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

2024-04-14

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精选8篇)

篇1: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行为表现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论述了交通安全意识及其特征,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行为表现及其社会危害性;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安全意识淡薄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提高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意识;行为;原因;措施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及其特征

所谓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现象的感受及其所采取的态度的总称,是一个泛义综合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1)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现实安全准确而清醒的认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判断,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进行决策和控制,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驾驶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驾驶道德、操作技能,对道路交通法规的遵守以及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包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事故严重、灾害频繁的风险意识;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识;行为规范、技术优先的科学意识;时刻注意安全的警觉意识。反之,则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及弱化的表现。

根据其特点,交通安全意识分为初级、高级和超脱三层境界:(2)(1)初级境界:它是以不发生交通事故为准则。人们主要关注交通事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而致力于采取措施,抑制交通事故发生;(2)高级境界:就是在参与交通活动时,不仅注意自身和他人的交通安全,而且时刻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自觉维护交通秩序;(3)超脱境界:不但具有高级境界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而且能从社会角度考虑交通安全的全局性问题。它是自尊自爱意识、大众意识、遵章守法意识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2.1 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表现

意识决定行为,交通安全意识影响和支配着驾驶行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必然引起交通违章行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表现繁杂多样,超负荷运转,疲劳驾驶;超速行驶,无牌无证驾驶,遮挡、涂改号牌,闯红灯,转向不打转向灯,违章超车、会车,违章挤道、占道、抢道、逆向行驶,开车不系安全带、聊天、打手机等等;这些交通违章违规行为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交通部门对交通肇事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驾驶员超速行驶、违章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违章超车、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违章会车、逆向行驶和纵向间距不够9种交通违章行为是主要原因,其中,超速行驶是最主要 的,占23.13%,其次是疏忽大意,比例达21.86%,疲劳驾车的比例为13.11%,还有违章驾车、判断错误和违章停车所造成的事故也占有一定比例。

2.2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它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也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2009道路交通事故情况,本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死亡人数高达67759人,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频繁多发的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妨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是对家庭的伤害和破坏,甚至造成人亡家破;二是给社会造成很大负担。由于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给社会福利部门增大了工作难度,加重了社会负担;三是引发社会治安案件。个别驾驶员因为违规违章受罚心怀怨恨,无故闹事,扰乱社会秩序;四是引发民间纠纷。发生交通事故后,因误认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不公而产生过激行为,有的会触犯法律,走向犯罪道路。(3)交通事

故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和重视。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形成原因

造成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二是内在的个人因素影响。

3.1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3.1.1 交通违规违章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很多人见多不怪并产生“从众心理”。最近修订的交通安全管理法,加大了对违规违章的处罚,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也依法加大了查处力度,交通违法行为得到一定遏制,但各种违规违章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时时发生,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违章违规现象的社会普遍性也使一些驾驶员错误地认为“法不责众”,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不考虑个人对交通安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骨牌效应”,对社会的交通安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违规违章行为“久治不愈”的结症所在。

3.1.2社会尚未形成文明交通的良好氛围,交通法规还未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惯。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交通安全问题还没有真正引起人们普遍的高度重视,交通法规的贯彻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在某些驾驶员的心目中,交通安全只是一句口号,是职业的一种提示,是培训中的一句教导,是宣传中的一幅标语,是培训教材中的一个符号,除此之外并没有在具体行动中体现任何价值和意义。社会上不少人对各种违规违章行为也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听之任之,不纠正,不制止,有的甚至明知可预见的交通违法行为会危及到人身的安全也无动于衷。诸如此类的近似于麻木的思想,助长了驾驶员交通违法的歪风习气。

3.2 驾驶员个人因素影响

3.2.1法制观念不强。有些驾驶员交通违法并非不知法,不懂法,而是法规意识淡薄,明知故犯。对遵守交通法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错误地认为“法规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不出事,就是好样的”,无视法规的严肃性。

3.2.2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观念缺失比一次交通违章更可怕。驾驶员职业道德出现偏差,就会改变行为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如:开“英雄车”、“斗气车”、“霸王车”,不觉愧疚,反感到某种英雄式的自我满足;在随便停车而引起交通堵塞时,不觉难堪,反行若无事地享受其“言行自由”;在弄虚作假逃避了交警检查处罚时,不羞愧改过,反因认为手段高明而自鸣得意。(4)

3.2.3社会责任感缺失。驾驶员职业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乎着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有的驾驶员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应有的珍惜和尊重,缺乏对国家、集体、家庭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有的责任心和高度负责精神,开起车来,把责任、安全、家人统统抛脑后,任所欲为,不计后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缺乏安全意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2.4 安全与利益关系不清。交通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安全意识淡漠就是对生命的淡漠,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懂“皮之不存,毛何附焉”的道理,摆不正安全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甘冒事故风险超载、超速;为蝇头小利不惜以个人或他人的生命财产作赌注,以违章作为实现价值的“捷径”,甚至有“要想富就不能将交通法规顾”的错误观念。

4.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的方法及措施

提高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首先要加强驾驶员的法制和安全教育,组织驾驶员定期学习交通法规,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事故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驾驶员的道德文明教育,使驾驶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文明驾驶的良好习惯。遇事要遵章守纪,礼让三先,理解和尊重别人,保护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安全;三是要加强驾驶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增强驾驶员的社会责任感,让驾驶员明白自己所承担的维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重任和保障交

通安全的社会责任。时刻把“安全第一”放在心上,坚决杜绝一切违章违规行为的发生,保障行车安全;四是加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驾驶员的情绪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如发现驾驶员有影响行车安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及时疏导,消除不安全的心理隐患,保证驾驶员的身心健康;五是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管理出安全,管理降事故,要加大安全监控设备投入,完善安全监管措施,扩大监管范围,加大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的“死角”和“盲点”,预防和阻止违章违规行为的发生。

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努力,长抓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实现交通安全,不单单是驾驶员一方面的问题,需要人们的广泛参与和配合,需要人人从自我做起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需要安全交通,社会呼唤安全的驾驶员,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安全、文明的交通环境。

篇2: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及其特征

所谓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现象的感受及其所采取的态度的总称,是一个泛义综合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现实安全准确而清醒的认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判断,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进行决策和控制,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驾驶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驾驶道德、操作技能,对道路交通法规的遵守以及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包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事故严重、灾害频繁的风险意识;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识,行为规范,技术优先的科学意识,时刻注意安全的警觉意识,反之,则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及弱化的表现。

二、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1、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表现。

意识决定行为,交通安全意识影响和支配着驾驶行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必然起交通违章行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表现繁杂多样,超载、疲劳驾驶、超速行驶、无证驾驶(含内部上岗证从业资格证)、遮挡车牌、闯红灯、遇红灯绕道、转向不打转向灯、违章超车、会车违章挤道、占道、抢道、逆向行驶、开车

聊天、打手机等等。这些交通违规行为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国家交通部门对交通肇事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行让行、违章超车、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违章会车、逆向行驶和跟车距离不够9种交通违章行为市主要原因,其中,超速行驶市最主要的,占23.13%,其次是大意,比例大21.86%,疲劳驾车的比例为13.11%,还有违章驾车、判断错误和违章停车所造成的事故也占有一定比例。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它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也给社会政治带来严重后果,据广东省运输厅公布2011年以来(统计至4月中旬),全省交通行业共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运输事故8宗,死亡36人,受伤6人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同期上升100%和111.8%,受伤人数下降57.1%,频繁多发的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企业的和谐与稳定,妨碍了社会和企业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是对家庭的伤害和破坏,甚至造成家破人亡,二是给企业、经营者造成很大负担(如上年南冲、白湾车发生的事故),三是引发民间纠纷,治安案件(如上年南冲事故)因发生交通事故后,因误认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不公,因赔偿问题,无故闹事,扰乱社会秩序,甚至产生过激行为,触犯法律。

三、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形成原因。

造成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孚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二是内在的个人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①交通法规违章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很多人见惯不怪并产生“从众心理”最近修订的交通安全法,加大了对违规违章的处罚,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也依法加大了查处力度,交通违法行为得到了一定遏制,但各种违章违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时有发生,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违章违规现象的社会普遍性也使一些驾驶员错误地认为“法不责众”,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不考虑个人对交通安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的交通安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违规违章行为“久治不愈”的结症所在。

②社会尚未形成文明交通的良好氛围,交通违规还未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惯,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交通安全问题还没有真正引起人们普遍的高度重视,交通法规的贯彻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在某些驾驶员的心目中,交通安全只是一句口号,是职业的一种提示,是培训的一句教导,是宣传中的一幅标语,市培训教材中的一个符号,除此之外并没有在具体行动中体现任何价值和意义,社会上不少人对各种违规违章行为也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听之任之,不纠正,不制止,由得甚至明知可预见的交通违法行为会危及到人身的安全也无动于衷,诸如此类的近乎于麻木的思想,助长了驾驶员交通违法的歪风习气。

2、驾驶员个人因素影响

①法制观念不强。有些驾驶员交通违法并不知法,不懂法,而是法规意识淡薄,明知故犯。对遵守交通法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错误地认为“法规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不出事,就是好样的”,无视法规的严肃性。

②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观念缺失比一次交通违章更可怕。驾驶员职业道德出现偏差,就会改变行为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如:开“英雄车”、“斗气车”、“霸王车”。不觉愧疚,反感到某种英雄式的自我满足;在随便停车而引起交通堵塞时,不觉难堪,发行若无其事地享受起“言行自由”;在弄虚作假逃避了交警检查处罚时,不羞愧改过,反而认为手段高明而自鸣得意。

③社会责任感缺失。驾驶员职业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乎着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有的驾驶员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应有的珍惜和尊重,缺乏对国家、集体、家庭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有的责任心和高度负责精神,开起车来,把责任、安全、家人统统抛脑后,任所欲为,不计后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缺乏安全意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④安全与利益关系不清。交通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安全意识淡漠就是对生命的淡漠,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懂“皮之不存,毛何附焉”的道理,摆不正安全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甘冒事故风险超载、超速;为蝇头小利不惜以个人或他人的生命财产作赌注,以违章作为实现价值的“捷径”甚至有“想要富就不能将交通法规顾”的错误观念。

四、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的方法及措施

提高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首先要加强驾驶员的法制和安全教

育,组织驾驶员定期学习交通法规,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事故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驾驶员的道德文明教育,使驾驶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文明驾驶的良好习惯。遇事要遵章守纪,礼让三先,理解和尊重别人,保护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安全;三是要加强驾驶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增强驾驶员的社会责任感,让驾驶员明白自己所承担的维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重任和保障交通安全的社会责任。时刻把“安全第一”放在心上,坚决杜绝一切违章违规行为的发生,保障行车安全;四是加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驾驶员的情绪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如发现驾驶员有影响行车安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及时疏导,消除不安全的心理隐患,保证驾驶员的身心健康;五是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管理出安全,管理降事故,要加大安全监控设备投入,完善安全监管措施,扩大监管范围,加大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的“死角”和“盲点”,预防和阻止违章违规行为的发生。

篇3: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

关键词:村两委,法律意识,法制建设

一、“村两委”在新时期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 农村基层民主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村两委”作为最基层的组织, 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随着《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和实施, 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即“村两委”) 的关系得到基本的规范, 农村基层民主与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 有效传达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 同时组织村民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另一方面, 协助上级领导宣传开展国家政策等各项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具体表现在:

1. 民主法治不断健全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 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 依法建制, 以制治村,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 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同时,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基层民主也进一步加强。

2. 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国家的普法宣传在“村两委”组织和宣传下, 农村的法律知识丰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普法教育在农村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资料显示, 90.2%的农民有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认为书籍报刊能丰富其法律知识, 学习法律知识对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有用。

3.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也为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土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文化教育事业重视, 也为其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保暖的外衣。

(二) 村两委在农村治理中发现的问题

然而, 在农村治理实践中, 出现的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和村干部作风差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基层存在的问题, “村两委”的法律意识亟须加强, 才足以应对当前出现的农村社会问题, 推动农村基层法制化进程。

2012年12月5日, “4个老婆10个孩子彰显村主任的能耐”这样的标题新闻出现在了各大新闻网络, 引起了大家对于村两委的反思:村党支部哪去了?在山西省某市XX村, 身为区人大代表的原村民委员会主任李某, 竟有4个“老婆”, 共生育了10个子女。证据显示, 其中3个“老婆”和9个子女的户口都落在了村里。村委违法违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 既有主观上的因素, 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也有制度不健全、查处不到位等管理中的疏忽。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村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相对较少, 法律意识淡薄, 思想道德水平较差, 政治素质不高, 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严重。二是对用权缺乏有效监督, 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 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 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比如擅自终止承包合同。“村务合同法治化”。通过签订合同提高了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村民们法制意识增强了, 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通过签订合同, 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 村两委在自身利益与村民利益的天平上倾向自己, 擅自终止,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学法的积极性, 法律意识可想而知。

二、“村两委”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 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

在农村, 由于缺乏法治的经济基础, 法律进入农村和在农村的传播更多地表现为蛮横的移值和强制的灌输, 即普法活动大多是灌输式教育。这样被传播的法律势必是无法与农村实际完美结合。在农村, 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建礼教、宗族观念等依然还是农民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这与农民的素质水平和现实环境相符, 因此, 农民更多愿意接受其道德约束, 而不是服从法律。

“村两委”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农民, 也就是说, 一方面, 广大农民法制意识的缺乏制约了“村两委”法律意识的成长。“村两委”在处理村务纠纷时, 需采取农民能接受的方式, 另一方面, “村两委”成员根植与农民, 自身法律意识欠缺, 传统道德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新农村出现的“村霸”“贿选”等现象, 其根源主要还在于封建宗族制度, 以宗族道德制约人们的现代政治生活。

(二) 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有资料显示, 离城市越近, 交通越方便, 经济越多样化, 农民越富裕的乡村, 村民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高, 法治的进程也相对较好。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 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 因此, 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 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 由于包产到户以家庭为单位的宁村经济发展, 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 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人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

(三) 现代法律知识仍然缺乏

村委班子的成员大多来源于本土农村, 成长与上世纪, 受教育机会少, 文化程度不高。据调查, 大部分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首次法律教育的基础薄弱, 二次教育的吸收能力收到限制。调查中发现, 即便普法不断, 一些村干部知道有这么一部法, 但是对其内容和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等并不清楚。运用法律的过程中, 也可能造成法律误解。当前,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迫切需要“法律”武器解决和规范农村常见问题。村两委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组织, 村两委法律意识的多少, 直接决定了其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 农民切身利益是否能收到维护。

近年来, 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农村出现了空巢家庭等问题, 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农村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更复杂。村两委毋庸置疑, 是由年长有威望的族亲人担任。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16—50岁的农民工占84.9%, 其中16到40岁的农民工占59.3%, 这样一来村两委成员偏老龄化, 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意识较弱, 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 “村两委”监督体系不健全

新农村建设要求健全基层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以扩大有序参与, 推进信息公开, 加强议事协商, 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 拓宽范围和途径, 丰富内容和形式,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然而, 目前, 村民自治过程中, 对“村两委”监督体系不健全, 影响较小, 尤其是经济资源发达的农村地区, 监督体系的涣散, 从村民自治组织内部扩散开来。由于地方势力阻碍, 地方政府始终无法完全推进财政公开制度, 村务公开不及时, 财务不全面, 无明细账等。

另一方面, 司法与行政权力相依附。在农民根深蒂固的观念中, 有对行政权力的害怕和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以及对权力的崇拜的心理意识。他们认为, 一旦触碰村两委会引火烧身, 害怕村两委利用司法打击报复。也使农民对法律怀有失望情绪。同时, 农民遇到纠纷需要申诉时, 手续繁琐, 渠道不畅, 上诉成本较高, 农民无法承受, 制约了农民自身对村民自治组织“村两委”的监督。

另外, 某些司法人员与行政人员往往会因“人情”“官官相护”等残余思想包庇“村两委”, 使得监督体系张开了一缺口。

村级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不仅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有的引发了群众集体上访, 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有效预防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发生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需要。因此, 在坚持依法依纪打击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同时, 更要主动做好村两委干部的法律意识工作, 首先要加强教育, 使其不想违法违纪;其次要强化监督, 使其不敢违法违纪;最后要重视预防惩处, 使其不会违法违纪。在国家大力加强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必须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 加强基层的反腐倡廉工作, 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篇4:安全意识淡薄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事故一:某电厂职工刁某在拆除380V直流电焊机电源线中间接头相线的过程中意外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刁某已参加工作10余年,一直从事电气作业并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只因在本次作业中安全意识淡薄,在拆除电焊机电源线中间接头时,未检查确认电焊机电源是否已断开,在电源线带电又无绝缘防护的情况下作业,导致触电。刁某低级违章作业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故二:某厂维修工孙某发现正在运行的4号皮运机皮带跑偏,于是便用扳手去调整。经修理调整皮带不正,这时孙某又发现4号皮运机被动轮沾有钡饼料,便用左手去掏,结果被运行的皮运机皮带将手臂卷入辊中,造成左上臂中间断开伤残。孙某安全意识不强,在设备运行的情况下,用手代替工具违章操作,是造成这事故的主要原因。

以上这两个事故是从安监部门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汇编的一些事故案例中选摘的,看后不由觉得心情沉重。因为这些事故,都是由于职工安全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引起的,只要稍加注意就能避免,但是事故却依然发生了,最终给国家、集体的财产造成损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而据资料表明:由于生产组织者、操作者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态、单纯凭经验盲干及操作不当等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率约占60%以上。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它警醒着安全生产管理者对此要有足够地重视,因为发生安全事故已不仅仅是由现场隐患等外部客观因素引起的,更多地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这类内部主观原因造成的。可以说,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大安全隐患。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更有效地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还是要通过加强安全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从而在工作中确实做到主动防范、积极防范。另外,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还要尽量让安全教育显得生动、形象、有效,以期能够让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为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应采取让职工更能听得进去,接受得了的方式进行。比如,“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把本单位出现的违章行为及造成的后果,汇编成集,在安全会议上与职工共同剖析事故成因,实施例证教育,促使职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可采取现场实践操作演练演习的形式,假设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意外,提出一些快速处理方案,示范正确操作方法,让职工现场学习马上实践,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引导遵章作业,可以肯定这个过程会在职工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实际生产中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职工就会很自然地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处理。最后,笔者衷心地希望,每位职工在生产作业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安全意识,熟练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让实现安全生产、保障生命健康的愿望不再落空。

篇5: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来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十分薄弱.作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唤醒他们感恩意识,让其学会感恩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作 者:赵艳红 范雯婧 郑治 ZHAO Yan-hong FAN Wen-jing ZHENG Zhi 作者单位:赵艳红,范雯婧,ZHAO Yan-hong,FAN Wen-jing(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郑治,ZHENG Zhi(重庆考试命题中心,重庆,400020)

篇6: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要求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冲动,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同时,这一阶段,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还缺乏完善的认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灌输为主的法律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开始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随着心理压力的积淀,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二、价值取向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甚至颠倒是非;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三、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一些高校对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把法制教育作为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有的对学生法制教育定位不准,提不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知识传输上,也存在一定误区。一是重刑事轻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地位,过多地讲解刑法关于犯罪和刑罚的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强化了“我不犯罪何须学法”的错误观念。同时,由于轻视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权利义务观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处理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常常引发纠纷。二是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

四、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篇7: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

农村党员队伍存在最大问题是党员意识淡薄,缺乏奉献意识,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党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另一方面是否考虑建立党员退出机制。

篇8: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

当前,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助学生表现出的不知恩、不感恩, 不仅与其所受的教育水平形成巨大反差, 而且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成为当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资助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和建立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高校受助贫困生之所以出现不感恩, 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自身层面。高校贫困生多数是偏远地区生源, 初入高校, 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语言沟通, 无论是计算机应用还是消费观念, 都与大都市脱节, 这种脱节会使贫困生的压力指数显著高于一般学生, 轻则会让他们感到不悦, 重则会产生自卑心理或是自我否定;而受到资助的自卑贫困生, 因为自身性格或是心理原因, 即使心存感激, 但不善于对资助方表示感谢。

2、家庭层面。家庭教育无论是在提高子女的道德观念上, 还是提升子女学习成效上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部分贫困生的家庭教育严重倾斜, 更多的是知识改变命运, 只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 思想教育缺失严重。子女考不好, 就“不打不成才”, 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愤恨。还有部分家长为了孩子学习好, 一味付出, 而孩子认为父母为他们付出理所当然, 这些导致了当前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何谈感恩资助方。

3、学校层面。高校感恩教育一直开展, 但途径单一、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率, 以致把教学重心过多地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 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涉及少, 即使有这方面教育, 也只是采取单一说教式的, 往往形成老师上面讲, 学生下面睡的尴尬局面, 使得高校中的感恩教育被严重忽视或是成效极低。

4、社会层面。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现代商品社会中等价交换淹没了人情冷暖, 还有, 很多社会负面新闻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 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完善的部分贫困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等。这给高校感恩教育及资助工作制造了困难, 从而导致当前部分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

二、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

乌鸦反哺, 羔羊跪乳, 动物界都用不同形式感恩父母, 何况人类呢? 面对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

1、关爱贫困生, 适时进行心理辅导。新生入学时, 通过对贫困生开展个别、团体辅导, 让他们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适应高校新生活, 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避免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观念的产生, 正视自己的贫困与不足, 这样, 在接受国家、社会以及学校资助时, 他们能主动地联系资助方并汇报自己的在校情况,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谢意。

2、重视家庭感恩教育。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在言谈举止中, 不能只重视子女的考试成绩, 而忽视其情商培养。在德育培养上, 父母更要以身作则, 见人多微笑, 凡事说谢谢, 引导子女关心他人, 礼貌待人, 在生活上也要让子女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让子女珍视父母为他们的付出。只有这样, 教育出来的子女才能拥有全面素质。

3、提升校园文化。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贫困生在感恩意识淡薄的情况下, 只有通过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 深入开展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摄影图片展览、播放电影录像等, 同时, 还应鼓励受助的贫困生积极进行志愿服务, 让他们体味到“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让贫困生在感恩教育中将感恩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心理感受中, 继而通过感恩行动将其表达出来。

4、营造全社会感恩教育的氛围。我国一直在大力弘扬八荣八耻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概念深入人心, 但还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导向作用, 减少负面新闻报道, 多宣传感恩人物与事例, 逐渐营造一个知恩、感恩、施恩的良好大氛围, 当整个社会都在感恩和谐的环境下, 学生自然而然会心存感恩。

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不仅有助于矫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而且便于高校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德育工作。作为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在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创新, 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新.高校感恩教育低效原因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月:129-131.

[2]仓伟.“90后”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教师观点, 2013 (06) :87-88.

[3]张娟.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2012, 第179期第06期:138-139.

[4]张娟.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教论坛, 2O12, 23:154.

[5]罗道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问题及教育对策[J].求是, 2012, 1.

上一篇:美国房产出租如何报税以及申请退税?下一篇:喷泉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