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2024-04-18

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通用8篇)

篇1: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作者:杨凯

摘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夏商周的先秦时期,也经历了秦汉时期,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各种风采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思想。也决定着这些朝代的命运。

关键词:王朝更替、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是我国的先秦的时期,它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典型代表。奴隶制从夏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到周烈王五十九年——周的灭亡。总共经历了1800的历史。在这1800年中一共经历了三个朝代。它的年份是东汉到清朝的总和。为什么夏商周的政局会这么稳定。第一:夏商周的思想是奴隶主思想,贵族生下来就是贵族,奴隶生下来就是奴隶。这种思想深深地印刻在夏商周每个人的心中。第二:夏商周的思想崇尚上天的意志,国家的大事小情都得经过占卜决定。君王所颁布的每一条法令都是上天的意志。下级平民都认为这是真理。就无法形成反抗思想。夏商周三朝的更替也是建立在贵族之间的权利争斗。代表商部落的汤灭掉了夏朝的国王桀,代表周部落的武王灭掉了商朝的国王纣,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替。夏商西周三代极力维护这种社会思想。到了东周。周王室的权利已经日渐衰微,已经无力管理王翦以外的地方。周王室封分的诸侯国势力逐渐加强。奴隶制的思想正在瓦解。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消失。天下共主的思想荡然无存。从夏商周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已经名存实亡。

二:秦汉时期的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的思想继承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脉络。秦朝是从春秋战国三百年**的年代中完成统一的国家。经过三百多年的封分统治。中华各地的思想、政治、文化早已异彩纷呈。随着秦国的变法日渐成功。统一全国的重任就留在了秦国的身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齐国,完成统一。摆在秦国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快速的统一全国的政治思想防止叛乱,这时就需要法学思想家的理论来统治国家。废藩置县,通过秦始皇钦定的官员来传播法学思想,实现国家的真正大一统,但是法学家的思想过分强调依法治国,崇尚重刑,导致本来就破败不堪的农民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再加上夏商周时期已经建立起来的贵族思想荡然无存,各种起义不断爆发,在这种时候出现了陈胜吴广的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又进一步打击了贵族思想,最后由南方楚国贵族发动了波澜壮阔的灭秦起义。结束了秦王朝21年的统治。秦朝的法家思想文化注定在刚刚统一的秦帝国不适用,汉朝吸取了秦朝覆灭的历史经验,在汉朝前三代,极力推崇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安定国家内外隐患,保证了汉朝建立之初的发展,它所适用的黄老思想是建立在秦朝所同意的政治思想基础上,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恢复,边患严重,汉初实行的黄老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统治帝国的需要。汉武帝运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加强对内统治,以抵抗匈奴的进攻。

秦汉时期贵族阶级所推崇的思想文化,深刻影响这下层平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一种崇尚孔孟之道、崇尚法治,崇尚以人为本的美好理想社会。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传统文化

经过了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熏陶,特别是汉朝后期推行的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朝人的个人修养,但是过度的儒家文化思想导致了东汉时期的文弱之风盛行,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了三国争霸的时期,公元280年,晋朝灭掉南方的吴国,晋朝完成统一。虽然经过了三国东汉时期的磨练,中原人的武力有一定提高,但是由于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晋朝也没能改变国家的文弱之风,甚至于晋朝采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导致国家统治内部矛盾复杂。公元360年,北方少数民族一举消灭了文弱之风盛行的西晋王朝,建立了以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内,虽然对当地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修改,但是由于儒家文化盛行,北方少数民族的思想无法抵御中原汉族思想文化的冲击。公元462年,从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的计划,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终于战胜了北方少数民族。

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不断遭到外来思想的冲击,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融合力彻底同化了少数民族,由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少数民族独有的思想文化,不断冲击不断碰撞,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四.隋唐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

公元581年,隋国公杨坚取代周朝皇帝的地位,建立隋朝,在这个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思想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大融合思想。统治国家的贵族们不仅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孟之道,也带有少数民族的精神色彩。在这个时期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导致了隋朝第二代皇帝好大喜功,他希望通过武力交通来传播帝国的思想。最终导致帝国人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公元681年,隋炀帝被缢死在扬州,隋朝的唐国公,占领长安,建立了唐朝。唐朝的统治者们继续推行隋朝以来的思想文化,用各种政策是各种民族大容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由于唐朝的统治者们,继承了隋朝遗留下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保证了唐朝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唐初的三位皇帝,李隆基分别开创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这三个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了外国传来的思想文化,也包括了中国本土所生长出来的道教文化。同时还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主流。

纵观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是开放的和多元的。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统治者已经不满足现有的统治现象。开始希望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播到外国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武力输出。和文化输出两种形式。武力输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隋炀帝三征高丽。在文化输出的表现形式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在武力输出上。中国的统治者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在文化输出上。中国的统治者成功的。它成功的使高丽、暹罗成为唐朝的附属国。从而形成了东学西渐之风。五:宋辽金元时期的传统文化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柴氏家族的皇位,建立宋朝。公元907年,在唐僖宗迁都洛阳之际。在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契丹族建立了契丹国。公元1124年,在北方的白山黑水之间,女真族头领完颜阿骨打带领他族人建立金国。

讨论宋朝时期的传统文化:主要是看宋朝和辽国、宋朝和金国的社会关系,自从宋朝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之后,宋辽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在宋朝方面,由于统治者自身的关系,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宋瓷、宋刻本、盛极一时,出现了大量的文人雅士;在辽朝方面,辽朝的统治者重用汉族官吏,积极推行汉族文化,导致社会安定、政局稳固,再加上宋朝每年进攻给辽朝的金银财宝促进了辽朝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

在这个时期,北方的汉族文化蓬勃发展,南方的理学思想进一步促进。

公元1125年,金国灭掉辽国。随即大举南侵,北宋灭亡。绍兴31年,南宋政府和金国签订绍兴合议。南宋和金国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由于金国占领中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统治者们积极的推行汉族统治,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弱之风,在金国盛行。从金世宗完颜雍以后,女真族的文化逐渐融入汉族文化当中,为后来形成满族奠定了基础。在南宋方面,统治者们未能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仍然是以重文轻武为国策,这一政策虽然保持了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但不能扭转失败的结局。再加上这一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程颢,朱熹,他们的理论进一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导致社会过于沉闷迂腐,致使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源动力正在消失。

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之初的社会诟病再也无法抵御强大军事力量的冲击,盛极一时的宋代文化就此覆灭。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他所统治的帝国是在他们祖孙三代不断开拓中建立起来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它统治着亚洲二分之一的土地,正是由于这么大的帝国,才导致了元朝的文化既有中土文化的色彩,也充斥着西域文化,更兼杂着南方文化。大都是当时国际上最大的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国的官员、商人、探险家汇聚于此。带来他们各国的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在这一时期,科技迅猛发展。但是在元朝统治者的统治过程中,导致种族歧视政策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朝代,仅仅存在了九十八年就轰然倒塌。

纵观元朝的文化,他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为代表的官员阶级推崇的社会精神文化,又以黄道婆、狄连珠所推崇的社会民间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的种族分离的统治,导致中国传统的理学文化在这个时期被严重遏制。六.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王朝——明。明朝自建立之初,就积极的推行儒家思想,通过理学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明朝是一个统治混乱的朝代,自从建立之初就发生了靖难之役。社会不安定因素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明成祖朱棣设立锦衣卫制度,来巩固他的统治。他以后的继承者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最终形成了明朝严密的监察体系。在这种体制之下,社会虽然表面上安定,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以儒林外史、金瓶梅为代表的长篇巨著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严重腐朽。

纵观明朝的社会文化发展,既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万历朝鲜战争,这种光荣事迹也有锦衣卫东厂西厂荼毒全国百姓的耻辱。明朝的社会文化在相对矛盾中不断发展,再加上程朱理学在这时期的不断深入人心,导致社会思想和经济严重不匹配。出现了以王阳明、王夫之为首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他们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缢死于景山。北方的满族占领京城,建立了以满族贵族为统治基础的清王朝。在这个朝代初期,由于人们的害人思想,满族贵族和汉族贵族时常发生斗争,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公元1661年,康熙皇帝即位。他逐渐重用汉族重臣。他缓和满汉关系,促进了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有康熙字典,是社会文化上主要以画艺术品最为显著。郑板桥的《竹》,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曹雪芹的《红楼梦》,表现出来了社会精神文化的高峰。但是,从明朝衍生出来的科举考试弊端和清朝兴起的文字狱又阻断了人们的思想文化交流。再加上明清时期所推行的闭关锁国制度,导致中国在科技文明、思想文明上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封建社会所创立起来的繁荣与昌盛已经腐烂不堪。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风雨飘渺。

公元1841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一举打开了中国这个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大国。他以武力和鸦片摧毁着中国人的精神和财富。又用船坚利炮摧毁者着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统治者无力阻挡这一事件的发生蔓延,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政治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七、结束语

纵观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王朝更替的不断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从一开始单纯的汉族文化发展到后来的中华多民族文化。这些成就靠的是历代统治者不断改革和发展。最终中华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袁腾飞《两宋风云》、《历史是什么玩儿意》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白寿彝 《中国通史》 4.胡汉达《中华上下五千年》

5、张建《中国传统文化》

6、孙皓辉《大秦帝国》注:秦朝建立之初的阶段

篇2: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聚集社会上优秀人才与其共同奋斗的。

企业文化看得见吗?

凡企业都有文化,有文化必表露无遗。或先进,或落后;或活跃,或僵滞;或新意盎然,或陈词滥调。犹如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文化也不例外。要办好企业,必须研究文化,而认识文化的定则,正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品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将企业比作人,那么所谓“表露无遗”,说的是一个人的内涵,他的角膜、骨髓、血液、内分泌、神经之类的状况,以及他的气质、追求、习惯、情操、意志、能力等,必定会在这个人的谈吐、处事、活动、反应中如实地体现出来,无法做作,无法掩饰。这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外化,就表现为文化。企业也如此。一个企业的文化层次,照样可以从它的外部表现看得清清楚楚。企业文化如何由表及里?

一般说,人们对一个企业内在的文化涵养,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观察确定的:首先是它的目标定位。那个企业究竟是在从事一番事业,还是只为了捞钱?是在不断提高服务素质中合理地持续赚钱,还是一锤子买卖?在整体上,企业家只有为了事业,才能脚踏实地、眼光远大、摒弃幻想、崇尚诚信,从而也才可能把企业真正办好。反之也是很明显的。

其次是它的跟进措施。定什么制度?用什么人?产权清晰吗?管理科学吗?提倡学习吗?信息畅通吗?变革及时吗?与时俱进吗?

再次是它的员工状况。看叶知树,树干和树根的生命力完全可以从树叶的状况看得一清二楚。员工的工作效率怎么样?精神振作吗?抢着做事吗?多快好省吗?乐于服务吗?居安思危吗?说到做到吗?在差错面前敢于承担责任、检讨自己吗?互相配合和谐吗?勇于创新吗?勤于学习吗?能不断自我超越吗?习惯于只按指示做事吗?热衷于拉关系、吃回扣吗?等等。

企业文化有哪三个定则?

“内决定外,由外可知内”,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定则。

这里自然产生一个问题:难道不可以对企业适当打扮包装一下?当然可以。一定的打扮包装会促使内在因素的活化,但打扮包装是需要基础的。很自信的成功企业,它的广告只有标识和非常凝练的语言,决不会成天高喊什么“天下第一”。而有的企业,内部斗争激烈,谈不上有什么活力,但在其宣传画册上却是大量喻意团结拼搏之类的文字和图片。有的企业虚弱得连发工资都困难,却仍在鼓吹如何富有。有的企业专门雇人写文章,经常用很美的词句去掩盖其内部的难堪和糟糕。所有这些常见的事实,说明打扮包装有很大的市场。当然企业的难堪要做两种区别:究竟是由于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但终究能克服的暂时困难,还是由于内在的脆弱所带来的难以解决的本质缺陷?究竟是为了暂时遮人耳目,还是为了自欺欺人?如果是后者,只能说那个企业是在下决心为世人制造笑料。办企业的人若不在内部条理上下功夫,而企图通过涂脂抹粉使自己变得神采奕奕,即使能换来一时的廉价喝彩,早晚也要露马脚的。只有书呆子才会相信那些贴在门上、写在墙上、印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豪言壮语都是真的。“企业文化不是贴上去的,也是贴不上去的”,这是第二定则。

人皆尽知,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企业员工的素质。但员工的状况,整体上取决于第一把手。什么人喜欢什么人,完全不符合第一把手要求的员工在企业中一般是呆不下去的。实际上,所谓企业文化,指的就是这企业的第一把手按其目标所推崇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用人标准、办事路径、环境设计等要素。第一把手的志趣爱好、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对这个企业文化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企业中能对企业生活、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企业目标起导向作用的,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第一把手。第一把手想得明白或不阻挠的事,往往能得以贯彻;反之,只要第一把手有所抵触,别人再努力也白搭。很多研究企业文化的人,总是从研究第一把手的为人开始,是很有道理的。这样,问题就可以主要归结为第一把手本身的修炼。

而所谓修炼,首先是指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与同行严峻的竞争中,对形势、对环境、对员工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总结。第一把手的进步主要依靠自己的学习,在交换中学、在比较中学、反复地学,以求做到知理、知人、知时、知法、知运。要相信,只要耻于落后,不甘心失败,他们总会接受新事物并因此提高文化素质的。因为他们毕竟希望自己的企业向前进。当然,如果他们固步自封、不思进步、刚愎自用、玩世不恭,企业的衰落乃至消亡也就很难避免。企业界大量沉浮之事,最终都可归结为第一把手的文化定位。所以,“企业的文化总是深深打着第一把手的个性烙印”,是为企业文化的第三定则。

企业之间的角逐,当然表现为经济实力之争。但从长远看,是什么力量造成企业的兴衰并促使彼此经济实力发生转化?回答只有一个:文化。在中国做事,无疑要懂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问题是我们正走向世界范围的角逐,一个中国文化,够吗?有人甚至抱着糟粕当经典,什么“照顾哲学”、“面子政策”、“打点”开路、瞒骗之道„„很是可悲。应该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还需要津津乐道企业文化,实在是因为人类先进文化在我们的一些企业中,依然相当稀缺。我们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之中,很多企业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了从不规范的环境中去捞取好处,以“钱化”去取代文化。据媒体报道:九成上市公司老板都不诚实。不少企业家的内心,甚至说不清楚什么叫规范。而在西方企业界,“企业文化”这个词几乎鲜为人知。他们那里当然也常有不规范行为,仍有一个文化定位问题,但普遍意义上的先进文化,在全社会也包括企业界已经渗透得很深很深了。由此,不妨说,今天我们研究“企业文化”正是为了明日淡化乃至消失“企业文化”的提法。因为,它是不言而喻的事。

由海尔文化看企业文化国际化。海尔集团作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企业集团,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文化。海尔自创业初期,就高扬企业文化的大旗,不断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最大限度地给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通过树立员工的敬业报国价值观,并将之体现到企业制度中,反映到员工的工作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事变的方式等企业作风中。海尔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现代化、市场全球化和经营规模化,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

海尔文化的成功为我国企业文化走向国际化树立了典范,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将如何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缔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我们的国家一起加入 W TO呢?第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动摇。第二,因地制宜地促进企业文化多元发展。第三,企业家的自我升级。第四,提升“以人为

本”的企业文化竞争力。第五,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文化创新。

从富士康跳楼门事件看企业文化深层变革的必要。在当今知名企业中,员工死亡事件非富士康公司独有,只不过富士康集中了“13连跳”,并曝光于世。对于近年来知名企业经常出现类似问题,不可不唤醒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思考,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其文化思维引导下的行为,文化思维出现问题,便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的困惑。

中国工业化经济崛起的速度是世间罕见的,文化的转型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然而经济与文化的共进并非可以用齿轮来组合,机械的动力代替不了人的动力,强调快速工业化,企业中的人便失去了平衡,企业发展的环境便会在繁荣的金字塔里,从内部坍塌,成为繁荣的悲剧。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有关。富士康的事件不仅是其自身的问题,也包含着社会性问题,许多企业也面对着与富士康同样的危机,因此企业家们务必要头脑清醒起来,认同文化上的危机存在,并且尽早地将文化危机排解,并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在企业文化变革中寻求灵魂的净化,寻求企业更加纯真的凝聚力。

对于员工来说,要学会在现实与梦想发生巨大差距时调整心理状态,摆正态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来实现心中所愿,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碰到挫折和失败绝不以轻生的方式表达不满和失意。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意志坚强、百折不饶的人才可能成为胜者,逃避的行为只能显示个人的胆怯和懦弱。

对于企业来说,文化管理和制度管理是同等重要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口号和美丽的辞藻,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关爱员工就是关心企业本身,追逐利润固然重要,但没有忠诚于企业的员工作为支撑,企业的发展也将在竞争中化为泡影。企业文化的落地与否,关系到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对于政府来说,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主体的调控职能不是一句空话。企业的和谐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而也是政府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对企业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员工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等的监督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因此,对于一个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来讲,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国际上找到市场,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包括技术、人才、品牌知名度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而要让异国他乡的顾客也认可你的品牌,首先你就必须让他们先认可你的企业和品牌文化,所以把以企业和品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企业文化推向国际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篇3: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礼仪,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礼教、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被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俗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是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以约定俗成并共同遵守的,用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体系。简而言之,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社会行为模式。[1]礼仪对社会上的个体而言,是社会约定每个公民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能帮助人们约束自我,尊重他人。

体育观赛礼仪指观众在观赏体育比赛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礼仪和逐渐养成的良好习惯,它是一般社交礼仪规则在体育观赏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观众在体育赛场上有意识地按照社交礼仪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有助于观众文明而愉快地欣赏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平静接受公平竞赛所产生的胜负平分比赛结果,从而获得因观赏比赛带来的功利满足、审美快感与人生感悟。[2]

二、赛场观众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我们将北京奥运会的赛场观众分为三种角色:第一,对于外国运动员,我们是东道主;第二,对于体育赛事活动,我们是参与者;第三,对于奥运人文的精神,我们是传播者。这三种角色要求观众行为举止得体,一方面要表达作为东道主的热情友善,另一方面要积极有序地参与奥运活动,而在观众席上我们要为失败者鼓劲,为胜利者欢呼,倡导友谊、团结和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3]由此可见,体育比赛中,观众的角色不仅是赛事的旁观者,而且是参与者。他们的言行对场上的选手有着重要的影响。优秀的观众能为选手提供良好的竞技环境,并能通过适当的语言或者声响激发选手的斗志、鼓舞士气。而缺乏相关赛场素养的观众的行为则会打扰阻碍选手的发挥甚至可能使整个比赛无法进行。因此,我国国民体育观赛礼仪素养水平的提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4]

(一)群众体育的直接参与者。

广义的体育观众是指以体育竞赛为欣赏对象,享受和消费体育竞赛表演这一精神文化产品的个体或人群聚合体。狭义的体育观众是指亲临现场观赛的人群聚合体。赛场观众是在赛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比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观看比赛,享受比赛过程,势必对所观看的比赛项目有兴趣,都是体育的爱好者,他们中相当比例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是群众体育的直接参与者。

(二)群众体育道德规范的传播者。

赛场观众不仅是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规范的传播者。观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观赏比赛,观众身上还承载着传播体育精神和展现国民精神文明的重任,赛场观众的行为往往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人民素质和体育普及程度。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我国举办体育赛事的综合能力,整个奥运赛事的筹办过程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展现民族向心力的过程,这些都需要赛场观众的积极配合。

(三)促进社会文明与群众体育文化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体育文化是在体育运动中不断产生和积淀的规范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总和,是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经历了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形成了以养身健体、道德培养为目的,并高度吻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由这种文化所锻造的民族性格的体育形态。现代体育文化不仅仅是体育文化,而是人类文化、社会文明的综合,它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三、体育观赛礼仪是群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高国民体育观赛礼仪素养水平,加强群众体育文化道德修养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社会的综合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社会的基础文明,包括基础的道德文明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于是,人们开始越来越注意文明礼仪的教育,如日常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诸多层面的关注,而体育观赛礼仪却往往被人们忽视。曾经有人列举出了“十大赛场不文明”现象,包括:入场不排队,秩序混乱,迟到入场;升国旗、奏国歌不行注目礼,表情不庄严,随意走动;对手国家升国旗、奏国歌时,吹口哨、发出不该发出的声音;向赛场投掷物品;观赛使用侮辱性和攻击性的语言;公共场所吸烟;恶意喝倒彩;随意使用闪光灯;随地丢弃垃圾,等等。这都是赛场观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对自身必要的约束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宣传,提高赛场观众的社会公德意识,同时借助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加大奥林匹克教育,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建立良好的群众体育道德环境。

(二)了解体育赛事的竞赛规则,培养群众参与体育的兴趣性,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体育比赛有着比较强的规则性。有些观众缺乏对体育项目的文化知识和比赛规则的了解,欣赏比赛显得不够“专业化”,也就是俗话说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些观众不了解该项目的文化背景和比赛规则,很容易由于不当行为影响到参赛运动员的情绪,干扰运动员技能的正常发挥。如在网球比赛中,观众随意走动,不关闭手机铃声而影响球员比赛;在斯诺克比赛中,观众随意拍照,影响球员对击球点和球路的判断;还有一些观众不了解比赛规则,辱骂裁判员和运动员,使正常的比赛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加强体育观赛礼仪的教育,能够让体育爱好者更好地了解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和竞赛规则,学会如何欣赏一场“精彩”的比赛。这样观众不仅能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具备一定的体育审美能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创造群众体育活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体现“人文”“和谐”的传统理念,促进群众体育和谐健康地发展。

人文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内涵丰富。“人文”最早见于《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即是“人”与“文”的统一———“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包括,一方面,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通过奥运会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以文化人,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让体育竞赛与文化教育结合,达到用优秀文化改造教化人的目的,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类和平。[5]

由此可见,从现代奥运创建开始,“人文”体育就是它固有的精神内涵,无论现代奥运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和怎样的科学技术水平中,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一直贯穿于它的发展中。众所周知,法国教育学家顾拜旦先生的奥运初衷是“创造一种既能弘扬古希腊文化思想和古代奥运人文精神,又能够使体育运动同文化教育向融合的教育方式,希望籍此对世界上所有的青年人进行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教育”。[6]而且他从一开始“就试图将奥运建立在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之上,以避免奥林匹克仅仅流于一种单纯的体育运动和缺乏良好的思想基础而走向歧途”。[7]因此在体现“人文”“和谐”奥运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应大力普及体育礼仪和体育观赛礼仪知识,使国民更深入地了解体育,了解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提高作为一个体育群众的基本素养,促进国民体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四、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短暂的,但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形象却是长期的,它不仅是一次展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盛会,让世界通过奥运会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而且是展现我国国民体育素养的盛会;奥运会时间是短暂的,努力是艰辛的,但留给我们的却是难以用金钱利润来衡量的精神财富,我们更应发现和利用这可贵的精神财富,提高我国体育观众的道德素养,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推动我国群众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配, 石岩.体育公共关系[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126.

[2]张德胜.体育媒体通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134-135.

[3]王刚.基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观众文明素质的系统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7.12:54-55.

[4]李晓宜.我国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缺失探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0:123-125.

[5]马仲良, 王鸿春.人文奥运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2.

[6]陆静, 秦晓波.人文奥运理念与赛场观众道德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7:95-96.

篇4: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地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的强盛常可以通过文化的兴盛反映出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应该引起当代中国青年的思考。因此,从孔子学院兴办的角度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学院发展的基本现状

孔子学院( 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 ),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主要职能有: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1]

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所有孔子学院的申办都由外方提出申请,在中外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孔子学院办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国的高校和国外的高校,采取民间合作的形式,民办官助;国外的社团和我国的高校合作;国外的企业和我国的高校合作;国外政府与我国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而其中的重点还是中国的高校和国外的高校的合作。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125国(地区)共500所,其中,亚洲32国(地区)110所,非洲32国46所,欧洲40国169所,美洲18国157所,大洋洲3国18所。

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它也在发展中走过一些曲折之路。2014年9月25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2014年10月1日,賓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宣布将于2014年年底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已达5年的合作,不再续约。2015年6月3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关闭。

二、孔子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欧美话语霸权的环境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不仅面临着以孔子学院为首的文化交流项目自身发展的困难,而且将遭遇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快速和无序的发展

从2004到2015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11年间建立了1500所,覆盖了六大洲,这已然超过了歌德学院60年以来的建院数。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曾说,“孔子学院模式”仅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完了英法德等西方国家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堪称世界奇迹。

然而,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使得孔子学院总部在没有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的情况下难以保障其质量的同步提升,也难以实现孔子学院的有序建设。由于缺少相应的规则和法律规范,在具体操作中,海外孔子学院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的界定比较困难;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双方容易产生分歧,不利于合作办学。[2]

(二)缺乏专业、稳定、持续的师资队伍

年轻的孔子学院相比于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法语联盟,办学起步晚,欠缺经验。在师资、教材方面都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英国文化委员会7000多人;法语联盟2万人。可是,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现状是,中国派来的老师通常只待两年,刚刚适应环境就需回国,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性发展和其质量提升。

目前,在我们的对外交流中,我们较多地考虑“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而很少考虑外国人能看懂什么、喜欢看什么。尽管有些对外汉语教材适合当地需要,但仍有部分的教材是直接根据英语版本的翻译编写的,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满足这些语言国家的教学习惯和接受习惯。所以我们可能无法将教材本土化与介绍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合。以斯洛伐克的汉语教材为例,汉语对于“段”时间的表达和对于“点”时间的表达与斯洛伐克学生的表达习惯不同。如:“一小时”和“一点钟”,翻译成斯洛伐克语是同一个词。 [3]

(三)负面舆论的排挤

在孔子学院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软实力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于2005年12月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文章强调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了美国利益。还有人曾撰文大胆预言,中文将在十年内取代英文,成为互联网上的最主要用语。原文作者虽无捧杀之意,但契合了西方国家的夸大中国影响力以强化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传播需求。

继美国芝加哥大学于2014年9月25日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之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于2014年10月1日宣布,将于当年年底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已达5年的合作。2014年,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曾呼吁美国近百所大学取消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或进行重新谈判。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目的是宣传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有违学术自由。事实上,孔子学院主要功能是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类似机构有英国文化协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机构带有官方色彩,并不一定会导致它与传播意识形态有关。

nlc202309090406

三、对孔子学院发展的建议以及对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驱机构,孔子学院得以稳定健康发展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比较与分析,针对以上三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个看法:

(一)质量化和有序化

孔子学院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其竞争力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孔子学院总部应放缓速度,适当提高开办孔子学院的办学门槛,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及时清理办学资质不够的国内外机构。

每所孔子学院都应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汉诺威孔院前院长胡春春将全球孔院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文化传播型、语言教学型、注重高层对话的学术讨论型以及以商务、中医等为主题的特色型。例如:柏林自由大学孔院偏向“语言教学型”,不仅提供不同等级的中文课程,也为中文教师进修提供培训;汉诺威孔院侧重文化传播,倾向于用德国语言介绍中国文化,通过举办中德教育研讨会、文学鉴赏、来华夏令营等活动帮助德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新开办的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

国家汉办应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有一个全局的规划,制定合理的海外布局,有序建设,最终树立品牌效应。

(二)师资队伍专业化、稳定化、持续化

延长外派教师在海外的外派时间,既能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了解当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也利于组成稳定的教学团队。提高外派教师的薪金和待遇,鼓励对外汉语专业等专业的毕业生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外派活动,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稳定化、持续化。

孔子学院总部应培养专业人员负责编写不同地区的对外汉语教材,做到教材的专业化,实用化,适应当地学生的需要;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通过外派教师和本土教师相结合的模式,做到介绍国学和教学本土化的有机统一。[4]同时, 汉办可采用反映中国现实的外文轻松读物,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实现文化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从而让汉语教学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也能更上一個台阶。

(三)去政治化

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包括儒家、道家思想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等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等途径传入东亚和西亚。宋朝和明朝时期,大批西方的旅行者、商人和传教士到访中国,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到欧洲; 郑和七下西洋,再次把中国的丝绸、陶瓷、钱币、制度、艺术等带到世界各地。[5]虽然古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但是当时的开放文化交流氛围值得借鉴。我们不仅应当积极推动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而且应当欢迎其他国家在我国设立文化交流机构,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促进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国家汉办的官方背景和多国政要的相继问津是西方国家关注孔子学院是否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发展孔子学院的过程中,要逐渐淡化孔子学院的政治色彩,注意发展的方式与节奏,平和地进行文化传播,避免产生把文化强加于人的误解,做到适度宣传,化解非议。[6]我们应敞开对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大门,以事实回击某些媒体的负面舆论。不仅要向孔子学院的学生讲述国学,而且要向他们介绍现代中国,扩展他们对于现代中国的认识,消除他们对于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过于重视文化交流项目的数量而非质量;相关人员的不专业以及招致过多的负面舆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适当放缓进行文化交流项目的步伐,注意发展的节奏;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组织一批专业化的队伍;适度宣传,适当地淡化文化交流项目的官方色彩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积极应对的措施,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最终定会独树一帜,走出一条辉煌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官网: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 htm.2016.8.9

[2]唐淑宏.《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王媛媛.《海外的孔子学院的教材编写现状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4]张德瑞.《对孔子学院国际传播战略的思考》.[J].《中国战略》.2016年2月

[5]曹凤霞、李碧权.《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及反思》.[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6]王瑜贺.《从孔子学院看中国软实力》.[J].《理论观察》.2014年第9期

篇5: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对雅颂旧乐与审美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音乐之美在于和谐。史伯认为“和”是异物相杂,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春秋末年的晏婴则认为这些相异的事物的结合必须“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达到“德音不瑕”的平和状态。这些就大大发展、丰富了音乐美构成的思想。同时,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音乐必须“以礼以奉之”、“修礼以节之”,强调音乐要受制于礼及礼所规定的德;而且音乐可以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军事,能平人心,节制百事。这是萌芽状态的礼乐思想。

从公元前5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社会制度大变动,政治经济有了大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各家各派的学说大大发展,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思想的代表——儒家学说提出“尽善尽美”的思想,肯定美的独立意义;又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规定了音乐中的情绪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老子》提出“音声相和”,“大音希声”,认为“大音”是理想的无声之乐,是自然的,淡而无味的,用之不尽的,其美是绝对的。

二、两汉时期

直至两汉时期,古代中国出现了四百多年的全国大一统的时代。汉武帝继位后,谏百家之言,推出并长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的思想处于最高的地位,其儒家阴阳五行化的思想发展迅速,其中以《乐记》为甚。《乐记》中提出“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命题,认为音乐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对音乐的特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形态较为成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高峰。但值得提出的是,《乐记》为了突出儒家思想的精髓,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的关系,而忽视了音乐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且把音乐也作为教化的手段,使“心”与“声”束缚于“德”,使“真”、“美”屈从于“善”,这也使得音乐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得不到更广阔的、长足的发展。

公元3世纪时,汉朝衰落,进入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儒学的地位也开始动摇,人们思想活跃。再者,南方、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了起来,历史上呈现了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各门艺术及其美学发展并繁荣了起来。

正是这样一种趋势,嵇康著的《声无哀乐论》就认为,音乐是天地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的存在,与人的感情无关,既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但它有和谐与平和的特性,所以也能感染人、引导人。《声无哀乐抡》实际上涉及了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重大问题。笔者认为他强调音乐的功用这一问题上,已经贴合了现在我们所说的音乐的功能,特别是美感作用上,已经符合了现代的音乐美学上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即音乐的本质在于审美。

三、唐代之后

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它们的审美准则却趋于一致。道家汲取并改造“道”的学说、佛教也将儒学发展成为新儒学,要人们“复尽天理,革尽人欲”。自觉遵从封建的伦理纲常。而在明代中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队伍壮大,出现了反封建追求民主的启蒙思潮。此外,明清时期市民音乐中出现了如民歌小曲、戏曲音乐、说唱等俗乐,态势空前发展。这些社会思潮中,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树了“淡和”的审美观,强调音乐必须“淡而不伤,和而不淫”,他把儒家的“中和”与道家的“恬淡”揉合在一起,提出“淡和”准则,用“淡和”之乐去消除人们的欲求,平息躁动,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极大的影响着音乐及其美学的发展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起初受礼的制约,成为礼乐;同时以平和恬淡为美,并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随后,中国社会又长期处于小农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状态,其间儒、佛、道三教鼎立,它们的审美准则趋同的趋势决定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最后方向。

摘要:中国音乐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同步发展。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实践使人们思考关于音乐的问题并形成明确的理论形态, 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在本文中, 笔者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谈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美学思想,社会文化发展,中国古代音乐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2.

[2]刘东梅.浅谈音乐的美感享受.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11.

篇6: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现代设计随处可见无时无刻都在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注重从消费者的心理、品位、感觉和使用方面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现代设计对传统装饰等文化内容加强了关注使之得以创新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把这种内涵如何保持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创造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现代设计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延续。传统装饰艺术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和深广的影响力,在视觉艺术的符号、样式、题材等方面,始终以多种方式体现在现代设计的各个方面。在新的时代下,设计师重视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相结合,不断创造出兼具现代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并不矛盾能够并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变化,只有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才是人们所喜爱的,只有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点的产品,才是真正符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传统装饰纹饰的发展

中国传统装饰纹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丰富多样、各有特色。新石器时期庄重大方、自然和谐的图案纹样,商周青铜器纹饰的雄浑神秘,春秋战国时期活泼多样、灵巧多变的图案样式,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纹样的结合等等,在众多的装饰纹饰中,其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有龙凤纹样、吉祥纹样、花卉动物纹样等到,这些纹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是人们各种精神的表达,具有极大的审美艺术价值。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传统装饰纹饰具备了极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装饰纹饰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情感寓意表达还是图案造型样式都有着其独特的美。新石器时代纹饰主要以:动植物、人物、几何形等为代表,半坡彩绘鱼纹盆就是鱼纹夸张变形形象朴实生动。夏商周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纹、夔纹、蟠螭纹等为主,配合云纹、雷纹等,这些纹饰源自自然,在此基础上夸张变形变得威严神秘。战国秦汉的漆器,瓦当主要以:卷云纹、动物纹、文字纹等为主,动物纹以“四神纹”尾代表,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动物都代表着吉祥美好的寓意。隋唐时期工艺种类繁荣发展主要以:联珠纹、团裹纹等为主,显得精致严谨、整齐典雅。明清时期主要以:动物图案、花卉果实图案为主,体现密集华丽丰富多样。同时民间的剪纸、染织、年画等纹饰图案也都有着独特的形式。传统装饰纹饰的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时期发展的体现。在众多装饰纹饰中始终包含着许多美好、吉祥的寓意,比如“五福捧寿”是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的图案,“蝠”与“福”同音。“金玉(鱼)满堂”—— 金鱼和金鱼缸;“平(瓶)安如意”—— 花瓶中插着玉如意。“万事如意”—— 由两只玉如意和万字格底纹组成的图案,万字格寓意万事等。传统装饰纹饰的形式与寓意流传了千百年,始终被人们所接收喜欢使用,这正是今天设计中所提出的具有文化内涵最根本的源泉。

传统装饰中的文化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容始终是我们人们应当尊重、继承、发扬的。中国传统装饰纹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其纹饰所传达表现的寓意内容始终传承着,至今我们从各种形式的纹饰中依旧更改感受到独特的气质。从彩陶的鱼纹鸟纹、青铜器的饕餮纹、漆器瓦当的动物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装饰纹饰不断发展,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而这些寓意就包含着文化思想的众多内容和人文精神。这种文化思想人文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统一,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传统纹饰的特点正恰恰符合“整体为美”形式,既具有特征鲜明的形象又具有象征美好的寓意。中国传统装饰不看重写实表现而注重精神和寓意,也注重表现形式与美好,体现的“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正是中国文化意识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在“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下,传统装饰纹饰所表现的整体的造型效果,和寓意内容是人们所追求的。如龙凤纹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象,但始终表现的都是富有生命力,注重气质同时具有特征鲜明的吉祥寓意。在各种纹饰形式存在中其共性就是简约,无论半坡彩绘鱼纹盆或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凤凰图案,都体现了简约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主义体现了中国人自己的审美特点。传统纹饰中的文化思想是处事哲学,是行为规范,是精神导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尊重其内涵精神是今天设计师应该深刻借鉴和吸收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时间流动着、生活变化着,人类的需求随之变化,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设计中也应当不断更新,当然更新就是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不能盲目拿来就用。传统纹饰融入现代设计的原理与风格,成为新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装饰纹饰。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祥云其红色的外表,也是表示了吉祥,大吉大利,在古人看来,云是吉祥和高升的象征,是圣天的造物。如:中国联通公司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的“盘长”的造型,盘长纹样的“同心结”,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上下相连的“心”,形象地展示了中国联通的通信、通心的服务宗旨,将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着心。这种吉祥寓意的完美使用,使得该设计更增加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同时也将传统装饰纹饰的创新应用体现得非常完美。

结语

传统装饰纹饰所体现的文化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今天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精神价值体现追求的一个方向,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看传统纹饰发现其具有深刻的艺术文化价值,这正是因为传统纹饰很好的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代表的寓意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只有更好的理解传统纹饰运用传统纹饰,才能更好的把握传统文化,从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篇7: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关键词:中美电影,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一、中美电影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在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时代,当经济水平到达一定高度时,文化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对美国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电影产业也在其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努力成为创、作俱佳的电影大国。通过对比才能找准差距,明确发展方向,现将中美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如下。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文化产业中已是非常成熟的一部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再到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打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它将美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包含其中,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2011年,美国电影和唱片业的总产值为601.5亿美元,剔除唱片行业之后,预计美国电影产业总产值为507.2亿美元,在美国GDP的比重约为0.3%。按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定义,美国电影产业在文化传媒产业中的比重为11.78%(1)。

同时,判断一部电影成功与否或者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的标准,都离不开票房数字的直接体现。2015年,在除美国外的全球电影市场———国际市场票房前50名的电影中,美国或以美国为主导的电影占据了35席。过去十年中美国电影产业的收入结构一直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其中,电影的海外收入稳占整体收入的50%,国内票房收入占约13%,约37%的收入由电影后市场贡献(2)。而票房收入又在美国电影业占国内总收入的20%~30%,近80%的收入来自于扩窗发行和衍生品收入,其中以DVD等版权收入占比最高。201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的51部进口片累计157.68亿票房中,美国电影39部,票房143亿,占进口片的90.7%。

尽管美国在世界电影产业中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但它也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危机,如中国电影市场的兴起,北美市场电影观众总数的减少等,导致相比往年,北美市场有些陷入停滞状态或出现小幅萎缩的现象。2014年的北美市场,青少年去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少,3D电影票房减少,电影院不仅仅遭遇电视台、电子游戏的冲击,还要面对体育比赛、主题公园的客源分流等,这些现象均影响着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总的来说,纵观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电影产业可以说是先后经历了“高峰—低谷—上升”的发展历程。自2012年以来,中国内地一直是仅次于北美洲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实现5年来最快增速。全年故事影片产量686部。在公开上映的影片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票房过亿的影片共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3)。在进口电影票房增幅不足24%的情况下,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增幅却高达近69%。

虽然近年来国产电影年产量逐年提高,电影竞争力明显增强,许多小成本制作的电影获得了高收益的回报,但是中国电影产业总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仅约为0.04%,要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中美电影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如今,大陆电影市场虽然急速成长,电影产业蒸蒸日上,但是票房的大幅增加并不能代表电影水平的完全提高。从规模总量上看,中国还小于美国,并且在中国上映的电影中,分账大片(特别是美国电影)仍然占据中国全年票房的半壁江山,中国插足海外市场份额依然有限;从题材内容上看,中国影片在电影的选材、文化及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上,类型较为单一,而美国影片则可从真实生活到悬疑科幻,比较丰富;从摄制技术及效果上看,观众对中国电影特效呈现的视觉效果的满意度与对美国电影的满意度还相差甚远;从产业链构建上看,中国缺少像美国一样对电影价值的多次开发,中国仅局限于电影放映,过度依赖票房收入,而美国则利用电影的潜在价值———衍生品,形成由制作、建设到销售宣传的完整产业链,在获得更多利润、扩大电影本身影响力的同时,也打造出属于美国电影产业自己的品牌……最终若要真正形成中国的电影产业,形成与美国相当的产业规模,进而带动中国整体文化产业向前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美电影产业差距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逐渐成熟与稳定,人们对国家电影事业的信心慢慢增加,但与此同时,不论是在电影内容、电影拍摄制作,还是与电影相关的衍生品宣传等方面,我们都与美国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创意缺少,内容单一。中国电影的内容题材缺乏创意。在中国院线上映的电影中,主要分为古装武侠、都市爱情、搞笑喜剧、恐怖惊悚与灾难战争这几个类型,严重缺乏科幻片、音乐歌舞片、警匪片等类影片。并且近两年,荧幕上越来越多出现翻拍改编小说、电视剧的电影,如《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盗墓笔记》等,利用小说原有的人气,使小说在电视剧的基础上再增加电影版本;引进翻拍韩剧;将电视上的综艺节目搬到电影中,拍成各类“大电影”……缺乏有创意、吸引人的剧本,一遍遍地重复不免会使观众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也难以构成体系向观众传播文化。而美国的多元化商业电影善于与各地的大众文化紧密结合,有表现本国年轻人校园生活的《歌舞青春》,有表现在美国生活的人们的真实故事《当幸福来敲门》,进军中国市场时也有用特别的手法、可爱的形象表现中国功夫及其精神的《功夫熊猫》……除此之外,极具想象力、虚构出的《哈利·波特》系列、漫威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塑造出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示了酷炫的科幻效果。

(二)科技手段运用不足。对于科技含量高的电影来说,技术水平极大影响着它的质量与市场。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收获一大批忠实的粉丝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着先进的电影技术,运用科技特效将人们的想象变为现实,感觉真实,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它不仅通过技术将虚拟的形象、场景展示出来,还立足多维度、多感官,让观众能够充分体验电影,享受电影。而中国大部分电影的特效首先从视觉感受上便是不尽如人意的,与国外电影一对比,差距明显,很多时候还需借助国外的技术、设备与方法,但目前国内也在慢慢研究逐渐突破,如近期上映的《鬼吹灯之寻龙诀》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

(三)衍生品开发欠缺。一部电影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观众观看当时产生的心理感受、对电影本身的评价,还应表现在这部电影是否对观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如今的电影重视其商业价值,在我国,影片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票房,对票房过度依赖,而在美国,电影产业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开发电影的衍生品。电影的衍生品在扩大电影自身影响力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对电影更多的想象,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如创造与电影相关的游戏、玩具、文具、日常用品,经营类似迪士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的主题乐园等,从各方面开发电影的潜在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品牌。中国目前缺乏对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与宣传,使之形成产业链。

三、中美电影产业比较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历程都给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更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注重人才培养,营造创意氛围。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文化产业更是如此。文化产业包含多方面,就电影产业而言,既需要能够写出好剧本的人才,又需要懂得专业拍摄、制作技术的人才。而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则更是需要成为培养的重点,弥补国内人才缺乏,提高人才质量。并且,解决问题要从源头开始,创意不单单是电影产业更是整个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使整个产业充满活力的源泉。有了创意的种子,其他才能更好地生根发芽。创意是区别于自己与其他的标志,具有独特性。创意才是使一切具有吸引力的根本,一味模仿与重复终归会失败。创新力是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品质之一,是个人努力与环境影响共同造就的。中国文化产业在一步步探索中将向着多人才、多创意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需要文化的支撑,也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制作电影的专业技术欠缺是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可以通过多种技术表现方式展示自己。提高包含电影在内的一切文化科技水平,使中国获得可以根据需求以各种途径向世人表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文化产业将向着高科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三)跨产业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文化通过相互交流才能进步。美国将电影与游戏、主题乐园经营、加工业等结合,形成一条自上而下完整的产业链,观众不仅仅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方面与电影人物、电影场景近距离接触,还能成为电影中的人物,体验他们的生活,最终成为忠实的电影粉丝。文化产业可以产业内各行业之间交流融合,多多打造文化的附属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同时更需要跨行业合作,与加工业、服务业等一起,作为精神方面的引领者,带动国家整体协调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将向着高度融合、高度完整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时光网.美国电影协会发布“2014产业报告”中国市场超日本两倍3D电影备受冷落.http://news.mtime.com/2015/03/13/1540420.html.2015-03-13/2016-02-17.

[2]黄冬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传媒,2014(17).

[3]王竹青,伍廉婷,邓婧.我国电影竞争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美国电影的分析启示[J].时代经贸,2010(2):27-29.

[4]曹坤,李景怡,张晨光.衍生品:电影产业链下游的掘金点[J].当代电影,2012(5).

篇8: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关键词:父权文化;家文化;华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6-02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对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发现本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而继续发扬;也有利于发现本民族文化的缺点进而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形态。脱离了本土的主流文化在新的文化领域的存在状态更加清楚明了地反映文化本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因此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父权文化与民主文化的冲突

文化学创始人、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即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所有其他的能力与习惯(朱振武203)。中国与美国文化历史的巨大差异的首要原因便是地域上的隔离,美国主体文化意识来自于早期到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在文化上主体依然属于华夏文明,并且中国文化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只是众多亚文化的一个分支。从社会发展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建国初期便推崇以《独立宣言》宣扬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而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则主要奉行的是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带有极强等级性的传统文化。在该部电影中,这种等级性文化主要表现为以爷爷为代表人物的父权文化。在这部电影里,爷爷所代表的父亲形象没有了传统父亲形象的那种绝对的权威,夺目的威严的光芒,相反观众所看到的父亲更像是一个对在多年生活的环境仍然感觉到陌生和无所适从的老人的形象。他的威严的范围及其受限,甚至对他一辈子低眉顺眼,温柔贤惠的奶奶也會不时的调侃他几句。爷爷固守传统,举止投足之间都带有极强的中国文人的色彩。当吴秀波饰演的大牛对爷爷所引用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汝去家满载”表示认同的时候,爷爷非常吃惊并十分感伤的说:“去国还乡,说的就是我们这些人,这些人在中国世界知书达理,在这里成了文盲了”奶奶在旁边调侃道:“孙子都不爱和他说话,说听不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数华人的状态——失语。当爷爷学开车的时候错误的操控差点造成交通事故,来自墨西哥的教练用英语指责他,爷爷很焦急的辩解说不是他的事而是车子的问题并让教练说慢点因为他“听不懂”这种失语不仅仅是一种言语上的矢语,更是人与人心灵与精神上交流的欠缺,与这种失语现象并存的是作为传统父权专制守卫者的尴尬处境。在中国文化中,父亲一直处于社会和家庭的金字塔的顶端。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爷爷代表了第一代华人移民,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他们心目中的行为准则。他仍然留有中国的大部分记忆,尤其是对于爷爷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在旧中国的地位定是德高望重的。然而生活在美国这个民主的国家里,他的父权意识的一些负面因素也逐渐显示出来。当大牛想给爷爷奶奶补办西式婚礼时,奶奶期盼至极并抱怨他们之间连一个结婚书都没有,爷爷理直气壮的反驳当年给了奶奶家好几头驴就足够代表一切了。驴在旧中国是一种劳动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人的象征。女人的活动范围就好比那个被磨固定住的驴一样,做着繁重的农活以及有限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反映出对女人的地位低下的定义与认同。爷爷不会开车,当错误的把油门当成刹车造成交通事故时,爷爷把救援人员当作是“看他笑话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爷爷的大男子主义的狭隘的一面。除了父权文化与美国民主文化的碰撞意外,还有其他的令人啼笑皆非体现的文化冲突的例子,如大牛的外国朋友在得知爷爷已经86岁了随口说了一句“老不死”。由此可以看出,父权文化在美国民主文化下的碰壁与消解,这样必然会导致父权文化的变体。做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父权文化的逐渐消解,也预示论文主流的中国文化在美国主体文化下一定程度将会变体。

二、“家文化”的继承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就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文化。这种家文化重视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父子有亲,朋友有信的原则,具有强烈的等级色彩。这种极强的等级家庭观念自然会产生一些弊端,如父权意识形态的加强而导致男尊女卑的迂腐思想的滋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现象目前只是出现在极个别落后偏远的地域。此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沉淀形成了很多优秀的家庭观念如邻里团结,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等。这些优秀的家庭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治安和发展。中国人注重家庭传承的思想也体现在起名字上,先姓后名的传统做法表示了先有家庭后有个人,家庭的存在和名誉远远高于个人的存在和利益。美国则是更加凸显“个人主义”色彩,把极具个人色彩的名放在了姓的前面。陈独秀先生曾经感叹道:“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名族以家庭为本位。”汉语里有很多关于家庭的成语如荣归故里,落叶归根。家是个人的港湾,也是个人灵魂的归宿,这也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将自己死后的身体尸骨运会家乡的另一个原因,因为不想“客死他乡”。影片中汤唯饰演的“姣爷”,吴秀波饰演的大牛,爷爷,奶奶,以及来到美国求学的浩浩母子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儿时家庭的破裂给大牛带来了深深的刺痛,只身一人的他来到美国进行打拼,表面上事业混得如鱼得水,成为当地的销售冠军,实则孤身在外的寂寞使他不得不把自己包装成刺猬一样的人保护自己。十几岁来到美国生活的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美国梦的渲染。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大牛是一个集个人主义色彩的美国式思想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混合体。然而这样的状态并没有给他带来内心上的归属感,他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不肯把爱献给任何一个人的怀疑态度正是这种飘零状态的最佳反映。他利用对爷爷奶奶中国式思想的了解,极力迎合爷爷奶奶的喜好而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欢欣,目的是买下他们的房子,处理过后以更高的价格再卖出去。当他的如意算盘被揭穿后,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真心悔过的大牛,他的棱角被这对老夫妻磨平后,更多软弱的一面也被显露出来,他愿意敞开心扉显露给汤唯。这时候的大牛是一个卸下心灵重负的人,因为心灵有了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与自己同根同祖的华人老夫妇和汤唯带来的,因此大牛的心有了家。移民浩浩母子在美国的求学之路的坎坷体现了家的概念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浩浩想家,爷爷奶奶思念故乡,外表坚强内心渴望有一片净土的汤唯都表示对家的渴望与依恋。强烈的家庭的观念给这些远离故土的华人们带来了一些念想,一份牵挂,也在这浓浓的思念中找到了自己的根。

家文化和父权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两颗星,这两个因素是帝王将相等权力机构甚至整个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也会发生不同的变体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如父权文化在主张个人主义与民主影响下的压抑并逐渐接受主流媒体的文化影响。爷爷最然表面上看上去非常倔强、古板、严肃,但骨子里却是一个刚柔并济的男人。父权文化使他依然有些大男子主义,把男人自尊心看得极其的重要。

爷爷对生活中很多简单事情束手无策与尴尬,表面上依然绝强地维护着他“传统男人”的形象却屡屡失败体现了爷爷向主流文化逐渐的妥协。同时在大牛的影响下,爷爷看到了美国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参加各种美国式的活动时爷爷也很开心,教育大牛不合理的行为到最后原谅具有极强“个人主义色彩”的大牛也体现了爷爷对主流文化的一定包容与接纳。家文化与父权文化相辅相成,对父权文化的重新审视是为了更好的给心灵找一个归宿。

参考文献:

[1]宫志刚著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祥林从性别视角看儒家文化的二重性[J]民族艺术,2004,第二期

[3]杨国荣著存在之维[人民出版社,2005]

[4](捷)沙拉汉著个人主义的谱系[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5]刘怀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与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序[J]东方论坛,2016,第一期

上一篇:2020年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成长总结下一篇:安全施工现场检查内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