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支撑体系

2022-07-13

第一篇:融合发展支撑体系

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扎实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取得的基本成效我县自2001年5月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全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开始实现新的跨越,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增强,为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县工业强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建筑建材、皮革皮鞋、机械加工业)已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培育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得到加强;工业经济对

一、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4亿元,工业总产值67.3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在2001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5.45,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44,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23.75,全县技改企业达到358个,技改总投资5.6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自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以来,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具体体现在:

基本政策方面,实施工业“七个一批”,整合工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来我县投资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在企业的用地政策方面,实行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优惠出让土地;在税费政策上按企业贡献大小和科技含量高低给予优惠和扶持。

建立了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了璧山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创名牌奖励,企业家培训等。

完善对引进项目、技术、资金、企业的奖励政策和加大对乡镇、部门的考核奖惩力度。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建立和实施重点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为发展工业经济、对发展重点产业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的政策支撑体系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另外在执行的力度上也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施工业强县的全局意识不够

对整合“大工业”,缺乏整体意识,特别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全县上下认识高度一致、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在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上,不论是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是对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企业的政策都需要认真的研究,并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在推进工、农、商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坚持效益观念,强力推进“大调整”的步伐还不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虽然我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支柱产业还是一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很少,影响了产业的聚集和规模优势的发挥。

(二)政策服务于企业的力度有待加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手段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是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也没有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市场。企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不畅。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政策和信息不能全面及时的获得,信息传输手段较为传统和原始;县委、政府出台的各项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发展工业的政策,企业获得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

(三)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

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不论是我们的投资环境,还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不论是发展的硬环境,还是发展的软环境,都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为企业服务意识,精心营造“大环境”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特别是道路、城建、交通、环保、执法、案件执行、治安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优化;特别是一些部门的二级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成为我县政令通行的梗阻,影响我县发展综合环境的优化和对外开放的形象。

(四)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积极参与“大竞争”的创新

第二篇:构建安全文化支撑体系 推进矿井安全持续发展

南桐矿业公司鱼田堡煤矿,于1958年建矿,核定生产能力39万吨,现有员工1400余人,矿井开采深度已达-600米水平,是全国及世界有名的高瓦斯突出矿井。近年来,在重庆市煤管局、煤监局和能源集团的大力关心指导下,坚持以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为统揽,以创建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为主线,紧紧围绕打造本质型安全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样板矿井、瓦斯治理示范矿井、文明和谐矿井目标,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安全管理、确保安全持续稳定、维护员工安全权益的重头戏,通过构建企业安全“核心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诚信文化、执行力文化、视觉文化、特色文化”支撑体系,不断丰富企业安全文化内涵,营造了齐抓共管氛围,推进了企业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至今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900多天,刷新了建矿54年来连续安全生产最长历史纪录,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

一是注重以核心理念文化为引领。该矿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安全,按照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广大员工认同的“生命之树常青、人人享有安康”的安全核心理念。在安全核心理念文化的引领下,使“安全是效益、安全是政治、安全是稳定、安全是福利”成为了企业安全的价值理念,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为了企业员工的安全精神理念,使“安全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成为了企业安全管理理念,使“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成为了员工安全行为理念。安全文化理念的形成,有效提升了各级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安全行为意识,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的落实。

二是依靠制度文化规范企业安全管理。该矿注重从制度文化建设入手,不断夯实和完善了矿井安全管理。通过编印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黄皮书”及“安全制度文化手册”,建立安全防重工作例会制度, 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六条线”安全执法制度,“三违”员工帮教制度,“需再努力员工”亲情恳谈会制度、“管理人员安全警诫”制度、“全员集中安全宣誓”制度、员工安全承诺制度、季度安全先进抽奖制度、员工安全诚信考评制度,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依靠物质文化打造本质安全环境。围绕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目标,近年来,该矿大力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深化了全员“精管细作、固本强基”意识,同时投入资金近亿元改善安全装备,完善安全设施,先后对主副井提升绞车、抽风机、瓦斯抽放泵、

供电系统及设备等进行更新换代,相继完善了井下瓦斯监测监控、供水施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安全避险系统,在瓦斯防治上,推广应用了水力割缝、水力压裂、中风压钻进等新技术,改善了生产现场安全环境,提高了矿井安全可靠性。

四是依靠行为文化规范安全操作。为规范员工操作行为,该矿制定了《采掘员工操作行为规范》、《机电、提升、运输岗位员工操作行为规范》、《通瓦岗位员工操作行为规范》手册,使员工统一了工作标准,统一了各工种操作程序,统一了操作要领,统一了操作规范。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行全员准军事化管理,特殊工种全员岗位技能练兵比武,在各采掘单位实施了精细化管理“五步法”,规范了班前安全会、入井前安全宣誓、开工前安全隐患排查、班中安全巡查、收工安全质量验收评估管理流程,使员工的遵章守纪、文明生产、操作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五是依靠诚信文化增强员工安全自律性。2010年以来,该矿全面推行了全员安全诚信管理新机制,通过建立员工安全诚信档案,以积分的方式分层次通过安全指标、责任落实等一系列诚信奖惩项目,对员工个人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增强了全员安全诚信意识,90%以上员工达到了安全诚信员工标准。通过坚持开展全员入井宣誓、公开承诺、签订目标责任状、评选优秀诚信员工等活动,使诚信成为了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真正做到了以诚相待、重信守诺、有诺必践、一诺千金,培育了员工认真做事、诚恳做人,用心做事、坦诚做人的优良品德。

六是依靠执行力文化增强执行意识。该矿坚持以落实矿党委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决定和执行力建设责任追究办法为准则,按照贯彻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上级指示指令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煤矿《三大规程》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操作行为规范不折不扣的目标要求,开展了全员安全执行力管理,使员工真正养成了有法必依、有章必循的自觉行为,形成了“令必行、行必快、快必果、果必优”的执行力文化理念。

七是依靠视觉文化增强安全注意力。如何以视觉文化增强员工对安全的吸引力,该矿从员工排班室到井下现场沿途,都将安全制度、管理理念、行为准则、安全警句等展现在员工的视觉环境之中,通过打造安全学习园地、安全幸福之家,建立员工安全宣誓台,兴建科队、员工“安全格言”长廊,制作安全灯饰宣传窗,制作各工种操作规程管理牌牌、安全警示、避灾路线标识牌,使厂区到车间、更衣室到井口、地面到井下,都形成了一条条的安全文化长廊,视觉安全文化基本覆盖和延伸到了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

八是坚持特色文化营造齐抓共管氛围。该矿大力打造安全特色文化品牌,常年不断坚持安全第二道防线协会送安全文艺下基层、坚持安全堡垒班组建设、坚持“十佳”星级班组长评选、“八好”科队长评选、无“三违”员工抽大奖、安全先进夫妻一日游、安全演讲、安全文艺演出、送平安果、送平安粽、送平安鞋垫,守平安夜等一系列特色安全文化活动,营造了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良好氛围。

总之,该矿按照创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标准要求,立足矿井安全生产实际,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针对性与有效性相结合,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内涵与方向的定位,形成了“八大”安全文化支撑体系,发挥了安全文化的内在动力,控制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促进了矿井全面协调发展,提升了矿井整体形象。正继续朝着国家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目标迈进。

第三篇: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精选]

扎实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取得的基本成效

我县自2001年5月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全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开始实现新的跨越,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增强,为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县工业强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建筑建材、皮革皮鞋、机械加工业)已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培育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得到加强;工业经济对

一、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4亿元,工业总产值67.3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在2001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5.45%,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44%,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23.75%,全县技改企业达到358个,技改总投资5.6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自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以来,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具体体现在:

基本政策方面,实施工业“七个一批”,整合工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来我县投资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在企业的用地政策方面,实行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优惠出让土地;在税费政策上按企业贡献大小和科技含量高低给予优惠和扶持。

建立了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了璧山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创名牌奖励,企业家培训等。

完善对引进项目、技术、资金、企业的奖励政策和加大对乡镇、部门的考核奖惩力度。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建立和实施重点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为发展工业经济、对发展重点产业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的政策支撑体系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另外在执行的力度上也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施工业强县的全局意识不够

对整合“大工业”,缺乏整体意识,特别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全县上下认识高度一致、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在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上,不论是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是对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企业的政策都需要认真的研究,并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在推进工、农、商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坚持效益观念,强力推进“大调整”的步伐还不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虽然我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支柱产业还是一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很少,影响了产业的聚集和规模优势的发挥。

(二)政策服务于企业的力度有待加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手段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是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也没有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市场。企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不畅。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政策和信息不能全面及时的获得,信息传输手段较为传统和原始;县委、政府出台的各项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发展工业的政策,企业获得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

(三)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

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不论是我们的投资环境,还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不论是发展的硬环境,还是发展的软环境,都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为企业服务意识,精心营造“大环境”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特别是道路、城建、交通、环保、执法、案件执行、治安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优化;特别是一些部门的二级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成为我县政令通行的梗阻,影响我县发展综合环境的优化和对外开放的形象。

(四)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积极参与“大竞争”的创新精神还不够。首先是产业创新不够,传统行业、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其次是科技创新不够,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

不高;第三是技术创新不够,部分产业、企业装备落后,生产手段跟不上大工业产业链的需求;第四是市场创新不够,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经营创新等问题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第2页)。为此,我县应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尽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第2页)。

(一)建立和完善产业导向、扶持激励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为顺利实施我县工业强县战略,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产业导向和扶持激励优惠政策,为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产业发展导向政策

政府要通过出台产业发展导向方面的政策,吸引和引导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机构等优势项目到璧山来创业投资,以此推动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上档升级。一是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产业项目和产品的引进;二是培养、支持和发展高技术对我县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改造和产品升级。

2.扶持政策

(1)尽快出台璧山县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规定,吸引县外企业到璧山投资兴业。

(2)认真贯彻我县《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决定》,落实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引导食品工业发展壮大,形成我县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3)大力发展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制定我县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

(4)加快发展特色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尽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工业企业,形成璧山工业的“航空母舰”;对产品市场好、发展有前景的企业,要着力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着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可以考虑在璧北地区建立“高新产业园区”或者特色工业园区,封闭运行和管理,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5)扶持和发展重点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要继续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要继续完善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实行重点企业例会制度。对享受重点骨干企业扶持政策的各类企业,适当提高入围标准,尝试采取2一3年调整标准的办法,对重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6)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目前,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偏小,但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扶植、帮助它,给予一定优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着重注意培育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努力建设一批小而精、小而新、小而高、小而强的中小企业优势群体。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贯彻好《中小企业促进法》,把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7)扶持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我县无公害蔬菜、优质伏淡季水果、花卉苗木、禽兔等四大主导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持久竞争力的优质品牌,与此同时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以达到促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8)积极引导产业聚集

扶优扶强,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积极引导,形成我县三大支柱产业的聚集。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规模优势和区域特色,增强园区孵化功能和辐射功能。按照产业的规划布局,大力提高园区建设的水平、档次和品位,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企业扩张、重庆退二进三和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聚集的基地,逐步建设成为以机械加工、皮鞋皮革、新型建材为特色的工业发展区域。

加快形成我县食品工业新的产业聚集。食品工业是工业带农业、富裕农民的重点产业。一方面,我县有以温氏集团和风味源公司为龙头的我县鸡和兔的规模养殖经济;另一方面,全县开始出现以食品加工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因而食品加工在我县是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工程”,采用“订单农业”、“科技+公司(协会)+农户+市场”等多种模式做好优势资源增值转化的研究、开发、实施。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以优质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重点开发绿色食品的深加工。以此综合形成我县食品工业发展的整体聚集,力争形成璧山又一支柱产业。

3.激励政策

(1)继续执行和完善我县现有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

(2)继续完善我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捆绑使用;重点加大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名牌奖励。

(3)完善对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企业的奖励政策,并认真落实兑现;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鉴外地经验,进行集团式招商和集团式扶持,对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实行重点倾斜。

(二)建立和完善为企业服务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目前,在加入WTO的今天,各地在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方面的政策制定上,基本上大

业链的需求。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入世”有利时机,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我县企业与国内的大企业、院校合作,共同开发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并将研发成果产业化,推动我县工业产业升级;鼓励引导我县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优势企业,改造提升,做大做强。

4.文化创新。政府要尽快在“工业强县”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有利于打造诚信、弘扬品牌的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行为、企业标志等企业文化诸要素的创新,这样不但有利于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和品牌,而且有利于使市内外各界人士通过璧山各行业驰名品牌的传播来更好地了解璧山,来璧山旅游观光、参观访问、考察环境、投资创业、合作发展。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璧山实现“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加快璧山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篇:支撑体系整改方案

模板支撑体系问题整改方案

1、个别立杆采用扣件搭接连接方式

整改措施:立杆采用扣件搭接方式连接的采取加固措施,即若搭接位置在上部的,两端与中部用叁扣件拧紧,并在杆底增加一个支托扣件,搭接位置在下部的离地300-400mm(未落地)立杆下部增加一个支撑丝杆落地拧紧。

2、个别立杆垂直度偏差较大现象,最大偏差160mm 整改措施:立杆垂直度偏差大的进行调整,达到规范要求(搭设中检查偏差的高度H=10m以内的最大偏差±50mm)。若无法调整的在立杆旁增加同规格的落地立杆加强。

3、后浇带部位立杆固定在小横杆上,未直接落地

整改措施:立杆下加垫垫板或增加立杆搭接,搭接长度大于1m,并用双扣件拧紧。

4、个别纵横杆步距方案设计为1.5m,实际达到1.8~2.0m 整改措施:纵横杆步距大于1.5m的,缩短垂直剪刀撑间距,并且沿高度方向增设水平剪刀撑两道与柱连接成整体,柱混凝土与梁板砼分两次浇筑,确保立杆的稳定性。

5、个别框架梁小横杆与立杆扣件只有一个,,无法保证扣件不下滑,并且梁两侧立杆间距过大

整改措施:框架梁小横杆与立杆位置采用双扣件,确保扣件不滑移。框架梁梁底部位加设立杆:当梁高大于800㎜时,增设双排立杆,当梁高不大于800㎜时,增设一排立杆,立杆间距同小横杆间距,且立杆与周围杆件连成一体。

6、个别梁底纵横向水平杆未贯通 整改措施:纵横向水平杆全部贯通。

7、部分纵横杆间隔一根立杆搭设

整改措施:纵横杆在每根立杆位置都得搭设,未搭设的补齐。

8、个别纵横杆接头在同跨或在同一个截面内

整改措施:纵横杆接头在同跨或在同一个截面内,在接头位置增加纵横杆,纵横杆接头不在同步或同跨内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大于500mm。

9、部分扣件未拧紧或未拧

整改措施:扣件逐个进行检查并拧紧。

10、部分框架梁梁边竖楞离立杆距离过大

整改措施:框架梁梁边竖楞离立杆距离过大的,在竖楞位置增加立杆,并与周围杆件连成一体。

以上问题要求限期在3天内整改完毕,浇筑混凝土时,检查验收整改情况,确认整改完成时方可申请签发浇灌令。

中铁十七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09年6月18日

第五篇: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

2005-01-06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

替代技术: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对环境的压力的技术。

减量技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

再利用技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资源化技术: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系统化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多产品联产通过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科学地分配来生产不同产品,或者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对副产品进行充分开发利用,都可实现多产品联产。

产业共生将不同的产业、行业耦合在一起共同生产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某一个行业生产过程的产品或废弃物,可能正好是另一个行业生产过程所需的原料。在空间上将具有耦合效应的产业配置在一起,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生成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以下,就一些重大的循环经济技术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将煤气制成合成气,再由合成气经费—托合成生产汽油、柴油,或利用先进的浆态床一步法工艺大规模生产甲醇(代汽油)或二甲醚(代柴油)清洁燃料,将可有效缓解我国面临的油气资源紧张局面。

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我国的农业生产每年产生大量秸杆,其中可用于能源的部分相当于1.8亿吨标准煤,约为200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4%。以村镇为单位,采用高效秸杆气化技术、高密度化技术等生产高品位能源或用于小型发电,可有效改善农村用能效率,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减少秸杆直接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远期来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或实现以绿藻为体系的低成本大规模生物制氢,亦可获得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我国集约化畜牧生产提供的猪肉、鸡蛋已分别占到全国总产的20%和40%以上。1999年全国养殖业畜禽粪尿排出量相当于当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绝大多数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和推广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收集、转化、干燥、粉碎、脱臭、包涂等工序,将之转变为工业规模的高效生物肥料,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替代相当数量的化肥,也缓解了我国高效有机肥料供应不足的矛盾。

熔融还原冶铁新工艺与钢铁—煤化工产业共生

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焦炭需求日趋增加。我国焦炭资源有限,炼焦企业出于环保要求又被限制发展,焦炭供不应求已成为必然趋势,非焦炼铁也将势在必行。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是前沿炼铁技术,它利用非焦煤生产液态铁,流程短,成本低,污染小,铁水质量好。熔融还原炼铁附产大量煤气,可利用化工过程将之转化为甲醇或二甲醚清洁燃料。工艺概算表明,联合工艺可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一倍,产品能耗下降60%,吨钢成本下降50%。对于传统的炼焦—钢铁联合企业,利用大量剩余焦炉煤气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亦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的可行途径。在新技术基础上构建新型钢铁—煤化工联合企业或生态工业园区,对未来的冶金、化工环保和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化学技术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户。化学工业必须向生态化方向转变,绿色化学技术是这一转变的基础。它包括新型催化技术、改进溶剂和反应条件、“原子节约”型清洁合成路线开发、安全化学产品设计等,实现“全生命周期清洁”的过程工业,可从根本上减少化工过程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为推动绿色化学研究和绿色化学新工艺快速发展,美国1996年起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日本2002年起设立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重视绿色化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以化学矿物加工为核心的生态工业系统

我国西部地区化学矿产丰富,特别是磷钾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应按照生态环境思想,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利用过程进行技术集成、物质集成和能量集成,构建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生态工业系统。如生产1吨黄磷副产14吨左右的“废物”,包括磷渣10吨,一氧化碳尾气3.8吨,磷泥0.2吨~0.5吨,磷铁0.1吨。如果利用磷渣生产建材,尾气生产化工产品,磷泥回收利用,磷铁生产纳米级新材料,构建“磷化工-碳化工-建材-新材料”多产业耦合的生态工业系统,则可在磷矿消耗不增加的前提下,仅靠充分利用副产物就获得3.5倍于原产值的回报。

水泥生产新工艺

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得对水泥的需求量居高不下。2002年我国生产水泥7亿~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50%。但当前水泥生产的结构极不合理,落后的立窖水泥仍占总产量的80%,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只占11%,资源和环境代价巨大,劳动生产率很低。国家必须坚持淘汰压缩落后的立窖水泥的产业政策。同时,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解决新型干法水泥的大型化、节能化和智能化问题,开发劣质能源、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水泥生产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

废旧机电装备再制造技术

我国设备资产有几万亿元,每年因磨损和腐蚀使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愈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再制造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修复和改造废旧机电设备,使之恢复性能甚至获得新的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再制造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的作用是巨大的。美国有48万人从事再制造,每年可创造530亿美元的产值。研发废旧设备的再制造技术,并将再制造发展成一个新产业,是我国作为一个设备大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举。

“电子垃圾”资源化的单元技术与设备

电子垃圾包括废家电、废电脑等。我国已进入电器废弃的高峰期,每年估计报废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未来5~10年电脑报废量也将达到每年500万台以上。电子垃圾主要由金属、玻璃和塑料构成,还含有很多有毒有害化学品。进行填埋和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应立即着手开发和推广电子垃圾资源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从不能再利用的电子垃圾中,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地回收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料投入再生产,将电子垃圾资源化发展成为一个规范的现代化产业。(来源:财经界)

上一篇:如何购买车辆保险下一篇:如何管理手机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