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产业支撑作用

2022-08-18

第一篇:科技的产业支撑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机制

摘 要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各国加快了农业国际化的步伐,研究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强国富国之路。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产业化发展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实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受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科技推广服务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民对新农业技术采用热情不高、生产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等诸多问题。分析产业化发展的科技需求,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科技问题,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服务推广平台,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率,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科技推广中注重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 科技需求; 现实意义; 科技支撑力

一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尚不健全。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存在明显差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流动困难,阻碍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也使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难以实现,这些均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政府职能改革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颇的问题。

3.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粮食、肉禽、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等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短。

4.法律和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规范人和组织的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相应的秩序。但是,我国当前存在着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别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法律的规范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同样,还要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信用文化。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利条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巨大成效,明确提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已经迎来了新的难得机遇,未来几年的发展环境将非常良好。 1.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这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因而,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1)各地、各部门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发展思路,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及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2)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特别是对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等流通设施项目,以及与农户建立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等,进行了重点扶持和优先扶持。税收部门对于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采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措施。(3)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财政、税收、信贷等部门继续出台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手段除原有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外,还采用投资参股经营、有偿无偿结合、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多元化扶持方式。此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

2.外资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自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投入也呈现明显的增加态势。不仅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投向“三农”领域,而且还用很多跨国公司也大举进入农业领域,参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外资在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消除农村贫困等方面均已发挥了显著作用。

3.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发展。为达到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合理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产品优势布局的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激活了农村区域经济,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由于经营规模小、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和颁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趋势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1.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大大提高,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形成。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的加大,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将快速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附加值明显提高。在玉米加工制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内将率先出现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随着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中将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

2.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大大提升,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迅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力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不同行业产业化水平不均衡的局面继续存在,外资在龙头企业中的比例将呈扩大趋势。由于不同的农产品自身特性及加工业条件、要求不同,农户、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选择方面也有不同。畜牧业、园艺产品等领域产业化经营水平将继续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基地联结更加紧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和加工业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二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生概念,它是伴随着国内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要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农业产业化”的说法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是人们从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产业目标, 在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区域农业在地区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经营为途径,以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柱,以产业立体化、土地集约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引进、劳动力改造、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形成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利益联盟,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

(二) 农业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1.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2.农业产业化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3.农业产业化面向市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风向标”,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基本要求是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适时合理调整生产时序,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议价能力,稳定农民收益。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各种物资、服务、技术能够通过市场渠道进行顺畅流通,市场能够对大宗采购和销售提供适宜的市场容量,从而规避农业生产所具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4.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农业单一的产业结构,将多种产业形态与农业相融合,构成农业产业联合体。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可调整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可营造良好的大地景观,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绝佳的景观背景。农业产业化涵盖的手工业、制造业和高科技农业,可开发为乡村旅游产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企业、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等可开发为旅游景点。

5.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规模产业集聚。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农业产业化可为乡村旅游提供产业基础和景观背景,有些农业项目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乡村旅游可提升地区知名度,促使乡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有利于乡村地区旅游企业提高企业经营规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流动;有利于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提高特色产业边际效益,提高农业、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三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需求

(一)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次农业科技的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飞跃。如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新品种的成功育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科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 农业科技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立足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用科技手段则能有效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等解决这一难题,突破性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保证。

由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的发展与综合利用,将使农业产业化得到全过程武装.通过调整技术路线,创造生态农业新模式,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就能得以发展,以有效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生态持续与社会持续发展. (四)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一) 聚集力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

要实现农业科技研究的大专院校,专业科研单位及各类科技协会,中心,合作组织的联合,建立产学研体系;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全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法人和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法人和农民的市场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要对乡镇科技人员实行五定办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大新品种研发,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

(二) 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元化结合的科技投入机制

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新增的财政投入要用于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投入结构,用于围绕产业链而组织的科技攻关,增加经济作物,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研究.要制定政策,完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民间组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要引导企业引进和应用科技成果,与科研单位共同开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

(三) 理顺成果转化方式与机制,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运用

要根据农业,农村的特点,根据比较效益,优质效益,特色效益,规模效益,节约效益,增值效益的原则,由政府牵头,把产学研企和农民专合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将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网络

结 论

总之,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服务推广平台,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率,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科技推广中注重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吕健丞; 构建区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 [J]; 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

[2] 宋磊;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性思考 [J]; 农业科技管理; 2005年 [3] 李哲敏,潘月红; 国外农业科研、投入体制和机制研究 [J]; 科技与管理;2005年

[4] 蒋雯; 探寻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J]; 发展; 2007年

第二篇: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携手应对金融危机 动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

山西省科技厅厅长 廉毅敏

(2009年9月29日)

尊敬的张平副省长、刘滇生副主席,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今天,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科协在这里共同召开山西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派出动员会议。刚才,张平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紧迫性、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科技帮扶中小企业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今年3月24日,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动

1 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并于3月26日联合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提出了要求,做出了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服务企业的行动中。所以,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大学、科研院所挺身而出,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主动积极地帮扶中小企业,携手应对危机,共克时艰,是我们大家的光荣任务。广大科技人员要发挥爱国奉献、不畏艰险、务实创新、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坚决响应和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带着技术和成果,带着知识和经验,带着满腔热情和奉献之心,深入基层,面向市场,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二是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当前我省广大企业的现实需求。

只有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才更能显示科技工作的力量。我省的中小企业普遍科技力量较弱,缺少技术创新能力,渴求新技术、新产品。在当前的形势下,一个新技术、一个新产品被中小企业接受应用,就很可能会开辟一个新市场新发展空间。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更使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科研困难,努力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

2 度,使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得到明显提升,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全省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战略选择。

高校、科研院所具有技术、人才、科研成果上的优势,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难题;而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应变迅速、效率高的特点,适合作为新技术试验和新产品开发的载体,科技帮扶企业是一件有利双方、实现双赢的好事。高校、科研院所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拓展自身业务领域、锻炼研发和服务队伍,而且对培养创新团队、提高能力、促进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落到实处

第一,明确我省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目标、进度和主要任务。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解决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科协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并收到初步成效。3月份,科技部等七部委召开视频会议后,我们四个厅局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学习、传达和贯彻; 4月份,

3 经四厅局研究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施意见》(晋科政发[2009]49号),《意见》确定了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深入开展攻关研究,不断提升企业,特别是急需科技人才的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一批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进一步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意见》还确定了今年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主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一工程”:即2009年选派10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我省100家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科技服务。《意见》发出后,得到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热烈响应,为使企业和科技人员更好的进行双向选择,6月12日,科技厅等四部门又召开了“2009年企业特派员对接会”,为企业和科技人员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沟通和交流,进行双向选择,得到了科技人员和企业的好评,科技部主办的《科技日报》对此以“科技鹊桥会火热进行中”为题进行了长篇专题报道;7月份,在广大科技人员申请,所属单位推荐,四厅局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选派赵永祥等90位同志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晋科政发[2009]91号)。这些企业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

4 以及山西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此外,还有部分省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与我省的中小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加入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行列。到目前,所有的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都已经取得了联系,签订了协议,有的已经展开了服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们今天隆重召开了全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派出会议,可以讲,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出征会、动员会,也是一次鼓劲会、誓师会。

第二,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鲜明导向。

目前,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导向,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我们非常支持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同时还要帮助企业引进海外人才,打造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对这次派出的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我们的要求和希望是:到今年年底,每人至少帮助企业解决一项技术难题或开发一项新产品,到明年这个时候,每人能与所服务的企业至少联合申请一项专利技术,每人创造百万元的销售收入。我们的整体希望是:这支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经过一年的服务,帮助企业新申请100项以上专利,新创造1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我们要通过这次行动,培育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依靠科技创新谋

5 发展的道路。

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战略要求,也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通过利益机制整合各种科技资源。通过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的主体,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决定攻关的方向和重点,由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直接实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建立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世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潮流看,由企业独立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成为普遍趋势和有效途径。当前制约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目标导向不一致,合作动力不足。所以,我们要以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为载体,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长期战略合作,探索建立成果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开展协同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联合培养人才。要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形成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优化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形成企业提出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施,促使高等院校、

6 科研院所进一步完善自身改革、发展和定位,实现在创新、再创业、再发展。

第四,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打造一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打胜仗的科技人员队伍。企业科技特派员要结合国家和企业的需求, 遵循“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特派员要带技术和成果到企业去,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二是帮助企业技术研发。服务企业特派员要积极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三是改善企业科研管理水平。企业特派员要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四是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问题。企业特派员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开拓投融资和市场渠道,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最终真正实现研发人才队伍在企业,研发机构在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来源在企业,研发成果出自企业,这是我们开展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践基础和真正目的。

三、加强组织协调,为“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7 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密切合作,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第一,精心组织,协同配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新生事物,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省科协等四部门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密切合作,做好方案的落实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第二,上下联动,合力推进。要高度重视各市县在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沟通协商和分类指导。我们希望各市县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和支持企业工作中,能创造出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充分发挥各市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要注意总结各地经验,选择有基础,把有特色的市县作为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今后二到三年中,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带动下,集中力量抓好三个一批:即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格局;建立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加大支持,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支撑和服务系统;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集成资源,加大支持。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创新投入方式,优化科技计划的投入结构,支持

8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任务;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存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支持创新型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发挥政府资金的放大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和形成新兴产业与战略性产业提供有效支持。

同志们,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积极应对危机挑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希望入选科技特派员的科技人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到企业和基层去施展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实现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谢谢大家!

第三篇:关于加快科技改革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意见

关于加快科技改革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

支撑引领作用的意见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关于加快科技改革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意见 (2012年2月10日)

2012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做好“十二五”科技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全面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加快科技改革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正在深度调整,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引领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要求十分迫切,全社会对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加期待。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总体科技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体制机制还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要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科技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切实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1.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充分发挥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重大专项实施,加速专项成果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突出战略任务的系统性和集成性,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重大战略性产品,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完善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机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政府协调指导,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重视绩效管理,加强监督评估和资金使用监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充实重大专项。

2.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着力突破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组织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和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围绕创新链跨领域跨计划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加快形成重大产品和技术系统。整体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发挥核心载体作用,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选择技术路线。切实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孵化高成长初创企业的独特优势,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优秀管理团队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技术和人才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3.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和全民科技行动,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应用。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

4.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注重研究基地、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科学家培养,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要加强对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支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科学发现能力。

深入开展战略高技术发展前瞻性研究,准确研判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项目,提高前沿技术突破能力,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5.着力促进科技惠及民生。围绕关系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问题,扎实推进全民健康、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村镇建设等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民生科技示范项目。加快培育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推进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创新医疗器械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行动。深入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加强社会管理领域信息化技术研发,以信息化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

6.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城乡统筹。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强“一城两区百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涉农创新基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7.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面向需求、系统推进、促进融合、加强创新的思路,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支撑能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加强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丰富文化科技产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三、抓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8.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完善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面向行业、区域和企业创新发展,整合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综合运用政策、计划、基地、人才等措施,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积极性,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大企业参与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决策咨询的力度,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要由企业牵头承担。引导企业开展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工作,加强评估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扩大试点范围。

9.深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坚持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方向,增强持续创新和行业服务能力,依托转制院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深化社会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以增强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为目标,强化功能定位,优化改革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科研机构设置管理办法,建立综合绩效评价制度,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各类新型科研机构发展。

10.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部省会商机制作用,集成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协同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促进形成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工作重大问题会商机制,加强与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的工作会商,加强工作沟通和协调。切实增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部际合作,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与相关行业计划的有效衔接,集成资源推动行业和领域科技进步。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共建研发基地的支持力度,促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创业投资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方面协同配合,推动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11.深化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跨计划配置资源,促进各类科技计划的有机衔接。完善科技需求征集和项目形成机制,加快建设项目储备库。建设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行网络申报和视频评审,完善评审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过程管理,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实施项目专员制,加强项目中期评估、验收和档案管理,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开展科技项目标准化评价试点。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落实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和绩效支出政策,完善预算评估和调整程序,探索建立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2.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分类指导、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优化评价办法,简化评价程序,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促进各类科研活动主体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引导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体系,着力提高奖励质量,适当精简奖励数量,根据奖项特点改进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加大对优秀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的奖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强化质量和品牌导向。

13.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结合的新机制。创新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合作,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发挥科技专家在银行信贷评审中的独特作用,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科技保险,积极支持地方发展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四、大力加强科技发展的能力和环境建设

14.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以用为本和需求导向,把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与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机结合,注重在重大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促进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不断涌现,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后续支持和跟踪服务。深入落实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措施,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励科技人员在服务国家目标中实现个人价值。

15.加强科技条件建设和开放共享。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综合实验服务基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要围绕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重大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不断增强支撑服务能力。加强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推进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示范。促进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技资源汇交,加强平台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以开放服务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16.增强基层科技发展和服务能力。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合力推动基层科技发展。国家相关科技计划要加大对基层科技工作的倾斜支持,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及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要聚焦地方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基层转移转化。加强科技援疆援藏工作,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依靠科技加快发展。发挥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基层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加强科技管理干部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素质能力。基层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职能,增强科技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

17.扩大对外科技合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自主创新。以全球视野搭建合作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全球重大科技问题的合作研究,加强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提高国际影响力。研究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在华外资研发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与相关科技计划的有机结合,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布局,提升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18.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落实力度,建立重点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和发布机制。深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让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中关村、东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总结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科技人员创业等政策,逐步加大政策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对外转让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推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制定工作。

19.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营造学术民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和科学伦理教育,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查办机制。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办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示范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提高科技舆论引导能力,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唱响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旋律,为科技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20.认真做好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工作。党的十八大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做好迎接大会召开的各项工作,把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总结十七大以来科技工作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喜迎十八大的浓厚氛围。大会召开后,要迅速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深刻领会十八大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1.立足本职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中心任务创先进、立足本职岗位争优秀,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积极构建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完善学习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目标管理,加强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工会、青年、妇女等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22.建设高素质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大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完善重大专题调研制度,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德为先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复合型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和职业化科技驻外干部队伍建设。

23.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完成《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各项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高度重视信访举报工作,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扎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国科技网)

第四篇: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大连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措施》。

1. 组织10个重大专项科技攻关,培育高技术战略产业。重点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光电子技术及产品、新能源、生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和集成电路、高附加值绿色材料、海洋资源等10个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的重大自主创新专项,启动风电、轴承等8个技术创新联盟,组建数控、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培育战略产业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先安排部署对“扩内需、保增长”有直接作用、具备较好基础、可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研发项目。培育一批战略高技术创新集群,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共性技术,为支柱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2. 实施千名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等七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针对大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遵循“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组织千名科技人员、百个科技创新团队主动服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切实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与产业化步伐;积极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升持续创新能力;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为企业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3. 启动大学生科技创业计划,营造创新孵化良好生态。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网络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毕业生科技创业提供场地、资金、信息和政策等全方位服务;选择8—10所在连高校进行科技创新创业试点,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创新孵化体系,加快建设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聚焦节能与新能源领域引进重点项目10项、研发机构5个,科技产业孵化基地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孵化科技企业1800家以上。搭建科技融资平台,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3—5家海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入连;建立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标准等10个基础条件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融资和资源共享服务。

4. 组织1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实施1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加快推广能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成果和共性技术,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网络,面向企业建立市、区两级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确立市级重点服务单位100家、区(市)县重点服务单位1000家。开展国有企业专利考核试点,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成立大连市专利技术网上交易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力度,组织10家专利中介机构与5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专利维权协议。

5. 启动百佳创新企业示范工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选择100家企业开展创新企业示范工程试点,制定企业创新成长路线图计划,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支持方式,在创新链条的各环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带动大连市企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走技术创新发展道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推进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快速成长,争取用三年时间,培育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竞争力强、知识产权制度健全、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200家,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5家,5—10亿元企业10家,1—5亿元企业30家。

6. 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以金州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加快农业科技风险示范园建设,引进5家产业研发机构;针对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向涉农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派遣6支科技特派组,建立4—6所农村科技培训中心。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贯彻落实全民健康科技行动,依托大连市骨干医院在3—5个乡镇开展远程数字医疗系统试点。实施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和“十城万盏”LED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建设;开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培育10家重点节能环保科技企业。

7. 开展海外企业与核心专利并购,推进开放式创新。根据大连市战略产业发展需求,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5—8家,吸引外资研发、设计、工程服务和创业投资机构等入驻;建设海外企业并购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业投资平台和转移创新基地,重点将并购来连企业向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等创新基地转移。结合大连市新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进国际创新团队10个。在继续推进大连市科技创新美国培训基地基础上,新建1—2个国际科技培训基地。推进重点企业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新增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立5—8个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8. 制定落实自主创新配套政策,完善自主创新良好环境。抓紧制定完善《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配套实施细则,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已出台35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规范化管理,使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兑现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关于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研发机构引进等鼓励政策,推进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五篇:广西关于科技支撑环境倒逼机制下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方案

广西关于科技支撑环境倒逼机制下

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方案

自治区科技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环境倒逼机制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我区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9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广西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依据,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工程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强化科技基础,着力发展环保科技,为我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制约我区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保护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到2015年,研发一

1 批先进适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研发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一批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通过科技攻关和创新载体建设,使得科技支撑我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金属尾矿资源高效利用和安全处置研究与示范。

1. 金属尾矿资源和尾矿库稳定性调查研究和评价。对全区金属尾矿库资源进行调查,查清自治区内主要金属尾矿不同时期的入选矿石成分、选矿工艺、回收率,尾矿的排放、堆存、管理及尾矿库区周边环境(包括地质环境)和金属尾矿库的安全稳定性,分析尾矿中有价元素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大宗非金属矿物的种类、含量、粒度与嵌布关系。建立金属尾矿综合利用数据库,为金属尾矿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划分出自治区内金属尾矿库安全稳定性等级和相应的措施,为开展金属尾矿库原位修复提供依据。

2. 尾矿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对自治区内典型危险尾矿库开展尾矿库边坡、库底和坝基的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并进行技术示范,稳定修复的尾矿库边部,确保库底不泄露和坝基稳定,成为安全性好的尾矿库。

3. 尾矿渣有价金属高效提取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多种有价元素梯级回收技术及在过程中污染物减排节能的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浓缩和提炼技术,解决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和

2 锰矿尾矿有价元素难分离和难工程化的技术难题,并进行1-2套工程示范,使冶炼成本较传统技术下降20%,能耗下降30%。

4. 大宗尾矿渣无害化处理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低成本、尾矿渣高浓度大泵量井下输送、无二次污染充填关键技术,结合金属矿山多为地采、采空区多并有较大储存空间的实际特点,为大宗尾矿渣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支撑;研发非金属矿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高效利用大宗尾矿渣。

5. 尾矿库重金属污染阻隔净化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以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扩散为主要目标的重金属稳定化和钝化联合修复技术与示范;针对矿区周边的中轻度污染耕地土壤,重点研究以防止重金属进入食物链为主要目标的重金属去除和阻隔化联合修复技术与示范;解决自治区内一些尾矿库处于岩溶区和防渗措施达不到要求,尾矿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尾矿库周边水体和生态环境,获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6. 金属矿尾矿膏体堆存处置与重金属污染联合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开发绿色高效金属矿区尾矿膏体快速固化剂和重金属固定剂,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矿山日处理量、膏体的特性、地形、气候条件、处理场地的距离、处理场地的面积以及投资和维修方面等因素, 研究尾矿膏体输送与堆存工艺。研究水力旋流脱水和浓密脱水过程中的溢流控制与回用,以及尾矿在堆存过程中的重金属固化技术,实现矿区生态系统快速恢复。

7. 尾矿库灾害远程监控装备和灾害预测技术研究。研究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尾矿库灾害远程监控系统,解决尾矿库地质灾害常规监测设备远程数据传输与纠错技术,常规监测设备耦联远程监控系统组建及其稳定性技术,尾矿库远程监控数据适时处理技术等。研究在远程监控系统基础数据上建立灾害预测与预警技术,解决尾矿库灾害数据预测理论与应用,尾矿库灾害灾变的安全判据与可靠度评价,尾矿库地质灾害前兆预报与安全预警技术。

(二)开展高能耗行业节能、绿色技术研发和示范。

1. 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研发。围绕石化、有色金属、冶金、建材、电力、制糖、淀粉等高耗能行业,加快节能技术和设备研发,突破流程工艺绿色化技术,重点开发特高压输变电、电机节能、余热废弃物回收和能源梯级利用、光伏电池及组件、节能工业锅炉、LED半导体照明光电子产品等相关技术。

2. 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与示范。研究和制定适合广西气候特征的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标准,推动环保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型建材的研发;加快建筑可再生新能源利用技术,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三)开展重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1. 铝等金属矿产资源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构建。重点开展铝产品技术研发,铝合金新材料研究与新产品开发,铝合金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氧化铝新型陶瓷产品及超细粉体材料研发,铝工业生产和节能关键技术研发,铝的循环利用、赤泥资源化利用及三水铝土矿研发,

4 解决制约广西铝资源开发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2. 完善非金属生产行业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相关研究。重点开展糖料甘蔗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制糖生产过程控制与信息化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制糖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及集成,甘蔗资源综合利用及糖品深加工研发与产业化,甘蔗糖能、糖酒联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糖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研究水泥建材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研究废弃混凝土循环利用,有效地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提高耐久性,系统解决混凝土中减排节材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木薯淀粉及木薯酒精生产废渣循环利用技术研发。

(四)开展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

1. 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展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技术研究。减少由于随意堆放有害物质渗漏等问题的发生,重点针对广西废弃物资源成分复杂、低活性、难处理的特点,进行废弃物的烘干、除害、均化、活化等预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

2.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共性关键技术、余热废弃物回收相关技术研究;加强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再生利用、无害化及稳定化处理、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化学品与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支撑技术和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外来入侵植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积极推广外来入侵植物生产沼气发电及有机肥等技术研究。

(五)加强北部湾、西江流域及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1. 北部湾沿海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北部湾沿海生态林防护,红树林生态保护与生态养殖、构建红树林等资源基础数据库。加强赤藻等海洋环境问题治理技术的研究,推进近海海洋环境自动检测体系、预警预报体系和标准的研究制订。加强近海海洋环境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

2. 西江流域及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开展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林业碳汇和湿地生态、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等研究。开展大石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抗旱综合技术,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以及“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

(六)开展江河水环境污染防治及监控技术研究。

1. 江河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监测及预警技术研究。通过对广西主要江河水质水量、供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现状分布情况的调查与评价,摸清主要江河水资源质量特点、供水水源地、污染源的分布状况以及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建立江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水污染预测、预警技术体系,为有关部门处理水污染事故提供相关预警信息和处理方案。

2. 河流突发污染物的紧急处理响应技术体系研究。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和I类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以及污染处理技术研究,建立江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理相应技术体系。

3. 岩溶地区地下河水质环境安全保护研究。研究岩溶区地下河水文情势变化及与地表水体的相互影响,加强地下河水质受污染胁迫的环境要素研究,提出地下河水质安全生态环境评估体系,杜绝地下河水质受环境污染隐患影响的对策,开展地下河水质污染防治和监控技术攻关研究。

(七)加强农村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管理、控制和修复技术研究。

加强农村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管理、控制和修复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农村土壤污染物来源、发生机理、污染特征,以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和管理方法;研究农村土壤污染物的归宿与迁移,研究开发农村废弃物的安全处置技术与设备,研究基于生物与工程措施的农村土壤污染与水土流失防控技术体系。

(八)加强研发平台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1. 强化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或联合高校院所、社会力量建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示范基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开展节能降耗、减污减排、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利用等技术攻关,为我区产业升级改造提供科技支撑。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国家“千人计划”及自治区“十百千人才计划”、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等重大人才计划的实施,把培养、引进环境保护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加强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为我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科技支撑环境倒逼机制下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科技在环境倒逼机制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形成有利于环保科研工作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格局。

(二)切实加大对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科技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科技投入,加强对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科学研究开发的支持,有关科技计划要进一步加强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力度,切实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种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及民间资本支持环保科技产业,把发展环保科技产业作为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重点,对环保科技产业化开发、成果转化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环保科技发展领域的科技信贷投入,逐步建立财政引导、企业为主、民间投入等多元化环保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三)切实推进环保科技交流、合作和转化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环保科技工作作为对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推进和深化环境修复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的科技合作。注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泛北部湾、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科技合作,创

8 新合作模式,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各类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的转化应用。

(四)切实营造有利于环保科技发展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环保科技工作进展与成效,引导民众关注、支持并积极参与环保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有利于环保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院校、科研机构、群团组织等,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科普讲座、展览宣传、成果推广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环保科技普及宣传,提升公众对环保科技认知水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惠与便利,提高全民生态伦理道德,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日常生产生活中。

上一篇:控规的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开放互动的世界练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