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编辑人才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前,项目管理已融入企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出版业也不例外。出版业一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出版业中具有一定阻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业也开始不断进行调整,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中流砥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版业编辑人才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版业编辑人才管理论文 篇1:

浅谈编辑出版业的基本困境与应对策略

摘 要:社会进步使人们信息获取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轉变。如今,新媒体凭借其势如破竹的发展势头对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极大地冲击。文章通过阐述新媒体内涵特征,分析编辑出版业的基本困境,对编辑出版业应对困境的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编辑出版业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编辑出版业 困境 发展

数字化、多元化阅读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编辑出版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发展困境,包括体制观念困境、编辑人员困境、编辑模式困境等。在此背景下,编辑出版业必须要看清形势,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努力在新时代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由此可见,对编辑出版业的基本困境与应对策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概念

从媒体发展历史层面来说,自人类社会早期的实物、文字媒介到近代的平面印刷媒介、20世纪电子媒介再到如今的网络、数字媒介,对应着传统媒介,新媒体得以应运而生,在技术发展层面具备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范畴变得越来越宽泛,包括有网络多媒体技术、数字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1.2 新媒体特征

(1)数字化。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媒介时代界定的“新媒体”概念受到了数字化媒体革命的强烈冲击,一方面,新媒体概念已难以充分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仅依据时间指标来界定,使新媒体概念面对迅速更新的媒体形式变得越来越宽泛、复杂;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发展而成的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如今新媒体整合成新型的数字媒体,因而数字技术是当下新媒体的一项核心本质。(2)交互性。新媒体交互性信息传输对传统媒体单向、控制传播方式带来极大冲击,赋予了受众充分的信息选择权,可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对相关内容进行选择、订制。(3)兼容性。新媒体具备无穷的包容性,一方面可代表新内容,一方面可替代各种媒介方式来观看旧事物,还是一系列传播模式的有机融合,为受体提供多元个性、多媒体化的服务。

2 编辑出版业面临的基本困境

2.1 编辑出版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伴随网络化的逐步推进,对传统媒体造成极大地冲击,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纷纷推出终端阅读器、手机报,建立新闻网站等,在信息时代下,以内容为主打优势的报纸杂志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依样画葫芦的网络化手段及如出一辙的内容为广大受众所诟病。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平面媒体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地挤压,平面媒体转型迫在眉睫。

2.2 电子化转变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平面媒体网络化呈现出较为错综混乱的局面,各式各样平面媒体商未展开有效的联合。电子化是当前平面媒体在网络化背景下的一大发展趋势,然而这只是电子化而并非网络化,造成该种情形的一大原因是平面媒体尚未找到一种适用于自身的发展模式。除此之外,在电子化的影响下,平面内容与电子内容相一致的内容使平面媒体失去了一大批忠实读者,伴随信息获取方式的不断便利,受众必然会选择更具优势的电子内容而并非纸质内容。

2.3 编辑人员面临的困境

在全媒体联合时代背景下,编辑出版业的工作流程,包括编辑、审核、出版等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编辑人员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一方面要掌握相关新媒体编辑技能。对于传统编辑工作流程而言,编辑人员工作大都集中于对信息内容的筛选审查,此类工作显然较为简单。而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则要牵涉到各式各样媒体的沟通、融合,过去的一种内容能够转换成多种不同形式的产品。

3 编辑出版业应对困境的策略

社会进步使人们信息获取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今,新媒体凭借其势如破竹的发展势头对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全面编辑出版业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科学技术、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对一系列困境的有效应对,如何进一步促进编辑出版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 强化传统思维转变

(1)增强快速辨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在当前时代形势下,信息来源表现出复杂、离散的特征,信息更新速度已在飞速加快。面对庞大、碎片化的信息,受众极易对信息产生倦怠感。鉴于此,编辑出版业应强化传统思维转变,善于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适用于自身出版行业的、可调动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信息,进一步有效适应当前时代读者不断转变的阅读习惯,促进编辑出版业有序健康发展。

(2)推出新媒体时代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需求是编辑出版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动力。伴随如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节奏的越来越快,个性化的互动阅读得到了更多人群的重视,而这与新媒体时代注重的个性化体验不谋而合。基于该种个性化需求,广大受众越来越不对同质化、跟风的图书作品进行买账。鉴于此,编辑出版业应当提高对图书策划环节的重视度,增强市场意识,开展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

3.2 强化编辑人才管理

(1)树立传媒人才理念。在互联网、网在络媒体迅猛发展背景下,编辑出版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要求编辑出版业必须推进各种各样的管理方式改革发展。于此改革阶段,迫切需要一批具备高综合素质水平的人才。鉴于此,对编辑工作予以科学引导,提高编辑人员的知识修养及市场营销意识,培养编辑人员创新品质,树立编辑人员新时期传媒观念,已然刻不容缓。编辑人员唯有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为出版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可积极促进编辑出版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树立学习型理念。伴随全球经济、知识一体化发展的逐步深入,市场机制、经济日趋成熟。对于编辑出版业来说,要想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务必要扭转观念,树立起学习型理念。鉴于此,在编辑出版业内部应当强调树立学习型理念,基于终身教育学习目标,推进学习与工作的有效融合,对一系列学习方式方法予以改革创新,借助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编辑人员的心智潜能,增强编辑人员学习系统性,促进收获可观的学习成效。同时基于一致目标引导,实现编辑出版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3 强化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

现如今,众多传统媒体不断向新媒体靠拢,这同样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伴随媒体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传统纸媒面临着强烈的冲击,鉴于此,编辑出版业应当积极吸收新型编辑理念,与时俱进。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智能手机与人们日常生活变得进一步密切,即时、快捷的阅读方式已成为当下的一种主流。在如此大前提下,编辑出版业应当强化对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新媒体的有效利用,对采编结构予以重组、升级,提高编辑策划水平,尝试全媒体运作,搭建面向社会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4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发展为传统编辑出版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又为其创造了大量机遇。现如今,全球范围编辑出版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编辑出版业已迈进转型升级的全新阶段,自根本上开展改革创新。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新媒体内涵特征,全面分析编辑出版业面临的基本困境,结合当前编辑出版业实际情况,“强化传统思维转变”、“强化编辑人才管理”、“强化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等,积极促进编辑出版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威.新媒体背景下编辑出版业的基本困境及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2015,7(17):162-163.

[2] 江莹莹.浅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16(1):232-233.

作者:卞朝晖

出版业编辑人才管理论文 篇2:

出版业项目管理机制构建探析

[摘要]目前,项目管理已融入企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出版业也不例外。出版业一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出版业中具有一定阻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业也开始不断进行调整,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出版业;现代企业;项目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潘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朱科权,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目前,项目管理已融入企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出版业也不例外。出版业一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出版业中具有一定阻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业也开始不断进行调整,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中流砥柱。

2008年6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7家出版集团进行项目管理机制改革,总资产增长65.7%,利润增长23.8%,剩下没有进行改革的则有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现象。可见,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对出版业影响重大。

一、出版业项目管理的特点

1. 对无形要素的管理加强

出版业也是商品交易,只是出版业的产品主要以精神形式存在,出版业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有形的资金,还有一些无形的东西,包括版权、创意以及人力资源等。为了让出版业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更多的原创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主要是依赖作者的创意以及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二者缺一不可。在出版业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和人才,因此出版业的项目管理对人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发起项目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出版业项目不同于一些建筑项目,它们只是追求精神价值,没有比较明显的需求。一家出版社要想获得比较成功的项目,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它不仅要求出版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出版人员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同时还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国家的导向和法规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劣。因此,要想出版项目获得成功,出版人员必须经过多次调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所有目标进行整合再确认。

3. 实施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

出版业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出版物发行,将产生不可预想的后果。而且一些大型出版社所进行的项目比较大,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比较大,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对项目做好管理,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出版业项目管理机制的构建

1. 对项目的选择

在出版业中,项目的选择具有很大自由性,它不能由出版社进行硬性规定,而是根据市场的要求主动选择项目。出版业的项目选择完全是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进行,具有很高的自我特征。在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对项目的选择,只有选择了最合适的项目,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选择好项目并不意味着可以实施项目,还要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确立。这就需要出版业有一套专门的项目确立体系,首先有发起人提出项目并将其交给相关决策部门,其次对所选择项目进行规划,预算成本、分析风险等,最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确认。

2. 对项目进行具体计划

在出版业中,要想设计一项完美的项目计划,就必须保证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实施出版项目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所要做的工作并不轻松,其中包括对信息的采集、整理以及加工,对选题进行策划,评估目前的市场,对内容进行编辑,设计一份完美的行销方案,对结果进行评估。在设计出版项目的时候有两个最为关键的过程,一个是策划整个项目的概念,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确立整个项目创意的过程,对项目所具备的选题、理念、定位、经营方案等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另一个就是具体的实施计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上一过程所提出的创意进行研究,将其转化成具体目标,最终使其形成一份具体的计划书。

在进行出版项目的策划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其中包括企业自身运行和市场运作。在出版业中,主要的消费人群是读者。为了给出版社带来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还要开启一定的商业模式,出版项目商业模式最主要的重心就是对项目进行创意。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出版项目的成功率,就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出版计划,只有对出版业每一部分进行周密的计划,才能保证出版业内部可以有效地进行配合。同时为了能够更快地完成目标,我们还可以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

3. 对项目团队进行管理

对某个项目进行管理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项目管理是一个团队的管理。比如很多的跨国企业,为了保证整个企业可以正常运行,就必须依靠各部门的充分配合。在传统出版业中,我们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是比较直线的做法,一个项目根据环节的不同进行分割,使得各部门中的资源比较分散,这样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现代项目管理就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局限性,将整个内部的组织进行改革,不再采用传统的直线结构,改用混合型组织或者矩阵型组织。在这些新型的组织中,各部门掌管各自的资源,一旦某个项目正式启动,其中所需负责的资源全部交由项目经理掌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 对成本进行控制

一个出版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成本,因此,项目负责人除了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掌控,还要负责成本管理,及时确定各资金是否顺利到位。项目负责人必须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进行资金估算,估算出项目实施所需成本及可能获得的利润。在估算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计算。为了使预算的结果更接近现实,我们一定要考虑好所有的外部条件。

5. 严格控制出版项目的进度

对出版项目的进度进行控制,就是对项目的时间进行管理。为了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版项目,项目负责人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来缩短项目的所用时间。

6. 严格控制出版项目中所遇到的风险

在出版项目中我们可以将风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是非系统性风险。外部因素影响所带来的风险并不能够进行预防和控制,这就是系统性风险。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内部,由企业自身所造成的风险,就是非系统风险。为了保证出版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项目负责人一定要对各种风险有充分认识,这样才能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防范。

[1]孙艳华,阎瑜.出版业引入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及实施方法[J].编辑之友,2009 (1).

[2]陈云峰.项目管理在出版业务中的运用.科技与出版[J].2001 (5).

[3]徐建中.项目管理:出版业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J].出版发行研究,2006(4).

[4]刘颖.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中资本运营风险规避探究[J]. 出版广角,2013(4).

[5]张青,壬韶松. 项目管理在现代出版管理中的应用[J]. 编辑之友,2006(4).

作者:潘峰 朱科权

出版业编辑人才管理论文 篇3:

转制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述评

摘要 现阶段,我国100多家大学出版社正处于转制的过渡阶段,伴之而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隐藏在背后的威胁。要想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有充足的、优质的人力资源作保障。从当前国内关于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着手,归纳总结了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转制;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深入推进大学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实现大学出版社的体制机制转变,是大学出版社主动适应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必由之路。2007年3月,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当前高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的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转制的目的,就是去除束缚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原有管理体制,采用能促进大学出版社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机制的转变,是大学出版社转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既需要先行者的转制经验和教训作为参考,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为指导,在摸索中探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因此,现阶段我国大学出版社转制的现实,迫切要求并已经实际引发了对转制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研究。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介进国内。自那时起,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学者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上升态势。自2002年开始,每年的研究成果篇数已超过20世纪90年代10年的总和。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侧重广义的人才管理,目前还没有专著对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关于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隶属于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而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又包含在出版业经营管理中。这一现象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也基本如此。比如,德国霍尔格·贝姆(Holger Behm)等在讲到出版社的内部管理工作时,指出它的“重大决策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所有职员的意念、经验和知识的汇流,即将它们条理化为一个统一的计划”,因此提出了“扩大了的领导层”一说,明确了总经理(社长)在设置工作岗位和划分工作范围方面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人事组织工作,准确描述所有职员的工作范围,各时间段里的工作内容”[1]。

在国内,王耀先认为“出版社的人事工作是指出版社对人员配备及各项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并指出“人员的配备和人事管理是出版社经营管理中最核心的工作,也是当前出版改革中要重点突破的内容之一”,人事管理的内容包括“一是宏观上对人员的结构、素质的要求、人事资料的统计分析、人事管理方法的研究等间接的管理活动”,“二是微观上对职工的进用、安排、奖惩、考核、培训、提升及思想工作等直接对人的管理活动”[2],同时主要就后一点作简要的说明。

武志勇对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报刊业先辈邹韬奋(1895—1944)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邹韬奋的“凝聚人心的奋斗目标”、“先进的合作社组织形式”、“新路径的探索”、“科学的民主集中管理模式”、“择能选优的领导机构产生办法”、“畅通的内部信息交流管道”、“选人用人唯才唯能”、“奖惩分明严格执纪”、“倚重爱护中坚干部”、“关心同人生活待遇” [3]等凝聚人心催发活力的管理艺术,展现了建国前我国杰出新闻出版人在人才管理上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方法。

张天定指出,“出版人才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地解放出版人才的生产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要尊重出版人才,给出版人才一定的政治、学术地位,认真听取、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二是要关心和爱护出版人才,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三是大胆使用出版人才,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四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出版人才,出版人才不会自发生成,要采用正规教育、业余教育、继续教育等相结合的办法,为出版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人才”[4]。

由上面各专著中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出版社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出版业的员工大多属于知识型的员工,对其管理必须首先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人才、爱惜人才,要给他们描述一幅美好的愿景,并将其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念,同时应更多地注重和保障员工的权利。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激励员工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这不仅关乎出版社本身的竞争力,而且关乎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效率,进而关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1. 揭示和阐述了国内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国内对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为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出版领导部门对当前新闻出版业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总结。如,柳斌杰从党和政府对出版业的发展要求以及目前出版行业的现状问题出发,从宏观角度阐述出版人才建设的战略问题以及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

二为大学出版社对自身发展的困境和出路的思考与探讨。例如,齐峰、徐莉认为,中西部大学出版社面临着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经营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策划人才、高素质的编辑人才以及高素质的作者队伍等一系列问题。他们进一步指出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对策,包括:(1)创新机制,完善管理,增强活力,壮大实力;(2)优化人才资源,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3)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人才和资金,加强与东部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6]可见,要增强大学出版社的竞争力,要通过转制改变陈旧观念,转制是推动力,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是这一推动力的关键因素。

三为工作在图书出版第一线的人对我国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反映。例如,张筱峰指出:目前我国出版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整体素质难尽如人意;入口不严,人员膨胀迅速;进出障碍没有打破,竞争机制没有建立;培训开发与工作衔接不紧;人力资源流动困难;业绩评估体系不完善;激励方法单一。[7]加之我国出版社管理相对粗放,种种弊端已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 对大学出版社转制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作出了方向性探讨

吴一新指出,“从战略高度强化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保障出版业快速、持续发展”。首先,“出版社应当根据其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制定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其次,“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出版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利用出版社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机,在海内外进行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眼下急需的人才”;第三,“要抓住出版社改制的有利时机,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同时,他还提出“出版社在组织和发展作者队伍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的观点。[8]

王士臣指出,为解决出版社原有事业体制下的管理制度与现有企业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并存等问题,在人事管理模式和方式上应采取以下措施:(1)引入市场运作方式,强化竞争意识;(2)改变用人观念,整合人力资源;(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心留住人才。[9]

梁志在肯定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了这一转制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他认为:“(1)体制改革是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难得的发展机会”;“(2)大学社体制改革不能背离学术为本、教育立社的发展方向”;“(3)大学社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各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不能一刀切”;“(4)大学是大学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学社体制改革离不开政府、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0]

3. 阐述了现代出版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

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出版社,对现代出版人有着不同的要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陆银道“最看重的员工是以出版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员工。他要有才气,有相关专业背景,但也要有忠诚度,有奉献精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金英伟“最看重的员工素质是勤奋,勤奋比聪明更重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闻玉银“最看重的人才,他要有自己的工作设计,并能把自己的工作设计与出版社的命运发展联系在一起。员工对企业要有基本的认同,并有能力把事情做好”[11]。

4. 提出了加强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目前出版界有关加强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与潜能的挖掘、人才发展所需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所需条件等方面出发,进行相关阐述。如黎海英针对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与潜能挖掘等方面,提出了出版社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的潜能的看法,认为这些目标可通过“明确奋斗目标”、“培植社团文化”、“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明日骨干”、“给予员工足够信任”、“重视员工培训”、“采取分配激励措施”、“社长的个人魅力”等八个途径来实现。[12]

二是从产业、体制、企业等多维角度,阐述出版业人才涌现的环境建设。如赖德胜认为影响出版业人才涌现的平台主要有“产业平台”、“体制平台”、“企业平台”等三个,提出要尊重个体、提升福利、加强培训和团队建设。[13]

三是通过剖析成功案例,阐述培养出版业人才、锻造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团队的理念和经验。如李朋义指出,外研社的经验在于培养和储备四种人才,即“一批既精通编、印、发业务,又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具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创新意识和较强社交活动能力的策划编辑人才”,“具有全新经营理念、把握市场发展动态的营销人才”以及“注重职业化国际化版权贸易的人才,或者叫国际化的出版人才”。[14]李阳认为,“有效激励是出版企业建设和谐团队、保持永久活力的关键”,要“真正地从员工的人性特征出发,从人的丰富的需要出发,把人当‘人’来对待,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等多维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机”,提出了“建立以人为本的出版企业激励机制策略构想”。[15]

三、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目前国内关于转制后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已不少见,但该课题研究尚未成熟,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尚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充分。近年来,尽管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屡见不鲜,但是专门针对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关于转制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较为薄弱。转制是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一个特殊现象,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同时,关于转制问题的研究,理论界与实践界存在较为明显的脱离现象,实证分析较少。此外,关于转制的研究应该是动态研究,而现有的分析常常是以静态分析为主。

三是关于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水平较低。一方面,不少研究生搬硬套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忽视大学出版社以高校为依托背景的事实。另一方面,很多研究缺乏对具体细节问题的深入把握,往往停留在原则性和政策性层面,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结束语

转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大学出版社采取有利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在转制这一变革过程之中,伴随而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隐藏其中的挑战。人力资源是每一个组织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在组织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不容忽视。在转制这样一个组织变革时期,大学出版社尤其应当将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摆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这一任务的达成,无论如何均离不开科学、先进的人力资源理论研究作为指导。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紧紧抓住转制带来的机遇,紧密结合大学出版社的特征,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及相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理论研究,推动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科学化,乃是促进与保证转制得以有效进行的关键。因此,该领域的深入、系统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霍尔格·贝姆,等.未来的出版家:出版社的管理与营销.邓西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 王耀先.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82–100.

[3] 武志勇.韬奋经营管理方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4–112.

[4] 张天定.图书出版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186–187.

[5] 齐峰.徐莉.中西部大学出版社的困境与出路.编辑之友,2006(5):20–23.

[6] 张筱峰.我国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出版经济,2001(9):13–15.

[7] 吴一新.对我国出版社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10):23–24.

[8] 王士臣.出版社两种体制并存下的人事管理探索.大学出版,2006(3):45–47.

[9] 梁志.对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方向的思考.大学出版,2007(1):22–25.

[10] 社长眼中的人才.中国图书商报,2007–06–08.

[11] 黎海英.出版人力资源管理探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105–107.

[12] 赖德胜.平台与人才—出版业人才涌现的环境建设.大学出版,2005(1):23–25.

[13] 李朋义.从外研社的发展看人才的培养.大学出版,2005(1):26–28.

[14] 李阳.出版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探究.编辑之友,2006(2):28–31.

[15] 李阳.出版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探究.编辑之友,2006(2):28–31.     ■

作者:杨爱东

上一篇: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新时期保密普法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