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目的论下《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第二章的翻译方法

2022-09-10

一、理论基础

本项目研究所采纳的理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目的论认为, 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目的使方式合理” (Nord…29) 。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Nord…31)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是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类似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1]。

该项目的翻译主要在此理论框架下进行, 分析翻译过程的目的, 参与者的角色后针对原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标准, 依照该理论总原则进行翻译。

该项目的翻译试图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根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 进一步证明该理论框架的实践指导意义[2]。

二、翻译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是既能保持原文内容又能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原文如果较为形象生动, 就应用直译法, 既可以表达原文的内容, 又保留原文形象。尤其是“可译的辞格, 尽可能直译” (冯庆华150) [3]。

例文:Experience…shows…that…with…some exceptions…such…as…demanding…TV…viewers, reactions…from…Receives…are…a…rather…blunt instrument…to…judge…quality.… (Gile…36) …

(译文:经验表明, 除了挑剔的电视观众之类的例外, 受众的反应绝非“善其事” (评判质量) 的“利器”。)

原文主要论述客户大多通过受众的反馈来评估译文质量, 并没有真正看或听译文。作者通过暗喻的修辞格将受众的反应喻为“a rather…blunt…instrument”——不锋利的工具, 以表明仅通过受众反应来评估质量是不可靠的。这一英文短语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的一句格言“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根据目的论, 笔者翻译此文本旨在使更多的国人了解专业翻译理论。

因此笔者化用国人熟知的格言, 既保留原文形象, 同时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但直译并不等同于字面翻译, 必需确保译文的风格和意义最大限度上接近原文[4]。

(二) 意译法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 是一种只保留原文内容, 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或是不为译文读者所知的表达方法, 翻译时大可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 对原文的形式进行认真雕琢同时准确传达原文意义即可。例文:He…is…likely…to…be more…concerned…with…the…speed…at…which…it…arrives on…his…desk, …its…plausibility…and…its…presentation. (1983:47) (Gile…27) 。

(译文:他更关心的是译员处理翻译任务的效率, 译文的内容及其可信性。)

这句话是作者摘自他处的引文, 主要描述客户的看法。这里“the…speed…at…which…it arrives…on…his…desk”字面意为“译文到达桌前的速度”, 但这种表达方式不合中文表达习惯, 读者看了不免感到费解。因此, 笔者采用意译法处理该表达方式, 以求达到目的论中的连贯法则[5]。

(三) 增补省略法

增补、省略和重复法“具有语义补充 (或省略) 、修辞达意、文体着色、语言结构优化以及加强交际效果等等积极作用, 是一种全功能句法变通手段……”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P206) [6]。

例文:When…given…a…text…to…translate, …they…use…'…translinguistic…equivalences'…they…have…learned, …supplement…them…with…lexical…'…equivalences'…they…find…in…dictionaries, …and…seek…target-language…syntactic…structures…approximating…those…found…in…the…source…text…without…being…aware…of…or…taking…into…account…the…fact…the…texts…are…translated…to…serve…some…purpose, …or…giving…a…thought…to…the…possibility…that…this…could…have…some…implications…on…how…they…should…be…translated.… (Gile…20) …

(译文:翻译语篇时, 他们运用所学的“语言对等”进行翻译, 并通过查阅词典补充对等的词汇, 在目的语中寻求与源语言语篇相仿的语法结构, 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考虑到翻译是为了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也没想到可能语篇本身就旨在启迪读者如何去翻译。)

原文描述在学校传统翻译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译文三次重复否定词“没有”以加强语气, 在“语篇”加上“本身”这一结构性增补词, 突出强调传统翻译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7]。再如:例文:Besides, …usually…delegates…listen…to…speakers…because…they…are…interested…in…what…they…have…to…say, …not…for…the…purpose…of…assessing…the…interpreter's…rendering…of…the…speeches, …and…it…does…not…make…much…sense…for…them…to…devote…much…attention…to…spotchecking…the…interpreter's…target…speech…instead…of…concentrating…on…the…content…of…the…speech.… (Gile…36) (译文:此外, 代表团通常听发言人讲话, 因为他们很想知道发言人要讲什么, 而不是为了评估译员的译文, 况且这样做也没有多大意义。)

原文旨在强调, 代表团无意评估译文质量, 只是对发言人所讲内容感兴趣。而原文“for…them…to”后面的内容与前文重复, 再次译出只会凸显拖沓, 因此译文以“这样做”带过, 省略下文, 简洁扼要。

基于目的论的通顺和连贯法则, 翻译该文本是笔者在词汇、短语和句子的增补、省略和重复上仔细推敲、校正, 以求译文和原文能够达到深层结构上的对应, 而不是双语在词语形式上的对等。

(四) 转换法和四字格的运用

“转换在翻译中是用的很广泛的变通手段。在一般情况下, 转换是获得语义灵活对应的必不可少的应变对策。”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P186-187) 。翻译该文本主要采用的转换法有:词性转换、肯定与否定的转换 (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 、语态转换等。转换法可使译文表达更为自然, 更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例文:When…authors…of…literary…texts…write…for…their…readers, …the…effect…they…seek…to…have…on…them…often…has…aesthetic…and…affective…components.… (Gile…24) …

(译文:作家著述文学作品, 通常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审美和情感产生影响。)

原文中的“aesthetic”和“affective”为形容词, 译文将其转换为名词。

例文:Mellen…comments…that…"these…sentences…include…obvious…and…serious…grammatical…errors, …and…they…were…included…in…a…letter…that…was…generally…poorly…written."… (Gile…27)

(译文:Mellen说道, 这些句子显然有严重的语法错误, 这封信整体上也好不到哪儿去。)

正话反说, 原文为“poorly…written”, 笔者译为“好不到哪儿去”, 因原文为某人对译文的评价, 因此更适用委婉的说法。

语态转换在英汉互译中较为常见, 因汉语偏主动, 多以动作实施者处于主位。因此, 在英译汉时, 多将英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

例文:Once…the…communication…context…has…been…established, …the…instructor…can…refer…to…it…repeatedly.… (Gile…41)

(译文:一旦确定交际情景, 教师即可重复利用。)

化为主动语态时采用汉语中常见的无主句句式, 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无论在汉语作品还是在汉语翻译的作品中, 四字格的运用都越来越频繁。四字格又分为汉语成语的四字格和普通词语四字格。四字格使用广泛的原因在于:“从内容上讲, 它言简意赅;从形式上讲, 它整齐匀称, 从语音上讲, 它顺口悦耳。” (冯庆华112) 下面来看笔者的几个译例:

例文:Losing…one’s…temper, …showing…off, …acting…irresponsibly…will…tend…to…undermine…this…professional…status.… (Gile…40)

(译文:情绪失控、张扬炫耀、敷衍了事的行为都无益于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

原文首先列出三个短语, 若不加润饰直接译为“发脾气、炫耀、不负责”, 虽忠实于原文, 读起来却毫无美感, 不如稍加修饰, 皆改为四字格, 整齐匀称, 朗朗上口。

总之, 转换法和四字格都是为了尽力达到与原文意合形合的目的, 同时力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五) 拆句法和调序法

英文和中文语言本身存在差异, 而句子的概念也有所不同。翻译时不可能全部为一句原文对应一句英文。“当原封不动的保持原句不能准确流畅的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而句子又是经得起拆开时, 就要采取拆句的方法。” (陈廷祐…104) 有些句子不拆的话译文拗口, 且容易引起误解;有些句子曲折迂回、层见叠出, 不拆也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例文:When…they…do…know…that…they…are…being…or…will…be…translated…or…interpreted, …Senders…may…want…to…adapt…to…the…content…of…their…Text… (written, …spoken…or…signed) …and/or…its…presentation…to…suit…their…communication…purposes…knowing…that…the…Receivers…of…the…Translated…version…may…have…relevant…knowledge, …values…and/or…expectations…wich…differ…markedly…from…those…of…intended…Receivers…of…their…original…Text.… (Gile…23)

(译文:译文的受众可能了解相关的知识和理念并怀有一定的预期, 因此明显区别于原文的目标受众。

了解到这一点, 源语发出者如果知道会有译员翻译自己的文本, 就会有意无意的使文本内容 (书面, 口头或手势) 或陈述符合自己的交际目的。)

原文句子较长, 主句前有状语从句, 后有长串伴随状语, 伴随状语中又包含定语从句。如果保持原来英文完整的句式和句序不变, 译文则冗长累赘, 生硬拗口。认真分析原文的逻辑关系, 从伴随状语处断开, 并将后面内容前置, 显条理更为清晰。

笔者翻译此文本时, 力求学以致用, 竭尽所能去实践学过的理论和方法。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 笔者还零星用到其他技巧。例如将副词或名词单独译为状语或谓语 (“pressure”译为“倍感压力”…) ;将某些抽象名词具体化 (“local…units”…译为“字词句章”…) ;或将原文的形容词统一化 (“Good…voice…and…pleasant…delivery, …pleasant…style…and…good…layout…of…a…printed…page”译为“好的声音、译文、风格和页面排版”) 等等。

三、总结

笔者在翻译此文本时参考了一定的翻译理论, 并将其作为指导翻译过程的“指南针”。提笔翻译前的准备工作、理解文本时需考虑到的因素、翻译难点的处理以及如何在连贯的基础上忠实于原文等等, 都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翻译理论的“校正职能”和“提升职能”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P3) 也起到了规范译文、提升译文质量的作用。而且翻译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如果只是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 而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就难免出错。

摘要:丹尼尔·吉尔教授的《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 (修订版) 在理论的基础上辅以实践和教学经验, 全面阐述了专业翻译的含义, 无论是对翻译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提供了绝佳的指导, 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第二章“口笔译中的交际和质量”对教师及学习者都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使译员有能力考虑更多的语境和沟通情况, 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导向。笔者在功能学派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分析总结了翻译方法或技巧 (直译、意译、拆句、调序等) , 希望会对相似的文本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意译法,目的论,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 Gile, 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2] 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陈廷祐.英文汉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39.

[5]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56.

[6]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翻译公司, 2005.19-21.

[7] 仲伟合, 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 1999, (3) :47-49.

上一篇:太阳能高压稳流配水技术在水平井区的探索与应用下一篇:基于会计管控视角研究浅谈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