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科技金融支撑

2022-07-23

第一篇:县域科技金融支撑

围绕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灵武县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

围绕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灵武县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

宁夏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 陈淑惠

灵武是银川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宁夏平原中部,面积4109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其中回族占51%。灵武,历史悠久,区位独特,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煤电化基地、商品粮基地、羊绒产业基地、矿产示范城市和自治区沿黄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城市。

“十一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4号)精神,以科技兴市为宗旨,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科技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以科学管理理念统筹科技工作。建立了市委决策部署、政府组织实施、人大监督落实、部门齐抓共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全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落实、同推进。在市委全委会、政府全体会及各种综合性会议上,定期分析灵武市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建设情况,集中会办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重点科技项目,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程跟踪服务,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产达效。强化考核机制,把科技进步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目标中进行考核,并与各级干部的奖惩、任用挂钩,切实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压力感和责任感,调动了他们抓科技、争项目、出实招、促发展的积极性。加强社会监督,市人大、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和调研科技工作,加大了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是以优质服务环境造就发展硬实力。市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意见》等30多个政策性文件,将产业政策转化为科技资源和动力,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技术与人才明确了方向,助推了经济与技术、产业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不断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设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科技服务中心,支持30多个科技中介参与服务指导,组织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团队,加快科技普及推广与运用。在2009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增加科技部门的编制,由原来的14人增加到24人,充实壮大了科技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

三是以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我市积极制定激励政策,逐年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10年,科技投入3500万元,今年将超过4000万元,占一般性预算收入的1.6%以上,并每年以0.1个百分点递增,投入在宁夏各县(市)中居首位。设立羊绒产业发展基金、科技特派员贷款担保基金等多项专项基金,财政投入带动了企业和社会融资,全社会每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亿元,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加大科技研发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企业创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研发的新成果、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自治区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给予5—200万元的奖励资金;对认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00万元;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200万元;对获得宁夏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50万元。同时,对连片种植的灵武长枣、设施农业园区、标准化养殖园区,按规模分别给予不等的补贴。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切实激发了个人与团体的创新热情。

二、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增强

一是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吸纳、严格遴选科技人员和致富能手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了具有191人的四支队伍三个梯队三级技术传播链条,四支队伍分别由市直各部门有专业技术特长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大学生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科技特派员、专家级科技特派员组成,三个技术传播链依次是专家主要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市级科技特派员重点示范推广农村适用技术、乡土人才和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负责传授基础性科普知识。兴办创业园14个、创业示范基地38个、服务站28个、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30多个,科技园区成为人才的聚集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地,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创业群体支撑、一个环节一个特派员引领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采取政府搭桥、企业出资、科研单位出力的方式,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市54家规模以上企业先后与西安工程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等15家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建成立了灵武羊绒、灵武长枣等多家产学研基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毛绒纺织专家姚穆先生等专家教授加盟,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羊绒、优质粮食、长枣、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培育成了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三是以创建专业科研阵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先后培育组建了宁夏羊绒研究院、宁夏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山羊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使一批新的攻关项目、创新产品正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羊绒产业方面,研制开发的宽幅式羊绒联合分梳机、46毫米精品白绒条等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灵武也由此获得了“中国(灵武)国际精品羊绒之都”的美誉。在长枣产业方面,制定并颁布了《鲜灵武长枣》等三个技术规程,制定出台了6个地方标准指导农民科技种枣,切实提升灵武长枣的品质,灵武获得了“中国长枣之乡”的地理名称。启动羊产业提质增效培训工程,制定舍饲育肥羊生产、自繁自养等技术流程,培育科技示范户、专业户350户,清真食品生产与加工成为了我市又一新型产业。

三、深入开展科技推广,加速成果转化,科技增产致富成效明显

一是以健全科技信息网络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我市挖掘和整合农村科技资源,在宁夏率先建成农业科技服务“110”信息服务网络,建成科技信息站点140个,覆盖了全市行政村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了4个专家人才库,汇聚了105名专家为农民全方位地提供咨询服务,每周开展一期“农家及时雨”专家在线视频讲座,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推广“企业+科技人员+基地”的运行模式,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技术能手捆绑集成,集中引进新品种30个、新技术10项,直接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

二是以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科普基地及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营造爱科学、学科技、重技能的科普新风尚。将科普工作与市委、政府组织的“五送两带”、“面对面、心贴心”、“包村结对”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广泛、持久开展科普赶集、科技进社区、进校园等社会性科普宣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普及专业技能,每年累计培训在岗职工1万多人次;大力普及优新技术,累计培训2万人次;大力普及实用技术,共培训农民8万人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50余项。

三是依靠科技成果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商标的培育力度。自2008年以来,我们共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件、宁夏著名商标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集体商标6件,我市商标注册数达234件,灵武也成为了宁夏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数量最多的县(市),2010年我市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实施商标战略示范市。商标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名优产品的美誉度与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迅速壮大,羊绒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市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精品羊绒加工集散基地;创造性地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建成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构建以羊绒、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煤电化接续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9家发展到57家、产值过亿元的由11家发展到23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建立以优质粮食生产加工、灵武长枣、羊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16家,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稳步建立。

2011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200元和760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139位、西部百强第15位。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 “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 “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等称号,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

四、继往开来,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国科农发[2011]309号)精神,继续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继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新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尝试新探索;继续推进县域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非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力点和支撑点;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在医疗健康及城镇化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有新提高;继续加大各类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人才开发工作上取得新进展。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将组织实施“386”科技创新工程,健全三个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八个科技专项,建立六个科技示范园区,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聚集地,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不断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取得新成果。

第二篇:()强化大项目支撑作用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实施重点突破强化产业支撑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中共平邑县委

平邑县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平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县域经济发展“三年倍增计划”》,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3年,各镇、街道、管委会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2015年前全部实现财政自求平衡,确保全县综合实力在全市位次明显前移,群众生活水平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一、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质量,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调整转型、产业资本转移的新动向,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京津地区和欧美、日韩等国家,持续开展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招商攻势,全面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1-7月份,全县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6个,其中过亿元项目9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8.5亿元,增长29.3%。一是 1

强化领导抓招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县级领导同志和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把精力和时间向招商工作倾斜,做到每周会见客商2-3次,每月平均外出招商引资时间不少于10天。对有投资意向的重大项目或各地组织的招商会,及时安排县级领导带队外出接洽招商。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实行县政府领导分区域招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各位副县长抓招商引资的责任。分区域外出招商实行小分队招商模式,由负责相应区域的县政府领导带队,引资单位具体组织,有关部门参与,锁定重点招商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活动,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实效。二是依托资源抓招商。充分发挥矿产、农产品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托黄金资源,引进山东黄金集团收购归来庄金矿股权,企业生产能力和效益大幅提升,1-7月份实现税收5794万元,全年可实现税收过亿元;依托石灰石资源,引进了中联水泥集团投资7亿元建设日产4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及余热发电项目,目前已经点火试产;依托石膏资源,引进了亚洲最大的石膏板企业北新建材,建成了年产3000万平方米的石膏板生产线;依托金银花资源,加强与临沂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开工建设了投资6亿元的九间棚药业金银花制药项目,进一步拉长中药材加工链条;依托果品资源,引进了北京汇源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汇源果汁项目,目前

一、二期果浆和果汁生产线已竣工投产,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三是依托企业抓招商。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在合资合作中实现共赢。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联合,通过资产重组壮大规模、提升实力。天宝化工与世界第二大炸药公司西班牙马克西姆战略合

作,投资6.5亿元建设工业雷管和水胶炸药项目;临工桥箱与福田雷沃和浙江万里扬强强联合,变速箱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成为全国最大的轻卡汽车变速箱生产企业。四是注重实效抓招商。打破行政区划,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对各镇、街道、管委会投资或招引的项目,入驻产业园区建设的,引资方、供地方按照5:5的比例认定引资额,实现税收原则上按照5:5的比例分配,提高各级部门抓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同时做到“三个注重”:注重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必须达到3000万元以上,入驻经济开发区项目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注重投资强度,每亩投资不低于120万元;注重税收贡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实现税收总额不低于每亩6万元,经济开发区项目不低于1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分别在用地、财税、收费三个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对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总部经济项目采用“一事一议”,重点靠上做工作。

二、做大产业规模,强化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扎实开展 “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培育产业集群,强化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一是科学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突出加快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做大工业发展平台,增强产业聚集效应。着力打造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石材加工营销、石膏开采加工等十大产业园区,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明确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在经济开发区的四大产业园区内发展;食品加工项目均进入罐头城

建设;规模石材加工企业全部进入石材城建设;石膏开采加工业集中到保太、柏林、卞桥石膏工业带内发展;手套纺织业均纳入仲村镇建设;木材加工业以丰阳镇金牛山工业园、卞桥镇木材加工区为基础,引导企业向该区域聚集,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张。力争到2015年,把食品、建材产业打造成过百亿元,中药材、针纺手套产业过50亿元,机械、黄金、造纸产业过20亿元产业。二是调整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建材、食品、中药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全县年产罐头60万吨、石膏板4亿平方米、石材3000万平方米、金银花1500万公斤、手套28亿副,产量和产值在全国县级水平中均居首位。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巨皇新能源公司投资6亿元的20兆瓦光伏跟踪电站,1兆瓦的一期工程已经并网发电;绿源特种材料投资14亿元,建设年产220万吨的超高水材料项目,是目前国内首家生产矿井采空区新型充填材料的企业;投资6亿元的上海杰隆动物源性蛋白、活性肽与微生物营养项目已正式签约。三是加大力度,提速项目建设。按照续建项目要竣工、在建项目要进度、前期项目要开工、储备项目要跟进的要求,全力以赴促开工、促运转、促投产。经济开发区和平邑街道每年必须各完成3个以上投资过亿元、1个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其他镇和蒙山龟蒙景区必须各完成3-5个投资过5000万元、1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采取得力措施,着力化解影响项目发展的用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在融资方面,各金融机构优先保证重点骨干企业项目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需求。县财政不断扩大财源担保公司的资本金规模,设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进行风险

补偿鼓励。在用地方面,建立县级增减挂钩指标储备库,主要用于解决对经济开发区投资过亿元,各镇、街道投资过3000万元生产性项目的用地问题。四是强力扶持,做强龙头企业。以纳税过百万的骨干企业为重点,在项目安排、土地征用、资金扶持、对外宣传、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引导骨干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关起门来自我发展的传统思维,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在合资合作中实现共赢。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双超”企业。五年内,经济开发区、平邑街道至少各培植5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翻两番;地方镇至少培植3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仲村镇、白彦镇至少各培植2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

三、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考核,保障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在推进产业发展上,坚持做到严明责任,严格奖惩,优化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保障。一是严明责任、细化目标。实行“大项目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跟踪问效制,将项目建设任务量化细化,分解到县级领导干部、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干部肩上,对重点项目实行“紧盯、紧贴、紧逼”式分包,通过严格的责任制,调动了全县各级干部想项目、盯项目、抓项目的积极性,形成了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及时调度,强化督查。对项目建设坚持“看大不看小,看新不看旧”,实行月汇报、季通报、半年总结、年终总评督查考核制度。截至目前,县委、县政府召开项目建设协调调度会16次,县级领导集体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制订解决措施。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不定期组织督查活动20多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查找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瓶

颈问题,从而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三是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县委、县政府修订完善了《2011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平邑县招商引资政策》,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项目建设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发展步子大、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重奖重用;对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不能进行评优评先,并给予警告,对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目标的,严肃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四是提升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效能服务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在全县开展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印发了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配档表,明确了具体的活动内容、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全县上下服务企业、大上项目的氛围空前浓厚,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服务效能、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实现以最短的时限、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创造更优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全县抓招商、上项目、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县域经济已进入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篇: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为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彰显区域特色,实现烤烟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我县烤烟产业。多年来,莒县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加强与农业院所、科研部门、工业企业的合作交流,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建立烟草科技试验站和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区一处。

依据全县烟叶生产发展实际和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试验示范、科技项目的深化研究,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全国烤烟新品种试验示范、基本烟田土壤定位检测与农化服务体系建设、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烤烟平衡施肥、以成熟为中心的生产技术配套及推广、新能源替代烤房研究与应用以及精准施药、土壤质量保育与地力培育关键技术研究、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研究等一大批国家局、省局、工业公司、市局(公司)研究项目,同时将创新成果和筛选出的、新技术新品种及时转化为相应标准,迅速推广应用,截止目前累计转化“以成熟度为中心的技术配套措施与推广、密集烤房建设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等科技创新成果3项,推广种植试验示范筛选出新品种6个,为提升全县烤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烟叶生产效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逐步形成了“以试验与示范并重,转化与推广并举,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创新体系。

第四篇: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携手应对金融危机 动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

山西省科技厅厅长 廉毅敏

(2009年9月29日)

尊敬的张平副省长、刘滇生副主席,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今天,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科协在这里共同召开山西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派出动员会议。刚才,张平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紧迫性、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科技帮扶中小企业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今年3月24日,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动

1 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并于3月26日联合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提出了要求,做出了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服务企业的行动中。所以,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大学、科研院所挺身而出,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主动积极地帮扶中小企业,携手应对危机,共克时艰,是我们大家的光荣任务。广大科技人员要发挥爱国奉献、不畏艰险、务实创新、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坚决响应和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带着技术和成果,带着知识和经验,带着满腔热情和奉献之心,深入基层,面向市场,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二是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当前我省广大企业的现实需求。

只有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才更能显示科技工作的力量。我省的中小企业普遍科技力量较弱,缺少技术创新能力,渴求新技术、新产品。在当前的形势下,一个新技术、一个新产品被中小企业接受应用,就很可能会开辟一个新市场新发展空间。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更使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科研困难,努力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

2 度,使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得到明显提升,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全省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战略选择。

高校、科研院所具有技术、人才、科研成果上的优势,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难题;而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应变迅速、效率高的特点,适合作为新技术试验和新产品开发的载体,科技帮扶企业是一件有利双方、实现双赢的好事。高校、科研院所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拓展自身业务领域、锻炼研发和服务队伍,而且对培养创新团队、提高能力、促进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落到实处

第一,明确我省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目标、进度和主要任务。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解决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科协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并收到初步成效。3月份,科技部等七部委召开视频会议后,我们四个厅局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学习、传达和贯彻; 4月份,

3 经四厅局研究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施意见》(晋科政发[2009]49号),《意见》确定了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深入开展攻关研究,不断提升企业,特别是急需科技人才的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一批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进一步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意见》还确定了今年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主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一工程”:即2009年选派10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我省100家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科技服务。《意见》发出后,得到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热烈响应,为使企业和科技人员更好的进行双向选择,6月12日,科技厅等四部门又召开了“2009年企业特派员对接会”,为企业和科技人员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沟通和交流,进行双向选择,得到了科技人员和企业的好评,科技部主办的《科技日报》对此以“科技鹊桥会火热进行中”为题进行了长篇专题报道;7月份,在广大科技人员申请,所属单位推荐,四厅局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选派赵永祥等90位同志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晋科政发[2009]91号)。这些企业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

4 以及山西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此外,还有部分省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与我省的中小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加入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行列。到目前,所有的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都已经取得了联系,签订了协议,有的已经展开了服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们今天隆重召开了全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派出会议,可以讲,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出征会、动员会,也是一次鼓劲会、誓师会。

第二,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鲜明导向。

目前,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导向,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我们非常支持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同时还要帮助企业引进海外人才,打造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对这次派出的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我们的要求和希望是:到今年年底,每人至少帮助企业解决一项技术难题或开发一项新产品,到明年这个时候,每人能与所服务的企业至少联合申请一项专利技术,每人创造百万元的销售收入。我们的整体希望是:这支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经过一年的服务,帮助企业新申请100项以上专利,新创造1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我们要通过这次行动,培育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依靠科技创新谋

5 发展的道路。

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战略要求,也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通过利益机制整合各种科技资源。通过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的主体,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决定攻关的方向和重点,由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直接实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建立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世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潮流看,由企业独立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成为普遍趋势和有效途径。当前制约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目标导向不一致,合作动力不足。所以,我们要以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为载体,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长期战略合作,探索建立成果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开展协同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联合培养人才。要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形成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优化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形成企业提出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施,促使高等院校、

6 科研院所进一步完善自身改革、发展和定位,实现在创新、再创业、再发展。

第四,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打造一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打胜仗的科技人员队伍。企业科技特派员要结合国家和企业的需求, 遵循“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特派员要带技术和成果到企业去,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二是帮助企业技术研发。服务企业特派员要积极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三是改善企业科研管理水平。企业特派员要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四是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问题。企业特派员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开拓投融资和市场渠道,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最终真正实现研发人才队伍在企业,研发机构在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来源在企业,研发成果出自企业,这是我们开展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践基础和真正目的。

三、加强组织协调,为“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7 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密切合作,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第一,精心组织,协同配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新生事物,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省科协等四部门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密切合作,做好方案的落实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第二,上下联动,合力推进。要高度重视各市县在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沟通协商和分类指导。我们希望各市县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和支持企业工作中,能创造出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充分发挥各市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要注意总结各地经验,选择有基础,把有特色的市县作为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今后二到三年中,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带动下,集中力量抓好三个一批:即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格局;建立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加大支持,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支撑和服务系统;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集成资源,加大支持。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创新投入方式,优化科技计划的投入结构,支持

8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任务;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存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支持创新型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发挥政府资金的放大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和形成新兴产业与战略性产业提供有效支持。

同志们,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积极应对危机挑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希望入选科技特派员的科技人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到企业和基层去施展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实现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谢谢大家!

第五篇: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之思考

□俞德洪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有效的信贷支持。近几年来,和县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坚持发展三大块状经济,推进郊区型经济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县域经济呈现出难得的发展势头。当前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基层央行面临着更加重的责任和压力。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克服畏难情绪,有所为,才能有所作为;第二要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的信贷支持;第三,尽快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有利因素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2003年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基层县级央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有一种担心认为人民银行职能将会空心化,基层央行的工作缺少必要的手段。但是,通过这几年工作实践,我们越来越感到,振兴地方经济,基层央行大有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查研究、监测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方面,我们逐步从思维和行动上适应这种变化。

(一)基层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1、树立“大金融”意识,把贯彻执行货币政策落实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来。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作用,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货币政策,加强货币传导搭建有效的平台。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参加全县金融工作座谈会,及时准确传达当年国家货币信贷有关政策以及我县金融运行情况与金融工作的思路;二是及时到金融机构了解金融运行情况,掌握信贷投向和投量,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在政府大院开辟宣传橱窗,按季将全县金融运行情况对外公布;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把当年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到地方党政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大众;五是配合政府成功召开五届银企对接会,促进了银企合作,缓解了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银行与企业共签订了11.14亿元贷款意向合同,实际共落实发放贷款

6.38亿元,今年新签订合同3.72亿元正在落实当中;六是支行积极做好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近三年来,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82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岗再就业“贷款难”问题。七是积极响应政府东向发展战略,为县东向发展献计献策。2005年,依据我县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制定《加快东向发展实施意见》。同时,还根据政府有关要求,编制了我县“十一五”期间金融发展规划。八是率先在全市成功协助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和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和县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多次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奖励办法》的出台有效地激发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积极响应政府东向发展战略,为县东向发展献计献策。第一是高度重视,及时成立机构。为积极响应和县县委、县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号召,支行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就金融支持东向发展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和县支行东向发展领导小组。支行行长亲自挂帅,并确定了一名

副行长具体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第二是积极应对东向发展战略,在全行范围内展开“和县东向发展,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支行各个职能部门,就县东向发展进程中如何加强货币政策传导、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展开了座谈讨论。通过讨论,理清了工作思路,找准了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央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第三是围绕我县“壮工、强农、扩城、兴旅”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大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映问题,当好政府领导的参谋,为东向发展出谋献策。在县东向发展战略实施期间,我支行先后组织人员深入有关部门、基层乡镇和民营企业,调查了解我县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政策出台对我县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专题调研活动,积极撰写调研材料,上报县委、政府。先后完成了《对和县金融机构存差加大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和县外贸企业的影响》、《县域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县与浦口区区域经济对比分析》、《南京都市圈对和县东向发展的影响及建议》、《应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借新还旧”对央行票据置换考核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关于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探讨》等多篇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肯定,也引起总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3、着力营造“诚信和县”氛围。几年来,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初步建立了辖区十年间经济金融数据库,并利用银行征信系统平台开展辖区征信体系宣传和建设。截止2007年5月底,辖区征信系统已采集企业752户,发放贷款卡733户。今年根据总行的统一部署,我支行现已将征信系统数据采集延伸到非银行信息类和公安、质监、环保等相关部门。2005年,我支行还有效地制止了一起企业逃废债的发生。和县面粉厂欠农行贷款1296.1万元,利息578.7万元,该企业于2003年向法院申请破产,破产清算组擅自将企业资产和农行抵押物变卖。我支行获悉后,严把企业开户关,制止企业逃废债发生,最终使破产企业与农行达成清偿协议,维护了农行的债权。为加快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改变不讲诚信的局面,力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瓶颈。我们先后采取一方面向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引起他们的重视。政府率先讲诚信,打造“诚信政府”,要求全社会讲诚信;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进行征信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讲诚信光荣”、“无信可耻”的社会风气。

(二)基层央行的服务效用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越来越有力

1、在全市四县中率先开办外汇远程核销业务,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2006年4月份,我支行为我县外汇企业开办远程核销业务,截止目前一共办理业务211笔,金额606万美元,大大方便了企业,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县招商引资环境,为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着力加强支付结算体系基础建设。继大额、小额支付系统顺利上线运行后,我支行正在按计划全面推广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支撑和支持。2006年人民银行提出票据为1023笔,金额为27845万元,提入票据17705笔,金额为56173万元,同城票据交换所共提出票据25918笔,金额为234643万元,办理退库74笔,金额1867万元;利用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行政许可的系统程序,严格账户的审查审批手续,为企事业单位、个人提供银行结算账户的开销户服务,截止目前,银行结算账户系统共有银行结算账户339094户。

3、切实履行反洗钱职责,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维护和保障我县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

做好反洗钱知识和金融法律法规的经常性宣传工作,尤其是利用“12.4”普法教育日、在政府网站上开辟的金融法律法规宣传窗口及县三届蔬菜博览会的机会对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宣传。由于我支行“四五”普法工作突出,我本人被县委政府授予“四五”普法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和县支行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多次开展账户、现金、支付结算等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特别是支行在依法行政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操作,在对辖内四家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规事实,严格按照“一个规定、两个办法”对责任单位下达了行政和经济处罚决定书,极大地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推动了辖区反洗钱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4、建立我县信用担保体系

由县镇两级财政及华星化工、江标集团等两家民营公司共同出资组成的县振兴担保公司已组建完成,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并加入了省担保集团体系。经过努力,省担保集团补充我县800万元担保基金。目前,新增在保贷款1544.7万元,解除担保责任530万元,正在办理担保审查手续贷款1957万元。此外,我县组建典当行的申请正在审批当中。

二、不利因素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战略,纷纷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裁减人员,给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二是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后劲不足。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风险较大、资金少、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使得支持县域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业发展银行少机构,单业务。全县只有一家农业发展银行机构,且只提供粮棉油贷款,成了粮食部门的总管。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县域金融服务,尤其是乡镇金融服务的功能弱化、服务水平下降和信贷萎缩,延缓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管理体制的影响。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治理以及出于集约化经营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业务管理上实行了逐级授权授信管理,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过小。二是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诸多原因,今年以来,我县银行共投入信贷资金204766万元,但都集中支持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发放县域中小企业、农业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少。

(三)资金外流。一是存贷差继续扩大。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我县存贷款差高达29.25亿元,比05年扩大5.13亿元。二是农信社在利益的驱使下,转存存款。三是邮政储蓄机构吸收了大量的储蓄存款,却仅能办理小额质押贷款,对支持县域经济的有限资金近似于釜底抽薪。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90847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19.04%。

(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一是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个人合伙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二是会计基础薄弱,管理缺乏制度规范。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未建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尤其是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三是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受个人私利的影响,对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任,由业主管账、夫人管钱的现象较多,缺乏民主

理财和监督意识。四是税收法制意识淡薄,税务管理不规范。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税收法制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往往因为无知而多次违反税收法规政策被查处,偷逃税金额和比例时常触及刑律,对企业和经营业主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之浅见

(一)政府要全力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通过政府与金融机构联手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提高审计、会计、信息的披露标准,加强社会信用观念建设,积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咨询机构,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全方位、多视角信用状况,建立银行同业的中小企业信用奖罚机制,促进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二政府应从全局出发,树立起自身的诚信形象,加强诚实守信的宣传,并充分运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经济制裁、道德惩戒等多种有效措施,引导、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努力支持银行维护债权,严厉制裁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三是政府要着力落实《和县2007年至2010年金融发展规划》,继续完善《和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和县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再上一新台阶,为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营造有益的环境。

(二)金融业要以发展的观点解决面临业务发展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县域经济在加强我国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调整经营策略,认真研究县域业务的市场定位,确定符合我县特点的贷款品种和营销方式,在继续支持华星化工、金城米业等大型企业的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贷款管理权的适度下放,简化贷款手续,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将一定比例的存款投入到当地”,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保证了县域资金的良性循环。二是建议增加邮政储蓄贷款种类及扩大贷款对象,使其增加发放农民个人和小企业贷款,促使农村资金反哺“三农”。三是借政府着力建设和县经济开发区的机会,将信贷资金和政府投入以及政策性金融资金结合使用,支持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重点抓好县、乡、村的水网、电网、路网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四是建议农业发展银行设立建制镇试点办事机构,适当增加业务。如,发放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提供农业综合开发信贷服务。五是各县域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方式,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探索包括股权质押、保单债权质押、应收货款质押在内的多样化的贷款担保形式。

(三)企业要将诚实守信作为生存之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

首先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诚实经营,履约守信,提高企业的资信度,靠良好的信誉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以信用求发展。其次,企业要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健全规范的生产经营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吸收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财务体系,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同时,在申请银行贷款和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时,必须按照规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报表和资产清单,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度,且对已取得的信贷资金要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按期还本付息。只有“互相支持、互惠互利、恪守信用、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和县支行行长)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为加快三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民建三明市委员会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

1、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政府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从改善投、融资环境入手,合理利用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性手段,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要建立有效的联动运作机制。政府应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意见,加强对与金融生态相关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严禁企业以任何形式破坏金融生态环境,对逃废债等一切破坏金融生态的行为痛下“杀手”,把对金融生态的保护作为对企业、部门及地方负责人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整体联动的作用,对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企业和部门进行监控,对恶意逃废债的行为采取联合制裁措施。建议成立由政法委牵头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察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参与,查处各种金融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打击金融违法活动,确保金融秩序稳定和金融生态平衡。

3、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各金融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着力发展新的优质客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自身竞争力,不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切实做好农户小额信贷、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努力增加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4、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共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在区域内广泛建立银政长期合作的项目开发平台、社会资信平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金融融资平台,扩大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真正形成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共担风险的体制和机制。

(二)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1、支持中介机构壮大,促进征信行业发展。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经营各类征信机构,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提供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使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信息中介主体到位。

2、加快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要利用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进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各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依据,让讲诚信的企业、个人得到完善的金融服务,形成对讲信用企业、个人的正向激励,促进企业、个人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优化辖区金融生态。

3、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完善的、复合的信用信息系统。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金融等部门和各类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之间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整合信息数据资源,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

4、加大信用环境治理,引导金融机构存差资金的投入。信用环境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根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环境建设的效果是能否引导存差资金投入的关键。因此,政府要创新招商引资观念。把银行资金作为引资的一种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鼓励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

(三)营造良好的司法保障支持体系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

1、要加强执法监察,改善执法环境,全力支持基层金融机构资产保全和维护债权,加

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金融诉讼案件的执行力度,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结率,确保金融诉讼案件高效、公正、圆满地解决。

2、加强对金融有关法律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做好《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刑法》、《破产法》、《物权法》的宣传工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动力

1、金融部门要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经济活动。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企业及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银企、银政关系,努力改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有效益、讲信用企业的信贷投入。

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运用好本地和异地两个金融市场,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延伸金融服务领域。准确市场定位,丰富金融服务内涵,推出适合各类企业发展、各类投资主体需求的金融品种,实施个性化、差别化、高品质服务,促进金融业良性竞争。

(五)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所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差异化战略,就是要结合当地实际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这种地区特色差异表现在宏观上就是优势互补,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至关重要。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从资源、人才、区位、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当地优势,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要善于发展配套经济、互补经济,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扎扎实实地抓住几个特色产业,扶持其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只要发展战略正确、产业定位准确,就一定能够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上一篇:兴业银行收入证明下一篇:学弈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