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2024-04-27

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精选6篇)

篇1: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图中为两个不同的学生所经历不同的家庭式教育,左边的学生基础很好可以考出高分,然而他的父母就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要求他各方面都接近完美,所以只看重这位学生的结果如何成绩如何,而不会去管学生所经历的过程,满分则奖没有考到满分则罚;

而另一位学生基础不好,这位学生应该是经常考的不好,父母则接受了这种结果,但是当他不及格的时候,父母终归是不满意的所以还是选择罚而不是鼓励,当这学生好不容易及了一次格,父母则大喜过望选择奖。

这两位学生和各自的父母表现出了当代的家庭式教育,很多家长都是认为分数就是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小孩的成果,如果考的不好或者是退步了就认为自己的`小孩没有尽力或者最近上课不认真以至于考出了这样成绩。这两位学生也形成了对比,高分居然也罚,低分居然也奖,这也体现了不同的父母对自己小孩不同的期望,亦或者是小孩的资质决定了父母的期望。

出于父母的观点,自己的小孩当然是越出色越好,所以有些父母会选择非常严厉的教育孩子,毕竟自己的小孩终归会长大,也终归会独立,走向社会以后可是要和数以万计的人竞争,如果不严厉对待自己的小孩而是溺爱的话,怎么可能拿出出色的成绩,怎么在社会上立足?这样看来这是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远见的爱。

从学生的观点来说,只要父母能鼓励自己就行了,而不是选择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努力,如果自己尽了力但考了很差的分数,本来心情就很差,自己心里也会责骂自己,这时父母只看了你的分数,觉得很差就动了手,这结果可想而知。但是现在这种现象还是有所改善,父母和小孩都明白这道理并且都能理解对方.

所以代沟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只要好好的沟通和理解对方什么事不能解决呢?

篇2: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在当今社会中,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飞黄腾达,对子女的期望自然也是越来越高的,只要稍微低于他们的期望,那么子女将会受到惩罚,反观如果高于自己的.期望或者刚好符合,子女将会有好果子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其实这种做法也有两面性,好的一面可以给孩子增加一点压力,让压力转化为动力,让孩子更加地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另一面则是坏的一面,有些孩子从此害怕父母,每次考试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达到父母的期望,让自己免受皮肉之苦或者精神上的摧残,慢慢地,这就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认为只要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的都不用管,慢慢远离学习的真正用途。然而这一切都关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错误的价值观,要想解决这种现象,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应该自行深刻地反省。

反观欧洲等各个国家,他们的父母对待子女成绩的态度绝对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只论分数定能力,他们往往更注重实践能力,不会因为子女某一两次的成绩而进行惩罚,更多的是鼓励,让子女在健康的方向上发展。有人说这是国家性质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导致地根本差异。其实并不全是,不可否认,这确实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父母自己的价值观,认为我的孩子就一定是最优秀的,不允许有一点的缺陷,从而无形之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种伤害或许会一直延续到孩子今后的人生,甚至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良的影响。

篇3: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为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对他们的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教育观念的片面和主观作用,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注重孩子健康成长中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孩子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意识,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实践表明,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完全可以形成并逐步提高的,从而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幼儿园,老师从小班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在老师的指导和有意识的培养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

但是,许多孩子经过一个假期之后,再次返回幼儿园,孩子刚刚形成的一些自我服务能力却荡然无存,老师们又要重新进行培养,原因何在呢?这就是,教育是有循序性和阶段性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接轨存在很大的偏差。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合理,幼儿在园里能够自己吃饭、穿衣,可到了家里,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人们对孩子宠爱有加。如果孩子们长期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和生活,没有自我发展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就如同生长在温室里一般。“温室里是永远也长不出大树的!”家长们应该明白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这是家长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想通过这个调查来探索这个问题,从而为促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接轨,正确地指导家庭教育,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幼儿园30名家长及其幼儿。

(二)调查内容

家长方面: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幼儿的自我服务情况。

幼儿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情况。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观察法

从调查的结果看,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家长教养是重视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强;家长教养态度是放任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一般;而家长是保护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最差。为什么过度保护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呢?我们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原因。

(1)长辈溺爱。有15%的幼儿与长辈生活在一起,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贪图方便,把孩子寄托给自己的老人。如徐千千小朋友,什么都由老人给准备好,照顾周到,非常娇气。由于“隔代亲”的影响,长辈们带养孩子往往重养轻教。也有些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是长辈舍不得,百般阻拦,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得不到发展。

(2)孩子依赖。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弱,独立性差,常常过分依赖家长,或任性倔强。如有的小朋友,从吃饭、穿衣到睡觉,无一不需要父母的照顾,有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或已经学会的事情,在父母面前就是不肯做。这些家长越是把一切困难从孩子面前挪开,越会使孩子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孩子就会束手无策,不会独立应付和自己解决。

(3)父母赶时间。有些家长工作忙,时间紧,不愿意让孩子在自己的练习中浪费时间。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家长宁愿自己在匆忙中代劳。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其实孩子往往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大人应该不放弃机会,让孩子建立信心,是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4)父母不放心。许多家长怕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慢了怕饿着,穿衣慢了怕冻着,自己走怕累着,自己洗脸怕洗不干净。经过调查询问有25%的幼儿本来已经学会了吃饭穿衣,有时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这个不准动,那个不让摸。家长过分的限制和包办,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家长怕孩子不懂得吃苦受累,什么都得想到了,做好了,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和周围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分享,不懂得谦让和宽容,不爱劳动。这样对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纠正。

三、方法和对象

一些教育家提出:“培养孩子的要诀之一,就是早让他们自立。”要使孩子建立必胜的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引导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当务之急。家长首先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循序性原则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不能把孩子力不能及的任务交给幼儿。因为让孩子经常做他不容易完成的事,不仅不能形成自我服务技能,反而会因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对以后的练习失去信心,当孩子做不好或完不成时,要耐心帮助,切不可急躁。开始教孩子学做时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逐步树立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自己动手的积极性。

(二)持久性原则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了就可以放松要求的。要持之以恒,停止或放松只会前功尽弃或使坏习惯重现。当孩子生病或依赖时要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耐心加以引导或等孩子身体恢复或情绪稳定时,继续要求孩子自己动手。

(三)随机性原则

除了尽可能安排有意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外,平时在生活中要抓住各种机会,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做起,随时让孩子多动手,经常训练和巩固。如做饭时让孩子帮着剥豆子、摘菜,吃饭时让孩子摆碗筷、盛饭,睡觉时帮着铺被。不要为了功课而放弃让孩子动手,动手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动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创造能力。

其实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幼儿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和实践:

1. 加强家园联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幼儿园工作规章》第47条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因此,我们幼儿园定期组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共同商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家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组织幼儿远足活动,特邀家长参加,帮助家长提高重视劳动教育的意识,掌握教幼儿的技巧和方法,配合幼儿园,共同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 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从小班开始就应该着眼于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示范讲解、学儿歌、做游戏和讲故事等方法,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逐步掌握穿衣、穿鞋技能,学会初步自我服务技能,教育幼儿只有自己动手,才是最能干的人,让幼儿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巩固训练,定期检查评比,及时给予表演和鼓励,对能力差的幼儿,加强帮教,让幼儿间互相帮助。

总之,要使孩子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切不可忽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孩子对每个家长来说,是父母的宝贝,而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使孩子们成为健康、合格的有用之才。

摘要: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就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关系问题进行了调查, 从而为促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接轨, 正确地指导家庭教育, 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

篇4: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你的教养

24岁刚毕业的那年,我去一个古镇旅行。夜晚,一个人坐在旅馆楼下的沙发上,除了我之外,仅有一个老板坐在柜台前,他低着头,好像在看书。

10点多时,一对老夫妻走到旅店门口,一人一个包裹。女人躲在后面,男人颤巍巍地走进来,轻声问:“你们旅店价格多少啊?”老板报出了价格,两个老夫妻被吓了一跳,转身就走。而在老夫妻快走出门的那一刻,老板说:“你们来住吧。”

我不知道老板最后给了他们什么价,反正两个老人很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嘴上说着:“真是碰到好人了。”

后来,我才知道,老板只是偶尔来古镇打理自己的旅店,他开着很大的企业,雇了职业经理人。老板对我说:“以己度人,这么晚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旅店,那会是一件多么寒心又崩溃的事。更何况是两个老人,而且我也并不缺那些钱。”

老板对两位老人的态度让人看到了他的内在修养,以及强者对弱者的关爱。

从来,对弱者都是没有定义的,弱只是一种比较级,与“强”是反义。比你地位低的,是弱,比你穷的是弱。弱本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世界,对于弱者总是带有提醒意义。因为弱,你总是会发现自己被挤在一个角落;因为弱,你会发现自己总是被同情。

2

从小到大,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奶奶。她现在85岁了,依旧是一个慈眉善目、富有同情心的老人。她常对我说:你可以与强者横眉,但要尊重弱者,因为在弱者身上,你施展的强大只会让你看起来卑微。当然,这句话是我改编的,就是这个意思。

小时候,我们小区的乞丐很多,乞丐来得多了,就叨扰到了平常的生活。一些邻居开始用泼水、辱骂的态度。而只有奶奶,时常端出一碗饭、一碗菜给他们,当然,奶奶也知道,一些人的穷或许只是因为他们懒。用她的话说:每次看到这些蓬头垢面的年轻人,总是想着,作为父母该是怎样的心寒啊。年纪轻轻,没手艺,不干活,躲在天桥下睡觉,这日子真是坏极了。

终于有一天,又有一个熟悉的乞丐上门,奶奶拿出一碗饭说:“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碗饭,我还没有吃饭,我把我的饭给了你。但你还那么年轻,赶紧去找活干吧。讨来的食物终究不如自己赚来的。”那个乞丐被说得脸红了,至此,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曾看到一句话说,一个国家对弱者的态度,其实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用到个人身上,也是至理名言。前段日子,看了电影《夏洛特烦恼》,其中的夏洛就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遇到强者时的小人物,不被人重视,随意被人调侃,最后一直妄图强大,扭曲到不停地靠虚幻的一切武装自己。你可以说,夏洛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但是,当你的人生无数次被人挤到角落里的时候,你也希望有那么一点点的阳光,可以温暖你的内心。

3

踏入社会这些年,听到无数因为家境差而被欺负、因为穷而被欺负的故事。但我想说,这一路也遇见了很多好人,他们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强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所有的人都当人看。

我刚进单位的时候,需要下到农村工作,经常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晚上6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只要是下雪的日子,单位的领导总会送我和另一个年长的师傅下班。他总是说:同在一个单位,没有领导与下级之分,大家都是朋友。他就这样送完我,再送另一个师傅到家。要知道,我们并不顺路,如果他不送我们下班,可以提早回家一个多小时。

那是我毕业之后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温暖,因为这之前,我几乎做好了“江湖险恶”的准备,打算披一件铠甲,装一身刺,在别人攻击时随时还击。而我碰到的那一个领导,让我放下铠甲,懂得了与人相处,是可以真诚、善良和勇敢。

那位领导现在还是一个小领导,但据我所知,他的口碑一直特别好,拥有了许多他所该得的荣誉,许多人说起他,都是带着赞美的。

也时常有人问我,被欺负了怎么办?我给的回复大多数是:无关原则的话,吞下这一口。待到强大时,以德报怨。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不需要欺负他人来垫高自己的。强者对弱者下手,是生物链的规律,但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规律。强大的时候,请记得,一定要把自己当人看,把别人当人看。因为人海茫茫,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你是谁,他又是谁。

(郭旺启摘自雨露文章网)

篇5:家访,转变学困生家长的教养态度

一项调查表明,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老师上门家访。因为孩子担心老师在父母面前告状,有些严厉的家长可能就会因此责骂孩子。当我告诉孙某周末我将去家访时,他“哦”了一声,然后一声不响地转身离开了。我知道孙某的顾虑,但我想通过这次家访,让孩子有一个新的转变。

孙某——班里令人最头疼的学生之一,人很聪明,但无心上学。在班里跟几个同样无心学习的学生经常在一起玩,学习滞后,不及时交作业,课堂上常睡觉或搞小动作。但他也有一些优点:如乐于助人(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老师拿一些教具);尊敬老师(见到老师、领导能主动问好);热爱劳动(轮到他搞卫生时,他总是搞到最后一个,平时也自告奋勇地去丢垃圾)。为了让这次家访顺利进行,我先了解了他的家庭:父母在外地挣钱,基本上一个月回来一次。爸爸最为严厉,考试成绩不好就骂上一顿。做好了家访准备工作,我出发了。

刚到孙某家时,他妈妈还没回来,孙某一开始跟我聊得挺开心。后来父母到家,他们一看到我,就开始数落起孩子的种种不是,听着父母的骂语,孙某脸色马上暗了下来,然后就和他们顶起来。我本来要反映他在校的一些不良情况,看到这种情况,就马上改口:孙某表现不错,班内的地脏了,他会很快、主动地打扫干净;看到老师都会问好;会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上体育课活跃、积极,老师都说他的表现很好。听了这些表扬的话,孙某的父母都不再吭声,而孙某明显没有刚才那么激动了。接着我继续表扬他的其它优点:如聪明,机灵等。由于说的都是好话,他的父母也高兴了起来,便也陆续地说出他平时的一些趣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他几点主要存在的问题(问题多,但不能一次全部提出来,免得接受不了,丧失了教育孩子的信心)并希望他今后能够改正,做得更好。由于之前我帮孙某在他父母面前争得一点荣誉,他马上表态:尽快改正自己的坏毛病,每天争取进步一点。于是,我让他自己进房制定今后的学习计划、短期内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以及奖惩方法等等。孙某的情绪一直都很高涨,并一再表示不会让老师失望。在他进房间写决心书的时候,我跟他父母交流起来,果然和孩子说的一样,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开始时对孩子期望很大,但当孩子表现不如同龄孩子时,父母平就说一些打击的话或动不动就打他。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看某某,这次考试又是一百,你怎么这么笨啊!在这样下去,将来肯定没出息,我们对你真的是失望。而孙某听到这话,他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摔门而去。我向他们指出:人各有长短,世界上没有完美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我们的任务是细心地观察、发现、找出孩子地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不断为孩子的进步加油。但同时也要注意,该指出的问题应及时指出,该批评的时候,应当及时批评。由于家长长期不在家,回家以后不要一味地批评,应当抽出时间和孩子多相处,在相处中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表扬。当发现孩子做错事或存在的不足时,要耐心引导,毕竟孩子大了,要顾及孩子的脸面。另外,让孩子自己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而且是要分步进行,不要把目标一下子定得太高,免得挫了孩子的积极性,只要他能保持一直进步下去,而且成为一种定势,使他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才会成为他下一次争取进步的动力。这些话,令孙某妈妈很感动,她也认识到由于自己家庭的问题,没有尽了关心孩子成长的责任,只有在他犯错时,才打骂他,把自己的压力全发泄在儿子的身上,儿子的不良行为,自己也应该负上一定的责任。

家访反思:

1、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

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

2、对后进生家庭,家访工作要多“报喜”,不但给孩子送去希望,也要给家长送去希望,只有这样才能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要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

3、面对家长责骂孩子时,不应该添油加醋、落井下石,应多说点孩子的好话,使气氛缓解下来,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坐下来商量以后应该怎么做,还能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篇6: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

对54名儿童在4岁和7岁时的问题行为及其父亲的教养态度进行追踪研究,在儿童7岁时,根据教师报告考察其学校适应情况.结果发现:父亲的`过分关心能显著预测男孩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父亲的拒绝和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在学校中的助人行为;从4岁到7岁,父亲的教养态度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化;父亲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态度差异显著.

作 者:陈会昌 张宏学 阴军莉 程小青 王明粤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200427(5)分类号:关键词:4~7岁儿童 父亲教养态度 问题行为 学校适应

上一篇:增肥记记叙文下一篇:窗子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