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发展

2022-11-23

第一篇: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新华社哈尔滨5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五月的龙江大地,山清水秀,林茂草绿。5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省长陆昊陪同下,来到伊春市、抚远市、佳木斯市、哈尔滨市等地,深入农村、企业、林场、科研单位,就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进行考察调研。 5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林场职工刘养顺家,同一家人及其

邻居们亲切交谈。张克军摄

黑龙江是全国重点林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23日上午,习近平一到伊春,就前往该市生态经济开发区规划展示厅,听取开发区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了解林区全面停伐后产业接续发展情况,察看红松籽、黑木耳、蓝莓酒、根雕等生态产品展示,询问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林场职工就业等情况。习近平指出,过去林场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林区全面停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广开思路、多策并举。

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上甘岭林业局溪水国家森林公园视察。他沿栈道察看原始红松林等珍贵乔木,听取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介绍,叮嘱林场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森林资源保护好。随后,习近平看望了林场职工。在刘养顺家里,他察看住房和生活情况,同一家人谈林场发展史、算收入支出账。在同一家人及其邻居们座谈时,他一一询问林区停伐后他们主要做什么、收入来源有哪些,日常生活和就业、上学等还有哪些困难。他说,看到林场职工生活不断改善,很高兴、很踏实。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会面临一些暂时困难,党委和政府一定会关心,让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大家也要自力更生,多找新的门路。离开时,闻讯前来的林场职工齐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向他们致以亲切问候。

5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亲切看望林场职工刘养顺及其

家人邻居们。张克军摄

之后,习近平又乘车来到友好林业局万亩蓝莓产业园,听取产业园规划建设和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察看蓝莓及相关加工产品展示,到蓝莓种植大棚同技术人员交流。习近平对企业因地制宜发展蓝莓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吸纳林场职工就业的做法表示肯定,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他指出,发展林下经济一定要注意研究市场,突出多种经营,防止一哄而上、产销失衡。

地处我国陆地最东端、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抚远市,素有“华夏东极”、“东方第一县”之称。24日上午,习近平来到该市的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察看机械插秧,了解合作社智能催芽和箱式快速育秧等技术流程,向农民和技术人员询问水稻先进种植模式和科学田间管理经验,并饶有兴致登上一台插秧机体验操作。他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习近平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之后,习近平来到黑瞎子岛,登上东极宝塔塔基平台视察黑瞎子岛和黑龙江、乌苏里江概貌。他指出,黑瞎子岛重在生态保护,在保护基础上建设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习近平希望黑龙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24日下午,习近平冒雨来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首先到村活动中心,听取村里建设和工作介绍,重点了解2013年8月该村遭受特大洪灾后重建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告诉总书记,特大洪灾使全村家园被毁,在党和政府关怀帮助下,很快战胜灾害,家家住上了新房子,生产生活有了新发展,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习近平回应他说,我们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到就要做到,今后党和政府还会关心支持大家。

接着,习近平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观看了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他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随后,习近平来到赫哲族村民尤桂兰家中看望。得知一家人现有耕地150亩、渔船1只,通过捕鱼、流转土地等年纯收入约8万元,习近平很高兴。年逾八旬的尤桂兰拿出自己当年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照片给总书记看,习近平称赞她是个老先进了。习近平指出,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勤劳奋斗,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足美好。

离开村子时,赫哲族村民身着民族盛装冒雨欢送总书记,习近平同他们握手告别,祝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如东升的红日越升越高。

5月25日上午,习近平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勉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新华社记者 兰

红光摄

25日上午,习近平在哈尔滨市考察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习近平察看中小型燃气轮机产品展示和相关技术流程,鼓励科技人员树立雄心壮志,敢于承接重大课题,精心攻克核心技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更多成果,不断为国家和民族争光。

在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现场了解反病毒引擎技术研发、开展网络安全威胁实时监控等情况,同现场科技人员亲切交流。他指出,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需要整体设计、加强合作,在相互学习、相互切磋、联合攻关、互利共赢中走出一条好的路子来。

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习近平听取了黑龙江省高新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成果交易转化总体情况介绍,察看卫星激光通讯、武器装备配件、蓝宝石晶体材料、石墨烯、船舶智能、船舶动力等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他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保护知识产权。习近平希望黑龙江在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增强信心、选准方向,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作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向前推进。 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希望黑龙江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如果在政策上左顾右盼,在工作上浅尝辄止,就会贻误时机。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要把政策转化为行动,全力打好攻坚战。

习近平强调,黑龙江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同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要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为振兴发展服务。

习近平指出,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习近平强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财政等公共资金配置使用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要保住、切不可随意挤压。要突出重点,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问题发力。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要加大政策公开力度,让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改进作风,在学习上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通过解放思想增强机遇意识、人才意识、效率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凡是作出的承诺、立下的军令状都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

王沪宁、栗战书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第二篇:2013年度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

2014-01-16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召开201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会,通报了2013年度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

一、煤炭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1、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全国煤矿数量1.2万处,比2005年减少1.3万处。其中,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850多处,比2005年增加560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由35.7%提高到65%(其中年产千万吨级煤矿50处,产量占全国的17%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9800多处(其中9万吨以下的煤矿7500处),数量比2005年减少了1万多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近30%下降到16%以下。建成安全高效矿井(露天)406处,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

2、大型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初步预计,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34亿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92%,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初步分析预测内蒙古、山西、陕西、贵州、河南、山东、新疆、安徽、云南等9个省区产量超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3%左右,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河北、宁夏、黑龙江、湖南、辽宁等5个省区原煤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

3、大型煤炭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分析,神华、中煤、同煤、山东能源、冀中能源、陕西煤业化工、河南能源、山西焦煤等8家企业原煤产量超过亿吨,总产量占全国的37%左右;开滦、潞安、兖矿、华能、阳泉、中电投、淮南、晋城等11家企业超过5000万吨,总产量占全国的19%左右;有52家煤炭企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总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17家中央企业开办的煤矿324处,产量9.8亿吨,占全国的26.5%。

4、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预计前4家煤炭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25%左右,同比增加了

2.5个百分点左右;前10家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

5、企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进展。2013年,河南煤化集团与义马集团重组而成的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进入亿吨级煤炭企业行列;山西煤运集团和山西国际电力合并成立晋能公司,打造山西综合能源基地的企业航母;山西焦煤重组山西省焦炭集团,进一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3年,全国整顿关闭煤矿770余处,技改提升小煤矿490多处,兼并重组小煤矿610处,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亿多吨。

6、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分析预计全国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11%左右,占火电装机容量的15%左右;全国煤制油总产量147万吨左右;形成煤制气装置产能27亿立方米;煤制烯烃总产能168万吨左右;煤制乙二醇总产能 90万吨左右,全年转化煤量约3200万吨左右。开滦集团物流信息商务智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两港”储配煤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淮南矿业创新物资供应模式,构建现代大物流格局,实现了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型,建成了安徽省最大的物流企业;鄂尔多斯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以现代物流业为切入点,打造“服务内蒙古、联动晋陕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煤炭行业改革取得新进展。2013年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取消了重点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经营许可证,降低了煤炭生产经营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6+1”煤炭市场合作机制(“6+1”煤炭市场合作机制是指:由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与中国太原、东北亚、陕西、秦皇岛、徐州、内蒙古等煤炭交易中心形成的煤炭市场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搭建了有利于煤炭供需企业自主交易的平台,节约了交易成本;发布了《煤炭交易市场交易规则》,组织了《煤炭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研究。二是完成了201

3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签订和执行汇总工作,开展了2014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签订和合同执行情况汇总工作。三是全国已经建成了31家区域性煤炭市场交易中心。四是炼焦煤和动力煤期货合约分别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

全国煤炭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创新。2013年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57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煤炭行业按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6+1”煤炭市场交易机制,并成功举办了夏季东北亚和年度中国太原煤炭市场交易会。交易会按照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去行政化的思路进行。一是搭建有利于煤炭供需企业自主交易的平台,节约交易成本;二是促进区域交易中心发展,推动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三是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会上发布了《煤炭市场交易规则》,开展了《煤炭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研讨,以树立倡导“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推动“阳光交易”。在会议组织上,坚持“四不”和开门办会,即:不干预订货数量、订货价格,不收取会议费,不开大会,同时邀请新闻媒体参加,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不搞招待会、不搞相互宴请,营造务实、高效、节俭的会风。

交易会期间,召开了市场高峰论坛、多场产业发展战略圆桌会,举办了49场交易洽谈会,2000多户交易商和神华、中煤、大同煤矿等84家煤炭企业,华能、大唐等90家发电企业,鞍钢、宝钢等40家钢铁企业和冀东水泥、湖北宜化等50家大型建材、化工企业,以及北京、太原、郑州3家铁路局和秦皇岛、曹妃甸等10家港口企业,中国工商银行、大连、郑州商品交易所等23家金融期货公司,7万余人参加,签订煤炭购销合同9.55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的26.5%。

三、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1、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2013年,全行业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1个。截止2013年底,全行业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3个,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国家级实验室10个。

2、科技创新取得新的成果。2013年煤炭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深部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发生统一失稳理论,提出了深部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与防治技术,推动了煤矿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水平的提高;“煤矿岩巷全断面高效掘进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岩巷掘进爆破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钻车与破装运喷一体机实现了岩巷施工装备的跨越式发展;“0.6m~1.3m复杂薄煤层自动化综采成套技术与装备”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煤炭综合机械开采技术体系,解决了薄煤层开采相关技术瓶颈;“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技术开发及应用”提出了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理论及及其过程设计方法,初步形成了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技术体系;“面向数字化采矿的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提出了系列数字化采矿专业模型和算法,研发了相应软件,结束了采矿软件长期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历史。同时,获国家能源局能源科技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5项;评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313项,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132项、三等奖151项。

3、重大科技工程示范取得新进展。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进入工业化生产。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神华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实现长周期平稳运行,煤制烯烃成套工业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取得显著进步。大唐克旗13亿立方米/年、新疆庆华13.7亿立方米/年煤制气示范工程投入运营,并向输气管网正式送气。

4、行业标准工作扎实推进。2013年,煤矿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商品煤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指南》等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领域国家标准研究稳步推进。煤炭行业申报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107项,完成标准制修订109项,经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国家标准

15项。

5、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兖矿集团进入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神华能源、中煤第一建设公司、山西兰花、煤科总院爆破技术研究所、宁夏天地奔牛集团5家企业进入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行业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5项,外观设计优秀奖1项;煤炭行业百强企业授权专利拥有量为1075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84项。

四、行业“两化”融合步伐加快。

1、企业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能力增强。神华集团ERP、SRM系统项目全面上线,集团人、财、物、销协同资源整合平台全面建成;山东能源集团实现了总部及所属单位的财务、物资、营销等核心业务“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数据共享”;晋煤集团全业务覆盖的一体化ERP系统建设全面启动;阳煤集团一站式综合信息平台投入试运行。

2、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开滦集团投资8900万元,推进49个两化融合项目建设,推进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山西焦煤集团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三大基地”建设(研发、制造、示范基地);安徽四大国有煤炭企业启动了智慧矿山建设,走安全高效生产、清洁高效利用发展之路。

3、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神华集团电子商务平台7个月实现交易9000万吨,山东能源中国矿用物资网实现在线交易额超过30亿元,淮北矿业集团实现煤炭网上销售。

2013年,7家煤炭企业入选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13个煤炭行业项目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淮南矿业集团获得国家“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支持。

五、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效。初步统计,2013年原煤入选能力23.5亿吨,入选量22.14亿吨, 原煤入选率59.8%,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煤矸石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利用煤矸石4.9亿吨,折合5600万吨标准煤;全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55亿立方米,其中,井下瓦斯抽采量125亿立方米,地面煤层气产量30亿立方米。

六、煤炭行业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提出了《关于推进煤炭行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煤炭行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美术、摄影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乌金杯”、“乌金奖”赛事,推动矿区全民健身活动。煤矿代表团出征十二届全运会,参加了摔跤、柔道、跆拳道三个大项比赛,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开展煤炭企业文化品牌矿和文化示范矿建设活动。召开了全国煤炭行业“五四”表彰大会,开展了“寻找最美青工”活动,展示了行业青年风采。全国煤炭工业劳模事迹报告团,深入基层,弘扬了劳模精神。评出AAA级、AA级信用企业69家,32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加强了煤炭文献委工作,启动了煤炭行业史志编纂工作。

七、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煤炭行业牢固树立“安全第

一、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化“打非治违”和依法治理,贯彻实施“双七条”,加快修订《煤矿安全规程》,强化煤矿技术标准管理,推动煤矿安全攻坚治本。2013年全国煤矿共发生各类事故589起,死亡和失踪1049人,同比分别下降23.8%和23.7%,其中较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35.6%和37%,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12.5%和10.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0.293,同比下降21.7%。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 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年。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于日前成立,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改革已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顶层设计的关键时刻,要打破利益坚冰,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必须凝聚力量,勇往直前。

按照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职能转变和自身改革步伐,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创新管理方式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四方面入手,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有管有放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上还是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功能发挥不够、政府对资源干预过多和管理不到位。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改革红利同内需潜力、创新活力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

中央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最贴近企业、行业、市场,要把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作

为严格恪守的工作理念,探索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管理模式。

一方面,要克服代替企业决策的惯性思维,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预,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要大胆交给市场,避免政府大包大揽、代替企业决策。同时,要清理废除对企业不合理限制以及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活力的加法。

另一方面,政府要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宏观管理、维护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在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上下功夫,在研究行业趋势、企业动态和市场供需上下功夫,在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上下功夫,在培育引导需求、改善产业生态、推进政策协调上下功夫。

为激发企业活力,当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时,政府应着力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加强信息引导,鼓励加大对技术改造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重大装备等的投资力度。例如,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要从支持单个企业更多向购买公共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倾斜,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2013年,工信部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带动了近2万家服务机构累计服务企业176万户。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工业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如今,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了全球经济,面对发达国家和新型国家的双重挑战,要统筹好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全球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要加强工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推动完善外资管理方式,以企业走出去带动成套设备出口、消化过剩产能,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点加强新形势下钢铁、汽车等重点行业产业政策评估和调整,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组织协调,积极参与自贸区、信息技术协定等对外谈判,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努力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四措并举 绘就新型工业化蓝图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的经济工作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正在研究制定。对于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而言,要加快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步伐,积极推进和参与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2013年,工信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10项行政审批项目,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流程、规范管理。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今年工信部将继续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争取年底前再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三分之一以上,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开。

二是提高市场监管水平。按照宽进严管原则,优化管理流程,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重点加强电信、无线电、烟草、稀土、民爆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同时着力提高互联网行业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基础资源和接入管理,引导规范新技术新业务发展,探索建

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创新管理方式。突出产业政策的功能性导向,加快修订钢铁、汽车、水泥等产业政策,依靠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综合政策实施行业管理;严格环保、土地等准入标准硬约束,实施公告管理,开展试点示范;完善面向行业协会的购买服务、委托服务、合同服务机制,做到“花钱办事不养人”、“花钱买机制”。

四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方面,支持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36条”,会同有关部门清理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开展民资进入移动转售、接入网等竞争性业务市场试点,完善电信资费市场化形成机制。另一方面,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改革和完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

此外,工信部还将发挥熟悉行业和企业的优势,协调推进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对“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收改革措施的研究和政策储备,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我国工业已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工业化所处的历史方位,按照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再创佳绩。

第四篇:推进转型发展 建设工业强县

“工业强县”课题调研组

前 言

工业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强力支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构想,抢抓转型跨越机遇,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安排, 2011年3月初至4月底我们组织开展了“推进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强县”调研活动。在成立专门调研小组的基础上,采取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现场访谈、专家评审等方式,先后深入18家企业,召开5次座谈会,特别是专门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专家,对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把脉问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建议。

通过近两个月的调研,结合我县实际和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该调研报告,希望能为县委、县政府实施赶超跨越战略提供客观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基础不断增强、总量逐步扩大、速度平稳增长、效益显著提高的可喜局面。但是,做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份,由于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主导型产业面临提升附加价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加快增长转型的现实问题,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从“因煤而兴”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变。

一、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工业经济发展机遇,着力实施“工业主导、以煤富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全力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培育优势企业,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改制,工业经济规模日益壮大,使工业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经济效益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上形成了“一白一黑、一电一气”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工业发展格局。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抓大事、打硬仗、育基地、建设新昔阳”的发展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实施规模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县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8.7885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工业增加值12.2005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产品销售收入27.556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实现利税4.4亿元,是“十五”末 2 的4.8倍。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主导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九五”末,共建成矿井60对,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生产原煤110万吨。“十一五”以来,我县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步伐。随着阳煤集团、国投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入驻我县,投资33亿元年产500万吨的阳煤寺家庄公司规模矿井和投资4.3亿元的国投黄岩汇煤矿年产90万吨矿井等一大批项目的相继上马和建成投产,进一步加快了规模矿井建设步伐,煤炭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2010年底,我县煤炭产量达到718万吨,煤炭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1%。同时,抢抓机遇,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投资14.5亿元的国投安平煤矸石电厂一期2×15万千瓦项目,并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投产,年发电能力16亿千瓦时,年实现利税1.2亿元,煤电产业真正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主导工业。

3、工业结构不断完善。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一是实现了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过去,我县只有国有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一片空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后,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全县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2010年,13户规模企业中,国有企业5户、私营企业1户、股份制企业5户、外商企业1户、港澳投资企业1户。二是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3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按照自然条件,全县陆续办起了化肥、水泥、钢铁、机械加工等企业,各企业零星分散于全县不同区域,布局很不合理。“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于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三川两园”的目标,大力度进行招商引资,相继引进了国投、阳煤、晋煤、山东肥城等一批大型集团公司,同时对一些布局不合理、产业规模不大、企业效益不好的企业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淘汰等形式进行整合重组,逐步形成了一批布局合理、带动力强的规模企业。三是结构调整不断完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产业和产品调整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共18项,总投资110.8亿元。全县煤矿设计总产能达到1550万吨,平均单井能力提升到100万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电力、化工、煤层气继续同步发展,工业经济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条和循环发展模式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对污染高、产能低、效益差的80个小企业进行了关闭。

4、龙头企业不断增多。国投、阳煤集团的引进,结束了我县没有大工业的历史;2010年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国投公司分别以销售收入7.4亿元排名第21位和销售收入4.9亿元排名第33位的业绩,进入全市工业企业50强;继国投安平电厂、黄岩汇煤矿投产之后,阳煤寺家庄500万吨矿井,运裕、坪上两个百万吨规模矿井先后投产,白羊岭、 4 丰汇等规模矿井建设进展顺利,蓝焰集团煤层气开发实现建站输气,白羊岭瓦斯发电加紧建设,丰汇、黄岩汇瓦斯发电建成投产,阳煤100万吨(一期40万吨)电石项目落地开工,龙头企业的不断增多,奠定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我县成为了煤、电、气一体化县份。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煤炭资源主导产业的“一枝独秀”,使得其他产业要么发展空间狭小,要么必须依附于煤炭行业来寻求发展,这是我县经济转型的难点和症结所在。这一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县经济发展面临如下瓶颈:

1、产业结构单一。单一的产业结构是造成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结构性原因。煤炭、化工、建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中,除电力外均为传统产业,依然以能源带动及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煤炭生产占主要份额,2010年1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煤炭开采占6家;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8.7885亿元,仅煤炭行业占到21.8038亿元,占75.7%;财政收入8.0554亿元,而煤炭行业占4.9068亿元,占61%。我县对煤炭初级产品相关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且正呈现加强的趋势。

2、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总量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全市50强工业企业我县只有2户。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3%。由于除煤炭开采外,煤炭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 5 力,没有形成多方面的盈利能力,导致相关行业对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的消弭能力弱。在过去的短短五年内,受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化工行业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产值减少,效益降低,如天圆化工企业连续两年效益不佳;建材行业在2007年和2010年也出现规模萎缩的情况。我县非煤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亟待增强,对外部经济周期性风险的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县实施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煤炭项目,2010年18个工业项目有14户是煤炭项目,新兴产业和接替产业后劲不足。

4、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高耗能工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短期内不可能由其它产业代替。如煤炭、电力、电石均为能源高耗型产品,化工、水泥等建材行业,废气、废渣排放达标难度大。

5、发展环境薄弱。我县水资源总量为1.3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0.79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0.943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0.036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5,水资源十分缺乏,属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地区。同时,由于煤炭工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不利影响,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及其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加剧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薄弱程度。

6、人才支持不足。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需要大量具有开放视野的人才。企业经营需要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和运营者;项目融资需要专业金融人才、资本运营等 6 人才;技术创新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并能破解关键问题的科技人才。由于经济和发展环境的原因,我县“引才”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足。

三、转型发展的指导原则

我县的发展在短期之内难以找到较煤炭工业更优的替代产业。同时,如果离开煤炭资源,寻求其他产业来支撑区域经济也不符合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型和工业强县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贯彻“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把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从资源状况、现实基础、区位条件、技术条件和投资来源等多方面因素出发,优化资源配臵方式,对原有主导资源开发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改造、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控制单纯煤炭开采数量和规模。资源是宝贵的,煤炭等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使生产和生态保持良性循环,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就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使用。由于我县新兴替代产业尚待进一步发展,城市转型也需要一个准备期,因此,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仍需要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来完成转型的资本积累,至少在今后5至10年内,以煤为主的工业仍然是我县的支柱产业。所以必须在煤炭的开采量上进行严格控制,既要保证市场需求,又要适度挖掘;既要保证利润最大 7 化,又要延长服务年限。综合考虑资源状况、地理区位等优势条件,认真对比权衡,既发挥传统产业的基础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又要合理选择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足现实原则,拉长产业链条。最近几年非煤产业增长迅速,煤炭产业链不断拉长,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但是,仍然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稳定和维持资源产业的同时,大力延长产业链条,使有限的资源在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工、利用和增值。具体来说,要立足煤炭优势资源,提高煤炭附加值,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大力培植煤层气、煤电等行业,使煤炭资源深加工产业成为具有成长性的战略优势产业。

技术进步原则,利用技术改进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使之发生质变。使用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同时也是真正使我县经济走向健康和良性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进传统工艺的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引进,特别是要注重对现有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对策与建议

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要从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出发,依据我县“十二五”发展思路,找准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位臵,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布局中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以推 8 动我县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以现有工业为基础,立足于县域资源优势,在做大做强“煤、电、气、化”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精心培育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切实把握好发展速度,稳定提高经济效益;全力实施规模企业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通过调研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县提高经济效益、加速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均衡发展的“五个五”建议:把握五大机遇,利用五大优势,推进五大转移,采取五大措施,强化五大产业。

(一)把握五大机遇

一是国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资源型经济的有效转型提供了全局视角的机遇;二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开展煤基多联产研发,推进包括煤层气在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作为推进清洁能源多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些都与我县的核心产业紧密相关,为我县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项目支持的机遇;三是在全国能源开发布局中,山西被确定为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晋东无烟煤基地的建设也被纳入全省能源集中开发、集约生产和生态环境集中修复的全局中,为推动我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能源产业政策支持的机遇;四是国家将推进包括太原城市群在内的六大 9 区域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举措,我县也成为全省“一核一圈三群”发展战略布局的大太原经济圈成员之一,既为我县从更高层面上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为我县在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政策难题等方面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五是晋中市委提出了要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发展战略,太原和晋中同城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我县实现工业强县提供了区域整体发展的机遇。

(二)利用五大优势

在推进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的进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好我县的相关优势。

1、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我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部、太行山西麓,东与河北省接壤,207国道、317省道贯穿全境,处于承东启西的地理位臵,是晋煤外运的一条主要通道;距太原、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仅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离榆次、阳泉更近。随着阳左高速、昔盂高铁、阳涉铁路电气化改造,包括力争实现的我县到黄骅港高速的开通,我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2、矿产资源优势。我县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有煤、石灰石、铝矾土、铁等各类矿藏40多种,其中煤炭总储量达73.3亿吨,属全省重点产煤县。特别是白云石和铝矾土等非煤资源,对开发金属镁、优质耐火材料和陶瓷材料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我县同时具备煤和镁的资源优势,可以形成新的煤镁产业链。

3、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县总人口23.5万人,其中农业 10 人口20万人,城市化率不到1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资源将不断释放出来。在承接东部向西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程中,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产业基础优势。我县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代表的产业格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县现有煤矿15座,其中百万吨以上煤矿6座,总产能达到1550万吨。全县“村村通”水泥(油)路1663公里,100%农村实现“村村通”,农村公路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各类中小型水库20座,总库容达到0.63亿立方米,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04处。现有22万伏变电所和11万伏变电所各1座,3.5万伏变电所6座。这些基础设施为我县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县从传统能源基地向复合型能源基地转型提供可能。

5、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跨入了全市第二梯队;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保持了年均40%的增长速度,五年累计投资120多亿;财政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由“十五”末的1.7亿元猛增到去年的8.05亿元,从全市倒数第一跃升为全市第六;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国投安平电厂和寺家庄、黄岩汇、白羊岭、丰汇、运裕、坪上等6个百万吨以上矿井先后投产,晋城蓝焰集团煤层气开发实现建站输气,阳煤40万吨电石项目落地开工;全县纳税超亿元的企业2户,有2家企业进入了全市工业50 11 强。这些都可以转换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工业发展、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为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三)推进五大转移

1、采煤产业向煤加工转移。我县在未来几年离开了煤炭工业将举步维艰。在继续做好煤炭开采业的同时,应该在煤炭深加工上做更多的文章。由于煤炭市场行情波动起伏、变化频繁、周期性显著,要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必须在提高质量、增加煤炭附加值上下功夫。要搞好煤炭的深加工,以质量打开市场销量,占领市场份额,稳定市场行情,保障产销平衡。例如,三都、北坪两个露天矿和丰汇、安顺两大企业集团应该尽快实现改造、革新,增加洗煤、筛选流程,提高煤炭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2、劣势产业向优势产业转移。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我县部分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现有水泥生产企业应通过加快实施水泥粉磨站项目,保持其传统产业优势。煤层气开采和化工开发项目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应继续抓好蓝焰煤层气开发,并配套气源输送工程;同时,应加快煤层气液化项目的建设,利用煤层气开发相关化工产品,如合成汽车燃料、合成氨、甲醛、甲醇、炭黑、二甲醚、乙烯、丙烯、碳醇二甲酯、醋酸等。

3、劣势产品向优势产品转移。为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应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促使劣势产品向优势产品转移。从目前市场产品经营状况和未来市场走势看,应集中人力、财 12 力和物力,积极发展以煤为核心的工业产品。要树立品牌意识,使我县的工业产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以规模化发展为重点,大力扶持大寨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大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寨金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大寨牌系列杂粮的加工转化能力,开发更多的大寨品牌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年转化粮食1亿斤。同时要实施好天凤薯业有限公司5000吨马铃薯全粉、山西厚基伟业食品有限公司30万头猪屠宰加工项目等一批龙头项目。着力推进干鲜水果加工和饮料食品开发。力争在“十二五”末,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0%。比“十一五”有较大幅度提高。

4、以煤为主向综合发展转移。尽管煤炭经济为我县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但从长远来看,要避免因资源枯竭或产业衰退而不得不转型的被动局面,必须把握当前我县尚处在煤炭资源型产业成长期的有利时机,未雨绸缪,逐步建立起支撑我县长期发展的接续产业,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实际,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综合发展。例如,在重点扩展煤炭产业链的同时,可以考虑有选择性地承接部分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或者考虑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推进建材产业的高端化等。

5、自主发展向合作发展转移。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从传统单打独斗、产业雷同向区域联合、强强联手的发展方向转移。应该结合本地在区域产业中的实际地位,在引 13 进大项目、大工程的同时,考虑将本地产业纳入区域发展的产业系统中。可以借用相关知名品牌,生产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可以以多种形式进入兄弟县市产业链或企业集团的长期供应链中,实现分工、协助、共同发展。

(四)采取五大措施

1、扩大招商引资。从我县的发展现状看,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是依靠煤炭资源开采。因此,必须继续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县投资,全面推动县域的资源开发、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大型企业、投资转向、大寨品牌等优势,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强化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强化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尽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2、规划工业园区。在产业布局上,突出整体规划,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龙头,以重大项目落实为基础,逐步形成以界都、赵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辐射区,实现对全县经济的全面带动。

3、培强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核心竞争能力和质量效益,培强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把全县有优势、有潜力的阳煤集团、国投公司、蓝焰公司、煤销公司、大寨集团、阳涉铁路公司、安顺煤业、丰汇煤业八户企业做为重点和龙头,加强帮扶,加快培育,真正做大做强,使其中的企业年产值和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 14 的牵引带动作用,延伸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全县工业快速发展,稳步推进我县“工业强县”进程。

4、培养创业人才。创业性人才始终是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结合我县实际,加大创业性人才、技术运用性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搭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人才成长平台,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他们放手创立发展项目,展示发展才能。

5、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转型发展、工业强县的氛围,打造亲商、和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为来昔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强化五大产业

1、煤炭产业。加强煤炭资源管理,确保煤炭生产发展后劲。抓好阳煤寺家庄500万吨矿井和黄岩汇、坪上、运裕三个百万吨矿井建设;三都、北坪两个露天矿要达产达效。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后的丰汇、安顺两大煤炭企业集团要尽快完善生产、建设、管理、安全体系,挖掘生产潜力;白羊岭百万吨矿井争取早日投产达效。到“十二五”末,全县煤炭产量要达到1550万吨。发展煤炭产业的接续产业,实现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大煤炭企业整合力度;推动洁净煤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坚持使用高效、节能、低污染的先 15 进技术和装备,建立并推广洁净生产机制,充分利用动力燃煤、煤泥、煤矸石、矿井瓦斯等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发展煤矸石电厂、瓦斯电厂、煤层气发电及民用等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鼓励对瓦斯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贯彻“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理念,靠安全要效益。

2、电石产业。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为契机,以大企业为依托,利用当地资源,对电石企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与上游的电力、兰炭,下游的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等企业联合,实现大闭路循环;加快阳煤集团40万吨电石项目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建设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开发其下游产品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等,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抗风险能力;注重循环经济,合理利用电石炉气、电石渣和粉尘等废弃物。

3、煤层气产业。鼓励大型企业参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进一步释放政策活力,形成国家、地方和企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合力;发展“煤气一体化”产业链条,坚持“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的战略方针;积极鼓励大型煤炭企业进行现采区和后备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统一编制煤炭和煤层气开发利用方案,以确保大型煤炭企业采煤、采气并举,做到煤炭开采和煤层气开发“两不误、两促进”;注重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的引进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尤其是加强煤层气精细化工转化技术和井下煤层气抽采技 16 术研究引进及试验工作。“十二五”期间,山西将投资2600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并着力培养“煤层气开采→储运→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居民消费→制作业、服务业”产业链。我县应该利用自己的现有基础和相对优势,在全省新能源发展的大局中,占据自己的份额。除了利用煤层气资源,可以探索在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上有所作为的可能性。

4、电力产业。充分利用本地煤炭资源,建设坑口电厂,实现煤电联营,扩大企业规模;积极开发瓦斯发电项目,利用国家对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现有企业的扩建和新项目的引入;要大力发展风电项目,加强与大唐电力、山东电力等企业的合作,争取我县西寨、沾尚以及皋落的风电项目尽快上马。搞好煤灰的综合利用,生产水泥、制砖、农业肥料和环保材料。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收益。要积极扩建安平电厂,筹备二期工程上马(投资25亿元,装机能力达2×30万千瓦);开发瓦斯发电项目。我县丰源实业有限公司已投资2600万元,安装10台500千瓦瓦斯发电机组,并于2008年11月并网发电,现计划再投资9600万元,安装28台600千瓦瓦斯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年燃烧瓦斯3700万立方米,年发电1.22亿度,节约标煤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5.6万吨,年创销售收入5000万元。另外,黄岩汇煤矿5×2兆瓦瓦斯发电已经并网,白羊岭煤矿8×2兆瓦瓦斯发电项目计划在年底完工。

5、化工产业。我县化工行业有一定的传统优势,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化工行业出现了经济效益的波动特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与转型提升是现有化工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结合我县丰富的碳酸钙资源,大力发展硝酸钙(硝酸铵钙)的生产,延伸硝盐化工产业链和开发高效农业用硝基复合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白云岩资源,大力开发金属镁、优质耐火材料和玻璃材料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体制创新的重要转型期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跃升期。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确保全县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河南省工业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类园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园区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国其他兄弟省市相比,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工业园区相比,河南省各类园区在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园区基本情况

据初步摸底调查,目前河南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275个,占地面积为3028.91平方公里。通过国家核准并公告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共2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包括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合计规划面积31.99平方公里;省级开发区23个(包括1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4个省级工业园区),合计规划面积180.46平方公里。

截止2006年底,全省275个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17302家,园区生产总值达到2953.02亿元,占全省23.7%。其中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568.74亿元,占全省4.56%,有 23个开发区实现产值超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18.75亿元,占全省6.9%,有10个开发区超10亿元;财政收入20.71亿元,占全省3%,有6个开发区超亿元。2006年经济总量排前10位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依次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漯河经济开发区、濮阳经济开发区、安阳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经济开发区、濮阳工业园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驻马店经济开发区、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二)园区已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河南省各类园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注重围绕特色产业、龙头项目进行产业链招商,依托以商招商,强化对现有企业的跟踪服务,使新进园区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2006年,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批准外资项目129个,合同利用外资额9.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开发区有6个,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0万美元。截止2006年底,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引进企业8034家,其中外资企业620家。共引进省外资金260.63亿元,各开发区实际进区内资额均超过1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开发区达到5个,商丘经济开发区实际进区内资超过50亿元。

在今年由河南省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各类园区的招商引资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签约外资项目24个,合同外资95573万美元。如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加拿大J&J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签约的河南安大略红枫工业园高密度工业标准厂房项目,投资总额6450万美元,合同外资2000万美元;开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深国投商用置业有限公司签约的沃尔玛百货项目,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商丘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澳门纺织品有限公司签约的纺织服装项目,合同外资2000万美元;河南新乡小店工业区与泰国华彬国际集团签约的红牛食品生产基地项目,合同外资19230万美元;河南鹤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澳大利亚客商签约的年产5000吨硅晶环保涂料项目,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等。

2006年,全省各类园区出口总额23.1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4.1%。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出口10.6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6%。出口总额超1000万美元的开发区达到15个,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昌经济开发区的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

(三)园区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河南省园区,特别是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着眼于持续发展,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逐步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企业。濮阳经济开发区内的濮耐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省级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品12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9亿元,出口1038万美元,利税856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综合实力位居同行业首位。新乡市长垣起重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200多家,其中有30%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区内有9家企业获全国著名品牌企业称号,6家

企业获省、市著名商标企业称号,15家企业获省、市AAA级信用企业称号。平顶山郏县广天园区作为全国最大的铁锅生产基地,成立了中国郏县铁锅研究所,实现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产品不仅打进了大城市的饭店、酒店和居民的厨房,还大量出口海外。平顶山市汝南工业园区以龙头企业天瑞集团为主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预计到2009年,天瑞集团的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4500万吨,巩固了全省第

1、全国10强的行业地位。

(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产业特色逐步形成,协作配套能力增强

近年来,河南省一些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园区稳步发展,特点逐步凸现,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聚集群体。南阳市西峡县汉冶钢铁工业园区轧钢厂、球团厂、石灰厂、喷煤站等工程项目布局有序,齐头并进,形成了集制氧、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一体的钢铁生产联合体。濮阳县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商招商,设立了两个台商投资工业园区,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并不断增加投资,现已成为全国新兴的玻璃及电光源产品生产基地。邓州市穰东服装工业园区现已拥有3座服装城、8个服装市场,年可加工服装500万件(套),销售额达12亿元,市场辐射周边5个省的12个县(市),被誉为邓州市的“小香港”。巩义回郭镇的铝工业园区,铝精深加工能力已占全国市场的40%。荥阳市的建筑机械工业园区,现已人驻企业280家,所生产的搅拌机已占全国市场的48%,初步形成了优势比较突出的集聚效应。

(五)园区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效果突出

近年来,各地在新建园区中坚持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园区建设思路,科学布局入园企业,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集和优化配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少园区在设立伊始,为减少公共成本,节约用地,就对园区内公用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建设,使入驻企业减少了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节省了生产成本和资金投入。一些园区还充分利用园区产业聚集的优势,集中组织进行污染治理,不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还降低了企业环保成本。平顶山石龙区通过集中发展洗煤、炼焦、化工、煤气发电产业,转变了过去单纯采煤的经济增长方式,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变废为宝,有效节约了煤炭资源,保护了环境。镇平县工业园区把热电公司的煤渣直接运到水泥厂循环使用,就地转化,节省了大量运输费用,降低了材料成本,减少了环境压力。登封市阳城工业园区在龙头企业登电集团的带动下,已形成了煤变电、电变铝、粉煤灰变水泥的产业链。巩义市豫联工业园以河南豫联集团为龙头,初步形成了电-铝锭-碳素的产业发展链条。

二、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工业园区相比,与中部地区其他5省相比,在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园区”是指政府或企业在划定的区域内,通过招商引资,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发挥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和省内的一些园区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园区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最为集中、经济增长最快、市场最具活力、投资环境最完备、运行体制最新、经济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从河南省来看,园区和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部分地方政府尤其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快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对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差别,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多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金、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作用,没有认识到大力发展园区开放型经济对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实现全省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园区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数量明显偏少

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222个,省级开发区1346个。河南省现有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23个,仅占全国总数的1.8%和1.71%。而山东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71个、江苏有136个、浙江有116个、广东92个;在中部省份中,湖北有134个、江西有92个、安徽有89个,湖南有72个。就开发区地域布局延伸看,很多省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省份,省级以上开发区已达到每个县(市)均有一个以上。

河南省园区尤其是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严重偏少,不仅压缩了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制约了园区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园区规模小,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

2006年,河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7.8%;出口10.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7%。而在同期,江苏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8.8亿美元,出口达到1138.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9.6%、70.9%。2005年,湖南省的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846

3、13

417、4545万美元,合计达到2.64亿美元,出口达到7.49亿美元,而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才8961万美元,不及湖南1个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仅占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33.9%;河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计出口4.43亿美元,仅占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出口的59.0%。2006年,河南省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出口10.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而广州经济开发区2006年出口就达到了75.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92亿美元。与中部地区相比,今年1-5月,江西省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而同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只完成4900万美元,差1倍以上。可以看出,河南省园区经济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园区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带动、辐射和影响功能有限。

(四)缺乏统一有效管理,职责不清,情况不明

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各类园区,迄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既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也没有一个部门掌握准确、详实的全省园区基本情况,仍存在园区管理混乱、情况不明、家底不清的问题。在园区自身管理体制和内部运作机制方面,职能授权大多不到位,其授予的权力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相抵触。有些园区被当地政府设置成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行政管理机构按照政府机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承担了较多的社会管理职能,管理不活,机制不畅。有的园区,包括个别国家级开发区,多种类型的园区分别设置,机构并列,各自为政,难以集中有效管理,再加之一些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

(五)土地制约,矛盾突出

河南省园区发展缺乏前瞻性,全省最大的鹤壁经济开发区规划批准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大多数只有3—5平方公里,起点低、水平不高,预留发展空间过小。目前,全省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用地基本用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已无法及时补充入园项目建设所必需的土地资源,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河南省园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用地指标不足,供需矛盾大,不少地方已出现了因土地紧张而导致项目无法进区或正常施工的情况,如在刚刚举办的第二届中部博览会上,某市签订了总投资8.6亿美元的利用外资物流业项目因土地问题已经搁浅。

(六)科学规划滞后,产业布局不合理

河南省大部分园区前期规划不尽合理,缺乏科学论证,功能区分不明确。一些园区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部分园区选址缺乏多方案的比较和分析,园区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有的市县设有多个园区,各园区紧靠相连,相互越界,园区密集和交叉发展,造成无序竞争。同时,为尽快启动建设项目进而形成经济效益,一些园区没有把握好规划定位与项目引进的关系,项目进区门槛低,类别分散零乱,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多数属空间聚集而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的组合,缺乏强烈的根植性,企业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建立,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无法培育产业群,难以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链,发挥不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人才集中的带动优势。

(七)部分园区投融资难度大

园区一般是按照开发土地、举债经营、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支持,融资渠道不宽,导致开发经费不足。特别是县级以下园区,自身可用财力很小,资金来源渠道少,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企业、新项目的入驻。资产负债

率高、土地开发成本增加、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资金极度紧张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入驻园区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八)园区产业雷同,产业链短,结点少

园区之间产业雷同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县级以下园区,由于外来资金大都来源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小资本以及沿海地区的被转移产业,其项目也多属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项目,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组装环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河南省23个省级开发区仅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国家级开发区仅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而广州、江苏、天津等国家级开发区入区世界500强企业都在100家左右,安徽省合肥市的两个园区已进入27家,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进入13家。有的园区片面追求进区企业数量,忽视项目规模和技术含量,进区的项目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有的甚至是污染环境的项目,专业性和特色性不突出,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

三、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河南省正在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争取尽快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作为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园区,如何在在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情况下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对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园区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承接转移、聚集生产要素的最佳载体;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的主要手段;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关乎中原崛起和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河南省园区发展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加快园区对外开放、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营造和利用各类园区已有的优良的投资环境、优惠投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着眼于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着眼于壮大经济总量,强化园区功能,创新模式,优化结构,努力增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建立统一的园区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园区的管理。

为解决河南省园区管理职责不明晰的问题,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议省政府建立全省促进园区发展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搭建相关管理部门共同促进园区发展的平台。联席办公会议由省政府领导牵头,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全省园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全省园区的调研,统一指导协调全省园区发展。要明确各类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发展方向。要建立园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鼓励产业特色突出、带动作用明显、集聚效应强的园区发展,对乱占基本农田、落户企业少、产业层次低、无序开发的园区,大胆引入退出机制。各省辖市政府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采取“授权委托、备案监督”的方式,明确园区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构建“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和“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园区运作机制。园区管理机构自身要精简机构,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中介服务,延伸政府服务职能,推行项目代理制,推行“保姆式”服务,真正做到园区内的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零接触”。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原则,建立园区开发体制,探索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协作园区运行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投入、业主开发、以商招商”的办法,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法规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层次,为兴办实业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现有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三)有计划、有组织的广泛开展调研,研究制定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通过发放统计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深入细致的对河南省园区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当前河南省园区的类型、发展总体水平、影响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有关人员赴沿海及周边园区发展

较好的省份调研,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省内外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研究出台《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河南省园区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园区开放型经济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把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认真努力抓好、抓出成效,充分发挥出载体和平台作用。

(四)研究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

为适应当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园区发展要求,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议尽快编制《河南省园区发展规划》,对全省园区布局进行调整,明确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进一步用规划规范和指导园区建设和发展。要结合各类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明确组织定位、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和培育。对省级以上开发区,按照“转型、提升、优化、创新”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强化技术创新功能和“孵化”功能,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基地,逐步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发展,以外资带动内资,以区内带动区外,着重提升规模和水平,推动“二次创业”或“三次创业”;对各省辖市工业园区,要以吸收国内外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加强规范性管理,围绕培育科技创业园、台胞投资园、产业转移园等特色园区,优化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壮大骨干企业,发展配套和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县及县以下工业园区,要按照“规划、整合、培育、提高”的原则,重点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办成特色小区。

(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好制约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园区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首要环节。建议建立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园区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增部分,地方财政获得的园区工商税收增量分成部分,划出一定比例集中用于园区,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外来投资者创造快捷、方便、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加大对园区重点投资项目的产业指导,对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投资地区(区域)总部和高新技术产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减免税、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适当放宽。

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园区土地开发要由外延式开发向集约式开发转变,全面提高单位面积的项目投资密度和产出率。在统筹使用土地的基础上,应建立必要的土地储备和科学用地机制,省、市两级计划用地指标要向成长性好的园区倾斜,同时预留一部分用地指标集中用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成长性工业项目。搞活用地,节约用地,要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倡导园区工业项目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单层厂房和绿化面积;加大土地置换力度,对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项目进行清理、调整和收回。

建立和完善园区投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建立专项资金,鼓励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特色产业群核心项目,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强势产业发展;支持园区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组建具有投融资功能的开发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增加对园区成长性好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外资和吸引民资建立投资创业基金,鼓励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进入园区。

(六)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本着积极、务实、负责的态度,通过委托、下放权限等办法,理顺关系,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园区管委会在规划、项目备案和核准、环境保护等方面经济管理权限的落实。园区管理机构应积极做好行政环境创新,切实改善公共服务,减少管理层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和完善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保障外商投资者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维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园区生活、生产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服务机构和生活配套设施;大力构建诚信环境,园区要率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府要一诺千金,以行践诺,示信于民,取信于商;对企业和个人要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形成失信约束惩罚机制,营造园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上一篇:公共服务平台申请报告下一篇:骨干体育教师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