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支撑项目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时代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在科技与经济需要融合的过程中,科技社团需要通过发挥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作用,推动科技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现实中科技社团的重要平台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组织结构松散、在社会活动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组织运行空壳化、缺乏凝聚力和引领力,科技中介建设滞后、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依托科技支撑项目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依托科技支撑项目论文 篇1:

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构建探讨

摘要 简要论述了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功能,并以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分析了其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科技支撑体系缺乏顶层统筹谋划、短板明显、人才缺乏和主导产业需进一步凝练的现状,提出了构建结构合理、前后紧密关联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构建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ark;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System construction

实施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切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1],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了依托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2008年中央就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2012年中央又提出了实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15年中央再次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2016年国务院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8年农业部明确要求,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

农业园区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建立起的农业生产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应用示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现代农业生产载体的农业园区,是新时期我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类园区,通过聚集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等方式,在某空间形成产业群的集聚区[2];另一类是科技类园区,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利用已有的农业科技优势、农业区位优势和自然社会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的集体投入和有效轉化为特征,以企业化管理为手段,进行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农业实验基地[3]。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农业产业园区还是科技园区,均代表了现阶段农业先进生产力,新技术、新装备、新农艺及企业化、规模化、融合化(三产融合)是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及装备,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注重科技创新是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探讨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对持续应用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实现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科技支撑体系构成及功能

查阅相关文献,通常认为科技支撑体系是指科技组织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投入的有效运作,形成符合经济、社会、生态发展需要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4]。很显然该定义只是强调了“科技成果的供给”,而对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同等重要的 “生产示范”和“推广扩散”强调不够,不能够准确描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并不能完全反映农业园区“科技成果的产出—科技成果的应用—科技成果的扩散”建设的初衷。对农业园区而言,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和“推广扩散”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科技支撑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技资源投入、科技组织运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5],该定义对农业园区来说较为准确。笔者认为,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是通过科技资源的有效投入,构建较完善的、相互关联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生产示范平台以及推广扩散平台体系,形成持续产出符合园区发展需要并在生产中应用推广和扩散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

1.1 研发创新平台及其功能

研发创新在科技支撑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科技产品供给的“源头”。农业园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主体一般由3部分组成: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园区业主。其主要功能是对影响园区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集成研究创新,引领产业科技发展。

对于不同类型或不同级别的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园区来说,构成平台的主体是相同的,但要求有差异。对于科技类农业园区,必须要构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特别是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园区。而对于产业类园区,应有合作紧密的科技依托单位,保障为园区提供科技服务。

1.2 生产示范平台

生产示范平台在科技支撑体系中处于“展示传导”地位,是科技产品“源头”和广阔应用市场的“桥梁”。生产示范平台主体以农业园区“业主”为主,以研发创新科技成果提供者为技术依托。其主要功能是引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新尖”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集成及生产示范,检验该科技成果是否适宜在生产中应用、产出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另一功能是对现有的技术装备进行集成示范创新,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一个“眼见为实”的可供农民真实看到的实际生产样板。

生产示范功能是各类、各级园区均应具备的功能,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展示样板。示范科技成果的来源是研发创新平台提供的适宜园区主导产业后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创新成果。

1.3 推广扩散平台

推广扩散平台在科技支撑体系中“吸收接纳”地位,是科技产品应用的“广阔天地”。科技推广扩散平台主体主要是农业园区的科技成果提供者、科技成果应用的“业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技术中介机构和农民。根据科技成果拥有主体,可以组成不同的推广扩散模式。其主要功能是对经过园区生产实践检验的。适宜当地生产条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大范围应用,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推广扩散功能亦是各类、各级园区均应具备的功能,是园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作用的体现。推广扩散的科技成果来源于经过园区生产示范验证适宜当地生产环境、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现代农业“高新尖”科技成果。

2 白马园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状况

2.1 园区概况

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09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同年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并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江苏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翌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先后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2016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被批准备案第一批星创天地;2017年被评为苏南自创区优秀科技园区。目前,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农业产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积极升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1.1 园区功能区划分。

园区规划布局由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两部分组成。核心区由科技创新区(21.79 km2)、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11.13 km2)、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4.07 km2)及综合配套服务区(11.80 km2)4个部分组成。

2.1.2 园区功能定位。

(1)园区定位。建设国内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观光旅游新景点,成为探索解决江苏、华东乃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后“三农”问题的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

(2)园区功能。农业科技创新功能、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功能、成果展示与推广功能、培训与科普教育功能、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新农村建设带动功能。

2.2 园区科技支撑体系

江苏省是农业科技强省,特别是南京市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2家,科研人员超6 000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3 000多名,两院院士16名,博士生导师达400多名,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多达40余个。目前南京在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保技术等多个农业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较大优势[6]。这为白马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环境。

2.2.1 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从规划建设之初,园区就把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给予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入驻园区,已经建立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基地、農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试验创新基地、江苏现代农机科技示范园等,并建立了中国科协海智基地。

园区内共建有各类科技平台80个,其中国家级35个、省级20个,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建立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7个研发平台,南京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建立了国家梨产业工程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南京林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建立了亚热带地区优质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中心等2个国家级平台[7],与日本签约成立了日中产学官研究所。园区承担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50项以上,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79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同时,园区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入园创新创业,引进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江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人才50余名,其中中央千人计划人才1名,国家万人计划创新类人才2名、创业类人才1名,创业南京高层次创业人才28名。

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围绕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农业、农机装备等主导产业,集聚了天津沃德绿集团、南京金万辰、黄教授食品、常力蜂业、泽朗生物、奥迈生物、正源搪瓷、蒙福液压、凯泉泵业等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底白马农业园区成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旨在整合园区科技、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发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深度推动园区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园区科技创新体系已经搭建了较好的研发创新平台,这将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实施典型案例工程:海智计划(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讲比活动等。

2.2.2 生产示范平台建设。

无论是产业类园区还是科技类园区,最终的落脚点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因此,建设农业园区的目标之一就是产业化生产。白马园区规划建设之初确定的功能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功能”,建设的四大区域之一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就是对农业“高新尖”科技成果进行高效生态生产示范。目前,示范区内已集聚了南京白龙有机、绿自然、中山园林、河西园林等大型高效种植企业,建立了近1 333.33 hm2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可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的示范、转化,培植优质水稻、有机蔬菜、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等高效农业。园区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生产示范平台基本满足了“高新尖”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需要。

实施典型案例工程:双百工程、金桥工程等。

2.2.3 推广扩散平台建设。

建设农业园区既是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也是向辐射区农民推广扩散经过园区生产验证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的现代农业技术及装备的平台。白马园区中规划建设之初就明确了园区具有“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功能,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教育功能”。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松散型的以园区(园区科协、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业主(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框架结构的科技成果推广扩散平台。

实施典型案例工程:科协大讲堂、科普讲座、大型广场科普咨询服务活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科技培训等。

3 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目前,白马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基本成型,特别是研发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较强,但生产示范和推广扩散平台尚待进一步加强。园区科技支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缺乏顶层统筹谋划

虽然目前园区已经搭建了科技支撑体系,但顶层统筹运作明显不足,构成支撑体系的三大组成平台缺乏内在有机联系,存在着“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现象,尚未形成真正共同推进园区科技进步的合力。由于缺乏针对影响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及装备的瓶颈的梳理,导致研发创新的技术与装备同生产示范的技术与装备、以及推广扩散的技术与装备项目缺乏有效关联性,未能形成前后呼应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支撑体系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做好顶层统筹规划设计是园区支撑体系发挥整体效能迫切需要加強的环节。

3.2 支撑体系短板明显

从建成的科技支撑体系三大平台的构成主体看,研发创新平台组成的主体最为全面,基本囊括了南京市内涉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园区内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亦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无论是园区,还是平台建设主体,均对研发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生产示范平台的主要构成主体是园区的业主或农业合作社,生产示范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们会非常谨慎地选择生产示范的科技成果,只有在完全了解了科技成果能够带来切实效益或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才会选择进行生产示范,生产示范的积极主动性尚显欠缺。此外,推广扩散平台亦需强化。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对科技成果的推广扩散重视并不够,还处在一种无序的状况中,缺乏专门负责科技成果推广扩散的主体,显然是很难适应“量大、面广、分散”的推广扩散的对象的状况。发挥生产示范平台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化推广扩散平台主体责任建设是园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3.3 关键要素缺乏保障

人才和资金是科技支撑体系的两个关键要素。虽然目前园区已经建立80个科技平台,入驻了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仍是园区面临的棘手问题。2018年园区集聚高端人才10名、高素质人口470人,园区产业人员1.99万,高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为0.05%,高素质人力资源占人力资源比例为2.37%。中组部会同人社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2015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显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相比可见,园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例仍显很低。2018年园区年度研发经费投入R&D为2.44亿元(园区企业投入),投入强度为3.16%,2017年为3.12%,同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为2.13%[8],而美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9%(2015年)[9]、日本为3.42%(2016年)[10]。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显示,中国知名企业百度、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研发经费投入别为15.3%、14.7%、12.9%、9.1%、7.3%[11]。可见,白马农业园区的科技投入已经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亦和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与国内知名公司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上述分析表明,影响白马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短缺,如何引进人才,并在园区安居乐业,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需要重视的问题。

3.4 主导产业尚需明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明确提出了建设园区应“一区一主导产业的定位”,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落实国务院意见,科技部随即印发的关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国科发农〔2018〕150号)进一步明确指出,示范区应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申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应符合“一区一主题”“一区一主导产业”“一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2018年科技部等部委修订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要求,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条件之一就是“已正式成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一年以上”。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试行)》申报条件要求“园区须具有高效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是农业科园区还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具有特色主导产业是园区的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白马农业园区规划定位了四大主导产业——“生物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科技服务业”,笔者认为,“四大产业”归根结底就是“生物农业”主导产业,而“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科技服务业”可以理解为是围绕着“生物农业”所需而集聚的“产业集群”,因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生物农业包括转基因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非化学害虫控制和生物农药几大领域,针对白马镇中国有机农业的发祥地,建有蓝莓、黑莓、茶叶、有机农业“四个万亩”特色农业基地之优势,应再进一步凝练“生物农业”应着重发展的“重点”,是主导产业范畴更加清晰。这样的话,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才能更有针对性,科技成果才能更好地促进示范区和扩散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园区的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

4 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南京白马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特别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较为扎实,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园区应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和夯实科技支撑体系。

4.1 统筹谋划园区科技支撑工作

园区科技管理机构应统筹谋划园区科技工作。针对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梳理需要突破的瓶颈难题,制定科技支撑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园区科技支撑短期或长期工作规划,从而保障园区科技支撑三大平台开展的工作具有紧密关联性,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推动园区科技进步,避免出现平台之间的“断链”现象,确保园区科技研发创新项目有的放矢,生产集成示范的技术与装备始终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推广扩散的科技成果适宜园区辐射区需要,从而显著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支撑效益。

4.2 补强支撑体系短板

强化园区科技支撑体系中生产示范平台和推广扩散平台的建设。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在科技支撑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只有在生产实际中活生生地展示出科技成果的技术进步性,诸如产量提高、品质提升、生产简化、成本节约、市场需求、收益增加等,生产者才具有生产示范的积极主动性。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应扶持培育一定数量的管理规范、生产设备设施齐全、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园区企业示范点,由这些示范点承担园区拟推广的科技成果的生产示范。针对科技支撑体系最薄弱的推广扩散平台,基于科技成果推广扩散具有公益性、经济性的双重性质,需要在大力发挥园区业主、入住科研院校基于自身利益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扩散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园区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技成果成果扩散中的领导作用,并着力培育专业或兼业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经纪公司(人),专业从事技术成果转让工作,使科技成果推广扩散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有实效,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4.3 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近几年的数据也说明了园区人才短缺问题,2016—2018年南京白马农业园区内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只增加了181人,而同期园区内工商注册企业数却增加了241个,科技人员增加数和企业增加数比为0.75∶1,新增的企业平均科技人员不到1人。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是解决人才问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是要在居住、医疗保障、子女入学、日常生活的便利性等方面为科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以适宜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二是要为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入园的科技人才有发挥用武之地,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三是应保障科技人员的收入,在薪酬方面应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同时建立报酬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并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以合理的收入吸引人才;四是在职称晋升方面应建立正常的晋升渠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正常的职称晋升吸引人才。只要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发挥作用就有了基本保障。

4.4 进一步凝练主导产业

针对目前白马园区的“四大主导产业”,本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进一步在“生物农业”领域凝练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主导产业。应围绕着主导产业的上中下游相关领域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凝心聚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的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培植优质水稻、有机蔬菜、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等,而在溧水区官方网站介绍白马镇“建有蓝莓、黑莓、茶叶、食用菌、有机农业、景观苗木等规模农业基地4 000 hm2,黑莓、蓝莓、绿茶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黑莓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2],应该说特色主导产业还是比较明确的。基于白马镇典型的低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以及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中心城市南京市的区域位置,笔者认为,白马农业园区主导产业“生物农业”应以“高效生态果品和蔬菜”为主要发展方向,科技支撑体系应紧紧围绕“生态果品和蔬菜种植、加工”构建,力争建成南方果品和蔬菜生产加工技术高地,真正成为国内果品和蔬菜高新技术及装备的硅谷。

5 结语

构建结构合理、前后紧密关联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动农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白马农业园区建设以来,紧紧依托毗邻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着力打造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园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数达704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数578项。2018年全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 503元,高于所在地区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802元,高于南京市人均水平2 240元。园区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为促进园区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发挥其作用,对于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

[2] 穆文龙.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N].河南日报,2019-07-25(010).

[3]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3.

[4] 屈大磊.特色小镇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机制与发展策略[J].现代营销,2019(3):111-112.

[5] 周志田,杨多贵,康大臣.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J].科学学研究,2005,23(S1):78-80.

[6] 蒋萍.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园建设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7] 王武强.南京白马园区的农业“硅谷”之路[J].中国农村科技,2016(11):50-51.

[8]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J].河南科技,2018(29):5.

[9] 张绘.美国研发经费投入及战略调整的启示与借鉴[J].財会研究,2018(2):5-10.

[10] 日本发布2017年度科学技术研究调查结果[J].石河子科技,2018(1):41.

[11] 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榜:中国仅华为上榜 BAT全军覆灭[EB/OL].(2019-01-02)[2019-06-08].http://www.zghxkb.com/news/43132.html.

[12] 白马镇[EB/OL].[2019-06-08].http://www.njls.gov.cn/zjs/jdgk/bmyq/.

作者:张飞 平英华 严雪凤

依托科技支撑项目论文 篇2:

科技社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摘要〕 新时代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在科技与经济需要融合的过程中,科技社团需要通过发挥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作用,推动科技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现实中科技社团的重要平台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组织结构松散、在社会活动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组织运行空壳化、缺乏凝聚力和引领力,科技中介建设滞后、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社团推进出成果、出人才的作用;加快建设科技中介大平台,优化科技社团对会员的管理、监督和服务;加强高校的科技社团建设,精心打造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后备军。

〔关键词〕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科技社团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这一科学判断不仅让我们深入研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而且还要认真思考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科技社团是由科技工作者组成的,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具有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性等特征的社会团体。科技社团具有联系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特点与优势,主要通过组织学术交流、开展科学普及和提供中介服务等发挥作用。科技社团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科技社团是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不少学者日益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已经关注到了其中的关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比如,价格学专家冷崇总认为“所谓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即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1〕怎样通过促进经济内部和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因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取决于供给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的健全程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我国经济如何解决好高质量发展问题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3〕这不仅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努力方向。

1.科技支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环节

供给侧,也就是在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中构成供给的方面。由于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和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因此,供给侧的活跃和恰适程度,主要通过劳动力、资本(能够形成有效产品供给的投资)、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的投入来实现。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端出发,通过各种改革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矫正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等要素资源的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其中无论是加快改善劳动力结构以求提升劳动力质量,还是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以求提高投资效率,抑或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以求释放体制机制红利,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而通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求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更是直接的科技活动。并且全要素生产率是总产出与全部要素投入之比,是加总的生产产出与加总的投入要素之间的比率,来源于技术进步、要素质量改善、制度等非物质投入因素的积极作用,是经济发展有效性的集中反映,也是大量高品质劳动成果的集中呈现。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质上就是科技进步在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以及所取得的理想运行成果的重要体现,也就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显而易见,就当前我国经济的总体而言,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基本前提,将很难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科技支撑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有效依托

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载体,产业体系主要是指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的互相融合、协调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從1978年时占全球的1.8%,到今天我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球的14.8%,当今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已经远远超越了就产业论产业的范畴,而且日益向产业的深度和广度、向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依存条件和支撑领域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一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具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特质的产业体系,才能产出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产品和劳务,才能承载得起经历了4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无论是自身高质量发展,还是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三者的协同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因为新时代代意义上无论实体经济、现代金融,还是人力资源,均应当已经插上了科技的金翅膀、被当代科技创新成果全副武装的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

3.科技支撑是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规范和制度,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制度规范构成的制度系统,包括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等。经济体制同时也是运用经济制度协调各种关系的具体表现,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看似经济管理问题,从微观的经济管理到宏观的经济管理,重在理顺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但其深层的运行机理,却离不开科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市场机制怎样才有效?只有市场主体——企业有足够的活力,市场才得以发挥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够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所以,“市场机制有效”与“微观主体有活力”紧密相关,而“微观主体”——企业是否有活力,并非决定于企业的一厢情愿。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达不到顺利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无论企业在市场上多么期待和努力使自己有活力,也终究活不起来。因为只有客户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劳务充满需求,企业才得以由顺畅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中积蓄活力,企业的运营才找到了源头活水。当然,在这样的客观规律面前,政府宏观调控“度”的把握必须以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也必然离不开科技生产力风向标的“调控有度”。

二、当前科技社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组织结构松散,在社会活动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科技社团具有科技智力人才集聚优势,如若组织功能有效,将促使科技人才通过组织的凝聚功能,放大其社会影响力,进而促使科技更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科技社团多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非营利公益性社会组织,由于自身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会员的管理也较为松散、粗放,致使科技社团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其结构松散,职业幸福感指数偏低,科技社团难以留住管理人才。目前在科技社团工作的多数是兼职人员,其专业化水平相对不够高,在社会活动中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难以有效承担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2.组织运行空壳化,缺乏凝聚力和引领力

科技社团成员大多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参加社团的目的主要基于社团的横向联系广泛、智力资源雄厚,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有利于借助社团的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科技中介三大平台开展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和创新实践。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社团基本上处于缺乏实质内容的空壳化运行之中,致使这两大科技创新领域的要素明显不活跃。一是当前高校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多是处于自组织状态,学校方面很少对学生的科技实践给予引领和有效指导,其结果必然是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应的政策不配套,学生的活动也就必然处于无序状态。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工作也就很难被认可,更得不到精神支持和物质激励,并且有些社团原本就没有指导教师,教师对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指导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社团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二是科研院所较普遍存在专业设置陈旧、研究设备老化等问题,致使科研成果产出率低,与现实贴得不紧,并且由于工作、生活和发展条件有限,致使年轻才俊纷纷出走,科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而这两大问题均可尝试通过科技社团真正发挥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科技中介的作用,通过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得以解决。

3.科技中介建设滞后,服务能力薄弱

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生成机制,促使科技中介成为科技社团的重要职能,但目前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体制机制创新较为滞后,服务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尤其是,权威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价机构十分缺乏,由此造成科學工作者的劳动和科技成果的价值难以界定,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相关人才多数缺乏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科技经纪人证书的很少,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难以满足工作要求。此外,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不健全,例如:关于服务费用的收取标准和如何享受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仍界定不清晰,尚未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这必然导致科技工作者及相关实体很难享受到扶持政策的优惠,并且其在竞争中的合法权益保障也面临严峻挑战。

三、科技社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社团推进出成果、出人才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指明了方向。目前经过精细把关评审通过的项目论证是否真能形成预期成果,往往很难保证。因为这种“支持和奖励过程”的科研管理制度设计,很难确保必然产生优秀的科研成果。

因此,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借助科技社团的力量,促进科技项目管理由“支持和奖励过程”逐步向“支持和奖励成果”转变,使得在全社会范围内,不论个人还是群体,不论是知名科研团队还是一般科研群体,只要能拿出符合要求的科研成果,就可以获得应有的支持和奖励。在这样的变革中,科技社团应以其广泛联系科技人才的优势,组织专家参与科技主管部门对项目成果的鉴定,同时接受科技主管部门的委托对科研项目成果进行第三方评价,也可以组织同行专家对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匿名评审,为科技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科技社团参与和组织开展科研项目成果评审的过程,不仅是破解其“组织结构松散、处于边缘化地位”难题的过程,也是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出成果、出人才的过程。

2.加快建设科技中介大平台,优化科技社团对会员的管理、监督和服务

在这里,科技中介大平台不是一般意义的科技中介,也不只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而是通过深化改革促使科技社团加强组织运行建设,促使科技社团成为联结科技工作者与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有效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从当前的情况看,为使科技社团切实发挥好中介大平台的作用,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会员微信群讨论、电话和电子邮件询问、发放问卷等方式,详细了解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对科技社团各项工作的期待和要求,针对较大多数会员的期待和要求,优化科技社团的组织构架和运行,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工作内容,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规范到位的管理、监督和服务,促进科技社团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3.加强高校的科技社团建设,精心打造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后备军

科技创新既是一项复杂性、探索性、不确定性和非重复性的系统工程,是千百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与多种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国家和地区推进科技创新,都必须特别关注科技创新的后备军队伍建设,都必须确保支撑科技之花盛开的种苗基地的广阔厚实,而高校就是承担这一神圣使命最好的种苗基地。高校的科技社团建设需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使之切实成为具有明显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科技社团,为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强有力的后备支撑。为此,一是加强高校党组织对科技社团工作的支持和关注。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要坚决支持共青团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5〕为使相当多挂靠高校团委的科技社团有效地开展工作,各高校应将科技社团工作列入其“党建团建范畴”,并纳入高校共青团团建责任制考核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导师指导制度。将导师对科技社团工作的指导纳入其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体系。同时,为进一步破解高校学生参与科技社团的积极性偏低的问题,应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增加科技创新与课堂学分转换的有关规定,并鼓励大学生跨院系跨高校参与到指导教师学术科研项目中或开展相关的专业比赛。三是对科技社团发展给予鼓励和支持。应在社团经费、活动场地、组织竞赛、校企合作、人才推介、信息传播和成果展演等方面给予科技社团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社团联结理论与实践、高校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0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5〕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N].人民日报,2017-10-29(01-04).

(责任编辑 王 娟)

作者:孙录宝

依托科技支撑项目论文 篇3: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摘要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多年来,秉承科技支撑发展的原则,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及实验示范。在对现有实验区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计划类别、经费来源、参与形式、应用领域等方面,分析了“十一五”以来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现状,并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发现,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破解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科技示范与引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了管理机制与模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通过部门联动,科技惠民计划成效凸显。文章通过探寻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现实验区项目对接的特点与规律,查找实验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科技支撑实验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现状;成效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始于1986年,是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9个部门共同推进的一项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工作,旨在解决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枯耗,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验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领域,受到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整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多年来实验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区发展状况的总体分析与评价,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对实验区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特色领域、成果经验等方面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1-2];二是基于特定实验区的实践探索,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3-6]。实验区作为我国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很多方面的研究还待深入开展,如有关科技支撑实验区建设发展的调查研究基本是空白。

科技支撑始终是实验区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着科技支撑实验区发展这一主题,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十一五”以来实验区推进、实施的科技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实验区的科技需求及科研活动支撑能力,探寻“十一五”以来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现实验区项目对接的特点与规律,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更好地发挥实验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载体和平台作用,提升科技创新对实验区建设的支撑能力。

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社会事业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1986年,原国家科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省常州市和锡山市华庄镇开始了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1992年5月,原国家科委和原国家体改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了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办公室。1994年3月,实验区工作中心转向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2]。

经过28年持续有效的推进,实验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大城市改造、小城镇建设、社区管理、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中,各实验区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实验示范,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引领带动作用,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也为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积累了重要的经验[1-2]。截至2014年3月,中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56个,各省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0余个,遍及全国90%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

姚娜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2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团队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先后对上海市崇明县、北京市石景山区、河南省济源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湖南省资兴市等实验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了10余次座谈和访谈,与数十家实验区的管理人员、项目主持单位和实验区示范任务承担单位进行了交流。同时,向全国156个实验区发放《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情况调查问卷》,就各实验区“十一五”以来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来源与管理、项目运行情况等信息进行调查。问卷按项目填写,共有107个实验区反馈28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65份。研究团队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2.2科技计划类别分析

265份有效问卷显示,实验区承担的项目中,所属的主要计划类别为科技支撑计划(87项)、“863”计划(19项)、星火计划(27项)和科技富民强县计划(15项),其他项目计划还包括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国家创新基金、科技惠民计划、火炬计划等。

总体上看,实验区承担的科技任务所属领域与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实验区建设关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验区开展的科技工作主要集中在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较为薄弱的资源环境领域,265个项目中有117项属于资源环境领域,占项目总量的44%。另外,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城区型实验区外,绝大多数实验区都涉及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实验区承担科研任务的另一个主要领域就是农业领域,共有60项属于农业领域,占项目总量的23%。处在第三位的属城镇发展领域,占项目总量的9%。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生物医药、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

2.3研究经费来源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1月-2013年7月期间,265项课题共获得国拨经费支持7.02亿元,自筹经费37.25亿元(见表1)。

2.4参与形式分析

在项目参与形式上,实验区作为牵头组织单位的课题有150项,占56%;作为子课题承担单位的课题有46项,占17%;承担课题示范工程或试点工作50项,占19%;其他形式占8%。

2.5成果实际应用领域分析

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领域与研究所属的类别领域是直接相关的,因此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也直接反映了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重点。在课题的实际应用领域方面,面向资源环境领域的147项,农业89项,高新技术70项,城镇发展64项,人口健康46项,其他应用领域还包括公共安全、文化科技、社会管理和减灾防灾等。

3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成效分析

实验区的宗旨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引领,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带动。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著提升。实验区建设不仅需要“面”上的统筹协调,更需要“点”上的突破和创新,对科技支撑引领当地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调查显示,“十一五”以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

3.1破解区域发展制约因素,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各实验区在建设伊始编制了为期五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规划》,认真分析了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确立了实验区建设的主题。调查显示,在实验区已经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中,近一半都紧密结合了实验区建设主题,另外近一半项目内容属实验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同时,被调查项目中,有80%的项目降低了资源消耗,52%的项目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41%的项目实现了居民生活环境与质量改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上海崇明实验区确立的实验主题为“低碳发展”,以“自然低碳、人居低碳、产业低碳”为发展主线开展建设。崇明实验区围绕这一主题,实施瀛东村生态民居建筑低碳改造示范工程,依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制了国内首个“低碳建筑导则”,在建筑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化调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2突出科技示范与引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项目是实验区通过认真筹划、科学设计、积极申请所获得。其中超过七成的项目在立项后实验区管理部门进行了跟踪管理,与项目组织单位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通过专家指导、技术培训和协会科普等形式,极大地推动了适用技术应用,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实验区的科技意识显著加强。

另一方面,在项目申报、实施的过程中,实验区紧密依托各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专家力量,特别是实验区专家委员会的智力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区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程度紧密的有156项,占59%;产学研合作程度较为紧密的有99项,占37%。与智力资源的对接,不仅协助实验区更好地凝练了本地的科技需求,使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在实验区落地,同时在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实验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实验区地方政府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依托实验区建设和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密切了与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联系,加强了科技信息与干部交流,全方位提高了实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实验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甘肃敦煌实验区自2010年创建以来,认真分析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凝练申报了一批针对性、前瞻性强的项目,先后参与了“863”计划(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领域)、科技惠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敦煌实验区建立了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引进、培育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葡萄、大枣等特色林果品种,林果产业达到19万亩,瓜菜8.2万亩,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建立了光伏发电产业示范园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扶持发展科技型企业9家。依托科技计划项目,大幅度提升了实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

3.3积累项目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

各实验区在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过程中,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机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调查显示,265项科技计划项目中,有203项在立项后进行跟踪管理,占调查总数的77%;186项与项目牵头单位密切配合,推进项目的实施,占70%。许多实验区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公共信息平台,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成果交易会、科技创业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科协、学会和各种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逐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了实验区的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管理举措。探索形成了“人才+项目+资本”三结合的创业创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提升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财政扶持保障;建立了集科技信息收集、整合、浏览、发布于一体的“科技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加强区科技局与各区属科技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

3.4部门联动促进,科技惠民成效凸显

调研发现,相对于“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惠民计划在实验区显示出更好的成效。科技惠民计划旨在“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广普及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综合能力”,这一目标切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实验区经过多年能力、意识提升以及实验示范项目的经验积累,也具备了相当的承接优势。调查显示,目前已对接的科技惠民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部门联动,协同促进,效率高,成效突出。不仅项目成果直接面向百姓民生,同时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河北省迁安市于2012年开始实施科技惠民计划“迁安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市领导为副组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建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专家工作组、工作推进组、经费监管组等3个专门工作组;各试点企业也都分别建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真正实现了多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推进的机制。

4对策与建议

28年来,实验区建设伴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实验区的实验示范任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这对实验区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一方面,实验区需要科技创新来改变、替代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技研发也需要突破发论文、制样机的阶段,将研发成果逐步落地,切实驱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现有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也暴露出规模不足、体系不完备、顶层设计不够、地方能力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在宏观管理上加大统筹,梳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共性关键问题,做好科技项目顶层设计,全面对接各类科技计划,为实验区搭建桥梁;二是充分依托实验区专家委员会,面向实验区开展系统的能力建设,逐步提升地方科技管理能力,包括项目需求筛选凝练能力和项目实施、管理能力;三是完善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管理机制,提升对实验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如尽快建设实验区科技需求库、项目信息库、管理与交流信息平台等,以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民生科技的实验示范基地,成为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报告(1986-2006)[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Department of S&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ST,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Review Report (1986-2006) [M].Beijing: Social Science Docu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6.]

[2]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Department of S&T for  R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ST,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Study and Practices of the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 Docu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6.]

[3]陆学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2.[Lu Xueyi. Review and Sugges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17(3):1-2.]

[4]郭艳华,周木堂.探索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色建设的新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09-112.[Guo Yanhuo,Zhou Mutang. A New Way for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1):109-112.]

[5]李善峰.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J].理论学刊,2004,(9):8-11.[Li Shanfeng.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he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Theory Journal, 2004,(9):8-11.]

[6]班茂盛,方创林,李铭.县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与实践:以浙江省诸暨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J]. 规划师,2008,24(5):41-45.[Ban Maosheng,Fang Chuanglin, Li Ming. Masterpla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unty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 Zhuji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J].Palnners, 2008,24(5):41-45.]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YAO Na1,2SONG Min1,3LIU Xuem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China; 3. School of Ec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0,China)

As an experimental pilot programme for China’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CNSCs), launched in 1986, is  jointly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20 department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As of April 2014, China has established 156 state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an involvement of 90% of China’s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the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NSCs, and more than 20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S&T work in CNS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surveys of S&T project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in CNS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S&T project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ole of S&T in leading and driving the CNSCs construction,and dis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the S&T projects. Finally,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problems in the S&T works of CNSCs, and prese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bottle neck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breaking new ground on the work o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S&T achievements in CNSCs.

Key words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作者:姚娜 宋敏 刘学敏

上一篇:化学知识趣味管理论文下一篇: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