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7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父母;教养模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2016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四川渠县高三学生小斯就扔了一颗“重磅炸弹”,刚刚走出高考考场的他,留下了一纸遗书,谴责完父母之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小斯的这一枚“炸弹”,炸伤了他的父母,也炸醒了天下的父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 篇1:

城市小学生父母传统-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之争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小学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经受着严重的中西方文化碰撞。本文自编问卷对小学生父母持有的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认为自己倾向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家长占46.7%,认为自己倾向于西方教育理念的家长占12.4%。(2)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倾向于传统理念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父母。(3)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家族意识与权威意识、个性发展与学业品行、实践意识与独立意识等方面。在人格平等、学业成绩与人生幸福感的关系等方面,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现代家庭教育应正确看待两种理念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回归教育的本质,共同促进“人”的成长。

关键词:传统;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城市小学生;父母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对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方价值观不断涌入,我国城市小学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行为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1

广大父母面对各种教育理念,有的仍然推崇以孝悌向善、克勤克俭、励志勉学、明理忠义等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教育理念2-3,尤以近年来提倡的儒学教化、国学诵读等为典型代表;有的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批判,认为其压抑儿童天性,违反儿童成长规律,更倾向于西方教育理念4-5,如平等、开放、尊重个性等;有的以教育效果为检验指标,兼收并蓄,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而更多的家长在各种理念冲击下显得犹豫不决,无从判断,感到迷茫、矛盾、焦虑6

现实也正是如此,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已然不是完全典型的传统理念特征,但也并非完全照搬西方价值观,而是在融合之后呈现出新的特点。那么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传统”因素是什么?“西方”因素是什么?“传统”与“西方”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以城市小学生父母为被试,尝试厘清当代父母传统-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所包含的因素,以深入探讨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为家校共育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和对象

选取某中等城市普通小学,在家长会期间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25分,回收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67份。用SPSS23.0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被试分布和基本信息见表1。

2.研究工具

自编《城市小学父母家庭教育理念问卷》。首先,通过结构式访谈,对父母持有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搜集和调查,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能够明显体现中西方理念差异的因素进行调查,确定人格平等、父母权威、信任独立、学业品行等方面作为考察内容。

其次,编制初步问卷,施测问卷共包含24个条目。请父母对上述方面的教育理念做出同意评价,评价为李克特5级评分。并进行专家效度检验。问卷的效度检验采取了专家鉴定法,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8名,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有效性评价。问卷的效度评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对每一个条目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分为“无相关、弱相关、较强相关、强相关”四个等级。第二部分为对问卷结构和内容进行评价,分为“非常合适、比较合适、一般、不太合适、非常不合适”五个等级。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评定结果如表2所示,具有较高的效度。

信度检验运用了重测法,选取20名家长发放两次问卷。两次发放问卷的时间间隔14天,将前后两次问卷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系数r=0.89。可知问卷可信度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

最后,专家进行检验评定后,根据专家学者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的条目以及问卷的内容进行修改、删除或补充。

3.研究结果

3.1  城市小学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倾向

对父母提问”您更倾向于哪种家庭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西方教育理念、无倾向做出选择,以考察当代父母对自身家庭教育理念的认知。结果发现,认为自己倾向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家长占46.7%,认为自己倾向于西方教育理念的家长占12.4%,认为自己“无明显倾向性”的占40.9%。可见,虽然当前西方文化涌入,给家庭教育理念带来一定冲击,但是大多数父母仍然秉持传统家庭教育理念,认为自己持西方教育理念的仍然占少数。

用卡方检验考察不同角色、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所持教育理念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子女性别、子女就读年级、子女是否独生等因素是否对父母持有的家庭教育理念有显著差异。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无倾向这一选项无法判断是中西方完全融合还是缺少家庭教育理念知识造成,且本研究主要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差异,因此,在结果中不予呈现,下同。结果发现(见表3),只有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持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倾向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倾向于传统教育理念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这可能是因为,低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父母对西方教育理念的接触和理解,致使他们更多的遵从上辈流传下来的教育理念,或者依靠自身的成长经验去教育孩子。

3.2  父母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差異

以理念倾向分组为自变量,以父母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每一个条目的同意程度为因变量,考察持有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父母,在哪些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可证明哪些条目是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差异。结果发现,在一些条目中,持不同理念倾向的父母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对这些条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可见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既存在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意识与权威意识,主要体现在第6、8、17、19项。从结果来看,持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更加要求孩子服从,要求孩子孝顺,并把孩子作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持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更加注重自己的权威呢?在第5项条目中,我们未发现不同教育理念的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持传统理念的父母虽然要求孩子服从,但其目的并不是树立自己的权威,更可能是使孩子服从“规则”,而“规则”显然是更为稳定和值得遵守的。

(2)个性发展与学业品行,主要体现在第10、11、13、15项。从结果来看,持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更希望通过管束、批评等方式塑造孩子。但是同时,持传统理念的父母也给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具体体现在第9、12项,表现出“在一定规则内的自由”。通常,传统家庭教育会被批判“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本调查结果显示,比起孩子个性发展和彰显,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父母确实更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规则意识也更加强烈。但是本调查中,对于学业成绩是否影响生活幸福感这一问题的态度,不同理念的家长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越来越好,父母们仍然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争取到人生的主动权。但也认识到,孩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一定必须通过学业成功这唯一途径来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可能现代父母对于“生活幸福感”的认识也逐渐开放,不再将其与权力、地位、物质和资源等联系在一起,因而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持比较宽松和开放的态度。

(3)实践意识与独立意识,主要体现在第21、22、24项。从结果来看,持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更注重说教而非鼓励孩子亲身实践,持西方教育理念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实践性和独立性方面更加开放。而长久以来被教育界和媒体所批判的传统家庭教育“不尊重孩子人格”,在本次调查中并未显示有明显问题。从结果可以看出,在1-4项条目关于“人格”的问题上,不同倾向的家庭教育理念者并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我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持传统教育理念还是西方教育理念,“人格平等”已经成为普遍遵守的教育行为准则,中国当代父母在教育行为中能够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喜好,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这与西方教育理念是相似的。

4.结论

家庭是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在我国现阶段,存在传统-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之争,但是这可能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家庭教育作为整个人类的基本生存单位里出现的共同文化现象,必然拥有相同的文化本质。因此,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在生命意义和文化意义上都有着本质相似7。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讨论传统-西方教育理念孰优孰劣,而是更加科学认识生命的意义,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起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2019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这无疑是对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嵌入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并大力传播。广大父母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以更宽阔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和人的成长,从而为“培养一个健康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逯长春,变迁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困境与发展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33-40

[2]  邓 婕,从英美两国少儿德育成效看中国传统教育【J】,文化学刊,2018(12):106-115

[3]  倪路路,传统儒学教化观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意义研究【R】,硕士论文,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

[4]  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2005(5):62-63

[5]  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J】,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3(6):171-174

[6]  潘琳,母親育儿焦虑现象研究—以南京市某幼儿园3-6岁儿童的母亲为例【R】,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毓,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

作者简介:张利萍,女,1979年生人。200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现任青岛农业大学学工部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兼任青岛农业大学妇委会心理发展部部长、青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青岛市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张丽,1968年10月生人,汉族,籍贯山东莱阳,研究方向:妇女理论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副高职称,青岛农业大学。

项目基金:(本文系山东省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城市6-12岁儿童父母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部分成果,课题编号:SDY201875)

作者:张利萍 张丽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家庭教育之殇:问题父母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父母;教养模式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2016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四川渠县高三学生小斯就扔了一颗“重磅炸弹”,刚刚走出高考考场的他,留下了一纸遗书,谴责完父母之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小斯的这一枚“炸弹”,炸伤了他的父母,也炸醒了天下的父母。他的学习不够优秀吗?他的同学交往不够融洽吗?这都不是他决绝离去的理由,他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优秀,到了高手云集的达州外国语学校,他依然出类拔萃。但是这么优秀的他仍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爱,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认可,感受不到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

这让我们不禁深思,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吗?该苛责学校,还是该苛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其实,小斯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之殇,则是我们的问题父母。

我不禁想起了前两天的广场心理咨询会的现场,看着围绕在我身边连珠带炮不停发问的家长,再看看到处欢蹦乱跳的孩子,我不禁反问自己,这些孩子真的都不够优秀?真的有那么多的问题?当孩子出现了所谓的“问题”时,家长们都抱着求医问药的态度找老师,找过来人,希望可以得到一剂治疗孩子的“灵丹妙药”,让孩子朝着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殊不知,真正应该“吃药”的不是孩子,而正是那些家长自己。我们的这些问题父母,都存在哪些致命伤呢?

一、问题父母之隔代教养模式

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生存压力等种种现实原因,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把他们交给自己的父母,请老人帮助照顾自己的下一代。这种隔代教养的模式导致老人对孙辈过度溺爱。孙辈在成长的过程中关爱有余,监督和教育的力度严重不足。当孩子满六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年轻的父母蓦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于是就开始了问题拯救行动。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放任自流,一种是严格管教。放任自流的孩子,缺乏了必要的监督与管教,他们的发展就会随心所欲。他们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对学习和生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自由散漫。被严格对待的孩子,则处于父母的无休止的言辞管教,甚至是体罚之中。从极度的关爱到被体罚,这种巨大的落差不仅不能让他们努力修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跟父母对着干。这两种教育方式最后往往让孩子的发展趋势与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驰。试想,我们到底是应该在小树发芽的时候就开始管理,还是等到小树长歪之后再来纠正呢?所以,家长们请亲自抚育您的孩子成长吧,不要放弃孩子最初的、最佳的教育时机!

二、问题父母之家庭教育中的“比文化”

由于“比”文化的存在,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赏识心态,总让“别人家的孩子”笼罩于自己孩子的头顶之上。家长们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仅忽视自家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对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如数家珍。他们会将自己家的孩子与成绩、表现更加优秀的孩子比较,希望借此让孩子明白自己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进而激发出自家孩子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动力,争取让自家孩子向优秀靠拢,甚至超过优秀,成为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可這只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盘踞在自己的头顶,不仅使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全无,学习兴趣杳然,更使他们讨厌和排斥别人家的孩子,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所以,很多家长反映自家孩子在学校里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没有兴趣,这全都是孩子的错吗?我们家长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所以,家长们请放弃您的攀比心理吧!

三、问题父母之消极言语的暗示

估计很多的家长都没有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平常对该效应的应用。罗森塔尔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但生活中,很多家长对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不是正面的积极应用,而是消极应用。他们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有很多消极的语言暗示。他们的本意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语言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使自己的孩子朝着他们消极暗示的方向发展。我的兄弟从小就在父亲“你们这一辈子就完了”的预言中成长。一语成谶,现在他们就如同父亲预言的一样,事业平平,碌碌无为。所以,家长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谨言!

四、问题父母之不当的“言传身教”

古语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但是事实上,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的时候,他们却在投机取巧、撒谎、食言、失信;在教育孩子要多读书,提高自己修养的时候,他们一下班就抱着手机或者电脑开启了整晚的游戏模式;在教育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则是马马虎虎,漏洞百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不仅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是不断地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自己的不良行为。孩子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也是我们行为的监督者。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慎行!

五、问题父母之父母梦想的实现者

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白板一块,都希望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爱好,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很多的孩子却是背负着父母未竟的梦想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父母曾经有过美丽的愿望,美好的梦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梦想没有变为现实。当孩子降临之后,他们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父母梦想大使的重任,去实现父母未竟的人生理想。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当他们被迫以父母的梦想为梦想时,就会消极懈怠,必然没有良好的表现。孩子不是家长手里的提线木偶,他们要表演的是真实的自己。所以,家长们请放下手里的提线吧!

小斯给天下父母的“药”很苦,但“良药苦口利于病”。请借着这剂“苦药”,审视我们每个家长的心态和做法,做优秀的父母,让小斯的悲剧不再重演,克服我们的家教之殇!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威海,264205)

编辑/丁 尧

作者:鞠慧卿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家庭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年更多选择去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务工,这就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健康等都带来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想要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好家庭教育非常关键。

关键词: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影响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责任人和引导人,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开始显现,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员逐渐往发达地区流失,为取得更高的工资报酬,提高生活水平,农村青年选择去发达地区务工,他们的孩子就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父母在教育中的缺失,给儿童的成长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不仅需要学校在其中发挥教育的良好作用,教会学生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以及应对问题的方法,还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引导作用,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监护人责任不到位

对于儿童而言,父母是其最为主要的监护人,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农村青年放弃祖辈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再加上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青年人多选择远离家人前去务工。父母作为监护人在儿童成长的重要日期不在儿童的身边,责任无法落实到位,而隔代的爷爷奶娘或者外公外婆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以溺爱为主,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这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纵的坏毛病,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无法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有的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容易生病,在照顾留守儿童的时候力不从心,一旦生病留守儿童在兼顾学业的同时还要照顾老人,无形之中加重了儿童的负担。父母不在身边,亲戚并不能多加管教,有的儿童因为监护人责任的缺失而产生逆反心理,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2.亲情沟通缺失

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大部分在外地忙于自己的工作,一年回家的时间很短,有的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家,留守儿童对父母非常陌生,現在网络发达,QQ、微信等社交工具能够及时沟通交流,但交流的方便并不能代替父母在身边一言一行的教育和影响。父母远在他乡,代替的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并不是很熟的亲戚,儿童在面临一些事情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将自己的苦闷说出,父母离开的时间越久,对孩子越陌生,每年短暂的回家时间也不可能对孩子有全方位的了解,沟通上的缺失无形中成为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的屏障。

3.教育方法不得当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就把教育的所有责任推在了学校的身上,但学校教育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只能发挥一部分作用,想要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家长的监督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十分粗暴,或以金钱诱惑其考试得高分,或以斥责、打骂儿童成绩不合格,这样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阴影。更甚者,有的父母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将金钱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并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辍学打工。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必须要有全面而周到的呵护,家庭教育需要对儿童的身体、认知以及心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经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他们有着不利的影响。

1.安全问题严重

近几年,有关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父母在儿童成长环境中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安全极易受到威胁。性侵事件、溺亡事件等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频繁出现,无一不昭示着家庭在留守儿童安全中的缺失。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乏有效的约束,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学坏,再加上儿童涉世不深,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容易走极端,一旦和同学产生矛盾容易带来不良影响,比如近些年一直被媒体所报道的校园欺凌问题,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当他们面对一些问题时只能留在心中默默消化,久而久之会逐渐成为心理阴影,最终导致留守儿童自杀问题的出现。

2.心理健康问题频现

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在我们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注意到心理健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如此重要,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加重要。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快速便捷,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即时传递,父母远在外地,为方便和留在家中的孩子交流,多会选择让孩子较早接触手机和互联网,但又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肆无忌惮地在互联网中浏览,其自身对各种信息缺乏甄辨能力,再加上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十分驳杂,导致其心理问题频现,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而且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正是其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其对世界、社会和人生形成重要认知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的缺失,安全问题的严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不断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抑郁、暴躁、叛逆等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在留守儿童身上,敲响了教育的警钟。

3.学习态度问题凸显

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被父母留在家乡,他们的日常教育也被家长全权交给学校,但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块发力,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对孩子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学习上完全靠自觉,自治能力较好的孩子能够在课余时间不断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觉完成学校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自治能力较差的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监督,很容易贪玩、懈怠,学习态度的不端正使得学生的成绩变差,对未来的学习也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父母还存在“读书无用”的想法,父母的想法影响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最终退学。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年轻父母在外出务工的同时也要注意关怀留守儿童的成长,发挥好家庭教育在其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推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1.推进农村教育投入

想要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话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出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同时也和社会的不作为有关,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有限,教育投入不足,使得教师缺失,学生的健康成长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从政府层面来说,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完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加大校舍的建设,推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使留守儿童在接受更加完备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在学校获得全方位的引导和保护,避免不良风气对其心理的侵蚀。

2.加强学校教育管理

学校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往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只强调知识的教授,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教育管理,制定相关制度,比如开展“教师守护”活动,在入學时将全校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登记,鼓励学校的老师参与帮扶留守儿童的活动中,一对一的关心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还让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能够注意到留守儿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也能够向家长通报学生日常生活的种种,和家长一起关注孩子的成长。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传统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他们在外地忙于务工挣钱,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压在学校身上,这样的模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想要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人,父母在外出务工之前要考虑清楚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外工作的时候也要不断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情况,做孩子的朋友,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避免走上歪路。同时,父母还要加强同学校的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和心理状况,加强同学校的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使孩子在情感上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农村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教育上的一个痛点。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朱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及教育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4):148

[2]李歌.浅谈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9-80

作者:曹莉 雷雨

上一篇:数字化广播电视论文下一篇:可视化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