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2023-03-19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在农村存在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不以为然。其实,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设计不同于教案,不同于简单备课,教学设计发挥着比教案,教师备课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学设计针对的不仅是课堂,它涵括了课堂内容,甚至包括一些教师容易忽视的因素。

翻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本和实际走访课堂后,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很不符合教学要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制订不具体,主要依赖教参书,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真实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偶尔使用其他教学方式,很单一,不利于学生参与和思考,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3、没有重视导入的设计,往往在公开课的时候才给予考虑。平常只是提问旧知识后直接进入下一课。

4、课堂提问设计得很少,在讲课的过程中,从开始讲到结束,中间很少提问,讲完后让学生记住学习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5、没有注重课堂小结,都是自己简单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去记了,没有让学生自己总结,相互交流。 6.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而这些问题折射出我市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或通病:

1、应付检查式或直接从网上下载,因此没有真正去编写教学设计

2、没有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进的教学理念尚未能较好融入设计;

3、没有针对学生备课,学生活动的设计比较欠缺;

4、缺乏对教学的模式、流程和方法的设计;

5、部分设计缺乏针对性;

6、对教学设计的技术认识不清;

教师必须清楚知道,离开了教学设计,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便不具有针对性,对正常教学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没有合理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既高效又精彩的课堂!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1、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因材施教

3、有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

4、有利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认真改进教学:

1、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层次教学,顾及各层次学生的感受。

2、在教学中尽量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

3、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语,用别出心裁的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要难易适度,又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用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简单的问题尽量让程度差一点的同学回答,既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注入了质疑、思考的学习理念。

5、不要忽视课堂小结,重点知识要通过线条式梳理,由学生自己完成,或以讨论形式让学生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二篇:德育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机电部 李丛

政治经济学应是经济学类的核心课,经济学科的专业课和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同时我们还认为不仅经管类学生应该学习政治经济学,理工类的学生也应该了解经济学基础知识,了解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因此,政治经济学课程定位在是基础课、必修课和专业课课程定位基础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在教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

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这是主流。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体现在改革开放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在世界上可称作“中国奇迹”。世界经济同期增长率约3%。

中国经济较好地发展,体现在政府不断总结经验,成功地宏观经济调控,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和稳定发展。例如,1993年~1996年,为制止经济过热,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即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又抑制了较高的通货膨胀,防止了经济大起大落,成功实现了另世界刮目相看的“软着陆”。中国经济较好地发展,还体现在这30年我国陆续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等。

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实在政府主导下实施的。而政府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引导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缺少经验,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环境保护部里,资源利用率低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步骤地解决。

讨论题4: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认识

对于人民币升值这个提法,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大家参考。

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准确地讲,只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实际,最近几年,人民币对英镑、欧元等均是贬值,对此,不妨提供一组数字:

币种2005年11月9日2006年11月9日2007年11月9日

英镑VS人民币100:1410.6100:1497.85100:1563.89

加拿大元VS人民币100:682.48100:696.56100:800.48

欧元VS人民币100:946.41100:1003.53100:1089.88

可见,人民币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不但没有升值,反而在不断贬值。所谓的人民币升值,实际上仅仅是对于美元升值而已。

探讨人民币汇率走向问题,首先要弄清这个基本事实。

那么,人民币为何会在对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不断贬值的同时对美元持续升值,甚至已经升到了如此高的幅度呢?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原因在于结构、市场、政策、制度等四方面因素,如果我们就在这个模型结构中探讨问题的话,那我们看,事实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优势、传统对外开放策略的政策导向、非弹性的汇率制度和外汇结汇制度早已有之,最近几年在这些方面也并没有出现足以引起人民币汇率急速升值的突发性事件,当然,如果说这些领域长期积存了一些矛盾也是要予以肯定的,但这些领域的矛盾已经构成支撑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基本面了吗?不妨回顾一下同样是我们课上讲的问题:中国虽有廉价劳动

力,但我们的总体外贸条件在恶化;中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结构性矛盾;中国国内不断提升的CPI,通货膨胀在由结构性向全面化发展,等等等等,以上方面,在汇率上实际都是不利于人民币的汇率升值的,我想人民币对美元外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不断贬值的事实就恰恰可以说明以上问题。

既然人民币从其实际含金量来说不具有大幅升值的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近期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呢,而且升值预期一再地被提高?私以为,与其说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不如说美元在巨幅贬值,美元的贬值反过来看就表现成了人民币升值。

也就是说,所谓的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不过都是美国使人民币被迫升值的国际舆论上的幌子,事实在于,美国要通过牺牲它重要的贸易伙伴的利益、通过自身货币贬值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吸引国际实体资金进入美国国内发展实体经济化解潜在危机、缓解产业结构空心化问题,同时提高让各位总统头疼的就业率、再次就是通过贬值让各国分摊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险、缓解布什政府任内再次出现的对外债务问题。所以,归根结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过是美国转移经济风险的结果,这就像当年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事件一样,只不过倒霉蛋不是日本,而是成了中国。

国际金融市场原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由市场,如果以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观点来看国际金融问题,那只不过是一头被蒙上了眼的驴子,辛辛苦苦地走着,却不过是为别人拉磨!这里,我们需要的正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利益分析法!

所以,探讨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利益分析是基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很有应用的必要。那么,人民币未来的走向是怎样的呢?我想,在利益的战场,起作用的就是对自身立场的清醒认识程度、对自身权益的捍卫意识和能力。马克思曾说过,当两个同样合理的权利在对峙时,二律背反,力量对比就起决定意义。所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未来走向,

不能仅仅用经济关系来分析,美国的意志已经相当清楚了,其财长保尔森的“循循善诱”就是对美国意志的最好注解,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我们也清楚,现在关键就在于,中国能够清楚地界定自己的国家利益、国家策略。

中国或者说中国政府的博弈意志、博弈能力将最终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向!中国政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主要包括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长,储汇风险增大等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扩大汇率制度的弹性或采用自由浮动汇率制。2005年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钉住美元的的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弹性有限,今后应逐步扩大汇率制度的弹性或采用自由浮动汇率制。第二,放松或取消外汇结汇制度。我国多年实行外汇结汇制度,汇率的风险几乎全部由政府承当,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今后应逐步放松或取消外汇结汇制度,实行藏汇于民,降低政府的储汇风险。第三,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中国政府的外汇结构相对单一,今后应调整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结构,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

具体可以包括,鼓励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鼓励实施对海外重要经济资源开采权的收购、鼓励对出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鼓励对替代进口进行投入、鼓励对引进和培养海外人才进行投入、适度加大对外援助规模等等。

2012.7.4

第三篇: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的思考

当今课堂改革的现状是什么样子?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哪里?本文选取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有代表性的学校(包括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洪楼中学等)课堂教学变革样式,解读其背后的理念及其价值追求,以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有深入的了解。

[案例1]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和演示。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

[案例2]江苏东庐中学“讲学稿,讲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还是学生的练习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

[案例3]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三三六”指的是,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

[案例4]山东济南洪楼中学导学模式。该中学借鉴了杜郎口模式,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方面,跟杜郎口模式是一致的。洪楼中学根据高中课堂教学的特点,做了调整,比如学生的预习放在晚间的自习课,老师的教案改成了导学案,老师备课改为集体备课。高中课堂上出现了新景象:学生们不再横排坐而是被分成了6人一组,围成一个个小圈,教室里的黑板增至4块,学生正在热烈讨论。老师的讲课时间只有10分钟,其余的时间分给学生交流讨论和当堂测试……一场静悄悄的课堂改革在省城一所普通高中进行着,其改革力度之大,在济南高中堪称首家。

启示一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点”: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

1.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认识论的束缚走出来,转向课堂本真的意义世界中。课堂教学改革从关注“如何在课堂中认识”转向“如何在课堂中生存”的思考,追寻存在的意义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上述案例向表征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追求:(1)确立师生的主体性,消解人的迷失状态。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确立师生的主体地位,走出“技术—经济人”的藩篱,改变以往以知识为逻辑起点、人变成了知识的奴隶的状况。(2)倡导交往理解的教学生活方式,改善“实体化”的局面。教师、学生、文本并非独立的实体,而是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存在,进一步说他们之间是一种对话与理解的关系,而非孤立独白的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理解过程,是人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3)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世界,摆脱物化的困扰。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推动学生的精神性成长。课堂教学并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也并不在于向学生进行多大程度上的秩序与纪律,而在于促进学生幸福快乐的存在与生长,使他们体验和感悟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课堂教学改革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呼唤新的思维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观念背后潜藏的就是新思维,例如对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提出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的课程教学整合观。这看似简单的整合,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超越,一种对于简单思维或者说是二元对立的思维的超越。新课程对于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的追求、对于教学过程开放性的追求、对学习方式主体性的追求,哪一样不需要我们与传统的简单思维决裂呢?

课堂中不确定因素无处不在,投入与收获不成比例,复杂性思维针对简单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那种线性、实体、分析、静态的思维等特性提出来的,具体说来,复杂性思维有下面一些特征:非线性、整体、关系、过程思维。这一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用复杂性思维来诠释与构建教学,把教学目标看作是一有机的整体,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计划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具备很强的教育机智来选择和确定教学方式。

3.课堂教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主体性认识。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才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改革折射出教师怎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呢?一般说来,诸如回答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知识观、教学本质观、教学目标观、教学手段观、教学组织观、教学过程观、教学评价观等这样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中折射出课堂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趋势。课堂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已经从单一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实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

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朋友、平等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情感需求的人、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在学业上是“教学相长的”,师生要相互尊重和爱护,反对教师是知识和技能上绝对的“权威”;教学是生成不是预设,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前提的实践活动,旨在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既可以是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也可以是在教师讲授下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评价的方式要多样,突出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学生成长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要多元,老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等相关利益方都要参与。

启示二 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日益凸显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其历史沿革和当今理论基础可以看出:(1)我国传统教育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2)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充分独特性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后现代崇尚差异性,认为世界是多元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理解。(4)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每个人都拥有8种智能,他们相互独立,在解决问题是相互支持,人与人的差异主要在于人所具有的智能的组合不同,倡导差异教学,主张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功。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现有效教学的着力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真正落脚点的地位,带有综合性的性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即以何种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表现为何种时间系列。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只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地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国内的专家学者,中小学老师,实验学校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但是囿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是“戴着脚镣跳舞”,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还是原来的几个任课老师,一个固定的教室、学生人数较多(30—60人)的班级。现有条件下如何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梳理一下,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下几点:

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班级为基础上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学习环境;探索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计生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体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重视和改进班级授课制:改革班级授课制的空间和时间结构,改革班级授课制的过程,改进班级授课制中的个别化工作。例如,空间上,现在许多学校采用的“马蹄形”座位安排,还有案例中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围桌”的座位,将过去的单向结构给位为多向结构,单向的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时间上,上海育才中学对课时安排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行大课(55分钟)小课(30分钟)相结合。过程上,从问题开始、创设情景、解决问题,学生上课处于最佳精神状态和最佳环境中。个别化上,发达地区学校大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采用多媒体教学,电脑辅助教学(CAI),网络教学,并且由国家教育部和各个学校开发出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3.大力引进、借鉴、整合国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寻找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本土化”涌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个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改革有: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洪家楼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考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趋向灵活多样、博采众长。其中,正如我们看到的,其倡导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小队教学”整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启示三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于是,新课程倡导并提出了学生的三大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并由此衍生出新课程的几种新的教学样式: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生成教学。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主学习的特点体现在: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学生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学习者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较之以往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重在强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去学习,而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主见地去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在积极主动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2.强调合作学习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贯彻新课程实施也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合作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合作学习结合了个体学习和竞争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参与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

3.关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4.主张对话式生成

该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有研究者对于对话教学的特征概括为,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生成、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文本也是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情感、与生活背景。这样对话教学就可以看作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灵魂相遇与精神交流,从对话的主体上可以分为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对话。师生在对话中表达生命的体验、展示生命的个性和追寻生命的意义。

5.体验受到重视

强调以体验为中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一般发展是一种教学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构建意义,生产情感。简言之,体验教学就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6.把生成看作最高目标

生成是相对于“预成”、“既定”的说法,生成教学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价值追求,反对教师对于学生一味的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生成教学的特征有复杂性、动态性、情境性、偶发性。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用排除的方法说明生成课程,生成教学不是“罐头式、木乃伊式、偶然随意的”教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概括起来说“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其主要意旨在于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它具有非线性、具体性、多元性、差异性、互动性、突现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启示四 课堂教学改革的外显“标志”:教与学行为的变革

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的实体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有能动性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做、教互动合一的局面。教师教学行为围绕教学的全程展开,做到“课堂教学(学中做)──实践活动(做中学)──内化教学(反思体验)。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演变为一”个退居“幕后”的“导演”,把原本就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了学生,激励、帮助、调节、引导学生完成了整个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教师的“又所为和有所不为”,课堂教学既在教师的引导下又不在教师完全的掌控当中,课堂是流动的、情景性,不是预设和管制的。唯有如此,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才能在课堂学习当中体验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体验与人合作和学习的乐趣、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改革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讲学生“静听”,学生“单兵作战”,学生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学习机器”的现状改变为学生“团队合作学习”、“完整的有感情的人、动起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绝大部分课堂时间都是学生在积极活动、学习、探究、发现,课堂是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有感情参与和智力活动中构建和生成的。“课程即生成,课程即活动”在课堂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我们看到,学生学习行为转变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为深层次的学习理论的变革:学生的学习理论已经由传统的“联结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过分强调“强化”,转向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并且整合各种学习理论,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其课堂学习当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品表演运用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同学们自己表演和观赏他人时,学生就不断的受到了多种形式的“强化”。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生长”出新的知识,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真正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启示五 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限性:动力缺乏和问题凸显 1.缺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动力

在这些涌现出来的较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无一例外都是迫于学校生存的压力下,而不得不进行的改革,因此具有强烈的改革动力。然而,对于一般的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始终没有看到确实有效的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反过来,改革的阻力倒很大,有学校文化、家长、老师、学生各方面的原因。因此没有解决课堂教学改革动力的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难以深入广泛持续开展的真正原因所在。而且,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课堂改革动力,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很难复制,并且难以大面积推广。还有,课堂教学改革多数停留在小学、初中等比较基础的阶段,在高中阶段却难有所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

2.课堂教学改革中日益凸显的问题

综观当下课堂教学改革,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问题同样十分明显:(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流于形式。(2)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的偏失。课堂教学评价只关注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本真与宗旨,即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在评价的频率上、在质量上、主体上都有问题。(3)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实效性。生成和动态往往流于学生一讲到底、随心所欲,所有的问题都与生活联系起来,这种课堂的“混乱”表面上看起来是活跃,直接导致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4)课堂教学手段僵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不再考虑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考虑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滥用多媒体。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的俘虏。而且,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当,造成教学速度过快、容量过大,效果反而不好。

余韵:课堂教学改革的“秘密”

现在的家长很重视教育,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教育教学的看法和理解却很陈旧,大都停留在自己学生时代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重大阻力之一,然而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漠视。因此,一方面是政府要还民众教育知情权,知道什么是优质的教育,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另外家长也应该争取对于教育的权利,不要仅仅满足与对于学校升学率等粗浅的了解,要尽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做法,运用现代媒体大力宣扬新的教育理念,使民众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了解课程改革,知道好的教师上课应该是怎样,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怎么样。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教育才能成为社会的真正焦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就很强了。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首先在于教师需要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经验。我们看到的一些现代名师的课堂教学,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且为学生所喜欢,他们最为重要的“法宝”之一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也“暗合”了StephenL.Yeon教授提出的首要的有效教学原则──“意义性”,即激励学生并且协助他们把主题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进行连结。所以,不管是赫尔巴特确立并由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推广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还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都必须理解学生,落实教学原则。(2009年5月19日发布于福建省教育厅官网)

第四篇: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如此,对学生而言,谈不上有任何兴趣,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怎样有效的进行计算教学,我认为应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着手。在计算教学中应遵循小学生的思维模式:

1、在情境中观察比较

2、分析归纳

3、建模

4、运用

一、在情境中观察比较,需要创设情境

1、创设旧知情境

数学新旧知识往往有着紧密联系,新知识更多时候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运用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用已知去触类旁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索,从而完成所要学的知识的学习任务。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二位数加二位数(不进位),在情境中,设计二位数加整十数,二位数加一位的旧知直接报得数练习,并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分拆法,来唤醒学生。

2、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计算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计算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讲故事、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出示三个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手上抓这三个气球,然后放走一个,手中还有两个,通过这个表演,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减法,也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因情境而活跃,下面的教学也就更顺理成章。

3、创设实践情境 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对动作思维绝对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再由形象转换为抽象。

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需要进行探究

当学生的情绪被积极的调动起来,进入一个情景之中,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这时,将探究计算方法的主动权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尝试理解算理。

1、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如:一年级上册教学“9加几”,教师通过创设有几个苹果的情景,引出算式:9加6。问:9加6等于几?请小朋友们自己想一想,算一算。

师:你是怎么算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扳手指算出来的。 生2:我是记住9,再往下数6个数。 师: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把6分成1和5,9加1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4:把9分成4和5,6加4等于10,10加5等于15。 ……

呈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计算的优化问题。

2、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三位数被一位数除”,可以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复习一位数除一位数,一位数除二位数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依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536除以3,并且通过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具体数据的感知,估算结果,为后面判断计算结果的是否正确,确定一个大概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的方法。由于之前复习了旧知,学生可以借用前者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

三、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存在对错之分,优劣之别。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

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

如:“9加几”,首先通过9加6呈现多种方式,有数数,有凑十,有操作等。教学中,不轻易否定谁的算法,也不对某一种大加称赞,然后通过9加5,以小胖是否聪明,引导统一算法。让学生思考,9加6,可以给9凑1,也可给6凑4。接着通过9加3,9加7,由动手操作到直接圈图,再到直接写出算式的分解过程。实现有形到式的转化。

再次通过9加2直接在头脑中思考。最后通过9+()=1(),将9加几的计算方法模式化。

迁移形成计算模型

如:“一位数被三位数除”,536除以3,生尝试计算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呈现算式多样化。要充分肯定正确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充分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交流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如: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3为什么要与5对齐,余下的2怎么办?23表示多少?……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算理,优化算法,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在头脑中建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模型。

建模后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检查自己探究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优化,不正确的予以纠正,没有优化的予以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

二、同桌交流,在交流与倾听的进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

第五篇:关于语文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参与式教学便成为了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新颖有趣且具有较强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我也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这种方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自主 合作 一 参与式教学的概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参与式学习是目前普遍倡导的的一类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形式。它的涵义是对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化。开展参与式教学,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体验身处民主环境的幸福,发现成功的途径和自我的价值。

以往的语文教学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基本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从头讲到尾,长久以来学生就懒于在课堂上进行思考了,教学效果就不尽如人意。那么尝试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被满足,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 二 丰富多彩的参与式教学活动 1 课堂讨论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课堂讨论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平常教学中,我往往是根据课文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四人分为一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例如,组织学生讨论“默默无蚊(闻)的奉献一类改动成语的现象的利弊”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弊大于利,这种刻意改动成语的谋取利益的广告是对传统文化的歪解,甚至是侮辱。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单元作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语文用字的规范性上,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2 课堂竞赛

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通过知识竞赛或其他内容的竞赛能使学生忘记学习内容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例如我在教初一语文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如果单纯由教师向学生讲清月球的奥秘,往往会很枯燥。为此,我在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由同学们选出几位学生代表不同的小组,举行“比比谁的本领大——月球知识大奖赛。”表演者借助歌曲、神话传说、古诗词、小品等将月球的各种知识来了个大比拼,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全面地了解了月球的有关知识。整个教学过程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参与能力,是一种“双赢”。又如复习古诗词和古文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先让学生课前去预习,上课时再给他们五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进行“古诗、古文知多少”背诵比赛,将课本中涉及到的有关内容转化为1分钟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使学生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 课堂即兴短文交流

在学习完《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后,我利用课堂剩余时间启发学生将它用自己的话改编成现代文,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短文展示给大家,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融洽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们读完自己的文章后,我进行了及时的点评,侧重鼓励,同时也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相关内容的短文拿出来讲解。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层的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也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三 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首先,参与式教学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学生就会去思考,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参与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不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参与式教学能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观点、新想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 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必须做好精心准备,教学中不宜滥用,要有针对性、选择性,而且一堂课使用的形式也不宜过多,无论哪种形式,都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可偏离文本。其次,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指导,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第三,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提高。第四,设计的参与活动必须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参与性、趣味性、创造性。课堂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教师应注意及时总结,使学习者参与活动后能有所收获。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的各种活动作为整体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在学生的发展变化中得以综合实现的。因此,作为学生的发展变化正是新课程中语文教学应当关注的核心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参与式教学的氛围,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结合语文教学论的相关知识和工作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经验获得的一点思考,这对我今后工作有很大的启示。我将继续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和运用参与式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语文参与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社会发展加速、社会竞争加剧的世纪里,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长、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也都责无旁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门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然而,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学科的性质之一——人文性,决定了这一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回顾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应对、颂诗、作文的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成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有文化教养的人。从历史上看,传统的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赋予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意义,作到“古为今用”。

从现实中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在母语教学中都把培养学生的人格放在重要位臵。2001年我们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

所谓人格,就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格有遗传因素,但是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什么是健全人格呢?心理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健全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人格教育,实质上是对人的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

学生的人格要素应该是健全的、整体的、和谐的、可塑造的。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生的人格要素必须应该具备以下三点:

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合作宽容的平等意识。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重视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不能只教文不育人。长期以来,在升学的压力面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却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唯考试第一的应试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最大障碍。它使教育的完整性受到了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系列受到不同程度的分解,其后果令人担忧。面对这一现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针对新课改要求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这一要求,我们找到了适合时代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参与式教学。我们也可以把参与式教学称为参与式学习活动,因为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西北师范大学的靳健教授是这样解释参与式学习活动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征的:

参与式学习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学习者以发展为中心,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以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自由的学习行为,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发现成功的途径与自我价值。

参与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有:(1)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是参与式活动的灵魂。(2)情境性。参与式学习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展开的,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考虑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以及参与者自身的能力条件与兴趣倾向。(3)公平性。要弥补因身体、智力、学习基础、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差距,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弱势群体。(4)合作性。参与式活动提倡分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为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组织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5)多元性。参与式学习鼓励多元性思维,提倡创造性探究。(6)反思性。参与式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反思,在于通过群体交流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世界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由此可见,参与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借助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的特点,作了以下尝试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的自由,这样的社会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决策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然而,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在传统的民族教育文化心理上,就产生了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师生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学生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得不到张扬。

针对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现象,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倡导的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克服了以往语文教学中的不足,顺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在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针对同一问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教师虽然设计了活动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但问题的“答案”却是开放的。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发现了自身价值,培养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

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得以自强、自立和稳固发展的保障;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学生个人良好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指出,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因素有:(1)过分重视成绩,养成学生不敢有超常或越轨行为的习惯。个人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特点,去遵从大众,迎合别人;标新立异者被人视为异端。(2)教师不鼓励甚至阻止学生发问书本之外的问题,因而常常阻滞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3)把游戏与学习、工作截然分开,使学习情境过分严肃、紧张,因而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在参与式学习活动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去设计大量的游戏、角色表演、艺术小品、学习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同时,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为了鼓励学生创造,采用了“脑激励法”(又译思潮冲击法或大脑风暴法),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来。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用这种做法,一种想法可以启迪另一种想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会因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收回可能的创造性解答。

在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和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小组学习法能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们的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顺应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式学习活动以分组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组织者、小组与小组之间能够很好地合作。智慧经验在合作中得到分享,学习探究在互动中获得成功,情感志趣在交流中历练养成,这就是参与式学习活动最完美的形式效果。

同时,小组成员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每一位小组成员必须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在互相交流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在讨论中,对别人不同的观点态度,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参与式学习活动的不懈追求,因为在未来社会机遇只光顾有团队精神的头脑。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的课堂时间也是有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要各科教师依据各学科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努力,以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

在推进新课程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倡导: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地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是基础,所以,进行参与式教学对培养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摒弃施教者的主观意想和陈腐的“师道尊严”,必须摒弃那种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姿态,摒弃将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做法,改变那种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变教导为引导,想尽办法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和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倾听并适时启发引导,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充分信任,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验证、去获得真理,建立交流、民主的合作型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如:我在教学《绿色蝈蝈》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首先,我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接着,各小组派发言人在班上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蝈蝈是什么样子?它的生活习性怎样?学生应不应该斗蝈蝈?说说还认识哪些昆虫?……随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己解决;对一些比较麻烦但又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用商量的口吻,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建议学生课后去探求答案;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大力气研究解决。最后,通过梳理,让学生自己确定了学习目标。我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如此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因而在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

(一)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学生如何才能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必须成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鲜为人知的问题。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善于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再启发、点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例如: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至六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轮换。在进行问题的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以下角色: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噪音控制员,计时员等各一名。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噪音控制员要注意控制讨论时的音量;计时员要提醒讨论时间,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开动脑筋,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

三、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做的是:第

一、要让学生热爱语文。第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

三、因材施教,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第

四、支持和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与反馈、赞扬。

教师要怎样来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呢?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实施以下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一)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标中就明确,有一个单元是由学生自选课文学习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课文是由老师带着翻译,还是学生自己翻译?我让学生来选择,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那样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或要我帮忙的地方,我就去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这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引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是主动学习的关键。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精析、研读——归纳、总结”[1]这样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习模式是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六步法”学习同样收到很好的实效。学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线,就能触类旁通,主动学习就如鱼得水。

四、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也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需求来改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在课堂中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讨论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2]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构建参与式课堂,培养学生探究参与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的教学活动,老师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发言提纲的编排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谈谈家乡的风俗,撰写小论文,编演课本剧,评价影视作品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拓展自学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学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想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语文教学中应大力倡导参与式教学,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教师要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上一篇:网站安全防护系统方案下一篇:完整版合伙经营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