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体系新兴产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以及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交叉与融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教育体系新兴产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业教育体系新兴产业论文 篇1:

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何与何为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没有告诉我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组成要件,这些要件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保证这个体系的运行等;《规划纲要》也没有告诉我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果有体系的话)是什么关系,《规划纲要》更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这些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说又是十分要紧的事情。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给出答案。可等到理论工作者拿出答案,再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时间紧、任务重,最好的办法是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业院校的实践工作者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本期组织编发的三篇文章其作者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实践者;三篇文章既有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思考,也有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就算是二者结合的尝试吧!

摘 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层面的系统工程,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且地方分权管理职业教育事务的背景下,鼓励区域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其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因,继而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制度建设层面提出了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BJA100088,主持人:庄西真。

“区域”一词是地理学中一个最通用的概念。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区域是指通过选择某个或某几个特定指标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由于客观存在的区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给“区域”下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学者们都是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需要出发给予区域不同的界定。本文中所指的区域是指在一个国家之内具有一定地域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行政区域,具体到我国来说主要指省、市、县(区)级行政区。在中国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横向信息和纵向信息不对称以及发展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这种国情决定了在现实中,中国许多的职业教育改革通常采用地方创新突破——国家指导、国家鼓励、国家支持——在全国推广、扩散、普及的路径,即使在经验的推广、扩散和普及的过程中,也是号召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这反映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互动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宏观指导、计划调控很重要,但是区域的创新行为更重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依然沿用上述改革路径。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智慧,调动其改革的积极性,教育部相继立项了多达425个试点项目,分十大领域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大学进行系统创新探索。在425个试点项目中有56个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改革项目,这56个职业教育改革项目中,又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作为对国家层面《规划纲要》的响应,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制定的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直接或间接地讲到了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截止2011年5月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制定出台了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有25个(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吉林省、重庆市、湖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湖南省、海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四川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省、市、自治区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任务中提出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或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天津市、河北省、贵州省虽然既没有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没有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或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在其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中也列了一些与构建体系有关的工作。在各省、市、自治区下面,一些省辖市(包括计划单列城市)也都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比如浙江宁波市、山东青岛市、广东清远市等,甚至一些县(市)、区、职业院校都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时之间,形成了省、市、县都在争先恐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局面。《规划纲要》颁布已经两年多了,各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也有一年多了。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审视一年多来的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实践,辨析其因由,考察其做法,以期能对接下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所助益。

一、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何

按道理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国家层面的事情,空间尺度较小的行政区域因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想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点:

(一)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上的不同,这成为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面对在我国经济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两个社会转型并存的背景下区域差异显著的现实环境。比如,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在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程度等方面形成了典型的区域间差异特点,仅从地区之间工业化水平差距和人均GDP的差距就可看出。

虽然总体上我国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并不一致。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中部、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从省级区域看,到2005年,上海和北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8.3%、人口占全国的2.6%、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2%,也就是说我国已经有2.6%的人口实现了工业化。天津和广东则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而浙江、江苏和山东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这5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人口约占全国的25%、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7%,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有25%的人口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而辽宁和福建两个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山西、吉林、内蒙古、湖北、河北、黑龙江、宁夏、重庆等8个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这10个省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7%、人口占全国的28%、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5%,这表明我国大体上有28%的人口处于工业化中期。陕西、青海、湖南、河南、新疆、安徽、江西、四川、甘肃、云南、广西、海南等12个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贵州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这13个省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44%、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8%,这说明到2005年,我国将近一半的人口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西藏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可以说,从地区工业化进程看,到2005年這一个时间截面,我国大陆版图内包括了工业化进程的所有阶段,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落差巨大,不仅有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上海、北京,还有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西藏。如果在一年内人们有机会从西部到东部游历中国各个地区,就可以体验到区域之间冰火几重天的工业化水平差异。

再看人均GDP地区差距,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提供的数据,2011年,以人均GDP水平为标准,可以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地区,人均GDP超过12400美元,它们是天津、上海、北京等3个地区,全部为东部地区;第二类地区人均GDP近6000美元(也就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32美元)至9500美元,它们是江苏、浙江、辽宁、广东、山东、福建、内蒙古、吉林等8个地区;第三类地区人均GDP在4000美元至5300美元,主要是湖北、黑龙江、山西、湖南、河南、江西、重庆、陕西、宁夏、新疆、青海、四川、河北、海南等14个地区;第四类地区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有6个地区,除1个中部地区的安徽省之外,主要是西部地区的广西、西藏、甘肃、云南、贵州等5个地区。按照世界银行2011年对不同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分组标准,1247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4036-12475美元为中上等经济体,1026-4035美元为中下等经济体,1025美元及以下为低收入经济体。这是省与省之间的差异,就是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也很明显,比如江苏省的苏南和苏北、山东省的胶东半岛和鲁西南之间都有着和省际之间一样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这就构成了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要求有不同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之匹配。

(二)区域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需要构建与其对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各区域传统的依靠加工贸易和基础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次是表层的、具体的转型。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就是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主要是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程度等;第二层次是深层的、抽象的、实质性的转型。即经济发展方式、手段、过程的转变,主要包括人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所依托的物质条件的变化;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的变化;生产投入中由体力劳动投入向知识、科技和管理创新投入的转变等。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路径也就不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部地区已经在低技术附加的制造业方面获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东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全面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由速度向效益、由高资源消耗向低资源消耗、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使东部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更高的层次;而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应着眼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由于西部还处在建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这就要求西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不应过分强调质量本身层次的提升,而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统一、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逐步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不管东部地区全面实现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还是西部地区的数量和质量并重,都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目前的情况是全国都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深圳市职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长期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问题。截至2011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234万人,高级工以上为40.6万人。2011年深圳技能人才状况调查显示:技能人才总量缺口83万人,高技能人才缺口30万人;55%的抽样企业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缺口,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紧缺;18%的企业表示缺口很大。为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深圳力争5年内培养30万名高技能人才。西部的重庆也是如此,以江津区为例,据预测,到2015年全区工业将达到2000亿元至2500亿元规模,聚集30万名产业工人,其中一般技术工人约为11万人,高级技工约为4万人。但是在2009年,江津区仅有高级技工3200人,差距还是很大的。处于不同自然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面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同,但是缺乏各种类型的技能人才却是相同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别无他途,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但为特定行业提供了受过良好训练的技能人才而且还造就了一大批能迅速学会新技能且具有灵活性的工人,为德国在此次欧债危机中屹立不倒做出了巨大贡献。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恰恰是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而开展的阶段性地规划和配置不同人口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有益尝试。

(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强依赖使空间尺度较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省辖市)县(市区)行政区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单元

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国家里,国家层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才能顺利进行,国家层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必须通过项目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的职责中才能够完成。前已述及,中国是一个大国,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布局、行业特色不同,而职业教育是一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区域性特点,就像在欧洲的北欧和西欧其职业教育体系不同一样。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以区域为单位展开。区域职业教育、特别是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十大试点任务与改革实验专项在全国相关省域全面展开。这标志着在“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思想指导下,“区域职业教育改革”方式已经在政策实践领域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进的“常态”,也成为我国当前区域教育政策实践策略乃至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特点。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目标。职业教育资源在地方,服务重点在地方,受益主体在地方,创新活力也在地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地方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确定了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省区和宁波、长春、青岛等城市共26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这些地区已经就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了实施方案。例如上海提出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形成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格局;湖南省株洲市提出选择对接株洲支柱产业的重点专业试办四年制高职,并开展与湖南工业大学对口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试点,探索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内试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制度;宁波市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明显提高”的改革目标,并承诺两年内将市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提高到本科同类专业标准,对参与中高职一体化试点的中职专业,试点期内生均拨款标准按普通高中的3倍执行。前文已经提及,截至2011年10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4个在制定当地教育规划纲要时,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定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其他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将这一工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是已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日益增加,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家长送学生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起来看,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弊端可以概括为高职上面“断头”、中高职之间“断裂”、职普教之间“断绝”、职行(产、企)业之间“断交”。这样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不完整、不完全、不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说来,从现有职教体系纵向上的办学层次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再往上就没有更高层次的本科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纵向上除了存在“断头”问题外,还有一个就是“断裂”问题,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断裂,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教育的断裂。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已经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招收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虽然也有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但是招生的比例只有5%左右。一个学生如果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后,很难继续升学读高职院校和大学。

从现有体系的横向上来看,职业教育与其他领域存在“断绝”和“断交”问题。首先,职业教育体系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种种壁垒和制度性障碍致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能顺畅转换,学职业教育的不能上普通教育,接受普通教育的不能学职业教育,也就是我们多年讲的“立交桥”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衔接不够和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不够两个方面,后者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就读,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入普通本科高校学习的渠道不畅。其次,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隔离,不能及时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進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导致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现象,从而使人们看不到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二、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何为

区域有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并不能自动建立起来。在一个地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充分发挥区域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能动性。

(一)在国家层面必须设计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框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管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国外先发国家在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中国过去的职业教育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现在我们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再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必须事先有一个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考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体系”。所谓体系就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一个整体、系统,这里面有一些主要的构成要件,诸如企业、行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这些要件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就是职业教育体系,至于说现代与否那要与过去比较才能确定。回过头去看,在中国,提建立(或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并非始自2010年,早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随后,类似的说法经常出现在各种政策文件里面,1991年10月17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提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8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5月5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六章第十四条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什么讲了那么多年,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就是因为上述政策文件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说法,而不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上无所依,下必无行。

简单地说,我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性、横向上的多样性、运转上的灵活性、内容上的合理性、评价上的外向性等特点。据此,在借鉴各方面理论的基础上我提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见图一)。

图一 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这一框架构建了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开放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将职业教育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我认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支柱,应当形成各自完整的体系,并有机结合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一整体之中,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这体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这个框架既打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管道,也打通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低一层次职业教育与高层次职业教育之间沟通的渠道,这体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对内、对外开放性。如此可以确立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框架中,中职学生可以直接升入高职继续深造,非职业中学学生也可以通过某种教育转换机制就读职业教育。具体地说,与高职院校专业基本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高职院校。选择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深造的中职毕业生,需事先补习相应的文化基础课,方可报考。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中职学生跨专业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前,都要补习相应的课程,完成过渡性课程学习并接受部分职业训练后,方可报考;另外,这一框架也实现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衔接。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用制度规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

有了一个看上去很好的体系,要保证体系运行还需要制度。制度是一组相互联系的规则和规范体系,他们规定了特定组织、机构或集体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顺利运行的保证。当前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说,要制定两个重要制度:一是高等教育分类制度。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接近30%,按照相关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时既有的高校分类、特别是以层次(博、硕、本、专)作为单一标准的传统学术类高等教育分类,无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挥着的各自功能,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应该以功能的多样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进行分类,并建立高等教育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类别系统。从实际出发,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分为普通教育(综合性大学)和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类型,各自进行层次划分。普通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层次结构,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尚不完整。如果把目前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视作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有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无本科层次(个别学科除外)。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欲求来看,有大量学生需要进入本科职业教育,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来看,已基本具备进行职业类本科教育的条件,因此,应该把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有人提出叫技术本科、应用性本科)提上议事日程,同时通盘考虑高职教育各层次的衔接和要求。二是专业学位制度。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在国外被称为职业学位,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的学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且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岗位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制度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比学术学位教育更普及。如美国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为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36%。专业性学位4353个 占64%。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和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我国,1996年7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2010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教育,放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限制,允许应届毕业生报考除工商管理硕士等少数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的所有专业学位。问题是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集中于硕士以上层次,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的专业学位发展不足,这不仅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各专门领域的发展,也限制了职业教育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因此,可考虑建立我国的职业教育博士、硕士、学士和副学士学位的专业学位授予制度。

(三)区域(地方)要科学理性地对待“构建”, 要认清自己能够干什么,不能够干什么

关于“构建”,《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面说就是构思和建立,先构思好,再开始建立,就跟盖房子一样,先有蓝图,然后再建造。上文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框架就是蓝图,有了这个蓝图后接下来就是建立。怎么建立,并不是“无中生有”式的建立,也不是“推倒重来”式建立,而是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础上的建立,是对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的清理、修改、添加、理顺、打通。清理就是去掉妨碍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制度、规范、组织;修改就是修订不利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制度、规范(比如《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添加就是增加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没有的环节、组织;理顺就是调整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统一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打通就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部分的联系渠道。另外,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推动者和相关者还要认清自己能够干什么,不能够干什么,准确定位区域在整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职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毕竟是一个国家层面才能做好的事情,但分权体制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应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让区域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是不同地区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和任务方面各有侧重。各个地方要深入探析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研究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在一般规律下的特殊性。比如省、市、县不同层级的区域只能就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某一些方面开展工作。还需强调一点,在政府主导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建设主体是单一的,其他建设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创新活动的结果,未能形成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多层次创建架构,不利于调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主体的积极性。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形成多元主体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制,除发挥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外,还要发挥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作用。这些主体之间应明确权益,各司其职,共同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我个人认为,目前国际上,事实证明比较行之有效的技能工人培养体系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建立的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一类是德国、瑞士等国家实行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双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一类是日本实行的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无非就是这三种体系的不成功的改造版。从职业教育体系与所在国家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看,三种职业教育体系都是本国各自制度、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产物,为本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启示我们,立足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国家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立足区域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传统,构建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成为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程宇,张祺午,李玉静,周晶.区域战略观——各地教育规划纲要汇要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4):26-43.

[2]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6955194.html.2008-03-04.

[3]王尔德.中国未来五年潜在经济增速在8%-9%之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9-26.

[4]深圳技能人才紧缺,月薪过万还要去“挖墙角”[EB/OL].2012-06-20.深圳广电集团.http://www.s1979.com/shenzhen/201206/2040717520.shtml.

[5]光明日报.2011-03-01(16).

[6]张褀午.李玉静.“‘十二五’,体系年” [J].职业技术教育,2011(30):29.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81.

[7][美] 雷·马歇尔,马克·塔克.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1-253.

本欄组稿 庄西真 责任编辑 肖称萍

作者:庄西真

职业教育体系新兴产业论文 篇2:

以转型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摘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以及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交叉与融通。要以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和评价模式为转型内容,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专业与产业链对接、扩大服务对象、发展应用本科和差异化的转型策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转型 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

2016年12月李克強总理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的批示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也用“六字诀”部署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可以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诉求一方面来自职业教育内部,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来自职业教育外部,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中经济改革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应对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传统的“学校本位”“封闭”“阶段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为此,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在2020年完成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1.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任务。经济方式的转变依赖于科技研发、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依赖于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技能型人才的结构、质量和规格。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系统、开放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培训制度,不仅促进内部的相互衔接,与其他类型教育互认互通,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逐步形成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各级各类人才需求全面对接又兼具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适应并满足技能型人才需求方对人才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的要求。

2.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完成《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纲要》的战略目标,首先应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前提,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以及其他类型教育的现代化,包括制度、体系、模式、内容和措施等方面。其次,应以“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为基础,逐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资源库、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和完备的运行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机会以及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路径。最后,根据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统筹推进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的优化,形成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技术能力过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市场导向、产教融合、面向社会办职教,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

3.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之本是就业,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是民生工作的关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推动职业教育在行业的指导下与企业全方位对接,使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升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有效提升受培训者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为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在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以满足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实现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相对接,满足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学习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服务人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拼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整体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力量。当前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型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级之间的脱节、断层问题仍很突出,职业教育被限定于“专科层次”的“终结性教育”,大大降低了自身吸引力,限制了其事业发展及功能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从构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宏观视角出发,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职业教育。它不仅适应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以课程衔接为突破口,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间以实质性衔接为基础的协同发展,而且将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进修、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全方位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一个开放的综合性教育系统,提升服务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能力。

二、转型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2012年上海召开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与会的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职业教育从注重自身的发展与改革转向更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职业教育从阶段性的教育转向持续性的学习;从增加受职业教育者的就业转向促进人的全面、终身发展;职业教育正在从改革发展的阶段逐步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转型是一个过程,既包括事物形态、结构、运行等方面的转变,也包括人的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职业教育转型是指职业教育的观念、制度、结构、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变化的过程。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是指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转变并确立新的发展方式和选择新的发展路径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新的价值定位和调适,通过促进职业教育适应需求、推进职业教育内部有机衔接和实现多元立交等三个方面来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将更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美国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观点,教育应以推动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设计并努力实现社会理想。当前的职业教育正有意识地介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强调与产业接轨、引领产业升级与发展、积极参与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以主动的姿态建构和发展与外界的关系,与经济社会逐步实现协同发展。在课程领域,职业教育正告别“狭隘”,不再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而开始关注企业岗位中典型工作过程的要求,重点培养学习者在真实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建构知识的能力,兼顾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掌握技术的能力与遵守社会规范的品格、理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将引导学生反思工作任务、過程和环境,实现价值观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统一,以满足产业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

2.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将推动各级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发展中缺乏交流和沟通,造成相互脱节、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高校“扩招”后,部分高职院校在“升本”之后去“职业化”。可以说,规模的迅速扩张并未提升职业学校内部的管理水平,反而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未能彻底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要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出发,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以专业为切入点,通过课程衔接,带动中高职与中职本科的衔接与融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定位,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同时,要与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衔接,彻底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为有需求和有能力的人才提供有针对性和系统化的成长路径。

3.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将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交叉与融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以及教育适龄人口的不断降低,现代职业教育正在从“供给”导向朝着“需求”导向转型。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更为多元,包括:学到就业所需的“一技之长”、提升已有的技术水平、学到实现转行或转岗的新技能、取得学历认证和资格认证、学到丰富生活的新才艺。反映到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层面,职业学校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产业在岗的一线员工、进城务工的农民、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家庭人员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在结束职业教育与培训后,部分受教育者选择进入普通教育阶段,部分受教育者多次选择职业教育。为此,现代职业教育正在加强与各级各类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实现受教育者“身份”和“学分”之间的互认和互换。同时,职业教育也正在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兼顾“全日制教育”与“在职学习”。

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三期叠加”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境,要在2020年建成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内部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融通、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从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实现转型发展。

1.发展定位转型。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教育,职业教育内部具有完整的层次体系,专科层次只是一个阶段。为此,应遵循一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和层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进一步对接。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朝着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生活和职业能力的终身化方向发展,促进有需求的学习者学习专业知识并提升技术技能。为此,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从前后两个维度进行延展,向基础教育领域渗透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并与继续教育逐步融合,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

2.发展方式转型。适龄人口的减少和高中教育的逐渐普及,给各级职业教育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使职业教育发展方式面临重大转折。无论是“特色化”发展还是“集团化”发展,其本质都是提升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其根源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体现在职业教育质量上。职业教育已经开始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内涵”和“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与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相比,人才培养过程较为复杂,培养周期较为漫长。为此,职业学校应确立质量为先的发展模式,把学校的工作重心和各种资源集中到教学中,为向质量转型夯实基础。

3.制度建设转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职业教育依法治教指明了新的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依法治国”的理念引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已在进行中,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仍不健全,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科学、规范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利益主体众多,法律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复杂。因此,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应形成教育、人社、财政、税收、发改委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合力,整合相关部门之间的政策,注重教育与职能部门政策之间的配套与衔接。

4.治理结构转型。教育部出台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的转型,加速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和质量都在大幅提升,但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希望和要求差距较大,具体表现为治理能力较弱、治理结构流于形式。为此,职业院校应“打开校门”办学,邀请和吸纳来自行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进入学校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形成校企合作的院校决策机制,让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的治理过程中。建立和健全企业高层管理人、技术技能骨干与职业院校校长、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相互兼职的任职制度,并充分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构建现代职业院校的治理体系。

5.评价模式转型。传统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政府为主,评价的手段与方法较为单一,而且偏重静态的评价。为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将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引入评价标准。可以引入国际水平的资格评估和认证体系。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应定位于培养国际化通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紧跟国际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将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和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将社会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中的模型与公式引入评价方法,构建科学、多元、动态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让现代职业教育“香”起来。在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贯彻依法治教、推动依法治校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以构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前提。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破解制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症结。其次,以相关职业教育政策配套为重点。把国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中已被证明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举措升华为政策或标准。再次,以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基础。根据法律法规所赋予和规定的职责“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对国家层面体制机制的统筹设计,形成政策合力。最后,使相关的制度设计落地生根。运用主流和新兴媒体,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

2.专业与产业链对接,让现代职业教育“忙”起来。特色专业链的构建基于产业链的现状并服务其发展,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强势产业链发展方向,从重点或特色产业链的需求出发,构建与该产业链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链。通过文化协同、资源协同和技术协同,运用延伸式、转换式、复合式和群组式等专业设置模式,将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标准制定、人才标准设置、教学过程、师资建设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融入产业链。同时,将职业教育“专业—产业链”与“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群建设”等工作相统筹,实现融合发展。

3.扩大服务对象,让现代职业教育“活”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职业教育必将调整服务对象,提供丰富多样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第一,面向农村,帮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成为新型农民,使其学习农业现代化经营与管理,实现精准扶贫。第二,面向城乡接合部,帮助进城务工的农民和城市的流动人口加速城市化进程。第三,面向城市中的“贫困者”,帮助其转岗就业或创业。第四,面向正经历技术转型升级的工人,为其提供靈活的、非全日制学历认证的、可持续的技术教育与培训。第五,面向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退休人员,通过老年大学或老年活动中心提供相应的培训。第六,面向结构性失业的青年人员,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4.发展应用本科,让现代职业教育“强”起来。本科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枢纽”,在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引擎的“十三五”期间,低端技术技能人才在产业升级后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通过提升职业教育重心,切实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在转型的普通本科院校中遴选与区域支柱产业对接、以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为主的专业,或者在二级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创新办学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发展特色专业和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在“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专升本”或者“专本一体化”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可以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本科职业教育。

5.转型策略“差异化”,让现代职业教育“特”起来。职业教育分级的制度设计,不是取代现有的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不是以升学为导向,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每个专业对应不同的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试点的方式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发展。由高职升格的本科学校,应成为转型的主力军,并在发展进程中以专业优先。县级职教中心通过发展城市学院、农村社区学院以及与高校建立战略性合作联盟等实现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畅秀平,畅晋华,佟雪菲.论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2]李照清.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6).

[3]李尚群.职业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3(25).

[4]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

[5]张健.高职教育发展转型:意义、方式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

作者:高明

职业教育体系新兴产业论文 篇3:

现代性: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层次提升,更要重点关注其“现代性”。职业教育的现代性是要关心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符合中国国情、关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问题、实现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现代性”的追求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因此成为当前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界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各地方政府和各类职业院校、地方应用本科院校一起也在进行职业教育各层次衔接试点工作;有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衔接方面的研究文章近几年来也逐渐增多。但纵观各类试点工作和理论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体系构建”的关注点重在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而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现代性”关注不多,实践得更少,这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体系构建”务必体现“现代性”要求,中国的职业教育才能科学地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时期,尤其是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后,职业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在校生人数已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45%,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免费入学;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2]虽然中高等职业教育还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但改革的思路已经更加明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各地区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渐趋合理,各级政府和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中高等职业教育也从发展期稳步踏入内涵建设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被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目前正处于进一步试点和规划建设过程中。[3]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持续发展的桎梏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观念依然顽固,职业教育始终走不出“二流教育”的泥潭。虽然国家重视,但无论从政策执行和政府投入来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差距巨大,职业教育地位“边缘化”不断放大。[4]其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还亟待加强,育人质量也需要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做实做强,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通过立法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让企业真正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发挥其实质性作用;[5]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欠缺,而是定位不明,简单的企业锻炼不能酿就“双师”,受政策和资金的限制,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企业人才又难以引进,职业教育更缺乏一种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锻炼成长的机制。另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不尽合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仅限于中职和高职专科设计的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层次提升和职普教共融,更谈不上实现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差距明显,城市和农村更不在一个发展层面,新型城镇化导致的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难以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社会公平在职业教育上难以得到切实体现。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系构建”

(一)“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职业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助推其科学发展,必须具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体系构建”至关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更高层次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保证公民享有职业教育的权利是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层次提升和职普教共融,满足各类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合理需求;从境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完善发展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6]由于近年来生源骤减、招生形势和办学现实导致很多学校出现生存和发展危机,创办高职本科层次教育,既能满足学生教育层次提升需求,又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有步骤地让高职院校升格还是政策引导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不管选择哪一种形式,层次提升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体系构建”不能仅关注“层次提升”

尽管有各方面的客观需求,但办学层次提升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全部,而必须对职业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理性的思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责任是提高教育者的技能和技术,不管是中职、高职专科或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他们都只是学历层次上的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变,层次提升只能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层次而类型不同的教育,他们等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教育要想创造一番新天地,打铁还需自身硬,内涵建设是关键,人才质量是杆秤。[7]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无数劳动者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制度设计的原因,更受传统“重文轻技”思想所影响,职业教育自身属性没有任何问题。职业教育层次提升可以打通学生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渠道,建立普教融合的“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但远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体系构建”必须考虑“现代性”要求,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

三、职业教育“现代性”的理解

(一)“现代性”的内涵界定

现代性作为现代人的心性及其结构,时间观念构成其基础性的一环;[8]但现代性不仅是个时间概念,也不单指先进设备、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物的现代化”,而是要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性和现代化有一致性,但也有差异。现代化更多地是指物化的东西,现代性的涵义更富弹性,更注重人的发展。现代性应该是人类用以思考问题的一种新方式,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面对经济发展,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的普遍标准来思考社会问题,来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9]

(二)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内涵理解

《规划纲要》在四个方面体现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性要求,即“两个适应”、“两个满足”、“一个体现”、“一个协调”。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有“现代性”思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必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社会公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各行各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战略性新兴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仅是个层次提升问题,而是教育现代性的具体体现。社会需要不同层次各类型人才,不是一刀切。中职毕业生服务的领域也很宽广,照样能在一定的岗位上体现自身价值;高职专科毕业生也有其自身长处,深受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欢迎;国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需要人才的升级,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高职本科乃至更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刻不容缓。但不管是哪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都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需要,着眼于协调发展,一定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一窝蜂地升格高职本科,不仅不能带来人才质量的提高,更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导致职业教育的再次贬值,这本身就是不协调;职业教育应更好地提升其办学内涵,提高办学质量,拓宽招生渠道,使更多的人享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自身现代性的需要,更能促进人的现代化。

四、“现代性”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和“转型性”要求

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和转型性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职业教育必须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同步;职业教育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是转型,人类社会传统的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已经转向第二次现代化,即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生产方式的信息化,更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信息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日渐认识到,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建设。

(二)符合中国国情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但也要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他们的职业教育发展得很快,已经建立了适应其经济发展的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国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其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提供了足够的人才储备,使他们面临经融危机而不倒。中国的职业教育界不断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使得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进步。但中国的国情不同,传统的文化观也不一样,中国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对职业教育发展体系进行科学化设计和实践,但不能盲目跟风,而是需要师其长技,从国家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顶层设计上考虑,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科学规划。

(三)关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关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同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育的普及更加多样化。从高中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学会选择,根据孩子自身喜好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指导,让他们有自由选择接受教育类型的权利;其次,教育要提供优质服务,体现教育公平。不管是普教还是职业教育,教育类型没有优劣,国家都要加大投入,两条腿走路,不能偏颇,人为地制造主次之分,要保证人人有学上,人人有适合其发展的学校上。最后,一次性的学历教育转向终身学习。教育管理部门,广大的一线教师应顺从现代化的需要,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得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机会,真正实现各类教育的对接和互通,促成一次性的学历教育转向终身学习。

(四)实现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职业教育的现代性要求现代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学习方式,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十分重要。各级政府和职业院校一定要协同创新,注意专业的适时调整。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人才需求适时公布相关公共信息,强化过剩产能行业的退出机制,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其次,要强化行业指导机制和职业院校内部更新机制建设。职业院校应和政府、行业、企业一起协同创新,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内涵建设上强化行业指导,不能盲目办学、随意设置专业,应根据行业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办学应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职业院校应强化校企融合的内部治理机构,体现企业在学校的真正话语权;学校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都要注重适时更新,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保持同步,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求。再次,管理民主化和低碳化。大数据时代所有的教学资源、数据、管理信息,只要不涉及到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都应该公开透明,要实现同一所学校甚至学校群内的有效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和闲置,实现低碳管理,这本身就是职业院校办学现代性的具体体现。另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现代性的核心是学习的革命,学习方式的转变极为重要,职业院校的教师应促成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强化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促成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对接,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院校要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上下足功夫,真正提升职业教育内涵。

关注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就是要实现职业教育的进步、革新、创造和发展,既涉及到社会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系构建,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方面认知体系的形成,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真正有效对接,代表时代发展新的要求,符合国际教育发展潮流,实现教育理念和组织运作的同步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2]汪亚明.试论高职教育的尴尬处境及未来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3]刘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4]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六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5]黄立志,李名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局限、创新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6]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

[7]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8]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J].学术月刊,2003(8).

[9]王啸.论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定位[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责任编辑:陈向阳)

作者:檀祝平

上一篇:生活意义科学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浅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