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策略浅探

2022-09-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明确要求: “ … …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由此可知,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在语文知识而在语文能力, 即语言的运用, 培养语感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1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1.1 诵读吟咏

1.1.1 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 读出情趣

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1.1.2 理解朗读:重在体会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在教读时, 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 借助丰富的想象, 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 凭栏远眺, 盼望所爱的人归来, 望眼欲穿, 而太阳落山, 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 水脉脉, 思悠悠, 面对江水斜阳, 更是愁肠寸断。 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1.1.3 指导诵读

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 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 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 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有感情, 有语调, 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1.2 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听”可以听录音、听广播、听老师读、听同学读等, 不同的人对文本有同不的情感体验, 体现在外就是不同的语感。 “说”可以通过演讲、讲故事、诵读、交流等方面进行。 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 逐渐形成语感。 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 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写”, 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因此, 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 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 进一步实践与积累, 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2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2.1 揣摩、品味语言

2.1.1 依据语境, 解读语意

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 赋予香气以色彩, 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 最后用“笼罩”将 “梦幻”与 “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

2.1.2 调动生活经验, 体会意蕴

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 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 要获得真切的语感, 就要切身体察, 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 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叶老还认为“单靠翻查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 了解得就越见真切”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 在教学时, 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 子对父浓烈的情。

2.1.3 驱遣想象, 意会言语

夏丏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 ‘夜 ’不但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 ’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 ’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 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见了‘落叶’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 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 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 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

2.2 整体感知

2.2.1 总体把握语言

如范仲淹《渔家傲》一词。 上片用“异”字来统领下文, 并从三个方面分别描绘:大雁南飞, 边声四起, 孤城落日。 在这样的背景中, 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之情。 他们离家万里只好借酒浇愁, 但功业未建, 怎么能回家呢? 悠悠的羌笛声使他们胸中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难以入睡, 再加上朝廷的对外政策, 使他们不禁发出壮志难酬的感慨。 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 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也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报国的情怀。

2.2.2 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 “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 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 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 “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 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 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 使读者好象嚼橄榄, 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 又好像听音乐, 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 ”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2.2.3 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 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孔乙己》中, 孔乙己的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 才可以笑几声”说起的, 以下一连串写到笑。 特别是两次写到“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 这样写用义何在呢? 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 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 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的地步, 小说里并没有点明, 可是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 就回明白:这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总之, 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是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感能力,培养,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王尚文.语感, 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 1993.3.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综述下一篇:基于产品设计中UGNX与Imageware在逆向工程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