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2024-04-19

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精选8篇)

篇1: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商业街的分类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商业街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商业地产催发了商业街的诞生,同时商业街也强力地拉动了商业地产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纵观我国商业街的发展,地域范围已从大城市扩展到了中小城市;街道长度正在从一两公里延伸到三公里甚至更长;建筑风格不仅仿古到唐朝汉朝,连西方的巴黎和威尼斯也搬上了街头;商业业态方面不仅有大型的综合业态也有独具特色的单一业态,比如茶叶街、花卉街等。可以说商业街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街的发展趋势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般认为人均年收入水平在800美元到2000美元之间时,人们的消费表现方式是一种满足消费,即追求商品品质,有休闲娱乐的动机。人均年收入在20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间,这时人们的消费表现方式是一种情感消费,即物质的消费和精神的消费。物质消费可以很容易在超市、综合商店得到很好的满足,精神消费的实现就需要商业街的一些辅助功能来实现了。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40多个大中城市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000美元,尤其是上海、北京和广州的人均年收入已直逼5000美元大关。可见原来的纯商业业态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已经存在差距了,商业街的发展必然要摆脱这一思路,将人们的情感消费纳入到规划范围之内。

有国内商界专家指出,我国商业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纯的商业场所,光顾者以购物为主;二是更多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配套功能相继出现;三是成为社会活动中心,成为消费者和普通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目前我国的商业街,大都在朝着第三阶段的方向发展。新商业街的打造以及旧商业街的改造都在转换思路,力求从旅游的角度出发,重视文化、人文景观的打造,把商业、旅游和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商业街的休闲化、人文化、景观化,从而从精神上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我国商业街的分类及特征

从旅游的角度出发,我们整体上把商业街分为城市商街和景区内商业街。城市商业街根据功能、风格和依赖资源不同,又可以分为都市现代商街、文化旅游街、时尚休闲街和其他城市特色商街。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将景区内商业街分为古城古镇古村落内的商业街、出入口处的商业街以及其他类型的商业街,比如主题公园内的商业街等。

(一)城市商街分类及特征

1、都市现代商街

都市现代商街,一般位于城市中的核心商圈,服务本片区乃至全国,商业价值很高,是本地市民中高端购物以及外地游客体验城市的首选。功能上,往往是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旅游、餐饮、商务、住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比如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上海的南京路。这类商业街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活跃指数高。都市商业街是城市商业中最活跃的区域,并日益成为城市文化和性格的主要载体和城市形象名片;(2)有文化化、休闲化和景区化趋势。商业是核心,但文化、休闲、旅游越来越被关注,且从自发、被动到自觉、主动;业态也随之向文化化和休闲化提升;基于人本的景区化(游憩化、景观化、服务化)风潮也已来临;

(3)品质化升级的要求日益强烈,呈现出商业与商务结合的趋势。

2、文化旅游街

文化旅游街由于历史原因,一般位于城市市区之内,交通便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是城市文脉的集中体现;具有较好的观光本底,与其说是街区,不如说是以街区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氛围浓郁的、外地游客必到的特色景区。如杭州的清河坊,成都的锦里。其特征如下:

(1)以观光及旅游购物休闲游客市场为主,尤其是外地游客市场;

(2)和都市商街比,租金要低,但综合效益高,旅游氛围更足,老字号众多,业态多为旅游纪念品和特产品店铺、酒吧、客栈、特色演艺场;情景化与体验化趋势明显,绝活表演众多;往往具有吸引力强的特色活动和节庆;

(3)这类街区在建设中往往涉及文化保护、挖掘展现与开发的协调,应该注重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

3、时尚休闲街

时尚休闲街是现代时尚休闲的主流形式(酒吧、夜店等)形成的休闲聚集结构。北京的后海、上海的新天地就属于这一类商业街。其呈现的特征如下:

(1)以城市白领,尤其是夜间休闲市场为主,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是“洋气”十足的城市休闲方式;

(2)依托和聚集是成功的关键,如区位交通条件好的“洋人”氛围、传统街区、风景区等。

4、其他城市特色商街

除上述三种类型外,还有主题型、文化创意型、游乐型、产业或行业聚集型等其他特色商街。典型的是北京的马连道和798。

(1)这类商街是由特色产业、行业及其他聚集形成的商业街,也在日益沿着文化化、休闲化、景区化升级;(2)是对城市商业的有效补充,人气较旺但租金水平相对较低,适宜在地价较低的地方打造。

(二)景区型商业街的分类及特征

景区型商业街近几年发展的很快,也呈现出了多种类型。其中,古城古镇古村落的商业街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观光型、集散休闲型、复合型和都市(市郊)古镇型。景区出入口处的商业街主要是依托周围的景区和身为出入口的便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购物、休闲和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人车分流,缓解景区周围的交通压力。

(1)古城古镇古村内的商业街及与其结合的市井生活观光和体验是这一类景区的核心载体,如平遥的明清街、阳朔的西街和丽江的大研古镇;

(2)其他景区则多依托景区人流以及相关的市口,尤其是出入口结构,形成特色休闲旅游购物街,如九寨沟的边边街;(3)观光型商业街内的业态多为餐饮和购物;集散型的则多为酒吧、餐饮和休闲娱乐;都市型既有古镇性质,又具有一定的城市文化旅游街区的性质。用旅游手法打造商业街

二、用旅游手法打造商业街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仅文化旅游街和景区型商业街这些与旅游有着天然契合关系的商业街在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和提升,都市现代商街、时尚休闲街和其他特色商业街在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也都呈现出文化化、休闲化和景区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是商业活动的催化剂,是街区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用文化化手法对街区进行品质提升,有利于改善街区的服务质量、提高街区的环境品味、提升街区的整体档次,最终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化是指将整个商业街看成是一个景区,按照专业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对街区进行景区化经营管理、实施营销,内置各种休闲节点、标志性景观、街道小品、标识引导系统、交通系统、游线安排等,通过旅游六大要素的安排,丰富街区的休闲业态,提升街区的休闲氛围,为市民及游客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用景区标准完善基础设施,能提升街区的经营环境、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增加吸引力及满意度;休闲化是指将商业街由简单的购物功能打造为融观光、消费、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休闲项目的设置,将有效激发街区活力,使街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几年,我国用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商业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商贸区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首批66家5A级旅游景区中,唯一一家开放商业街形式的旅游景区;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2007被国家旅游局正式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全国首个获得4A级景区称号的商业街区。此外,还有部分商业街从景区化提升改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成都锦里古街就是依托于武侯祠与旅游景区结合发展起来的商业街;夫子庙特色商业街依托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正在创建5A景区,是城市商业街朝着景区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尝试。

绿维创景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战经验,提出了文化休闲名街打造的“三招四式”发展模式,即从“景区化、文化化、休闲化”三个角度,“景区打造与旅游总规编制、A级景区创建、城市文化名片打造、商业业态休闲化调整”四个方面进行“文化休闲名街打造”。任何商业街区都可依据自身需求特征,运用“三招四式”模式进行品质提升和改造。

绿维创景规划设计的盐镇水街项目,就是在借鉴相关经验基础上、采用这种模式、用景区化手法打造的一次全新尝试。我们以海盐文化为主题,独创了“散点透视民俗画卷法”,运用中国国画画卷手法,将海盐的生产、运输、经营、盐民生活、盐商等海盐文化的各个方面布局于街肆;我们还运用了景区化、情境化等手法,以创新激活文化,文化带动业态、业态促进地产,突出若干核心景观和游憩节点,完善游憩方式,从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融景观、文化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景区化商业街,以此综合打造盐镇水街的盐文化名片。

维创景建议城市商业街以转型升级为导向,适应新社会形势下的需求,跳出商业做商业。从长远利益出发,将街区当做一个景区来全方位的打造,围绕创建计划做出策划、规划、设计和咨询服务的方案。如:超大城市的传统商业街区、文化特色街区可以打造提升为5A景区,一般特色街区可以打造提升为4A景区;中小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商业街区通过景区化提升改造为3A景区,一般特色街区可以以1A、2A级景区为目标进行景区化升级改造。无论提升到何种级别的景区,A级景区标准只是作为商业街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升的准绳,在实际规划中还需要结合成熟的商业元素,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商业街发展新形势

三、商业街发展的新形式

如今的人们更强调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购物不只是为了物质需要,更多的是满足心理需要以及获取信息:约会,聚友,看新鲜的事物,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缓解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商家紧抓消费者这一心理需求,标榜自己前卫的消费意识,以强调能够满足人们复杂的购物心态以及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复合的消费概念的形成是能够带动商业空间的多元化发展的。因为商家已经意识到,单一的商业业态已然不能满足购物人群的消费心理,人们更渴望的是融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商场。

于是,一种创新型的特色商街横空出世。这种特色商街是国际化都市中最时尚、最具潮流的新型商业形式的尝试,往往单个项目成街、街区乃至小城,如北京的蓝色港湾和三里屯village。他们在建筑形式上讲究创意,空间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引进众多国际品牌的旗舰店和环球店,目标是建立一个融合了时尚、美食、艺术、娱乐和旅游的国际之都,让顾客既可以在户外的商业街区随心漫步,也可以享受室内餐饮和娱乐的空间,从容消闲一整天。

虽然这种街区走在时尚的前沿,人气较旺盛,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病。由于是未来态的产品,且追求高品质,投入较大,招商困难,利用率较低,目前投资这一商业形态还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如何吸引更多外部商圈的人流前来消费,支撑起这么大的商业体量,在当前形势下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那么这种城市休闲商业的方式到底会走向何处?会不会持久?是不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利因素开发商就应该避而远之呢?会不会因为庞大的体态,而走进资金的漩涡之中呢?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时间来回答的,毕竟任何新鲜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适应市场的阶段甚至是瓶颈期。不能因为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匆忙否定。其实,从蓝色港湾和三里屯village的开业以来的发展来看,这种休闲商业还是朝着良性的轨迹发展的,店铺越来越多样,消费者也越来越多了。只要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顺应市场趋势,一定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的独具魅力的形象,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篇2: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周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本地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含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作第一位的结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位矛盾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篇3: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加大了各国政府在养老保险方面的负担。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本质是为退休后的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并非给其提供较高水准的收入。在此时代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非常大。综合社会环境与多方面的因素来看,今后应弱化政府负担的养老保障,积极发展积累性的、企业自发设立的企业年金,来减轻国家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支出负担。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依照自愿原则,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它为企业职工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退休收入保障,有效补充了政府保险的不足。尤其是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逐年降低的背景之下,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关乎到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因而应给予其高度重视。

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课题是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其前提自然是设计合理的方法满足职工的需求和动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企业年金制度对职工来说是使最基本需求到较高层次需求均得到满足的途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安全感带来对企业的忠诚和归属感,企业年金的收益累积催生成就感和荣誉感,最终实现职工的自我价值。可见企业年金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着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法国、瑞士、丹麦等国的企业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全部就业人口,而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其覆盖率则有50%左右。而在我国,自辽宁省于2002 年提出企业年金制度试点方案之后,尤其是2004年劳动保障部颁发《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确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后,企业年金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5年,发展企业年金被列入国务院工作计划和劳动保障部重点工作。据安联集团预测,中国将会成为亚太地区养老金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市场占比将增加至38.5%,位居第一。

二、企业年金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虽然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市场前景乐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企业年金发展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发挥其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支柱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也无法有效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制度供给不足, 忽视了企业年金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

虽然企业年金采取的是自愿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年金制度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企业年金的日常运行与发展仍然需要国家政策及制度的支持。一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除了1995 年我国劳动部颁布的《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这一文件来搭建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之外,在2000 年以前并未出台任何有效的政策,缺乏必要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虽然200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4年劳动保障部颁发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搭建了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基本雏形,使其成功步入探索发展阶段。然而,这些行政规章的法规约束力层次偏低,也无完善的基本法律支撑体系保障企业年金市场的统一发展和规范运行。不同地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模式,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基金安全运营都得不到保障。二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尚未优化。养老保险制的缴费资源相当于一个规模既定的蛋糕,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工资替代率居高不下,造成企业缴费负担重,从而直接影响企业对年金的需求,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年金管理和运营机制不规范

一是缺乏有经验的专业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企业年金制度及计划需要具备专门资格的机构进行市场化管理,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以免发生疏漏之处,而影响整个机制的运行。实际上,由于制度基础薄弱,无论是基金管理还是方案设计等方面,都十分缺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各个地区、各行业部门个人账户的建立与管理方式也是参差不齐,并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统一的管理体系。

二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渠道狭窄,市场化运行尚未成型。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相辅相成,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使得年金基金投资渠道缺乏、投资收益不佳,且不可避免承担运行风险,难以更好保障退休职工利益,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此外,社保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能之外,较难担负年金基金投资的任务,不利于企业年金市场功能的发挥及保值增值作用的实现。

(三)企业与职工对企业年金的认识存在偏差

企业年金作为新生事物,尚未能在国内建立起足够的认识。许多企业管理层及职工对企业年金定位不清或缺乏了解,均会影响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调查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共有66120 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比例不足0.5%。大部分企业未把企业年金看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战略,不了解企业年金本身的激励作用,致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不能主动建立企业年金管理模式。且企业年金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的强制性,由企业自愿参与。而由于当前经济转轨阶段,企业经营的不稳定状况导致我国薪酬设计主要是以短期收入为主,职工只注重“眼前利益”,更希望企业以发放实物福利、补贴及奖金的方式来提高工资水平,未能用长远眼光积极看待企业年金的保障作用。主观能动意识的缺位成为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亦随之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探究不同层面的解决方法,以有效实现企业年金与人力资源管理协调发展。

(一)政府层面

一是完善立法,规范企业年金发展。通过人大立法解决制度供给层面的不足,例如在《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中纳入企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层次,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长期的、更有效力的制度保障。依靠源头性政策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定,狠抓制度建设,有效保障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基金安全运营、受益人权利等。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文,规定2014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且对个人从企业年金基金取得的投资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一举解决了此前多方质疑的税收优惠问题,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府促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决心。

二是为企业年金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从整体上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通盘考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让位于企业年金,凸显其重要意义,减轻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切实推动资本市场健康成长,以成熟、理性的资本市场为基础,满足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需求,保障职工收益。由此使得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此外,还应尽快建立专门机构体系,培养专业人员,分别对企业年金进行管理和运营,规范基金管理、降低运营风险。

(二)企业发展战略层面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高素质人才对企业获取、维持竞争优势具有较大影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企业年金计划设计的灵魂,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应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及规划相适应。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是三大基本要素。具备同样作用的企业年金,其建立与发展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其面临的外部环境、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着眼于谋求更大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按照自身特点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及规划,明确企业年金计划在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并由此决定企业年金计划,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充分满足职工诉求。例如与工资酬金、人事考核、教育培训、职务晋升等制度相结合,通过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目标。

(三)企业年金制度层面

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彼此协调,成功、优秀的年金计划应兼具收入保障和薪酬激励的效应。一是正确选择企业年金计划类型,有利于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企业年金计划分为待遇确定型(DB)、缴费确定型(DC)或二者混合型。DB计划,具有退休收入水平确定、统一账户管理费用较低、筹资具有灵活性等优势,然而却需要配合复杂的精算工作且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DC计划则具有简单易懂、职工可参与投资决策、便于操作等优点,能增强企业活力、减轻企业经济负担、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但需职工承担部分风险。笔者认为,DC计划方便可行,有利于人员流动,而DB计划则具有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职工忠诚度等特点。两者各具优势,必须以企业自身实际为依据,结合企业承受风险能力、职工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选择。二是设计合理、健全的年金方案,尽可能完善当前企业职工的薪酬结构。薪酬管理是设计企业年金制度的前提。欧美国家非常重视企业年金的建立与发展,并将其视为一种长期福利。由于基金投资途径较多,因而还具有较高的保值增值能力。因此企业年金成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优秀职工、实施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国外在设计年金方案时采用差别化的方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即按照职工生产贡献、知识水平、职级、工龄等灵活设计不同的保障额度,以此来完善企业职工的薪酬结构,并为其提供长期、有效的经济保障,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企业年金的功能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四)国民普及层面

企业年金的主体是企业和职工。要使企业年金广泛应用、广为人知,就要加强对企业年金的宣传力度,包括企业年金的基本知识、企业年金制度的意义、相关政策优惠等内容。一方面使企业明确,增进职工福利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取向,是企业与职工的双赢之举,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获得职工的认可,使职工意识到企业年金是其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工对养老保障和投资受益的认识,为推动全国性企业年金的建立和企业年金文化的形成奠定扎实基础。

四、结束语

企业年金制度兼具保障与激励等多重优势,可以起到吸引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本文从人力资源角度对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发展所面临的瓶颈进行了探讨,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年金的策略,以期能对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所裨益,对促进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贡献绵薄之力。

摘要: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在人才竞争愈发剧烈、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今天,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已经成为企业适应市场外部环境以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还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令其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企业年金,人力资源,薪酬

参考文献

[1]杨长汉.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王刚义,陈树文,徐文新.企业年金与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篇4: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价值观念 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

回顾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无不受到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与抵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封建王朝的摇摇欲坠,封建制度体系的瞬间崩解,使得一些新式思潮、新教育大量涌入,出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早期形式,即实业教育。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新学兴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对于造就专门人才、加速教育变革,实现民族工商业的振兴,富国强民的要求越来越紧迫。从洋务运动开始,各地不断出现以传授“西学”“西艺”及各种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教育机构。至此,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但同时,位于起步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受到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出现了诸多问题与矛盾。

1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急剧的转变,促使清政府走上图变自救的道路,有一部分地主官员及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引进新思潮,创办新式学校(即实业学校)。在洋务运动时期,实业教育已初具规模。洋务派认为,造成中国军事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便是传统的知识取向和知识分子的治学道路问题。洋务派提出,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自然科学技术的价值,并给予相当的重视。这种观点能够在当时被提出来是具有很深远的意义的。它是表明中西文化碰撞后,近代人价值观念转变的第一步。

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无不伴随着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而来。以往为士大夫所不齿的工业、商业在时代发展中日益占据更多的份额,亘古不变的“道”不得不让位于“器”和“利”。实业教育开始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倡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洋务运动受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抵制与反对,相应地,新式学校的招生也受到影响,新式学校遭到冷落。这样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仍然以考取功名为正途,将西学看作是旁门左道。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数十年后,传统的价值观念仍然在人们心中占据有利位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依旧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旧是官僚专制的政治制度,在此环境下,其价值观念根本不可能产生巨变。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此时的中国社会封建制度已然在走向消亡,那么洋务派也就有自己打开局面的可能。从洋务运动最后的成效来看,洋务派的改革以及新式学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新式学校也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起点,也象征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有新的转变。

2 “实业教育”的有力冲击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外强肆虐、内患频频的严峻现实,开始推行所谓的新政改革。实业教育也就是在新政时期才获得了相对长足的发展。中国社会中也掀起了学习西方、兴办实业的热潮,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挣脱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重视发展农、工、商、矿等实业,部分官僚、买办也开始向民资资本家转变。这一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不论在广度或深度方面均比洋务运动时期进步了许多。

在学习西学及振兴实业的热潮在中国社会蔓延。在中央,通过皇帝诏书的形式兴办新式学堂也成了各地官吏的法定义务;在地方上,一些官吏成为实业教育的倡导者;使实业教育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登上历史的舞台,实业学校的兴办同样也促使着人们的改变旧的观念。

然而,新政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施行的,在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外国侵略势力的刺激下,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这种心态也被渗透到实业教育中,人们渴望实业教育能够改变中国的现实境况。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业教育要发挥作用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

总而言之,这段时期是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发展阶段。但由于当时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很有限的,主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大部分的民众的观念很难转变,这种情况也成为英雄实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3 职业技术教育的反思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制度消亡,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环境的变更也使得更多的人转变观念,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重视工商业以及金融交通。至此,人们开始与传统的重德轻技、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念告别。

但是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面临着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一系列现象中发现,例如:清末提出的振兴实业口号中,农、工、商三者中依旧是最重视农业;从实业学校毕业的很多也改行进了学校及政府机关。职业技术教育依旧面临着重重阻碍。

黄炎培老先生将这种现象比喻为“职业教育前途之礁”。这也是传统价值观念以及经济不发达而导致的,我们只有克服自身传统价值观念的桎梏,积极发展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使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站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吴玉伦.对近代职业教育早期阶段的历史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候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王军红,周志刚.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演进的历程及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2(1).

篇5: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201x年11月29日,十大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83亿元,较6月末增加166亿元:不良贷款率较201x年6月末上升0.02个百分点至0.96,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令人担忧。不良资产的上升态势依然明显,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有债权转让、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债权转让可谓其中运用最频繁的一种。不良资产的债权转让在理论和实务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理论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研究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实务方面,由于债权转让过程中程序复杂、法律条文较多,经常会发生纠纷,审判实践涉及此处较多。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信贷资产。根据我国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正常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利息:关注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己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可疑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损失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是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为叙述方便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给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转让给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人、自然人,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直接转让给非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然人三种转让统一称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下面就三种转让及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分述之。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给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一)概述及其适用法律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给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过程有的资料也称作“不良贷款的剥离”。其实质仍是债权转让,因为仍涉及通知债务人等问题。但与一般债权转让相比,不良贷款剥离具有其特殊性:一是主体特殊,不良贷款剥离的转让人只能是国有商业银行:二是债权范围被限定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三是意思自治原则受限,转让过程受到多方面的法律规制,不能像一般债权转让当事人一样自由协商。此过程中适用的法律有合同法、担保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十二条”司法解释有关问题的函的答复》、《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的补充通知》和《关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案件交纳诉讼费用的通知》。

(二)债权转让通知

债权转让时会涉及通知债务人,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了债权人的通知义务但并未规定具体的通知方式。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转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债权银行既可以向债务人发送债权转让通知,也可以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债权人履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通知义务。这里有一问题即关于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应如何界定?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对于全国或者省级报纸的认定可通过发行报纸的主办单位和主管机关来确定(可举例):第二步,对于有影响的报纸的认定可通过该报的发行量来确定。此处还涉及诉讼时效中断的.问题,债权银行发布上述公告和通知中有催收债务内容的,诉讼时效中断,中断的时间根据《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十二条”司法解释有关问题的函的答复》的规定可以溯及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原债权银行债权之日。

(三)最高额抵押

最高额抵押的问题主要是涉及最高额抵押的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债权银行的绝大多数不良资产均有抵押,有很多涉及最高额抵押。原来有很多学者垢病于担保法第六十一条,因为它规定了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这与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实践相违背,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规定了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不特定债权特定后,原债权银行转让主债权的,可以认定转让债权的行为有效。但由于该规定位阶效力低,虽然在审判实践中会运用,仍然存在着立法相冲突的矛盾。直至物权法出台之后,物权法第二百零四条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实现对接,弥补了以前法律相冲突的矛盾。

四、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转让给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人、自然人

(一)概述及其适用法律

通常所说的不良债权转让合同即为此类,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是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拍卖、招标等方式向其他企业、个人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时,与其他企业、个人所签订的债权转让合同。此种转让适用的法律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公告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十二条”司法解释有关问题的函的答复》、《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和《关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案件交纳诉讼费用的通知》。

(二)受让人的资格

此种转让受让人需要有一定的资格,并不是所有的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人、自然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相关规定受让人不得为国家公务员、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债务人管理人员、参与资产处置工作的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中介机构等关联人或者上述关联人参与的非金融机构法人,也不得与参与不良债权转让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债务人或者受托资产评估机构负责人员等有直系亲属关系。

五、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直接转让给非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然人

(一)概述

关于此种转让,法律没有明文禁止,但在实践中发生的较少,可能考虑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然而,温州己经开始出现由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先例。将资本转让给非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然人有其优势的一面,以往不良资产的处置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主导民间资本很少直接参与处置。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脱胎于四大国有银行,在不良资产转让过程中,有一种左手到右手的感觉,双方的财务硬约束都不强。而民间参与则会在每个交易环节上锱铢必较,对成本和收益比较敏感,有助于实现不良资产价值回收最大化。所以民间参与受让银行不良资产会大大缩短了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总体时间,拓宽了不良资产的解决渠道。

(二)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两方而的问题:一方而,相关法律给予支持不够,现有法律主要是在保障前两种转让,因为其主体为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民间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不足,所以存在的风险较大,民间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是新兴事物,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检验。

六、结语

篇6: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邱艳庭,杨冬梅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商务现状的分析,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我国加快旅游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建设的建议。关键词:法律;旅游;电子商务;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浪潮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网络经济时代,而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旅游业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社会信息化、经济网络化,决定了旅游业具有发展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全球旅游电子商务已经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最快、最突出的部分,到2009年美国在线旅行市场预计将达到910亿美元,旅游服务约50%的业务都将在网络上进行。

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自1996年开始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经过10年时间,目前国内有一定规模和旅游资讯能力的专业网站已经达到8000多家,主要包括地区性旅游网站、专业旅游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三种类型。其中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建设的金旅工程,已经初步建立起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平台,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行销网络和信息资源网络,为各地发展旅游电子商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有赖于相关环境的健全与成熟,法制环境是构成相关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电子商务既涉及电子商务产业,又涉及旅游业。因此,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中具有共性的法律问题作一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旅游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关立法成为必要,因此,电子商务产生不久,一些发达国家就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范。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制定了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对规范电子签名活动、保障电子交易安全、维护电子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仅有一部2005年4月1日实施的《电子签名法》。我国现行《合同法》中虽引入了数据电文形式,但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实际运用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调整以数据电文为基础的交易活动[1]。从法律角度看,电子商务合同与传统的合同有明显的区别:首先,电子商务合同的要约和承诺都以数据信息的形式进行,合同主体的身份主要是依靠密码或电子签章来辨认;其次,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方式与传统合同有明显不同;再次,电子商务合同成立的地点在认定上与传统合同也有很大区别。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合同法》仅仅就电子合同的形式问题作了规范,确认了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但涉及其它诸如电子合同的证明力、电子合同管辖权、认证中心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均未确立必要规范。这使得使用合同法的[收稿日期]2008-11-12 [作者简介]邱艳庭(1977-),男,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法规、旅游文化。杨冬梅(1976-),女,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旅游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有关规定来处理电子商务问题就显得模糊而缺乏可操作性。对于这几点,近年来国际国内讨论也比较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电子商务合同生效时间的确认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定立需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承诺一旦作出,不管之后有无书面合同,合同即告成立,因而确定要约和承诺的到达时间是确定合同生效时间的重要一环。参考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的有关规定,采用数据信息形式定立的电子商务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的,该数据信息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信息进入收件人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也就是说,当承诺人发出的包含有明确承诺的数据信息进入到要约方系统之时起,电子商务合同即告成立。

(二)电子商务合同签订的地点

按照合同法的有关条款,当发生纠纷时,合同的签定地点是约定管辖的重要依据,如何认定电子商务合同的签订地点?电子商务合同和传统合同在合同成立的地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合同的生效地点一般为合同成立的地点。一般做法是以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与基础交易具有最密切关系的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以其惯常居住地作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三)电子合同的证据问题

关于数据电文是否可成为法律证据的认定,国内外的法律规定不一,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条款,所规定的证据依次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而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信息被排除在外。而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在较大程度上承认了数据电文的证据力,基本上是按照直接证据对待的。

我国各行业主管部门发布了大量的行业规范和指导文件,政出各门,易出现交叉层叠,对商务争议纠纷不易划清各部门责任,争议解决也会缺乏执行力和效率。总的看来,我国目前电子商务的立法滞后于实践,而滞后的立法反过来将阻碍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研究势在必行。

二、旅游电子商务的特殊性

旅游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运用的新领域,有其不同于一般电子商务的特殊性。首先,由于旅游产品销售与消费的异地性,旅游产品在旅游者所在地被售出以后,必须由购买者(旅游者)亲自到生产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这种购买与消费的异地性和不同步性可能造成旅游产品供应方提供的信息与真实产品之间的差异。其次,从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始终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电子商务交易中普遍依靠庞大的中间商销售网络,即旅游者往往通过第三方的网站进行旅游产品的交易,这种交易就会涉及到交易三方的权利与责任问题,情况就更加复杂。基于以上两个特殊性,旅游电子商务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法律问题。

三、旅游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

没有中间商的旅游电子商务交易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简单,旅游者只是通过旅行社或酒店的网站发出预订申请,而确认和收付款的过程都是在线下通过电话、传真和现金交易完成的,与传统的旅游交易过程没有太大区别,大多数的纠纷也都可以通过现有的旅游业有关法律法规来解决。然而,在旅游产品的电子交易中普遍依靠庞大的中间商销售网络,就会涉及到中间商的问题。

[2]以目前国内知名的两大旅游中介网站――携程旅行网和艺龙网的操作流程为例,客人通过中间商的网站进行预订后,中间商再与酒店或地接社联系,预订用房、用车或导游服务等具体内容,得到确定的答复之后再与客人确认。结算方式通常有两种:旅游者将款项付给中间商,中间商扣除自身应得佣金后按事先约定的底价付给供应商;或者旅游者直接将款项付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返还佣金给中间商。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预订成功后客人取消、更改或预订成功而不到店

在非电子商务情况下,酒店与客人的合同关系从客人办理完登记手续之时开始,但在有中间商的旅游电子商务交易中,客人与中间商之间、中间商与酒店之间分别都存在合同关系,客人的预订一旦被酒店和中间商确认,合同实际上已经生效。但在多数情况下,酒店和中间商都无力来约束客人,当客人变更、取消预订甚至预订成功而不到店时,往往酒店要独自承担损失,遇到旺季房间紧张时,酒店预留的房间空置,损失更为突出。而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的旅游网站,为了平衡酒店与客人权利义务关系,已经开始能够按照酒店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的支持,要求网上预订的客人提供担保(一般用信用卡进行担保)。以携程旅行网为例,如果旺季酒店房间紧张,客人可以向携程旅行网提出需要担保的请求:客人一旦担保预订成功,并在超过酒店预先规定的时间之后取消,则需扣除客人全额房款、或仅扣除第一晚房费,这样一来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酒店的要求。但是,在目前国内大部分酒店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虽然有这种机制,酒店为了增加客源,一般不愿用“担保”挡住一部分客人,使得仍然有一些客人随意地更改原已订好的行程,甚至不通知中间商和供应商,造成后两者的损失。

(二)供应商不履行合同规定的接待义务

旅游电子商务过程中,由供应商不履行合同义务所造成的纠纷也占有相当比例。例如,游客通过中间商网站预订好房间或地接服务,到达酒店却被告知无房,或到达机场发现无人接机,排除中间操作过程的失误和技术上的出错,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供应商的不诚信引起。游客完全可以凭预订时的有效证明,通过合法途径要求供应商承担违约责任,作为第三方的旅游中间商应该协助旅游者提供相关证明,为旅游者争取应得权利。

(三)收费方式和标准发生分歧

第一,酒店对于已经确认的预订,临时房间紧张而要求中间商或客人更改付款方式,例如原先确认的前台现付改为提前X天预付,否则房间不予保留。这种情况目前在国内通过中间商的旅游电子商务交易中还是比较普遍的。与前文所述供应商不履行接待义务的情况应当等同看待,属于供应商违约,因为一旦当预订已经被酒店确认,等于承诺已经生效,合同即已生效,酒店无权因为房间紧张等非不可抗力的原因单方面要求更改合同条款,只能通过中间商约定从下一张订单开始按新的付款方式执行。

第二,客人到店后酒店给的价格与在中间商预订时所承诺的价格不一致。从目前国内出现此类问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并非中间商、供应商故意为之。由于客人预订和确认的过程都要通过客人――中间商、中间商――供应商两个环节,常有可能因人为操作失误,而出现供应商与中间商承诺的价格不一致的情况,只要一方能够出具关于事先约定的价格的有效证明,则可要求对方按原价格执行,损失由出现失误的一方承担,客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承担责任。第三,关于酒店房价服务费的分歧。根据国家旅游局、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1989年3月发布,1990年1月1日起实行的《关于旅游涉外饭店加收服务费的若干规定》,国内大多数城市的酒店净房价之外需要额外收取5%-20%不等的“服务费”或“政府调节基金”,但不少客人在通过网络交易时,并不知晓中间商所报出的房价是否包含服务费,到了酒店前台被要求加收此费用,从而导致纠纷。大多数情况下,酒店和中间商虽然没有赔偿责任,但有告知的义务,尤其是在客人所看到的进行网上交易的界面上应该注明是否包含服务费,以及服务费的标准等等。

(四)供应商提供的信息与真实产品不符

出现此类纠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法律角度上所认定的“不符”,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衡量,一般如酒店方擅自更改预订的房型、地接社擅自更改游客行程等可以被认定为酒店或地接社的违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但诸如“酒店地段不像宣传的便利”、“地接社服务不如宣传的好”等缺乏明确衡量标准,没有法律依据。

(五)旅游法规体系的不完善

纵观目前国内旅游业相关的法律体系,还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本身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业发展迅速与旅游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始终比较突出。至今旅游行业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只有三部行政法规,旅游业包括的六要素中,只有旅行社(含导游、领队)领域的法规比较健全。在近几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出的有关《旅游法》立法的建议始终有增无减,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旅游行业立法的迫切要求。一个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应该包括:民事基本法、旅游基本法、旅游单行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旅游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等。

四、旅游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建设

(一)加快旅游业基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制定

自从1982年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起草小组以来,已经经历了十余次的修改、送审,但因涉及多方面利益的协调,至今未能颁布。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旅游业已具备了制定旅游法的社会基础和良好条件,旅游立法的时机已经成熟,相信在近几年,通过多方的不懈努力,《旅游法》的颁布指日可待。

(二)制定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并和现行法律加以协调

电子商务法作为民商法在网络环境下的一个分支,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法律领域,国内大多停留在对国外立法的介绍、移植阶段。其基本结构体系尚未形成,已有的相关立法也需在更丰富的电子商务实践中验证。而立法和修法还要兼顾现有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动态性的法制环境给立法带来了难题。因为当一部新法或一些新的规定经过漫长的立法周期终于确立的时候,它所立足的产业环境已经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动态性法制环境需要更高的司法能动性,同时有必要建立一整套诸如网上法院、网上仲裁的法制辅助机制。加快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对于规范旅游电子商务交易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加大旅游电子商务执法力度

依法打击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的法律漏洞牟取一己私利的个人和团体,强化日常检查机制,整肃市场秩序,为国内外旅游企业、旅游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综上所述,旅游电子商务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内有关法律法规仍需要不断建立和健全。通过国内旅游从业人员和法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将为国内的旅游电子商务营造一个体系健全、开放透明、安全便捷的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宗浩.电子商务法学的基本体系初探——兼论高校电子商务法的课程体系设计[DB/OL].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dzswdh/2005-04/01/content_2773107.htm. [2]代祖勇,陈月芳.对电子商务合同的几点法律思考[DB/OL].http:/// Archives/200410/000988.asp.

Analysis on Problems of Our Country’s Tourism Electronic Commerce

From the Angles of Law

篇7:从统计角度看深圳人口的发展变迁

从统计角度看深圳人口的发展变迁

11月11日中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其中深圳普查的结果出来之后,几乎让所有关心深圳的.人们大吃一惊:该结果显示,深圳市总人口达70084万人.此后,深圳人口问题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并由此带来诸多被关注的人口话题.

作 者:杨光辉 Yang Guang Hui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计统系博士研究生 刊 名:特区经济  PKU英文刊名:SPECIAL ZONE ECONOMY 年,卷(期): “”(4) 分类号:C92 关键词: 

篇8: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美学,茶文化旅游,发展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 不仅丰富了物质财富, 而且创造了深厚的精神文化———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融合中国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精髓, 形成了独具民族韵味的文化现象。在近代社会中又衍生出以茶产地山水和人文景观、茶的历史传说、茶俗、茶诗词歌赋、茶道、茶制品、茶器具等为内容的茶文化旅游, 即以游客体验、感悟和品味与茶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 以此来获得教益的过程。[1]面对污染日益严峻的生活环境, 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深受大众的喜爱。本文从生态美学角度探索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从人与自然、人文精神角度, 剖析生态美学思想内容;其次, 在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 从“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链等方面建设我国茶文化旅游, 旨在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1 生态美学思想内涵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再到当代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人类文明发展始终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在文化、思想以及技术等方面比较落后, 对土地、水以及生态景观造成极大的破坏。在工业社会中又因工业污染、人口急剧膨胀、汽车过量等问题对能源过度消耗、空气等污染使得人类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些年来, 学者们提出生态文明, 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文化伦理形态。[2]而生态美学则是基于人类面对城市污染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和现实需要, 也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理论指导, 其内容涵盖面较广。本节抓住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来概述生态美学思想的内涵, 以此来探讨我国茶文化旅游。

1.1 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审视以往的社会发展路径, 生态美学基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和谐之美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儒家提出以“仁”为中心, 提出中庸、和谐之观点, 生态美学以此作为理论立足点提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3]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地位平等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自然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 可谓是“节节败退”, 人类占据了主导权, 但也因此受到自然的惩罚。其次,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还体现在对自然合理开发基础之上, 生态美学思想要求人类在面对自然开发中, 要避免粗放式的开发方式,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通过人类科学方式更好地体现出自然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还应该体现在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共荣共生的关系上, 城市生活被困于钢筋水泥之中, 生活压力、各种污染也使得人们身心疲惫, 人们内心渴望“返璞归真”, 旅游能给游客带来心灵上的放松, 但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法在旅游中展开, 因此, 景区整体自然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茶文化旅游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的结合, 基于自然环境和茶园景观设计更应该以生态美学思想为指导内容, 构建回归自然的生态文化旅游。

1.2 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

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指导人类行为, 其最终是要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 将真善美思想重新灌注到人们的思想中, 恢复人与人之间健康、友善、和睦共处的生存状态, 还原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 从根源上化解生态危机, 最终重建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回归有助于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来打造茶文化旅游, 使得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体会精神的愉悦, 心灵的自由超脱, 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2 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旅游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其存在旅游产品功能单一、未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优势、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无法突出各地特色, 导致全国茶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基于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 本节从“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两方面来探讨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建设。

2.1 “ 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

生态美学思想与茶文化内涵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从儒道佛哲学思想出发, 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我国是茶叶大国, 种茶、制茶以及饮茶历史悠久, 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文人墨客常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品茶时的感悟与情趣, 形成了茶艺、茶道、茶诗、茶歌舞等文化形式;平民百姓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事等表达特定的行为和态度, 构成各个地方的不同风俗习惯, 如藏族喝酥油茶、傣族喝竹筒茶、吃凉拌茶, 这些不同茶俗也体现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从整体上而言, 我国茶文化内涵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以茶来协调各种关系, 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思想, 以茶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雅心, 以茶培养廉洁之风的伦理道德观。[1]

茶文化旅游为游客带来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 也让游客了解和感受到了茶文化, 欣赏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 感悟其丰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茶园, 茶叶也成为了种茶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在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当前各个地区的茶园都在积极开展茶文化旅游, 依托自然景观、茶园生态景观和茶文化内涵, 发挥茶产业的附加值, 组合茶文化旅游产品。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杭州西湖茶墅均是依据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开发的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武夷山和西湖是全国著名的景点, 本身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红袍和西湖龙井茶叶品牌也是全国闻名,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武夷山大红袍是当地着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 张艺谋将大红袍的茶文化工艺、茶道精神、茶歌舞、自然景观特色等融于现代舞台艺术中, 用艺术形式展现自然、艺术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共融。无论是自然景观、茶文化还是其它的人文景观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茶文化旅游唯有坚持“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 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 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融。

2.2 构建“ 三位一体”的产业链, 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生态美学思想要求立足于人与自然平等之上, 运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 构建茶产业、茶旅游以及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链, 打造区域茶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管理模式, 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 另一方面通过茶文化旅游作为推广茶叶品牌和传播茶文化的窗口。

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较快, 但各地茶文化旅游产品基本是以观光、购物为主, 并没有完全发挥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因此至今未形成茶文化旅游品牌。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 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深入实地调研分析游客的喜好和心理需求, 以体验为主开展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比如结合当前养生观念, 茶文化旅游可以打造特色的休闲养生游, 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 在欣赏茶艺表演、感悟茶道、品尝茶饮等过程中让游客感受茶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和精神的满足。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 设计不同的旅游项目, 如针对青少年求知、好奇的心理特征, 可以借助夏令营活动的形式打造纯文化旅游线路, 将茶的历史发展、人物传说、茶器、茶俗、茶诗歌、茶书法、茶对联、茶制作生产等等串联成整体, 并突出游客的体验, 如让其参与茶树的采摘修剪、施肥抑或茶工艺制作过程。

茶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有助于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 茶产业的发展又能帮助宣传茶旅游和茶文化, 茶文化内涵赋予茶产业与茶旅游深厚的人文精神, 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也正是生态美学思想和谐发展的内容。

3 结论

生态美学是基于人类生存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指导, 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为核心, 倡导人类转变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旨在帮助人类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 形成“以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为科学的价值观, 以此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茶文化旅游以此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 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整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有效控制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数量, 以防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的浪费。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机制, 用法律、地方法规规范市场发展, 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发展的道路, 促进我国茶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学术探索.2007 (2) :137-140.

[2]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45.

[3]张骏、方法林、卢凤萍.基于生态美学视角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1 (13) :7967-7969.

[4]范增平.中华茶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广东合作经济.2007 (1) :53-58.

上一篇:《埃及的金字塔》语文说课稿下一篇:跟国外客户谈价格常用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