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出现了许多电子证据,且电子证据在相关的民事诉讼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证据与民事诉讼法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但尽管如此,仍然要重视电子证据属于证据这一特性,在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合理合法的运用电子证据,这样才能与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相适应。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诉讼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诉讼法论文 篇1:

民事诉讼法的另岸风景——读《美国民事诉讼法》

在现代社会,诉讼是获得公众认可的、由公共财政予以支持的基本纠纷解决方式。民事诉讼程序设立之目的就在于民事争端能得到公正、高效和经济的解决,最终实现对私权的保护。美国民事诉讼法因其复杂的程序规则以及严密的概念术语,体现了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平等保护的精神内核以及美国司法文化的特质。

研究美国民事诉讼法离不开对美国独特国家结构、司法制度和历史传统的考察。首先,美国联邦与州的分权问题始终贯穿在民事诉讼法的各个制度中。特别是在管辖权问题上,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有着明确的分工,联邦法院只有有限的事物管辖权,只能管辖特定类型的案件。其次,美国作为法治国家,其宪法的灵魂作用体现在所有部门法之中。美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原则规定都基于宪法第5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和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合宪性问题也是法官在做出判决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严格的通知和诉答文书规则保障当事人获得充分的答辩机会和足够的信息披露,这样的制度设计通过程序保障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再次,作为判例法国家,除了制定法,判例也是美国民事诉讼法的重要渊源。民诉法的重要原则几乎都源于大法官的判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判决意见会推翻已不合时宜的旧判决意见,确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原则。最后,美国的诉讼制度始终体现了英美法系的对抗制诉讼传统。双方当事人要为诉讼的推进做出实质性努力,法官处于居中裁判位置,但美国法官通常并不全然被动,特别是在诸如集团诉讼等复杂诉讼中,为保护公众利益,避免结果不公正,法官要尝试在保持中立地位和平衡双方当事人诉讼能力中间寻找合适的界限。

民事诉讼法被美国法学院的学生视为第一学年最难的一门课程,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学习者来说,其规则与术语更显得晦涩难解。商务印书馆“威科法律译丛”版《美国民事诉讼法》是面向初入法学院的学生以及执业律师而著述的。作者弗里尔教授是研究美国民事诉讼法领域的权威,从事民事诉讼法教学30余年,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本书是其代表作《美国民事诉讼法》的第二版。

《美国民事诉讼法》分为14章,基本按诉讼程序的时间顺序编排,详细阐释了案件诉讼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作为一本出色的民诉法教科书,本书力图引导读者穿越规则与术语的障碍,学会建立现实问题的分析框架。为此,作者可谓用心良苦:尽量使用日常语言解释专业概念;将法律条文拆解成不同的原则加以诠释;为每一规则配置假设案例,用以检测读者对于规则的掌握情况,等等。因此,本书可谓是一本实用、全面的美国民事诉讼法入门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强调让读者从阅读初始即对民事诉讼程序建立一种系统、整体的思考方式,强调民事诉讼的每一阶段都彼此关联,规则之间存在紧密的契合关系。全书随处可见作者参照前文规则的脚注提示,此种相互参照的注解旨在迫使读者思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初学者容易对诉讼法产生机械、枯燥之印象,而本书对程序问题的研究不仅集中于技术性的操作问题,更致力于对法律规则背后原理的解读,将问题置于追求正义的更大目标之下加以考虑,从中读者也可窥视美国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涵。

《美国民事诉讼法》的中译本,表现出译者张利民博士等同仁深厚的理论功底、专业的英文水准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译者在序言中对一些没有中文对译的专业词汇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上,译者在查阅大量的资料之后,对人名、案例名和刊物名等专有名词进行了全文翻译并标注了原文,这在目前国内已出版的美国民事诉讼法翻译作品中实属难得,既方便读者理解,也方便查阅原始材料。全书忠实原文,行文流畅,用语精准,翻译质量上乘。我们期待更多严谨的翻译作品出版,让中国的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界有机会领略英美法系注重程序正义、以案例阐释法律精要的另岸风景。

[作者简介]高媛,书评人。

作者:高媛

诉讼法论文 篇2:

基于民事诉讼法的电子证据运用

摘要: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出现了许多电子证据,且电子证据在相关的民事诉讼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证据与民事诉讼法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但尽管如此,仍然要重视电子证据属于证据这一特性,在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合理合法的运用电子证据,这样才能与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相适应。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电子证据

在民事司法实践的领域,电子证据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形势,这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项重要的证据形式,但是我国相关立法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国家电子证据相关法律相对而言较为空白。因此,对于民事诉讼中的有关电子证据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一、电子证据概述

电子证据是一种在司法领域实践中全新的证据形式,它依存于电子设备这一产品载体,但是它的内容也可以和载体分离,并且可以不限次数的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中。电子证据一般来讲就是指网上的证据,也就是计算机证据在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所产生了一定的记录,该记录所彰显的内容,能够用来证明案件的事实情况,这就是电子证据。

电子证据作为一种司法实践中的独立证据,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首先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的,其次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再其次他也是客观真实的,如果不经过人为篡改或者各种故障电子证据所代表的就是法律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它是所有证据中最具有证明力的一种并且他也可以长期的保存。但是同样有利也有弊,电子证据也具有容易被破坏的特性,由于它是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内容,所以容易被伪造也容易被篡改,这样就无法反映现实的情况。

二、电子证据具有极高的证明力

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电子证据对于证实案件的是非,反正具有极高的证明价值。一般而言,如果要展示电子证据,那么就要通过特定的电子设备来展示,而恰是因为他需要载体,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他的篡改也不会留下很严重的痕迹,这就是人们对于电子证据的信任力不是很强,但是事实上,即使是传统的物种,也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安全的因素,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电子证据被篡改也会有迹可循,这就使它本身具有了极强的对于案件的证明力,他是比较可靠的一种证据。

所以我们可以说电子证据与传统的物证具有同等的证明力,首先是在经过公证处公证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一定意义上会高于没有被公正过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这也树立了公证处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中立地位,也对电子证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做了保障。而在施法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看重于直接电子证据,对于间接电子证据则选择性的忽视,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可采纳性并没有直接的电子证据证明力强,而由不利方当事人所保存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也会高于有立方保存的电子证据。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则,才会更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的真相。

三、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

首先是电子证据获取困难的问题,相关的办案人员并没有很重视电子证据,而是观念比较的传统老套。身为半人员的他们,认为书证物证是极其重要的,而并没有意识到电子证据在办案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对传统的一些书证物证有着比较强的敏感度也要比电子政务要强,但是对于电子证据则不是那么敏感,对电子证据缺乏相关的重视程度,这就是很多的电子证据,没有被发现导致办案也有相应的难度,其次就是相关的技术人员并没有比较强的能力,检察机关的相关技术人员,虽然毕业于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但是他们擅长的是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而缺乏对于电子证据的敏感度,而且整个的检查系统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就缺乏了相关的培育培训,这就是对于电子证据的发现与保存问题得到了很大的难度。最后就是没有标准的操作流程,这就是对于相关问题更有更大的主观性,而主观性是不稳定的,这就会破坏证据的效力。

关于电子证据的取证问题,大部分的电子证据都是储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上,但是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程序原因,或者由于犯罪嫌疑人的恶意篡改一些电子证据会被删除,这样我们就可以凭借一些非基本的方法利用某些仪器或者软件将已经被删除的可利用的电子数据进行恢复。四、电子证据相关问题解决方案

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依据不同的生产力出不同的法律,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够真正认可电子证据,是一种可实行的新的证据形式,应该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政策,建立新的证据分类体系。这样才能够使电子证据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才能够让人更加意识到电子证据这种新型证据形式存在的必然性。

我国还要加强制度化的建设,应该建立相对应的电子取证规则。要将电子证据和其他证据一样建立固定的取证流程,而相关的取证人员,检查人员,侦查机关技术人员,在涉及有关电子政务的相关工作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国家所出台的政策,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的合理性,合法性。同时,我国还要加强对于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要在教育方面着力对电子证据相关人员进行督促,要建立起系统的长期培养计划,从而提高专业相关人员的意识,也提高他们对于电子取证方法的了解,对于电子政务的重视,掌握相关的技术领域。

四、结语

虽然我国关于电子证据的相关法律方面尚有不足。但是,随着我国检察机关越来越多的处理到有关电子证据的问题,人们也会更加将重视的目光投向电子证据相关问题。这也会相应地降低获取电子证据的难度,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后,能让电子证据更好地投身于实践,也会使电子证据有更强的证明力,从而在民事诉讼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慧耘.基于民事诉讼法的电子证据运用[J].法制博览,2021(14):167-168.

[2]王玉晴.区块链存证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之研究[J].中國审判,2020(05):76-79.

[3]张兆利.电子证据同样有效[J].老年世界,2019(05):30-31.

[4]张兆利.维权讨债 您会收集运用电子证据吗?[J].金秋,2019(17):41-42.

作者:张艺凡

诉讼法论文 篇3:

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越加重视,使得人们在网络活动时谨小慎微,但仍然会受到网络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个人信息出现泄漏,个人信息根据平义解释为关于个人状况的一些信息,然后在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之中,使得个人信息权利受到严重侵害,严重威胁个人信息安全,通过衔接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与刑事诉讼法规范,实现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处理好司法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实现有效的从形式诉讼法角度展开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本文主要围绕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特点以及发展趋向展开相关阐述。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个人信息;保护

前言: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快速兴起,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人们个人信息造成一定的威胁,导致人们个人信息泄露,从而产生一定的安全问题,影响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本文通过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向进行深度的研究,从中探索方法,提高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维护人格利益,实现全面且深入的保护个人信息,本文主要针对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特点以及发展趋向展开相关的研究与讨论。

1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特点

1.1消极和积极特点

从消极和积极方面来说,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保护和消极保护,首先针对消极保护来说,《刑事诉讼法》中涉及到多方主体,而其中所涉及到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主要涉及两方面主体,一方面是以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机构为代表的国家机关为主体,而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律师团队为主体。对于国家机关的秘密义务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当中有所提及,而关于辩护律师对个人信息保护在《刑事诉讼法》四十六条当中也有所规定,但更多则是遵循于当事人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虽然不涉及违法犯罪,但是律师需要了解情况,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需要律师了解当事人的一定的个人信息。而对于消极保护来说,更多则体现在运用国家公共权利保护个人信息和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呃,这种的个人信息保护则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后的救济行为,在个人信息暴露之后避免个人信息受到他人侵害。

1.2一般保护和特殊保护

一般保护是指,针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保护,在《刑事诉讼法》当中有所提及,不得查封,扣押与案件无关的财务,其宗旨就在于在确定案件基本法律事实即有罪或者无罪前提下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个人信息。而针对被害人及其亲属以及相关诉讼参与人员在诉讼活动当中作证的,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构理应给予相应的保护工作。而对于特殊保护来说,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主体那就是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需要着重强调司法寓教的功能,为此我国还专门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所以对未成年人来说,多半采取不公开个人信息的方式,实现从司法角度上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权,致力于未成年人能够改过自新,消除未成年人因犯罪对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1.3概括性保护和具体性保护

概括性保护是指对公民个人权利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和原则性意义,可以为具体规则的制定提供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在《刑事诉讼法》当中对公民个人权利的概括性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二条,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原则上,以此原则为指导,完成后续具体权利的保护,也就是所谓的具体性保护,而这其中就包括个人信息[1]。

2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足之处

所以社会高速发展的驱动下,人们自我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刑事诉讼法》来说,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当中,第一,立法层面缺少对个人信息的直接解释与具体规范。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直接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而是从侧面上突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缺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直接注解与具体事例规范,并且个人信息保护及到多方权利,很难用隐私权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概括。第二,个人信息权力缺乏救济,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救济就必然没有权利,而针对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来说,缺乏对个人信息权力的救济,在《刑事诉讼法》当中更多的则是体现出不得,应当,禁止等口吻的原则性规定,在目前情况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公共权力机关当中,而这些原则性规定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后果,这就导致公共机关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的责任追究没有得到很好的明确。第三,司法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价值发生冲突,司法公开是全世界普遍认为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公开就意味着公开透明,然后这其中就包括个人信息,也就是说当司法公开个人信息也会发生暴露,违背个人信息保护原则[2]。

3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发展趋向

3.1衔接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与刑事诉讼法规范

而要想有效的提高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促进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发展,首先就需要衔接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规范,对个人信息保护展开明确注解以及具体规范,第一,与民事立法相衔接,对于《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漏洞可以利用民法典关于人格权和个人信息保护这一章中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虽然在刑事诉讼案件当中不可利用民法典,但是仍然可以利用民法典其中的部分内容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展开刑事诉讼案件,切实保护个人信息。第二,严格谨慎使用不予公开,严格保密等绝对性词语。保障法义的灵活性,能够针对案件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展开个人信息保护工作[3]。

3.2实现形事诉讼法中对个人信息保護的救济

实现刑事诉讼法中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也是促进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保护发展的主要趋向之一,针对目前的《刑事诉讼法》来说,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并且与目前社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通过针对目前的网络时代,制定以信息网络系统为基础的救济体系,设置单独机构和窗口为专门申诉个人信息权受到侵害的人提供简便且有效的救济途径。其次,加大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处罚,光有内部处分是往往不够的,并不能消除不良的影响以及对当事人的人身伤害。而是通过在法律体系内建立当事人能够获得国家赔偿和民事赔偿途径,以此来减轻对当事人的人身伤害影响[4]。

3.3处理好司法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

处理好司法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严格明确个人信息公开的底线,把握好公开与非公开之间的界限,实现在满足司法公开的前提下还能有效的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避免二者之间发生价值冲突。尤其是对于媒体来说,对于媒体的不当公开行为应该在民事领域立法追究民事责任。

总结:总而言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当中,远离不开网络的帮助与推动,但是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兴起,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时往往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导致个人信息出现泄漏,从而危害人们的个人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人格利益,而为了更好的利用刑事诉讼法对个人谢谢加以保护,需要全面的了解刑事诉讼法中对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不足,并针对原因制定方法,提高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并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对个人信息权利构成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曾建萍. 刑事诉讼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J]. 市场周刊,2021,34(08):169-171.

[2]金铭. 刑事诉讼法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教义学省思[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3):146-157.

[3]宋奕宁. 论刑事诉讼中的个人信息保护[D].山西大学,2020.

[4]李亮. 新刑事诉讼法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检视与路径探索——基于传统和互联网两种样态的考察[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02):88-97.

作者:赵亚娟

上一篇:假账的治理论文下一篇:远距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