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2024-04-26

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精选6篇)

篇1: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学校名称: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庄河分校 年

级: 王锦澎霖 专 业: 王锦澎霖 学 号: 王锦澎霖 论 文 作

者: 王锦澎霖 指导教师: 王锦澎霖 工作完成日期: 王锦澎霖

目 录

论文摘要....................................................I 关键词......................................................I 正文

一、行政伦理的内涵....................................1

二、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现状............................1(1)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我国行政伦理存在问题的原因.......................2

三、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3(1)行政改革的应有之义,政府行政公正性的保障.........3(2)预防和防止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途径...........4(3)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效政府的重要措施...........4

四、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5(1)加快行政伦理立法.................................5(2)完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6(3)加强行政伦理教育.................................6(4)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7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0 论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党员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并把德的要求贯穿于干部培养使用的全过程,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一句话,就是“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实际上是阐明了行政管理领域建设中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的影响,行政管理领域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行政伦理问题。随着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深入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健全的形势下,在公共服务型政府背景,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行政伦理道德体系并应用到现实的行政管理领域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就此问题着重讨论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关键词:行政伦理 道德 行政改革 公共管理 政策 制度 途径

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王锦澎霖

一、行政伦理的内涵

所谓行政伦理,就是伦理在公共行政关系、公共行政活动中的体现;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国家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领域,在实践执政为民,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应然关系以及调节这种应然关系的伦理规范,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国家公务员由于内化伦理规范而形成的伦理品格。行政伦理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是政府过程中的伦理,是关于治国的伦理;不仅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而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伦理渗透在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政府过程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诸如行政体制、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监督、行政效率、行政素质等,直到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之中。行政伦理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导向功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常修为政之德,长思贪欲

[1]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关于行政伦理基本问题的深刻阐释。行政伦理建设的核心理念是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增强公仆意识”。

[2]

二、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果之一就是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及相关配套法规、政策的出台,使得我国公务员制度更趋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已基本建立。但是,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还没有提升到法制国家基本制度的高度,部分公务员的行政伦理道德存在问题,不适应建立“高效、廉洁和公正”政府的要求,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是当前行政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点:我国对行政伦理的监督虽有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但缺乏完整、严密的监督制度和相应的法规;对一些违反行政伦理的行为处罚太轻,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个;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一手遮天、以权压法,阻扰,压制有关部门的调查、报道。更重要的是,由于官官相护的现象的存在和对权力的监督往往陷入复杂的人情网,权利网中无法自拔;机构臃肿造成僧多粥少,不利于提高公务员待遇,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滋生腐败;人浮于事现象严重,使得一些公务员空虚无聊、寻求刺激,最终走向腐化;干部的升迁任免机制不健全,出现走后门、拉关系、跑官、要管等问题,使的一些德才兼备的公务员得不到重用。

(二)、我国行政伦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行政伦理理论与行政改革现实分离。行政管理应以实现伦理价值为目标,行政管理的过程应体现行政伦理理念并受行政伦理规范的约束。理论上说,行政改革,无论是政府机构的调整,还是政府职能的定位,都离不开行政价值观的指导,行政伦理理论应当为行政改革提供价值目标和理论引导。但现实的状况是,我们行政伦理理论研究落后于行政改革的发展,没有很好地反映行政改革现实发展的需求,不能对行政改革起到应有的理论引导作用;现行的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基本上沿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对行政与伦理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不够,对现实中行政人员的伦理困境和冲突研究不够,没有概括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对行政人员有现实引导性的道德规范。

行政伦理规范与政策和制度相分离。行政伦理规范与制度相分离表现为行政规范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3]公共行政活动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目标的合理调整和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的组织体系,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始终把实现和维护社会正义视为其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行政改革基本上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重塑政府体制的改革。因而行政改革主要是以效率为目标,没有把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作为改革的目标。官民关系这一对基本的行政伦理关系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体现。以

就是以公正和服务作为政府行政的宗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公务员正确处理政府和公民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权力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一句话,就是要正确处理各种行政伦理关系,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

(二)、预防和防止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途径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预防和防止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反对和防止腐败”。表明中央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转到了“惩”与“防”并重。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各类管理制度的漏洞不断制造和滋生各种腐败,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制和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对于促进、保障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推进廉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全球范围的行政改革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也给行政伦理和行为标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政府职能转移;公务员与公民关系的变化;全球一体化以及对其它伦理和文化规范的接触;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等等都使原有行政伦理规范变得模糊,这是导致许多公务员走上职务犯罪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在新的形势下,加强行政伦理规范建设,可以使模糊的道德规范明确化、稳定化,使公务员明确自己行为的“应当”与“不应当”,从而对于腐败起到预防和警示的作用。

(三)、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效政府的重要措施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效政府的重要措施。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直非常重视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从建国初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上始终严格要求,与时代同步。但是由于缺乏法治环境,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制度,随着领袖崇拜和政治人格化的神圣性的消解,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失去了往日的政治约束力。特别是随着传统计划体制各种弊端的暴露,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机构重叠臃肿、职责不清相伴随的是人浮于事、官僚主义、责任意识淡漠、缺乏进取心等严重违背行政伦理道德的现象,其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务员行为规范。公务员行为规范致力于解决公职人员私人利益和行使权力时公共利益的冲突问题。它分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有道德规范法律化的趋势。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行为

5为的善恶价值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修养的心理道德活动过程。行政良心在行政行为中起着指导、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行政人要主动发挥行政良心的自律作用,需要不断地“关注自我”和内省。

(四)、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6]行政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在当前严峻的行政伦理失范的形势下,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逐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健全行政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必须建立健全行政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实现“三大转向”:一是由被动防御为主转向主动防治为主;二是由权力防治为主转向制度防治为主;三是由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

2.科学合理设置职权。对要害部门、实权部门和重要岗位等“事故多发地带”的权力要适度分解,合理分配,实行职能交叉,使单个人不能形成对权力的垄断,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关键要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主要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加工作透明度,使权力的运作“暴露在阳光下”。另外,还要实行并健全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异地交流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

3.强化公众参政能力培养。在我国目前传统实践中,由于受专制主义、官本位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领导干部置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于不顾,这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要实现还权于民,就必须保证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并为其提供合法、合理的渠道,增加行政的透明度,使行政官员真正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还必须强化公众的参政意识,强化他们的伦理行政意识,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

总的说来,行政伦理与公共责任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当前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来说,如何设计和构建一套合理的或合乎理性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并输入到现实的行政系统之中,是至关重要的。行政伦理的构成是行政伦理建设的基础,行政伦理实践更为重要,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措施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使行政伦理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结束语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间两年的大连广播大学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在此,我想对电校和电校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表示我由衷的谢意。感谢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庄河分校给了我两年的深造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电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两年来的关心、鼓励和陪伴,是你们让我轻松愉快的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回忆起来这两年里到处充满了感动。同

篇2: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当代行政正不断趋向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与要求,以“管理主义”为主导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范式逐渐受到以“责任中心主义”为价值核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批判和取代。顺应世界大势并联系中国现实,2004年温家宝总理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专项阐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在我国日渐深入。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1]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职能、制度、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较之传统的“统治型”、“管治型”政府都有根本性转变。其关键在于各级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行为,其特征是突出强调行政伦理及其制度化建设。因为,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行政伦理人格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针对我国目前行政伦理失范的种种表现,建立、完善并有效的执行体现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精神的制度体系尤显紧迫。

一、行政伦理制度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之要

1.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社会治理模式变化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史,是以统治型、管治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为基本发展模式的。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统治型国家治理模式,由于统治阶级与人民利益的根本对立,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能以控制社会为己任,自上而下的统治是政府治理的最主要的特质,统治是其思维和实践态度。通过政府机构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垄断性和强权性的管制活动而将“官本位”和“权力本位”推向极致。作为真正的制度框架—权制的幌子,行政伦理思想少有广泛而实际的应用,行政伦理制度化也基本是思想家的空想或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实现权制的工具和手段。

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管理型治理模式(管治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是对效率的追求,体现为治理方式上对理性的强调。以法治为主要管理方式,管理职能成为政府行政的核心职能。它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和法制的健全,力图以法制来保证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法进行管理是最为突出的特色。但受企业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以“经济人”为假设,重法律制度而忽略了行政伦理的基础地位,重效率追求而忽略了人的价值。在满足了单一中心治理结构的需要的同时,因成本巨大而逐渐丧失了公共行政中的公共性。

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是服务型模式,政府应在社会本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配置职能,以从根本上转到为社会服务上来。由过去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全部内容的服务型政府,其本质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在国家行政体系中,行政伦理上升到制度层面,建立一套行政伦理法律规范体系,再不是权制的工具,也不再仅仅是约束行政行为和社会治理的控制框架,而是促进行政组织和个人提升道德能力水平,更好地体现服务型政府民主、公平、正义、责任、效益、法治、和谐、信用、自律等价值追求,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的需求,以促使人的价值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全面实现。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需要

行政伦理建设是他律(外部控制)与自律(内部控制)的有机统一。其中,内控应为根本。因为“塑造行为的能力最终来源于一系列内化了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而不是来源于外部的规则和程序”。[2](P154)然而,加强伦理法制化等外控要素在目前却显得重要而紧迫。首先,道德发生学证明,人总是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责任行为是在限制、要求、界限、标准和制裁中获得的,而不是在劝说、教育和感化中寻求的。”

([3]P141)行政人员良好行政伦理行为必须通过长期遵照行政伦理相关法律法规方可养成。其次,现实行政实践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而缺乏道德自律、滥用自由裁量权正是以贪污腐败为突出特征的屡禁不止、花样频出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重要致因。尤其是当应有的良知和自律能力、传统的宣传教化甚至伦理规范都远远不能阻止失范行为的泛滥,更不能迫使那些位高权重、“超级自由”的行为失范者付出足够高的代价时,就极易使之自我异化为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恶性毒瘤,成为制约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实现,严重影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且会加剧社会矛盾,加大党提升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所面临的“四大危险”[4],甚至使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遭受巨大的挫折。因此,以法制建设为重点,通过法律强制与道德教育的刚柔并济地保障社会伦理及行政伦理规范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操作性,大力提升行政伦理道德规范职业化、标准化、法律化和制度化水平,就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基本方略之一。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化解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的需要

所谓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是指制约公共行政决策和执行而又相互排斥的多种责任要求、利益驱使和价值指向在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冲突情景。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不可避免地困扰着行政人,考验他们的法律素养和道德品质,影响行政品质,挑战公共行政民主精神和公正价值。而所有人性假设都无法回避行政伦理困境----不论是西方“经济人”的审视还是我国“公共人”的期待乃至试图综合两者正面价值的“比较利益人”[5]假设。现实公共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行政组织和个人时时可能因复杂的角色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法理与情理交错而陷入伦理困境又必须做出选择的过程。因此,通过系统的行政伦理制度建立,形成负责任的管理模式,才能在“一旦冲突发生(任何组织都会发生这样的冲突)的时候,它们就可以提供正确的影响力以解决冲突。他们所提供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核查和抵消组织的腐败、自私自利以及专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核查和抵消个人的腐败、自私自利以及专制。”[6](P228)即通过一个合理机制来确定各种要求的优先顺序,可以较好地避免各级行政组织和公务员陷入诸如“服从上级”的层级型职业伦理还是“服从法律”的责任型职业伦理等两难选择的尴尬。通过把基本的、普遍的行政伦理上升为制度,以明确的形式公诸于众,加大依照制度实施奖惩的力度,就能为解决执行政策与服务公众之间的矛盾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提供前所未有的有效解决途径。

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一个迫切、艰巨而需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探寻和把握正确的原则。坚持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的辩证统一

制度伦理是指行政伦理制度本身的合伦理性。即制度的内容和执行都应蕴含和体现政府的伦理追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行政伦理原则。公平正义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伦理和本质属性,民主、和谐、责任、效益、法治、诚信、宽容、自律则是其重要的伦理意蕴。行政伦理制度必须充分地蕴含和体现上述内容,从而激励行政组织与个体强化责任情感意识,自觉实施符合行政伦理的行为,为建立一个良法善治、多元宽容、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和社会价值支撑。伦理制度,是指把一定社会的行政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它强调行政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将道德的非强制性转化为以法律、制度为后盾的强制性,突出了法律制度的约束作用,是行政伦理价值实现的坚实基础和强有力保障。忽视制度的伦理化,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没能体现正确的道德伦理追求,则有可能使行政行为在合乎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的同时,却背离了以民为本的服务宗旨,甚至为种种恶行提供方便,以至于造成善行者也被迫抑制自己行善的欲望、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忽视伦理的制度化,就无法展示具体的、明确的、系统的道德要求,行政伦理道德将成为抽象的存在,丧失可操作性和应有的作用。近年来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严重,一个公认的原因是忽视了行政伦理制度的安排。

建立制度控制与道德自觉的有机联系

虽然中国行政伦理的现实显示出加强伦理法制化等外控要素建设的重要和迫切,但必须明确,伦理法制化是必要却不是唯一和根本的途径。所有外控要素要转化为现实的行政秩序,必须经过被行政人员有效内化、成为其道德自觉并外化成行政行为。强自律、重内控是行政主体性的要求,也是行政组织与个体提升道德能力的实质和意义所在。当然,行政伦理作为规范行政人员行为的价值标准体系, 不会自发地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规制, 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行政人员的内在道德要求。制度控制恰是为了制约和惩罚伦理失范,激励、弘扬和更好地实现行政道德自觉,实现由外部控制至道德自觉的有机转化。因此,必须以道德自觉为根本,以制度控制为重点。

注重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现实结合我国自古以来不乏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代表的可贵的行政伦理理念,但系统研究行政伦理却刚刚20多年。西方则已有百年历史。行政伦理制度的建设需要累进式探索,也需要继承与借鉴,更需要紧密结合现实。如变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为执政为民的理念,建立以人民是否满意、答应和高兴为评判标准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制度激励和督促公务员“修身正己”、实现行政主体人格的不断完善和职业道德能力的提升;变儒家的“礼法并用”为“德法兼治”,突出行政伦理制度建设,实现以德行政与依法行政的互补与融合。毋庸讳言,西方近现代行政伦理及其制度的研究更为科学、客观,更适应现代社会制度,我们应大胆借鉴,如通过完备、细致,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明确政府的职能和履行职能的方式,规范行政权力,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及对政府行政过程的监督,建立“高效、便民、透明、责任政府”等。但现实的行政过程中,中西方传统的核心观念、行政组织和官员的服务对象、行政伦理制度的建设环境和特点均有较大差异,切忌照搬。应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的当代价值、融合近现代国外先进的行政伦理建设思想和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行政伦理思想为指导,构建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行政伦理制度体系。

兼顾组织制度与个人规范的同步建设

我国已往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对行政人员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上,忽略了常常使人陷于行政伦理困境而难以实施道德行为的组织和其权力形式,忽略了组织内部的层级制度、政策及程序对道德行为的压制和对非道德行为的助长。而要通过组织制度的完善遏制行政伦理集体失范行为、消除对道德行为压制的因素,同时提升行政组织及个人行政伦理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兼顾组织制度与个人规范的同步建设。

参考文献:〔1〕刘熙瑞《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P5

〔2〕〔3〕〔6〕[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篇3: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一、行政伦理建设相关概念界定

1. 行政伦理的含义

一般认为, 所谓行政伦理, 指的是行政主体 (包括政府组织及其公务员) , 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 所应确立和遵守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伦理规范的总和, 是行政权力的使用者 (行政权力主体) 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

2. 行政伦理建设的含义

行政伦理建设就是指通过伦理的方式, 实现行政人员道德自觉, 实现公共行政与社会和谐互动的措施和行动过程。

二、中国行政伦理建设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稳步推进, 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就目前我国行政伦理建设而言, 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下面就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并逐一进行分析。

1. 行政伦理的前提方面

⑴环境前提。从上述对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历程研究可以发现,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注重道德教化, 比较重视精神方面的呼吁。行政伦理建设主要由当时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政治家们或者说是统治者的政策主张推动。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在影响着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 使得如今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主要依靠道德教化、自律等精神呼吁来进行。中国的行政伦理依然笼罩在“人治”的阴影之下。

西方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法治与人治何者有利的问题, 并明确主张法治, 他还规定了“法治”的两个含义:一是已设立的法律应获得普遍的服从;二是人们服从的法律应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西方行政管理在法治的背景下, 有良好的法制系统做保障, 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能够比较规范地行使公共行政权力, 也能规范好自身的伦理行为。

从上面的分析, 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行政伦理建设是要以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依撑的, 它必须以法治条件为前提, 只有在法治的背景下, 行政伦理建设才能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

⑵人性假设前提。中国和西方国家关于贯彻行政伦理规范的方式是不同的, 中国对行政人员伦理行为的规范更多靠自律, 道德约束, 而西方对行政人员伦理行为的规范约束有着较为完善的体制。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 笔者试图从人性论的视角对此差别进行分析。

对人性的假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从上面对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梳理, 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中国行政伦理影响至深。中国一直推崇的“性善论”坚信“人性”能够靠自律和内心的坚守来养护, 认为只要注重道德教育, 不断地进行伦理规劝, 人性就能始终保持在“至善”境界。我国之所以没有建立起道德立法这样的制度性约束, “性善论”的人性假设是功不可没的。

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上是性恶论的, 认为仅仅靠人自身的道德本性制约主体的“恶”是不可靠的, 因此他们更注重建立起人性之外的完善制度, 通过压制恶来达到善的目的。

2. 行政伦理制度规范方面

⑴行政伦理制度化不完善。由上述对中国行政伦理建设实践的梳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发布与确立, 不难发现, 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制度雏形已经显现, 但还很不完善, 有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我国并没有出台有关行政伦理的专门法律, 行政伦理的制度也多是以文件、规章等相关规定进行完善, 靠行政人员自律, 其约束力和权威性明显不够。

⑵行政伦理监督机制问题严重。我国既没有行政伦理的相关法律, 也没有行政伦理的管理机构。而且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主体地位不高, 监督力度不够。从目前各行政监督主体的实际情况看, 大都处于附属地位, 因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制约权力和手段不够强大, 监督缺乏力度。

总的来说, 行政伦理监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独立的行政伦理监督机构;监督环节有疏漏;预防监督环节较薄弱;上下级监督缺位;党和政府之间的监督缺位;舆论监督的缺位;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缺位。

3. 行政伦理运行方面

⑴过度强调行政人员个体伦理建设忽视组织伦理建设。行政人员个人伦理和行政组织伦理都是行政伦理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组织伦理建设方面, 因为传统政府本位思想的影响, 人们在谈到行政伦理建设时更多地聚焦到行政人员的个人伦理行为上来, 把它看作一种行政人员的自律行为。一旦出现行政失范现象, 人们更多地把责任归咎到具体的行政人员自身素质方面, 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却很少去质疑整个行政体制的问题。

⑵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西方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行政伦理管理机构, 如美国联邦政府行政系统内设立了政府伦理办公室。除了西方国家, 很多亚洲国家也设立了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而反观我国, 由于行政伦理制度化问题严峻, 在这种形势下, 就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了。如果设立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来负责行政伦理建设, 将行政伦理由自发的行为转变为约束的强制的行为, 相信我国的行政伦理会有很大改观。

4. 行政伦理行为方面——行政人员陷入对人民负责还是对上级负责的两难困境

面临着对上级负责还是对人民负责的两难困境是政府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形。当陷入这种两难困境时, 政府或部门在权衡利弊得失后, 往往会选择保护地方利益或部门利益, 对人民负责和对上级负责都不能得到保证。而对上级负责的政府又往往缺少相应的制度保证, 无法在上级与人民的之间有效地平衡。“经济人”理论认为, 不仅行政人员具有“自利”本性,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而且政府也是“自利性”的组织, 追求“特殊利益” (而不是公共利益) 。行政组织在公共行政权力运行中担负着重要的公共角色, 其组织目标却是“特殊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组织和行政官员一般是通过“官僚主义”的行为方式和利益集团来实现“特殊利益”。他们可以利用其所处的特殊地位, 特别是其所掌管的公共权力, 用提高服务代价、降低服务质量等方式, 达到谋取自身特殊利益的目的。同时政府部门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和依靠利益集团的资助来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特别是在和利益集团利益紧密相关的领域, 政府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 看似维护公共利益, 实质却是维护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

5. 行政伦理价值观念方面

⑴公共利益和政府利益的权衡。在西方, 判断一个政府合法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看其统治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否是公共利益。可以说, 维护公共利益是西方政府的准入原则。根据契约思想和委托-代理理论, 人民与政府是一种授权与被授权的契约关系。人民是政府的委托人, 把公共权力授予政府代为执行, 政府是人民的代理机构, 政府的行为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公民通过选举或者服从使得政府具有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当然公民也期待回报, 希望政府能够保障自己的权利并提供良好的服务。政府也只有通过向公民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获得公民的承认与支持。因此, 在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公共利益至上。

而在中国, 虽然提倡执政为民的思想, 但是并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 它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精神层次的提倡和呼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 封建思想依然有大量残余甚至还根深蒂固, “政府本位”的思想在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市场, 因此中国现时的行政伦理既有“政府本位”又有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很多事实证明, 在具体的实践中, 政府更多的情况下并没有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⑵以中国的伦理底线视角看中国行政伦理建设。从社会上曝出的一系列恶性事件来看, 中国的伦理底线一再降低。事关最切身利益的食品行业层出不穷丑闻的出现, 已经深深震惊了国人。人们尚未回味过来, 这边又曝出了一系列见义勇为却反被诬陷的事件, 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能随便见义勇为的社会。还有其他很多类似事件,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到, 中国的伦理底线在一直降低, 中国人对道德秩序等已经理不清了, 对做人的底线也搞不清楚了。何为崇高?何为低劣?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人们心中已经没有了清晰的答案。以中国如今的伦理底线为背景来看待中国行政伦理建设, 形势不容乐观。

行政伦理是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伦理底线的一再塌陷,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国人对行政伦理失范的容忍程度, 对于不断爆出的行政伦理失范行为, 国人也见怪不怪了。但是中国不能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行政伦理对整个社会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 在伦理底线一再塌陷的背景下, 中国行政伦理建设更应该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伦理水平。

三、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对策

前面从理论和实践、西方和中国的角度对中国行政伦理建设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大胆地对中国行政伦理建设途径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并完善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国外的行政伦理建设实践重要环节。根据“经济人”理论, 行政人员也是一个“经济人”, 他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 并尽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 不能保证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失误和偏差。而行政立法作为一种外部制约力量能够约束行政权使用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行政立法一方面为行政人员的伦理行为提供了行为标准和制约机制, 另一方面也保障了行政伦理建设的制度化和系统化。

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 必须要有行政立法。中国进行行政立法, 首先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出发, 进而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有关行政立法的先进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法律。从中国实际来看, 行政立法的过程必须是渐进有序的, 不能搞一步到位的大跃进式的立法。近年来行政法规条例的出现为行政立法提供了一条思路, 中国的行政立法可以通过行政法规条例来稳步推进, 这样既能为行政人员和普通公民提供了一个适应期, 又为行政立法的推进进行了很好的缓冲。

2. 加强行政职业道德建设

政治教育突出可以说是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特色, 行政伦理建设的推进始终充斥着强烈的政治意味, 行政职业道德建设反而处于了边缘的地位甚至可以被忽视。公共行政的独立地位使得公共行政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职业。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必然要求相应的行政职业道德与之相适应。纵观国外的行政伦理建设实践, 无不独立发展行政职业道德。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仅影响公共行政水平, 而且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的行政伦理状况来看, 要加强行政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 要确立行政职业道德的独立地位, 褪去其浓厚的政治意味。其次, 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其行政伦理素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才能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建设。

3. 设立专门的行政伦理机构与人员

从国外的行政伦理建设的实践来看, 独立的机构与人员也是行政伦理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独立的机构与人员保证了行政伦理建设的专业性, 也为行政伦理建设提供了保障。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从来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 更多地依靠行政人员个人的自我约束, 因此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比较分散, 不够专业。在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中, 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 来推进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建立专门的行政伦理机构和人员的关键是要通过立法来保证。首先, 通过行政立法确定行政伦理机构的合法地位。其次, 通过具体的法规条例来规范行政伦理机构的有序运行。

4. 建立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在行政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可以起到对行政人员加以筛选的作用。在是否拥有道德意识方面选优汰劣, 以促进行政人员队伍的纯洁化。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有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同时还注重民间伦理监督机构对行政伦理建设的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我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行政伦理监督。

从中国目前的行政伦理实际出发, 建立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人大的监督力度。从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出发, 改变其弱势地位, 从而发挥人大应有的监督作用; (2) 推进司法的独立性。我国司法机关的人权、财权、物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同级政府, 司法机关要想独立地行使审判权、监督权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要对司法机关的人权、财权、物权进行改革, 保障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从而使得司法机关发挥其该有的监督作用; (3)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是公众思想和意见的言论表达。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能够促使相关机关尽快有效处理相关事件。要用完善的机制来鼓励公民对行政失范行为进行揭发, 还要加强对举报人的立法保护, 为其举报解除后顾之忧同时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新闻监督具有广泛性、及时性、群众性、经常性等特点, 它的监督作用是其他机构所无法替代的; (4) 加强和完善网络监督。从现实的情况来看, 网络监督力量之强大是有目共睹的, 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方式。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网络监督机制, 使其能够规范化地进行。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 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人们对政府的要求及政府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个方面都面临着种种机遇与挑战。中国的行政伦理问题重重, 行政伦理建设问题的研究为政府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供了许多启示。因此本文从行政伦理建设角度进行研究以期给中国现行的行政伦理建设提供些许思路。

摘要:行政伦理一直是公共行政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 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来自各个方向的巨大冲击, 原有的社会规范在面对新的形势的情况下已经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刻不容缓。笔者对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实践和问题进行了研究, 以期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行政伦理,行政伦理建设,问题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伟, 都爱红.行政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5-28.

[2]陈丽慧.试论中西方行政伦理差异及其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08 (09中) .

[3]林梨苹“.公共人”视角下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8 (6) .

[4]王明锋.当代中国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2009.

[5]伍洪杏.基于理性“经济人”人性假设的行政伦理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 .

[6]刘尚毅.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建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2.

[7]张康之.行政人员的道德意识与行政人格的生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1999 (2) :008.

[8]汪荣有.公共伦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282.

篇4:行政伦理人格塑造途径研究

【摘要】本文试图从公共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别通过对公共行政人员进行公共伦理教育、重视加强公共伦理的责任认同机制、良心调控机制以及伦理修养机制建设等途径来唤起道德性耻感,以期塑造和完善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人格,达到内外合一,知行合一 。

【关键词】公共伦理;行政伦理;人格;塑造 所谓人格,就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人格有正常与异常,高尚与卑下之分。[1]伦理人格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伦理性规定,是个人的秉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所形成的伦理品质和情操的统一。伦理人格体现着个人人格的伦理性,同时也体现着整个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伦理人格可以分为由上到下数个层阶,那种丧失了最起码的人类伦理道德,处于最低伦理人格层次。那种处于最低伦理人格层次的人,可以称之为衣冠禽兽,也就是说他丧失了人格。而行政伦理人格就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及其公共行政人员等公共行政主体同其他部门及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共行政主体的尊严、品格、品质以及其所内在理解与外在实现的行政价值的总和。本文主要从以下途径塑造行政伦理人格。

1要重视加强公共行政伦理教育

行政伦理人格塑造,应当德教为先。德教就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行政官员不能仅仅看到已经划分的职责范围,而必须在思想上把自己的职责联系到位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平正义原则上。只有有了足够多的理智性教育,才能认识到公共职位的道德价值之本,意识到公正这一维度在人格中的缺失,并引起公共行政人员道德性耻感,从而培养起高度的公共节操,作出正确的行政行为选择。

行政伦理教育过程是一个使公共行政人员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对社会主义行政伦理确立行政伦理认识,行政伦理意识、情感、意志、行政伦理信念和行政伦理习惯的统一过程。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要注重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领导干部要打牢思想基础,筑严思想防线,说到底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坚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要坚持培训方法比较灵活的原则,设计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如通过网上授课和学习的方式;可以引进企业中的一些拓展训练和“角色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注意总结典型案件中的教训,举一反三,警醒干部。

2 要重视加强责任认同机制建设

行政伦理责任可以分为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公共行政体制规定了公共行政人员的职责,但是这种职责能否对于行政伦理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发挥真正的作用,还要依靠公共行政主体对行政责任的认可和内化,这就是行政伦理人格养成和完善的责任认同机制。我们知道责任分为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把公共行政人员内化了的客观责任就是主观责任。我们强调主观责任,主观责任实质上就是将外在的客观责任内化为主观责任的机制。而前面已经讲过,公共行政人员能否尽其主客观责任也将成为他们产生道德性耻感的根源。所以,公共行政人员在作出公共行政行为之前需要公共行政人员对这种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从而选择符合行政伦理要求与符合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共行政行为。为做到这一点,建立公共行政责任认同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3要重视加强良心调控机制建设

笔者认为,行政良心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及其公共行政人员等公共行政主体的良心,实质也是指,公共行政人员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时所形成的深刻的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行政良心作为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对行政伦理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良心是一种隐藏在人们内心世界的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内在的精神动力。行政良心在公务员的行政行发生之前,充当着“指挥官”的角色,会对行为动机的选择起调控作用;在行政行为中,行政良心充当着“检察官”的角色,对行政行为取向的变化起监督和控制作用;在行政行为选择已经完成的时候,充当着“审判官”的角色,行政良心会对行为后果起反思和评价的作用。如果履行了行政伦理义务,就是会产生良好的公共行政后果和影响,就会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欣慰,相反则会产生不良的行政后果和影响,就会产生内疚惭愧和悔恨。

只有加强行政良心机制的建设,才能使公共行政人员从内心深处唤起和体会到何为道德性耻感,这种耻感渗透到了行政良心之中,而这种作为内部制约力的行政良心能够使公共行政人员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善,从而有利于塑造和完善行政伦理人格。

4 要重视加强伦理道德修养机制建设

教育机制必须与修养机制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保证行政伦理人格的养成。所谓行政伦理修养机制,是指公共行政人员在行政伦理意识、意志、信仰、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行政伦理境界。

公共行政人员要有高雅的情趣和良好的审美觀。要学会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以陶冶心灵情感。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最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防止思想空虚、意志衰退,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并以这些不良现象为耻。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同时还要重视慎独的方法,真正做到慎始、慎终、慎权、慎欲、慎内、慎友、慎微、慎言、慎断和慎威。通过修养机制的建设,我们的情感就会成为一种文明性的普遍的情感,即一种高尚的情操,只要具备了这种情操,行政官员在违背正义原则和自己职责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就会产生一种道德性耻感。

“政治学是一个道德磨损的领域,理想及节操会在权力、反对、挫折、不完善及限制的酸水中被侵蚀”。[2]而提出唤起道德性耻感,塑造良好的行政人格的目的就应当是尽可能减轻这种磨损。对有腐败行为的官员施以法律制裁,并对行政人员进行伦理教育,重视行政伦理的责任认同机制、良心调控机制以及伦理修养机制建设,目的就在于唤起他们的道德性耻感,增强行政伦理意识,丰富行政伦理情感,培养行政伦理意志,坚定行政伦理信念以及养成廉洁奉公、奉公守法、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和大公无私的行政伦理习惯,从而塑造和完善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人格,达到内外合一,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第438页.

篇5: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摘要: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核心要素,他担负制定政策实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其素质的高低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途径展开论述,以探求影响我国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因素,寻找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 必要性 影响因素 提高途径

社会是有组织组成的,有组织就必然要有领导。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立言认为:在所有的社会分工中,领导就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分工。美国密斯安大学的一名学者提出了毁灭世界的“三大威胁”,一大威胁是核战争或毁灭人类的突发事件;二大威胁是世界范围的瘟疫、饥饿和经济萧条;三大威胁是各类各级组织的劣质领导和管理。所以,领导工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领导者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组织、甚至于社会的运行。特别是在公共行政中领导者的影响更加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好的公共行政领导者可以造福一方百姓;一个坏的领导者也可以使民怨沸腾、干群关系恶劣、公共利益严重受损。因此好的领导者素质,有促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公共决策失误和公共财产损失。如何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行政领导者能力素质的含义及其要求

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时间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领导者能力素质主要有胜任领导的能力、胜任领导的个性以及制约领导有效性的个人因素共同构成。⑴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不仅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要求,同时它还要求领导者达到德才兼备。《管子·立政》中就说道:“ 君子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固者,安危之本也。”这四慎包含了全部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标准。

二、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必要性

第一、严峻的经济和政治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建社的关键阶段,经济、政治环境的迅速变化,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公共行政领导队伍。国家经济的日益市场化,各行业的蓬勃发展,国有经济体

制改革火热进行,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一些问题,而且有些方面出现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因为程序不完善、准备不充分,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社会改革方面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旧房改造和侵占用地等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等等。这些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都给公共政策领导者带来了很多挑战。

第二、公共行政领导者拥有重大行政审批权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公共行政拥有国家土地、矿产等重要资源的分配使用权,而这些资源又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和政治,很多都是不可再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财富,依靠权利寻租,必将给人民、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一些地方条件不具备,经济开发区盲目上马,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截至2005年8月,全国清理出各类开发区(经济园区)6866个,总共建设累计面积高达3.8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面积。⑵而且这些开发区叫停以后,土地很难恢复,给农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如何防止国家财产的损失和流失,必须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第二、行政领导拥有决定公共行政的政策方向和效能高低的权利,领导者权力具有广泛的影响。行政领导既指政府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等公共行政的决策主体和管理主体,又指公共行政活动中的领导职能和领导过程。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方向,也直接影响广大的政策受众的利益。比如南宁市即将实施的车用乙醇汽油,不仅关系到政府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关系到广大汽车所有者的利益。使用乙醇汽油是否会影响汽车的性能、造成汽车的损坏,损坏后汽车厂不维修怎么办?等等问题南宁市政府都是必须考虑的。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决定了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必要性。

第三、公共政策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很多公共政策针对的群体都是特定的,例如国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惠农政策等都是针对着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对象。它具有很高的专业要求,经济政策就是要利用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分配,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金融平稳运行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避免通货膨胀压力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努力避免大起大落。惠农政策就是通过经济补贴、政策支持,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国民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关系到各个即得利益团体的利益,包括政府、财政、企业、农民等等,他们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联系,如果处理不好大大降低公共政策实施的效用。因此,公共政策实施的特点要求提高我国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三、影响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主要因素

领导者不是天生的,但是领导者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它大大影响了领导者后天的成长和能力的发挥。归结起来影响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主要有一下几个因素。

1、成长环境。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成为领导者有较深的影响。一般出生中产阶级家庭是领导者成长的摇篮,他们即没有先天优厚的家庭条件,但是也不是很恶劣。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父母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所以在领导力的形成上给与孩子很多的指导,促进其领导能力的形成。而由于家庭教育良好,学校表现极其较好的学习成绩很容易被老师、同学们认可,并让其承担更多的任务,使其成为领导者。而家庭出生贫困的孩子他们由于受到的经济、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一些沉默、自卑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领导才能的发展和发挥。

2、学校教育。大多数的领导者在学校时期变显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而暂时没有显现的,良好的学校学习、生活环境也为其成为领导者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即让其拥有追随者。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组织小团体。而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者则会被老师委以重任,直接担任有权利的领导者。但是这种单面依靠学习成绩而其他方面得不到同学认可的学生,将来也很难成长成为优秀的领导者;相反那些依靠个人魅力和卓越领导才能,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者,在将来的时间里更容易成为领导者。中小学教育中都存在着很多以成绩来评定领导者的,这在领导者教育中是很不合适的,它不仅没有发掘和培养领导者,相反它大大的磨灭了最初领导者的形成,更多的学生都去追求优异的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比如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与同学相处的能力。这方面的缺点,在大学教育中出现的几率则少得多。较多的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交给更广阔领域的知识学习。而一些在中小学教育中感觉受到损失的同学,则会利用大学这段时光弥补过去的失去,积极投身与学校和社团中,积极培养自己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交际能力等。

3、社会工作实践。其实很多的领导者能力和意识已经在学校教育时形成,或者说已经在他进入成年之前形成了。但是将来的社会工作实践对于领导者的影响也是比较深的。因为社会的人际关系环境要比学校里的复杂得多,他将是形成领导者的终极目标,即是形成真正的社会领导者。这一时期的领导能力锻炼已经完全由个人掌握了,由于成本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是相当少的。他从事的工作和工作环境对于其领导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影响的,自主创业的人,其领导能力普遍都是比较强的。

四、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途径。

要寻求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的途径,首先必须了解公共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只有四个字:德才兼备。“德才兼备”语出自宋朝许月卿的《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就是想范仲淹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一)、德的培养。

公共行政领导者具有广泛的影响,他们的上镜率恐怕仅次与明星和企业家了,所以他们的言行都将深刻影响者社会公众。公共行政领导者必须十分重视个人的行为道德修养。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一个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兴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教育。同样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也同样最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思想品德的教育要重点加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环境进行思想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

2、加强自身修养。由于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公共行政领导者后期的培养不能只通过教育和培训、工作环境的改变来实现,更多的客观环境是不能改变的,只能依靠自身的修养,修正自己的缺点,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追随者心中形成模仿和学习的形象,也保证了制定的政策和方向真正符合公众的利益。

(二)、才的培养。

1、处理问题的能力。公共行政领导者要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公共性突发事件,对领导者能力的考验是巨大的。在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注重实际的解决能力,也应加强领导者的理论水平,提高总结和反省的能力,追求不断的进步。可以积极应用各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2、协调关系的能力。一个领导者首先是一个被领导者,他必须十分注意组织内的协调和组织与外部的协调,才能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行,和组织的顺利发展。如何培养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协调能力?第一,在各类关系中最重要也最容易引起矛盾的就是直接的利益关系。在这方面公共行政领导者要学会维护公共利益,同时主动了解各个方面多元化的利益关系。绝对不能“一刀切”,粗糙了事。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不是对某一方的惩罚,而是追求问题的合理、及时解决。第二,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不协调关系,给予关心和解决。主动真诚地关心追随者,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需要;在外部关系上要及时疏通,认真对待。

3、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特别是公共行政的领导者,他担任的学习任务不仅没有随着职务的升高而降低,而是更应该加强。公共行政的复杂性要求行政领导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同时日益飞速的社会发展也要求领导者不断加强学习。查尔斯·赫梅尔指出:“从学校获得的知识不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了,因为这些知识已不足以终身受用了。学习能力的提高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个负担。积极对待学习,不断丰富身的知识修养。其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古语有言: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可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自然会是一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胡月星,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新东方,2004年8月

篇6: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沙湾县工商局 郑建明

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这一特定的组织中,由工商行政管理干部所创造的以特定主体为载体的文化总和。是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该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工商部门的监管执法水平,有利于增强工商机关的凝聚力,激发干部的创造力,有利于彰显工商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打造一支能担当历史重任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在此,笔者就建设工商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谈几点拙见。

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载体、管理机制、教育机制,丰富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内涵

适当的文化载体是培育现代工商文化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从工商文化的构成来看,无论是浅层次的物质文化,还是高层次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需要通过适当的文化载体表现出来,而群体性的特色活动正是组织干部建设工商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必须以干部职工的需求为着力点,吸引广泛干部参与工商文化建设。广大工商干部是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应从干部职工的要求出发,注重把专业知识融入各种娱乐之中,以丰富的内涵、健康的格调促进人们思想道德与科技文化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干部职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使工商文化建设牢牢扎根于更广泛的干部职工的沃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干部职工不断进取。

工商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新时期、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认知和把握。建设工商文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发现自身问题、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培育现代化的工商文化进程中,要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创新管理机制,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在目的上,追求干部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柔性管理、情感管理。借助文化的力量,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管理,给干部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使其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人员的配置上,要做到将适当的人,用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的聪明才智,工作岗位的最佳人选往往不是智力最高的,而是最适合工作要求的人。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传统的枯燥乏味、呆板、空洞说教的方式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趣味教育方式转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同时,把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提~部的政治理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坚持“三个相结合”,切实把工商文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坚持工商文化建设和加强工商队伍建设相结合。以人为本,是工商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的结合点,要抓住培养和造就新型工商干部的这个根本,通过文化建设这个载体,广泛开展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培养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注重内容上的针对性,充分挖掘和讴歌工商队伍中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涌现出来的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时代新人和精神风貌,树立先进典型集体和先进人物。以身边的先进事迹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二是坚持工商文化建设与推动形象工程结合起来。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通过文化建设这个窗口,进一步宣传工商的良好社会形象。工商文化要体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特点,要采取寓乐于教的方法,强化效果。三是坚持工商文化建设与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有很多方面是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搞好文化建设,也就促进工商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多年来,各地工商部门围绕中心主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推动和激发了干部职工团队精神和争先创优的热情。

三、努力探索机制创新,营造“三种环境”,树立“三个形象”,齐抓共建,保证工商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发展

营造“三种环境”: 一是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是培育现代工商文化的重要内容。健康的人文环境可以用“文明、团结、和谐、互助、共进、向上”十二个字来概括。在营造健康人文环境中,领导班子要起好表率和带动作用,要强化法治意识和德治意识,善于运用细致入微、春风化雨的情感管理法,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团结友爱,和衷共济,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二是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按照有利于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有利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要求,配齐、配好必要的办公设施和执法装备,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公条件。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和谐人际关系,让干部变被动压抑地工作为主动快乐地工作,达到“快乐工作”的理想状态。三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创建工商文化中,不仅要关心干部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条件,而且要把管理触角深入到干部的生活领域,把改善干部的生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解决好干部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尽心工作,舒心工作。

树立“三个形象”:一是树立统一的外观形象。规范化、标准化早被引入了企业管理当中。作为行政执法机关的工商部门就更应该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统一规范、文明有序的办公环境,是培育工商文化的有效途径。特定的单位标识、办公秩序、办公环境等,可以体现单位精神、理念,启迪工作人员的思想,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为打造工商部门文明、规范、统一、高效的形象;二是 树立良好的仪表形象。良好的仪表形象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体现出一个单位的风貌。每一名工商干部尤其是窗口单位和一线执法人员要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统一着装规范的要求着装。在人际交往中要举止端庄,衣着得体,语言文明,待人诚恳,乐于助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三是树立公正执法的形象。工商部门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工商文化的培育必须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每一位工商干部都要切实履行职责,到位不缺位,在位不越位,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又要文明执法、诚信执法、公正执法,树立工商机关秉公执法的形象。

四、坚持以德治国的文化精髓,确保工商文化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建设与之相对应的工商精神文明

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意思是:衡量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把道德品质作为首要标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单位,也应把道德文化建设放在首位。广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先后开展的“服务在工商,满意在工商”、“打造规则工商,营造诚信环境”等一系列以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已为工商的精神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哪得渠水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道德文化作支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不能奏效,而且还会误入岐途,工商文化建设的整体文明也会付之东流。

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人民的权力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必须把“怎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我们工商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商文化建设的首要标准,只有这样,我们的工商文化建设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

五、必须牢牢把握打造文化工商,创造成才环境这个工商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文化建设,关键是人才建设。人才兴、事业兴;人才衰,事业亡。工商文化建设事业要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就必须把培养人才、选拔人才、造就人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建立和健全人才发现机制、任用机制、激励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选人才、用人才,鼓励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不仅要有一大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专业人才,还要有一大批业余时间孜孜以求、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非专业人才,尽快形成一个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作贡献的良好的文化运行机制和文化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增强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广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干部对社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努力营造一个人才济济、人才荟萃、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上一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及防范策略下一篇:商铺租赁合同怎么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