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学法指导之初探

2022-09-11

当今, 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提升学生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是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 教给学生科学阅读教材的方法

1.1 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 大多以事为主。历史事件层次划分一般按背景 (原因或条件) 、过程 (内容) 、结果 (意义、评价或成败原因) 来安排层次。学生了解了结构特点, 就能很快抓住重点, 进入教材的深入阅读。

1.2 提炼和概括要点

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 掌握要点, 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能达到以纲带目, 化难为易的目的。

1.3 仔细推敲词句

(1) 抓关键的字词。如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抓住新字想, 它新在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教材中诸如:“转折”、“开始”、“序幕”、“标志”、“最”、“重大”等都是关键词。仔细领会, 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抓因果关系的词句:例如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他们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剥削, ……, 改变自己悲惨境遇的要求最迫切 (因) 。所以革命性最强 (果) 。

(3) 抓表示事物发展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 19世纪末“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 一战结束“萧条下去”, 抓住以上关键词句, 就能理解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1.4 前后知识相比较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学习了新航路开辟后, 把它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发现虽然两者都是远航, 但是由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加之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造成重大损耗, 所以最终销声匿迹。而西方的远航是资产阶级为了开拓市场, 攫取暴利而进行的, 它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就能理解郑和下西洋只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效益的贡赐贸易, 而西方远航属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1.5 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联系

学习历史知识主要的是要赋予它一定的现实意义, 让历史知识的获得过程与生命提升过程相一致。例如:学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老师借此让学生“谈古论今”: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应对“恐怖主义”?同学们马上就会提出很多对策, 如: (1) 对恐怖主义不能采取“二战”前和初期的绥靖政策, 姑息纵容, 应该予以坚决打击; (2) 不同国家应该联起手来, 共同采取措施, 制止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和漫延……这样, 历史学习就变得有现实意义。

2 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2.1 歌诀记忆法

把历史知识编成歌诀, 朗朗上口, 学生易于记忆, 学习兴趣也骤增。如记忆《马关条约》的内容:辽台澎银二亿两, 沙重苏杭开工厂。

2.2 特征记忆方法

凡有特征的事物, 最易为人们所识记, 记忆年代可寻求其内在的数字特征加以记忆。如: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两个16组成年代) , 1234年, 蒙古灭金 (数字按顺序排列) 。

2.3 归类记忆法

将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予以归类, 便于记忆, 如:国际共运中的三个“国际”起讫年代的归类记忆;1864—1876年的第一国际;1889—1914年的第二国际;1919—1943年的共产国际。

2.4 等距记忆法

寻求年代数字间的等距规律进行记忆, 效果好。 (1) 相隔一年:1921年中共“一大”;1922年中共“二大”;1923年“三大”。 (2) 相距两年: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 (3) 相距100年: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

2.5 中外历史事件比较记忆法:

1 9 1 7年在中国:护法运动, 在外国:俄国二月革命、伟大的十月革命。

2.6 联系记忆法

利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如:1918年“一战”结束, 1919年召开惩处战败国的巴黎和会, 1920年成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国际联盟, 由于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达到黎霸世界的目的, 所以1921—1922年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3 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3.1 找准关键词

找到关键词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对于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至关重要。例如:在战国变法运动中, 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 不法其故;苟可以利国, 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不法其故”、“不循其理”, 说明他主张革新旧制度, 又由限定词“战国变法运动”自然就想到商鞅变法。

3.2 简化题目条件

有些题目, 看起来很复杂, 不知从何下手。其实, 只要稍加留心, 运用语文学科有关知识进行缩句, 去除限制词, 解题就容易多了。例:1 9 5 6-1 9 6 6年, 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误?这道题乍一看, 不知从何入手, 其实它要求回答的问题就是我国有哪些“成功和失误”, 然后才是“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成功和失误”, 尤其是1 9 5 6-1 9 6 6年的“成功和失误”。

3.3 学会利用已知条件和材料

有些题目, 其答案就包含在试题所出示的条件或材料中, 只要对这些条件或材料进行初加工, 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4 指导学生答题方法

史论结合, 表述准确是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要求之一。因此答题时要注意: (1) 史实确凿, 观点正确, 以教科书的内容和观点为依据和借鉴; (2) 准确运用历史名词, 概念, 语句通顺, 标点符号正确; (3) 分析评判时要有史有论, 避免空发议论。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答题, 以防止杂乱无章。

此外, 答案规范, 要做到“四化”:

4.1 提示化

每答一问时, 先用简炼的词语提示所答问题。如:答:原因: (1) …… (2) …… (3) ……。影响: (1) …… (2) ……。

这样就思路清晰, 避免漏答。

4.2 要点化

即答题时分要点叙述, 使答案简洁严谨, 避免了漫无边际。

4.3 序号化

即在答案的每个要点前冠以标明先后顺序的数字或符号, 如一二三四或A B C D, 使答案醒目又条理清楚。

4.4 段落化

即每一问的答案为一个段落, 这样可以避免答案的零乱, 有利于学生思路的严谨, 增强答题的信心。

教材的阅读, 知识的记忆, 解题、答题方法和思路的养成, 这几步既是循序渐进的, 又可齐头并进, 交叉进行, 只要经过不懈努力, 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一定能提高不少。

摘要:当今,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提升学生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是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从教材阅读、知识记忆、解题答题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关键词:历史,学法指导

上一篇: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思考下一篇:试论从油画材料教学中窥探综合材料的价值内涵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