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论文 篇1:

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探析

摘要: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目前,全国有59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并形成了本、硕、博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格局。但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明确、传统培养理念亟须转型、人才流失严重以及地方高校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明确学科归属、推进数字人才培养、积极促进业界合作、加强领军人物作用以及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1982年,胡乔木提出要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试办编辑专业。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将其设在“文学”学科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类”二级学科下。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如今,虽然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教育格局愈加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出发,探析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高校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归属不明确

通过专业工具检索以及查阅相关高校本科招生目录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共有59所高校在本科层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这个专业被划分在不同的院系归属下,主要集中在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学院等,也有少部分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学院、艺术学院等,院系归属较分散。归属于不同院系意味着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和实践时,各院系会按照自己的相关方向对学生进行培养,无法形成统一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在具体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安排等方面也会有所差异,无法形成统一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差异最终导致输送至就业市场上的毕业生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编辑出版业界的长远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刘杲、宋木文等老一辈出版家一直提出要将编辑出版学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硕学科专业目录”,但至今并未实现。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所提供的硕士招生目录显示,硕士层面仅有中国传媒大学和四川大学两所学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学术硕士,其他招收编辑出版学研究生的高校多数将其作为新闻学、传播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招生。在博士层面,编辑出版学依然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高校培养博士时将编辑出版学置于信息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和文学等多个不同学科,也有一部分高校以学科挂靠的方式培养。这都说明了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存在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存在地区性的发展差异。笔者将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59所高校按照地域划分,结果见表1。

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多數分布在华北地区及华东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分布较集中。但这不利于全国各地区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利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没有持续不断的专业人才支撑,也不利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出版业的持续发展。

(三)传统培养理念亟须转型

2017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开办相关专业,大力培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融合发展的各类新型人才。2018年4月,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版业急需复合型高技术编辑出版人才,然而很多学校对编辑出版学的培养目标还停留在培养传统书刊和首像制品的编辑出版能力上。比如,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从事书刊和音像制品编辑、出版和发行专业的专门人才”。这说明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传统培养理念亟须转变。

事实上,有一部分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已经开始了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尝试,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一般仅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补充和嫁接一些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类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仍然以传统编辑出版相关理论和实践为主。显然,用这种补充和嫁接方式所开设的课程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按此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完全适应业界的要求。

(四)师资队伍不稳定

有学者在2014年对全国编辑出版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师资匮乏现象较严重,部分院校编辑出版专业师生比例达到1:35;在师资素质上,各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团队中普遍缺少具备业界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业界经验较少,如今的万物互联与泛媒介时代对编辑出版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现任编辑出版学教师中,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较少,他们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其次,教师研究方向转变,自2010年起,先后有7所高校撤销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原本教授编辑出版学相关课程的教师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方向,转向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最后,青年学者较少,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相关学科相比,编辑出版学的“后起之秀”——青年学者较少,教学和研究的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二、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学科归属

我国编辑出版学学科归属尚不明确,但综观全球的学科归属,编辑出版学都是与新闻学等相并列的一级学科。比如,在英国的“共同学术编码系统”(JACS)中,出版学是与信息服务、宣传研究、媒介研究、新闻学相并列的一级学科。再如,在美国的“教育项目分类”(CIP)中,出版学也是一个与“传播与媒介研究”“新闻学”“广播电视和数字传播”“公共关系、广告和应用传播学”相并列的一级学科。这足以说明不管是客观上的国际形势还是主观上的学科发展都应将其列为一级学科。从目前我国的学科归属来看,编辑出版学虽然与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发行学等专业有交叉,但也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不能将其与其他专业混为一谈。而且这种从属地位也影响学科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尽快将编辑出版学晋升为一级学科,使编辑出版学学科的整体地位得到提升。

(二)推进数字人才培养

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提出要全面实施“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研究制定“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立集政产学研于一体的师资队伍,征集遴选互联网实训企业。在政策的推动下,推进数字人才培养进程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能力培养两方面推进数字人才培养。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基于传统编辑出版理论教育课程,高校可以增开数字技术、数字出版物的管理经营、网络编辑、数字版权等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另外,编辑出版学专业可以与其他相关专业开设共建课程,如与计算机专业共建数字出版技术课程,与市场营销专业共建数字出版物营销课程。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编辑出版学专业所需的编辑、策划、推广、发行等实践能力,都是在工作中渐渐积累起来的。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出版工作,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出版社和数字出版企业工作流程等,还可以举办一些实践技能比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数字出版物策划大赛等。

(三)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

高校要注重编辑出版学学科领军人物作用,培养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师资力量的发展。高校可以在编辑出版学的科研和教学上树立优秀典型,为激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创造力起到示范作用。我国编辑出版学已经涌现出了一批精于教学、专于科研的年轻学科领军人物,比较典型的有:河南大学教授王鹏飞,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文化及新媒体出版;河南大学副教授王志刚,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物版权研究;河南大学副教授段乐川,主要研究方向是编辑思想研究、编辑史研究,以及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编辑理论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武,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化阅读研究、青少年阅读行为研究及数字阅读研究;浙江大学研究员于文,主要研究方向是版权研究、中外版权研究对比、数字出版版权研究。因为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年轻的学科领军人物各有所长,他们可以带动整个编辑出版学专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科带头人之间的竞争。一个优秀的编辑出版学学科带头人,首先要对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体系有深刻的认识,对学科发展有独特的见解,在此基础上组建科研和教学团队。其次要具有专业的科研能力,能够有效且稳定地推动学术梯队建设,组建符合学科体系的科研团队,带领团队进行编辑出版史、编辑出版理论和编辑出版实务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吸收新闻传播学、信息管理学、情报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专业师资,完善编辑出版学的跨学科研究。最后要有精湛的教学能力,能够带头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

(四)积极促进业界合作

针对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实践不足,理论有余”的現状,高校应该积极寻求业界合作。综观全球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业界合作经验,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出版机构和学校相互支持,为培养出版人才提供资金和条件;二是高校针对业界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并聘请业界人士到高校任教;三是办学单位与出版机构相互融合。

我国已经有高校对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广西民族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已经与广西的部分出版社、杂志社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6年,“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成为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自2014年起,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实行“本科导师制”,大一新生在入学后便指定相应导师,对学生四年的学习发展制定规划并提供指导,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此外,河南大学出版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务实习的指导,这种产学研有机组合的模式也为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五)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出版业正在向国际化发展,正在实现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转变。这就要求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也要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编辑出版人才。具体到提高师资素质的措施上,有学者提出“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合作方法。“请进来”即把国外的学界和业界专家请到国内进行教学实践。“走出去”即派遣国内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到国外的相关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实践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使其成为了解国内外研究情况和行业动态的专家,为编辑出版学双语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我国已经有与国外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展开合作的先例,比如,2004年以来,我国与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系展开了多层次的合作,来自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出版机构,以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教授和编辑先后到该系担任访问学者,该系已经为我国多家出版机构培训了数百名高级人才。

三、结语

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在数字出版时代应该直面问题,并明确发展方向,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有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出版学界和业界人才作保障,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关于将编辑出版学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的几点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丛挺,刘晓兰,徐丽芳.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数字化演进探析[J].中国编辑研究,2015,(00).

[3]陈丹,张聪,仲诚.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出版,2014,(2).

[4]张志强.英美国家的出版学学科归属及对我国的启示[J].出版科学,2009,(5).

[5]王欢.数字出版教育误区与解决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6]提晓然.浅谈高校在出版数字化转型中对出版人才的教育[J].新闻研究导刊,2017,(19).

[7]苏均平,姜北.学科与学科建设[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

[8]盛洪,欧阳群.出版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03,(9).

[9]吴兰.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编辑出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J].视听,2017,(5).

[10]李建伟.全球化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四个导向[J].编辑之友,2006,(1).

[11]黄先蓉.简谈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出版发行研究,2004,(3).

作者:林璐

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论文 篇2:

融媒视域下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路径选择

摘    要: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为了打破僵局,当下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应顺应媒介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媒介融合趋势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路径,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

关键词:媒介融合;跨媒介传播;编辑出版学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媒介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格局,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媒介内容的生产、媒介信息的传播、媒介产品的管理乃至媒介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都将发生巨变。而处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起点的媒介编辑,其思维方式、能力要求、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等都应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而进行变革。以培养媒介编辑人才为己任的编辑出版教育,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更应树立起培养新型媒介人才的目标,顺应媒介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应时而变。

一、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

编辑出版专业定位不仅要合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紧跟时代步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目前全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办学点已经超过了百余个,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也在一步步加深。然而,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仍然面临着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致使学生在竞争中缺乏优势造成的。因此,编辑出版专业的专业定位虽然要紧跟形势,但却不能盲目,不能一味地追新求热,什么热门就开什么,什么热门就学什么,而忽视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生源的水平,科学地、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定位,从而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比如在综合性大学里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完全可以整合其他相关院系的资源,比如计算机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打造特色专业,并进一步实现教师共享、资源共享。再如在一些专科院校开办的编辑出版专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对口的出版单位输送专门人才。比如河南中医学院开设的医学编辑专业,主要为医学图书、报刊出版单位、医药健康网站及卫生宣传部门培养专业编辑人才,学生既有医药卫生知识,又具备编辑出版知识,颇受用人单位肯定[1]。再如北京大学文化底蕴深厚,出版史和出版管理方面的实践是其优势与特色所在,该校本科生在出版管理实践基础上策划了《书香漫处显风云——北大周边的书店》一书;中国人民大学重视实践教学和训练,近30种校园刊物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2]。这些高校的特色专业为其他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历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粗具规模,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应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科层次要定位于前端,侧重培养技术型的精英,面向资源加工技术岗位;本科层次培养重点应放在文化产品策划、文字表达、项目执行等方面;而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则着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管理型的人才。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之外,还应大力发展短期教育和非学历层次的编辑出版教育,比如开办暑期班、进修班等,聘请一些业界的专家和资深编辑授课,讲解一些前沿的课题和热门的案例,使得一些出版从业人员和有志于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员甚至高校教师都能够在工作之余继续“充电”,拓宽视野。

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不强、学科背景不丰富。编辑工作者如果缺少其他专业作为支撑,将很难胜任深层次信息整合的需要。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看重的也往往不是应聘者具有多少编辑出版知识,而是其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招聘中要求应聘毕业生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专业的学生;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要求是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或其他社科专业,二者都没有对编辑出版专业有所要求[3]。针对这一现状,编辑出版学在学历教育中要大力提倡双学位或第二专业的学习。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有条件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应积极鼓励学生在主修编辑出版学位的同时,辅修第二学位或第二专业,比如经济、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对专业出版人才的需求,也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硕士、博士层面在招生时也应多考虑招收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三、完善课程体系:创设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结构

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出版业务体现出文化性、技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特征,因此,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特性,创立起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应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培养教育的基础平台,文理科相互交叉,以出版内容、数字技术、媒介经营管理等为基本模块,每个模块由充足的必修与选修课程集群组成。出版内容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筛选、策划、整合、编创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信息检索、市场信息收集与预测、新媒体艺术、出版选题策划、信息内容创意表达等;数字技术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字出版技术工具的使用,数字出版平台研发维护,数字作品制作,数字出版流程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排版软件、版面设计软件、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站技术、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网络编辑等;媒介经营管理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监控与交流、数字出版市场推广营销、数字出版经营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电子商务、数字营销、公共关系等。三个模块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根据需要互通有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构成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立体完整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绝不是简单地增加技术类的课程而缩减理论课程,绝不能泯灭编辑出版专业的内容优势定位,使得文化基础教学被技术教学所取代,而是要统筹全局,合理调整理论和技术类课程的比例设置,内容为王仍然是编辑出版教育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优化师资结构:组建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保障。融媒时代,高校与出版媒介一样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的人才准入门槛过高,对于学历、职称等限制过于严格,因此导致了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只有高学历而实践经验极其缺乏的教书匠。为此,高校应在人才引进方面拓宽渠道、完善体制,积极引进特需人才,摒弃学历、职称等限制,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具体来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三种途径:一是积极引入业内精英。欧美发达国家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由业内资深的编辑、管理者构成,通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头脑。我们也应借鉴这种做法,积极引进这些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具体的引入办法可以是外聘任课、客座教授、不定期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二是鼓励一线教师外出进修和亲身参与实践。派遣教师到国内外有着优秀办学经验的高校考察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吸取外部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并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创造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派遣他们到出版社、各类媒体进行学习和锻炼,扩充视野,增长经验。三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由高校和企业联合举办师资进修班和培训班,由业内资深编辑、管理者等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交流讨论等。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技能考试,获取数字出版相关资质证书;支持教师以数字出版实训基地为依托,参与企业出版项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

五、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编辑出版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积极推进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化。然而,由于观念、定位、师资、经费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除了上文提到的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精英任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搭建起先进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人员所面对的不再只是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而是纷繁复杂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和各种硬件设备,因此,需要搭建的不是简单的模拟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融媒实验室,将分散的传统实验室升级为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实验室,使学生有机会对媒介融合状态中的资源共享、流程衔接进行体验。例如汕头大学成立的融媒实验室,开设了“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出版技术”、“媒体融合管理系统”等课程,同时增加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纸书、网络出版营销等新内容,增加学生校内外实习机会,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帮助很大[4]。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办校园媒体、组建工作坊等途径参与实践。

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新媒体层出不穷,竞争也日渐激烈。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也是必需的。我们必须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革,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当下媒介融合趋势的编辑出版教育发展路径,才能创造性地推动编辑出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正攀.编辑出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破解之策[J].新闻

世界,2013,(5).

[2]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

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

[3]林新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4]姬建敏.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学关注的新问题——全国

编辑出版学研究分会暨数字化时代出版学高层人才培

养国际研讨会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作者:于准

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论文 篇3: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对策

数字技术与出版产业的结合,在宣告出版产业进入数字时代的同时,也对出版产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怎样培养出适应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要求的编辑出版人才,是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发展现状

首先,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发行专业首次招收本科生。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出版学列为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目前百余所高校设立编辑出版专业,并且其中37所已经开始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7所已经拥有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形成了编辑出版学本、硕、博三层培养模式。

其次,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内容日趋成熟

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编辑出版学、中国编辑史、图书编辑学、数字编辑技术等。相关的教材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共出版相关专著和教材425部。①编辑出版专业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据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从事出版高等教育的教师学历以硕士研究生居多,占总数的48%,博士研究生占25%。教师的职称构成以教授为主,占35%,副教授占26%,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其中,35岁以下的占33%,35~44岁的占32%。可以说,目前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为主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②

再次,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研究会议在国内得到重视

比如说,2006年河南大学举办了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地位、学科性质,编辑出版教育的现状、问题等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再如,2013年11月,第四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国内外专家除共同讨论了数字时代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外,还共同商讨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数字时代出版高等教育发展等议题。

突出问题

经过30年的发展与积淀,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数字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的编辑出版活动,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相应地也暴露出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与实践脱节、培养体系不甚成熟、缺乏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等问题。

首先,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与编辑出版业务实践严重脱节,导致高校办学“热”而学生就业遇“冷”的问题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很多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忽视了其较强实践性的特征,重视对出版理论的讲授,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错位。除了教学理念陈旧外,高校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以及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也是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

其次,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合理

数字时代,出版业急需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数字出版人才。目前的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虽初步形成了包含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但是人才培养仍以本科为主,相应的硕士教育较少,博士层面的教育更是显得不太协调,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甚合理。

再次,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没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

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专业课程设置以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平台;以编辑史论知识讲授为主;关于数字出版的课程较少,这显然与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态势不太协调。

最后,对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创意社会阶段,只有拥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编辑出版产业也不例外。这一点通过河南大学出版社的招聘信息可以佐证一二,2013年8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发布的招聘信息全部是招策划编辑的。然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高校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通常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对 策

首先,重视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根本原因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要改变现状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编辑出版专业师资力量逐渐增强,但这些教师大多数理论知识丰富而相对缺少业界实践操作经验。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先从提高老师的实践经验着手,让教师到编辑工作的一线积累经验;也可聘请业内资深人士为师,讲授编校实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提升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层次

数字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我国目前的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仍以四年本科为主。毕业生普遍缺少其他学科知识背景,难以胜任深层次信息整合的需要。近年来,出版社的招聘将应聘者的学历锁定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科生的能力与编辑出版工作实践之间的矛盾。故提升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层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此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容忽视。因为出版工作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所以学界和业界都提倡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跨专业攻读编辑出版学专业,或者选修第二学位作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

最后,更新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课程的设置

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且对数字出版的相关课程安排不够。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的传授无可厚非,但在数字化的今天,编辑出版产业的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从业人员被要求掌握更多的现代出版技术,尤其是对各种编校软件的应用。此外,计算机、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经营管理等课程也应受到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视。

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冷,究其原因,一是专业学科知识素养欠缺,如物理类图书的编辑多是物理学方面的专家,能对稿件质量进行深层次的把关;在文史类稿件的处理上,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不及文学院毕业生扎实、到位。二是对编辑出版专业认知不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竞争力。出版行业策划人才的稀缺,不仅对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编辑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活动中,创新思维以及创意能力已经关乎一个出版机构的兴衰,因此,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应该着重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意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对经典选题策划案例、书刊装帧案例、版式设计案例、市场营销案例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以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努力让书刊策划能力成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结 语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活动已经发生了多重变化,滞后的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改革,加剧了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与编辑出版产业实践的矛盾,催生了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应该顺应产业发展形势。只有在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理念、学科培养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与调整,才能使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注释:

①肖东发 张文彦:《从“印刷文明”走向“数字时代”进程中编辑出版教育的变革》,《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②王仕密 张美娟:《产业融合环境下我国出版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王丽媛

上一篇:世纪知识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制冷装置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