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2022-09-12

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大专院校, 由于其培养的学生中绝大部分会在未来面向广大乡村地区开展工作, 故其就业环境相对艰苦, 劳动强度大, 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明显, 工作中不确定因素众多, 这些都会造成农业院校学生进入社会后承受更大压力。同时,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程度越来越剧烈, 不同社会思潮在高校汇集, 全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因此, 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将直接影响其学业和以后的就业, 这就使学校道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1 农业院校学生思政道德情况

伴随着历年大学扩招, 大学招生门槛有所降低, 也就使当前各类大专院校入学比例迅速提高, 在校大学生数量日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中由于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千差万别, 加之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现如今的社会思想早已不能用“大一统”统而论之,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来自西方的各种“主义”无一不在影响着社会人、学校人。

在农业院校中, 当代大学生们的价值观早已和几十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大学的目的已经从曾经浮在云端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降落到更加实际的地面“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学习”;许多大学生对于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关心早已不如对网络资讯的热衷;至于学校必修的思政教育课程, 多数大学生抱持的态度则是既不热心也不排斥, 纯属被动地接受听讲, 思政道德教育对这些学生来说已经如老生常谈般麻木, 习惯了左耳进右耳出。

2 影响学生道德水准的因素

2.1 客观环境因素

人是受环境深刻影响的动物。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等外在的客观环境都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家庭的小环境因素来讲, 进入农业院校的学生中有不少都是来自乡村的孩子, 相较于城市丰富的资源和优渥的生活, 乡村家庭则常常面临资源匮乏、经济负担重等不利影响, 生活的负担比较沉重。同时, 农业院校学生的父母一辈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仍然较少, 这些学生从小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机会较城市人口更小。加之乡村地区传统思想观念的糟粕更多, 比如普遍存在着“读书就是为光耀门楣”、挣大钱等观念, 导致学生对进入大学学习的目标产生偏差。

从社会的大环境因素来讲,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搞活, 来自西方的种种思潮迅速涌入国内高等院校。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 大学生被这些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更深。西方世界的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因为当下社会中越来越多被物化现象的增加而为很多大学生所熟悉甚至认同, 表面上, 由于这些外来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客观现象出现了“不谋而合”的交汇点, 而许多大学生在缺乏辩证分析的情况下无法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谬误之处, 故而导致了对这些错误思想观念的盲目接受。

2.2 主观意识因素

比较心理是人类作为社会性生物天然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大学校园虽然理论上是作学问、学知识的场所, 但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身处这种小社会中的学生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现象。相较于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意识层面的现象, 比较客观的吃穿用度等更加容易在学生之间产生差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一宿舍中学生之间的比较现象, 若其中一个学生家庭环境较好, 有能力在吃穿用各方面使用名牌, 则其他条件稍差的学生中就极易产生羡慕、嫉妒、恨等情绪。不久前曾经物议沸然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中就不乏这种比较心理的引导因素。作为来自于条件相对艰苦的乡村家庭的学生, 进入农业院校众多目标中不乏通过学习获取更好生存条件, 而若是其他学生因为更好的外在条件使比较结果的差异不断加剧, 则相对弱势一方的学生难免心理不平衡。

3 加强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举措

3.1 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道德教育

针对当前泛物质论、物化严重的社会思潮对农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可视情况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道德教育。比如就人的欲望追逐问题, 不妨从众多古代典籍中引申出来开展论述和教育, 如《老子》中就有“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欲壑难填, 不能去欲, 必遭灭顶。过分追求欲望而无所节制, 其结果不仅不是让人感到满足, 反而会因丧失理智而痛苦, 适得其反。虽然当下舆情鼓吹的所谓“成功”标准基本以各类物质财富组成, 但若人的精神不能统御物欲, 则“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势必成为“人民币的奴隶”, 人必将在物化中被异化, 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意义。

3.2 建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发扬农业院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建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将“崇学事农”、“植根乡村”等办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内容, 营造出热爱农业、拥抱乡村的学习氛围。应视情况组建各类社团、俱乐部, 开展诸如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向着“献身农业, 服务三农”的更高境界发展。要在学生中间营造“廉洁是美, 奢侈为丑”的正确物质消费意识, 将学生对于吃穿用方面的比较意识转移到“争创农技高手”、“做农业知识创新达人”等更加积极的方向上去。

3.3 主动将心理健康知识送到学生中间

中国传统文化和世俗思想影响着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固有观念, 因此造成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在当前社会人群中仍然只是少数。农业院校学生在学业和就业上承受的压力使他们之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心理失衡人群, 将心理健康知识主动普及到学生中间不推为开展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方式。

心理意识与思想道德很多时候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拯救心理与提升道德常常相辅相成, 互为进益。比如在快节奏生活中备感压力的人总是追求稳定情绪、减少情绪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即是“良好的人格与品性是情绪平稳的保证”。而良好的人格与品性之一就是博爱的情操。培养博爱的情操去爱国家、爱世人、爱家人、爱他人。真爱所在之地没有嫉妒、竞争、讥笑、屈辱等留存的余地。真爱并不局限于人类, 而是可以扩展到动物、自然、伟大的真理、高尚的事业。人格的真正检验, 即是爱的深度和品质。一旦有了健全的爱, 便有了健全的人格。隐士、厌世者、势利者本质上都是反社会人格的人, 他们没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健全、高尚人格的人是集中能力贡献给社会、努力为社会人群谋福利的人。要为遭遇不平等待遇的人奋斗, 鼓励柔弱的人, 指导处境窘迫的人。若生活的目的只有追求金钱、虚荣、权力、爱情、快乐也不是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健全、高尚的人格是和谐的关系, 是努力为社会造福的产物。

摘要:研究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存在于学生群体间的道德教育问题, 找到适应当下农业院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本文分析了农业院校学生思政道德情况和影响因素, 提出加强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举措: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道德教育;建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主动将心理健康知识送到学生中间。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生,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韩素芳.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以云南民族大学的抽样调查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5) .

[2] 常明涛.马万财.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以河西学院传播系为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

[3] 石新宇.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1) .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各阶段的税务筹划探讨下一篇:如何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