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

2023-01-10

第一篇: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支撑工业绿色发展

宁梦良委员代表县政协科技组的发言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工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出,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如何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突破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在项目实施、资源集聚、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促进步。但整体而言,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产业结构低、小、散,优势主导产业总量不大,发展方式粗放,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意识和拼搏进取意识不强,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倒逼机制而被动实施技术改造,没有将技术改造作为企业的提升工程来抓。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涉及较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如我县大多数轻钙企业以生产非专用型普通钙为主,约占全县80%左右。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生产劳动环境差, -1-

环境污染大,与我国从日本、英国等进口的高档活性碳酸钙(价格约2500-5000元/吨)相比差距很大。一些生产企业每年虽有新项目、新产品,但真正形成产业化不多。

(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不够。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较少。“十一五”期间,我县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只有12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仅2项);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仍较少,在全省排位靠后。多数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得不充当县外企业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低。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强劲的增长点。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有限,技改项目总体投资偏小,很多项目重复建设,技术改造方向比较单一,产品升级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一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一般认为,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即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小于3%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据统计,2009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16%,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同时,受资产规模、效益指标和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普遍感到贷款难,致使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金。二是财政科技投入不足。据2010年统计,我县财政科技拨款为3993万元,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05%,排名在全省靠后。

(四)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优。一是企业技改资助比例偏低,资

助面窄。目前,我县企业技改资助比例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省级5%和国家10%的资助比例标准,且园区新建企业5年内不能享受技改贴息,技改资助力度有限。二是申报上级资金资助项目不少,但难度大。以2009年省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为例,明确规定欠发达和海岛地区项目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或直接投资额应在2000万元以上,且该批项目资金补助倾向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而我县所申报项目均不是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获得上级补助资金难度高。

(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要留住人才较难。如从企业看,需要大量懂业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各种人才,却难以招聘到,而从劳动力市场看,大量本地劳务人员却难以找到工作。二是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展技术攻关的依赖性大。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备,尤其是创新平台建设迫在眉睫。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我县工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路径。

(一)以实施创新项目为主线,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根据常山实际,以产业规划为导向,结合现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的需求,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改攻关项目。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要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技改项目为抓手,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和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二要培育和发展高新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申报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开展创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工作,把市级高新企业逐步培育成国家高新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新企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先导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产业在我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二)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引领主导产业创新率范。一是轴承产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建立轴承产品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对轴承行业进行改造,提高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轴承企业产值百亿,形成科技含量高、产品品种齐全、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轴承产业基地。二是化工产业。要倡导绿色化工发展理念,以改造提升与巩固整治为重点,以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精细选择效益好、污染少的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加大力度支持有发展前景、有绿色发展理念、有做大做强意愿的化工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工业水厂、集中供热、固废处置等化工园区基础保障设施,以发展来促进化工的结构调整,以发展来实现转型升级。三是钙产业。着力提高钙产品的档次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燃料节能、工艺改造和产品的创新。大力推广钢制立窑罗茨风机、多层多列筒式烘干机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四是纺织行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

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医卫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品。五是光伏电子产业,要大力提升半导体致冷片、LED灯、太阳能发电、热电材料、高密度覆铜板、单晶硅棒等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的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企业创新体系。一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鼓励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快公共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轴承、汽配等区域特色产业,建设面向行业的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合力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示范和推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要推进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县科技文献平台服务功能,扎实推动网上技术市场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拓展工业110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功能,为广大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四)以发展创业投资为保障,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一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根据择优扶强原则,适当提高技改贴息比例,突出技术进步,注重项目质量,实行差异化奖励政策。要设立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专项资金,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阶段即给予扶持,降低企业搞技术创新风险,增强企业信心。建议政府适时建立企业风险投资险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

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重组、相互持股或技术入股等方式投入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制,以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撑。三要激励企业自主投入。要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企业开展的技术研究与攻关、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新产品开发与工艺装备更新等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或贷款贴息,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以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着力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一要全面加强政策扶持。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用足用好各级推进科技创新的法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争取在我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采取果断措施,下大力气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发展的条件、环境,改变目前人才外流的不良趋势,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营造我县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任科员 界别:科技科协界

第二篇:河南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农业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围绕国家的战略部署,扎实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围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针对粮食生产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实施农业生产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研发能力。一是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投入财政资金2300万元,新启动实施了“超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玉米收获机械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4个重大科技专项,这些专项的实施将有力的助推河南省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已启动实施的“BNS型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培育及强优势组合的创制与示范”专项培育的杂交小麦“杂优一号”长势良好,有望较常规小麦品种亩增产10%以上,很可能会成为继杂交水稻之后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的我国又一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二是继续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科技部的部署,结合河南省特点,对“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项目区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并组织四个科研团队在河南省主要粮食产区开展协作攻关。年初以来,专家组先后组织10多次的观摩活动,指导各地小麦科研和生产。“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实施以来,连创黄淮海多项高产纪录,为实现全国粮食恢复性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树立起了粮食生产新典范。

第二,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经专家考核和评定,保留濮阳等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建汝南、社旗等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对园区建设改变支持方式,实行评优淘汰制,积极探索园区管理新机制,着力在园区内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新建“杂交小麦”、“ 种子加工”、“ 农业节水”等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省在农业领域已建成“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个,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辐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创新方法,结合各方面力量、要素多渠道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启动实施“粮食科技特派员”行动,创新农技推广模式。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技部实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结合河南省粮食科技工作实际,河南省决定设立并选派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方面的科技特派员。5月14日,召开了粮食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在粮食主产区的鹤壁、温县、许昌、太康、西平、方城等县市建立了7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80人,市、县(市)、乡级科技特派员1000人。“粮食科技特派员”行动创新践行专家包点入户、经费绩效支持、连片持久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机制,力争构建起新型、多元化粮食科技服务体系,使粮食科技普及率和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20%以上,以有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二是经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等三部门批准,正式启动了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成立了省委书记卢展工任组长,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邓凯,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李克和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任副组长的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的要求,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调研活动,以“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公益服务、市场运营”为基本思路,编制了《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方案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及粮食核心区建设,注重加强中原农村农业信息港、农村农业信息服务通道、农村农业信息资源库、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六项重点任务的建设,为下步开展具有河南特色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河南省将继续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大目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支撑工程,集成推广示范一批粮田地力培育提升的先进技术,每年选育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工程实施的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160万吨,小麦玉米亩增产20-40 公斤;新建3-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组建农业产业集群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建设,推进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大发展;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工程,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力争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30-40万人次;继续推进粮食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探索建立多元化粮食科技服务体系。

第三篇:关于我市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关于科技支撑我市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提纲

市政协

一、 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

1、理念提升,促进科技创新环境优化

(1)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促进扶持农业科研工作和加强农技推广的政策情况;

(2)各有关部门和县市结合地域实际,研究制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情况;

(3)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情况;

(4)科技宣传与培训采取的多种形式情况。

2、科技提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2)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情况;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情况。

3、产业提升,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情况;

(2)提升特色产业优势情况;

(3)积极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情况。

4、设施提升,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及标准农田提升工程项目,改良

1农田地力情况;

(2)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发展设施农业情况;

(3)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促进农机化情况;

(4)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情况。

5、服务提升,创新服务机制

(1)以农民信箱为主要载体,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

(2)以作业服务为主要手段,构建专业服务平台情况;

6、管理提升,保障农业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情况;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3)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情况。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实施科技创新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2、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3、科技要素资源的整合与培养优秀人才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4、抓好当前工作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三、对我市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1、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保障,推进科技发展方面。

(1)明确工作重点;

(2)争取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建设;

(3)科学管理,依法行政。

2、转变服务方式,提升队伍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方面。

(1)加强农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

(2)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合作社;

(3)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3、转变生产方式,突出科技创新,全面放大农业比较效益方面。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培育;

(2)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3)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4、转变工作机制,调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一支懂政策、有技术、会管理、善服务、廉洁高效团结的干部队伍;

(3)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对科研和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5、转变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政策、投入、环境对科技的推动作用方面。

(1)强化政策保障。

(2)强化投入保障。

(3)强化社会环境保障。

6、转变组织方式,在科技项目、科技合作等取得新突破方面。

(1)做好科技项目的引进、审批和储备的工作;

(2)做好科技对外合作的工作;

(3)做好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的工作;

(4)做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

第四篇: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汉源”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以高新技术助推产业提质增效,难中求进,跨越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创新步伐,本文试图在总结已收获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已收获初步成果。

一是引进优质科教资源,搭建产学研联盟,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迈出大步伐,县校(院)合作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已合作开展科研、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十余个,各项目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中的一些项目,由于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将彻底解决单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2011年12月,县委、政府与四川农科院签订县院合作协议书,展开全面合作,今年启动实施汉源梨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新品种产量潜力鉴定基地建设,有机优质功能性高档大米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甜樱桃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花椒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示范项目五个,投资规模达185万元。

2012年6月,县委、政府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卫生局、 。

高山的有机蔬菜基地1000亩,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转换认证”。

当前,县委、政府正在制订《汉源县农村技术能人服务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县范围选取100名“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全县特别是下半县的农业特色产业。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农村技术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全县特别是下半县产业规模,推动产业总体布局平衡。

三是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汉源特色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县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向省、市科技部门和科协系统争取项目支持, 2012年共组织完成科研项目申报19个,获批12个,获得各类支持资金131万元;全年科研课题成果达到11项,其中有3项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申请并获批专利3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较2011年增长了113%;完成汉源县首例技术交易网上登记。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全县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还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县内河谷坝区沿108线及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好,基本达到了应种尽种,而受地理气候的制约,东南部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个别高山乡镇基本上就没有特色产业,农民还停留在种玉米、洋玉、红薯等传统作物上,只能维持生计。就是在发展较好的地方,由于种植效益的差异,各产业往往此消彼涨,呈不稳定状态,甚至出现了产业之间争土地的情况(如大樱桃产业和花椒产业争地的情况就比较突出)。

二是产品品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县水果生产进入了四川省二十强县,但以种植于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金花梨为主的梨产业,由于在大面积栽培中,未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果品品质下降严重,连汉源人都甚少消费,售价从当年每公斤3—4元一路跌到当前的1—1.5元,收益不理想,品质急待提升。

三是产业品牌急需培育。当前,我县虽有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却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各特色产业生产和销售分散性比较大,价格往往操控在收购商手中,农户很难获取品牌效益,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产业的生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是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肩负着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目前,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经济实力弱,赢利能力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不具备核心竟争力,对产业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五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还不健全。本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和在落实国家、省、市鼓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方面措施还不到位,特别是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利用优质科教资源,深化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我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基础已初步形成,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优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向企业流动,带动企业掌控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着重挖掘、认定和培育本地优良品种资源,引进优良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我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提供依据,还需要根据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帮助中、高海拔区域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助推我县产业均衡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县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按1:0.5比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当前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200万元,我县应按50—100万元设立,以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先期培育,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进行扶持;

应设立专利实施资助资金,用于企业专利申请的资助,以及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扶持,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我县实施转化,促进我县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及产业化。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培育和维护自主品牌。首先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机制

摘 要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各国加快了农业国际化的步伐,研究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强国富国之路。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产业化发展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实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受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科技推广服务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民对新农业技术采用热情不高、生产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等诸多问题。分析产业化发展的科技需求,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科技问题,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服务推广平台,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率,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科技推广中注重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 科技需求; 现实意义; 科技支撑力

一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尚不健全。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存在明显差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流动困难,阻碍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也使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难以实现,这些均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政府职能改革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颇的问题。

3.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粮食、肉禽、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等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短。

4.法律和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规范人和组织的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相应的秩序。但是,我国当前存在着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别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法律的规范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同样,还要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信用文化。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利条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巨大成效,明确提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已经迎来了新的难得机遇,未来几年的发展环境将非常良好。 1.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这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因而,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1)各地、各部门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发展思路,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及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2)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特别是对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等流通设施项目,以及与农户建立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等,进行了重点扶持和优先扶持。税收部门对于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采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措施。(3)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财政、税收、信贷等部门继续出台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手段除原有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外,还采用投资参股经营、有偿无偿结合、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多元化扶持方式。此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

2.外资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自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投入也呈现明显的增加态势。不仅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投向“三农”领域,而且还用很多跨国公司也大举进入农业领域,参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外资在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消除农村贫困等方面均已发挥了显著作用。

3.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发展。为达到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合理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产品优势布局的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激活了农村区域经济,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由于经营规模小、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和颁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趋势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1.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大大提高,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形成。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的加大,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将快速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附加值明显提高。在玉米加工制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内将率先出现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随着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中将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

2.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大大提升,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迅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力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不同行业产业化水平不均衡的局面继续存在,外资在龙头企业中的比例将呈扩大趋势。由于不同的农产品自身特性及加工业条件、要求不同,农户、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选择方面也有不同。畜牧业、园艺产品等领域产业化经营水平将继续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基地联结更加紧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和加工业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二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生概念,它是伴随着国内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要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农业产业化”的说法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是人们从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产业目标, 在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区域农业在地区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经营为途径,以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柱,以产业立体化、土地集约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引进、劳动力改造、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形成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利益联盟,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

(二) 农业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1.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2.农业产业化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3.农业产业化面向市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风向标”,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基本要求是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适时合理调整生产时序,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议价能力,稳定农民收益。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各种物资、服务、技术能够通过市场渠道进行顺畅流通,市场能够对大宗采购和销售提供适宜的市场容量,从而规避农业生产所具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4.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农业单一的产业结构,将多种产业形态与农业相融合,构成农业产业联合体。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可调整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可营造良好的大地景观,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绝佳的景观背景。农业产业化涵盖的手工业、制造业和高科技农业,可开发为乡村旅游产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企业、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等可开发为旅游景点。

5.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规模产业集聚。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农业产业化可为乡村旅游提供产业基础和景观背景,有些农业项目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乡村旅游可提升地区知名度,促使乡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有利于乡村地区旅游企业提高企业经营规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流动;有利于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提高特色产业边际效益,提高农业、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三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需求

(一)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次农业科技的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飞跃。如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新品种的成功育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科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 农业科技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立足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用科技手段则能有效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等解决这一难题,突破性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保证。

由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的发展与综合利用,将使农业产业化得到全过程武装.通过调整技术路线,创造生态农业新模式,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就能得以发展,以有效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生态持续与社会持续发展. (四)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一) 聚集力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

要实现农业科技研究的大专院校,专业科研单位及各类科技协会,中心,合作组织的联合,建立产学研体系;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全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法人和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法人和农民的市场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要对乡镇科技人员实行五定办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大新品种研发,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

(二) 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元化结合的科技投入机制

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新增的财政投入要用于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投入结构,用于围绕产业链而组织的科技攻关,增加经济作物,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研究.要制定政策,完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民间组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要引导企业引进和应用科技成果,与科研单位共同开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

(三) 理顺成果转化方式与机制,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运用

要根据农业,农村的特点,根据比较效益,优质效益,特色效益,规模效益,节约效益,增值效益的原则,由政府牵头,把产学研企和农民专合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将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网络

结 论

总之,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服务推广平台,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率,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科技推广中注重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吕健丞; 构建区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 [J]; 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

[2] 宋磊;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性思考 [J]; 农业科技管理; 2005年 [3] 李哲敏,潘月红; 国外农业科研、投入体制和机制研究 [J]; 科技与管理;2005年

[4] 蒋雯; 探寻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J]; 发展; 2007年

上一篇:科技局党支部典型事迹下一篇:开间干洗店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