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024-04-09

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共6篇)

篇1: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国外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渗、连通性差的特点,储层评价研究水平是有效开发该类气藏的关键因素.美国和加拿大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和开发程度最高,在致密储层评价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致密砂岩气藏主要指发现于盆地中心或者是连续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气藏,也有观点认为大多数的致密气藏是位于常规构造、地层或复合圈闭中的低渗储层中,通常被称为“甜点”.国外致密气藏描述、评价和评估主要依赖于岩石学、测井和试井三种手段.未来致密砂岩气藏储层评价描述水平的提高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准确地评估和开发致密气藏,需要从岩心、测井和钻(录)井以及试井分析中获取更多的基础数据;二是使致密储层描述向高精度发展,进一步研究气藏砂体展布和含气富集带,包括透镜体砂岩大小、形状、方向和分布的确定,储层物性在空间分布的定量描述,低渗、特低渗岩心物性测定技术.

作 者:谷江锐 刘岩 Gu Jiangrui Liu Ya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刊 名:国外油田工程英文刊名:FOREIGN OIL FIELD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25(7)分类号:P61关键词:致密砂岩气藏 砂岩储层 气藏类型 储层评价 发展趋势

篇2: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环境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在宪法中规定环境保护的国家。早在1874年5月29日公布的 《瑞士宪法》里,就有关于管理山川、支持水流发源地造林工程、保护森林、制定渔猎法律、保护禽兽和益鸟的规定。后来为了适应新的条件下环境保护的需要,又先后多次增补环境保护的条款。希腊于1975年、葡萄牙和印度于1976年、加拿大和菲律宾于1987年、波兰于1989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1991年也都修改宪法,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容。巴西1988年的宪法甚至专设了一章 “环境”。有的国家还通过对宪法条款的扩大解释将原来宪法里的某些条款解释为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学者、律师、法官在解释美国宪法修正案第9条关于 “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凡由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可以被取消或抹杀”的规定时,就认为 “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当然包括环境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环境保护被写进宪法,使得具体的环境立法有了宪法依据。

其次,许多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的法律调整。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牵头的法律,它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环境政策、原则和制度,其作用是能够对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卢森堡在1965年制定了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日本于1967年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又通过了 《自然环境保全法》,并与1993年颁布了全新的《环境基本法》;1969年,美国通过了 《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颁布了《环境保护法》;1973年,罗马尼亚和丹麦分别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匈牙利于1976年制定了 《人类环境保护法》;1977年菲律宾颁布了 《菲律宾环境法典》;波兰于1980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并在1989年和1990年两度进行修订;印度、英国、保加利亚也分别在1986年、1990年、1991年颁布了 《环境保护法》。目前,其它国家还在陆续制定和颁布这种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其三,各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随着各国对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环境立法越来越全面具体,因而便颁布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日本,在1970年第64届国会上,一次就通过了《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六部环境法律,并对《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八部法律进行修改。此后又陆续颁布了《恶臭防止法》、《特殊鸟类转让法》、《关于公害损害健康补偿法》、《公害纠纷处理法》等一系列单行环境法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有的国家甚至对某一具体污染物质就可以颁布一部法律。如瑞典就有《硫法》、《多氯联苯(PCB)条例》、《镉条例》等法律、法规。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美国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近百部,有关环境的法规和规章上千项。只有800多万人口的瑞典,其环境法律也有几十部,环境法规和规章几百项。

另外,各国还有大量的.地方性环境法规。

环境立法的健全和完善,为各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最早将环境保护写进宪法的瑞士,现已成为花园式国家;60年代被称为公害列岛的日本,由于其健全的环境立法,现已成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和较少污染的国家;曾经多次发生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的雾都伦敦,不仅在六、七十年代以后再无烟雾致人患病死亡的报道,而且从1975年起雾日也减到每年16天以下,至80年代,雾日甚至减少到每年只有5天。鱼类在泰晤士河绝迹100多年后也奇迹般地重返故里。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各国围绕持续发展问题都在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各国的环境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表现:

一是环境立法的系统化和协调化。各国在七、八十年代制定的大量环境法律、法规,虽然使环境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许多立法却缺乏条理性,应为法律者却制定成了法规,应为级别较低的法规或规章者却制定成了法律,有的立法内容与环境基本法所确定的原则不相协调,甚至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了环境法的实施效果。目前许多国家正对现有的环境立法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整,并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以求整个环境法体系的协调配套。

二是环境法的法典化。许多法律部门都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立法到集中性的法典化过程。现代环境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在数量上已经达到相当多的程度,在内容上也已相当丰富,在立法技术上已接近成熟,因此一些国家便准备把环境立法法典化。 德国已起草了一部 《环境法典》(草案),并已进行过广泛的讨论。瑞典也于1993年开始起草《瑞典环境法典 》,并准备在近几年内通过。美国等国家也在起草自己的环境法典。因此环境法的法典化将成为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环境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三是环境法内容的国际化。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携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任务。为此国际环境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越来越多。各个国家为了履行其所承担的国际环境保护义务,就需要使本国的国内环境立法与国际环境立法相衔接,甚至有些国内环境立法文件要专门为实施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规定而制定。例如,仅瑞典就为实施国际和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制定了《基因工程法》、《实施与芬兰相邻河流协定法》、《危险废弃物进出口条例》、《防止船舶造成波罗地海污染措施法》、《实施北欧环境保护公约法》等许多法律,美国制定有《核物质人身保护公约实施法》,日本和许多国家颁布了管理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法律、法规。各国国内法中有关实施国际条约的法律不断增加,从而使各国环境法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篇3: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父母是子女人生最初的老师, 在子女生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今社会, 由于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观念影响, 现实的工作需要和家庭经济压力, 父亲常常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靠母亲或长辈。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当红, 使亲子沟通、父子关系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促使人们反思当前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不足乃至缺失的问题。

父亲教养方式, 是指父亲在日常生活中抚养和教育子女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 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行为方式是在相应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包括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 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 个人的行为方式之间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种互为环境的关系中, 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周围人们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子女在幼小时虽然更多地是依赖母亲, 但必须要有父亲或强有力的父亲形象影响, 而由于父亲角色的缺位, 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子女出现了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由此可见, 父亲教养方式作为一种行为方式, 对其子女行为必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父亲教养方式, 探讨其对子女行为的相关影响, 并期望藉此说明父亲在子女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与责任意识的提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以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的高校学生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的方法是,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 问卷调查为主, 个案访谈为辅。通过文献研究, 了解国内外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尤其是关于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 问卷设计

调查采用自制问卷, 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家庭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父亲教养方式情况。主要参考由国内学者根据C.Perris等编制的适用于本国国情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EMBU) 部分题项, 包括4个维度: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保护和干涉、拒绝否认 (考虑到调查对象中可能有独生子女, 因此将“父亲偏爱”这个维度剔除) 。第三部分为子女行为测试, 包括自尊、人际交往、成就动机、职业决策4个方面, 题项设计参考国内信度与效度较好的自尊、应对方式等量表。

问卷抽样采用立意抽样和配额抽样, 具体选取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的4所高校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学院) 中学号个位数为“0”和“5”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0份。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处理和分析。鉴于本研究涉及父亲和子女两大主体, 为了得到更全面的资料, 避免调查结果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调查中又选取了20位大学生的父亲和部分学生为访谈对象, 就父亲教养方式、教育子女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个案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父亲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

1. 父亲教养方式的类型

(1) 民主温暖型。这类父亲对待子女通常较开明, 在与子女产生分歧或问题时, 允许子女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并与之沟通。在调查对象中, 78.8%的大学生能“从父亲的言行中感受到父亲的认可和爱”, 或能感受到“父亲让我顺其自然地发展”等体会。调查表明, 父亲对待女儿比对待儿子更倾向于温暖和理解。

(2) 专制粗暴型。这类父亲受传统观念或上一代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家庭中一直以“大家长”自居, 独断专行, 甚至会采取诸如训斥、打骂等粗暴方式解决问题。21.1%的大学生认为, 父亲的教养方式偏向于严厉惩罚, 个别子女表示“父亲一直是家里的‘老大’, 说一不二”。

(3) 盲目溺爱型。问卷设计中主要以“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为判断标准。2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父亲较符合这一维度;而20%的父亲也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 要么管不着, 要么都依着他 (她) , 只求子女开心”。这类父亲由于平时忙工作, 对子女心生愧疚, 只要有能力满足子女需求, 总是对其百依百顺, 过度溺爱。

(4) 忽视缺管型。问卷中主要从“拒绝否认”体现这一特点。这类父亲对于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 无论子女表现好坏, 都较少甚至从没有物质方面的奖惩或者精神方面与子女的互动。该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

2. 父亲教养方式的特点

(1) 与时俱进, 用发展的眼光看子女。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均为“90后”, 其父亲大多为“60后”、“70后”, 受教育水平相较于上一代人而言均有所提高, 父亲也试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教育子女, 父亲的教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

(2) 民主理性, 与子女架起沟通桥梁。调查对象中的父亲, 大部分采取的都是较理性、缓和的方式, 如“尊重子女看法或选择”、“子女犯错会耐心教导”等。当代社会, 简单粗暴已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教育子女更需要耐心和爱心。

(3) 聚少离多, 在子女成长中常“缺席”。如今, 孩子长期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度过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现象屡见不鲜。父亲因为工作岗位的需要, 或是因为婚姻关系方面的问题等, 导致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调查中有学生表示:“我爸爸忙工作, 一个月都见不着面, 更没什么时间管我。”

3. 父亲教养方式的不足

(1) 父亲层面的不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懂得如何向子女表达“爱”。有些父亲即使和子女在一起, 也很少与子女沟通, 或让子女的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传达示意。二是缺少合理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与技巧。沟通仅限于语言沟通与生活关心, 缺少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与共鸣。

(2) 家庭层面的不足。一是家长之间的问题经常会影响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在这样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中, 父亲的权威一旦受损, 父亲对子女教育的效果会受到影响。二是家庭成员间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存在不一致。经常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出现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现象, 导致子女无所适从, 得不到正确的教育。

(3) 社会层面的不足。一是当今社会忽视了父亲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低估了父亲在子女成长道路上所能发挥的作用, 教育子女是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 似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二是社会上缺少关于引导父亲应如何教育子女的专门机构, 使得有需要的父亲“求助无门”。

(二) 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影响的分析

为了明晰父亲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的关系, 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 对两者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父亲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1. 拒绝否认与子女行为呈负相关

父亲的拒绝否认对子女的自尊程度、成就动机、人际交往、职业决策等方面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中对子女的自尊和人际交往影响相对较大, 具体如表1所示。

2. 温暖理解与子女自尊程度呈正相关

从表2可看出, 父亲的温暖理解与子女自尊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5, 双尾检验的概率值为0, 小于1%, 则温暖理解与子女自尊行为之间呈正相关。由此表明, 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与子女自尊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即父亲教养方式越趋于温暖理解, 子女的自尊程度将会越高。访谈中一位父亲 (职业为医生) 表示:“无论是病人还是自己的孩子, 我都尊重他们, 平等对待。有什么问题都会采取商量的方式去协商, 去解决。这样就不会伤了他们的自尊。”

3. 惩罚严厉与子女的成就动机呈负相关

从表3可看出, 父亲的惩罚严厉与子女成就动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8, 检验的概率值为0.002, 小于1%, 则父亲的惩罚严厉与子女成就动机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负性相关, 即在一定程度上, 父亲的教养方式越趋向于惩罚严厉, 子女追求成功的动机就越弱。调查中一位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表示:“我爸爸对我一直很凶, 如果出错甚至还会动手。我只求不犯错就好, 压根不求什么表扬。”可见, 严厉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子女渴望成功的心理。

4. 过度保护和干涉与子女职业决策呈负相关

从表4可看出, 过度干涉和保护与子女职业决策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2, 检验的概率值为0, 小于1%, 则父亲的过度保护和干涉与子女职业决策之间有着明显的负性相关, 即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干涉过多, 或过分保护, 对子女的职业决策能力将会有所影响, 致使子女在关键时刻不太能够主动做出决策。

四、研究结论、不足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1. 父亲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和不足

父亲教养方式可分为民主温暖、专制粗暴、盲目溺爱、忽视缺管4种类型, 具有与时俱进、民主理性等特点, 但也存在缺乏专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家庭成员间教育方式不一致、社会忽视父亲教养方式重要性等方面的不足。

2. 父亲文化程度高低与其教养方式好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 父亲的文化程度高低与其教养方式好坏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即父亲受教育水平的高低, 并不能决定其教养方式是否倾向温暖理解, 当代父亲大多沿袭其父辈的教养方式。

3. 父亲教养方式的整体趋势

大学生群体父亲教养方式的整体趋势是:大学生较多能感受到父亲情感的支持和理解, 父亲在对待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一般父亲对待女儿比对待儿子更倾向于温暖和理解。

4. 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4个方面行为均有影响

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尊、成就动机、人际交往、职业决策4个方面行为均有影响。其中, 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的自尊程度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惩罚严厉与子女成就动机呈负相关;过度干涉和保护与子女职业决策能力呈负相关;拒绝否认对子女行为均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但相关性不强。

(二) 研究的不足

本次调研因受实际情况及调查者能力的限制, 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选取的大学生群体集中在杭州市下沙高教园的部分院校, 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不足。今后的研究, 可扩大调查样本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二是采用自编问卷, 科学性受限, 研究结果受调查对象主观因素影响会出现误差。今后的相关调查和分析可加入试验等方法。三是关于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影响的分析, 由于未能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 此次只进行了横断研究, 缺少纵向动态的变化趋势的分析。

(三) 启示

家庭教养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过程, 任何一方“缺席”都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 母亲无法代替父亲的地位和作用。父亲教养的效果, 取决于其教养方式。科学的父亲教养方式, 有利于培养子女较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反之, 则会给子女的成长带来烦恼和困惑, 也会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 甚至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善父亲教养方式、增进父子沟通、强化父亲教育, 不仅需要父亲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养方式, 回归家庭, 发挥父亲应有的作用, 也需要家庭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更需要社区、社会、政府、专业人士多方面的支持。

摘要:在家庭教育中, 父亲具有母亲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高校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调查表明, 父亲教养的效果取决于其教养方式, 科学的父亲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子女较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反之, 则不仅会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 甚至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父亲教养方式,子女行为,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天思.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结构[J].求实, 2003 (3) :31-34.

[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3) :20-23.

[3]陶沙, 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3) :40-47.

[4]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05 (4) :60-61.

[5]罗慧兰, 王中会.教养方式研究简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6) :71-74.

篇4:“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

【关键词】“母亲唠叨”;教养方式

1目的

随着发展心理学的进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心理学界的关注,“母亲唠叨”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教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频率非常高,但在理论上却鲜有研究。本文拟通过对“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研究,作为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性补充;通过对“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研究,对于改善母亲的教养方式、促进亲子关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期待通过本研究了解“母亲唠叨”教养方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的现状。

通过使用Arnold, OLeary, Wolff, & Acker等人(1993)编制的“30项自我报告教养量表”(Parenting Scale)其中的唠叨维度分量表作为测量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工具,提出以下假设:

1.1研究假设1:母亲对男孩的唠叨程度高于女孩

通常认为,男孩较女孩的日常行为更具冒险性和破坏性(Steven et.al,1996),为了减少和避免男孩在实际生活中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母亲对男孩会采用更多的唠叨教养行为。

1.2研究假设2: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唠叨程度越高

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由于获得资讯的渠道有限,难以有更多说服力的素材教育孩子,很容易导致两种结果,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或是在同一件事情上重复性地试图说服孩子,以至于相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显得更加“唠叨”。

1.3研究假设3:母亲的职业导致管教孩子的时间越少,唠叨程度越低

女性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不同职业的母亲,由于其工作性质上的差异,其投入关注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上时间不等,关注频度的差异均可能导致孩子感受到“被唠叨”程度上的差异。如果母亲唠叨教养行为与母亲职业导致投入管教孩子的时间多少有关,研究假设就是投入时间越少,关注度越低,唠叨行为也越少,也即是唠叨程度越低。

2方法

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法, 从东莞市某小学抽取六年级11个班434名小学生和小学生的母亲为被试。剔除作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5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429份,有效率98.85%。该校六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2.09岁(SD=0.51),其中男生282名,女生147人。母亲平均年龄39.71岁(SD=4.04),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63人,占65.1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41人,占34.90%。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Arnold,OLeary, Wolff, & Acker等人(1993)编制的30项自我报告教养量表(Parenting Scale)为研究工具,结合我国家庭教育中母亲教养方式的实际情况,在原有量表中增加了7项调查内容,组成共14项的关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调查问卷。测量过程采用 1到 7的 7 点计分方法,“1”表示从来没出现,“2”表示很少出现,“3”表示较少出现,“4”表示有时出现,“5”表示较常出现,“6”表示经常出现,“7”表示总是出现。其中第7、11、12项为反向记分项。

施测程序:将施测问卷(附指导语)装在写有学生姓名的信封中,以班为单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主试(主试为应用心理学研究生专业二年级学员担任),在班级周会向学生和学生母亲介绍本研究的目的、信息的保密性及相关要求,将问卷带回家中,由学生作答, 下周一由学生带回交给班主任老师, 最后由主试统一收回。

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5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结果

本研究分析发现:“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职业状况之间均未呈现显著相关。

3.1“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之间的关系

对“母亲唠叨”和儿童问题行为的描述性分析发现,母亲对女孩的唠叨的平均值高于对男孩的唠叨平均值,母亲对女孩唠叨程度的平均值为3.88分(SD=1.29),而母亲对男孩唠叨程度的平均值为3.84分(SD=1.21)。因此,提出“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有关,母亲对女孩的“唠叨”教养行为高于对对男孩“唠叨”程度的研究假设。为验证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显著性,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母亲唠叨”与儿童性别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双侧显著性水平为0.71,远远高于设置的显著性系数P的水平值,则说明这种假设不成立,即“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对男孩和女孩并不存在差异,母亲对男孩和女孩都存在唠叨的教养行为,在唠叨的程度上也与性别无关。

3.2母亲受教育的程度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关系

为便于分析将问卷中高中及以下归为“高中及以下”一类,取值为1;大专、本科及硕士以上归为“大专及以上”一类,取值为2。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平均值统计分析中发现,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唠叨的平均值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的母亲“唠叨”得分的平均值为3.87分(SD=1.20);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的母亲“唠叨”得分的平均值为3.80分(SD=1.30)。因此,提出“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母亲受教育程度有关,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采用“唠叨”教养行为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的程度越高的研究假设。为验证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显著性,我们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母亲唠叨”与母亲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其双侧显著性水平为0.59,远远高于设置的显著性系数P的水平值,则说明这种假设不成立,即“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与母亲受教育的程度无关,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存在唠叨的教养行为,在唠叨的程度的分布上母亲受教育程度无关。

3.3母亲职业状况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关系

对便于统计分析,将问卷中专业技术人员、公司职员、工人均归为“上班族”一类,取值为1,区隔全职妈妈和经商两类职业状态的母亲;全职妈妈取值为2,经商类别代表自由职业的类别,取值为3。对母亲职业状况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平均值统计分析中发现,唠叨的平均值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是:全职妈妈、经商和上班族。全职妈妈“唠叨”得分的平均值为3.96分(SD=1.16);经商母亲“唠叨”得分的平均值为3.84分(SD=1.22);上班族母亲“唠叨”得分的平均值则为3.78分(SD=1.28)。因此,提出“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母亲职业中可支配的时间有关,母亲职业中可自由支配时间越多,“唠叨”的教养行为越多的研究假设。因为该维度涉及一个变量的3种变量水平值,为验证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显著性,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对“母亲唠叨”与母亲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单侧显著性水平为0.63,远远高于设置的显著性系数P=0.05的水平值。说明关于“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与母亲职业状况相关的假设不成立,即“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与母亲职业状况无关,母亲唠叨的程度的分布上不受母亲职业状况的影响。

4讨论

本研究发现,我国母亲“唠叨”平均水平偏高,“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母亲个体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状况均未呈现显著相关。这个结果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存在一致性,以往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母亲唠叨是一种普遍现象。2002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98%的母亲爱唠叨,“好心”未必有报》一文中报道: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名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结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

4.1唠叨的成因分析

唠叨这种教养方式如此普遍,这可能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4.1.1传统观念。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纲常“父为子纲”、“子孝父母”的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的传递中逐渐异化为另外一个观念 即“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子女当然顺从父母、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劝告与指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面对孩子的直言相抗时,父母常常辩驳道“子不教,父之惰”,“我们不唠叨,谁来教育你,我们唠叨你,恰恰是疼你,关心你”。

4.1.2父母经历。纵观当今中小学生的家长(年龄在30-50岁左右),由于受上代父母教育理念的影响,祖辈们的教养方式在当代父母的内心中形成某些固定的心智模式,使得一代代的父母们在潜意识中认可这些教养的方式,形成了代际传递的效应,并导致当代父母对唠叨的教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4.1.3竞争心态。当下激烈且残酷的社会竞争,让这些正在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他们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地陪着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班、才艺班。由于这种对子女教育的高关注度和高期望,导致了父母们通常会以高频率的“独白式唠叨”要求子女“好好学习各项技能”,甚至附带上了“只要学习好各项技能,要什么有什么”的简单物质激励模式。

另外,唠叨教养方式如此普遍,可能还因为唠叨介于心理攻击、体罚和纵容、放任之间的一种教养方式。纵容、放任类似于对孩子的行为不作为,而心理攻击、体罚之类的管教方式则显得过于强势,深受中庸文化濡染的中国母亲们,很自然通过语言方式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心理控制,在两种教养方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便很容易理解母亲们乐此不彼地用“唠叨”管教孩子的现象。

4.2对“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提醒母亲们在日常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唠叨的程度和频率。在回应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简洁快速反应和高质量的反馈,逐步形成高要求-高回应的权威性教养方式和教养风格。

父母在关爱子女的同时,不妨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改变一下自己“爱唠叨”的形象,以改善亲子关系。

4.2.1父母应管理好自身的情绪。有些母亲尽管清楚唠叨行为的弊端,但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状态不好,本身缺乏温暖和爱心,控制不住自己过激的情绪反应,不自觉地将这些情绪转移到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或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母亲情绪的宣泄口,母亲将“垃圾”情绪转变成言语宣泄,在孩子身上释放,孩子成了母亲情绪释放的牺牲品。这种情况发生后,母亲应及时反思,在管教孩子前,要处理好自身的情绪,避免将自己的情绪和管教孩子的行为揉在一起,无法辨别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还是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

4.2.2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相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独立,想想“过犹不及”的道理,该放手时就放手。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多垂范,少说教。准备唠叨孩子的时候,先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另外,“牵牛要牵牛鼻子”,当需要说教的时候,也不要把说教变为啰嗦或批评指责话语的堆积,而是要就事论事,有重点地讲明道理就够了。

4.2.3改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的商量。爱的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养方式的改变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建立民主的亲子关系。但这并不是说让父母一味地迁就孩子,甚至放弃应有的教育,而是要父母洞察孩子的心态,准确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因势利导,讲究亲子交往的艺术性、及时性及适度性。应该避免母亲试图通过用唠叨的方式,即通过言语的重复试图达到对儿童心理控制的目的。

4.2.4学会倾听,加强与子女的心灵沟通。经常与孩子谈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的状况,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多沟通,少疏离,这是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其实,父母经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用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不仅可以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父母的抚慰,对父母来说,这何尝不是在享受人生最可珍贵的天伦之乐呢 !

5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是:“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母亲个体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状况均未呈现显著相关。也就是说,不管母亲面对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存在唠叨的教养行为,在程度上和频率没有因为孩子的性别有明显的差异;不论母亲受教育的程度是高还是低,都存在唠叨的教养行为,“母亲唠叨”教养行为并没有因为母亲受教育程度低而明显增加,也没有因为母亲受教育程度高有明显增加;母亲采用唠叨的教养行为与其从事的职业无关,母亲的唠叨程度并没有因为她工作关系管教孩子的时间减少,而降低唠叨的程度或频率,也没有因为她是全职妈妈,全部时间都在关注孩子的起居生活和学习而增加了唠叨的行为。

本研究在样本选取的数量、年龄特征和区域性方面存在一些局限,在对“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特征研究的准确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究者可在这些方面增加研究素材,扩大研究的样本,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找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Arnold, Susan G ,OLeary, Lisa S, Wolff & Maureen M .Acker. The parenting scale: A Measure of Dysfunctional Parenting in Discipline Situation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3,5:137-144.

[2]Baumrind, D., & Black, A. (1967).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in preschool boys and girls. Child Development, 38, 291-327.

[3]Cindy L. Miller-Perrin, Robin D., Perrin Jodie, L. Kocur. Parent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Child Abuse & Neglect.2009,33:1-11

[4]Fiona Arney, Helen Rogers, Peter Bathurst, Michael Sawyer, Margot Pri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arenting Scale for Australian mothers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May 2008,60(1): 44-52

[5]Handy (Eds.),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families(pp. 228-248). New York: Brunner/Mazel.

[6]Jay Belsky, Robert J. Hancox, Judith Sligo, Richie Poulton, Does Being an Older Parent Attenua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2,48(6):1570 –1574

[7]Patterson, G. R., & Fleischman, M. J. (1979). Maintenance of treatment effects: Some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family systems and follow-up data. Behavior Therapy, JO,168-185.

[8]陈陈.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95-103.

[9]段飞艳,李静. 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10]刘莉,王美芳,邢晓沛.父母心理攻击:代际传递与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328–335.

[11]刘文,刘丹,张姿.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26-428.

[12]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8,31(4):940-942.

[13]王洛丹,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

篇5: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一、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注重监狱中央数据库的建立,并实现数据共享

欧美监狱通常配备若干个网络信息计算机中心,每座监房各有1个,监狱总部1个。所有这些计算机中心通过光纤局域网相互连接。每个中心配备有一个奔腾服务器,各部门都有不同的网络信息点。监狱另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供公众查询。早在九十年代,欧美监狱就开始采用监狱服刑人员数据系统,并且所有的监房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引入PMS(theprisonmanagementsystem,服刑人员管理系统),PMS是一个G2G和G2C的电子管理工具,它除了用于透明化和简单化的数据处理之外,还可以用于建立中心数据库,为监狱的所有监房提供资讯帮助。

监狱中心数据库包含有关服刑人员的详细情况,内容包括服刑人员种类、犯罪记录、入狱时间、入狱时的详细生理数据、号码、照片、个人详细资料(年龄、住址、家庭成员有关资料等)、医疗详细资料、囚房等等。它能够存贮和处理上万名服刑人员的基本数据、几万个指纹、数万张照片的信息,它在向监狱警官提供被羁押服刑人员的犯罪资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监狱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监狱和当地警察局、司法和安全部门互联,有助于各界方便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司法机构来说,数据共享使得他们能够采用统一的系统化方法管理监狱的服刑人员资料。例如: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外的活动记录,包括诉讼案件的详细庭审资料。

(二)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广泛

1、探监不用排长队

以前,服刑人员家属需要等待数小时,才能与服刑人员见上一面。由于视频会议系统的上线,探监者无须再排着数小时的长队等待会见服刑人员,他们也成为这些电子管理工具的受益者。呼叫中心建立在监狱综合大楼,探监者提前在此进行会见服刑人员的预约。在呼叫中心通过从监牢到监狱的视频会议系统,服刑人员家属和服刑人员通过计算机见面交谈。对于传统的探监方式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性变革。

2、出庭不用到现场

考虑到服刑人员的健康、安全和其它后勤原因,最高法院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在监狱和特别法庭之间进行法庭审判。两端安装电视和数码视频摄像机,中间用综合服务数字网络线路进行连接。服刑人员根本未曾到庭,整个审判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因此,该模式的审判方式成为刑事司法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审判服刑人员优点一是降低安全风险,防止服刑人员在押送途中逃脱和劫持;二是政府部门运转成本最

小化,当服刑人员被带到法院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定的运送方式以确保适当的安全,结果导致大量的安全漏洞和延误,有些案件被延误长达数天甚至数月。

二、三代电子“监狱”

近年来美国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已无法承受监狱庞大的开支。地方当局为此不得不缩短或取消一些服刑人员的刑期,但这既非长久之计更非万全之策,既有损法律尊严,又不利于社会治安。于是,无形的电子“监狱”便悄然产生。

电子“监狱”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监控程序系统,分收、发两部分,前者由执法当局控制,后者戴在服刑人员身上。执法人员可利用监控系统对监外服刑的服刑人员进行跟踪。“监狱”通常戴在服刑人员的手臂或小腿上,外形颇似手(脚)镯,但里面的机关可不简单。每只镯子都有特定的频率,它们相当于某个服刑人员的编号。执法部门通过接收器把握服刑人员的行踪。若某个服刑人员的频率信号中断,则意味着可能发生意外,警方可及时搜查,不给服刑人员以逃脱的时间。

第一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初,监狱将镯子与服刑人员的家用电话调解器相接(无线电连接)。服刑人员若离开电话机30公尺或企图损坏镯子,镯子即会自动向监视中心报警。警方配备了装有跟踪器的汽车,可随时进行搜捕。该系统价格低廉,平均每天的使用费用仅为8美分,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第二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末,由电脑和无线电收发讯机组合的装置。这种镯子每隔10秒钟即发出短促的信号,监视中心根据信号到达的次数,可测定出带镯服刑人员所在的地段,并自动地在地图上标出方位。服刑人员何时到过何地,都被自动记录并汇编在册,以便随时检索取证;同时也可据此研究服刑人员近期的行为和心理。当服刑人员接近某个禁区(如前受害人住处),或其他敏感地区时,镯子即发信号,监视中心即刻知悉,并采取相应对策。

第三代电子监狱问世于2001年,包括无线电监视器、模糊芯片和药囊。使用时将电子监视器(一块微小的芯片)和药囊埋植入服刑人员的手臂皮下(只需做一个微小的手术)。电子监视器含有一微处理器,它能测出服刑人员的生理状态,从而得知出现暴力的先兆或其它异常,同时把这些生理数据发往就近的接收站,后者再向监视中心报警。更新奇的是,当需要时微处理器能自动触发药囊,使其射出一定量的镇静剂或抑制冲动的药物,阻止服刑人员情绪和行为的冲动。在紧急情况下该系统通过使用安眠药来阻止暴行,有效地“关闭”服刑人员。第三代无形监狱可满足大量的服刑人员安全地留在社会上。该系统的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已定罪的服刑人员有机会积极参与并分享自由的社会,公民们将得到更多安全并减少为监狱纳税。

三、新技术层出不穷

(一)“无围墙”监狱建成

日本首家“无围墙”监狱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电子标签代替狱警监控服刑人员。这家高科技监狱位于日本南部的山口县,与警备森严的普通监狱不同,这家监狱四周没有高高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无线栅栏和红外线传感器等高技术警报设施。服刑人员会见亲友时,不需要警卫陪同,因为通过囚衣上的电子标签,监控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所监狱由政府出资,20年内将投入520亿日元(约合4.48亿美元)用于设备和各项服务支出。新监狱投入使用后,每年可望节省运营成本50亿日元。

(二)采用GPS技术监控服刑人员

英国在3个地区率先采用一种新型的跟踪技术即卫星定位技术。利用它,警员们可以对那些恋童癖、家庭暴力犯以及其他犯罪分子所在的方位实行24小时定位,误差不超过2米。目前,作为假释的前提,一共有120名违法者戴上了这种新型设备。他们一旦违反特定的要求,例如,一个虐待儿童犯靠近一所学校,一个家庭暴力犯再次接近受害者,一个盗贼四处无目的游荡,这个设备就会自动报警。

这种技术就如同没有栅栏的监狱,将有可能制止那些在假释期间发生的犯罪,从而成为警方保护公众的利器。该设备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连,并结合了手机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监视器可以随时发现违法者所在位置,知晓他们是否离开了特定的地点以及是否违反了宵禁。这项新技术可以适用在家庭暴力犯?的动向。还有一些地区的警员采取新技术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实施跟踪。

(三)E时代的监狱管理

英国监狱将于今后12年内使用无线LAN网络结构取代现有光纤传输,该项目将会使监狱监管程序提高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另外也能帮助监狱的管理工作实现其不同寻常的管理功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将支持Windows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用于监狱管理方面。无线LAN网络结构可覆盖传统光纤所无法涉及的区域。安装无线LAN跳频(RF)产品所需时间比普通光纤节省了一半,相对于计算机及其他移动电子设备,该产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受区域限制,为楼宇内及现有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也为语音系统和掌上电脑在监狱系统的未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在英国137个监狱内安装工作的展开,该套设备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激动人心的无线互联网结构框架。此项目将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有机会接触到现代IT技术,也将为未来网络管理的升级及技术革新提供应用平台。

(四)监狱钥匙管理系统

该系统已经在英国45个监狱安装和使用并开始向整个欧洲推广,安装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监狱钥匙被带出监狱。对于监狱来讲,钥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某把钥匙被带出监狱,为了监狱的安全性,必须将监狱所有门的钥匙和锁全部更换,这将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影响监狱的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是确保每把钥匙都带有一个RFS感应卡,该感应卡被永久地固定在钥匙环上,以确保感应卡与钥匙串不被人为分离。每个感应卡有一个唯一的ID号码,每个工作人员都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金属标牌,上面刻有工作人员的编号,当工作人员来到钥匙领放处时,首先需将随身携带的金属标牌交给钥匙保管员,同时告诉保管员自己的姓名和编号,保管员核对无误后,将属于该工作人员的钥匙串从相应的钥匙柜中取出,并将钥匙串靠近RFS读卡器以便让读卡器读到该串钥匙上所携带的感应卡的ID号码,通过RS232将ID号码传给系统(计算机),系统立即有三个动作:

1、将与ID号码对应的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从工作人员数据库中查出,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以便让钥匙保管员确认计算机中所存贮的个人资料是否与钥匙领取人员相同,例如照片、性别、年龄、金属标牌号码等。

2、记录下领取钥匙的时间。

3、启动监控摄相机对钥匙领取人员图像实时抓拍,存档,以便事后分析。

当钥匙归还时,保管员将归还的钥匙串在另一个RFS前出示一下,以便让系统记录下钥匙归还时间,再从数据库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如归还的钥匙对应钥匙柜的位置和相关人员金属标牌号,归还钥匙的人是否为金属标牌持有者。

篇6: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 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 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 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th)和拉根(T.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 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 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 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 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 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 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West)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 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 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的态度渗透到教学测验和评价当中。他们认为,过去的教学设计主要根据五个步骤来安排教学:即设立目标、预先评估、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测验评价。这些步骤虽然也包含了计划教学阶段和实际教学本身,但如何把认知策略 的知识渗透到各阶段中并应用设计技术完善其设计,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因为认知策略是由人们操作的心理活动,而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的任务是计划教学,以便学生能够用认知策略来学习材料,积极地从 心理上加工学习内容,这才是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2.教学设计研究的范围 从所看到的材料分析,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的问题。其共同特点是把它看作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因此,当今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性质的界定和理论基础。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而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活动,它需要 考虑系统与因素、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综合设计;教学设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取向,它 需要对引发教学的活动进行估计,而这种估计又是评价的标准;教学设计以学习和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或教学媒体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形成有效率、有成果、引人入胜的教学;教学设计坚持目标、教学和评 价的统一;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等。2)教学设计如何考虑以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学习环境的问题。

(3)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如共同点与差异性、变化与稳定的特点以及先前学习及训练等)进 行构思的问题。

(4)学习任务如何定位的问题。如怎样精确地安排学习的份量,认真地分析并确定必要的学习任务,对学习时间损耗量的估计,学生必须预先具备哪些学习技能和知识。

(5)学习评估的问题。如学习评价怎样以教学系统的目标为指导,运用专门的技术来保证评估的充分性。评估设计通常要权衡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等。

(6)教学策略的问题。主要包括对微观和宏观水平上的学习提供一个框架,怎样更有发展性地、适应性 地依据任务、背景和学习者特点采用策略,围绕教学因素或活动来组织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策略的体系。

(7)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如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技能发展等课程内容)特点,并以不同类型学习、认知要求选择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效果显著的 教学设计。(8)不同教学媒介的特点及情景分析。主要包括不同学生群体所形成的环境,与任务特点、学生特点和 学习背景相关的教学管理策略的潜在因素分析。

(9)如何利用教学传输中媒体的变化形成知识发生过程,完成从简要的教学计划向有形的教学材料的转 变。

(10)教学评价问题。主要研究形成性评价(即把教学评价作为设计和拓展过程的一部分来进行)和总结 性评价(即对完成教学效益情况所做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功能,等等。3.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

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高质量、低成本、迅速地加以完成。质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往往是评价设计好坏的标准。但在现实情况下,三者难得其全。一般说来,成本低、完成快的设计往往效果不 好;完成快、质量高的设计,成本往往不低;而质量高、成本低的设计往往又不能很快完成。因此,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适当性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设计中各种因素怎样组织成最优化的教学系 统,设计怎样做到结构与功能的吻合、过程与状态的一致,这一直是教学设计者讨论的焦点。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资源、关键性、责任、期望或要求等要素如何影响设计的过程。所谓资源是指人和物的资源以及时间怎样利 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需要评估、学习者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传输、形成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所谓关键性是指对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实施效果的因素作预期估计,如教学活动中潜在的负面影 响、教学结果的同质要求、必须预先具备的主要技能和知识等等;所谓责任是指对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教学传递手段及课堂管理等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说明;所谓期望或要求是指设计者根据实际 情况,特别是教学资源的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方案。至于教学设计各种因素的权重怎样确定仍无一致的看法。

二、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设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从科学技术成果中得到启示,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技术的形式(我们可称它为过程技术),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 变化而变化。因此,设计者必须对该领域的变化和发展有充分的估计。从目前发展的前景看,最能影响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几年前就有专家预测,用于军事、建筑、医疗、交通方面的一些技术成果,如人工智能等,将在教育上特别是教学传递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以机器为本的、综合了各种优势的教学(智能教师),在一些研究和 发展项目上已有成功的例子。如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和专家系统就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前者从人工智能的创作与知识基础交叉发展而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减少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后者是更有效地运用 机器智能帮助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益。这种系统比过去围绕一系列目标只教一个学习者的状况更有广泛的适应性。

2.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是一种在师生原有关系的基础上改变其传递途径的教学,它创造了更为互动积极的高质量的教学。这种适应性教学所指的变化,包括了传递速度、所举例子、练习难度等方面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 广泛应用,适应性教学可以向学生学习,其机器老师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与学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其他特点。发生式适应性教学集现代设计手段与电脑技术工具的优势,将远大的抱负与具体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认知学习原理,对所设计的教学策略进行推测,及时调整设计方案。3.互动技术

新的互动技术(如CD互动、数字视频互动等)开始用于教学传递方面,他们正与录像、计算机、以及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姻,大大增加了对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加工能力。虽然互动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适应性 教学的关系不是必然的,但教学媒体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应归因于支持它们的材料和经验的急剧增长。高度仿 真技术也有赖于可供设备的支持。同样,互动技术对教学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4.教学设计模式

将来,我们用于指导教学设计的模式会变得越来越有力和复杂,并有较大的发展。有些专家(如W.Hannu m和C.Hansen,1989)认为,教学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会从原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般系统论、视听理论和交流理论进一步扩大到以下几个方面:(1)由人类学方法形成的前后分析法;(2)感知心理学和认知 科学所形成的设计和传输方法;(3)由市场研究技术形成的工具;(4)受人类学和社会学影响的评价;(5)由工作设计形成的训练课程设计,等等。此外,教学设计模式的变化也逐渐趋向越来越灵活和系统化。而改革 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向可改变模式发展;第二,向层叠性模式而非线性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可在各阶段之间来回移动,以子目录为基础,重复那些需要的步骤;第三,向“分层堆积”模式发展,该模式中包含设计程序的具体化。5.实施技术 这种技术借助于工商业的概念。从事这种技术的人喜欢在许多教学选择中挑选一种工具,它可以提供从工作辅助、激励因素到心理上咨询以及其他服务等帮助。该技术的着眼点在工作实施而不是学习的效果,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视其需要才强调学习。其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教学设计中专家系统提出的基础和考虑的关键因 素之一。6.认知科学的进展

认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原理的提出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学设计将来从新的科 学成果中借鉴什么,人们对影响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如学习、认知、人类信息加工、感知等研究的新发展依然兴趣盎然。关于学习、认知和其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的新知识之转换与应用,将大大改变我们教学的现实。按照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者借助于媒介来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并在与信息相互作用当中 构建个人独特的含义和解析系统。有些人认为这种含义不是信息所固有的,而是一个分享定义的现象,即把该命题的相关性分开。因此,该领域中一些发生式教学策略就是由结构主义观点建立起来的(当知识结构形成时,学习者就是教学信息的建构者而不仅仅是接收者),并且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来加强和支持这些策略的具体应用,特别是与替代性策略共用时作为监控和精选机制。所以,认知科学将来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可能会更加强调三个方面:辅助式教学策略和发生式教学策略、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情感领域。回顾过去二十多年走过的历程,我们相信将来科学对教学的贡献比以往会更有效、有趣和更富有吸引力。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国外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前景的展望相信会有助于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 教学设计。从概念上说,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技术”,我们通常会把技术与设备或设备的使用联系起来,如计算机技术。但当技术的应用及其方法产生时,往往也包含了过程和思想。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在一种新的或令人兴奋的装置或系统运用和发展时,其思想、概念、模式、理论等与它的形态相比要重要的多,所演化和出现的新技术,就是应用这些思想、理论的结晶。因此,新的产品形态的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环境,录像、通信和其他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确实为教学设计带来许多方便,但过程技术的成熟,对教学设计更为综合化、整体化和及时反馈与调节更有帮助。1.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4 月版。2.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 月版。

上一篇: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班会记录下一篇: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