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2024-04-08

四种父母教养方式(精选6篇)

篇1: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而且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因子,小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四个因子以及总的.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二)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后天的长期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陶冶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包括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而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四、课题解决的问题: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二)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儿童会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三)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四)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使父母明白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责任心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责任心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放任性

尤为不利于小学生责任心发展。

(五)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而且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运用图书查询,上网查资料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对横沟中心小学1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三)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研究工作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有教育科研指导改革实践,用教改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科研。

八、具体读书安排:

(一)书目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新明著

《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巫惠如著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印小青著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陈陈著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王丽,傅金芝著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 毛卫民著

(二)主要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经常做读书不急,写心得体会。每天固定的时间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

(四)读书安排:

12月,阅读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模式,掌握儿童发展心理;

20xx年1月,阅读学习《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熟悉了解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方式方法。

20xx年2月,阅读学习《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

20xx年3月,阅读学习《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九、预期成果:

(一)读书笔记完成时间:

月,完成《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20xx年1月,完成《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的读书笔记;

20xx年2月,完成《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的读书笔记;

20xx年3月,完成《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的读书笔记;

(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具体时间:

2012年12月-20xx年1月,完成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分析 20xx年2月-20xx年3月,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分析。

20xx年4月,完成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习惯养成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依据王新明、巫惠如对小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维度分类自行设计),对东海县某中心小学三年级三个班级的118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118份问卷,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90.68%。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运用图书查询,上网查资料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对东海县某中心小学1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3.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参阅由岳冬梅等人经过测试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行修改与设计,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维度: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维度: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与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该量表由被试独立完成,题目计分方式为:回答“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不确定”记3分,“经常”记4分,“总是”记5分。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题目的得分相加,分别得到不同方式的总分。某侧面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其子女此方面的程度越深。在本研究中,存在不足,由于小学三年级被试对部分题目不能完全理解,可能会影响某些题目的回答效果。另外,这几年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本问卷中有少许几题是关于兄弟姐妹的,可能不太适合独生子女回答,但是考虑到这几题属于“偏爱被试”这一维度,如果删去,可能会影响到问卷的信度或效度,所以保留这些题目,只是在计分方式上稍作修改。

篇2: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所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管教的一种大概取向。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更对儿童人格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等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早期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比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Levy等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过度保护并且纵容,孩子会变的不服从,过多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欲强;过多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近期国内有人研究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神经症、抑郁症等发病有关。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及其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专制型(支配型):

这种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学习被动,成绩很差。还有研究表明此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

2、溺爱型(顺从型):

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到处碰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

3、保护型(限制型):

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比例比较高,有研究报告称高达30%。如果说溺爱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子女性格表现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4、放任型(自流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孩子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5、不协调型:

这种教养方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6、虐待型:

常见于极少数特殊家庭。家长视孩子为仇敌,对孩子打骂虐待。

孩子会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发生率也很高。

7、民主型(教导型):

民主型的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的指导孩子成长。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有研究者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这种教育类型。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几点注意:

既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呢?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骂、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养,会对子女心身发育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亲,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母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

再次,父母应更多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在当前,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是自发的、本能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的和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最后,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尽管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工作繁忙,但不应减

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亲情关系毕竟是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就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和照顾,又能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沟通。这样的话,家长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良好的教养方式。

案例2

一位初中男生因上网成瘾、逃学一年余前来咨询,该生于一年前开始上网吧玩游戏,随着时间推移上网次数逐渐增多。刚开始该学生还能克制,只是在晚上学校熄灯后出去上网。近一段时间,发展到逃学,欺骗父母是去上学,结果是跑到网吧内玩游戏,到周末则通宵在网吧上网。如果手中的钱不够,就到爷爷奶奶处骗钱或者从家中拿钱出去上网。学习成绩也明显后退。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该生的家庭背景:父母均是商人,平时忙于赚钱,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在外应酬,该男生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父母也只是周末探望一次。上小学后,就寄养在老师家中,双亲很少有时间与这位男生进行交流。发现儿子上网成瘾后非常恼火,曾多次从学校将儿子接回家中,轮流上阵对儿子进行责备和批评,要求该生写保证书,禁止再去网吧上网,也不同意儿子提出在家中购买电脑进行有限时间上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作为父母却不知道子女是否真正的感受到他们的爱心呢?让我们听听该男生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流着眼泪所说的话,我也知道父母在外赚钱很辛苦,可是,他们是很少跟我一起玩或者听听我心里的话,我感到很孤独。每次见面,就说学习要如何努努力,如发现成绩不好就责备,说我没出息,某某同学如何如何的好;经常购买一些课外辅导书或练习题强迫我做,并规定我的休息时间,出去与同学玩也规定在多少时间内必须回家,不允许我在同学家过夜。我也想改变上网的状况,不要到网吧去,家中买台电脑,规定时间上网,但是他们不同意,不信任我。他们从不放手,感觉不到自由和受到他人尊重。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式属于严格型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子女。其实在生活中,该类型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见。建议:

1、作为父母除了忙于工作之外,有必要经常挤出时间与子女进行有效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动态,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见面,也可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2、尊重、信任他们的选择和所做出的承诺,允许他们犯一些不关大雅的小错误和经历一些挫折。

第一、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

第二、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且在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第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在大多数维度上都呈显著相关;

篇3: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进展

一、研究范式的进展

早期研究, 主要从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或类型入手, 讨论其单向作用与影响。

20世纪70年代, A.Bell提出“双向模式说”, 转向关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作用, 认为子女天生具有的一些特征也影响着父母教养方式。受双向互动观影响, 研究开始关注儿童自身的个性、气质、性格等心理行为特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末, 受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模型理论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如家庭、学校、小区、民族等环境系统的影响。这就使教养方式研究开始从又父母的社会背景、地位阶层、经济状况及承受的压力和赢得社会支持等影响因素层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的进展

(一) 生态化

随着亲子双向互动观的出现, 生态化研究的兴起, 研究开始强调在真实场景中考察父母的具体教养行为,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质。如鲍德温在研究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作用的时候, 就率先采用了观察家庭互动基本情况和家庭拜访的研究方法。

(二) 综合化

受现代科学系统方法的影响, 研究中对资料分析的手段日益先进。更多地借助SPSS和LISREL等统计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如陶沙、董奇等运用统计与测量中的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与差异比较等方法, 探讨了抚养难度对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的进展

(一) 类型化研究

早期研究主要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或类型进行界定和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 支配—服从两个基本维度。鲍姆林德以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这四个方面为划分标准, 得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马克比和马丁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划分类型。这种划分类型也是较为公认的划分类型。

国内学者如陶沙等从划分不一致的七个维度——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及教养来研究幼儿母亲的教育方式[1]。杨丽珠等从多个侧面角度——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 并揭示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2]。

(二) 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因素研究

20世纪70年代之后, 国外学者既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 又父母的社会背景、地位阶层、经济状况及承受的压力和赢得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的层面进行了探讨。如在巴斯顿学者的研究中, 他比较了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的情况。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日本, 母亲鼓励并引导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国和法国, 母亲没有明显的反应[3]。

我国学者的不少研究也表明父母亲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因素显著影响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如张文新从城乡差异的角度进行研究, 发现城市儿童的父亲有更多的情感关爱, 而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的情感关爱大致相同, 但城市母亲的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 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城乡不同所带来的区别差异[4]。

四、研究重心的进展

(一) 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钱铭怡、肖广兰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障碍、自我效能感、儿童自尊的大量相关研究, 发现不良的教养方式明显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和发展。

(二) 异常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现已有众多学者进入到比如患有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抑郁症甚至罪犯等异常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领域中, 研究显示这些异常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多为不良的教养方式, 如父母均缺少情感关爱, 采用拒绝、否认、干涉、惩罚的消极的方式。

五、研究发展趋势

(一) 研究的趋势

1. 系统化理论探究

长期以来研究多关注双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或单就母亲进行研究, 对父亲等的研究较少。研究应拓展教养方式的内涵与外延, 建构更系统化的相关理论。

2. 亲子互动的量化与心理机制研究

研究愈加注重亲子互动的考察, 但多集中于亲子交往的行为特点与父母、儿童某一方面的特点, 应更注重亲子间互动过程中人际效应的研究和亲子互动的心理机制作用研究。

3. 生态化研究的深入

目前研究已受到生态系统观的影响, 但却过于简单形式化。生态化研究要求在研究中必须遵循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客观详细的描述, 再编码量化记录的信息, 最终对现象作出解释。它强调观察和记录描述的必要性, 强调面对面交流与实地采访考察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和运用生态化的研究理念, 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陶沙, 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3) :40-47.

[2]杨丽珠, 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 1998, (1) :43-46.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父母优化教养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教育管理

一、个人层面

1.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尊重理解

父母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自己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学习,不仅可以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养,还可以培养人格魅力,在孩子心中树立高大形象,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要树立努力奋斗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各个方面都要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大人教育小孩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首先用这些要求来约束自己,那么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言传身教的影响,自然就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事情,久而久之,就会让小孩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作为父母不应该说一套做一套,这样在孩子面前说话就会失去威信,时间一长小孩就不会在意父母的说教。

3.父母要改善和积累教育方式

家长要坚持读书,多看一些教育子女方面的书籍。教育方式一定要现代科学,且应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或者参加一些相关培训课程;互联网和电视上经常会有一些亲子课程或节目,也要经常关注,添加亲子教育QQ群;借鉴优秀家长的育儿经验,提高育儿水平;研究出符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二、家庭层面

1.父母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家庭也是小孩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初期的教育都是从这里获得的。家庭氛围主要指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精神文明程度所造成的一种文化、心理环境。而且,小朋友在成长当中特别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关心和鼓励,尤其是作为小孩的家长,更应该为小孩建立美好的生活空间,让小孩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2.父母要做好正确家庭角色定位

家庭成员应该正确定位角色,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孩子之所以不能够健康成长是因为家庭角色定位错误,准确地说,这个错误使很多孩子心灵扭曲,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摆正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主要包括父母的分工和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分工。对于80后来说,生儿育女后的角色定位是挺复杂的: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自己也成了父母,所以要尽快摆正角色。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以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同时兼顾到家庭和工作,不可厚此薄彼。8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私、孤僻等不良性格,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对此要特别注意,尽量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3.父母要保持教育思想的认识统一

(1)祖父母和父母对小孩的教育方式和目标要尽量保持一致。不同生活时期的人在关于小孩的教育上非常容易产生分歧,一般来说父母更加重视小孩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祖父母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则更加重视小孩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这并没有所谓的对错与是非之分,但是双方在教育上一定要首先做好沟通。千万要避免在小孩面前表现这种分歧,否则将影响家长的威信。小孩父母要尊重长辈的意见,长辈也要更加理智。

(2)父母双方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例如:妈妈不同意爸爸的处理意见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提出反对意见,等事情过后,妈妈可以和爸爸沟通,直至达成一致,然后再对孩子解释,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既不会委屈孩子,还可以让孩子信服自己,教育工作就会变得很容易。

三、学校层面

1.学校和家庭要统一对教育的认识

学校和家长都是为了让小孩能更健康地成长,所以二者一定要统一共同目标,并且保持步调统一,双方也要互相理解和合作。有些父母一提到和学校合作,就认为是凡事都以学校为准。这样下去,就会造成相互埋怨,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父母要增进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

学校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它能配合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和家庭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信任是相互交往和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家长,一定要记住:在子女面前不要乱评论教师,千万别在学生面前妄评某老师“太严”啦,或者某某学校“太差劲了”等。小孩如果听到父母都在如此贬低一个老师,自然不会对老师及學校存有多少好感,也会影响其在小孩心目中的威信。假如对学校有一定的建议或看法,最好能及时并合理沟通。家长要经常进行换位考虑,站在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重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加理解老师。

篇5: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75名初一和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子女的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概念对其学业成就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学生的.这两个中介变量,以不同的途径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

作 者:方平熊端琴 郭春彦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100037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200326(1)分类号:B844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成就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 成绩目标 学业自我概念 学业成就

篇6: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铜川矿务局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的7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名,女47名,年龄13~19岁,平均(16.7±1.25),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的有22例,高中以下的有56例,他们的心理障碍分布如下:精神分裂症的有15例,强迫症的.有5例,焦虑性神经症的有22例,抑郁症的有17例,恐惧症的有5例,社交恐怖症的有14例。所有诊断均由精神科医师做出。为了便于分析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选取了78例健康被试组成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13~19岁,平均(15.8±1.34)岁,两组均自幼与父母共同生活。

1.2 方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正常人群和心理障碍患者进行统一施测。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4];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由岳冬梅等人修订,其中有反映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58个项目),反映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57个项目)[5]。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我们分别对两组被试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详见表1~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除“敌对”因子外,疾病组在SCL-90其他因子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上,对照组均显著高于疾病组,在父母“惩罚严厉”、“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上疾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出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疾病组的父母较多采用“惩罚严厉”、“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少采用“情感温暖”这种积极的教养方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3,6]。父母给予子女情感温暖,就会使子女产生愉悦的情感,会让他们更加的接纳自我,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持有拒绝、控制的态度,会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反社会行为。另外,如果父母过分保护和偏爱子女,会使子女形成依赖性人格,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最后,父母给予子女过多的惩罚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而在子女遇到困难时不能给予即使有效的帮助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缺乏情感温暖、惩罚、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是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增加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危险性。

4 参考文献

[1]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5):276.

[2]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53.

[3] 蒋 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7(1):72.

[4]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

上一篇:党支部助力安全生产下一篇:2江苏英语高考各年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