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2022-09-12

现代教育更需要优秀教师来启迪学生的心智, 解放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是学校发展的关健所在, 因此, 校本培训作为学校继续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基于学校的发展, 立足于学校内部, 通过培训挖掘学校的自身潜能,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创建积极合作的教师文化牞唤醒教师的责任感,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鼓励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成长, 适应学校的发展。

1 何为校本培训

教师校本培训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英美等国, 被称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一般对教师校本培训有两种理解:一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 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二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 即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当然对校本培训概念的具体界定很多, 无论如何理解和界定教师校本培训, 公认的是教师校本培训效益性明显——时间经济、方式简约, 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最少, 集多方力量形成合力, 使教师专业化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其核心思想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中学”。

2 校本培训的特点

与传统的非校本培训相比较而言, 以校为本的培训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主体性与主动性相统一

以校为本的培训活动主要以校内人员为培训对象, 涉及学科教师、行政人员、管理干部、后勤人员等。这些接受培训的对象仅限于同一单位, 即使有与其它学校共同接受培训的机会, 也保障了受训主体的独立性。与此同时, 校本培训单一独立的主体角色使得培训更具有主动性。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活动, 往往具有较大的主动空间, 从培训内容的确立、培训方式的选择, 到培训节奏的调控、培训过程的评价, 学校都拥有非校本培训不能达到的主动权。

2.2 指向性与实效性相统一

校本培训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 所有培训活动都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人事制度等领域的现实问题。由于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往往从学校需求出发, 较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而非理性的探索和实验, 培训产生的结果很容易转化, 要么立竿见影, 在学习中促成教师观念的转变, 要么提供示范, 在模仿中达成教育行为的优化, 要么潜移默化, 在熏陶中研讨教育价值的体现。

2.3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与传统的培训相比, 校本培训具有更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校本培训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受训场所, 可进行比较持续而长久地培训, 甚至可以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传统的培训大都自上而下, 采用吃大锅饭的方式, 而校本培训能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机动地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 并能针对学校的自身特点和每位教师的个体特点加以安排, 做到培训过程个性化。

2.4 开放性与内控性相统一

校本培训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本校员工为主要对象, 客观上为多元开放的培训方式创造了条件。校本培训不拘泥于单一的培训目的和模式, 机动灵活, 可以随时接受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可以与其它培训方式交互融合、互相促进。但是, 校本培训开放灵活的特征并不削弱培训主体的内在控制能力, 这是因为, 校本培训强调一切“以学校为中心”, 学校管理者有了更广泛的继续教育自主权。培训活动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 而是一种使学校更快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 是学校变革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的兴奋点。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活动, 学校才能真正因地制宜地研究未来发展。

3 校本培训的原则

校本培训, 必须遵循有关的客观规律, 要体现相应的原理及其原则的基本精神。

3.1 方向性原则

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 牢牢抓住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面临新体制和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各种道德规范也发生相互碰撞, 教师与学生同处于激烈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若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没有对新观念、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自觉汲取, 必然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和敏感性。所以, 我们在校本培训中, 应当通过政治思想教育, 包括人文教育, 引导他们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优良传统, 启迪民族理性和良知, 坚定对祖国光明前途的信心。

3.2 同构性原则

在培训中, 要讲求对教育效应的追求, 把“我们培训了什么”与“学员吸收了什么”统一起来。尤其应注重后者, 即主体心理对外在的各种良性信息的吸收、同化与积淀、同构。实际上, 就是要在整体上改善教师自身条件。对他们来说, 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需要精湛的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 而更需要的是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的转变决非是单靠个人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它有“惯性”, 而且有“场效应”前者决定着改变观念在时间上的难度;后者决定着改变观念与环境、群体的密切关系。因此, 既要持久地进行观念转变工作, 又要造成教师群体观念的良性循环。

3.3 能动性原则

任何系统都会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的主观能功性的变化而变化, 并形成一个过程。因此, 学校在自培过程中必须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的观点, 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置于不断运动的内外环境中;并注意把握其运动、变化的状况, 通过不断调节、控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培训目标。

4 校本培训的基本方式

与传统的教师理论培训相比较, 校本培训的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体, 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其核心是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性化。在实施校本培训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4.1 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是学校常规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和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

4.2 师徒结对

在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协调和组织下, 教育观念新、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结成师徒, 促使新教师向骨干教师学习, 鼓励教师模仿、创新、发展。为了打造骨干教师, 学校也可要求骨干教师向省市教育教研专家拜师。学校出面牵线搭桥, 并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促使骨干教师向名教师转变, 从而带动广大教师不断进步。

4.3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要想取得预期效果, 首先, 要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学校每周可以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 设立一间案例研究室, 提供一定的资料和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其次, 是选择好典型案例。既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编写案例, 也可借鉴别人的教学案例。另外, 掌握一定的案例研究方法, 如怎样阅读案例、怎样分析案例等。

4.4 活动式培训

依托学校群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余活动对教师进行的培训。工会组织开展“读书活动”, 每年为教师配发一本教育理论著作, 提供给教师自学, 并要求在阅读时记下读书笔记, 阅读后写出心得体会, 召开“读书心得”座谈会, 促进浓郁的学风的形成;工会、团委经常组织朗诵、讲演、书画等基本技能竞赛活动, 为教师展示才华、锻炼素质提供了舞台。

4.5 竞赛式培训

通过各种竞赛、推优工作开展的培训活动每年各进行一次下列人员 (或组织) 的评选表彰:文明办公室、先进处室、优秀教研组 (或备课组) 、优秀“一加一”对子、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 通过争先创优激励教师提高素质;每年各进行一次下列活动评比:优秀教案评选、自制教具或课件评比、教学论文竞赛、德育经验文章评选、主题班 (队) 会评比、青年教师大奖赛, 在各项活动竞赛中激励教师不断创新。

5 校本培训注意问题

校本培训的方式虽然有很多, 但无论哪种校本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中, 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5.1 事先应注意调查教师面临的问题, 探询教师的实际需求

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活动, 培训的结果可直接用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 是决定校本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在培训中, 至少可以运用这样一些方式来调查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际需求:一是召开座谈会, 与教师座谈, 了解双方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困惑。二是现场与记录, 比如通过听课实际把握课堂上教师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的行为方式, 在教学第一线把握教师所存在的问题。

5.2 精心制定校本培训计划, 并按照计划进行培训活动

学校培训计划的制定, 是与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是相应的, 首先有长期的培训计划, 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它具体化为每学期、每月的行动计划。每次培训活动之前, 都应做周密的安排和布置。

5.3 培训中注意发挥校内教师的作用, 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在校内进行, 它不仅只是培训场所的变化, 更是培训观念与培训主体的变化。校内的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都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经验, 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也完全可以承担培训者的角色, 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与其他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培训当中, 要注意激发教师自身的探求欲望, 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5.4 注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

每次培训后, 学校最好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培训进行测评, 从而了解教师培训后的感受以及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的建议等。同时培训组织者要不断注意各方面的反馈信息, 以便及时调整培训活动, 另外也要加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注意梳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设计以后培训的思路。

摘要:作为继续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发展, 立足于学校内部, 通过培训挖掘学校的自身潜能,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创建积极合作的教师文化牞唤醒教师的责任感,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鼓励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成长, 适应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培训,校本,教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2] 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势[J].教育探索, 2003, 12.

[3] 张兆芹, 罗玉云.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 11.

[4] 王俏华, 于国妮.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的实践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10.

上一篇:新媒体社交软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微信为例下一篇:右美托咪啶在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