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教育融合赏识教育论文

2022-04-22

教育惩戒问题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良好教育生态的营造,一直以来都广受社会关注。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制定教育惩戒有关实施细则提出明确要求。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惩戒教育融合赏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惩戒教育融合赏识教育论文 篇1:

让“赏识”和“惩戒”在班级管理中同行

【摘要】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受社会一些不良文化影响,常常会出现譬如迟到、早退、上课说笑,打闹,带手机进校园,谈恋爱,穿奇装异服,留长发,在厕所吸烟等影响课堂纪律,不遵守校规校纪等诸多问题。而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界倡导赏识教育是我们教育舆论的主流,要求老师和家长与学生平等对话;我们甚至奢望用“赏识”来解决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中的一切问题。但是,“赏识”和“激励”还要不要批评,对于常常行为偏差学生要不要惩戒,很多老师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

【关键词】  赏识 惩戒 班级管理

不可否认,“赏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当孩子做出正确之举时,我们需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但根据自身25年的班级管理体验来看,孩子的完整的成长过程中绝不可能只有“赏识”,相反,是适度的“惩戒”更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正如老话所说:“玉不琢不成器”!没有惩戒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教育。首先,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或者听不进任何哪怕是中肯的批评指正。对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改正了一半”何从谈起?“忠言逆耳利于行”又如何体现?其次,导致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抗挫折能力。现在教育的尴尬之处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管或者是不会管,学校教育中老师不能管、不敢管。如此下去我们将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和风细雨,但社会教育却是残酷的,一朵温室里开放的花朵怎能经得起社会竞争的狂风暴雨的蹂躏;一颗在备受呵护中成长的心灵,怎能经得住职场生涯所带来的种种挫折打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赏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引入适当的惩戒。

1.适当的“惩戒”能有效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

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一次次的犯错并改正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孩子犯错误时,若不及时批评,就会放纵孩子的行为。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在犯错后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呢,适当的“惩戒”无非是一个有效手段。通过适当的“惩戒”能让孩子清楚认识错误所在,并明确会因错误受到“惩戒”,这会让孩子对规则有敬畏之心,从而约束自己减少犯错。

2.适当的“惩戒”能让孩子明确其责任

不论何时,不论何人,只要犯错,就要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其相应责任,学生难道就能例外?但我们现实的学生管理中,却屡次出现孩子多次犯错却未得到任何的惩戒,对此我深表遗憾!我想问的是:一个在犯错后不需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怎么能不让自己朝着犯越来越大错的道路上一步步滑落?为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强化其规则意识,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惩戒”手段教会孩子要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

3.适当的“惩戒”能教会孩子学会担当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听到家长向我抱怨,说孩子明明错了,还和家长胡搅蛮缠,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所在,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开脱。仔细想来这些孩子们在学校里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怎么让孩子学会担当!没有家长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经历现实的磨砺。一个受不得任何委屈的孩子,在心智上是不健全的,不可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教育只赏识不惩戒的背后,是孩子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极端。一次必要的合理的惩戒,可以有效地警醒学生,帮助其克服缺点,改正过错,也可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惩戒既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不可缺的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怎样合理对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惩戒,惩戒有哪些方式方法,成为很多班主任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下面是我常用的惩戒策略:

对于一些有违规行为的学生,我不当众批评,大声说罚值日,写检查等等。我他们把犯错的事情写下来,后面署名、日期。也不用他写什么保证,然后直接漠视走开。如果出现第二次错误,用同样的方法,只不过加一条,让这个学生把单子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种方法我运用了几次,效果异常的好。现在很少用,原因是之后學生犯错变少了。究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个:一是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校规,犯什么错要记过,犯什么错要进德育教室乃至劝退都有明确规定。让学生自己记录犯错其实也是搜集证据和自我认定的过程;二是学生最害怕班主任叫家长,同时也最反感学生叫家长。通过家长签字的形式,可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顾忌进行“点穴”,同时因为没有给家长直接“告状”而深化矛盾。至于是不是家长真的签字,那不是我们的目的,只要达到规诫的结果就万事大吉。即使是造假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要担心老师与家长沟通后“罪加一等”。三是做记录可成为班级表扬优秀学生、鼓励问题学生以及与家长对话的有效依据。这个是很有效的办法。

此外,与惩戒伴随的常见的疏导策略有以下几种。第一,展示正确行为。例如,引导学生关注和模仿一个上课时认真听课的同学。第二,提醒正确行为。例如,当有学生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时,可以首先提醒他独立完成作业,而不是直接批评他的抄作业行为。第三,及时鼓励犯错学生所作出的正确行为。比如,当一个总是在计算机课堂上搞破坏的学生迅速地组装好键盘后,教师对该名学生进行了称赞,结果发现称赞活动有效地影响了这名“问题学生”。第四,自负后果。例如,当一个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或者当某个学生把垃圾扔到地上时要求他打扫垃圾。

在惩戒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想法。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公平且有区别的对待学生。公平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问题,区别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问题。惩戒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上因害怕你而服从,而是因为心悦诚服而“尊从”。这是我发明的一个新词,不是传统意义上“遵守服从”,而是因尊敬而跟从,甚至肝脑涂地。

对于学生来说,赞美、表扬与鼓励对他们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把赏识教育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维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促使其能力得到发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赏识要适度。对孩子的赏识不要夸大,不要泛泛而谈,而是及时、精准地找到孩子的优点,把表扬落在实处。同时,惩戒要把握的分寸。对孩子的惩戒,要就事论事,就错说理,不可翻旧账,不可借题发挥,让被惩罚者心服口服。赏识与惩戒相融合。如某孩子刚受了惩戒,要留心其最新动态,一发现其闪光点立马表扬,有助于孩子信心的树立。与科任老师做好分工,角色分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起配合,共同教育孩子。

孩子本就是在一个有规则的环境里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其树立规则意识,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必然要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学会担当。教育赏识,是为了激励,为了更好;教育惩戒,是为了规范,为了秩序。“赏识”和“惩戒”是教育的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尽量做到赏识和惩戒教育的相互平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的教育者,请一定坚持让“赏识”和“惩戒”在班级管理中同行!

[ 参  考  文  献 ]

[1]李初阳.浅谈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

[2]王进.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教育[J].学周刊.2008(07).

作者:刘博华

惩戒教育融合赏识教育论文 篇2:

学校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应为、不为与何为

教育惩戒问题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良好教育生态的营造,一直以来都广受社会关注。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制定教育惩戒有关实施细则提出明确要求。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各地、各校应积极推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贯彻落实,家长、社会也需理性、客观对待教育惩戒问题,与学校和教师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摘 要 教育惩戒有其独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印发反映了教育的现实需要。学校制定教育惩戒实施细则需在厘清教育惩戒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的目标追求、立场边界,并从细则制定、学习宣讲、实施反馈等路径着手,实现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教育惩戒;價值追求;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谢发超,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师如何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调和家校关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动教育惩戒从学理研究、文件规范走向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立足实际,以生为本,制定更为详细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方能实现教育惩戒的真正落地。其中,明确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的目标追求、遵守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的立场边界与探求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的实践路径殊为必要。

一、应为: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的目标追求

目标是活动的预期目的,具有维系组织系统要素关系、导引系统组织方向的作用。学校在制定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前,需要厘清教育惩戒的价值追求是什么,试图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以此确立教育惩戒的行动方向。

(一)外显目标:确保教育教学的正常进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遵守学习行为规范,服从教师正常管理,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的基本前提。教育惩戒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外力强制对学生失范行为进行干预,既对学生本人以“惩”促“戒”,让其回到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可以引导更多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明白违反校纪校规将会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惩戒,从而心存敬畏,引以为戒,遵守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教育惩戒既是教育和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故而,确保教育教学正常进行是教育惩戒的外显目标。

(二)内隐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惩戒是以“惩”促“戒”的教育活动,惩戒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作为一种本质上的教育活动,教育惩戒始终都应注重教育意义的找寻和实现。[1]教育惩戒以学生的失范行为为立足点,通过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惩戒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换言之,教育惩戒是“以学生偏差性行为为输入、以学生暂时的负性身心体验为过程、以学生持久性身心健康发展为输出的教育纠偏行动,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治理将内化为教育惩戒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关怀”[2]。故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惩戒的内隐目标。

(三)终极目标:促进道德信念的重塑内化

合理的教育惩戒内含社会正义的道德理念,能让学生超越教育惩戒本身带来的羞辱感,内化道德信念,修正道德行为,[3]形成道德自觉,从不敢再次犯错,到不愿再次犯错、不会再次犯错,最后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形成社会秩序感和道德责任感。这就意味着教育惩戒在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行为,融合于学生动态发展中,并指向学生的德行养成和成人成才。故而,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重塑内化是教育惩戒的终极目标。

二、不为: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的立场边界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边界是每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从当下实践看,学校制定教育惩戒实施细则,需在纷繁复杂的舆论之中坚守应有之立场不退缩,需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边界之内运行不走偏。

(一)坚守教育惩戒应有之立场不缺位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二条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4]。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就教育本身而言,赏识尊重和惩罚责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惩戒的教育与没有表扬的教育一样,都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在教育中,惩戒不但是一种教师应有的权利,而且是一项义务。当处于必须要惩戒的情境中,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5]学校和教师必须坚守教育惩戒的权利,必须尽到教育惩戒的义务,不能闻“惩”色变,更不能为求自保而当惩不惩。

(二)明晰教育惩戒应有之边界不越位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是有边界的。除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十二条规定的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外,还包含不得侵犯学生财产权,如损毁学生财物、乱罚款等;不得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如不合规定地劝其退学等;不得侵犯学生人身权利,如言语侮辱、隐私外泄等;不得侵犯学生肖像权;不得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等等。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惩戒权的实施难点正是如何清晰认识并恪守教育惩戒应有之边界。

三、何为: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的实践路径

较之国家层面的教育惩戒立法,学校制定的微观层面的教育惩戒实施细则更具有最终的实践价值,但其价值的实现是以细则本身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为前提的,即学校、班级或教师在制定惩戒细则时应遵循应有的原则、程序并充分考量诸多重要细节。

(一)制定细则要侧重三个方面

教育惩戒细则的制定及其实施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均会产生影响。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经过充分讨论、协商最终形成的教育惩戒实施细则能更充分地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同时也是现代学校治理的当然选择。

一是参与制定的主体要多元。在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意见的收集、文本的撰写等。要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见。要充分请教法治副校长、学校法律顾问,尤其要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向专业人士进行请教。要主动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二是惩戒内容和形式要具体。《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七条至第十一条规定了教育惩戒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惩戒方式,但实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在制定惩戒内容及相应惩戒形式的时候,结合学校的实际尽可能具体化,注重学段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升其可视化程度,如“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可以具体化到“连续三次无故不完成作业”“一周三次不认真做眼保健操”等。

三是制定过程要民主严谨。当学校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好惩戒实施细则后,要组织学生、家长代表召开听证会,以确保前期收集的意见得到充分的体现,然后再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校长办公会议审定,以体现决策的民主化,最后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主动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二)学习宣讲要注重三个结合

学校制定好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后,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宣讲,但不能孤立地就惩戒细则进行抽象的、枯燥的宣传讲解,而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行为的规范,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把学习惩戒细则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惩戒的实施主体,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时,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教师对教育惩戒认识不清,把握不当,引发诸多争议;另一部分教师则因不敢、不会惩戒而不实施惩戒。这就需要学校结合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对惩戒细则进行宣讲,使教师做到认识清楚,思想统一,行动到位,准确掌握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的尺度,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做到有标准,有依据,守住底线,不越红线。

二是把学习惩戒细则与优化学风校风相结合。对学生而言,学习惩戒细则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思、调整改正的过程。认真学习惩戒细则,就能够明白哪些行为表现是不被提倡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哪些是会受到惩罚的,从而警醒自己,矫正自我行为表现。对学校而言,将细则解读和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因而要通过班会课、朝会、升旗仪式、主题演讲、辩论赛、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惩戒细则的学习,以实现“预防大于实施”的效果。

三是把学习惩戒细则与促进家校共建相结合。就教育惩戒本身而言,家长的敏感程度相对较高,关切度也较高。落实教育惩戒,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理解与支持,家长群体的观念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为此,要把学习惩戒细则与家校共建结合起来,通过集中宣讲、微信公众号宣传、给家长写信、问卷调查等形式,把学校或班级制定的惩戒细则向家长宣讲到位,让家长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提升家校合作共建的融合度。

(三)实施反馈要落实三项工作

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涉及诸多因素,综合利用这些因素,形成合力推进细则的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升教育惩戒的实施能力。

一是建立实施和监督机构。为保证教育惩戒实施细则运行顺畅,学校可以根据情况成立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主管教育惩戒的执行,并直接负责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的实施。成立由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家长代表、法律顾问和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监督机构,监督惩戒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实施,纠正和叫停不当的惩戒措施,并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由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的申诉委员会或听证委员会,允许学生在认为教师的惩戒行为侵犯了自身合法权益时展开申诉、辩解以及权利救济。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成立教育惩戒管理和申诉机构,以确保在面对教师或学生方面的教育惩戒问题时能科学、公正地处理,维护教师和学生权益。

二是构建“多维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成长,惩戒教育的实施需要基于这一前提,构建“多维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家长需要站在教师的立场,理解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目的,不溺爱、包庇自己的孩子。教师需要基于对教育惩戒本真的正确理解,以爱为先,罚其当罚,张弛有度。媒体需要保持职业良知,不恶意炒作个别的不恰当教育惩戒事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教育主管部门需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不“甩锅”,不乱下结论。唯有如此,方能形成教育惩戒合力。

三是关注惩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实施教育惩戒时重视细节,可以有效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权益。如对特殊体质学生要特别关注,有些学生就不适宜采用“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这样的惩罚形式;如使用课后留校教导和辅导矫治时,最好有两名不同性别的教师在场,或者启用监控设备,这样可以起到相互监督和作证的作用;再如在对学生实施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时,要尽告知义务,教师可以先电话沟通,再以短信或微信进行确认,并保留信息证明自己履行了告知义务。

总之,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回归。制定和实施教育惩戒细则需要学校和教师坚守教育的情怀,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尺度和温度,同时也离不开家长、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唯有多方合力不断探索,教育惩戒才能落地生根,实现其应有之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莹.教师惩戒行为的发展: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J].教育学术月刊,2015(3):75-81.

[2]李人杰.教育惩戒:目标追求、理性依循与实现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0(31):18-21.

[3]王素云.合情合理合法:教育惩戒的三重要义[J].中小学管理,2021(1):45-4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EB/OL].[2021-0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12/t20201228_507882.html.

[5]檀传宝.奖其当奖,罚其当罚[J].人民教育,2005(12):11.

[6]郭娅玲,刘曾曾.惩之有则,以惩育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原则与要求[J].中国德育,2020(22):17-21.

责任编辑︱何 蕊

作者:谢发超

惩戒教育融合赏识教育论文 篇3: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

摘   要

教师惩戒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管理手段,中小学教师拥有惩戒权有其合理性、可行性及现实价值。法律视角下我国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存在诸多问题,即教师惩戒权概念不清、惩戒权行使缺乏依据、监督机制不完善、惩戒方式不明确且针对性不强。因此,须进行教育惩戒立法、完善教师惩戒规范、完善教师惩戒监督与救济机制、明确规定各种教师惩戒方式。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育惩戒  法律规范  监管机制

近些年来,随着法治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学界对教育惩戒立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家相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提出了一些有关教育惩戒权立法的提案。但在现实操作中关于建立教育惩戒权法律规范的工作迟迟未能落实,直到2017年出台的《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扭转了这种局面。该《办法》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小学校有权对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或适当惩戒”。因此,《办法》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教育惩戒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2019年,教育惩戒权首次在中央正式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明确指出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为教育惩戒权立法提供了政策支持。当前我国《教育法》仅对学校处分学生的权利进行了规定,但对教育惩戒问题未能进行详细规定,致使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法律依据不足。同样地,在现实实践操作中,因教育、管理行为缺乏法律授权,惩戒制度不清,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1]。因此,在未来的立法中,须合理规制教师教育惩戒权,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一、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依据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手段,教育惩戒是必要的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师惩戒权的存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从合理性,还是可行性来看,教师惩戒权的存在都是必不可少的。

1.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首先,回溯历史,无论中外都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普遍来讲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他们拥有惩戒学生的权力,且该权力较为严苛。其次,我国教育目的要求中小学教师拥有必要的惩戒权。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教书育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师拥有管理学生的权力,这样法律明确与教育目的的双重肯定,充分证实了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再次,国外教师惩戒权的实践经验及理论研究,为我国提供了许多优秀范例,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惩戒权进行的法律规定及具体的实施细节[2]。这些为我国教育惩戒权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参考依据。

2.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可行性支持

从当前的理论研究来看,许多学者对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立法问题持肯定态度。研究者王辉从理论视角对教育惩戒合理性的价值基础进行了论证,在教师惩戒权的研究中,注重对惩戒权的监督和对侵权救济制度的制定。申素平等从法治视角对教师惩戒问题进行研究,他们提出“我国教育立法不足,相关惩戒制度不规范,惩戒行为缺乏法律依据,致使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侵害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利”,因此须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的惩戒权。黄语东通过对教育惩戒问题的研究,提出应制定实施惩戒权的细则,做到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会出现随意惩戒或惩戒不当的情况。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学者们对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法律依据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其研究成果证实了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可行性。同时,为了有效确保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不仅要对教师惩戒权进行立法,还要为教师实施惩戒权制定相关监督和救济制度。由此可见,教师惩戒权的存在是合理的,且其立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3]。

3.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的现实价值

从立法视角来看,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是呼之欲出、民意所向的,其存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法治意义。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立法,是我国依法治国政策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是规范化建设学校管理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现有教育法律法规不足进行的补充。惩戒权立法会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有法可依,鼓励和支持教师有张有弛、积极大胆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使其会用、敢用、善用惩戒权,灵活巧妙地将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运用到学生管理之中,并根据具体的事实、时间行使教育惩戒权,做到符合教育规律、贴切教育目标、遵循法律依据,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惩戒警示学生的不规范行为。由此可见,在法治教育中虽然教师惩戒权的立法是一个小点,但却在整体上影响着教育系统内外的波动。当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地位时,社会将会用更加全面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惩戒教育,惩戒教育的实施将会走向科学化,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会更加顺畅[4]。

二、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

从法律视角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教育惩戒立法缺失,未能对“教师惩戒”或“惩戒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教师惩戒权概念不清;教师惩戒法律规范不具体,未能制定明确的教师惩戒标准、惩戒方式、实施程序及遵从原则等,教师惩戒权行使缺乏依据;教师惩戒监督机制不完善,学生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教师惩戒方式不清,缺乏针对性。

1.教育惩戒立法缺失,教师惩戒权概念不清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法治教育的不断追求,许多学者对教育惩戒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教育惩戒权做出了诸多界定与解释。从目前来看,较为统一的观点认为,惩戒权是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依法拥有对学生的违规或不合规范行为进行惩罚的权力,也是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从立法实践来看,现行的法律法规仅对教师的管教权进行了规定,但对“教师惩戒”或“惩戒权”等没有进行明确规定,仅依据教师拥有的教育权和相关法律条文来推断教师享有的惩戒权及其合法性,教师惩戒权界定不清、概念不明,當前仍没有相关法律对其进行明确规定。另外,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也没有系统明确的规定,仅是零散而又模糊地分布在教师与学生的相关法律中。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的现象,这样在现实需求与法律规定之间出现了矛盾。法律规定的缺失造成了两种状况的发生:一是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行为时很难区分惩戒和体罚之间的界限,导致经常出现教师涉法案件,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教师“不敢管”和“不想管”的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能及时管教和制止一些明显的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教师不作为现象突出[5]。

2.教师惩戒法律规范不具体,惩戒权行使缺乏依据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认可或制定的一些行为准则,用来具体规定相应的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有关教师惩戒的法律规范应该包括教师惩戒实施标准、方式、程序等细则性的内容。但从当前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来看,有关教师惩戒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具体。首先,从教师惩戒标准来看,我国法律还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师惩戒标准。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教师禁止使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管教,但对什么是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及其实施要求等在法律中没能作出明确的规定,致使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教师往往因难以把握尺度而出错。其次,从惩戒方式来看,我国现行法律对教师惩戒方式的规定比较少,且相对较为模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本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对其进行惩戒,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仅有批评教育和品行评定两种。如《教师法》指出,教师有“批评与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现象”和“评定学生品行与学业成绩”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见,法律法规中有关教师惩戒方式的规定相对偏少且较为模糊。再次,从实施程序来看,我国相关法律中很少涉及有关教师惩戒的事先通知、听证、申辩、监督、申诉等程序。虽然有些惩戒程序出现在相关法律中,但对具体如何实施却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最后,从实施原则来看,我国法律还没有对教师惩戒实施原则进行明确规定[6]。

3.教师惩戒监督机制不完善,学生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当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师惩戒监督机制,学生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现行教师惩戒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运行中问题相对较多,主要体现为制度不清和机构缺位。首先,从制度制定来看,当前我国现行相关法律中对有关教师惩戒监督制度缺乏明确的规定,已有的规定也相对模糊,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如《教师法》规定,教师若存在“侮辱学生、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等任意情形之一,由教育行政部门、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所在学校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其次,有相关法律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控告或者进行劝阻、制止”。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等监督教师惩戒行为的职责,但却未能明确具体的规定各主体实施监督的具体程序、方式、途径等。从机构设置来看,无论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其他教育机构,都没有设置专门监督教师惩戒的监督机构。最后,未能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更多依赖学生及家长单一主体来实现现实中对教师惩戒的监督[6]。

4.教师惩戒方式不清,其针对性不强

我国法律规定的学生纪律惩戒,从形式上来看存在较大差别,但从性质来看都属于名誉罚的范畴。名誉罚对重视荣誉的学生来说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对那些违反纪律不在乎荣誉的学生来说,基本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从已有经验来看,国外的学生惩戒和其他领域人员的惩戒都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如名誉罚、行为罚、财产罚、人身罚及资格罚等,而我国将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惩戒仅限制在名誉罚的范畴之中,这种限制不仅使惩戒手段过于单一且缺乏针对性,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惩戒,还不利于惩戒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即时性、针对性的惩戒,既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上课说闲话、做小动作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言语批评;对上课看课后读物、玩手机、看小说的学生,教师暂时没收其“违禁品”;对破坏学校公共财物、欺负弱小、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教师请家长到学校;等等。但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中小学教师不再敢使用这些惩戒手段了,他们担心自己的惩戒行为会触犯到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从而造成涉法案件的发生[7]。

三、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有效保障

法律视角下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教育惩戒立法、完善教师惩戒规范、完善教师惩戒监督与救济机制、明确规定各种教师惩戒方式。

1.教育惩戒立法,确保教师惩戒权的法律地位

要使教师拥有惩戒权,必须在立法上使其合法化,承认教师惩戒权的法律地位。在惩戒立法中,要坚持立法的目的性与规律性,进行“立法评估”和“实验立法”,做到科学立法。首先,要清楚教师享有惩戒权,如青岛市在地方立法中进行的尝试,地方立法要与上位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保持一致,领会上位法的精神内涵。其次,要明确惩戒权的适用情形、适用对象、行使主体、实施原则、惩戒种类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其适应情形极其复杂,如对不同学段、年龄的学生适用同一惩戒行为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将同样的惩戒行为适用于同一学段、不同地域的学生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实施原则来看,在国家立法层面上教育懲戒权主要以法律原则为主,这是法律的特点决定的,而惩戒权的具体行使由地方立法和部门规章来完成。最后,要明确教师教育惩戒的目的。惩戒的目的在于通过惩戒来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即最终的目的是教育,惩戒只是手段,在立法中要明确这一点。同时,在教育惩戒立法中要坚持目的性原则,合理行使惩戒权,防止惩戒权被滥用[8]。

2.完善教师惩戒规范,建立科学的惩戒标准

从法律规定来看,我国教师教育惩戒存在惩戒标准缺失、惩戒方式单一、惩戒边界不清等问题。首先,教师教育惩戒标准的缺失,容易造成惩戒缺乏底线,从而影响惩戒效果的落实。其次,惩戒方式的单一,使教师在行使惩戒行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再次,惩戒边界不清,导致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因此,要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惩戒规范,构建科学合理的惩戒标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是制定明确的惩戒标准,使惩戒的实施有标准可依。各职能部门根据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惩戒标准,如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的惩戒标准、教师行业的惩戒标准以及教师具体实施的惩戒标准,同时构建过度惩戒的处罚标准等。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惩戒方式,使教师在行使惩戒的过程中有更多惩戒方式来选择。惩戒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改善不良行为,进行自我反省。三是细化教师教育惩戒的实施程序。科学、合理、细化的程序是有效实施教育惩戒的重要保障。在实施惩戒之前,让学生陈述事件缘由,进行申辩,以防出现错误判断。在确定对学生进行惩戒后,还要考虑实施惩戒的时机、场合等,并根据失范行为的程度及学生特点等予以具体的惩戒[9]。

3.完善教师惩戒监督与救济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惩戒与体罚混淆不清的状况,而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在有力的监督之下进行。因此,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实施须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机制,对教师惩戒进行监督。学校可以组织由学生构建的学生监督会或建立专业的监督会,以缓解师生矛盾,解決教育纠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随时抽查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与学校教育惩戒情况,严惩一切越轨违规行为,处分相关涉事教师、领导等。二是构建完善的学生、家长监督机制。在教师实施惩戒时,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可以要求其他教师、学生或家长到现场进行监督,也允许监督者对惩戒标准、程序、细则等提出质疑或建议,整个惩戒过程公开公正透明。三是创建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舆论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情感、思想与观念,还制约着公共政策与国家权力的行使,在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社会舆论监作为一种隐蔽的、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监督着教师的行为。除此之外,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权利义务密切相关,为维护师生的正当权利,须创建行之有效的解决机制。一要建立学生权利救济机制。在教师行使惩戒权的过程中,对一些不当的行为可以根据给学生造成损害的程度来制定不同的救济渠道,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其健康成长。二要建立教师权利救济机制。在立法缺位、一些媒体过度宣传、自由观念盛行等因素的影响之下,许多教师不敢行使惩戒权,教师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须通过建立教师权利救济机制来解决教育纠纷,确保教师惩戒权的有效实施,维护教师合法权益[10]。

4.明确规定各种教师惩戒方式,提高其针对性

从法律视角来看,行使任何权力都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而清晰地界定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各种方式方法及其合法性条件。实施任何惩戒都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一是行为人必须有过错。对没有过错的学生进行惩罚,必然会丧失自然公正性与合理性。二是必须有明确的惩戒学生的事由,不能太笼统。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权利,以及不作为和不当作为所产生的后果。三是对学生的惩戒遵循比例原则,其轻重要合乎比例,即“小过小罚,大过大罚”,在具体实施惩戒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反应、年龄情况、违纪后的表现、造成不良后果的影响、初次违反还是多次违反等情况。四是遵循正当程序,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要以其正当程序为重要保障,实施程序不正当,必然导致结果不正当。因此,正当的程序是有效实施教育惩戒的基本前提,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时,必须要遵循正当的程序,尤其是严厉的惩戒,更要遵循严格的程序规定,因为严厉的惩戒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大。另外,因性质不同,各种不同类型的惩戒行使的合法性条件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清晰的界定。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做法,如英国对合法行使体罚权的条件进行了严格规定,如哪些类型的教师可以行使体罚权、行使体罚的场域、正当程序、体罚使用的工具以及体罚的限制与限度等。我国在教育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各种教师惩戒方式之后,还须对各种惩戒方式合法适用的条件进行规定[8]。

参考文献

[1] 任海涛.“教育惩戒”的概念界定[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7).

[2] 刘晓巍.论教师惩戒权是一种权力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

[3] 李朝恒,张红.我国教师惩戒权的立法新探——基于英美两国教师惩戒权管理新规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

[4] 杨丽君.教师惩戒权立法必要性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9(04).

[5] 邱康乐.教师惩戒权的法律困境与改进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04).

[6] 董新良,闫领楠.教师惩戒:合理性及其实现[J].教师发展研究,2019(11).

[7] 张俊友.教师惩戒权的缺失及完善——以公立中小学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1).

[8] 曹水清.教育惩戒合法性困境论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09).

[9] 杨德群,田领.法治中国视域下教师惩戒权立法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08).

[10] 任海涛.“教育惩戒”的性质及其法律体系构建——以《教育法》《教师法》为核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09).

[作者:宗宝璟(1984-),女,河南开封人,河南警察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作者:宗宝璟

上一篇:彩陶纹饰艺术性探究论文下一篇:德育思想理论价值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