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数学与物理学科同样都是具有抽象性跟逻辑性比较强的特点,通过学习数学,能够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所以,把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进行提高就变得很重要,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实效性研究

[摘 要]本文就是笔者根据对所在学校初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调查分析之后得到的一些体会,发现其中所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以期进一步实现中初小和谐衔接的愿望。

[关键词]数学 初小衔接 实效性研究 对策

笔者在经过多年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有关初小衔接的一些问题,通过结合实际的研究分析,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实效性的现状研究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中小学数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1、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初小衔接的“过渡期”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其心理、生理上都在逐步发展。小学以直观现象为主要思维特点,正在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中学生要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意义识记为主。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慢慢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逐渐增长。他们喜欢参与活动,但对老师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性,对教师的信任度比较大。然而很多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思维方面的差异,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很多小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初中之后成绩却不好了。

2、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

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

3、中小学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小学阶段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新知的探究,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练习机会多,检查面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学因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课堂上没有多少复习时间,有此知识就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加以掌握与巩固。

因此,学生要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很多学生很长时间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就出现了很严重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趋势。

4、中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存在差异,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小学没有升学压力,完全放心的研究、探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中学受升学率的影响,加上学生由小学到中学是人的两个阶段身心发育的一个转折期,对学生学习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陡然提高。小学是理解、包容、期待,中学是规则、自律、严格。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衔接实效性的对策

1、针对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的问题,教师应在新生入学的前段时期要抱着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

例如学校去开展一些有关的讲座,消除新生对新的学习挑战的恐惧。或者可以邀请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一起进行座谈会,学习一些过渡期的经验、学习经验。教师在面对新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要适当引导,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带着包容的心态给新生充分的过渡时间。

2、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的问题,应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还应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初中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3、针对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的问题,应重视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度的过程,对学生有了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刚由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小学教师在衔接阶段的教学中应渗透中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中学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中学教师也应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注意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让学生有一个平缓的适应过程。

4、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存在差异,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笑迎挑战

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中小学教师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种被忽略的割裂状态,致使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搞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使数学教学具有延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中小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而要做到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需要教师对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研究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作者:周艳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 篇2: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与物理学科同样都是具有抽象性跟逻辑性比较强的特点,通过学习数学,能够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所以,把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进行提高就变得很重要,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本文主要是从分析初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来针对性地给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措施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把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给提高起来,从而把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数学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是很关键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时,因为受到一些因素的约束,比如老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这些都导致了学生没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数学应用能力不高。所以,在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加以重视,不断地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从而把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这已经成为了初中数学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問题

1.初中数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现在对初中数学教学造成最大影响的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在职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水平都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特别是在我们农村,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比较低。我们知道只有拥有一支质量高的师资队伍才可以把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出来。但是就现在大多数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数学老师人手不够,所带的班级多,造成大多数老师的工作都是超负荷的,让数学老师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再去学习新的知识,导致自身的数学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老师得不到发展也就从源头上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制约。研究表明,有那么少部分的学校存在有数学老师不够,然后学校为了填补他们的空位,基本上都是利用不是数学专业学习的人来临时替代数学教师讲课,这些代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2.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内容老化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是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的。目前大部分的初中学校,其数学教学目标都存在着单一的现象,这就直接造成了初中数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应试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的现象。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往往只看重学生考试时的数学技巧传授,而不注意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数学作为一门初中教育中的主要学科,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数学考试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过的数学知识。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数学考试。

3.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对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但在实际情况下,初中的数学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时候的课堂教学都是数学老师一个人在讲解数学知识,课堂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这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长久下去会造成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很枯燥无味的,从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老师只有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才能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好。

4.初中数学教学太过于依赖题海技术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数学知识练习作业,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得到加深,从而把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把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提高。然而,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老师过于看重数学练习的题目数量有多少,而不注意这些练习作业的质量是否足够好,学生练习这些题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单一盲目的使用数学学习的题海技术,并想以此来将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提高。这就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从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是其重要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主要有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和运用等基础内容。但这些基础内容是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对数学能力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初中数学的创新课堂是要对数学重点突出,对难点进行化解,把一些深奥并且很难理解的问题使用平时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时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数学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平时根据学生的情况为学生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1.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初中数学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发现很多的数学思维,比如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演绎证明、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这些数学思维过程是学生能力的体现,可以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运用数学思维来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讲解公式时,可以让学生不去死记硬背课本里的公式,比如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三角函数公式等。老师应该向学生演示这些公式是如何推导得来的,从而让学生对公式有更多的理解。在课堂中,老师也可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对公式进行推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的数学思路得到拓展。

2.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在新课改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老师应该要多去研究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在进行教学时,老师要适当的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进行思考。比如老师在讲“全等三角形”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根据三角形全等是指三角形的对应角跟对应边也相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三角形为何全等。从而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跟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培养。再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圆周角定理”来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学生“在同圆或者等圆中的”这个条件去掉是否可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对学生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解决某一问题,在对问题进行解决时要学生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进行培养。在老师进行教学时,可以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能够运用“细胞分裂的事例”为教学素材,一个细胞分裂演变成为两个细胞,在第二次分裂之后就是四个细胞,以此类推,学生能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以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在这些方法下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文忠.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 中华少年,2017,(29):119-120.

[2]叶平.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考试周刊,2016,(A3):52.

[3]郑亚玲.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J]. 亚太教育,2016,(21):69.

[4]周敏.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04):73.

[5]万占全.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 学周刊,2014,(29):157.

[6]张军艳.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7):104-105.

作者:陈奇盛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论文 篇3:

衔接得法 教学得益

【摘 要】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需要教师掌握有效衔接的方法,助力学生跨越过渡期,减缓学习坡度,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進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衔接以及学习方法衔接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突破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

学生从小学迈入初中的过渡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数学学科教学而言,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如何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呢?

1   教学内容衔接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即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了初中数学的有效学习,而初中数学学习则是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提升[1]。

小学高年级与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其一,数与代数。在小学4~6年级学习的数学内容主要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反比例”,初中数学中的“数与代数”教学内容主要为“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因此在过渡教学内容中,需要找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同一类型中的内容相关联的点,如“式与方程”与“方程与不等式”的连接,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为基点延伸过渡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陌生感。

其二,图形与几何。小学4~6年级涉及到的图形教学内容主要为“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测量”“图形与位置”,初中数学在前两者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的内容。

其三,统计与概率。小学数学中相关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对简单的数据统计、可能性的初步了解,而初中阶段则将“统计”“概率”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其四,实践与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综合运用与初中数学中的课题学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在内容上实现了链接,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思考习惯与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对此,教师应找到不同阶段教材内容中的关联性,通过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之间都是具有联系的,应挖掘其相承性,通过有效衔接、层层递进构建完成知识体系[2]。

2   教学方法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需要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征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特色化教学方案,并且需要教师认真梳理小学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到相关知识的相通点,为教学方法的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保持原有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丰富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更加新奇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师在讲授新知中,为了做到无缝衔接,可以根据新知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搜索学生已经积累的数学学习经验或者是生活经验,以更加直观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呈现新知,能够提高学生在数学新知学习中的接受程度,在生活化教学方法运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化的特点,并且学会用数学的角度看到生活问题[3,4]。如在小学《认识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衔接中,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打折促销”的实例,让学生应用方程解答现实问题,增加学生对方程的深度认识,同时学会将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数学思想的生成提供助力。

3   学习方法衔接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衔接还是教学方法的衔接都是为了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自古以来便有“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充分说明了让学生“获得”不如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只有让学生真正具备“获得”的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对此,学习方法衔接需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因此在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就应该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课堂记录习惯、疑点标记习惯、作业检查习惯等,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同时掌握知识推敲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知识点梳理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点梳理中做到融会贯通。

其二,挖掘学习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数量少、难度低,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觉得困难。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知识内容有所增加、难度有所提升,更加抽象难懂,需要教师适当放缓教学节奏,以“慢”节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本质,引领学生深度探究,在打好基础之后探寻学习策略与技巧,做好触类旁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慢”节奏的教学模式下,通过深度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三,激活学习动机。中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投入的精力与学习兴趣的高低存在密切的关系,缺乏数学学习兴趣也就缺少学习动机,在教师压迫下学生被动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此,教师应采用趣味性教学方法,激活学习动机,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在“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圆是什么样子的?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物体?圆有哪些特征?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满足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其四,培养数学严谨性。教材中的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严谨性、概括性,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同样要遵循这几个原则,在思考问题时尽量全面、严谨,让学生在数学语言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树立科学探究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方法的衔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摆脱“奴性”学习状态,彻底抛弃机械的学习方法,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衔接方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提升“教”与“学”的质量,这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提升学生对新知的接受程度,从而实现“衔接有法”“教学得益”的目标,满足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衔接思考[J].何绍军,潘海平.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4).

[2]学法指导与教法、学法之间的理性分析[J].张军.中国学校体育.2015(1).

[3]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J].赵静.小学教学参考.2017(21).

[4]刍议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J].徐玉梅.知识窗(教师版).2016(8).

作者:黄勇敢

上一篇:马克思哲学研究教条论文下一篇:出版业编辑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