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一些思考

2022-08-15

第一篇:基础教育的一些思考

关于山区教育的一些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一系列历史的政策的及本身区位的原因,比如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起点不同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倾斜使得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在全社会效率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的公平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于是2008感动中国的四川二坪村的夫妇俩,十八年风雨无阻地尽心教学让我们感动,可感动之余二坪村的教育现状却令我们心灵震颤,或许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个老师一个月230元的工资我们作何感想?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放到重要位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一个地区的发展除却政策的倾斜支持和本身地理区位资源因素的影响以外,更多的依靠人才,只有众多的人才在这里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发展战略,再有一批批辛勤的耕耘者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一个地区才有可能发展起来。而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本就贫困落后的山区其发展要发展教育依靠教育,教育成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然而山区的教育抽丝剥茧之后会呈现怎样一种状况呢?

一是山区人民对于教育的认识。山区的父母都想着把孩子送出大山深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区孩子“出山”的主要途径有这么几条,一是通过读书高考上大学受教育以后在外地工作,二是参军,三是外出打工。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趋势,军队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很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通过当兵参军这一途径跃出大山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许多人都在部队服役满两年之后,最终还是回家了;而外出打工是许多人的选择,由于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的禁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城市高昂的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和住房所需均给外出务工人员套上了枷锁,很多外出务工人员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所以接受教育似乎就成了人们摆脱农门飞出山沟的唯一的正确的合理的途径。

随着经济产业的专业化和知识化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升级,越来越多的接受过教育的人成为了“成功人士”成为了社会的中产阶级,于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道理便深深植根在山区人民的心中。近些年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前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阶段的现实情况,人们一方面越来越崇尚知识尊重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现今大学生的就业严峻等情况,很多人对于教育的投资回报问题信心不足的情况,面对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人在用这些钱去让孩子受教育还是让孩子用这些钱去开始自己的

“资本扩张”之间选择,而在两者的博弈中很多人在让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倾向于后者,没有更长远的认知。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极端,也是一个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就是对教育的过度期待,也有很多父母把子女受教育改变命运然后附加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成一生惟一的赌注,想着孩子上最好的学,找最好的工作,拿最高的工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当作筹码压在这份赌局上,这本身可能教育致贫,加大孩子的压力,最后没能实现既定愿望之时,无法弥补。此外仍然有很多人的心中有传统的养儿为防老的思想,不愿意让孩子外出求学和工作,比如老人为了能让有人在自己年老的时候能给自己担水而留下一个孩子不让其上学的情况,让孩子在居住地附近接受教育,这样一种思想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将孩子禁锢在这片土地上从而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其实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绝大多数农村父母都有两个孩子,如果这两个孩子均被禁锢在家里必然会带来这样一种后果,当着两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之后,原来的薄土被一分为三,这必然会带来农业产量和收入的相对减少。

对此,我们应该改变我们教育理念的分布。高度重视教育,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促使人更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的投资是一种长线投资,短期内没有看到收益,这也是山区很多父母不愿意送孩子进入高中大学“浪费钱财”的原因。父母应该着眼长远,应该认识到,知识才是创造财富的最根本动力,如同《乔家大院》和《走西口》等一些影视作品反映的道理一样,晋商中有很多成功的商人,而这些成功的商人绝大部分都是儒商,也就是说懂得知识和文化的商人才能立足才能挣钱。农民工的工资之低足以可以说明问题。所以父母应该放眼长远,教育投资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投资,远远比把这一份钱用在给孩子盖一栋房子或者做一份嫁妆要强上十倍百倍!然而我们也不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压到教育上来,把所有的人都逼到高考这条路上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很多没有通过高考,没有上大学的人下海经商同样能挣到很多钱,同样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二是山区教育资源的问题。与其他各种资源的配置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山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极其匮乏,首先是教学人才的匮乏,很大一批初中小学教师都是中专师范毕业,高中老师毕业于重点大学的比例也不高,当城市地区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山区的孩子却到了初中才开始,更有甚者一些初中没有一个英语本科毕业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半路出家。这与山区的社会经济区位较差以及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和社会地位不高有很大关系。

其次山区学校类型不多,基础设施较差,使得升学率和教学质量都受到负面影响。山区教育发展到新阶段,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优质、公平、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上来看,无学上的矛盾会逐步退出,但上好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山区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不足成为当前山区教育的重大难题和挑战!综合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山区的教育软硬件资源均比较匮乏,加之教

育理念的落后陈旧使得山区的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比较突出的比如高考,一方面山区的高中教育在与城市地区的博弈中,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教学质量的偏低,加上与城市地区相比的信息劣势,此外更由于城市地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种种因素多管齐下必然导致山区学生高考的劣势!

山区的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客观现实的难题,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接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科学技术和经济政治发展规律的人才,来为山区的发展出谋划策献计献力,然而山区由于本身经济自然交通等因素影响本身培养的人才相对较少,而这些受过教育的人才大多流向了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吸引外来人才就更加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所以山区的教育问题就陷入泥潭而难以拔出来。如何面对这一系列难题,应该是我们社会各界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是山区教育模式和体制的问题。对此,山区教育面临着的问题多而庞杂,比如基础教育阶段的扼杀创造力式的死记硬背式书山题海式的教育,这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本里就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题目,鸡兔同笼算笼子里有多少只脚,教育者本身为什么不想想设定这样的题目带来的影响呢?鸡兔本不相同,为什么非要关在一个笼子里呢?很多东西不仅不利于接受教育者的思维拓展,反而有害,学生们都抓得很紧,除了做卷之外什么都没有学会,千篇一律的培养方案,如同工厂化的模式,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足.我们希望能够遵从孩子的天性来作为教育的蓝本,但现在的教育反而伤害了孩子.孩子们没有体验快乐,只是一天到晚钻进书本里头,学生们除了会做题以外,什么都没有学到,连最根本的东西也不会,孩子的成长很让人担心.基础性教育中本能性的东西不断的被消减,阅历和综合能力都较差,反映出来的就是动手能力差,社会责任感缺失,自私自利倾向严重。现行的文理分科将人的两种思维方式给割裂开来,人全部成为“半边人”,工具理性人和人文理性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极为欠缺,加之高中的学习任务升学压力极大,学生的任务除了学习是学习再学习,近视眼少年白头都是最为直接典型的说明,而事实上这样培养出来的不一定是人才,有很多人都被配制成了火柴,潜力被挖掘殆尽,其能量在高考的一瞬间被燃烧殆尽。残酷沉痛的现实逼得基本上每所学校都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尽其所能地推行应试教育!

四是山区教育与高考的问题。山区的教育是通过小学中学然后在高考大舞台上鱼死网破之后,优胜劣汰,通过这样一种淘汰机制对为数众多的学生进行分流的。关于高考制度本身的争议性是很大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封建时候的科举制度让出生寒族的士人有了一条通向仕途的道路,高考制度也一样给山区的相对弱者带来了一线“咸鱼翻身”的希望。延续千年的科举,已是历史的浮光掠影,那是无数寒窗苦读的书生才子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门窗,而现在,高考又成为了万千学子通往大学象牙塔的梦想之门,高考之于每一个孜孜求学的人都是一次永不忘却的记忆,她载着太多的希望,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面对高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子女,众说纷纭,有期待憧憬有赞许褒扬也有怨气不满,有感性也有理性深刻和犀利。高考改变命运似乎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文革时期“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在这样一个狂热极其不理性的年代里,高考制度也没能幸免。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出通知,声称以往的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框框”,必须“彻底改革”,高考于是成了被打倒的对象,全

国高校停止招生。 1972年,招生工作恢复,但这一次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从此,没有任何文化考试的推荐选拔制度开始正式实行,这种制度招来的工农兵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有的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大学教育面临危机。更为甚者,无数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下放农村回炉重造,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废了无数人的大好时光,这种对知识的蔑视和践踏造成文化的断层,对国家的健康发展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考试制度被取消和非正常运转才扭曲了社会健康发展的机体扼杀了无数人本应该美好的生活曲折了无数人的命运。

社会的公平正义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然而针对教育这一问题,山区和城市的起点不公平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通过高考这一制度,建立一个相对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人和人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使得所有参加高考的人站在了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舞台上,重新竞争,这保证了过程的相对公平性,从而使得落后地区的同学在本身先天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转折,从而可以争取一个较好的前途和未来。很多山区孩子经过寒窗苦读之后有了能够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机遇和舞台,能够躺在大学的草地上畅想自己的未来。试想如果没有这一制度,少了高考这一调节器,还是依靠一种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下人们自主发展,不难想象有权有势有钱的阶层将会由于既得优势而产生马太效应,不断“良性循环”,而弱势群体由于本身不具备任何可以竞争的有效武器必然会在社会发展中恶性循环不断沉沦。如同封建时候王侯将相世家名族一样,强势阶层会产生强势世袭,跟强势阶层世袭罔替相对应的就是弱势集团也是代代相传,如同奴隶世家代代为奴一样,没有翻身之日。文革中一般都是有组织推荐,思想觉悟高的、工作表现优秀的、阶级成分好的,也就是所谓的“根正苗红”的人可以到学校学习,这样的人才遴选制度就会导致很多的不公平。科举制之所以盛行历朝历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制度受到诸多人的诟病,但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在国家人才选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如同科举制度一样,高考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我想这也是高考制度延续至今而其不断发展完善的最根本原因吧!但是高考之后的招生制度却给山区教育另外一种打击,招生录取的户籍因素省籍鸿沟让多少人的梦想在现实的录取制度面前被彻底粉碎,于是有了同样的分数在北京能上一本,在湖北却担心二本掉档!

五是山区教育的发展问题。一个地区的教育要发展,尤其是山区的教育要走向一个崭新的台阶,必须得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山区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合理有序发展。政府是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切实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把促进教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切实为人民掌好权,为人民教育谋发展促发展,政府一方面要在政策法律上保证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切实贯

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教育的宏观调控,利用财税政策等经济杠杆刺激促进教育的发展,如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以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还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手段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舆论道德导向要正确。任何政府都不是全能型政府,不可能做到事事周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便是“小政府,大社会”,一个国家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社会力量的强大与否,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社会要渐次形成合理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教育;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承担起社会使命,投资教育,捐款教育,积极支持教育;此外,尤为重要的是社会要形成合理高效有序的人才分配流动机制,人尽其能,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不湮没人才。学校本身是教育事业的具体实施者,应该不断加强管理,提高和完善教育方式方法,真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公民在国家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山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公民作为一个个细胞来建构整个教育的有机体,公民个人要重视教育积极投身教育,如父母重视教育给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孩子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山区支教,带动山区教育的发展等等。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公民个人的多方努力,才能够托起山区教育明天光辉灿烂的前景!

第二篇:对一些幼儿教育名言的思考

1.“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

点评: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教育大家,其见解也广为人知,只是这世事之难,多半是知易行难。虽然大家在谈到儿童教育时都能侃侃而谈,但轮到自家孩子,又总不免“落入俗套”,难以洒脱。想“变成小孩子”而不是总想着“教训小孩子”,对成年人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总想着,成年人想要完全变成小孩子,应该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在运用“经验”的同时,也失去了“体验”的耐心。我们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吗?是的,我说的是静下心来,不光要听孩子说话,还要留心他(她)们的表情和反应;不光要观察孩子的外在表现,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的,这很难,但值得一试,不是吗?她喜欢游戏和玩耍,喜欢不穿鞋子玩泥巴,喜欢恶作剧,这些难道不也是我们小的时候特别热衷的吗?

2.“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杜威

点评:说这话的杜威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杜威还认为学习应该是“从做中学”并培养好的思维习惯。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尚找不出一位比杜威对于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更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杜威的教育观点自然是好的,当儿童表现出某种能力,如舞蹈、绘画或是音乐时,能够对它们的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是绝大多数父母所期望的事。问题是,家长往往对“如何培养”心存疑虑,既不想耽误了孩子,又不想“拔苗助长”。这时,家长和孩子都需要的,是发现一位好老师,一位从内心关心每一位孩子成长的老师,一位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和不足的老师,一位可以信赖的老师。是的,不管各种培训机构如何宣传,最根本的其实还是老师。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谁又能比父母更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幸福呢?

3.,“……诸如艺术天才等这类更特殊的潜能,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对宝宝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人要信任宝宝的这些潜能。”---弗洛姆

点评: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这番话给我的启发是,父母要尽量为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发展条件,孩子的才能会自然显现。有的父母往往追求宝宝艺术成果的体现,如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等;有的甚至过早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往往会使宝宝失去对艺术的兴趣。

发展儿童的艺术潜能,关键在于培养宝宝对审美要素的感受力。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或带宝宝到大自然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平衡、对称、节奏、韵律等美的要素。试想,如果没有生动的、活的审美源泉,何以激发宝宝内在的艺术潜能呢?

体会:如果要留该孩子什么财富,试着引导她发现生活的美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无拘无束的奔跑和跳跃,鼓励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她们的发现再现出来,让她们的心和这世界再无隔阂!

第三篇:关于学校国防教育的一些思考

朱倩

前些日子成龙的一曲《国家》唱红了大江南北,其中歌词我颇有感触“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这串歌词倒出了人民和国家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国防教育?什么是国防教育?我们怎样进行国防教育?作为物理教师我如何在课堂上渗透国防教育?今天在这里,我想做一个小小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总结,算是对我一直以来疑问做一个不太成熟的回答。 一, 为什么要进行国防教育?

首先从国家构成上:

1、首先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构成国家的本质属性。

2、确定的领土。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

3、政权组织。政权组织是国家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体现,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机构。

4、定居的居民。国家是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居民是形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对象。所以国家对人民负有义务,人民对国家也有义务。其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九章 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第五十二条公民应当接受国防教育。公民和组织应当保护国防设施,不得破坏、危害国防设施。公民和组织应当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防方面的国家秘密,不得非法持有国防方面的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秘密物品。当今中国的国防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挑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还有钓鱼岛问题,都是目前中国必须也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作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青少年,更应该在中小学就接受国防教育。通过开展国防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掌握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感、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建设 祖国、保卫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正确学习目的,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什么是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和地理、爱国主义思想、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防法制、国防常识、国防科技知识、国防体育等等,特别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党中央集体领导关于国防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为教育的重点内容进行教育。国防教育

是为捍卫同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增进全民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在初中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包含了:热爱祖国,反对外来侵略的防卫观念;热爱人民解放军、敬慕英雄,崇勇习武的尚武观念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热爱人民,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制,维护国家团结的观念;热爱传统文化,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国防科技教育。通过数理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防科技发展情况,为献身国防事业打好基础。在初中所设学科中,能结合进行国防教育的篇目课时,约占本学科总篇目总课时的比例为:语文2 1 % ,政治4 3 . 3 % ,历史6 0 . 9 % ,地理3 6 . 2 % , 数学9 . 7 2 % ,物理1 5 . 5 % ,化学1 1 . 5 % ,植物8 . 7 % ,英语1 0 . 5 % ,音乐2 5 % ,体育2 5 % ,美术1 0 % 。

三、怎样进行国防教育?

小学、初中学生国防教育,采取结合各科教学和有关课外活动,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则,不单独设立教材,不增加课时。1 . 坚持结合各科教学,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则.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学中,渗透国防科技、“三防”知识、信息化战争等教育,使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效果。2 . 着眼学生特点,既注意教育的阶段性,又注意教育的连续性。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有的放失,前后衔接,突出重点进行教育。3 . 坚持国防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团队活动,军民共建等活动多渠道向学生进行教育。4 . 坚持教育内容的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多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效果。5.是落实教学保障。除校本教材外,每年学校都投入一定数量国防题材的书籍和期刊,作为教学辅导资料。

6、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积极营造国防教育的育人环境。建立国防教育基地班,为我国军事大学输送优质生源。7.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不断扩展延伸国防教育成果。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契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互动、认知和养成中,增强国防观念,丰富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技能。一是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邀请英雄模范做报告,举行主题班会、读书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8.充分利用双拥共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学校设立“国防教育日”。

四、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中学物理包含了力、热、光、电、声、原子物理等,每个部分的知识是许多最前沿的最先进科技产品或是军事武器发明制造出来的基础,所以物理这门学科从古自今都备受各个国家重视。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最前沿的国防科技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国防就在身边。祖国强大了,人民才会幸福。而肩负祖国未来的学生,更应该发愤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中学物理的绪言上,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 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 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我又会从人造卫星拓展到军用卫星。我国新型返回式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为1米以内。迄今为止,中国共研制成功了3个型号的侦察卫星,成功发射了17颗返回式侦察卫星,除1993年10月8日的第15颗卫星没有按计划返回,其余全部回收。其回收成功率为世界第

一。这样的引入,普及了学生的国防科技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讲授“浮力的应用”时,我刻意在引入时,从让人屈辱的中日甲午战争开始,让同学们回到那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岁月。并引入了“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的世界”这一观点。同时骄傲的提到中国航母辽宁舰,自然的提出了如此庞然大物何以安全的漂浮在海洋上? 学生精神受到震撼,自然学的卖力。在教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提到了核潜艇,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我国的“蛟龙号”,借此机会,我有给同学们就“蛟龙号”目前下潜的最新深度以及在“蛟龙号”技术世界所处的先进水平做了一番介绍。同学们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同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了“蛟龙号”上浮,悬浮,下沉的条件和方法。同学们感到自己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学习热情高涨。学完本节后,纷纷表示,要为将祖国建设成海洋强国努力读书。

在讲授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时,着重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业绩。邓稼先解放前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在外国严密封锁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用创造加奋战的精神,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氢

弹。由于放射性物质的侵入,他得了不治之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我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领导和参加过32次试验,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诗章。同学们听后,都为我们拥有这样的优秀的科学家,这样爱国的科学家而感动,大家表示要向这样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可以放弃一切财富、荣誉、权利、甚至生命。

总之,要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注意搜集物理学发展史上中国的科技成果,可以用这些科技发明创造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渗透现代物理科技成果使国家和社会收益的思想,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介绍优秀物理工作者,培养为祖国献身、勤奋刻苦精神,培养中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科学事业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上只是我对国防教育的一点思考,很片面很浅显。但我深深的明白,当今我国所处的局势,要求教育工作者时时牢记国防教育就在身边,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明天,让他们从小就接受国防教育,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将履行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为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贡献我全部的力量。

第四篇: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新课程标准改革就是要找到一种学习物理比较轻松的方法来,记得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回答另一学者托勒玫的问题时说“不存在任何通向几何学的不费力的方法”,我们今天也有理由这样说“不存在任何通向物理学的不费力气的方法”。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既要保证能有效开展,又不能因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科学方法教育必须与物理知识教学有机结合。知识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知识教学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开展科学方法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情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当然,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能脱离教师的自觉性,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大多是隐含的,如果教师不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没有对物理科学方法比较系统的理解,科学方法教育就很难顺利开展。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用反映科学认识基本过程的科学方法的一般程式去组织对科学知识的概念、规律、原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但教学过程中并不明确地去揭示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一般程式的原理、各阶段具体方法的名称和有关知识。”显性方式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教师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处于有意识地接受科学方法知识的状态”。隐性方式重在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感性认识不足时,或者这种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占主要地位时使用。显性方式重在解决问题中模仿应用科学方法,对科学方法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在学生对这种科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较丰富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时使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作为一门隐性课程,隐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科学方法教育通常不作显性处理。“对能力弱者提供一个策略比他们自生一个策略好”,“学科内容只有在经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经过整理的系统知识时,才能培养起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在恰当时机加以显化,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之目的。所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科学方法的学习,在强调师生教学自觉性的同时,就象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所说:“学习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一个办法是渗透性的。”“很多东西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基础,显性教育是隐性教育的飞跃,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二者的紧密结合是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模式。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所包含的科学方法

物理体系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它既表现在知识的结构上,也表现在这些知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总的说来,这些科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类,那就是:物理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和哲学方法。

由于科学方法和方法教育的层次性,在初中阶段物理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含控制变量法)、等效方法、理想化方法等,其中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如视为点光源较小发光体,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再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数学方法主要有:比例方法、方程方法和图象方法等。例如,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探究实验用的都是比例的方法,图象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图象、清晰的比例关系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容易任知其物理概念和规律。

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分类、类比、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又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小磁针指向或偏转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空气的流动及现实生活中对大气压强的各种应用来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

哲学方法主要有:绝对相对、量变质变、原因结果等等。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导体的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当然初中物理教学中也还要培养如理念、直觉、想象等非逻辑方法,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初中物理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方式

1、在学生亲自体验中培养科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就是实验多,极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过去初中“九义”人教社教材规定了17个学生必做实验,新课标人教社教材把学生探究的实验增加到36个,许多过去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还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践13个,新教材的这些变化都是要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学生通过体验可以很好的感受知识体系内的科学方法。例如水沸腾实验,学生没有实验前总认为只在100摄氏度时,水才“内部与表面”同时“剧烈”的汽化,亲身做了实验后才发现实际没到100摄氏度时,水“内部与表面”就开始汽化,只是“剧烈”的程度不同罢了。通过自身体验使学生真实的看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感受相对与绝对的区别。

2、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培养科学方法。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教学体现师生平等,课堂教学中废除“一言堂”,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我知识构建的动力得到释放,大脑皮层容易达到最活跃程度,对物理知识学习理解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他们不再满足物理一些概念和规律的结论,而对为何要引出这些概念,为何这样引出而不那样引出,那样引出会得到什么结论等新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体系中内含的科学方法就会在学生自己的问题中,在学生激烈的心智活动中伴随着大脑中知识结构的生成,慢慢构建出科学方法的结构。

3、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培养科学方法。师生相互交流、生生相互交流,是新课改最提倡的。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可为其它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常常还使交流学生自己又产生完全不同前的创新思路。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4、在解题训练中培养科学方法。在练习题和考试题中编制一些目的在于深化或测试科学方法的试题,让学生把科学方法由“内隐”转变成“外显”,帮助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由肤浅、模糊、看成孤立个体,逐步转变成深刻、清晰、看成方法体系。例如这样一道习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几个恒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如果撤掉一个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的恒力后,其他力仍保持恒定不变,物体将如何运动?解这道题需要采用等效方法,用大小2N、方向竖直向上的已知力来等效其他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合力。初中方法教育的习题目前正成为各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试题中的亮点。

四、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基本原则

1、与物理知识教学紧密联系的原则。物理学整体是由物理学科知识和物理学的方法论组成的,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伴随物理学的发展而建立的,而物理学的知识和体系则是体现和学习物理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最好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概念、规律产生的背景、产生的过程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应用的实例,例如,通过物理学史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提出某个概念,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的,这个概念提出后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紧密相联,知识与方法是血肉相联的整体。

2、与初中生年龄特征相适应原则。12~15岁的青少年,“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事件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这个时候初中生已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仍很低。因此初中阶段的科学方法教育方式主要是潜移默化,是隐性的方法教育,并不需要从方法论高度把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

3、各种方法教育有机结合的原则。在物理教学中,各种科学方法交叉在一起,不可能在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完成后再进行另一种科学方法教育。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在一堂物理课中撮合多种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有时一个知识点可以渗透几种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这时就要有所选择以适应自己所教初中生的实际。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可以用实验加理想化模型来讲授,提出一块“完全没有摩擦的平面”,重点渗透“理想化方法”;也可以用归纳反证的方法来讲授,收集多个没受力仍在运动的现象和受到力而没有运动的现象,从而得出“力不是运动的原因”,重点渗透“归纳方法”。

4、长期性原则。科学方法是科学能力的外化,提高能力比掌握知识要难,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许多都是隐含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在初中段也基本要求是隐性的,我们并不为讲“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换法”而专门讲这些方法,只是在讲相关概念、规律时用这些方法,所以学生只有在长期的熏陶下,才能潜移默化地,自觉不自觉地学到一些科学方法。同一科学方法在不同知识的学习中多次出现、多次应用,学生才能领会、掌握。例如讲“密度”一节时用到控制变量方法,讲“压强”一节时用到控制变量方法,在讲欧姆定律时还要用到控制变量方法,等等。

5、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过程,学习者的能力培养、科学素质提高,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所处的情境,有赖于学习内容的社会需求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过程中,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

以上是关于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长此以往不但加深对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培养学生了科学思维习惯,提高了科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终身受益。爱因思坦给自己总结的公式是:A(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的方法)+Z(少说空话),著名物理学家玻恩说“我荣获1934年的诺贝尔奖金,与其说是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里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还不如说是因为那里面包括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

第五篇:对社团的一些思考

宁夏大学演讲与辩论社社长秦强

社团宗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社员综合素质,努力服务校园文化。

活动原则:让活动有新意,让社员都参与。

奋斗目标:用一到两年时间将社团建设成为全区有知名影响力优秀学生社团。

社团发展思路:抓管理、带队伍、创品牌。

干部干事选拔原则:注重责任,培养能力,坚持选拔与聘用相结合。

演辩社人的作风:务实上进,不畏阻力,敢想敢干,困难面前不低头,责任面前不推卸。

社团发展的现状:社团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社团活动有序开展,社团影响逐步扩大,社团内涵逐步提升。

宁夏大学演讲与辩论社2011年工作创新点

1.社团招新有声有色,成绩显著。在社团招新时,我们提早准备及时动员,依靠社会赞助在宁大各校区餐厅、楼道、水房、自修室展开覆盖式宣传,提高了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坚持社员会费不增加的前提下,采取设点招新与进班、进宿舍宣传相结合。招新期间发放宣传材料300份,制作了大型宣传展板1个,宣传海报10张。收取的社员会费都严格按照社团财务制度出具一式两份的收据。在全社干部干事的努力下完成了预期制定的招新目标。共招收新社员383人,社员来自全国14个省的9个民族,成为我校2011年招新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组织。同比去年增长384.81%,为我社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档案信息建设不断健全,联系机制不断完善。今年,社团建立健全了信息完备的社员档案,秘书联络部在一周之内按学院建立起了社员信息完善的花名册和社员档案。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了移动飞信群、QQ群、校内社团群组,畅通了信息联系体系,为社员提供了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实现了社团

管理的制度化,极大的保证了社团工作的开展。

3.财务管理透明规范。我们首次实施了“收支分离”的财务管理方式,建立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推行了“部长报账制”,财务部对于收支的每一笔经费都严格管理,还将社团经费按照类别进行了划分。在给各部门一定的财务自主权后不仅调动了社团干部干事的积极性,还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定期向社员公开社团财务状况,社团财务实现了公开透明,财务监管实现了公正有力。

4.社团机构设置不断优化。针对当前社团工作的新特点,我们将原有的社团内设机构进行了职能整合,将秘书部、组宣部、实践部、拓展部、财务部、文艺部、外联部整合为:秘书联络部、宣传拓展部、组织策划部、实践交流部、财务部、文艺部。机构总数量减少了1个,社团干部人数减少了4人。实现了机构精简整合,人员优化组合的改革目标,为社团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人员保障。

5.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本学年的干事招聘中,我们首次实施了“选拔与聘用相结合”的干事选拔制度,本着“注重责任,培养能力”的原则按照1.2%的比例进行选拔。为聘用的干事颁发了聘书,强化了“部长负责制”,使得不同学院之间的社团干事能够在社团的统一管理之下,围绕社团主要工作发挥职能,得到锻炼。同时,我们加强对社团后备核心骨干成员的培养力度,现在社团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已经形成。

6.活动组织形式不断创新。我们充分调动学院和部门的力量组织活动,我们依托在各学院建立的负责联络机制和社团内设部门的力量举办活动。将一项活动由一个学院和一个部门来策划、组织,学院和部门将活动方案统一报到秘书联络部之后社团理事会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活动方案获得通过后再由财务部划拨活动经费实施活动。这样,既保证了每一个学院的社员参与,也加强了社团内部的团结,锻炼了社团干部干事组织活动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8.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加强对社团的有效管理。宁夏目前还没有高校学生社团联盟,学生社团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我社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社团团支部,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院,在团支部的隶属问题上有很大的问题,隶属于挂靠单位的话,不便于社团成员的组织和管理,建议应该在社团团支部的隶属问题上在社团联合会设立团总支,各社团团支部隶属于社联团总支。

各学院在对社团的支持上还不够。社团工作与其他学生组织的工作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社团是学生自己进行管理,不免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其他学生组织相比,各级主管部门对社团重视不够,支持力度较小,社团开展活动面临的问题比较多。资金困难,设备困难,阵地少,这些基本上要靠社团自己去解决。

社团间的交流还不够。目前缺乏较好的社团定期交流机制,没有有效地组织起各社团。应该整合社团资源,发挥社团特长,建立定期的社团交流制度。在社联的组织下,进行社团建设的研讨。

上一篇:家长会上教师发言稿下一篇:坚持群众路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