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船舶工业正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从我国船舶工业当前的整体发展水平看,还存在大而不强,国际综合竞争能力不高的问题。文章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对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进行衡量,构建相应的竞争力衡量指标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船舶工业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船舶工业改革论文 篇1:

供给侧改革:两会代表委员建言船舶工业

2016年3月3~1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指明了中国的今后发展方向,也重申了建设海洋强国,为我国船舶工业走向春暖花开提出了系列发展举措。海事界对此反应热烈,纷纷建言献策促进船舶行业迈向新发展。在此,本刊特辑录部分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振兴中国船舶业贡献绵薄之力。

国企供给侧改革重在机制转换和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黄淑和:在国企改革中,我最关心机制转换和转型升级问题,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包括两大船舶集团在内的中央企业今后的发展是有利的。要想消除机制不活的毛病,绝不是企业本身就能做到的。国企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配套性的改革、系统性的改革,还涉及政府的管理体制改革。如果与国企改革相配套的改革能发好力,国企的机制问题便能得到有效解决。

转型升级实现不了,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央企、国企大多在传统行业,很少涉及新兴产业。“大船掉头不容易”,出路就在“转型升级”这四个字。联系到船舶工业,“十三五”时期,为了更好地利用国企改革配合供给侧改革,船舶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培育创新驱动新引擎,以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轻量化为主要研发方向推进主流船型优化升级;围绕造船“建模2.0”开展技术研究,提高自动化、机械化、工装化制造水平;开展智能船厂、物联网等技术的研究,着力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牵引和推动作用,用创新驱动输出高端供给,发展高端产品。

推广应用通信导航设备助力船舶智能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宋家慧: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大量专业救助船,不单单用于海上搜救,还运用于海警部队、海监部队、海上执法队伍等,其造船能力属于世界领先,成为海洋维权、海洋执法、海洋监督、海洋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用船舶通信导航等关键设备领域存在国产化率低、自主可控水平低等问题,其中,出口船舶中的自主品牌通信导航设备更是难觅踪影。

通信导航设备是航海智能化的重要支撑,较低的国产化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活动安全。关键设备受制于人,在限售、限维护等情况下,将影响设备配套和正常使用。尽管国内航运市场低迷、需求不足,远洋商船订单量后劲不足,但政府海监、海警、渔政等公务船的建造需求不断增加,若能出台关键设备名录,支持国产通信导航等关键设备的应用与推广,将使国产通信导航设备研制能力得到锤炼、提升。为此,应制定鼓励国内船东选装国产自主通信导航设备的政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激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持续创新的积极性。政府还要制订专项低息并购贷款、贷款贴息、并购资金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并购。

船舶工业怎样去产能补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船舶工业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船舶工业去产能应做到有“加”有“减”,重点鼓励和支持那些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船舶企业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争取更多订单,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而对于那些没有订单、扭亏无望,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都不强的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的“僵尸”和“半僵尸”企业,则要采用促其关停并转的方式做“减法”。如果是兼并,则要注意减量置换,做到真正“瘦身”。

船舶工业需要补的短板,一个是产品、产业结构之短,另一个是产业链之短。目前,中国船舶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短”在海洋工程装备及液化天然气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从全产业链来看,中国船舶工业企业的总体建造技术优秀,但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尚显不足,研发设计特别是技术储备、售后服务、船用配套产业等均存在短板。国内船用配套企业应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质量品牌建设,成为系统集成和打包供货能力强、规模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补齐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链的短板。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化解运力过剩

全国人大代表、原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将给我国航运业走出当前困境带来很大的机遇。目前,我国航运业运力过剩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要化解这部分过剩运力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十分契合“共享”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大部分都是通过海运来实现的,这不仅带来相应的海运物流需求,同时也带来了码头、机场、场站、仓库等投资机遇,我国航运企业也由此在发展延伸服务、全程服务方面有了更大可能和更多新机遇。

要想抓住这个机遇,我国航运企业一方面要压缩、淘汰过剩运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运力结构,毕竟船舶大型化、节能环保化的需求是十分明显的。同时,我国航运企业也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回报时间长,仅仅停留在现有“港到港”的商业模式上是远远不够的。我国航运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就必须做好控制成本的工作,以创新的方式抓好企业的基础性管理。

强化成本控制是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包括造船业在内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毛利率已经非常低,又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劳动力和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一系列压力,强化成本控制、提升企业效益是船舶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目前市场需求疲软,企业一味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难以获得市场需求支持,这对我们船舶工业而言是一大矛盾。在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可以考虑以维持企业健康稳定生产运行为前提,进行前瞻性的产能自律。造船是周期性较为明显的行业,其市场波峰波谷的出现有一定规律,可以进行预判,如果船企根据市场需求从微观层面调整自己生产的节奏来适应需求变化的节奏,同时多花力气为下一轮行情进行技术和研发储备,会更有利于企业维持自身的发展动能,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新旧动能转换中重点发挥科技创新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风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宝生:当前,我国船舶工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十分明显,需要一方面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传统功能;另一方面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成长,打造新引擎和经济增长点,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我国船舶工业需要重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 “创新”的核心地位进行了定性。今后,我国船舶工业要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科研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励机制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提高我国船舶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在传统动能需要加快升级步伐、新动能需尽快实现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旧动能未完成升级、新动能未形成企业发展支撑的时候,会有很长的过渡期。国家应该在传统优势产业开展转型升级的时候给予政策支持,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时候给予指导,防止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玉柴船动工会主席兼董秘余天亮:我国船舶行业应扬长避短,瞄准高端市场领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攻克国内尚未掌握的关键技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给予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严格把关,开展精益生产、精益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工匠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精益求精的生产模式,通过零缺陷管理方式的推行,优化内部生产组织方式,减少内部损耗,确保内部效率达到最高,这样才能在现有的工艺上确保质量百分百符合设计要求;第二,“工匠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不断改进的精神,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原创设计和生产设计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大创新和技术投入,这其中,企业的目标不单是要能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更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方能成就好的产品。

作者:吕龙德

船舶工业改革论文 篇2:

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衡量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摘要]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船舶工业正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从我国船舶工业当前的整体发展水平看,还存在大而不强,国际综合竞争能力不高的问题。文章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对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进行衡量,构建相应的竞争力衡量指标体系。

[关键词]船舶工业;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文献标识码]A

船舶工业作为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是典型的单件小批量订货型制造行业,是制造业中工艺最复杂、制造周期最长和物料需求量最大的行业。制造业的三大类型信息如生产对象信息、生产要素信息及市场经营信息的取得和处理,在船舶工业中更具有典型性和复杂性。船舶工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先走出国门的传统行业,近年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国际造船强国相比,无论在产量还是在造船技术上差距甚大,信息化水平落后是其直接原因。要改变我国船舶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就有必要对船舶工业的竞争力衡量(以下简称竞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炼分析船舶工业竞衡指标体系所产生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服务。

一、船舶工业竞争的内涵

在对船舶工业竞衡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前,首先要对船舶工业竞争的内涵进行分析,而对竞争内涵进行分析前,需要先对竞争、竞争力和竞衡体系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搞清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免产生混乱。

(一)相关概念辨析

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竞争主体(个人或组织)为了共同所需的竞争对象(目标或利益)而展开的争夺较量过程。对船舶工业而言,竞争主要是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造船业为扩大出口、争夺世界造船市场份额而展开的较量过程。

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相对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对船舶工业而言,竞争力是指比他国或地区在造船市场或某一特定的造船市场,能生产出更优质的船型,获得更多的订单,并能持续保持下去的能力。

竞衡体系是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体系,即通过指标比较,衡量竞争力的强弱。对于船舶工业而言,竞衡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船舶工业竞争力强弱的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概念的分析,竞争、竞争力和竞衡体系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竞争力是竞争的能度,是对竞争强度的一种度量,竞衡体系则是竞争力具体外在表现。具体如图—1所示。

(二)竞争内涵分析

船舶工业竞争的内涵是指船舶工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造船市场上与他国或地区船舶工业展开较量的过程,而作为衡量船舶工业竞争的尺度,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则是指船舶工业内各企业所形成的合力。中国船舶信息中心(714所)的李彦庆研究员认为,船舶工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等三大方面共13项具体指标。结合前人对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研究,笔者认为,船舶工业的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行业的运行能力、结构能力和升级能力等三个方面共20项具体指标。

行业运行能力主要表现为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主要考察行业的整体运行状况,同时国家对船舶工业的政策支持也会形成相应的竞争力;行业结构能力是指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分散度及区域集聚效应等因素引起的船舶工业竞争力改变的能力;行业升级能力是指一国船舶工业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在由自然资源、劳动力因素等形成的比较优势向资金、技术等形成的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中,带来的产业升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能力。

二、基于船舶工业竞争内涵的指标分析

通过对竞争内涵的分析,船舶工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行业的运行能力、结构能力和升级能力等三个方面,接下来将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分析,来确定具体的指标。

(一)基于运行能力的指标分析

从竞争对标的角度分析,行业运行能力主要反映船舶工业的竞争实力,同时,也包括政府对船舶工业的支持力度。具体指标包括:生产效率、造船技术水平、造船产能、造船成本、盈利水平和配套能力。

1、生产效率。该指标是人均造船产量、全员劳动生产率、造船生产效率(每修正总吨工时)和典型船舶生产效率(生产周期)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现状的重要指标。

2、造船技术水平。该指标是设计绘图生产与放样、总体布置与环境、船舶钢件制造、舾装件制造与配套、合拢前的其他作业、船体建造、组织与管理体制等设计、生产和管理技术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造船水平的重要指标。

3、造船产能。该指标是造船完工量和造船规模的综合体现,是衡量现阶段船舶工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4、造船成本。该指标是工资成本(单位劳动力工资)、钢材成本(钢材利用率)、设备采购成本、钢材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5、盈利水平。该指标是盈利规模(销售毛利)、盈利能力(毛利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利润率)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

6、配套水平。该指标是对船舶工业整体发展状况的评价,是衡量一国船舶工业发展链条是否健全,船舶工业发展是否健康、稳定的关键指标。

(二)基于结构能力的指标分析

从竞争对标的角度分析,行业结构能力主要反映船舶工业的竞争环境,具体指标包括:产业集中度、产品结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造船设施结构、区域集聚状况、国内市场需求、国内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支持。

1、产业集中度。该指标是指船舶工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占整个行业或市场的份额,其与竞争程度密切相关,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

2、产品结构。该指标是船舶产品类型、船舶产品大小(单船平均吨位(万载重吨艘))和产品工作量大小(单船平均吨位(万修正总吨/艘))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

3、业务结构。该指标是船舶工业内企业多元化经营(造船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比重)和国际化程度(出口船产量占企业造船总量比重)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

4、资产结构。该指标是船舶工业内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资本盈利和增值能力(净资产利润率)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融资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

5、造船设施结构。该指标是造船船台(万吨及以上)、造船干船坞(万吨及以上)、修船干船坞(万吨及以上)和修船浮船坞(万吨及以上)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大型船舶建造能力的重要指标。

6、区域集聚状况。该指标是某一经济区域中与船舶工业相关的资源、资

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是衡量船舶工业发展规模、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协作情况的重要指标。

7、国内市场需求。该指标主要反应国内船舶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影响船舶工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8、国内经济环境。该指标主要反应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船舶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9、政府政策支持。该指标是政府对船舶工业发展所采取的倾斜政策的评价,是衡量国家对船舶工业的扶植和支持力度的指标。

(三)基于升级能力的指标分析

从竞争对标的角度分析,行业升级能力主要反映船舶工业的竞争潜力,具体指标包括:技术投入、比较优势、创新能力、成长能力和造船企业信息化水平。

1、技术投入。该指标是研究与开发(R&D)的人员投入、经费投入、技术开发费比例和技术引进经费中的消化吸收比例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技术密集程度和潜在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其中的研究与开发(R&D)的人员投入、经费投入直接影响着造船业竞争力的提高。

2、比较优势。该指标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和资金、技术等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3、创新能力。该指标是新船型开发和系列船型优化设计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航船行业造船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4、成长能力。该指标是手持船舶订单、新承接船舶订单、造船完工量年增长率(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年增长率(以修正总吨计)及手持船舶订单量与造船完工量比例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船舶工业业务数量、业务增长(数量、工作量和价值量)和持续工作量的重要指标。

5、造船企业信息化水平。该指标是船舶工业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船舶产品开发、设计、测试与试验、制造和管理环境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信息技术对船舶工业推动作用的重要标准。

三、船舶工业竞衡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竞争内涵的分析,得出船舶工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行业运行能力、结构能力和升级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进一步剖析,并结合世界船舶界衡量一国或地区船舶工业发展所普遍采用的评价标准,得出了相关的支撑指标,构建了船舶工业竞衡指标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

四、结论

通过对竞争、竞争力和竞衡体系概念的辨析,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对竞争内涵的分析,得出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行业运行能力、结构能力和升级能力三个方面。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构建了我国船舶工业的竞衡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船舶工业竞争力的强弱。

作者:徐小峰

船舶工业改革论文 篇3:

和谐理论在中国船舶工业战略转型中的应用

[摘要]在中国船舶工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应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应予以关注的重点。文章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将和谐理论引入到预防并解决船舶工业转型的实际问题中来,通过定义和谐战略、构建和谐战略模型,对和谐战略模型加以运用实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中国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战略转型;和谐理论;和谐战略;和谐战略模型

[作者简介]杨栩,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一、引 言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的造船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造船大国。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船舶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船市以及国内市场对船舶工业变革的内在要求,迫使我国船舶工业加速进行战略转型。然而,如何将我国现有国情与船舶工业自身特点相结合,运用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理论来指导转型过程,从而实现平稳、高效的转型,并保证转型中及转型后的良性运转,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战略转型所关注的焦点。

二、中国船舶工业的战略转型概述

战略转型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和内部资源、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组织战略模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其结果是其竞争优势得到巩固,市场地位获得进一步提升。2007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了“推进战略转型、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战略任务,由此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1 中国船舶工业战略转型的背景和动因

“十五”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总量大幅跃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造船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增长。2007年,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随着产能及规模的迅速扩张,船舶工业自身也呈现出了发展方式粗放、能力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国际船市竞争格局、竞争焦点以及竞争方式的改变,也加大了我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在内外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迫使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实施战略转型,以维护其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具体原因归结如下:

(1)船舶工业自身矛盾突出。我国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①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②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③能源资源消耗较高;④造船能力扩张过快。上述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发展方式粗放、能力结构不合理的反映,从我国船舶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是前进中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突出显现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2)国际船市新问题显现。在一些长期性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国际船舶市场各方面因素的不断变化又带给我国船舶工业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①世界造船竞争步入“三国”争雄阶段,中国造船竞争力面临真正考验;②国际船市调整压力加大,世界造船能力快速扩张,供需矛盾将成为突出问题;③国际造船规范、标准不断升级,我国船舶工业应对能力面临严峻考验;④人民币持续升值,汇率风险不断增大;⑤人力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⑥宏观政策方面的风险因素增加。面临新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抓住机遇,努力推进造船强国目标的实现。

2 中国船舶工业战略转型的政策及规划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给船舶工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2007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了“推进战略转型、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战略任务。2007年12月,国家发布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决心要把船舶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未来的5~10年中,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从主要追求做大向全面推进做强转变;发展的重心从主要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的途径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数量扩张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效率转变;发展的内容从以发展造船为主向促进造船、配套、海洋工程装备协调发展转变。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发展的战略基点,努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和谐理论提出的背景

战略转型目标的提出,为中国船舶工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转型过程中应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又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1)平稳过渡。战略转型是对现有的战略模式进行转换,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战略转型引发的往往是整个行业链条中各个环节在不同方面的根本性变革,而变革本身又意味着风险,因此,有效引导和控制船舶工业的战略转型过程,使其实现平稳过渡,是转型过程中应予以关注的重点。

(2)适度竞争。需求日渐萎缩的国际船市加剧了各造船国之间的竞争,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也给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新的压力。如何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把握机遇,占领市场,已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一味追求市场地位和制造订单,只会让转型过程走向产能盲目扩张、规模继续扩大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所以采取适度竞争,使其成为转型过程的动力而不是终极目标显得非常重要。

(3)可持续性。战略转型是关乎行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决策,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转型的直接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更应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后延效应。战略转型是否能够为船舶工业提供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是否支持船舶工业实现长期的、良性的发展,并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取得更大的社会效应,是战略转型实施的关键。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归结和分析,本文提出了“和谐理论”的观点,并将“和谐理论”应用于解决上述问题且作为船舶工业战略转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

四、和谐理论在中国船舶工业战略转型中的应用

1 和谐理论概述

和谐的观点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中国所独创。“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其相关典籍《老子》《孟子》《论语》《中庸》中大多阐述了“贵和”的观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在人与人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在人与自身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在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和谐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根本

性、决定性的意义。和谐作为我们价值体系的基础,一如既往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2004年,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2007年,又进一步将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在四个“统筹”上。今天,我们将“和谐”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正是基于它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由于和谐概念的范围过于宽广,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精确的定义,因此这里给出和谐概念的内涵及特征。根据中国矿业大学陈玉和及张幼蒂的解释,“和谐”概念应包括以下几点:

(1)和谐是一种品质,是人或系统内秉的。

(2)和谐是一种程度,是人、组织、系统行为表现得恰到好处。

(3)和谐是一种状态,是人、组织(团体)、系统健康而有活力的表征。

(4)和谐是一种匹配,五味、六律、七色匹配恰当,可调口、聪耳、悦目。

(5)和谐是妥协,中庸,使和解,不分胜负”J。

依据“和谐”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理论是一项复杂性系统科学,其内部包含理论几乎可以覆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绝大部分,例如:系统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均衡理论、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经济学等等,而这些理论科学又常常因为内在和谐理论的联系而密不可分。因此应用和谐理论指导中国船舶工业的战略转型即是推动船舶工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2 和谐理论与船舶工业战略转型的结合

(1)和谐战略的提出。基于上述对我国船舶工业转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归结,对和谐概念内涵的剖析,以及对和谐理论应用于船舶工业重要性的阐述,本文作者提出了“和谐战略”的概念:

和谐战略是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及能力,确定其在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中所处位置,通过整合协调组织内、外部的各项资源,平衡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不断追求外界、自身、人与自然三者和谐发展这一过程,逐步提升和完善自身能力与文化,进而获得新的、持续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的谋划和手段。

“和谐战略”概念的提出,为船舶工业战略转型提供了实施的框架,也明确了转型的具体原则和总体目标——即通过协调、平衡各种关系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和谐战略模型”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2)和谐战略模型的构建。依据“和谐战略”的含义,并结合中国船舶工业战略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和谐战略模型”,具体如下: 通过和谐战略模型,我们能够有效解决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上述几点问题,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模型的具体运作过程。

(3)和谐战略模型的应用

①采取良性竞争方式。要实现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良性的竞争方式。仅仅依赖于成本优势打价格战,或以其他方式极力打压竞争对手,带来的只是短期效益的增加,而对中国船舶工业乃至世界船舶市场的长期、良性的运转都是十分不利的。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恶性竞争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从源头抓起——即对订单的获取方式实施监督,对中国出口船舶的数量、质量加以控制,对船舶售后问题给予保证,同时加大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发展力度并以此优势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武器,在保证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船舶工业。

②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未来5~10年,我国船舶发展的重心从主要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也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应避免因盲目追求转型效果而导致的速度和规模的不正常扩张,鼓励企业一通过联合、重组、股份置换等方式,将一些专业相关、产品类同的中、小企业重组为大型专业公司,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中小型企业的专业化重组,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转型过程的速度一定要慢下来,这样才能实现转型的平稳过渡,保证转型过程中不出现大的纰漏。

③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推行“数字化造船”、“绿色造船”的理念,推进降本增效,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通过重点能耗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示范效应,加大对先进节能技术与方法的推广应用,建设资源节约型船舶工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社会效益的取得。

通过对和谐战略模型的应用,实现了中国船舶工业与外部、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三方面又互相监督、互为保障,在形成良性循环的同时实现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1 加大政府部门支持力度

战略转型是涉及到行业发展方式乃至行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变革,因此没有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单纯依赖于行业自组织的战略转型是很难正确实现的。政府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角、认真审视和看待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船舶工业要给予大力支持,为船舶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推动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

2 加强行业监管部门推广

中央和地方船舶行业管理部门都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从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要求出发,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要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法规、行业标准、行业监督和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具体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支持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战略创新和重要产品制造本土化等,全面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导船舶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3 保证船舶企业的配合实施

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中的造船企业,要结合新造船设施建设,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统筹考虑建厂、建模及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造船设施的产出效率。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大力开展自主创新,面向市场、把握时机,积极开发和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市场需求的品牌产品,树立中国造船业的品牌形象。

六、结论

和谐理论的应用、“和谐战略”及其模型的提出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它将船舶工业战略转型与中国传统价值文化紧密结合,同时考虑在寻求经济效益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的实现,并强调在模型的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政府,监管部门和船舶企业的紧密配合达到船舶工业发展各方面的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舒生]

作者:杨 栩

上一篇:废旧服装设计论文下一篇:现代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