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经济保险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农业保险学是拥有保险学专业的高校为培养农业保险人才专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为提高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分析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同时,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灾害经济保险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灾害经济保险学论文 篇1:

基于协同效应视角下的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及融入路径研究

【摘  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伴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日渐强大,对于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保险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保险学》,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融入则是当下之急。基于此,本文对中高等院校《保险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制、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四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思政元素为基础,通过课程重构、教师、课堂三方面探讨了思政课融入的路径。

【关键词】保险学;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此,2020年6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到2020年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进而对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保险学》课程作为中高等院校培养保险专业人才的核心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融入则是当下必须 解决的问题。

一、中高等院校《保险学》教学的现状梳理

1.中高等院校保险院系或专业建设趋于稳定状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中高等院校开设保险院系或专业平均保持在130余所,在校的学士、大专、中专学生平均保持在25000余人,而从事保险学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大约在1700人。从总上来看,全国中高等院校开设保险系或专业的情况趋于稳定状态。

2.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编制处于趋同状态。保险学作为保险院系或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大纲的编制中基于上是趋同的。教学目标总体体现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保险的基础理论,较深入地了解保险的主要险种与保险市场的运作及监管,從理论、实务两方面掌握保险经营的技术特点。基于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大体上涵盖保险基本理论、保险类别、保险市场、保险经营与监管方面,大多数教学学时设置在40学时至60学时之间,后续或有实践或实验教学。

3.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融入路径呈硬性、显性状态。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最重要的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考核环节等教学全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呈现零散、表面的一些现象,而在思政融入的路径上,也存在的硬性、显性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程教学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核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保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经济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保险学作为保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应该以此为基础,深入、全面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元素的挖掘。从保险学课程所涉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出发,深度挖掘提炼保险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通常一个国家保险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该国的社会保障程度,而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则是判断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自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保险行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截至2020年底,保险深度达到4.45%,人身险保险密度达到约2213元人民币,财产险保险密度达到约832元人民币。通过这种数字发展形式的知识传递,让学生切身了解和感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培养学生国家自豪感的同时,更要树立职业的使命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挖掘。保险学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掌握保险条款中的人文精神、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个人修养,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通过近几年的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让学生意识到在风险客观存无法完全避免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保险风险分散、经济补偿功能所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爱主义,将保险保障的大爱以及为社会建设保驾护航、服务人民的美好愿望传递给学生。这种感性及理性上的诠释,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中精神的引领,有利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自觉把小我全部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大我之中。

3.宪法法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时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评判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保险作为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在经营中要遵守【民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关系人、辅助人同时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于1995年通过,历经2002年、2014年、2015年三次修正,已形成立法明确、法理清晰、体系完整的法律文本。保险学的教学大纲中,从保险理论、保险类别、保险市场、保险经营与管理无不涉及,针对社会保障、养老、医疗、不可抗辩等进行法律平等、公正元素的挖掘;针对保险最大诚信原则告知、保证、弃权与禁止反言等进行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元素的挖掘;通过宪法法治元素的挖掘,强化学生对法律概念的认知,深化对学生法治理念、法治原则的理解,树立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

4.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元素的挖掘。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行为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是日常渗透、点滴累积的。在危险与保险章节中,孕育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理想;在保险合同与保险原则章节中,孕育着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而在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的章节中,不仅要挖掘最大诚信的职业道德元素,同时要挖掘辨识投保人道德危险逆向选择职业技能,践行崇高的职业理想。进而,让这种较高的职业理想追求,较好的职业道德缩影在每个学生日常品格和行为习惯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元素之间不是互相独立的,往往呈现出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在课程教学思政元素挖掘中,总体上要兼顾全局,保证思政元素的完整性,针对具体章节内容又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三、融入路径

挖掘的思政元素如何隐性地融入课程教学,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呢?课程建设是思政元素融入的基础所在,教师是思政元素融入的践行者,课堂是思政元素融入的主渠道。

1.保险学课程重构是实现思政元素融入的基础所在。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统筹地融入思政教学目标,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核心育人方针,设定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学大纲中编制中,基于每一章节内容中挖掘的思政元素,强化教学内容出发点与落脚点。再次,基于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在教案、课件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锤炼提取,特别是在案例、讨论题目的选取中,要同时兼顾典型性、适时性与思政性。

2.教师是思政元素融入的践行者。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者,首先应增强思政育人意识,教师必须要充分学习并领会思政教学的目标和意义,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己任,将思政与保险学课程知识体系的融合落实在每一处教学环节,做到连续性及闭环性。其次应提高育人能力,“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所在,教师的育人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发展需求,进而整合教学资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创新,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育人能力。在教学目标上,从传授知识转向能力培养;从教学理念上,要从以老师讲授为主转向学生学习为主;从教学方式上,要从单一的讲授转向与学生互动;从教学手段上,要从单一的课件形式转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上,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课堂是思政元素融入的主渠道。高校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课程,而落实课程建设的主渠道则是课堂,教师应反复锤炼教学内容,把握思政元素融入的节点和时机。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组合与叠加,教师要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节点和时机,探索有效融入方式和渠道。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转化,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及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保险学的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教学、公开讨论的题目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以思政教学目标为主拓宽知识广度、挖掘知识深度。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思政元素融入的过程中,应将课堂与课外、线下与线上、平果与考核等教学环节协同完善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闭环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四、结束

保险学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是相互独立的,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共振,是同向同行。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探索融入的路径及时机,进而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是长期性的、动态的、持续改进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春根,仇泽国.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育人功能——以《社会保障学》为例[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张一璠.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38-42.

[3]朱丽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保险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分析[J].时代金融,2020(32):144-145+148.

[4]馬君.高职金融专业《保险学原理及实务》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时代经贸,2019(20):93-94.

[5]向丽君,陈世江,叶勇.高职院校理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探讨——以“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01):89-92.

[6]李东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04):19-23.

[7]何俊.“课程思政”在保险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西部,2019(33):155+130.

[8]程建华,李聪.保险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车辉,1974.2,辽宁,男,满,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方向:保险学理论与实务。

作者:车辉 沈大娟 郑 彬 周昀涵 王晓奕

灾害经济保险学论文 篇2:

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

摘要:农业保险学是拥有保险学专业的高校为培养农业保险人才专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为提高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分析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同时,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每年农业因自然原因导致的损失十分巨大。这一方面影响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另一方面导致受灾农民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到农民的再生产能力。我国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是脆弱的,对于年吃年用的农民来讲,农业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会导致其第二年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种子、化肥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针对这一现象,我国从2004年开始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试点。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从事农业保险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农业、畜牧业、气象灾害、保险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我国具备此类知识结构的人才匮乏。于是国内一些开设保险学专业的院校,开始探索将农业保险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培养可以从事农业保险事业的人才。例如吉林农业大学的保险专业开设有农学、畜牧学、农业保险学等课程。

农业保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将保险的原理、职能以及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综合运用到补偿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因遭遇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的财产损失的科学。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保险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提升农业保险学课程教学质量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环节。因此,在农业保险学教学工作中,应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遵循实践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时效性。

1 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普遍来看,多数高等院校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开设农业保险学课程的院校。一方面原因在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环节和补充”的认识。这种认识将实践教学仅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认为实践教学应依附于理论教学,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践教学,尤其是课程实习多无指导教材,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课程实习往往涉及协调校外关系单位,实习组织工作复杂,实习学生难以管理,一旦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和指导教师还要承担责任,这些因素直接导致高等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应树立对农业保险课程实践教学的正确认知,改变高校对实践教学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态度,搞好实践教学。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关于实践教学的文件要求,深入领会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内容,应建立科学的实验、实习内容体系,通过实验和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例如在农业保险学理论课程中,“干旱”可以作为附加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农户投保种植业保险,保险责任附加“干旱”这一自然灾害,那么由干旱导致的农产品产量损失应由保险公司补偿。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土壤什么情况视为干旱”,而对于“干旱”的认定,应在实验室中进行。具体做法是将遭受旱灾的土壤取到实验室,通过烘干来测定土壤中的含水量是否达到“干旱”标准。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够让学生掌握此类知识。再比如,农业保险理赔环节中,对水灾过后受损的水稻采取“摸”的方法鉴定其生死,首先是水刚退时,用手轻撩稻苗,若随手而起或轻拨稻苗即齐根拔断,则证明稻苗死亡。反之,如果不能轻撩起或没有齐根拔断的,表示稻苗尚有生机。诸如此类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亲自到实验室或田间地头进行实践,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理论教学。

据了解,现有高校开设的农业保险学课程,要么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要么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较少。对于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农业保险学课程,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已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农业保险学课程,应根据本门课程的特殊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将实践课学时与理论课学时的比例调整到1∶2左右。引导学生在实验、实习中不断思考,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效果。

3 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理论教学手段的研究,对实验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注度低。在农业保险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理论教学抽象性概念较多,往往难以理解,而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应探索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方法。以学生能够理解、吸收、掌握实践教学目标为前提,采取包括多媒体指导、多教师参与、多环节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实践能力。

首先,应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演示言语难以讲授清楚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实践的操作流程;其次,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农村调查。一个合格的农业保险人才必然是了解农业、农村的人才。应在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农村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实践的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理解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和理赔方法,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最后,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农业保险是一个由多学科知识组成的交叉学科,其涉猎知识广。鼓励气象、灾害、农业等学科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更好地为学生解疑答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之一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有序开展的保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实习基地,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农业保险人才。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学校、相关企业加大经费投入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改善实习所需的仪器设备、住宿食宿等条件;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保险人才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形成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外聘教师互相补充的合理配置。例如吉林农业大学保险专业可以聘请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的相关人员指导学生的教学实习,利用企业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加学生对农业保险实践的认知;三是建立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在实习基地建立高效、科学、规范的运行和管理办法。从机构设置、人员落实、制度建设、工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通过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有兴趣、有能力、爱钻研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参与农业保险相关的调研活动、探讨农业保险新险种的可行性、参与农业保险企业生产实践等工作,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5 结语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得更紧密,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获取和巩固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运用考察和实践的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全忠.农学专业植物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48-49.

[2] 田建湘.高职保险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理人,2006(08):126-127.

[3] 赵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47-48.

[4] 雷敏,毛中明,谢小燕.应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J].统计教育,2007(05):30-31.

[5] 沈艳微,邵俊倩.经济数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展望,2014(08):79.

作者简介:姜天龙,博士,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户行为、农业保险。

作者:姜天龙

灾害经济保险学论文 篇3:

保险人才培养:中国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轨

【摘要】人才培养是保险业发展的关键,而中国大学保险院系是保险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本文探讨的是一种保险人才培养的立体模式,即;大学保险院系的保险专业教育在自身正确定位的前提下,面向保险业各个主体的需求,在注重方法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人才市场需要的真正保险人才。

【关键词】保险业 保险教育 保险院系 人才培养

中国目前的保险教育分为保险继续教育和保险学历教育两类,其中保险学历教育依然是保险教育的主流教育途径。而保险学历教育与保险市场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保险市场的细分对知识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例如财产险公司与寿险公司对保险教育的需求有较大的不同。

一、保险教育发展轨迹:思路的厘清

回顾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经过近三十年波浪式的创设和发展,我国高等保险教育事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而己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近30年以来,我国高等保险学教育同样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变革时期。高等教育领域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保险教育水平的提升,这样的一个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8):创设期。1980年,经国家财政部批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率先恢复国际保险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设置保险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着国内保险业务的恢复和发展,为了适应保险事业对于保险高等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要,经原国家教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批准,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公司先后委托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四所高等院校开设保险专业,并于1985年秋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保险专业4年制本科生。保险专业本科生实行委培方式培养,毕业后基本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统一安排、分配。

截至1998年,全国开设有保险系(保险专业或保险方向)的高等院校达到了38所,为国家保险事业培养了大批较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结构合理、国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学科体系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解决了国内保险业恢复发展初期高级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问题。

第二阶段(1999-2004年):调整期。为了改变当时高等学校中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等文件,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新目录的学科门类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1997年联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相一致。“在新目录中,设有金融学专业(专业代码020104)而无保险学专业。因此,国家对普通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实际上早在1999年以前就已经启动了,新的专业目录从酝酿、论证到颁布、实施,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按照新的高校学科专业分类的规划,保险学被合并在经济学门类中的金融学专业内,属金融学下的一个方向。

据此,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减少和合并了诸多专业,许多高等院校的保险专业被取消或停办。但是,经国家教育部认可,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特许单独设置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并立,独立招收、培养本科生。为了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国家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国家教育部又于1999年9月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对目录外专业的论证与专业的设置做出了新的规定。在随后的几年间里,教育部批准增设专业目录之外的专业若干,其中,保险学在新增目录外专业中排名第四,专业代码为“020107w。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本科专业设青管理,一大批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相继获得设置保险学本科专业的权利(见表1)。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随着保险业的快速扩张,如今,设有保险学本科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名单逐年变长,就读保险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保险学课程在经济学教育中逐步普及,选修保险学课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许多高质量的关于保险理论发展的重要论文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并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一般经济学和金融学学术期刊上;保险学者和保险教育专家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传媒和公众的视线内。总之,保险教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圈内外认可。根据我们对过去几年大量业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观察,我们完全可以乐观的预期,受益于国内保险及其相关产业的数据的易获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靠性,国内保险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保险学教育也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考虑保险教育和保险理论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进一步拓展、进一步融合的时候了。如果说这一目标在过去近30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应该重新确立这一目标了。

二、高等院校保险院系的定位:模式比较下选择

一般而言,教育问题涉及到的方面包括:学校办学层次与目标定位、办学传统与历史传承、专业设置与管理架构、招生与选拔、分类培养与学分制方案、师资配备与教材选用、课程教学与实践、开放式办学、国际化办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辅导员(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等等。综合上述诸多方面来看我国的保险学教育可以发现,目前国内保险学教育己经形成了分别以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代表的几种保险教育模式(分别简称为“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见表2)。

这几种保险教育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点:代表性高校都是在国内最早开展保险本科教育的学校之一,也都是以目录外专业形式最先恢复保险学本科专业的学校之一,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经验丰富,办学成就较为突出。其中,“西財模式”的特点在于,保险专业所属的这类高校背景为财经类院校(原隶属于国家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后成建制划归国家教育部管理),保险教育主要依托学院或直属系的建制,因而办学规模往往较大,学科区隔比较明显,此类高校包括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南开模式”的主要特点则是,在综合性高校的背景之下(一直隶属于国家教育委员会,即现国家教育部),在经济学院架构下,设置有与金融系平行的保险系,并以保险专业的名义与金融专业等一起招生,本科生阶段的保险教育保持相对独立自主,此类高校有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武汉大学以前的情况与南开大学等高校其实比较类似,经历此次变故后,保险系系务工作转交新金融系管理,本科生教育和培养由新金融系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朝向实质性融合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武大模式”的特点。

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中国的部分设置保险学专业的院校往往将保险系下设于金融学院或者将保险教研室设于金融系。自保险学科教育在中国兴起,人们对其认识和定位就一直存有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学科属于“大分融”的一部分,隶属金融专业学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保险专业被纷纷撤并为金融专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学科属于边缘学科而不应简单定位为金融学科,它既涉及了经济、金融和法律知识——因为宏观经济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分析经济发展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微观经济知识则利于公司层面的有效管理和经营;金融知识有利于掌握资金融通和资产管理的技术;法律知识则是订立保险合同的首要基础,责任保险的发展更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保险学科也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因为二者是精算人员制定保险费率和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除此以外,保险学科还涉及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如财产保险业务,需要了解不同结构及等级的建筑物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需要了解飞机、船舶的性能以判断与其相关的风险;需要工程、机械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来确定事故原因以及损失金额等等,所以保险学科又被称作复合学科,它需要的是宽口径教学。正因为认识和定位方面的差异,保险专业才被不同的院校分别归于财金学院、经济学院、审计学院、商学院、保险学院等,这其中就透射出人们对保险学科定位和认识方面的差异。

要确定保险人才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充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必须首先对保险学科进行统一认识和定位。上述两种认识观点不能简单判断孰对孰错,实际上在学科定位时可以将两种观点有机地统一。肯定地说,保险学科与金融专业学科有一种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金融业必将实现混业经营的大的趋势与背景下,保险业日益注重承保与资金运用两个轮子平衡运转,第一种认识观点进一步得到强化。加之精算技术不仅在寿险领域,而且在非寿险领域也被广泛采用,在这种前提下,强调保险学科的“大金融”属性,将有利于强化保险教学中金融和数理基础,合理分配和有重点配置金融方面教学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化的金融保险人才。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保险学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金融学科,从事保险工作需要丰富的建筑、机械与化工方面的知识,保险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复合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第二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若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再定位,我们认为,保险教育应该坚持强化金融与保险学基础教育不动摇,并不断吸收学习国际先进的金融保险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提供广泛的选修课程和多学科知识,如消防与预防、销售与产品推广、工业制造与化工机械等,体现学科的宽日径、广覆盖,使保险学科教育真正做到博专结合、文理兼修、与时俱进。

三、高等院校保险院系的定轨:微观层面的认识

对保险人才的培养,仅仅对高等院校保险院系的定位是不够的。本文论述的定轨,是指保险院系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保险业适需的人才,保险院系应该从中承当怎样的任务,运用怎样的方法。本文分三方面对定轨进行论述,即人才方向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才)、方法培养(培养的人才应该掌握怎样的方法和技能)和培养任务(保险院系应该承担怎样的任务)。

(一)培养方向:专才教育更利于现实保险的需要

人才的方向培养,保险院系应该必须首先选择是培养通才或者专才。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保险业的发展既需要通才,更需要专才。“通”是建立在“专”的基础上,通才是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上的知识广博的人才。目前中国保险院系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满足了对保险通才的培养,对于一般高校而言,专才培养应该共识。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内部分工将越来越具体,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在保险业内部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保险院系应该针对不同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不同需求主体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方向包括:保险公司专业人才、保险中介机构专业人才、投保人专业人才、保险监管专业人才、保险评级专业人才、保险审计会计专业人才、社会保险专业人才等等。表3列出了保险人才的培养方向,需求主体和不同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法:现实主义的实证方法更有利于保险人才教学的需要

人才培养方法是指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分析理解问题。总体而言,保险人才需要掌握的方法应该包括三大类,即保险学基础理论,现实主义的实证方法和各项基本技能与工具。保险学基础理论是通过对保险学基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就具备理解各种保险现象,掌握新的保险知识和解决保险实务问题的核心技能。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向培养的前提。现实主义的实证方法是指通过对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数据分析说明问题的一种实证分析方法。各项基本技能与工具是指通过对外语、写作、营销与谈判技巧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以后工作中更好的应对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成为应用型、国际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和前瞻型人才。

(三)培养机制:学、业界互动机制更有利于保险人才成长的需要

建立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不单单指业界对学界的助学奖励和慷慨解囊或学界完成业界委托的研究、培训等项目,还包含了二者间各自优势与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内的融合。譬如说,业界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经济基础,为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服务。通过建立实验基地等方式,在教与学之间搭建平台,增加学界对保险实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水平。而业界中理论功底好,实务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又可以进到学界的兼职教学队伍中,因为这类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总之,学界应主动顺应保险业发展,一为业界提供最新资讯;二要结合业界对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满足其智力培训要求;三要为保险理论的创新发展服好务,要研究国内外保险业的发展动向,总结其经验教训,并提供最新研究成果。

四、保险教育方式的改革:适应保险市场转轨的需要

(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特色,提高实训教学的力度

现代保险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单位的第一线从事实务的高等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以工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因此,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特色,一般来说,加大实训课时。

1.实训设施以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用于实际需要的工作能力训练,即单项专业能力实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的经营管理设施。保险教育的实验实训设施不应套用高等文科教育的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即几十台计算机模式),不能是高等教育某学科实验室的简化和浓缩,而应针对实际业务流程,以业务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为推进行动导向等有利于工作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服务,以解决“怎样干”的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以解决“为什么这样干”的验证性实验设施为辅。

2.采用“开放型”实训教学方法。目前,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停留在“封闭”型实训阶段。所谓“封闭型”实训是指学生在做实训时完全按实训教程要求选择资料、选择方法进行实训,甚至连步骤也不能变。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实训,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益处的。但这种千篇一律,从头到尾一贯制的照章办事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实训教师给出实训课题,给出实训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学生既不用选择也不用思考。按照这种模式,实训初期,学生都觉得很新鲜,积极性较高,但久而久之就会给学生养成一种惰性和厌倦感,动手不动脑,以至于最后造成个别学生忙乱,其它学生旁观的被动局面。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主动心理行为与被动心理行为将产生差异很大的结果。当学生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去做,反之有可能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可将“封闭型”实训改为“开放型”实训,即开放实训室,将所需实训设备、资料与学生直接见面,学生自己根据实训目标要求,自己选择资料,自己设计实训方法和实训步骤,鼓励一个实训采用多种方法。在将综合能力训练拆解成模块的前提下,由学生自行设計组合搭配,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的同时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行构思、设计、创造的空间。

3.建立实训教学基地。保险人才培养,需要保险学界与保险业界紧密结合。保险业界可以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应根据精品课程集中资金建立几个重点实训教学基地,包括实训教学大楼、专业实训实验室等,实训教学基地应具有全仿真性质,可以模拟成一个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的一个部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做到职业氛围真实,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另外,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保险专业学生能够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现场进行参观、实习,这些基地教学任务明确,条件保障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走开放式办学道路,坚持保险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方向

办学的方法上,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强与国外保险教育学习与交流。引进国外保险教育的思想理念,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外沟通。同时,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加强学界与业界的双向交流、沟通,强化保险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进保险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制度化。整合保险教育资源,促进保险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现保险高等教育与保险行业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有效利用保险教育资源,建立起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

在保险高等教育与保险业界的融合方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保险业界将保险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向教育界输送,在充分吸收保险资源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以致用”;教育界的学术成果能成为业界的指导,以其学生质量的不断提高回报保险业界,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探索构建业界和保险教育界资源交流平台,建立保险业人才供应与需求人才信息库、保险就业信息网,以及社会化、市场化的保险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己有一些高校与保险公司尝试建立了这样的合作平台:如新华人寿、太平洋集团与高校联合办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与保险业界在科研项目方面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探求更多的适合中国保险业发展需要的保险教育与保险业界的交流方式和合作平台。

(三)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发展,推动高校保险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险专业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创新意识、优秀团队的途径,是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建立一流科研基地的途径,也是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我们对03级保险专业毕业生调查(主要时到产、寿两类公司工作的)发现,产、寿公司对保险知识的需求时有差别的(见表4),因此保险专业教育应该按照“平台+模块”思路,即在保险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保险专业特色,按照“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设计了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教学平台设置为必修课教学环节,由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平台构成,分别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按照产、寿设置为选修课教学环节,由三组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模块构成,分别包括公共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

第一个层次:公共教学平台+公共教学模块。公共教学平台是体现共同各类人才培养要求而必须修读的课程。学生通过本平台的学习,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语言素质、基本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课程(政治理论课、德育课等)、文化语言素质课程(文化基础课、外国语课等)、基本技能素质课程(计算机课)、身体素质课程(体育课)等。公共教学模块是在公共教学平台基础上,体现个性发展、满足个性需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选修模块包括计算机与自然科学模块、社会科学模块、人文科学模块、艺术体育模块。

第二层次:学科教学平台+学科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专业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专业教学的必经过程,也是扩大知识传授广度、确保学生知识面,实现宽口径培养、增加学生未来职业机动性的基本要求。学科教学平台体现大类人才培养共同要求而必须修读的课程。学生通过本平台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学科基础和关联学科基础,包括专业所属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与专业有较大关联的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法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学科教学模块是学科教学平台的延伸,旨在使学生通过自由选择修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科基础教学。学科教学模塊设立限定性选修模块和自由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分配学科资源设置。学科教学模块介于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体系设计的重点。同时,各个专业应该设置哪些学科教学模块,每个学科教学模块应配备哪些课程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难点。

第三个层次:专业教学平台+专业模块。第三层次则体现的是“专业”,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是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的中心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掌握与本专业要求相关的专业理论、实用技术和业务管理知识。专业教学平台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必须修读的课程。学生通过本平台的学习,具备基本的保险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专业教学模块是在专业教学平台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体现保险专业的要求和特色,同时是专业教学平台的延伸,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层次最能体现保险专业特点的部分。

五、总结

本文对保险院系人才培养定位和定轨仅仅作一般性的分析。中国在近30年的保险专业高等学历教育发展历程中,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保险教育模式。因此,本文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为高等院校保险院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人才培养模式。保险业的深入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各个保险院系只有在明确自身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定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体现保险院系自身的品牌特色,更好地满足保险业发展的需要,为保险业输送更为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卓志,保险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全国保险人才培养研讨会暨新时期保险教育20周年纪念论文,2002.

[2]王和,融合创新探索─一对我国保险教育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5,(05).

[3]周道许,现阶段加强保险教育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7.(13).

[4]中国保险学会,我国保险专业高等学历教育发展情况及相关建议[D],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

[5]赵立航,我国保险教育回顾与展望,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4(4).

[6]刘玮,保险人才培养亟须国际化,中国保险报[N],2004年12月15日.

[7]叶晓凌,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设计初探[D],中国保险教育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8]王广谦,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9]刘波,保险本科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N],2004年12月29日.

[10]徐文虎,中国保险市场转型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08jyxm250)和安徽财经大学精品课程《财产与责任保险》。

作者简介:李加明(1965-),男,汉族,安徽含山县人,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专业,任职于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保险系主任、副教授、保险专硕中心主任、保险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安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作者:李加明

上一篇: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下一篇:农民工医疗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