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2024-04-26

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通用8篇)

篇1: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交通运输

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实现“平安交通”总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仍处于事故多发高发期,重特大事故频发易发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安全发展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不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需要。交通运输系统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化“平安交通”建设,大力构筑 完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可靠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强化红线意识、守住底线,以建设“平安交通”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真正把安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关口前移、超前预控、有效防范,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执行到位。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行政。遵从问题和需求导向,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明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定位,完善法规制度,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监督等手段,重点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顽症痼疾,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坚持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加强形势研判,探索安全生产规律,科学谋划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局,统筹兼顾、相互协调,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安全体系建设。

(三)建设目标。

到2017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基本健全,责任更加明晰落实,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人员综合素质整体提高,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初步建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安全责任、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支撑保障”五个体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交通”建设的需要。

到2020年,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全面适应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

三、重点工作

(一)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1.健全安全生产法规。按照依法治理的总要求,落实安全生产法,结合行业和各地需求,对现行交通运输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2017年底前,重点完成新安全生产法和政府职能转变涉及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方面需要配套建立完善的法规。

2.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突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工作。2017年底前,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约谈、挂牌督办、“黑名单”、责任追究、隐患排查治理、奖惩激励、诚信管理、巡视、“一岗双责”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制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围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养护(运营维护)、运输工具和装备设施安全技术性能、交通运输生产作业、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应的标准规范。2017年底前,重点推进城市公交、轨道交通 运营、港口危化品罐区作业等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

4.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评估现有预案,结合实际加快专项应急预案制定,构建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深入分析“十三五”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和“平安交通”建设需求,做好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编制“十三五”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二)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5.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交通运输企业应严格依法依规从事安全生产活动,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岗位人员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定责任。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全面构建,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6.明晰安全管理层级责任。按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法定权力、义务和政府部门赋予的职责,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之间职责分工,明晰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2017年底前,各级交通运输主 管部门和管理机构安全监督管理层级责任得到落实。

7.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总要求,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应明确“一岗双责”的内容和要求,规范履职行为,并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尽职免责和问责机制。2017年底前,建立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机制,并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8.严格安全生产问责追责。建立完善重大隐患和险情的问责追责机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调查处理,严肃查处每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严格事故查处挂牌督办,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责任。2017年底前,基本建立安全生产问责追责机制。

(三)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9.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研判。深入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季节性安全生产特点,加强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分析,总结安全生产规律。针对典型事故和重大险情,剖析事故、险情发生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超前预警预防,举一反

三、警钟长鸣。2017年底前,编发、季度安全生产形势、典型事故和重大险情分析报告。

10.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按照中央关于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要求,交通运输企业应依法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法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实现督查检查、挂牌督办及责任追究的闭合管理。2017年底前,全面建立企业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运行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11.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和《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强化风险源辨识、评估和管控,注重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构建行业自律、政府监督、中介服务、专家咨询的合作机制。2017年底前,完善相关制度,规模以上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役特大桥及长隧道 全面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12.开展安全生产巡视和督查检查。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规范巡视工作职责、程序、内容和要求,重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和安全责任履职情况的巡视督察。完善督查检查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督促整改安全隐患,严肃查处存在问题,严厉打击非法违规行为。2017年底前,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巡视和督查检查计划。

13.加强安全生产诚信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依法守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和从业人员生命安全。2017年底前,全面建成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实现与相关部门和单位信息共享。

14.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职工、公众、社团、工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完善举报、受理、处置、信息公开等办法。加强与媒体合作,设立曝光台,及时曝光非法违法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频发地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交通运输安 全生产事件等。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查实处置曝光力度。

(四)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15.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发挥行业媒体主渠道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安全生产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平安交通”和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2017年底前,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通过有效形式促进安全生产宣传进生产一线、进社区、进校园。

16.强化企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加强一线从业人员岗前、在岗、转岗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一线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相关管理部门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应资格。2017年底前,所有交通运输企业从业人员都要进行一次轮训,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17.提高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轮训,重点强化综合安全监督管理、路政、运政、港航、海事、质监、救捞等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017年底前,所有交通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轮训一次,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

18.加强安全应急演练。突出公路航道保通保畅、水上搜救溢油、灾害险情、事故救援处置等重点,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安全防范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夯实基本功,提高安全意识、实操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17年底前,针对各类应急预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岗位练兵。

(五)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9.加强安全管理力量配备。交通运输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管理部门应完善部、省、市、县四级安全管理机构,配足专 职安全监督管理和执法人员,有通航水域或农村公路通营运车辆的乡镇应配备相关专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和管理部门的机构和人员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需要。

20.保障安全生产费用和专项经费。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督管理、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足额提取安全费用,设立专户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设立安全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平安交通”考核评价、巡视和检查、事故和重大险情原因调查、企业标准化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等。做到每年安全生产费用、经费预算到位,专款专用。

21.加强安全管理装备设施建设。加强安全管理装备器材配备,为专门从事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监督检测设备、事故调查取证与分析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加强水上监督管理、应急救援、航海保障、教育培训等装备和基地建设,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要求,加大公路、港口、站场等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2017年底前,安全监管 和应急装备设施基本满足需求。

22.强化安全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设施研发,推广应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中的应用。2017年底前,完成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诚信管理、在线教育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

23.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各交通运输行业协(学)会应把诚信建设纳入各类社会组织章程,充分发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业自律作用,鼓励和支持行业协(学)会、科研机构、院校等行业组织发挥在安全生产科技攻关、教育培训、风险评估、诚信评级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和第三方服务。2017年底前,积极培育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其咨询服务行为。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认清形势,高 度重视交通安全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一把手负总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根据部统一部署,结合要本单位实际,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

(二)加强沟通协作。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安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督查考核。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加大督查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推进不力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篇2: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关于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

交安监发〔2015〕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中远、中海、招商局、中交建设、中外运长航集团,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部属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实现“平安交通”总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交通”的客观要求,是依法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交通运输系统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构建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可靠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强化红线意识、守住底线,以建设“平安交通”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真正把安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关口前移、超前预控、有效防范,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执行到位。

—1—

——坚持依法治理、明责履责。完善法规制度,明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定位,制定责任清单,严格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坚持改革创新、标本兼治。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构建长效机制。

——坚持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加强形势研判,探索安全生产规律,科学谋划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局,统筹兼顾、相互协调,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安全体系建设。

(三)建设目标。

到2017年“平安交通”五年建设阶段,初步建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安全责任、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支撑保障、国际化战略”六个体系。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基本健全,责任更加明晰落实,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整体提高,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交通”建设的需要。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全面适应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

三、重点工作

(一)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1.健全安全生产法规。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结合行业和各地需求,对现行交通运输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2017年底前,完成安全生产法和政府职能转变涉及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方面需要配套建立完善的法规。

2.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快建立健全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突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按照分清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工作。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重点监管名单、责任追究、“一岗双责”、隐患排查治理、奖惩激励、—2—

诚信管理、安全生产约谈、挂牌督办、监督检查、巡视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制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围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运输工具和装备设施、生产作业、养护和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标准规范。2017年底前,重点推进城市公交、轨道交通运营、港口危化品罐区作业等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

4.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按照相关要求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及时修订不实用或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应急预案。认真梳理交通运输应急工作职责和应急需求,加快应有未有的应急预案编制,构建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二)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5.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交通运输企业应严格依法依规从事安全生产活动,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定责任。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全面构建,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6.明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按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法定权力、义务和政府部门赋予的职责,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之间职责分工,明晰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层级责任链条完善,监督管理责任有效落实。

7.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总要求,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应明确“一岗双责”的内容和要求,规范履职行为,并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尽职免责机制。2017年底前,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机制,各单位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述职的重要内容。

8.严格安全生产问责追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隐患的问责追责机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调查处理,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单位

—3—

和相关责任人责任。相关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对事故发生单位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2017年底前,基本建立安全生产问责追责机制。

(三)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9.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研判。分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根据季节性特点,查找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剖析事故发生原因,总结安全生产规律,举一反三,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超前预警预防。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机制,编制分析报告。

10.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交通运输企业应依法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法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分类分级加强事故隐患管理,实现督查检查、挂牌督办及责任追究的闭合管理。2017年底前,全面建立企业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运行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11.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落实部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部署,重点强化客运、危险品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港口危化品罐区、在建和运营桥梁隧道等的风险源辨识、评估和管控,注重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充分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强化预测预警预控和过程监管,构建行业自律、政府监督、中介服务、专家咨询的协调推进机制。2017年底前,完善相关制度,规模以上客运、危险品运输和港口危化品罐区企业以及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役特大桥及长隧道全面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12.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明确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职责和要求,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和内容,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并采取安全生产巡视、明察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重点巡视督查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和安全责任履职情况,督促整改安全隐患,严肃查处存在问题,严厉打击非法违规行为。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巡视和监督检查工作机制,落实巡视和监督检查计划。

13.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职工、公众、社团、工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完善举报、受理、处置、信息公开等办法。加强与媒体合作,设立曝光台,及时曝光非法违法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频发单位、造成恶劣社

—4—

会影响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件等。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投诉举报渠道。

14.加强安全应急演练。突出公路航道保通保畅、水上搜救溢油、灾害险情、事故救援处置等重点,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安全防范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夯实基本功,提高安全意识、实操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17年底前,针对各类应急预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岗位练兵。

(四)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15.加强安全文化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和应急知识宣传,增强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平安交通”和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我要安全”的氛围。

16.强化企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加强一线从业人员岗位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相关管理部门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应资格。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应对所属从业人员系统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知识轮训,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

17.提高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对所属从事安全监督管理的人员系统进行一次安全管理知识轮训,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

18.加强安全生产诚信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的部署,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依法守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和从业人员生命安全。2017年底前,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

(五)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9.加强安全管理力量配备。交通运输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设

—5—

置安全管理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完善部、省、市、县四级安全管理机构,明确相应专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有通航水域或农村公路通营运车辆的乡镇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

20.保障安全生产费用和工作经费。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督管理、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单独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将安全管理工作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主要用于安全生产考核评价、巡视和检查、事故原因调查、企业标准化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等。实现每年安全生产经费预算到位,专款专用。

21.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和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按照相关要求编制“十三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加强安全监督管理装备器材配备,为专门从事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监督检测设备、事故调查取证与分析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加强交通运输监督管理、应急救援、教育培训等装备和基地建设。

22.强化安全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设施研发,推广应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中的应用。2017年底前,完成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诚信管理、在线教育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

23.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各交通运输行业协(学)会应按照诚信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业自律作用。鼓励和支持行业协(学)会等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院校,在安全生产科技攻关、教育培训、风险评估、诚信评级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2017年底前,积极培育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其咨询服务行为。

(六)国际化战略体系建设。

24.提升国际影响力。建立健全机制,统筹行业力量,积极参加有关国际事务和行动,加大交通运输安全方面国际公约、规则和标准等制定的参与力度,提升我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6—

25.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研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的安全理念、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2017年底前,建立健全国际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方面的信息搜集研究机制,开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对标研究。

2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相关的安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利用多种平台,开展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交流与能力建设,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一把手负总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根据部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细化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

(二)加强沟通协作。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确保安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督查考核。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加大督查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实施效果。对于工作不落实或达不到要求的,要追责问责。

铁路、民航、邮政系统可结合各自安全监管职责和安全生产的实际,建立健全本系统的安全体系,保障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稳定向好发展。

交通运输部 2015年2月10日

篇3: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一是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完成《安全生产法》和政府职能转变涉及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的配套法规建设; 交通运输企业完善内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重点监管名单、责任追究、 “一岗双责”、隐患排查治理、奖惩激励、诚信管理、安全生产约谈、挂牌督办、监督检查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重点推进城市公交、轨道交通运营、港口危化品罐区作业等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

二是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完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层级责任链条; 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机制,各单位和各部门负责人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 基本建立安全生产问责追责机制。

三是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机制; 全面建立企业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运行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规模以上客运、危险品运输和港口危化品罐区企业以及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役特大桥及长隧道全面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巡视和监督检查工作机制,针对各类应急预案至少开展1次演练,每年至少开展1次岗位练兵。

四是宣传教育体系建设。交通运输企业应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1次安全生产知识轮训,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对所属从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1次安全管理知识轮训,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 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

五是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管理力量配备,完善部、省、市、县四级安全管理机构,明确相应专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保障安全生产费用和工作经费,实现每年安全生产经费预算到位,专款专用。完成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诚信管理、在线教育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 积极培育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

篇4: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马凯副总理的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邮政取得的显著成就,强调交通运输工作要注重服务大局、坚持主题主线、突出工作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杨传堂强调,贯彻落实马凯副总理讲话精神,重点就是围绕安全、发展、服务、创新、改革和法制六个方面,研究提出今后五年每一个重要领域抓什么、怎么抓的实实在在的举措,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有进展、有成效。

一要紧紧扭住安全工作不放松。集中精力抓紧抓实牵一发动全身、能对安全水平提高起关键作用的关键工作。加快开发和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以技术创新增强交通运输安全能力,力争在五年内安全水平有较大提升。

二要努力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抓紧组织研究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组织实施“十二五”中期评估工作,着手研究“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集中力量研究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公路管理养护等问题,提出确保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要着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深入研判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的新需求、新期待,研究提出提高服务水平、便民利民惠民的重点、抓手和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优品质的运输服务。

四要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交通运输持续发展。实化细化科技强交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行业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贡献率。明确提出对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起关键作用的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项目,分门别类组织重点攻关,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要坚持不懈推进交通运输改革。统筹考虑和总体设计改革任务,分轻重缓急,积极有序稳妥推进。认真研究拟定部的“三定”规定,努力厘清政府和社会、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改革。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用好用足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探索新的资金渠道,更好地解决资金问题。

篇5: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仅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交通自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既要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对公路、航道、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形成水路、陆路、航空融会贯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又要对相关交通资源的进行整体规划,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紧密、配合流畅,实现交通运输效率的最大化,最大可能地满足所有交通运输需求。

经过“十一五”的大力建设,我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十一五”前相比已有了长足进步。公路方面拥有“四纵两横”的骨架网络结构。四纵为:宁靖盐高速、省道229、省道231和省道233;两横为:省道332和省道333。同时,我市还拥有384.646公里的县道和1105公里的农村公路网。水路方面全市共有航道53条,总里程961.82公里。航道总里程位列泰州四县市之首,等级航道里程也位列第一。这些都为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我市现行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是运输方式单一,快速通道不畅。我市当前运输方式仍以公路和水路两种运输方式为主,作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构成,铁路与航空运输基本还属于空白,与这些外部枢纽的联结度和利用率都很低;且与高速公路的连接还存在瓶颈:兴化城区向东上高速公路约需30分钟,向西上高速公路约需1小时,影响对外沟通效率。

二是内部路网覆盖率和等级偏低。我市公路总里程虽然居泰州四县市首位,但2008年底我市公路网面积密度为0.96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85公里每万人,两项指标均低于泰州四县市平均水平。且路网结构以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为主,路网等级配置尚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农村公路,存在技术等级低、断头路等现象,不利于形成纵横互通的路网结构。

三是港站枢纽建设滞后。一方面,缺少规模化公路货运站,目前,我市唯一一家规模公路货运站为江苏戴南现代物流园区,而城区、以及戴窑粮食市场、沙沟水产品市场等重要商品集散地缺少规模化货运枢纽;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大型内河港口,300吨级以上泊位数量仅占泊位总数的3.4%,不能满足运输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导致我市丰富的水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四是交通资源的整体优化尚需提高。由于前期改革需要等原因,我市运输市场存在“小而散”的弊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不畅;客货运输整体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五是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一方面,内部缺少运输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的传递、共享都不顺畅;另一方面外部信息平台的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信息共享机制。

二、正确树立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科学理念

要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上不断优化,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科学理念。一是切实增强交通先行发展的理念。通过总量规模、推进增量调整,提高交通运输的机动性、通达性,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布局,使综合运输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更好地发挥交通先行军的作用。二是切实增强交通统筹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为运输需求者提供更加合理的选择机会,形成“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空则空”的局面,从而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三是切实增强交通以人为本的理念。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应优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协调和充分衔接,全面考虑人们对各种交通运输服务的需求。四是切实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交通运输发展观,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注重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注重交通运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率,保证综合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兴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对策

一是做好一张规划图。在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的框架下,做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增加前瞻性和指导性,明确发展目标和阶段性实施计划,稳步推进。在规划上一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二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三要与交通运输发展能力相匹配;四要与整体发展需求相吻合,将路网、客货运枢纽、整体资源的优化、信息网络的建设等作为规划重点。

二是完善一张公路网。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势互补、衔接顺畅,努力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一要迅速打通对外快捷通道。我们要瞄准国家沿海沿江开发的政策和规划,借力使劲,借势发展,紧抓“十二五规划”契机,由政府主导,多部门介入,成立专门攻关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上争力度,着力形成“东接沿海、南连长江、西达机场、北通老区”的战略格局,服务和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洼地不洼、快速崛起。东接沿海:积极规划李合公路,打通兴化通往沿海地区的捷径;积极上争戴窑铁路支线的建设项目,完善戴窑商品粮交易基地、合陈国家级亿斤粮库的集疏进体系,努力培育兴化新长铁路经济增长点;南连长江:建成我市腹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大周公路,力争向南延伸(需解决姜堰段约13公里连接线),做好与泰州长江大桥的连接,主动接受泰州大桥和泰锡宜城际铁路的经济辐射;西达机场:做好233省道兴化城区过境段改造,策应扬州地域发展,打通与苏中机场航空运输的衔接;北通老区:适时开工建设沙柳公路,建成后,沙沟镇作为文化古镇和交通枢纽,向西北可连接宝应县古镇柳堡,向东北可连接盐城革命老区和大纵湖国家AAAA级旅游区,向南通过兴沙公路可牵引游客至我市“千岛菜花”和“水上森林”,可有力引导和带动当地旅游、渔业等产业的发展。二要着力提升内部公路技术等级。加快推进县道改造,提升内部骨干公路的技术等级;有侧重地对现有乡村道进行改造,加大会车道、错车道等建设力度,延伸乡镇公交的通达深度;健全完善科学长效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保证农村公路管养整体水平的提升。三要努力加大内部路网密度和互联度。以县省道等主干道为骨架,加强各连接线的规划建设;规划南部地区东西横向干道,解决路网布局不均匀,东西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推进通居住点公路建设,有效解决断头路,提高路网覆盖率。

三是优化一张运输网。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交通客货物流发展,努力建成网络发达、信息畅通、立体集约、成本低廉的运输体系。一要完善配套客货运输枢纽体系。加快推进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形成水陆运输重要的集散中心,实现水陆货运的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对全市200多个小码头进行有效整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陆路交通状况,有计划地引导其向规范化港口发展,逐步形成分布广泛的水陆货运节点;加快客运总站和农村客运站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二要深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整合优化道路客运市场,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深化道路客运市场改革,抱团发展,提升企业经营水平,提高整体服务质效。三要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依托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分层次、有重点的发展物流中心,为物畅其流提供平台。重点加快得胜湖物流园区、戴南物流园区、戴窑镇粮食交易市场物流中心、沙沟水产品批发交易物流中心的发展。

篇6: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发展

港 口 科

“港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港口的支撑”。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看,运输体系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需要看,港口又是一个重要节点。港口的布局、规划将保障其与其它各种运输方式在能力、网络、布局等方面的协调、衔接,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港口建设是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重中之重。

一、兴化港口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1.港口发展现状

兴化市目前码头多,规模小。根据2008年统计数据,兴化市拥有港口装卸码头64个,岸线总长约6710米,泊位401个,300吨级以上泊位7个。码头拥有3-5吨级吊机、叉车、输送机等装卸设备,拥有仓库3900平方米,货物堆场面积2.11万平方米。比较大的的码头城区主要有野行码头、城南码头和城北码头,乡镇主要有垛田砂石市场码头、戴窑粮食市场码头及沙沟水产市场码头等。

2.特征分析

①码头泊位分布不均匀。兴化河流众多,通航条件较好,然而由于兴化市场的发展,码头泊位主要分布于车路河两岸,建口线、盐邵线分布的码头均较少。从空间上看,兴化城区以东垛田镇、戴窑镇码头较多,而南部和北部乡镇只有少量的码头泊位进行运输。②码头泊位分布相对较散,规模较小,等级较低。兴化市内河港的码头零散无序的分布在沿河的城镇段、临跨河施工项目和依水企业周边,尚未形成具规模的作业区,且码头等级普遍不高,现状最大的泊位等级为500吨级。

③码头泊位主要为服务于城乡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货主码头,且大部分为私人小码头,专业化码头少。码头长期处于自然发展阶段,货源、货种单一,设备比较陈旧,装卸工艺落后,生产能力较低,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④码头岸线利用率低。兴化现有航道961.82公里,其中等级航道473.02公里,等外级航道488.8公里。以开发港口岸线总长仅约6710米,仅占全社会航道岸线总里程的1.53%,岸线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二、兴化港口发展规划 1.兴化港口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臵独特,具有江海联运的天然优势。兴化位于江苏省沿江地区腹地,东连大丰、东台,经兴东线、刘大线至沿海港口大丰港入海;南接泰州经引江河直达长江;西与高邮、宝应毗邻,经通扬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相接;北与盐城隔界河相望,具有接轨沿海开发、带动沿江崛起、承载江海沟通、发展水运产业的独特区位条件,具备打造成通江联海转乘枢纽、形成江海联运的天然优势。通江达海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兴化内河港的快速发展。

②航道等级条件提升,港口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江苏省及泰州市干线航道网的实施,兴化内河航道通航条件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港口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岸线利用空间。

③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水路运输需求旺盛。水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兴化是水运大市,现有在册运输船舶4000余艘,100多万载重吨,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河水运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水运市场日趋活跃,内河水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较好时期。而港口作为水路运输的必备基础设施,在加快发展水路运输的同时,必须加快港口建设,形成匹配发展,良性互动。

2.兴化港口发展定位

兴化的内河港是泰州市内河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泰州北部地区及兴化市经济发展和沿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兴化市腹地内外物资交流的重要口岸和现代商贸物流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腹地经济社会和航道发展以及港口功能的逐步拓展,兴化内河港将逐步发展成为集港口物流、海江联运、临港开发、内外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文明环保的现代港口。

3.兴化港口规划布局

港口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论证和实践体现,港口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兴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内河港口建设,2009年委托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研究编制《兴化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着力打造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内河港口体系。根据《总体规划》,全市内河港口划分为12个作业区,其中主作业区4个:得胜湖作业区、城南作业区、戴窑作业区、戴南城东作业区;一般作业区8个:戴南城西作业区、周庄作业区、安丰作业区、沙沟作业区、陈堡作业区、合陈作业区、临城作业区和张郭作业区。

三、兴化港口发展思路

1.优化港口开发模式,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一是要加快公共港口建设。除鼓励建设货主和业主的自由码头泊位外,要大力推进综合性、现代化、集约化的公共港口建设,提供公共物流服务,极力提高港口现代化服务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二是要加强港口战略合作联盟。立足“通江达海”理念,加强与沿江沿海港口战略合作,积极探索以产权、资金、业务等为纽带的多种合作机制。三是要加大港城联动力度。按照“城市规划包括港口规划,港口建设适应城市发展”的原则,把港口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一个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力求既突出港口专项规划的特点,又符合现行规划管理体制,确保港口规划与城市规划互相衔接,宏观引导港口、临港工业和城镇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起到“一港带全面”的放大效应。

2.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打造延长经济产业链。兴化港口建设要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前方建港、后方建厂,多元发展、优势互补”的经营发展方针,坚持港口码头建设与临港产业布局相结合,注重引进高质量项目,即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对优势产业的带动和对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实现港口建设和发展临港产业两手抓,通过“集群渗透”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发展,使兴化港口由单纯的水陆运输中转转变成为城市和腹地经济服务的基地和龙头。

篇7: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一.概念

(一)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的概念

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是指符合我市或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的道路交通安全运输方式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采取现代先进技术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一体化的道路交通安全运输系统的总称。

(二)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建设的概念

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建设,是指依据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运输法律法规的规定,把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的称谓。但是,如何建设安全的体系,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交通运输的安全和环保,将愈来愈成为现代交通运输政府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二是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同时,安全监管也必须实现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三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下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和保障安全生产水平。

二.影响我市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道路交通方面影响东北亚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1、道路交通拥挤堵塞,出行成本加大,道路交通效率低下,已成一大社会问题。在大连城区道路上,拥挤堵塞已成为常态化,在公路上,有时也会发生交通拥挤堵塞。

由于我市地理环境的限制,我市的路网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个以穿行交通为主的城市,在交通发生过程中,形成了东西南北穿行交通流的相互干扰问题,并由香炉礁立交桥和椒金山隧道以及东联路“一个”出入口汇合后盐高速公路口,尽管长期以来始终不间断的进行道路改造建设,而这种问题也很难得以解决,这给我市国际地位下的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是大连市交通拥挤堵塞的主要原因。

拥挤堵塞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交通规划落后,缺乏科学的规划,行政干扰过大,造成重复性建设和道路交通秩序混乱,通行能力下降,交通延误增大等问题不断的产生,使得交通的压力不断地增大。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科学的学术交流,不能及时的对交通问题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2、交通事故增多,交通伤害成为又一个严重的交通问题。据有关方面报道,按机动车参加交强险数统计,2011年大连市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188891 起,另有27095 起交通事故未结案;截止2012年3月末,还

有25058 起事故未结案。交通伤害预防和控制成为交通安全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所以,因交通事故所带来的急救、医疗、保险与车损、鉴定与赔偿、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急需规范化就成为当前一个重要需求。

3、停车问题突出

在道路两侧、商业区内及其附近路网、城市繁华地带和小区内及其道路两侧等处,停车混乱已成又一大社会问题。这不仅给道路交通带来了重要的干扰,也是形成拥堵的重要原因,还常常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其问题不仅仅是管理问题,也是一个科技问题,因为停车设施科技含量还很低。

4、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发展问题

2011年12月31日,大连市机动车拥有量突破100万辆。截止2012年3月末,我市现有机动车拥有量已达105万辆,其增长速度还以20%以上,导致路网道路设施问题突出,交通拥挤堵塞路段和地区增多,交通量管理水平落后。按着这个增长速度,在未来几年里,我市的机动车拥有量将很快增加到几百万辆。并意味着大连将进入机动化时代……这给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城区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关方面应当引起注意。

5、车辆维修保养等服务业质量管理问题

与道路交通运输和安全效率有直接关系的车辆维修保养等服务业质量管理问题,也是我市东北亚国际地位中的不可缺少的一大经济事业,由于机动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电子化将由目前的45%提高为75%以上,智能汽车的产生以及电动汽车的应用,都给这一行业带来开了新的生机。然而,由于缺乏维修技术标准,管理水平低,机动车维修养护等服务业已成为“路边”产业,虽然就业人数众多,但在人员素质、企业生产环境、工商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非常混乱,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水平低等等,多年来都没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我市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为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的建设,建设具有大连特色的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产业群,提出我们的对策意见如下:

1、建立快速环城道路交通系统

东北亚国际型经济模型的建立的同时,还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路系统,以保证道路运输效率。同时,人和物的运输又是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建立大连市快速环城道路交通系统,以保证快速疏导交通。

并伴有东、西、北各部交通枢纽循环系统,与大连市原有的交通规

划路网联结起来,将现在的大连市交通以东西南北车流穿行交通为主改为环形交通与混合交通。这样,东西北各部的交通流就以各自所在的环路和枢纽进行流动,这会大大改变目前交通现状,这对改变大连市城区路网的交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现代化大容量的停车设施、规范各类交通源等设施停车 停车设施不能满足现状,应从长远的观点规划,建设科学化的停车系统。例如,现代化大容量的停车楼、建筑项目列进停车场设计审批内容,保证建筑设施停车容量足够大和规范停车,发挥小区停车 “储存库”的作用,减轻道路停车压力。特别是主次干道两侧交通源的停车不影响交通流的正常行驶秩序,商业区停车要保证容量,不能造成交通拥挤或堵塞,干道平均车速应保证标准规定,尽量减少道路两侧停车。

同时对老的居民小区和老的商业区停车设施进行改造,增加这类小区和商业区的停车容量。严禁在小区和商业区外停车占道,侵占公共资源,严禁小区和商业区停车容量不足,严禁小区和商业区非停车位计算为停车位等。

3、加强道路交通规划科学研究,逐步规划建成我市符合国家标准的主次干线路网体系。建立主次干道两侧交通发生和建筑物科学规划体制,科学进行交通规划等。

4、道路交通安全运输管理实行信息化

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流管理设施齐全。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运输系统管理信息化体系。包括道路运输载运工具安全性管理和道路交通流量管理以及停车场流量监测记录管理统计系统等,并定期向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发布,以供研究交通规律等。

5、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发展管理

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规划上说,我们要研究的不是机动车该不该有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交通规划限制和诱导人们怎样使用的问题。确定了规划路网的机动车限制保有量可为我市机动车拥有量的发展战略与交通的取向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对我市机动车的发展规模进行合理有序的控制,不仅在交通管理上、而且在道路交通网络设计上有效地引导车流通行,使机动车的发展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又能为路网所容纳。与机动车用有量有关的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站和车辆管理场所以及二手车交易市场等处,都应做好科学规划,减少或消除交通拥挤阻塞。

6、建立道路交通专家机构和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制度,开展专题科研活动,研发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及其现代化安全管理设施,及时的把

专家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市。科学治理拥挤堵塞地区和路段。

7、建立机动车修配保养等服务行业规范制度

(1)培养机动车维修服务管理人员,培养机动车维修保养高级技师计划落实到实处,并定期开展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2)研究制定机动车维修服务管理地方性标准规范;

(3)加强机动车维修服务企业和工商业户的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强化服务质量;

(4)利用和发挥我市职业教育和理工科高等教育的优势,建立起东北亚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机动车维修服务管理人员培训基地。

8、建立大连市东北亚国际机动车配件市场或基地

我国近几年每年销售机动车几千万辆。其中2011年,汽车销1850.51万辆,摩托车销量2692.77万辆。目前,我市的机动车增长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各类机动车种车型齐全,并且面对东北三省和东北亚,对配件的需求市场巨大,这是在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长的前提下应当看到的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从普及的车型看,有利于建立起从制造、销售、修理维护和保养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这对我市安排就业、发展机动车科技、上水平、上层次扩大我市的对外贸易、增加地区和我市的经济效益以及推动提升我市东北亚国际经济发展地位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9、对公用建筑和场所的交通拥堵地区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和建设。公用建筑和场所的交通拥堵地区商业网点、交易场所、商业中心等处。例如,大连市机动车交易市场,每天约有2500辆机动车参入交易,成交约200辆;大连机动车安全检验中心,最多一天检验1400多辆车,等待排队的车辆一公里长。类似这样的公用建筑和场所的交通拥堵地区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临近的路拥挤不堪,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

10、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运输管理制度。这一对策是指不仅建立责任制体系,还包括运输单位应严格执行交通阿森纳全法律法规的规定,载运工具应符合标准规定,内部规章制度完善规范,责权利全面;对于管理部门检查处置依法执行,安全运输秩序规范等。多单位齐心协力,建造一个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运输管理制度。有力的保证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使得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有效,秩序井然,管理得力。

辽宁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道路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篇8: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以专业、学科建设为平台, 整合学院各类资源, 协同发展, 既可发挥学科特色, 又能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契机, 依托社会、企业和行业机构资源, 实现高校—企业、高校—职业院校、高校—科研院所、高校—行政机构的高效联合, 即可积极促进学院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又可辐射式的服务并带动社会与行业进步。

一、依托交通运输行业, 全面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设置交通运输本科专业, 并于2002年开始招生,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累积了丰富的优质办学资源与学科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是办学的根本宗旨, 在学院发展中, 我院紧密结合时代背景, 跟踪汽车产业、国家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新形势, 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在汽车与交通运输领域重点开展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依托行业、服务企业、提升实力以培养人才, 力争实现“科研做在企业项目上、论文写在技术专利上、成果转化在科技产品上”的特色科研目标。

专业建设立足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 面向全国, 充分发挥我校“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密切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需求, 针对汽车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现状, 以及城市轨道运营管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 加强教学改革与实践, 强化专业内涵与特色建设;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我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围绕核心课程群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产生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专业与学科建设中, 一方面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在交通运输重点学科的支撑下, 加强学院原有专业结构的内涵建设。传统汽车装备制造及汽车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在人才培养中将着重突出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轨道交通、汽车服务等交通运输相关的人才培养, 为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 主动适应交通运输行业需求, 在学校的支持下, 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 为学院长远发展作科学规划。

另一方面,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探索合作式的开放教学。[1]我院先后与多个地区和企业形成合作办学机制, 与贵州教育厅促成学生顶岗实习计划、与青岛教育部签订“3+4”培养方案、与博世公司成立卓越班培养职教师资、与天津地铁集团等合作实现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方向建设方案等, 取得良好效果。依托社会资源, 实现开放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极大的促进了学院教学与育人工作。

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实现共生双赢

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中, 以交通运输工程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 带动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力发展, 形成了以市级重点学科、天津市品牌专业、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天津市卓越工程师计划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平台上, 获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与排放控制、汽车电子、汽车职业教育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 培养汽车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在重点学科中设置汽车职业教育研究方向, 以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改革, 在全校率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方案中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课程双线并存互融, 教学改革成效较为显著。近三年,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到中高职就业的比例近70%。

三、协同外部创新主体, 科学配置资源搭建创新平台

整合优质资源, 聚集人才, 构建道路交通安全优势产业创新联盟, 引进吸收国内外交通安全先进管理技术, 开展面向交通安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 推动交通安全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 打造天津智能交通产业技术高地, 提升天津市交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发挥各个协同单位的优势, 组建“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平台立足于车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公安交通管理局等创新主体, 将以道路交通事故再现与鉴定技术、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技术、车辆运行安全仿真与控制技术、车辆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车路信息交互与行车安全协同控制技术为基础, 车路协同安全技术研究为目标, 为天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交通保障。

协同各创新主体, 紧密围绕智能交通技术开展研究。 (1) 在道路交通信息辨识、采集与信息融合技术方面, 开发基于视频的交通目标跟踪技术, 研究运用无人机等新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交通监控、海洋溢油事件监控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 (2) 在车辆运行安全仿真控制与辅助驾驶方面, 如重型半挂车的侧向行驶稳定性及控制, 通过对车辆稳定性进行动力学理论分析、建模、仿真和优化, 提高车辆行车安全性;在此基础上, 开展汽车安全辅助驾驶、车辆运行环境检测技术研究, 如预紧式汽车安全带及驾驶员疲劳监测预警系统。 (3) 在智能交通前沿技术方面, 开展车路信息交互与行车安全协同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多模式通信平台, 开展车车、车路协同控制实验, 紧急救援、道路事故处理和远程监控等研究。

四、学科专业协同建设, 提升师资教学科研综合水平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 培养和引进并重, 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以教师核心课程群培养为宗旨, 完善教师引进、培养、管理考核制度, 建设一支专兼教师结合、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的教学团队;注重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重点建设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2]

近几年学院先后成立了14个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和6个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中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 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制度和评课制度, 有助促进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团队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 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组成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团队。在团队运行过程中, 加大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 借助外部资源, 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千人计划”、天津市131人才计划、天津市重点学科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等人才计划, 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

重视外部协同, 促进与社会资源有机联合。自2012年5月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以来, 各协同单位高度重视, 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协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人才为领军, 由学术带头人、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应用型工程人才组成。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负责团队的对外交流、申请课题、产学研合作。团队从组建初期的10人发展到47人, 其中教授17人, 建成学校、行业、政府、研究院所一体化创新机制和多元协同创新团队。研究工作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 已建成交通环境与安全实验室、汽车检测实验室、车路协同实验室、多传感器交通信息检测实验室、智能交通示范实验场等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协同创新实验平台。该团队以项目研究为导向, 将相关学科的优秀学者聚集起来共同完成项目, 为建设美丽天津、实现绿色出行提供技术支撑。

五、协同企业与高校教学平台, 加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在坚持学校和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完善和细化专业教学管理措施, 坚持教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工作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3]不断总结与比较校、企、社会三方面对培养质量的评价信息, 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市场需求及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反馈完成, 并利用反馈信息调整教学体系。逐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的考核, 促进理论测试、操作、答辩、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制, 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实习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体制, 不断优化考核目标, 完善考核内容, 提高考核认证的适用性。

六、结语

通过对交通运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达到使交通运输工程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和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的双赢共生。以天津市“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为契机, 通过统筹人才、统筹师资、统筹科研、统筹资源、统筹校企合作与产学研, 取得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批标志性成果。“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促进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提升, 学生对专业课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

摘要:针对高校建设中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彼此之间边界清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的问题, 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 努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 提出关于交通运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协同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协同发展,交通运输学科,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玉珑, 刘艳新, 等.长沙理工大学轻化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11, (02) .

[2]付燕荣.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3) .

上一篇:关于立秋的微信朋友圈说说下一篇:同学你还好吗初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