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时事看中国教育

2024-05-04

从近期时事看中国教育(精选6篇)

篇1:从近期时事看中国教育

从近期时事看中国教育

关键词一:小悦悦 中国道德教育

(副关键词:留守儿童、11.16甘肃特大交通事故、温州跑路事件、彭宇案、搀扶老人基金、校长撑腰体)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闻产生。有的旋即湮没,有的却被讨论了数天、数月,甚至经年。在今天短小的篇幅内,我就今年9月至今的数条热点新闻,写下我对中国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我们先从让国人震惊,海外哗然的小悦悦事件谈起吧。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佛山广佛五金城那场令人痛心疾首的十八人冷血事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马路上,一个2岁女童连续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18路人见若未见、熟视无睹、扬长而去,当幼小的生命烛光在逝去,人心被一点一点寒凉,直至第19个路人,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其救起。

事发后,人们开始声讨冷漠的18路人;开始为小悦悦祈福;开始反思中国道德究竟是怎么了!开始见义勇为是否应该立法的大讨论;也开始猜测陈贤妹救人是否是炒作„„而我,想到的是现行中国的道德教育。

孔子曰:仁者爱人。千百年的礼仪之邦缘何病了呢?我觉得根源出在教育上。其一,家庭道德教育。每个孩子生下来是都是一张洁净的白纸,而第一个影响这张白纸,开始在上面画上色彩的就是父母,父母应该对孩子言传身教。记得在为时7分钟的视频里,有一个妇女牵着她的孩子——一个与小悦悦年纪相仿的小女孩,从小悦悦身边绕道而过,我不知这样的行为,对孩子是怎样的影响!孩子会觉得见死不救、为求自保是理所应当的吧?

再者,中国有2亿农民工,他们子女多留守在家乡农村,父母在北上广通过苦力挣点微薄的钱养家糊口,可他们的家庭教育又怎样保证呢!连家庭教育都缺失了,谈何家庭道德教育。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峻。

其二,学校道德教育。谈到学校教育,我想起了不久前发生11.16甘肃正宁县特大交通事故。当日9点15分,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的校车与卡车相撞,照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最令人震惊的是,校车本来是有座的核载9人的小面包车,却被学校改装成了无座校车,硬生生的给塞下了64个人!

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在网上发了美国悍马与校车相撞的图片,图片上,悍马宝车被撞成了一堆废铁,而校车没事,发对比事件发生时的图片,卡车没事,校车已是废铁一堆。是啊,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所说:校车应该是一个国家最坚固的汽车,什么车出事都不能是校车。当被问及日本如何能在激荡的百年间迅速崛起时,该国当时首相佐藤荣作说:“我有一句话可以奉告各位,那就是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我们的未来却在残破的一堆被撞车废铁的校车中窥到了深深的忧虑。虽然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不日便制定、完善了《校车安全条例》并初定与2012年实行。但是,这是被发现了的问题,没有发现的呢,又有多少?还有多少未知的惨剧会发生?教育资源的投放和教育监管部门都应引起重视。

其三,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实则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前段时间参加了一场辩论,题目是“企业用人以才为先还是以德为先”,虽然我所处方是“应以才为先”,但我还是深以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万事都应以德为先。特别是企业等对社会风气会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单元。温州楼跑跑所表现出来的不负责、诚信问题;彭宇一案给勇于伸出援手者以失望,给欲去助人者以担忧„„这些种种,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以怎样的引导啊?我们需要反思了,反思该给孩子们怎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

不过,即使在这场道德的寒风中,我们仍然看到了簇簇火光和暖意。中国好人网成立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广东开始为见死不救和见义勇为立法;校长撑腰体的出现,也仿佛吹来了一缕春风,好像正义之声正冲破着现代社会的麻木和不仁——这场由北大副校长吴志攀发起的,我称之为“校长撑腰体运动”,迅速得到了各高校和企业的响应:华中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哈工大、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等等的校长和法人都相继表明了自己态度。暨大校长胡军也在其微博中说:“作为暨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香港律师协会、澳门律师协会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南方报业给你提供舆论支持,华文学院给你写120种语言的演讲稿,经院管院给你融资。他要是住院,华侨医院坑死他。你们放心,几万华侨都会帮你们的,随便扶!”

关键词二:四大名爹富二代、穷二代的罪与罚

副关键词:李双江、李刚、寒门难出贵子

四大名爹的叫法最早起源于孙钥洋的博客,由网友票选产生,分别是:李双江、李刚、王军、卢俊卿。这里,我们主要来聊聊前两位:2010年10月16日,有一句牛气冲天、并被后人膜拜甚久的话在这天诞生——“我爸是李刚”,话中的主角“李刚”也在短短几天内红遍了大江南北。李刚,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其儿子李启铭酒后驾车,照成两死两伤,并对死伤者喊出了上面那句将人轰得外焦里嫩的话——“有本事你去告,我爸是李刚!”李双江,我国著名歌唱家,之所以与李刚并列为四大名爹之首是因为他15岁的孩子李天一。今年9月6日,在北京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南门,15岁的李天一开着没有牌照的宝马车和他开着奥迪的同伙一起将一对夫妻暴打了3分钟,血从头顶流下,边打还边喊:“谁敢打110!”。可原因据说只是因为那对夫妇进小区时减速档了他们的道。这两位,虽不是所有富二代的代表,但当代富二代、官二代的现状仍可以窥得一斑。家境优渥,没有金钱的苦恼,父母大权在握,全身名车名表,从小送去学习钢琴、高尔夫,优秀的基础教育资源大多被其享有。唯一不同的,可能有的被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相对于豪门,据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杨章婧(2010051895)

篇2:从近期时事看中国教育

从高考看中国教育现状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在21世

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

而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说起现在中

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

体会的。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

张试卷而服务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

题海。我们的爱好被规定为只能是学习。好学生的定义变成了冰冷数字。上至教育部,下至父

母学生,仿佛一切都是为高考服务。千军万马抢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实际年中我们忽视了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甚至是快乐的童年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占一席位

然而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高考创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殊情景,因为那里安放着难以抹去的故事和细节,而且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和灵魂。

十年磨一剑,只为在这个六月“一考定乾坤”。在由“竞争”二字所诠释的逻辑体系中,高考是举起生命重托的最佳路径,“黑色六月”成为一种恒定而牢固的社会现象。竞争,不单单是高三学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由高考卷起的这场竞争注定是深远的,是彻底的,是社会性的。它悄无声息地接管了应试教育的全部逻辑,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美丽愿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宫,动弹不得。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那里,从科举开始,读书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安排,而考试是一个人改变命运必须经历的一种仪式性的“程序”。“官本位”、“知识贵族”、“学而优则仕”隐隐地揭示了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延续至今,高考被有意无意地赋予了类似的社会功能。

从1999年开始,扩招政策圆了更多学生的大学梦,然而在教育振兴、拉动内需、维护稳定、阶层流动等话语编织的复杂逻辑中,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击溃了人们对高考的美丽想象,以致无法接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事实,知识与命运被迫脱离了对方的解释逻辑。

高考,这个曾经承载着教育良心的选拔方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极为纠结的符号表象,最终失去了它原本强大的象征交换功能。在为人诟病的“工作之门”面前,扩招某种程度上给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轻松地越过高考,而后凭借发达的人脉关系挤占了原本属于优秀孩子的工作岗位。“高考之门”这道关卡在托起“中国式奋斗”的集体期许下步履蹒跚。

在极具幻灭感的“工作之门”面前,“高考之门”并没有被历史性地架空,这条路上依旧“人满为患”。这不能不提到我们时代普遍浮躁的“唯学历论”用人机制。如今,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几乎清一色地转向大学生学历。当“人才贬值”成为事实,学历将能力逼向了死角,这进一步激活了大学文凭的“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有些民办大学、独立院校堂而皇之地兜售文凭,艺术类招生更是遍地开花,艺术热仅仅因为艺术专业“好考”。诸如此类的“泡沫教育”已经泛滥成灾,间接地稀释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或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我现在就在大学中学习,说实话,当我亲身经历了大学之后,这与我心目中的那座圣洁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远。

为什么中国可以在那些国际奥数等比赛中获得一次次金牌,而十几亿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学术上的最高荣誉呢?难道这就是中国教育?

另外中国的教育现状不仅仅存在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是很值得人们去反思的。英语强制化的学习,小学时期创造思维的扼杀等。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学着所谓国际化的语言,却被韩国申请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吧。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止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篇3:从近期时事看中国教育

一、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其在高中新课改中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高中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广泛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守旧理念的影响, 与其他的重点学科、必修学科的教育水平及发展趋势处于严重不均衡的局面。针对重基础、轻全面培养;重主课、轻文体塑造的现状, 我国教育管理者认清了音乐教育对学生素养、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制订了有利于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教学大纲, 并加大对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 加强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广泛培养及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在高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高中学校的音乐教育经历了科学借鉴、努力发展、自主创新的过程, 教育者们本着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原则大力开展高中民乐教育, 以欣赏、培养兴趣为主、解析为辅的教育手段, 使学生广泛地了解各类民乐的发展形式和特点, 尤其是对反映爱国主义情操、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实施重点教育, 以树立高中生们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团结意识和爱国的热情。通过感性的认识、理性的指引使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充分的升华。例如:台湾民歌《乡间的小路》《高山情》描述了我国宝岛台湾的美丽风景, 抒发了对祖国领土的热切思念, 《映山红》的独特曲风则表达了广大人民对红军的热烈期盼, 这些民歌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爱国情结。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传承方式、科学的设置课程环节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指引, 光靠文艺团体的演出、音乐机构的培训是无法使民族音乐得到广泛的传播, 也不利于人们正视民族音乐的积极发展作用, 不利于全民教育的发展和普遍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 我们应以学校知识的传播作为有效的培育途径, 促进民族音乐的均衡、健康、正确、和谐的发展, 同时发挥民乐团体、机构的有效协调作用, 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 从而使他们得到德、智、体、美、劳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同时在教育者的层面还应使教师充分地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科学的设置民乐课程环节, 重视学生实践过程的培训, 重体验、重交流、避免刻板、乏味的知识传授, 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热爱民乐、了解民乐、学习民乐的热情,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民乐基础知识、技能、理解能力的培训。民乐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 只有多听、多唱、多看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中新课改要求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教育者应在加强自身音乐素养、扎实基本功的同时利用实践的手段充分、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民乐的积极性, 通过兴趣的培养, 成就感的满足使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文化理解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民族音乐的丰富底蕴和内涵决定了其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这不仅关系到其本身的发展, 更关系到我国整体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因此, 把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一线教师,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 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探索出一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把学生吸引到民族音乐课堂上来, 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使他们领略到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哀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12-13.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 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34-35.

篇4:从《一年级》看中国教育模式

节目中,西西的家庭是英国爸爸和中国妈妈的跨国组合,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他们有时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度。比如在处理西西和小马哥的冲突上,爸爸认为这就是孩子之间的打闹,不要上纲上线,而妈妈则认为孩子的行为必须严加管教,否则就容易成为道德问题;在写作业方面,西西的爸爸认为孩子刚上学,作业不需要一板一眼,他的思维不应该过早地被约束,而妈妈则认为作业就要整齐划一,按着顺序来,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长沙举办难得一见的球赛时,西西的爸爸和儿子一起向老师请假看球赛,他认为这种经历也是一种教育,而妈妈则认为让孩子请假看球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两个人的教育观点看似都有道理,所以一些父母在看过第四期的《一年级》后,就通过微信向我提出他们的困惑:中西方哪种教育方式更好?

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就专门研究过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他指出,中国的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中国孩子的逻辑思维比较强,在每年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数、理、化和计算机的获奖数以及总分成绩,往往是中国孩子得第一。而西方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中小学到研究生阶段,学校都有动手的课程,他们的教育反对“纸上谈兵”,注意引导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林崇德教授提出了“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型的观点,就是要融合中西方教育模式的优点,既要注重孩子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注意满足孩子的实践需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比如节目中西西的妈妈对他学习进行严格要求的态度是对的,不过还需要结合他爸爸更有创意的教育方式,像他通过扮演哈利.波特来教孩子们学英语,就会让孩子感到很新颖。

家庭教育需要自由与自制相平衡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会昌对北京200多名孩子进行了19年的跟踪研究,最终发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大心理特征,他将此称做“两颗种子”:一个是主动性,一个是自制力。

根据“两颗种子”的强弱,他把孩子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两颗种子都很强的孩子,比如节目中的小苹果,她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班务活动上都是积极主动,而且纪律性和自制力都很强。

第二种是主动性强自制力弱的孩子,比如昊坨和西西,昊坨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能勇于表现自己,这是主动性的体现,但是他在上课时坐不住,一遇到事情就坐在地上大哭大叫,这属于自制力差的表现。西西也是如此,他能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敢于发言,但是他的自制力也不强,规则意识差,甚至为此而丢了班长的职务。

第三种主动性差但自制力强的孩子,比如小暖男,他的情绪很稳定,学习和做事也有很强的自制力和执行力,但是他很多时候不愿主动地与人交流,在面对竞争时也有一些退缩。

第四种就是主动性差,自制力也需要提高的孩子,而小马哥可能就属于这种类型,虽然他也很有上进心和竞争意识,但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表现得不够自信,缺乏一个积极面对的心态,而在情绪和规则意识上,他比昊坨更容易失控。

当然,节目中孩子自制力和主动性的表现也与他们成长阶段的特点有关,比如因为性别的差异,女孩比男孩的整体表现就更为出色。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应该是培养两颗种子都发达,即培养主动性和自制力都强的孩子,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平衡教育的关键是父母要做到既民主又权威。比如培养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就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特点,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而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又要求父母敢于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说不,对于孩子错误的行为要进行正确的惩戒,让孩子承担他所能承担的后果,借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小学生爱学习比学得好重要

在《一年级》节目的第五期,孩子们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场考试——语文口语考试。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考试可能是让他们头疼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语言发展慢的男孩们来讲,让他们记住拼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节目中的小马哥、昊坨和西西面对看似简单的拼音时,个个面露难色。

节目中,父母帮助孩子应对考试的态度和方法,有些值得我们借鉴,有些也是需要我们避免的。比如小马哥的爸爸和西西妈妈指导孩子练习拼音的方法就值得商榷。小马哥的爸爸在教儿子拼音的过程中,采用高压态度,缺乏必要的耐心,特别在孩子没有进展时,忍不住用铅笔头敲了他的脑袋;而西西的妈妈也采用威胁要罚写的方式,逼他认真学习,结果弄得孩子边哭边学。

节目中的父母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教育问题: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焦虑造成了孩子的童年恐慌。许多父母在面对考试时往往比孩子还要紧张,在我微信所收到父母发来的咨询问题中,近一半都是与孩子的学习相关。

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爱学习比学得好重要,小学生关键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当孩子面临过高的学习压力,缺乏快乐体验时,他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更有可能产生厌学。在这方面梓公主的爸爸采用的方法就很好,他通过模仿灰太狼和喜羊羊的对话,让女儿来练习拼音;而昊坨的妈妈做得也不错,在检查孩子作业时,她首先表扬了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再指出孩子的不足,这就避免出现过度打击孩子积极性的情况。

父母在指导小学生学习时,要尊重孩子的特点,比如一年级的孩子还是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字和拼音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父母就需要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展现,或者结合孩子熟悉的事情来帮助他记忆,而不能采用强迫的满灌式教育,让孩子承受太多的压力。对于孩子而言,给他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远比让他们沉浸在枯燥的学习中更为重要。

(孙云晓 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篇5:从高考事件看中国的教育制度

2011高考已然落幕,那些曾经高考的记忆片段总是在每年的6月被忆起,那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青春岁月。大型灾难片《高考》得拍出,再次将中国的教育制度推上舆论的巅峰。而与此相关的,近日因高考迟到,老师不让进考场,引发该生跳楼自杀的悲剧,更让当代社会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回顾事件过程:

6月7日,高考第一天,上午语文科目开考前几分钟,湖南省隆回县一中高三学生从宿舍楼坠落,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有网友传该生因迟到被拒进考场轻生。当地官方以接警记录为据否定了此说法,具体原因仍在调查。

外宣办称警方考前接警

昨日,有网友披露,湖南省隆回县一高三考生因迟到15分钟,被监考老师阻止进入考场,在宿舍6楼跳楼自杀。

当晚,邵阳市政府外宣办相关负责人通报称,隆回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时间为6月7日上午8时57分,“语文科目9点开考,离开考还差3分钟”。

2011年湖南高考《考生须知》规定,每科考前35分钟,考生凭证进入考室,开考15分钟后考生不得进入考室。上述负责人表示,“根本不存在迟到一说。”

死者曾被抓住后挣扎跳楼

据记者了解,死者叫吕品,邵阳县人,18岁,隆回一中高三学生。该校学生介绍,吕品为寄宿生,所住公寓离教学楼有一定距离,平时6点20分起床,有提前进考场的习惯。临考前老师发现吕品未进考场,去宿舍寻找,吕跳楼。

一位自称是现场目击者的网友描述,坠楼时,吕品被包括政教处主任在内的3个男老师抓住,“他自己不想求生,拼命挣扎,用脚蹬护栏,并说“你们放开我,拉我没有用的,我不想活了”。”随后,吕品从隆回一中学生公寓4栋6楼坠下。有目击者称,他在空中翻了三个跟斗。

邵阳官方通报称从该校学生宿舍楼坠落,未涉及上述细节,也未回应目击网友说法,亦未披露学生身份及具体坠楼位置。通报称,接警后,隆回县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并将该生送往邵阳县人民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死亡。

男生据称因心理问题请假

隆回一中学生介绍,坠楼男生曾因心理问题请假近一个月,考试前夜父母特地赶来做工作,要求他参加高考。另据了解,吕品还有一个姐姐,在湖南师范读书,吕父在邵阳县电力部门工作。

坠楼男生家属7日中午赶到学校,截至发稿记者未联系到死者家属。一名自称吕品父亲、微博名为“悲痛欲绝的吕清华”的网友,8日凌晨发布微博称,吕品莫名死在宿舍楼旁,“我怀着悲痛欲绝的心情向社会各界求助,讨回一个公道”。

邵阳市政府外宣办通报,事件发生后,隆回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开会,安排事件处置和善后工作。

个人观点:

看到这则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高考迟到十五分钟就不能考试了?这让我感到很诧异。由于我初中、高中时期是在澳门读的,所以对内地的高考并不是很了解。我以前也有听过很多的人说内地学生高考的时候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感受不了那些学生的辛苦。以下是我在上网浏览以及询问同学之后,得出的本人对高考时间规定以及这则新闻的看法:

先说下这则新闻,如果真的像这则新闻所说的,那位死者是因为迟到十五分

钟就不能考试。那我为那位死者感到悲哀。十年多的寒窗苦读,只因为迟到不能参加考试的原因就选择轻生,没有考虑父母抚养的辛苦,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坎坷挫折是避免不了的,何况人生的选择不止只有高考这一条路,或者如果他内心够强大,可以选择重新再来一次高考,结果就不至于如此了。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太多做人的基本道理,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才会导致种种悲剧的发生。

同时,我认为这个高考的规定是很不人性化的。据我了解,很多的高考学生都因为这个原因而无缘考试。仅仅因为迟到原因而阻止考生就考,是不是太欠缺所谓的人情味呢?难道就让那些寒窗苦读十多年的学生就这样与大学檫肩而过?可能会让他们遗憾终生?据我了解,大陆高考生通常都要通宵看书,生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心理素质较差的甚至会导致身体健康的下降。这种生活也让他们严重的睡眠不足和长期的精神紧绷。这样的一个学生,很有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反错。比如:由于心急,在考试路上发现证件忘记带、由于睡眠不足不小心睡过头?高考的规定无疑是没有为学生考虑的。我看到网上有人说:“他们迟到,是因为他们不重视这个考试。”我想说,如果他们不重视考试,那那些被拒绝入场考试的考生怎么会失声痛哭呢?甚至会轻生?我不敢说澳门的教育比内地的好,但是在考试迟到的时间规定方面,我认为澳门是比较人性化的、为学生着想的。澳门考试迟到的规定都是半个小时以后不能入场考试,虽然只是多了十五分钟,但这无疑是给了考生更多的机会。

接下来是我对中国影视教育下高考制度的看法:

在此,我想拿港澳地区的高考与内地的高考进行对比。(虽然澳门的教育体制并不完善,但是我认为仍然有其可取之处。)

一、高考志愿的选择

据了解,在内地,部分地区考生是在高考结束后,根据自己的估分填写志愿。还有一部分地区是出分数根据分数线报考,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有优势。但这样的方法就在于人们一直认可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由于这样的志愿填报方式,各省在高考录取的过程中都出现过相当规模的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者。

港澳地区的的志愿填报方式则是没有限制的,每所大学都会自己出卷子,自己定录取的分数,而且每所大学的考试时间都是错开,每个考生都可以考取几所、甚至所有的大学。

就此对比可以看出,在高考制度上,港澳的考生较大陆的考生会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

二、保送资格的难度

内地,保送生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再经所在中学推荐、招生学校审核、同意。才可以直接免考。(1)省级优秀学生。(2)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赛省赛区中获得一等奖以及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 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3)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竞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4)高中阶段在国际竞赛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港澳地区,保送的分数要求相对的比较宽松,每个大学都有规定最低的保送线,学生依照高三的成绩决定自己要保送的大学。而学生在保送之后,如果觉得不理想,也可以再去考取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由此对比可以看出,港澳学生较大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保送的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同学的考试压力。

三、高考生的压力

内地,当学生上了高三之后,那他们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学习、还是学习,为的就是考上大学。成千上万的考生不分日夜的学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考生十年寒窗、家长含辛茹苦,为的就是能在高考过关斩将、金榜题名。这种情况下,考生的压力能不大吗?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压力过大就会照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结果。在这里不得不说,其实很多压力都是来自家庭的。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为自己争光。这种来自家庭的期望,无疑是给了考生更多无形的压力。

港澳地区,在学校方面,上半个学期,是高三学生努力学习的时段,因为上半学期的成绩决定了保送的资格,而在确定自己有保送的资格之后,后半学期就是尽量的了解大学生活以及准备毕业考试以及各个大学的录取考试。在家庭方面,别人的我不了解,但是我自己以及我问了一些朋友、同学,他们在家庭方面都是和我差不多的。家长不会帮我们决定是否一定要读大学,而是让我们自己选择。按照我父母的话:“路是要自己选的,就算选错也不要埋怨别人。”在压力方面,我个人认为上半学期的压力是相对比较小的,而后半学期就是看自己的选择,这个时期通常压力会比较大的。

社会人才现状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则有关高考的新闻: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内地生,在面试后拒绝了11个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这个消息让我太震惊了,每年的高考状元,是学生一族的骄傲,是名校争抢的对象。但是,他们都被一所按国际标准办学的大学拒绝了。如果连最优秀的“状元”都会拒绝录取,那我们不得不深思,高考这个选取人才的方法真的没问题吗?

至于香港大学为何拒绝“高考状元”,网上没有说,但是另外一些资料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一份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招收的14名全国高考状元的跟踪调查曾爆出惊人结果:入学一年后,这些状元们成绩平平,且大多表现出心理脆弱,唯学至上,缺乏创造性,缺乏责任感,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漠视集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缺点!特别是一个中学国际奥林匹克冠军,居然是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

理的“演算机器”。这不能不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否忽略了学生的基本常识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一个按国际标准办学的大学,拒绝了他们的时候,我们不难想象,更多的国际企业,也会拒绝其他毕业生。这正好是目前社会的现实:除了国营企业外,现在恐怕没有一家企业会仅仅根据你的文凭来决定是否给你工作,即使是名校!现在的社会上,名校的毕业生每年也有上千人被用人单位拒绝。

结束语

篇6:从近期时事看中国教育

【论文摘要】根据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中国当代教育,讨论教育目的论,结合各阶段的教育模式,找出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探讨一条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 以人为本 教育

古稀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其不朽的哲学思想流芳后世。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之后几个世纪的西方哲学都是对他的思想的注解。在其思想宝库中,闪耀的东西很多,比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理论,心理学等。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也非常优秀:当代教育中很多科学的方法就是来源于柏拉图的思想。回顾中国当代教育,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柏拉图不满于当时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混乱与缺憾,极力主张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国家。这样的哲学家―国王是经过精心培育,层层筛选产生的。这个培育、筛选过程就涉及到了教育问题。在柏拉图看来,“社会是由那些有能力彼此补充的人为了满足相互的需要而产生的”[1]。统治者要使国家功能完整协调地发挥,就必须培养相应的人才来从事各项工作。也就是说,国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各类人才,特别要注重对哲学家―国王的培养,来为理想国家服务。这些人才必须具备对国家有利的才能和品德。虽然这种主观上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这是技能上的“全面”发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善。因此,这种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弊端:它会造成国人的模式化,人们会缺乏个性,过于单纯等,不利于个人真正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目的论的理解也更全面了。从建国初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样的教育目的与柏拉图为城邦国家培养生产者、保卫者和管理者的教育目的差别不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是其渊源。其实,把人单纯地看作是劳动力,似乎有些功利主义的阴影。它忽略了人的自我价值,忽略了人本身要求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愿望,忽略了人的自我价值。幸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对传统教育的补充。现代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从尊重人的权利,发展人的潜能,使人获得完善,增进人本身的幸福的角度提出的”[2]。如果说注重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的传统教育是主调的话,那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的新型教育观就是和音,这两部分的协调一致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大量论述教育问题。他认为理想的生活只有在理想的社会里才能实现,而理想的社会依赖于社会秩序和统一的教育体制。要实现哲学家当国王的理想,就必须教育培养出能胜任这一伟业的人才来。“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手段,统治者可以运用它来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人性,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协调的国家。”[3]教育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教育模式基本上与西方文化中各种社会等级的传统教育模式相似:与生俱来的社会地位决定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柏拉图说上天在铸造人的时候在土里添加了不同的成分,因而造就了不同种类的人。黄金加载统治者身上,白银加载辅助者和军人身上,农民和工匠身上的则是铁和铜。虽然他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4],但柏拉图在提倡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以及公立教育的时候,最重视的仍是高等教育,即为培养黄金统治者和白银保卫者所需的教育。具体到各教育阶段上,柏拉图的观点是一开始就给所有儿童均等的教育机会。10岁以下的儿童的课程就是游戏、运动和音乐。音乐和体育贯穿了这整个教育阶段。体育课锻炼身体,并间接培养自制和勇敢这样一些品质;音乐课直接训练精神。由于灵魂可以在音乐中找到和谐和韵律,甚至可能是公正,柏拉图强调音乐的纯正性,要求教授给儿童的音乐要么是模仿勇敢的人的,要么是模仿好话,“从善如流”的。10岁以上的儿童要与亲人隔离,以免受到父母不良习惯的影响。要开始学习认字、阅读、道德教育、算术、天文学和几何学。20岁以上的学生,要参加全国选拨,这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被选中的青年人要考察其是否有辩证法的天赋,在身体、性格、心灵等方面再训练;落选的人被分配去做国家的经济工作,从事比如农业和手工业等。30岁时参加第二次选拔,落选的人担任辅助人员,如政府里的文职人员,军官等;选中的人再学习五年辩证法后,会被分配到基层工作约十五年,之后就可以当哲学家―国王了。由此可见,培养人才的周期是相当长的。也就是说,教育是而且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家应当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智力体力等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培养国家所需人才。

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急剧下降,学龄儿童入学率不断升高,大专院校学生在校人数不断突破历史纪录,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在不断提高。教育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很大进步。然而,这种以高考作为检验人才的手段的教育体制正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比如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碰到实际问题找不出解决的方案;更多学生偏科严重,学理者忽视文科,学文者痛恨理科;还有考试选拨造成的学生压力过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如果这一趋势继续恶化,它不仅会造成个人的巨大损失,还可能会影响到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计划,因为这样的“人才”可能只会做题而已。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国家要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关键就是靠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不断完善的,极具潜能的`人才。所以,教育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权利,给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同时,给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也就是说,和音润饰主调,发展主调,最终使整个乐章更加精彩美妙。如何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接下来还是从教育的各个阶段说起。

首先,幼儿园的教育应以玩耍为主。“爱玩耍是幼小动物,无论是人类或其他动物,最显著的特征。”[5]众多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实验实践证明,玩耍有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也有助于他们体格的发育。而过早地给儿童灌输知识可能造成

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症状。所以,幼儿教育应重玩轻学,给儿童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中小学应继续推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学生中开展兴趣小组,唱唱歌,跳跳舞而已,更不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活动。它必须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在德育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主热情,互助互爱,善良,勇敢,自信等品格;智育方面,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将填鸭式教育转换为启发式教育;体育方面,呼吁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美育方面,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美育材料,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总之,素质教育就是要形成一个以智育为核心,促进德体美相应协调发展的教育。国家应以改革高考来优化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和一些大专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要为国家、市场培养相应的高品质人才。同时,给学生继续得到素质教育的机会,使他们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本科教育还应给研究生教育准备理论基础,尽量把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结合起来。最后,硕士生、博士生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学术人才,以国内外学术研究需要为方向,而不要以一时的市场效益为指导,注重国家高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为导向。此外,还应认识到品性教育的一贯性和智力教育、能力教育的阶段性,根据这一特征,制定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规划,自始至终重视学生的品德熏陶和品格塑造,而有阶段有目标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不让学生负担过重而导致潜能丧失。

现在,中国仍存在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这些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学校培养的才智平庸的毕业生过多,就业单位急需人才匮乏;考试,特别是高考,给学生、老师、家长造成的巨大负担和心理压力;国民素质还比较低,公众意识缺乏,等等。所幸,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有识之士振臂疾呼改革中国教育。很多改革试点项目在各大中小学运行,成绩喜人,期待进一步的推广。

总之,中国教育应走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子,即保证为国家提供素质高能力强的建设者,同时给个人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帮助个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走好这条路,可以以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为蓝本,以人本主义教育论为补充,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3]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盛奎安,译.

[2]马兆掌.现代教育论[M].杭州.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

上一篇: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学期期中考试的总结下一篇:给推三轮老爷爷的一封信6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