们学说话,送我们去学堂,伴我们一天一天 渐渐长大。几多辛劳,几多爱心,几多叮咛,几多牵挂。 所以感恩父母是我们作为子女的一堂必修课。 寒假到了,以

像以前睡懒觉睡到 中午起床吃饭,躺在床上看一整天的电视,但是我感受到了我想要感受的,学到 了我想要学的,让我以一种我自己的方式感恩父母,回报家庭。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 给你打,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还有首歌这样唱道: “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 声长叹半壶老酒……” 这两首歌一首唱给母亲,一首歌唱父亲。都体现了儿女对 父母之爱的依赖和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呀,我们的成长哪一刻能 离开父母的关爱呢?古语说: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所以,我们更应 该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父母!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可儿时的我们做了多少让父母伤心的事,现在我 们该弥补父母曾经被我们伤的心,当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在父母下班时递上 一杯热水;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一声祝福;在父母劳累时帮他们捶捶背……这些微 不足道的小事也足能体现出我们对父母深深的爱,从他们满足的笑容里我体会到 给予的快乐。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让

2

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 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 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 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我们应该发现开始泛白的头发了,那是对我们付出;我们应该发现父母粗糙的双 手了,那是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应该发现父母微驼的背了,那也是对我们的付出! 难道还感觉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少吗,不是,只是我们都一味地认为父母是希望我 们能够好,不要我们为他们做什么。是的,父母是这样想的,可是作为子女我们 就应该这样做吗?不对,现在是该我们为父母做些事情的时候了,哪怕就是端杯 茶,倒杯水,为他们洗洗脚。他们都会很感动。 不仅对于父母要常怀感恩之心,对于周边给以自己帮助的人都应常怀感恩之 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正如一首诗中所说:感 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 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 心志;感激

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 了你的自尊…… 感恩父母,回报家庭,我们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希望我的爸妈能够永远 健康,快乐!

3

上一篇:法律知识考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法律文书案卷评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