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建设途径

2022-07-04

第一篇:和谐社区建设途径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阵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和谐校园建设应该着眼于稳定的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和而不同”, 以学生为主体,以价值为核心,以文化为引导,以创新为追求,全面促进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目标

和谐一词最早源于《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通过道德影响百姓能使他们和平共处、团结合作,从而有效的把大家组织起来。对于校园和谐则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要使学校达到和谐的发展状态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达到事业的统筹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从宏观上讲:和是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同是指各个高校能发挥自身优势,拥有具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在时间性、地域性有所特征,尤其是民族高校更应该发挥自身民族区域和文化优势,在办学理念上有所特色、有所突破。从微观上看,和要求学校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达到团结合作,和谐共处,不同则要求顺应不同个体的发展特征,张扬个性,因材施教,健康竞争。大学是社会机体充满活力的因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和谐校园的建成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现状与问题。

现代的高校不断适应国家提出的新理念,探索新思路,和谐校园建设不断加强,但是我们又发现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缺乏系统性。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上,从领导管理层到学生群体大多具有充分的认识,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明确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往往停留在表层。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把和谐校园建设单独列为必要的体系加以建设,而往往将其贯穿到其他活动当中,降低了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体系缺失。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完备的体系,从建设的筹划实践,到落实,再到评价反馈,最后完善。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协调的过程。但是,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这样一个完备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评价体系,尤其是评价体系,没有严格地明确评价主体、对象、标准等各方面要素,导致了单向度建设,忽视了群体的反映,影响了建设的效果。

(三)、病态校园文化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其一人们热议的“90后”开始踏入校园,这些被认为价值观独特的学生,应该收到高校管理和教育者怎样的引导?传统的管理、教育主导地位是否应该有所转变?是应该反思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价值理念、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很难适应新一代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个性、不屈现实,导致传统的管理模式会与现代的价值理念发生冲突,高校的自由管理文化有失规范。其二在浮躁的气氛中,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开始浮现,学术腐败,作风问题等一些 所以在高校的同学间、师生间、教师间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四) 、不稳定的校园环境危害了和谐校园建设信。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蓄的场所,它既要有自己内部的运作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有与社会活动和人员的交叉,那么确保整个校园安全关系到每个师生的切身利益。好的外在环境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建设的程度。当人们把焦点投射到中小学的校园安全时,大学校园的安全往往被忽略,最近在网上热炒的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是一个典型,在大学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怎样确保学生的利益不受到损失,是构建安全校园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没有一个安全感的校园是焦虑和不稳定的,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三、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与策略。

(一)保证安全、民主的校园环境。安全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硬性保障,民主的校园环境则是软性条件。民主的校园环境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民主制度,包括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决策者应更加注重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科学规划,尤其注重专家学者意见解决复杂问题;不断健全党委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责任制,完善决策程序,对重大问题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慎重决策,决策者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揽大局、办大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民主管理上,要通过教代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意识和意见表达的自主意识,不断满足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夯实教师的基础性作用;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规律,正确引导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突出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在学习和生活中,尤其在关系学生利益、管理的决策上要充分发挥民主,培养竞争意识,杜绝暗箱操作。通过公正、公开的管理,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加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建立健全和谐校园建设和评价体系。高度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把建立和谐校园当作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使其系统化、规范化,保证建设工程的长期性、有效性。以建立和谐校园为统领,深入落实到各项活动当中,做到事前有预警,事中有条理,事后有反馈。尤其是在事后的评价和反馈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保障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并把结果反馈及时向决策层反馈,完善活动实施过程细节缺憾,确保活动的有效、顺利进行。

(三)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创建良好的人文体系。树立以人文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相信学生、鼓舞学生、依靠学生。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把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形成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校园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复杂交织的整体,人际间有矛盾、障碍则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整体构建。形成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处理领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后勤服务者等之间的关系,尤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从几方面努力,一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复杂的社会环境深深的影响新的学生群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开放的广泛普及,自由化、拜金等错误思想的引导,使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摇摆不定,形成理想化、叛逆、自我、浮躁的特殊思想意识和性格,这需要在大学的教育环境中有所把持和引导,高校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交流,要教给他们沟通和协调的方法和技巧,使其做到意志坚定、心胸阔达,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处理复杂事物。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群体的合力作用越来越明显,一些重大的课题需要一个团队的协调配合,协同攻关,尤其是学科建设上,没有一个团结的学术梯队则很难有所成就,甚至会“身败名裂”,高校要在组织上、管理上创新,打破影响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构建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创新团队。三是加强德育。教师要有好的品德修养,要以大师姿态成就大学之大,要以好的品德影响学生,好的行动引导学生,好的成绩鼓舞学生。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尊重,现代大学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品德优先,高校通过教师的影响和教育,使学生塑造完美的个体和维护院校秩序。

总之,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它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过程,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参与,积极探索,不断解决教育事业的新问题,开拓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篇:浅析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摘 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本文从抓好“主业”打基础,抓好“文化”树形象,抓好“内部”促和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试图解答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和谐警民关系途径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作出的“三项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抓“主业”,认真履职尽责,夯实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

公安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神圣职责。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对人民群众带来的现实损害,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一)科学设计目标。美国学者罗伯特﹒兰沃西和劳伦斯﹒特拉维斯根据西蒙的研究,认为“成功的警察组织必须同时确保最低限度的社会治安、最低限度的执法,以及最低限度的社区服务。如果警察机构没有能最低限度地满足其中任何一种‘约束’,它就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由于在一定时期内警察总体执行任务的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求的常量,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务工作价值,警察部门只有科学设计组织目标,努力使警察的各项目标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达到最佳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程度直接决定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水平。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首要因素是各地公安机关各项目标任务的科学设定,以最大限度地平衡社会成员的不同警务需求。

公安机关的目标设计,就是从实现警务工作价值最大化出发,根据法律要求和各地区治安实际,科学整合职能分工,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警务要求。由于受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区社会治安情况千差万别,各个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社会成员对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很多时候存在冲突,例如,在同一个地区,遭受过犯罪侵害的群众可能希望警察把工作重点放在打击犯罪上,其他群众可能希望警察在改善交通、提供服务方面有更多的体现。如何做到科学设定,需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研究。总的原则是要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二)提高执法办案能力。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作为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只有具备较强的执法办案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公信力,进一步和谐警民关系。一是牢记以人为本,规范执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法方式。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观念,才能确保执法行为的理性、平和、文明和规范,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各项执法工作和执法各个环节细心考虑群众的利益,用心体察群众情绪。善于用和谐思维来化解矛盾,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融法、理、情于一体,及时化解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二是提高破案率。“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破案历来被当作衡量公安机关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可以说破案率与群众的信任度是高度协调统一的。尤其是对于影响恶劣,容易使大多群众引起恐慌的案件,必须加大破案力度,及早消除群众担心。要把“破大案”与“办小案”结合起来,不能忽略扒窃、偷盗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要针对盗抢案件高发、黄赌毒渗透蔓延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整治,竭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平安和谐的安居环境。三是注重压发案。对

于大多数群众来讲,只有“发案少”,才能有安全感,满意度才会提高。因此,公安机关要坚持“打防结合”的方针,在进行“严打”的同时狠抓“严防”。

(三)做好基础性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说,破案是抗洪救灾的话,那么基础性工作就是筑堤。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曾指出,“要大力加强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切实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抓好户政管理。户政管理是公安机关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许多公安工作都是以户政管理为依托来展开完成的,例如: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摸排,就要依靠对辖区内重点人口的管理、户籍调查、户口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来完成。二是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的本能,安全需求才是人的基本需求。健全的社区组织机构,完善的社区管理,良好的社区秩序是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的基本要求。社区民警肩负宣传法律,预防、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调解矛盾、解急救困,维护社区稳定等多种职责。社区警务建设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环节,必须得到应有的加强。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要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管理就是审批,管理就是收费,管理就是清查的错误做法。多提醒、多沟通,通过优质高效服务,使管理服务对象真切地感到配合管理就是竞争力和效益,增进对公安管理的认同感,主动接受、支持公安管理工作。

二、抓“文化”,着力推进公安文化建设,内聚警心、外塑形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公安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警魂的重要手段,是凝聚警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良性互动警民关系的重要媒介。

(一)重视文化育警。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作为一支半军事化管理的队伍,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文化作为支撑,公安机关是谈不上有活力和战斗力的。近几年,随着社会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警民关系中的不和谐音时有所闻,从群众视角看,警察队伍确有一些通病,如言语不雅、态度蛮横、职业素养不高,执法欠缺公心公正,处理问题多直线思维和经验做法等。这些通病极易引发漠视群众利益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现象,制造和拉大警民关系裂痕。而警察队伍中之所以存在这些通病,一个共性原因是文化素养不够。文化育警,通过“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可以使警察精神得以弘扬、行为规范得以养成,展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可以使群众更加亲警、敬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需要对民警队伍进行一场文化的洗礼和再塑造,而这离不开强有力的公安文化建设的铺垫和支撑。

(二)大力发展公安文学。公安文学(含影视作品)作为公安文化的重头戏,一直以来对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展现公安机关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可以说,很多群众对警察的印象来自公安文学作品;很多民警理念的培养、素养的提高也得益于公安文学。当前,公安文学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未能达到其应有的状态和作用:一是比较“粗”,很多公安文学作品着重于破案侦探文学,有故事、有情节,可读性比较强,忽略了人物的刻画,不够细腻。二是比较“高”,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还不能完全脱离“高、大、全”的公安民警形象描述,从宣传公安机关的角度讲,无可厚非,但显的不真实。尤其是人民群众看来,把公安作品中的民警形象与现实中对比观察,更容易产生落差,也无法引起广大民警的共鸣。

发展公安文学,要让公安文学回归自然。既要能得到广大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的认可,也要让人民群众感到真实可信。要积极体现健康向上的主题,既不拔高,刻意塑造民警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也不刻意追求体现民警的牺牲和奉献。要把公安文学(包含公安影视作品)作为开展公安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有影响力、赋含警察理念、反映基层民警生活的公安文学、公安影视作品,民警在空闲之余通过读、看、想,增强对公安工作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同时,文学作品也是普法教育、外树形象,拉近警民关系的良好载体。

(三)抓好文化“支撑”。要抓好理论支撑。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公安文化,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理论作指导。具体讲,就是要给公安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定性,公安文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是侧重于警民和谐,还是侧重于基层,或者是二者并重;是侧重于弘扬警察的奉献还是侧重于以人为本,等等。周永康同志曾指出,“我们必须从加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的高度,大力加强公安文化建设。” 前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孙明山同志也讲,“把公安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是公安文化工作生命力的体现”。这都是很好的公安文化发展理论。公安文化要想大发展,就必须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支撑。要抓好制度支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是确保组织正常运行的根本,公安文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离开制度的约束,难免会出现一种怪现象:领导重视,公安文化就有些起色;领导不感兴趣,公安文化就失去了地位。执勤任务轻松一些,就抓抓公安文化;执勤任务重了,公安文化就弃之不问。长期下去,公安文化难免成为鸡肋,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抓好保障支撑。保障就是投入,既要要经费的投入,也需有精力的投入。公安文化建设,需要上级机关加大投入,深入搞好调研,了解基层民警的渴求,研究目前公安机关在社会中的形象。搞好研究开发,确实把公安文化做大、做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抓“内部”,构建和谐警营,激发广大民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积极性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涉及很多因素,诸如社会因素、执法理念以及执法方式方法等等。但归根结底,各个法律法规、上级的各项要求都需要基层一线民警去贯彻落实。一线民警队伍的作为,直接决定了和谐警民关系的成败,队伍建设是关键。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深刻阐明了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警营内部的和谐稳定,没有和谐稳定的警营环境,队伍建设就无从抓起。

(一)构建警警和谐。 “警警和谐”,即“机关”与“基层”的和谐共处。只有“警警”和谐,才能更广泛地调动基层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心”为民,规范执法,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警民和谐建设。构建“警警”和谐,就是要使机关和基层形成良好的互动,发挥最大合力,按照自身规律和谐发展,使整个公安肌体高效运转,不断提高公安战斗力。构建“警警”和谐,着力点在基层,关键在机关。一是思想观念有转变。对于机关而言,不仅是要指导、指挥好基层,还要有服务基层意识,搞好服务保障,确保基层无后顾之忧。对于基层而言,不仅要认真落实机关的安排部署,还要有监督建议意识,对于不合理的部分,要敢于建言,而不仅仅简单地完成。二是资源配置上要有倾斜。要优先满足基层,确保基层在办公资源、人才资源上的充足,充分考虑基层民警在政治待遇、职级待遇、工资待遇上的倾斜,使广大基层民警有强烈的单位归属感和公安工作荣誉感。三是加大互动交流力度。使基层民警有机会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技能,使机关民警接触更多的社会

知识和实战能力,不仅有利于民警素质的提高,而且通过交流,可以进一步加强基层与机关民警的沟通了解,增强队伍凝聚力。

(二)注重解决重点问题。构建和谐警营,要善于发现、解决重点问题,确保防患于未然。一是抓“源头”,打牢民警思想基础。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民警违法违规执法情况屡有报道,违反“五条禁令”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其根源就在于部分民警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要把打牢民警思想基础作为解决重点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做到法纪教育制度化,使民命明白违规违纪的后果,给人民群众和和个人带来的损失,从“惩”的角度打牢外部防线。做到思想工作经常化,及时纠正民警的错误认识,解决好民警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消除容易产生的惰性心理“慎黑”、“慎独”等等,从“恩”的角度打牢内部防线。二是抓好“红头”,确保制度措施落实。公安机关发生的许多引发群众极度不满的执法事故,很多都是制度不落实造成的,有的没有按程序办事,有的靠老思维老经验处理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抓好民警尤其是领导干部对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依靠制度和法规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的观念。其次要抓落实,完善工作责任制和末端问责制,严格责任追究。三是抓好“头头”,加强干部管理教育。把抓好领导干部管理教育作为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抓。把准选配环节,抓好教育,着力强化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坚持党管干部,切实把各级领导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中。

(三)抓好团队建设。团队协作不仅可以增强民警了解沟通、凝聚警心、增强归属感、消除隔阂,同时也提高战斗力的现代管理方式,对于构建和谐警营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氛围就是环境,公安机关要有一种能容人、能用人、人能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使每名民警都能感受到单位对其的认同,有竭力表现其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欲望,形成“人人想干事、想干事的有事干、能干事的干成事”的氛围。二是要准确掌握公安队伍的现状。了解掌握每名民警的优缺点,哪些同志党性强、哪些同志能参谋、哪些同志善创新等,这是比较复杂和需要高度负责的工作,也是建设团队的前提。作为公安机关的组织人事部门,不仅要有对民警个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更不能对民警有任何偏见,确实从德、能多个方面衡量定位。三是合理使用民警。破除凭资历、凭年限任用民警的观念,更不能任人唯亲,只要是忠于党和人民、爱岗敬业的,都要做到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按照个人优缺点正确定位团队角色。四是要持续保持团队角色的稳定。为了防止团队角色缺位给单位带来的损失,必须在民警管理培养上下功夫,做到角色不颠倒,按照个人特长确定团队角色,抓好职责履行。做到长远规划,建立合理的梯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结构。根据民警个人素质、职位需求,有意识的培养团队可能缺失角色,确保团队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怀泽。从西方警务史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要素。 现代世界警察

[2]刘瑞。浅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基本思路

http://.cn/gb/gawh/2008-11/15/content_1051900.htm.2008-11-15

第三篇: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和建议

昌吉州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研究

陈东运 管志刚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城市基层自治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任,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城市品位、投资环境等。社区工作者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端正与否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整体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扎实、热心为民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昌吉州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昌吉州共有街道9个,城镇5个,社区103个,其中城市社区61个、城镇社区42个。共建立街道党工委9个,城镇党委5个,社区党(总)支部103个。共有社区党员4583名,其中女党员1497名,少数民族党员433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2188名,45岁以下党员1424名,60岁以上党员980名。共有社区工作人员1545名。在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昌吉州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依托“三个渠道”,着力优化社区人才队伍结构

昌吉州坚持广开渠道,并重点面向大学毕业生挑选好“苗子”,不断吸纳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使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实现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知识化。一是公开招聘“外引”人才。昌吉州深入贯彻落实“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发挥公开招聘的“主渠道”作用,2009年以来,开始实施大学生社区干部招聘工作,目前,已经保证全州每一个社区有一名大学生任职。为了进一步改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的后备人才队伍,在招聘方式上,改变了以往直接招聘入编的单一方法,采取考试前移、基层锻炼、滚动培养、竞争入编等方式,保证社区人才引进的质量。二是教育培训“内造”人才。与大学毕业生相比,现有社区工作者具有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等优势,但文化基础整体较为薄弱。在拓宽社区人才引进渠道、提高社区人才“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大从现有社区工作者中造就人才的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观摩、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坚持每年轮训一遍,全面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各级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期,培训社区干部1500余人次,使社区干部较好的掌握了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写作等基本技能,并要求他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为自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立足实际“孵化”人才。在深化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党组织的过程中,建立社区党员资料库,注意从退伍或企业下岗等类别的社区党员中,把热心社区事业、有一定工作经验、年富力强的党员吸收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同时,根据社区党员来源、构成和实际工作需要,通过自荐和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并培养社区党务工作者。一方面,在社区、物业和企业班子中挑选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的合适人选,实行“双肩挑”;另一方面从新转入社区的党员中挑选素质高、经验足、能力强的合适人选,经认真考核,按规定程序产生支部书记。

(二)落实“三个留人”,逐步健全社区人才培养机制

社区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是“留得住人”。长期以来,由于编制受限、待遇偏低等原因,社区岗位难以吸引年轻人,更谈不上留住优秀人才。昌吉州从“三个留人”入手,逐步健全社区工作者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和后备干部队伍。一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以待遇留人。2007年以来,州党委出台政策,为103个社区解决编制597个,平均每个社区5.8个,社区各类人员平均达到15人以上。将社区干部的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对于招聘的社区工作者,规定在服务期间,享受每人每月不低于75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享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聘期内社区招聘生的生活补贴,可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的增长适当提高,费用由财政承担。二是提供社区工作者发挥才干的平台,以事业留人。加强社区平台建设,将社区骨干力量安排上重要岗位,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华。对进入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跟踪培养,尽量安排他们在社区重要岗位锻炼,择优选用担任过学生干部、工作表现好的党员在社区任职。对服务期满经考核优秀的社区招聘生,列入社区党支部书记或居委会主任的后备人选管理。指导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做好“传、帮、带”工作,让社区骨干力量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社区工作的政策知识和业务能力,促进优秀人才健康成长。三是营造关爱社区工作者的氛围,以感情留人。拴住人才重在“拴心”。近年来,昌吉州不断加大对社区工作的投入,按照全州所有社区阵地均不少于400平方米,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平方米,并全部实现自主产权的要求,三年内累计投资投入147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部分社区的办公场所。同时,将社区办公经费由原来每个社区每年0.8-3万元不等,增加到现在的4-6万元,水电暖、聘用人员工资、社会保险等费用全部由财政承担,保证了社区高效运转。

(三)坚持“三个面向”,努力拓展社区人才发展空间

昌吉州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努力开辟社区人才的成长通道,着力实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新突破,保证了社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连续性。一是面向社区党支部书记开展“入编选聘”, 2009年以来,党支部书记享受副科待遇。二是面向社区招聘生实行“就业兜底”,为了让社区招聘生服务期满后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组织人事部门面向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社区招聘生,优先提供缺编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被录用后其在社区工作年限可计算连续工龄。对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社区招聘生,愿意继续留在社区工作的,可直接予以聘用;并纳入副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三是面向社区干部,打破 “身份壁垒”,推进了社区人才“培养链”的形成,极大鼓舞了广大社区工作者,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也推动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工作。

二、昌吉州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社区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在社区一线工作的社区工作者,无论是从事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还是实际经验都相对较为缺乏,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认识和理解。从行业角度看,社区干部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已成为深入开展社区工作的瓶颈,难以完全适应服务社区居民,建设新型社区的需要。

2、工作效率偏低,创新意识薄弱。社区工作者来源庞杂,有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有社会招聘的、有下岗失业人员,他们许多人还是沿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从事社区管理,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社区自治功能的要求尚存在差距。社区工作者中居委会“老大妈”工作作风也较严重,“上面催下面干,不催不干歇着看”,主动性较差,工作效率不高。

3、表达能力欠缺,心理素质不强。随着社区工作职能的加重, 对社区干部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从事群众工作, 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麻烦, 这就需要社区干部具备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社区工作者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4、工作任务繁重,考核不够科学。据调查,目前社区所有工作几乎年年都有评比考核,每年要同有关部门签订各方面内容的“责任书”、“合同”、“达标书”10余份,考核部门涉及党委、政府的几十个职能部门,导致社区工作者的业绩并不取决于居民会议和居民群众的认同,而是取决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同,偏离了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存在价值。

5、队伍结构不合理,稳定性较差。目前社区工作者女性占到80%,部分社区的工作者队伍是纯粹的“娘子军”,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社区工作开展。年龄结构上,多数社区的工作者队伍都是“4050部队”,新生力量稀缺,整支队伍缺少干事创业的朝气和热情。

6、职业化水平较低。从长远发展来看,职业化是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而从当前实际来看,社区仍是一级“小政府”,社保、低保、计生、综合治理等等工作,最终要落实到社区一线。这就要求社区人才要以专业水准面对、协调、解决各方面问题,做到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并重。部分社区的领头人由于视野不宽、思路不畅、工作方法陈旧,面对工作力不从心,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

7、社区工作后备力量薄弱。因为社会对社区的认知程度不高,社区岗位缺乏吸引力,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导致社区工作力量来源不足。还有少数不具备要求的工作者,进社区工作的目的,只是找一份安稳的收入贴补家用,没有把社区工作作为一项职业对待,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欠缺。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削弱了社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8、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不够,培训认证机制不健全。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专业社区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服务培训未能普及,社区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缓慢。

9、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人才管理相对滞后。由于社区职业尚未得到广泛了解和认可,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相对较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需要,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就使社区工作没有连续性,社会上工作人才队伍也得不到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人才的积极性。

(二)原因分析

1、对社区干部关心激励的措施不足。社区工作事务繁杂,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工作上的付出和回报比例失衡,使得社区岗位本身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差。目前社区干部的月均收入为800元左右,达不到目前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在职业发展的路径上,缺乏向上发展机会,职务晋升的道路阻隔,使得社区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不大,一些社区干部难以安心工作。此外,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也没有完全落实,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足,也一定程度地挫伤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行政性事务过多。社区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得应付一些长期性的“中心工作”和日常性事务,如各项创建活动中的三天一检、五天一查,另一方面,还得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真正是所谓“上头千根线,下面一口针”。如此一来,导致社区干部与居民交往大多就事论事,全面了解少,动态跟踪少。据调查,社区书记一年下来用在思考、研究、落实社区建设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只有五分之一。长期下来,社区干部很难在社区事务中提高自己,更难有所突破和创新。

3、学习培训不够。许多社区党务干部在社区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由于知识更新缓慢,工作水平难以提高,绝大多数社区党务干部开展工作一靠上级指导,二凭传统经验,创新的力度和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街道党务部门较多的是下任务、提要求、要成果,而对社区党建工作者的教育、培养、管理、监督不够,以致出现了一些工作被动、创新不够、方法简单等问题。虽然街道党委每年都组织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由于经费困难,培训形式单

一、内容简单,没有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4、选拔任用渠道相对单一。在体制上,目前社区既不是城市基层的行政机构,也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自治能力的社会组织,因此社区党务干部身份不确定,既非国家公务员,又非事业单位干部,导致了社区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边缘化,甚至成为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干部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导致了社区党务干部的选用上存在高层次人才流入难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引领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建设宏大的社区人才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很多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摆到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臵上,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要深化对社区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社区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确定社区工作职业规范、从业标准,为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导作用,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社区人才列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摆上工作日程,纳入决策视野,正确把握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采取舆论宣传、政策引导、法律规范、搞好服务等多种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社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留住、用好现有人才,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社区工作中来。实现对社区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范围,提高社区工作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积极开发社区工作人才岗位,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者社会化

社区工作单靠专业社区工作者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走出一条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社区志愿者义务服务与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之路。一是动员社区居民人才广泛参与。提高社区居民人才的参与程度,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一方面要从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做起,特别是社区服务工作,为广大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利益把他们同社区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就是要发展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一支浩浩荡荡的社区志愿者大军。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是会不断提高的。二是加强社区志愿者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社区工作的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社区志愿者参与进来。志愿者是社会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积极打造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同时,拓宽人才队伍建设层面,积极培育民间社会志愿者工作人才队伍。在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的同时,通过组织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增强志愿者的稳定性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努力形成“培养专业社工、社工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社会工作格局。 要想吸引更多志愿者,主要是广泛宣传发动,使社区建设宗旨、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社区成员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踊跃参与社区工作。更要通过骨干示范带动,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模范行为,带动其他居民群众。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内容复杂、范围广泛,社区党务干部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而且还要有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日常琐碎事务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干部资源,加大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是建设和培育一支“专业型、复合型、实务型”专业社区人才队伍的首要任务。针对目前实际从事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社区工作经验的实际,实施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在完善各级党校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与其他培训基地,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在职社区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实行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通过选聘十名社社区工作领域专家组成研究指导小组、培养百名专业社区工作人才、对千名社区工作者进行社区工作相关理论的普及培训教育,不断壮大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加大对各类协管员的管理力度,进行队伍力量优化组合,理顺条块管理关系,发挥协管员队伍协助政府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强化基层”的管理格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社区工作人才培训列入计划,研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类社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通过考试取得社区工作的资格证书。

(四) 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凝聚居民搭建平台 在加强社区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文化管理和文化专业辅导员队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按照重点突出、分布合理的原则,设立社区文化活动辅导,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培养群众文化人才: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库”,对辖区文化人才进行登记造册,统筹协调市区文化人才的使用,充实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二是加强各类社区文化兴趣协会建设,从中发现有专长的文化骨干,及时吸收到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中来;三是加强同本地艺术团的联系与合作,从艺术表演骨干、退休或在职教师、文体爱好者中,采取自愿报名、组织考核的办法,选聘一批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又热心社区服务工作的人才,担任社区文化活动辅导员,负责组织、指导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四是引导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参加社区文化建设。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定期、定点,面对面地指导基层文化活动,是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性,提高社区文化活动水平的重要途径。五是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开展驻地单位与社区共建共享活动。充分发挥驻地企业、机关、学校人才聚集的优势,将驻区单位的文艺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增强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同时,最大限度“盘活”小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的硬件设施、各类人才优势的社区文化资源,开展与驻区单位文化共建共享活动,积极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六是定期举办社区文化骨干培训班。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社区文化与管理”、“如何组织社区艺术团队”、“大型群文活动策划与组织”、“群文活动方案的制定及总结”等,不断提高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举办秧歌、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辅导班,组织学员到一些先进社区进行考察、观摩,强化学习培训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娱乐的能力。

(五)推行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鼓励选派优秀的机关、街道干部到党务人才薄弱的社区任职。一是锻炼了干部,使他们更加了解基层工作实际,使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愿望和要求;二是促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化,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同工作的水平有了提高,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党员和社区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增强。这些下派干部在社区党建工作中以自己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搞好“传帮带”,并利用召开支委会的时机,认真组织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学习有关党务知识,积极指导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提高了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威信,凝聚了社区力量。

(六)建立可靠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问题

要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预算,创建有利于社区工作发展的财政体制。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在必要的财政支持体制,要保证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使社区工作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建立可靠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制定出台社区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区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二是要设计并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区工作的专业人才价值。对于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区人才及机构,可设立各级各类灵活的表彰奖励措施,采取嘉奖、评优、培训、保险等多种方式,激励社会工作者,吸引优秀人才,使其在发挥作用中逐步提高社会地位、职业威望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使社区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三是对于事业单位的社区工作人员,要积极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做好“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从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要适应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研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体制和合理的薪酬指导标准。

(七)尽快制定出社区工作人才规划,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落实中央精神,结合各地区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相关内容,在人才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新突破,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的覆盖面,将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服务的群体,提高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抓紧制定各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从现状出发,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的客观需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不同时期的培养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计划性、实施性,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八)积极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面对现有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情况,加大改革力度,是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充满生机活力的社区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和首要任务。一是制订目标规划,优化干部配备。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明确工作目标、选人标准、选拔方式等,同时,要加强居民区党支部建设,突出一把手这个关键,选好配强支部书记,有条件的居民区还可探索党支部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的办法。要实行职业化管理,交叉兼职,通过民主选举使居民区党支部成员依法进入居委会领导班子,为提高班子效能、加强党支部对社区工作领导、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改革选人方式,推行竞聘上岗制度。针对社区干部来源单

一、人才欠缺等问题,要拓宽渠道,广辟“才源”,采取公开招聘、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形式,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要特别重视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进社区工作,以加快解决干部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并提升社区工作的文化含量,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声誉。三是积极推进社区干部轮岗交流和条块之间的交流。交流一方面是锻炼培养社区干部的一个好途径 。(完)

管老师,你好,我1号要到清华大学学习,麻烦你对这篇文章做一些修改。

州组织部领导看后,认为文章写得很好,为了保障让自治区入选,特提出如下修改意见,供你修改时参考。

1、第一部分,把社区干部的作用方面的内容增加一些,比如,在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

2、第二部分的存在的问题部分再提炼一下,有些内容可以进行一些合并概括。

3、对策建议部分的对策要针对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接,不要和提出的问题相脱节。有些内容可以再归纳提炼一下。

文章修改好后,直接发到州组织部这个邮箱(2337204@163.com)在下周一,8月2号发过去。谢谢。

第四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是和谐街道建设的有效途径

刘宝文

(2006年3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这们党顺应历史、面向未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与理论升华。作为街道和社区,担负着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地位的重要职责,必须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真正落实到基层。而建立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正是构建和谐街道的有效途径,共建构和谐是经实践证明的一条成功经验。

一、共建之路是构建和谐必由之路

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发展,街道和社区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最突出的是,大批“单位人”成为“社会人”涌入社区,失业人员剧增,就业压力增大;政府职能下移,社区管理服务任务空前加重;社区硬件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与社区薄弱基础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光荣街道为例。

1 2001年刚划并社区时,5个社区没有一处像样活动室,电脑、彩电等设施更不敢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面临两条路:一条是街道投资单枪匹马自己干,第二是发动社会搞共建。我们选择了后者。事实说明,这条路走对了。五年来,正因为坚定地走上了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路子,不仅街道经济五年迈出五大步,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01年增长50%,五次被区授予“两增一保”优胜单位称号,而且依靠辖区驻军、单位和企业支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大合唱”,为社区无偿提供两处、计340平方米活动室,价值50多万元,提供照相机、打印机、图书、宣传板、健身器材等设施,价值20多万元,使社区活动总面积一跃达到1300平方米,总藏书9000册,全部实现社区硬件建设标准化。也正是在辖区驻军、单位合力合作下,初步建成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和谐为目标、以共建为纽带、各方参与、优势互补、条块结合的“大党建”格局,组建在职党员为主体的8支志愿者队伍,普及“社区党校—特色课堂—炕头小组”+党建理论研究会的学习型社区模式,建成友谊路等5条花卉街、30处花坛和3个绿色社区。第一次由企业出资建立9户居家养老院,每年救助300多个贫困家庭,安置再就业500人,从而找到了完善社会保障

2 体系的支撑点和社会稳定的切入点。现实告诉我们,共建能构和谐,共建能促发展。走好共建路,是构建和谐街道和社区的重要途径与必由之路,可以说,没有共驻共建,就没有和谐“光荣”的今天,共驻共建不仅对街道社区发展功不可没,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是举足轻重,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越走越宽广的正确道路。

二、共建局面要靠创新工作来打开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形势需要和街道社区工作规律,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展创新的工作,以实现思想认识的新高度,工作思路的新境界,工作载体的新进展,工作方式的新变化,工作成效的新提高。

达到上述“五个新”,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在创新的思路指导下,始终抓住两个基础环节,也是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健全组织,创新领导载体。共建构和谐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作保证。象我们街道成立的“党建工作(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联谊会”、“社区建设协商会”和“在职党员联络站”;聘请

3 驻军首长和区职能部门领导担任社区名誉书记、名誉主任,进入领导班子,参与决策;坚持社区与驻军、企业结成军民、社企共建对子,就是加强组织载体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领导体制的创新举措,在构建和谐中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共商街社建设大事的作用。二是搭建“舞台”,创新活动载体。共建构和谐不是讲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创造和设计出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调动两个积极性,找到一个结合点的载体,搭建起活动的“舞台”。我们街道几年来开展的“思想工作联做、社区建设联建、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经济工作联抓、文化事业联兴”及“党建共商、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搞、贫困共帮”的“六联六共”活动;新华社区与军利厂开展的“六个一”活动;友谊社区与区园林处开展的创绿活动,都是既能体现创新精神,又能充分发挥辖区驻军、单位和企业积极性的舞台,有了这样的“舞台”,街道建设诸多难题则迎刃而解。实践说明,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构建和谐街道,没有健全的组织和领导不行,没有适合各自特点、能调动共建双方积极性的活动方式和渠道也不行,一句话,没有创造性的工作不行。从我们街道的探索看,只有把握规律性、创造性,从工作思路到工作

4 载体实现全面创新,才能开启活力之源,由一个积极性变为多个积极性,形成合力,打造共建构和谐的崭新局面。

三、共建机制要由互利互惠来巩固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构建和谐街道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开几个会、发一个号召就能凑效,而是要打牢感情基础,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使感情不断升温,关系日益密切融洽。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实践体会是,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用制度作保证。即建立走访慰问制度、节庆联欢制度、大事协商制度、重大活动相互参加制度。有了这些雷打不动的制度,共建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发生分歧意见也能很快达到谅解,资源共享势必水到渠成。二是多为共建单位办实事。社区共建与做其它事一样是相互的,要取得驻军、单位和企业的支持,首先要为对方多做贡献,即所谓欲取则先予之。几年来,光荣街道正是坚持这一点才获取了共建的成功。诸如,设立爱兵习武奖和支教奖,街道年年拿出相当数量资金慰问驻军和支援教育;为军嫂优先就业“单打一锤”;为企业扶强做大加强服务力度,帮助解决用地、办手续困难;为解决派出所办公楼投入20万建设资金;甚至把迎春对联贴到企业门口,把文艺节目演到军营,社区

5 干部与战士同度除夕夜。所有这些,无不对维系和巩固共建机制、构建和谐街道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不难看出,共建构和谐必须以增进感情为基础,以互利互惠为原则,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前提,而不能只顾一头热或搞片面性。比如,对已成为街道经济主体的民营经济,就不能一面搞共建,要求民营企业发挥作用,另一面又对其另眼相看,相反,必须坚持放心、放手、放开的方针,加强服务与沟通,解决他们发展中的难题。只有坚持这样互利互惠的原则,才能巩固共驻共建体制,达到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的目的。

第五篇:探索创建和谐企业有效途径

物资供销分公司党群工作部

(2010年10月)

摘 要: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建设和谐企业,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环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承担着重要任务。物供公司通过创建和谐企业,使公司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了物流产业健康持续跨越发展。物供公司先后荣获邯郸市文明单位、省政府国资委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3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国5A级物流企业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和谐企业;企业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经济建设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建设和谐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物供公司在创建以人为本和谐企业过程中,实施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物流产业科学健康的发展。

一、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现实意义

1.创建和谐企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创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基于国内外形势判断,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着眼于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构建和谐

1 社会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旋律,得到全社会和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2.创建和谐企业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本质需要。近几年来,随着企业的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劳动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频现的形势下,作为物流企业必须构建和谐的经营体制,学会在理性的发展中去寻求妥善化解矛盾的方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顺利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诸多难题,达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赢,在社会上树立起“重品牌、讲诚信”的良好形象,为物流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宽松环境。

3.创建和谐企业是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企业要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维护职工权益;解决企业和谐发展问题,不仅是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创建和谐企业的深化和拓展,解决当前物流产业发展诸多矛盾的现实需要。切实维护好职工利益,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保证。物供公司把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当作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重视改善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同心协力建设和谐企业,

2 营造出企业和职工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氛围,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创建和谐企业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发展观是创建和谐企业的统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更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关键。

物供公司作为集团公司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之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胆地破旧立新,以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谋发展,抓经营、促管理、创效益。紧紧把握企业与市场,科学分析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捕捉机遇加快发展,调整经营理念,大胆改革创新,促进了企业发展。同时,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参与国内外竞争,扬长避短,借力发展。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对物流产业发展影响下,公司针对阻碍企业科学发展的16个突出问题,制定出7项应对危机的举措:一是建立了公司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果断决策,在“危机”中寻求商机;二是成立了应收货款回收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收账款额回款工作目标,下发了《应收账款回收管理办法》、《应收账款回收实施方案》、《鼎峰公司业务流程补充规定》等文件,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头,严明责任和奖惩;三是严格执行“日调度、周分析、月报表”制度,每周增开专题调度会,研究一周货款回

3 收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及时解决问题;四是组织业务精英对客户的欠款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抹账、催讨等多种手段,加快货款回收力度;五是采取每日分析、每日汇报的制度,加强了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实现了三流合一;六是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加大资金调控力度,严格“一支笔”审批制度,使执行监控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公司资金正常运转;七是在物流运行的各个环节上建立有效风险管理系统,加强重点项目的财务管理、经济责任、合同签定、合同执行等关键环节的内部审计,有效规避和防范经营风险。

(二)企业文化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思想基础。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鼓舞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职工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激励功能,对发展企业,造福职工具有重大作用。

物供公司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以文化促和谐。一个企业正常有效运转,主要有两条纽带发挥作用,一是产权制度纽带,另一个是精神文化纽带。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成为和谐企业,融入和谐社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公司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鼓励、协调、约束和塑造形象的作用,把制度方面硬的规定与文化方面软的约束

4 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了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找准物流产业与企业文化切入点,确立了鼎新文化,并建立了“鼎新文化”广场,设立了廉洁文化教育警示牌版160多块,建成了廉洁文化走廊;制作了“从业警言”灯箱70多个,修建了廉洁文化路;建立了行政权力公开栏和厂务公开栏27块,开辟了权力公开一条街;建立了310平方米的廉洁文化展览室,制作成了廉洁文化展板200多块,包括了法律法规知识、最新反腐重大案例等,定期对员工进行巡回教育,有效增强了干部员工廉洁自律和勤廉从业的自主能力。廉洁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渐渗透到社会,先后被峰峰集团指定为廉洁文化教育园区,被邯郸市峰峰矿区、邯山区、复兴区指定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先后有350多批15000多人次到公司学习观摩和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2009年3月份,河北省人民检察院转发了该公司的预防职务犯罪经验材料,建议此经验材料在全省国有企业介绍推广。通过把企业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作为职工的行为准则,融化于心,规化于行。营造出了上下和谐、政令畅通、运转有序、文明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方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以企业文化推动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在09年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必保完成220亿元,最终实现物流产业可持续、快速、

5 健康发展。

(三)安全生产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前提。安全生产事关广大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和谐企业也就无从谈起。必须以提升职工的素质为基础,以精细管理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保证,以企业文化为支撑,筑牢安全“长城”,打造安全型企业。

物供公司把安全生产作为职工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幸福,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与此同时,公司加大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力度,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安全也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有安全才有和谐”的思想,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事故救援演练,提高职工风险防范能力,加大对安全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提高公司安全科技装备水平和安全管理的“含金量”。加大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力度,积极发现和整改存在的隐患,对存在隐患的要严审整改,绝不迁就。

公司在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在公司实施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的安排意见》,制定了安全培训计划,加强实施过程管理。组织举办了职工代表和群监员培训班,有150余人参加了安全知识学习培训,并对50名群监员进行了考试。组织开展“安全谈心”、“安全生产双百日承诺行动”和“安全消防演戏”。还组织七个岗位工

6 种160余人进行了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武,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素质和技能。

(四)推进民主管理,维护职工权益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根本保证。职工群众是创建和谐企业的主力军,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物供公司把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了长期公开的信息交流通道,收集职工的意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关心职工生活,推进送温暖工程,做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扎扎实实地为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实现企业盈利长期稳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职工的福利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着力构建经理信箱、主席维权热线、职工牢骚本“三位一体”的诉求机制,解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近年来,通过经理信箱处理事件两起,主席维权热线办实事好事20余件,职工牢骚本解决问题26件。面对物流销售收入225亿元的目标任务,物资配送任务变的愈加繁重,为坚决完成配送任务,组织召开了民主恳谈会,集思广益,打破了传统限制,提出“三提前”工作法,采取提前打印配送单、提前确认配送车辆、提前备料办法。通过使用三

7 提前工作法,物资配载率由82%提高85%以上,配送率始终保持100%。公司在车间工会建立了职工牢骚本,职工把自己的思想、难题记到“牢骚本”上,车间工会主席针对职工在“牢骚”中反映的问题,结合车间党政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截至9月份,共收集牢骚160条,解决牢骚80条,为公司创建和谐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开展了“月度走访、季度救助、年送温暖”活动,切实加大了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十六名“爱心帮扶救助站”联络员,每月到公司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摸底并向帮扶联络站进行反馈,爱心联络站将符合救助情况的困难职工进行汇总并上报,经工会委员会讨论审核,根据困难程度给予救助。1-9月份,为公司16户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4100元;开展“年送温暖”活动,成立“春节送温暖”领导小组,公司党政工领导分头对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春节走访慰问困难职工41户,发放救助12600元,送去组织的关怀。帮扶结对子,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先后有200余名党员与职工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侯秀芹是公司退休职工遗属,无儿无女,身患三叉神经病,每月只能靠公司发放的30元退休职工遗属补贴维持生活,生活十分困难。公司工会主席桑长山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与侯秀芹结帮扶对子,想方设法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桑长山曾多次带慰问品和现金到家进行看望慰问,鼓励他要勇敢面

8 对现实,战胜病魔。每逢春节、中秋等节假日,桑长山同志都带着慰问金、食用油、大米等物品到家中看望,还组织团青服务贴心队到他家进行大扫除。工会把他列为日常救助帮扶救助对象和红十字会帮扶对象侯秀芹深受感动。通过实施帮扶机制,营造了稳定和谐的企业良好环境。

结论

创建现代和谐企业,是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的有利途径,是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龚志宏.关于构建和谐企业的若干思考 [J].企业经济,2006.9. [2]田忠财 崔所臣.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企业[J].抚顺党建,2008.5. [3]张雪琴.略论构建和谐企业[J].企业经济,2007.6. [4]宋玉春 傅蕴德. 浅谈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的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2007.增刊

上一篇:话题作文素材精选下一篇:会销工作流程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