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海洋经济已跨入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海洋新兴产业是一种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节能环保、投资大、风险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海洋新兴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篇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摘要:我国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起步较早,在产业规模、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经验对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应通过建立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結合的产业发展调节机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立海洋资源开发投入机制、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途径加快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关键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部署了未来5-1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将海洋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海洋产业中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业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有五大海洋经济区域,即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值为18078亿元,占当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的36.1%,在五大海洋经济区中位居第一。环渤海地区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起步较早,在产业规模、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对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指在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背景下,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既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全局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結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而且还能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是关联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不仅能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等效应来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通过国家及地区的海陆统筹规划带动陆地产业的发展。三是环保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能缓解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环保产业。四是技术密集性。海洋经济对科技的依赖度往往高于陆地经济。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发现了新的海洋资源,或者拓展了海洋资源利用范围而不断成长的产业。所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含量较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五是高成长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由新技术开辟的海洋经济领域,因此具有发展潜力大、增长快的特点,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海洋主导产业。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应关注并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二、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生物医药业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不断增长,这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很多海洋生物体内具有特殊化学結构的活性物质,在药品开发上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较早,2005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7.8%。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青岛、烟台及辽宁省部分地区。如,山东省在我国最早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在海洋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成果,研究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产值8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山东省有百余家企业从事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化制品生产,其中有20多家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有3家过亿元,总资本近300亿元。山东省的烟台东诚生化、青岛明月海藻、海尔药业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纷纷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从事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开发。

(二)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人均用水量只有26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环渤海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地下水,造成了地面下沉日益严重,而且出现大面积的海水倒灌现象。此外,随着我国海岛资源的开发,对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海水利用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环渤海地区在海水利用方面进行了各类探索。目前,大连、青岛、天津、烟台、秦皇岛、威海等沿海城市都已大量利用海水。如,大连市是全国海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示范市,大连市已建水源热泵项目13项,涉及供热供冷面积1100多万平方米,实现供热供冷面积32.72万平方米。在海水淡化技术和规模方面,天津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天津市拥有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知名研究机构和膜天膜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据统计,2010年我国已建和即将建成的工程累计海水淡化能力约为每日60万吨,其中天津约为每日2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在环渤海其他地区,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为主的淡化技术日渐成熟。山东长岛和大连长海先后建成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和海上风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仅潮汐能和波浪能的能量就是现阶段全世界发电量的4倍。我国能源短缺,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的压力会不断增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发展迅速,2010年比上年增长96.7%。但在产业规模上,环渤海地区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2009年山东省海洋电力产值为19.7亿元,辽宁省海洋电力产值为0.21亿元,而早在2005年广东、浙江等省海洋电力产值就分别达到650亿元和347亿元。目前,环渤海地区的海上风能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山东省是我国海上风电开发重点建设的两大基地之一,河北省也是我国海上风电场发展的重点区域。2007年,中国首座离岸型海上风力发电站在渤海辽东湾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实现实质性突破。2009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为191.9万千瓦,占当年沿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40.8%,其中山东省的风能发电能力为121.83万千瓦,占当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63.5%。环渤海地区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仍处于技术研究阶段。2012年,中海油与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海洋能综合试验基地正式落户青岛斋堂岛。该项目以建设国家级示范基地为目标,重点开展多能互补智能化独立能源系统、波浪能、潮流能发电装置和低成本海洋能输变电设备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四)海洋工程装备业

海洋工程装备业指为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提供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的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油气钻采装备、水下运载和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随着深海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以海洋开发为重点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市场容量巨大。环渤海地区海洋工程装备业主要集中在大连、青岛、烟台、东营等地区。2010年,环渤海地区造船完工量为1385.96万综合吨,占当年全国海洋造船量的21.66%。其中,辽宁省在当年环渤海地区比重为68.0%,山东省占比为29.2%。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企业先后在青岛、大连、曹妃甸等地投资兴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项目。青岛与大连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基地和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青岛海西湾聚集了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有能力提供产品研发、设计、建造、维修、改装、拆解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船舶企业集团。此外,东营市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发展迅速,产值已占全国石油装备产值的1/3左右。在产业技术方面,天津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压力舱可以下沉至4300米的深海,对石油构件进行试验测试,这使得中国深海石油构件屈伸实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中国深海石油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交付了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标志着我国已开始打破新加坡、韩国企业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垄断。

三、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目前转化率约为20%,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处于闲置状态。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成果主要是由海洋科研院所完成,而成果研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三个环节所需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中试、商品化所需资金远远超过研发资金。海洋科研院所资金有限,往往无力进行中试和商品化,从而使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状态,难以实现转化。

(二)产业发展存在市场风险

目前,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工程装备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较快。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和海水利用业则由于发展时间短、技术成熟度低,尚未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如果任由市场调节,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产业将难以充分发展,将长期停滞在产业形成期。

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利用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如,天津北疆电厂已经安装的四台先进海水淡化装置中,只有一台在运行,其余三台都处在停机备用状态。天津泰达新水源海水淡化厂已经停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约为5元/吨,高于自来水的市场价格,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而且由于开工不足,难以获得规模效用,再将资本折旧等因素考虑在内,平均每吨淡化海水的成本较高。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虽然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发展前景看好,但海洋可再生能源电站建设面临海水防腐等问题,建设成本较高。在形成一定规模前,其发电成本将高于其他能源的发电成本,因此也将面临市场风险。

(三)产业发展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自净能力弱,由于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使渤海海水质量较差。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海域夏季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32730平方公里,约有42.55%的海域没有达标。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虽然比传统产业环保,但也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海洋工程装备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的污染物排放会增加海上污染。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排放的废水温度较高,大量排放能会使局部海域水温升高,这会导致浮游生物急剧繁殖,从而产生“赤潮”或“绿潮”等海洋灾害。此外,海水淡化会排出大量的浓盐水,其含盐量高于海水1倍左右。渤海近海海滩地势平缓,且水深较浅,海水交换能力较差,不具备向深海排放条件,如果直接排放将提高海水盐度,产生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四、对策

(一)实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結合的产业发展调节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产业形成期尚未形成规模,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高风险、高投入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部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外部经济性。因此,在产业形成期需要政府对产业发展进行积极的调节。政府可以在人才、用地、税收、贷款、资金等方面对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如,面对海水淡化设备闲置的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水淡化企业的扶持。政府以各种补贴的形式对海洋开发企业予以支持,并不能促进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当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入产业发展期后,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的计划调控为辅。

(二)坚持资源循环利用理念,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对于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间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是企业内部通过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对生产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以达到少排放直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经济目标。如,在海水利用方面,企业通过改进工艺,将冷却用海水重复利用,降低成本。企业间的循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理统筹,将上游企业的生产废物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原料和能源,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多余的能源为居民提供制冷或供热服务。

(三)建立海洋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由于尚未形成规模,投资回报的前景无法估计,海洋资源开发投入的风险较大。所以应以政府的引导性投资为引导,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参与。财政、科技、海洋与渔业、环保等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洋高技术企业的扶持,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转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在产业发展资金方面,要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我国海洋开发企业规模偏小,往往因为自身信誉不足,难以进行直接融资。而且海洋企业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抵押,难以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政府可以为资信较好的海洋开发企业提供担保,或由政府出资设立企业债券担保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此外,通过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创业基金等形式,支持海洋开发企业发行债券、股票,引入民间资金和国际资金。

(四)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机构进行成果转化。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活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注重对海洋科技成果完成人、管理者、中介者的奖励,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海洋科技研发。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或依托现有的机构了解海洋经济发展中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政策等手段,推动大中型海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责任编辑:李琪)

作者:黄盛

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篇2:

中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探讨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海洋经济已跨入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海洋新兴产业是一种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节能环保、投资大、风险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面临着国家政策、管理力度、重视程度、资金投入低和人才少、产业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应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体系、管理制度、融资体系等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新兴产业;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

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背景的新兴海洋产业群体。分为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1~3]。海洋新兴产业则把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滨旅游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产业划在其中。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深海采矿业等[3]。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尤为重要。

一、中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从2006—2011年,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见表1),且尽管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海洋产业处于低靡状态,但是中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仍然保持稳步增长。

1.门类齐全、总体规模小,有较高的成长空间。中国具有门类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但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产值占海洋总产业的产值比重很小,远落后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形势。根据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在海洋新兴产业中,除了滨海旅游业所占比值为33.27%,剩下的其他海洋新兴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尤其是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

2.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规模不断变大,主要经过了产业结构单一阶段、二、三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阶段 [4]。

3.各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由于各个省市自然禀赋和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的差异,使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主打海洋新兴产业(见下页表2)。

(二)存在的问题

1.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阶段具有差异性。中国海洋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医药、油气和化工等产业的产值在2006—2007年间均有显著增加,但是海水利用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电力业的增加值很小,而且海水利用业的增加值有变小的趋势。说明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2.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由于传统渔业的过度束缚,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知之甚少。这样一来,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形成全社会经济参与和支持发展型海洋新兴产业,减慢了其发展的速度。

3.研究人员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研究海洋新兴产业的科研人员较少,自主研发能力弱。由于科学、经济效益、技术和研究开发的可行性都不大,导致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技术推广的规模和速率都很小 [5~7]。如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研究人员仅约为1万人,并且后续力量不足。经费、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创新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化。

二、发展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政府应该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加强海洋新兴产业的宣传来让公众逐步认识到海洋新兴产业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加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及各级海洋从业者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认识,以便更好地发挥海洋新兴产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选取不同发展方式。优先选择增值快、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性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中国,考虑到海洋资源和开发的风险,应优先选择那些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的产业发展,如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作为战略性产业,使其成为中国未来海洋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3.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建立科技创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大投融资的灵活性,形成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并运用市场机制,注重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改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海洋经济,2012,(1):79-83.

[2] 汪科.宁波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三江论坛,2012,(11):10-13.

[3] 孙吉亭.海洋产业资源与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3.

[4] 徐胜.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探索[J].海洋经济,2011,(2):6-11.

[5] 李毅.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J].海岸工程,2002,(4):46-51.

[6] 仲雯雯,郭佩芳.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163-167.

[7] 于婧,陈东景.实现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3):123.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in China

LI Xue-ying,XUE Zhong-yue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Key words:the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作者:李雪莹 薛忠跃

海洋新兴产业论文 篇3: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 海洋经济已跨入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本文在界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在公众认识、政策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促进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开发区;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以及着力培养和引进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生力军等措施促进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借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加速海洋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升级换代,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从2010 年开始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因其科技领先、环境友好等特征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将逐步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适逢制定《“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良好机遇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

2010年年初,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展望2010,撑起海洋战略新产业》的讲话中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界定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海洋产业,新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装备和基础设施,主要有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同时指出要依靠海洋科技的进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使其逐步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同时体现两层含义:“新兴的”和“战略性的”,两者缺一不可。“新兴的”是指有别于“传统的”,而“战略性的”是指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以及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问题。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和范围根据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要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相适应。因此,在21世纪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是指能够体现国家的海洋战略意图,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能够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2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海洋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科学引导加速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据统计,2001年至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12%,远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1]。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 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 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 069亿元[2]。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 2001年至2008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其中,以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以及运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海水电力业为代表,其2001年至2008年的产值递增情况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以及运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海水电力业年产值呈逐年递增之势,其中以2007年至2008年间的增势最为明显。2008年,该三大产业年产值分别增至58.3、7.9和7.9亿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以及海洋电力业继续其迅猛发展之势,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2.6%、18.6%和25.2%,明显高于传统海洋产业,显示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强劲的发展后劲。

2.2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对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推动其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尽管国家海洋局已启动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划研究工作,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没得到充分认识,尚未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良好环境,极大地减缓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产业发展虽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想要实现蓬勃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由于受到旧体制的束缚,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缺乏协调,产业与沿海市地之间、产业与行业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严重阻碍着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3]。因此,统筹考虑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综合效益来协调相关资源开发与产业政策,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显得着实必要。

2.2.2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与其他海洋产业相比,海洋药物、海水综合利用和深海采矿等海洋产业对技术和资金,特别是对海洋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大[4]。受国内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海洋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仍以与国外合作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几家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低端产品,在设计、配套等核心技术上几乎是空白;关键元器件与材料国产化率低,配套设备缺乏稳定性等。另外,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小,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部分领域的成果和专利转化率不足20%[5],许多关键技术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以海洋能源开发技术为例,2006至2008年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研究科技课题一直处于试验发展阶段,而在科技服务、成果应用、应用和基础研究方面却始终是空白。

就科技专利而言,三年间在专利申请受理数百分比和专利授权数百分比徘徊在25%至45%之间,而拥有发明专利总数百分比却始终处于20%以下,即使是成绩最好的2007年也只有17.65%(见图1)。在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科技愈加依赖的趋势下,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技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影响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综合效益的发挥。

2.2.3 国家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强化科技管理,由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不断增加研究开发经费。日本、美国、法国在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上不惜投入重金,而且每年都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6],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研发的进度和关键技术的突破。相比之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海洋科研与经费

根据2007至2009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投入相差悬殊,缺乏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研究与开发的长期资金投入机制,难以提供促使其蓬勃发展的物质保障。另外,国外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先进海洋仪器的研制开发等主要以大型企业的投入为主,如英国在1994至1995年的海洋研发经费中,企业的投入占整个经费投入额的36%[7]。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高风险、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其发展的需要,形成有效地社会融资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2.4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从技术创新以及海洋产业的人才战略来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短缺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的从业人数从2006年的1 006.7万人递增到2008年的1 097.0万人(如表2所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的就业人数介于0.8-1.1万人之间,占各年度海洋产业就业总人数的不足1‰,表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现有人才缺乏,对实现其“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着眼于远期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与之相对应的,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也相对缺乏。这种状况从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的职称与学历比较图(见图2)中可见一斑。

从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的职称情况来看,2006至2008年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比例数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其中,虽然拥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分别占21.15%、21.23%和22.7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拥有中级职称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比例数33.65%、33.02%和37.44%相比依然处于劣势。而从学历上看,这种劣势则更为明显:相对于26.44%、27.83%和27.49%的研究生比重而言,拥有博士学位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只占其中的1.92%、2.36%和2.37%,进一步说明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匮乏,严重束缚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促进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使媒体宣传成为加强政府引导、推进企业行动、提高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途径广泛传播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相关知识,使公众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所认识,对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产业发展状况有基本的了解,逐步认识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于海洋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级海洋从业者来说,更要认识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海洋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前景以及产业的壮大为海洋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可靠的保障等更深层面的问题,更多关注影响海洋科技的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等机制体制问题,以便更好的发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国家海洋局启动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划为基准,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税收、财政、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检测等体系,增加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信贷投放,推进海洋企业上市,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另外,我国海洋开发水平整体不高的现状致使政策调整任务较之于海洋发达国家来说更为艰巨。在实施科技兴海的历史机遇期,产业政策的协调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则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和协调海洋科技的发展,负责相关政策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不仅有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 更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因势利导、把握方向,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保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条不紊的发展壮大。

3.3 提高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开发区在《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的指引下,要重点鼓励和支持海洋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围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优先推动海洋关键技术成果的深度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鼓励发展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促进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建立涉及海洋生物工程、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洋装备等的海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支持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介机构、培训机构、技术推广站的发展。到2015年,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载体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服务平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重点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共同平台,推动科技金融,汇聚创新人才,推动二次创业,使高新区成为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基地。

3.4 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要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把政府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上,充分利用好国家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的政策,强化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同时,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到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形成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加大政策投入的同时,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多途径、多方式广泛吸引信贷资金、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资等参与海洋开发,最大限度地融通全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海洋投入机制。另外,还要加大投融资机制的灵活性,鼓励各地进行积极探索。如上海正在推出的临海产业孵化基地上,针对孵化期间的融资难问题,临港海洋高新基地设立了各种投资资金,包括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等[8],有效地扩宽了融资渠道,为各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5 着力培养和引进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生力军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来说,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给那些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突出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使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从技术创新角度,应积极引导掌握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向海洋装备、深海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从经济效益角度,则应着力培养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的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另外,要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重视海洋新能源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并通过创造吸引科技人才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实现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研发环境以及适当的薪酬刺激等措施,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更好的投身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中,成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生力军。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世纪海洋开发形势的需要,还应在产业发展机制的灵活性、灾害防抗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完善以加快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抓住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构建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扬长避短,努力克服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以提高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保障,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在思想认识、产业重点、政策措施、保障条件等方面作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和策略选择,有力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借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把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划研究,加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的攻关。坚持产业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近期收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科技自主创新为重点,发挥海洋产业基础优势,挖掘环境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优势,争创先行领军优势,逐步推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阶段性的实现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和示范试验使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总体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显著提高对海洋经济的科技贡献率的近期目标以及关键技术和装备有重大的突破,国内已成熟的技术实现规模生产和应用,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编辑:张 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China’s Oce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M]. Beijing: Ocean Press, 2010.]

[2]国家海洋局.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0.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n Marine Econom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10[M]. Beijing: Ocean Press, 2010.]

[3]郑贵斌. 新兴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机理与对策[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3,(6): 10-14.[Zheng Guibin. The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J].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03,(6): 10-14.]

[4]陈可文. 中国海洋经济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3. [Chen Kewen. China Ocean Economics[M]. Beijing: Ocean Press, 2003.]

[5]国家海洋局. 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8.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utlines for Plan on the Nation Invigorating the Marine Econom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2015) [M]. Beijing: Ocean Press, 2008.]

[6]李芳芳,栾维新. 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1): 74-78. [Li Fangfang, Luan Weix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in Knowledge Economy Era[J].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05,(1): 74-78.]

[7]于谨凯. 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Yu Jinkai.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China’s Marine Industry[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7.]

[8]孙洪,李永祺.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 [Sun hong, Li Yongqi. Research on Marin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M].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3.]

The Policy Impl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 in China

ZHONG Wenwen GUO Peifang YU Yifa

(College of 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Oceanograph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China)

Key words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 marine science &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作者:仲雯雯 郭佩芳 于宜法

上一篇:基层医院护理论文下一篇:锦城春色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