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学角度看《史记·匈奴列传》

2022-12-19

1 引言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 尤其战国之后, 随着匈奴一族的不断壮大对中原文明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关于匈奴问题的研究, 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史记》记载和考古实物资料为佐证, 对匈奴的族属和生业模式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2 关于《史记》对匈奴的记载

首先, 《史记》 (1) 对于匈奴先民的习性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概述。认为匈奴族源属于夏裔的一支, 其文化崇尚武力, 儿童即能骑羊, 拉弓射杀鸟和鼠, 稍微长大就能射杀狐兔, 用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开弓, 全都披挂铠甲, 骑着战马。从中看出其文化, 属于游牧民族。同时, 从生活方式中也可以反映出其民族对于武力的崇尚, 比如, 强壮的人吃肥美的食物, 而老弱则食其余, 皆是对于暴力的尊崇, 在匈奴先民的眼中, 强者即为尊。

其次, 关于匈奴一族的发展问题, 据《史记》记载, 匈奴与中原之间关系反复无常, 中原政权强则远遁, 弱则回侵, 反反复复, 从淳维到头曼有一千多年, 匈奴势力时大时小, 经常离散分化, 因为时间久远, 所以他们的世系不能依次排列出来。到了冒顿当单于时, 匈奴势力到达巅峰, 北方夷人完全服从其统治, 并与南方的中国敌对。冒顿单于在位期间, 攻灭东胡, 西击月氏, 南侵中原, 北服浑瘐、屈射、丁令、鬲昆、薪犁, 开辟了匈奴最强盛的时期。

最后, 关于汉匈之战的问题《史记》中也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他认为“世俗之言匈奴者, 患其徼一时之权, 而务谄纳其说, 以便偏指, 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 气奋, 人主因以决策, 是以功建不深。尧虽贤, 兴事业不成, 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 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西汉时期匈奴问题属于敏感的问题, 司马迁在这一段中用隐晦的词句, 分析了当时的汉匈之间的战争, 认为一些人为得一时之利而进献谗言, 是不利于汉长远发展的。

3 关于匈奴问题的讨论

纵观全文, 司马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民族, 客观地评价了匈奴在历史中的地位与贡献等, 但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 仍有些疑问需要提出。

3.1 族属问题

关于匈奴的族属问题。《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 居于北蛮, 随畜牧而转移。”认为匈奴属于夏的后裔的一支。通过近几年的考古发现这一说法可能是错误的。

从人种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中外出土的一些匈奴及相关的文物中, 有部分表现了匈奴人的形象。如从西安客省庄M140出土的一件铜车辕上的摔跤人物、蒙古出土的匈奴的胡人银像等可以清楚地看出匈奴人的面貌轮廓是典型的蒙古人特征:宽面型, 高颧骨, 细眼睛, 鼻子不高, 眼眶不深, 头发后披, 这与文献记载的匈奴人披发椎髻相吻合 (2) 。通过人种学的鉴定也反映出匈奴人种并非单一的, 在伊沃尔加墓发现的一座墓葬显示, 该墓主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在蒙古的依玛·托勒盖匈奴墓地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三个头骨具有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混血的特征。这些材料可能反映了匈奴在对其他门族进行征服的过程中, 因为长时间的接触而发生了人种上的混血现象 (3) 。但是大量的蒙古人种的发现, 也证实了这种混血现象在根本上无法动摇匈奴本体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结论。林沄先生在《戎狄非胡论》 (4) 中曾指出我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发现的所有墓葬中出土的骨骼经鉴定绝大多数属于蒙古利亚人种东亚类型。因此, 对于战国之后的匈奴属于夏苗裔居于北蛮的说法很显然是有问题的。

3.2 生业模式问题

关于匈奴生活方式的问题。《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匈奴“逐水草迁徙, 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然亦各有分地。”根据这一说法, 匈奴属于天然的游牧民族, 无固定居址、城郭、农业等。随着匈奴文化遗存的不断发现, 有些学者根据考古资料提出了匈奴人建有固定居点, 以及与此相关的农业和手工业。

匈奴境内出现了典型的城郭, 这一点已经被考古学所证实。蒙古境内发现匈奴城址十几座, 分别于中央省、后杭爱省、布尔根省、肯特省、乔巴山省及东方省。不仅如此, 位于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古城址更是研究匈奴城址的代表。这些城址规模不大, 猜测其功能都是些设防的小城堡。随着匈奴定居城址的出现, 手工业和农业也出现了一定的发展。据《汉书·匈奴传》 (5) 记载:漠北“连雨雪数日, 谷稼不孰。”这条记载说明了匈奴本地确实有耕田之业, 这一点也得到了发现的证实。在伊沃尔加古城发现了相当规模的农业工具 (6) 。虽然匈奴本土有定居的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但并不是说农业已成为匈奴人的经济脉门。实际上游牧畜牧业仍是匈奴社会经济基础。匈奴墓葬中普遍出土的殉牲可以看出家畜仍然是匈奴家庭经济的主要财富。匈奴的手工业也有一定的成果, 如客省庄M140出土的摔跤型人像铜车辕、桃红巴拉墓地出土的动物牌饰、毛庆沟墓地出土的铜带钩 (7) 等都反映了当时匈奴的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匈奴主体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一支, 他们可能起源于蒙古, 并吸收了中国北方鄂尔多斯地区一些部落人群的血统和先进文化, 从一个遥远的不为中原人知道的落后游牧人群, 逐渐发展到以游牧、畜牧业为主, 农业、手工业为辅的多种经济混合的, 强大的民族, 也就是战国末期著称的匈奴联盟。

关于匈奴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 曾横扫欧亚大陆的匈人是否为我国史料中记载的匈奴的后裔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匈奴考古资料的发表, 这些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摘要:《匈奴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第五十篇, 是一篇记述匈奴与中原关系的传文, 主要讲述了匈奴先人及其演变至武帝时期与汉朝的紧张关系。关于匈奴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界的一个难题,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进行简单描述, 还原太史公对匈奴的理解和认识;第二部分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匈奴的族属问题和生活方式问题进行分析。意在为匈奴问题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考古学,匈奴,族属,生业模式

注释

1 司马迁著.史记[M].中华书局, 1959.

2 马利清.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J].中央人民大学学报, 2007 (4) .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63.

4 引自《林沄学术文集》.

5 班固撰.汉书[M].中华书局, 1962.

6 马利清.关于匈奴城址功能的探索[C].东北亚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7 单月英, 卢岩.匈奴腰饰牌及相关问题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8 (2) .

上一篇:物流行业成本控制的对策探讨下一篇:加强特色档案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