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安全与对策

2022-08-28

第一篇:我国能源安全与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今年 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中,沈一中老师给我们讲了题为‘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为题’为主题的讲座。 在这篇讲座中,沈老师给我们讲到了农产品质量已经越来越危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同时,也给我们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的原因、发展等。这次的讲座是我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是不可或缺的原因吧。下面, 我就来谈谈自己对食品问题的见解。

在我的了解里,我们中国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于我们的国家是具有致命的伤害力的。我们国家本来就有十三亿的人口,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农业土地已经越来越少了,而我们的人口却越来越多。按这个形式下去,我们国家的粮食和产品相对来说也会越来越少了,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就非常有义务来关注与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坚持生产与在利益面前要做到自律,生产要效率 也要安全 第二,我觉得我们应该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我们中国现在还是处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 模式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得到增加,如果发展集约型的农业,就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并且还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科学农业,增加农业的补贴,是越来越多的人能发展农业事业。第三,我们现在的农产品生产环境堪忧,生产无法从根源上上保证质量和安全,所以我们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第五,随着资源的越来越少,我们大学生也应当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燃料,还土地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才会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在观念上,我们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农业和农产品,事关民族复兴,国家稳定。在政策上,我们要明确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努力实现科技又生态的农业生产,科技与生态并不矛盾。在技术上,我们要努力实现农业标准化,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长久的问题,我们大学生的道路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希望我们的国家会一直粮食富足,远离粮食危机。

第二篇: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我国是食糖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07/2008榨季产糖1485万吨,2008/2009榨季1247万吨[1],2001-2009年间我国食糖消费以年6.2%的趋势增长。我国食糖的主要来源是糖料甘蔗,蔗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能源和众多食品产业的重要原料、辅料或添加料。世界各国对食糖的质量安全都有严格的要求,并有着相应的标准规范。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食糖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食糖质量安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食糖生产方面存在许多质量方面不安全因素,如糖料甘蔗和甜菜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和化肥等污染问题、食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助剂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污染问题、企业自身实验室的管理和检测能力问题,相关质量法规、标准和监督措施不健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把关问题等等。

1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的现状

1.1近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食糖质量安全的抽查结果

为了加强对食糖产品质量的监督,进一步提高食糖产品质量,促进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近8年来对食糖质量安全进行了抽查。

2006年抽查结果显示,40%左右的食糖质量存在问题。表1表明:食糖质量不合格项目有:二氧化硫、色值、蔗糖分/总糖分、菌落总数、电导灰分、还原糖分、混浊度、干燥失重、标签等,其中以二氧化硫和色值为主。

1.2白砂糖产品专项抽查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白砂糖进行专项抽查,此次被抽查企业91家,占全国甘蔗制糖企业的32.5%,白砂糖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1%;2006年质检总局抽查了62家企业的62种产品,合格5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5.2%。从两次抽查结果来看,国家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促进了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使企业加强了质量管理,提高了食糖行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2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2.1糖料甘蔗和甜菜的质量安全

要保证食糖的质量安全,首先要保证原料蔗和甜菜的质量。原料蔗与甜菜在种植过程中,田间的污染会造成食糖质量下降。农民为防治甘蔗螟虫、地下害虫、草、鼠等,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些农药难降解,不仅破坏土壤,而且残留在甘蔗或甜菜内,进而人类在食用这样原料制出的食糖就会摄入低剂量的残留农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2]。2008年7月,广东恩平市圣堂镇蔗农施用特丁硫磷造成特大安全事故,9人接触性农药中毒,其中3人死亡[3]。农民为保证作物高产丰收,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一些化肥生产过程中会含有一些重金属,长期使用会造成重金属积累而污染食糖,如磷肥[4]。同时污水灌溉,这些污水进入农田,经作物吸收,造成重金属、氰化物、病原菌污染;空气流动携带周边工厂重金属颗粒、酸雨等污染[5];因此污水和废气携带的有毒害物质进入甘蔗或甜菜内,进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食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2.1食糖的加工和包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45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在食品的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其顺利进行,可以应用某些辅助物。因此,在制糖工艺过程中,制糖企业会使用到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等澄清剂和辅助剂[6];若在制糖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当,这些化学物质会有微量残留在食糖中,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广西质检部门对广西2007/2008年榨季白砂糖检验,没有发现二氧化硫、砷、铅等含量超标,抽查22批白砂糖样品,所有批次铬、镉均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6]。

食糖包装材料选用不合适的材料会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如包装材料的化学单体等。长期以来,我国食糖一直使用聚丙烯和聚乙烯塑料袋,此类包装材料较易出现因材料或封口密闭性差而导致食糖结块、变硬等现象,从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2食糖的贮存和运输

食糖在储存期间如果保管不好,也会发生各种降低食糖质量变化的情况,如吸湿、结块、发酵酸败、变色变味、蔗糖转化、滋生微生物和螨虫等。2008年12月29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糖抽查结果表明:五个食糖抽检产品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其中2种食糖霉菌指标超标,3种食糖酵母菌超标[7]。

2.2.3制糖企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制糖企业实验室在对食糖质量安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7/2008榨季中,国家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8]对全国101家食糖企业实验室进行能力验证计划,发现整体合格率下降。其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在产品检测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要求

2.3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上的差异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自己的一套食糖标准,而我国仍然采用旧的国际糖品法典标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质检行业需要不断更新食糖的检测标准,使之逐渐与国际接轨[9]。

3、提高食糖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质量监督部门加强监督

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监督,以行政手段督促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按照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进行考核和监管,促使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糖产品安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3.2减少食糖原料生产的污染

原料作物种植过程中要减少高毒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施用频次,减少污染水体的灌溉,加强研究一些新型低毒高效、不污染环境的生产资料,从源头上解决食糖农残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发展绿色产业,提高食糖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3.3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水平与质量检测能力

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要牢记"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动力,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严把食糖产品质量关。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减少助剂残留,如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等,因此要加强对加工水、辅助材料、各类糖用生产助剂的相关检测,控制好生产工艺参数,保证生产加工的安全卫生;控制好包装材料的安全检测监控。所以,从食糖生产加工、食糖运输等都要做到有效的质量监控,才能保证食糖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

企业要多方面、多手段促进检测水平的提升:一要加强企业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规范检验操作,提高检验的速度和准确度;二要加强对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培训,统一管理,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三要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施与环境条件、标准物质和试剂耗材等的控制,对仪器设备要按规定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加强对实验室温湿度的控制,要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对试剂和耗材要进行适当检查避免因质量问题而造成对检测结果的较大偏差;四要进行分析方法攻关,规范和完善检测程序和方法;同时加大检测仪器的投入,大力推进从化学分析法向仪器分析法转变。

3.4更新国内食糖检测标准,提高监督检验机构的技术水平

标准的先进性是有时间性的,标准在制定时候是先进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会成为落后的标准,成为阻碍发展和不产生效益甚至产生负效益的标准。因此,要时刻关注国际相关标准的动态,及时修订国内食糖产品标准,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使标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并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食糖产品进行检验并形成新的标准方法,通过食糖产品和检测技术标准的更新提高,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食糖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10]。

总之,要提高我国食糖产品的质量,缩短与国际先进国家产品质量的差距,首先要求监管部门重视,并建立和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管制度;其次,要对食糖生产全过程,包括原料蔗生产过程、食糖生产过程、储藏运输和流通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生产投入品和环境条件进行监控;第三,各级质检机构要改善技术条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第四,标准管理部门要关注相关国际相关标准动态,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和生产技术水平发展,及时修订标准或制定新的标准。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全方位地进行监管,才能把我国食糖产品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提高我国蔗糖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篇: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核电真的安全吗?

浙江工业大学,企业管理1202班,俞旖菡,201208480124

1.1 能源安全现状

当前,能源安全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上升,尤其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在1993年我国就已经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从这样的现状来看我国未来对石油的依赖性还会继续加大,此时我国还面临了许多其他方面的能源安全问题:

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

2)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地运输煤炭,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协调发展。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4)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

1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5)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在立足国内生产保障供给的同时,扩大国际能源合作。但目前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关系脆弱,石油市场波动频繁,国际油价高位振荡,各种非经济因素也影响着能源国际合作。这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开发和对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2.1 核能

2.1.1 历次核电站事故

这些种种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得不选择在建立一个完整的战略储备体系,加强周边合作开发能源以及能源进口路线多元化以外,还需要积极去寻找开发一些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去替代石油与煤,而现在出现在世界视线范围当中最频繁的能源就是——核能。而核能作为对于人类而言还有太多未知性的存在,它的安全问题还有待考究。回顾历史,世界各地发生无数起核电站泄漏事件,其造成的结果也是惨痛的。让我们先来分析下历次发生的核电站事故:

先说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是到目前为止最恶劣、影响最大的核电事故。原因有三:1.切尔诺贝利反应堆的慢化剂是石墨,这种反应堆会爆炸,这是致命的设计缺陷;2.切尔诺贝利没有安全壳,因此发生爆炸后,放射性尘云直冲天际,然后进入大气层平流层,最终降落到欧洲各地;3.违规操作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对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死亡于核辐射的人口数量,国际核工业界和某知名环保组织给出的数据差异甚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切尔诺贝利事故让乌克兰大量的平民撤离故土,无家可归。根源还是在于反应堆的设计缺陷。

再说三里岛事故。三里岛事故是核电厂第一个严重事故( 三里岛核事故分级为5级,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为7级),其堆型正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压水堆。三里岛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的失误:维修、实验后该打开的阀门没打开,发生事故后操纵员判断失误;结果就是第一道安全屏障失效(燃料棒融化了一半),第二道安全屏障上出现一个小破口,主要的放射性物质被第三道安全屏

2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障(安全壳)容纳着,有小部分释放到环境中,造成了环境放射性超标、工作人员剂量超标,但是没有人员伤亡,没有群众撤离。

最后说福岛核事故。对于福岛核事故,日本3•11的地震等级远高于福岛核电厂在四十年前设计时考虑的地震等级,但是电厂仍然成功停堆,说明电厂的抗震能力是高于设计要求的;设计者考虑到了海啸,修建了7米的防波堤,但是这次的海啸高达10余米,淹没了柴油发电机„„电厂设计上还考虑了各种应急余热排出的手段,这些设施在事故后都成功发挥了作用,但是由于整个地区都陷入混乱中,电厂没有及时得到外界的支援,业主又不愿意尽早使用海水进行冷却,结果就是燃料芯块和燃料棒慢慢被融化,同时燃料棒的锆合金和高温水汽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氢气聚集到厂房上部,由于一个电火花,氢气被点燃、爆炸,厂房被掀开,留下一个残裸的框架展示在世人面前。尽管如此,福岛核电厂的反应堆并没有发生爆炸,对环境的放射性也远低于切尔诺贝利事故,从事故后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福岛厂址之外的环境正在恢复正常。

2.1.2 我国拥有的核电站状况

纵观核电发展历史,核电站技术方案大致可以分四代。第一代核电站为原型堆,其目的在于验证核电设计技术和商业开发前景;第二代核电站为技术成熟的商业堆,目前在运的核电站绝大部分属于第二代核电站;第三代核电站为符合URD或EUR要求的核电站,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均较第二代有所提高,属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第四代核电站强化了防止核扩散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处在原型堆技术研发阶段。

我国目前主要有以下十大核电站:1.秦山核电站;2.广东大亚湾核电站;3.岭澳核电站;4.田湾核电站;5.红沿河核电站;6.宁德核电站;7.阳江核电站;8.三门核电站;9.海阳核电站;10.咸宁核电站。

3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2.1.3 核能安全保障

核电厂在设计、建造及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贯彻“纵深防御原则(DEFENCE IN DEPTH)”,将对核辐射的防护从防止事故发生到发生事故后的应对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

1.第一层次防御的目的是防止偏离正常运行及防止系统失效。

2.第二层次防御的目的是检测和纠正偏离正常运行状态,以防止预计运行事件升级为事故工况。

3.设置第三层次防御是基于以下假定:尽管极少可能,某些预计运行事件或假设始发事件的升级仍有可能未被前一层次防御所制止,而演变成一种较严重的事件。这些不大可能的事件在核动力厂设计基准中是可预计的,并且必须通过固有安全特性、故障安全设计、附加的设备和规程来控制这些事件的后果,使核动力厂在这些事件后达到稳定的、可接受的状态。

4.第四层次防御的目的是针对设计基准可能已被超过的严重事故的,并保证放射性释放保持在尽实际可能的低。这一层次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包容功能。 5.第五层次,即最后层次防御的目的是减轻可能由事故工况引起潜在的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的放射性后果。这方面要求有适当装备的应急控制中心及厂内、厂外应急响应计划。

4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世界上目前在役的核电厂大多是轻水堆(其中约70%是压水堆,约30%是沸水堆),且我国以及世界上新建的核电厂基本上都是轻水堆中的压水堆,接下来具体解析一下它的防御屏障。

第一道屏障是燃料芯块及包壳:二氧化铀被制成柱状的陶瓷小块,然后这些小陶瓷块被封装在一根3~4米长的锆合金管内。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的固态和气态放射性物质被容纳在芯块中,小部分气态放射性物质会扩散到芯块和包壳之间的间隙中;事故情况下,如果燃料芯块和燃料棒没有得到很好的冷却,燃料芯块和燃料棒可能会被烧毁、熔化,这时放射性物质就会突破第一道屏障释放出来。

第二道屏障是一回路压力边界:几万根燃料棒被组装在一起成为核反应堆的堆芯。核反应发生时,核裂变能变成热能加热燃料芯块,然后传导到包壳上;冷却剂在流过堆芯冷却包壳的同时自身被加热,然后高温高压的冷却剂进入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另一侧(二回路)的水加热成蒸汽;完成换热后的冷却剂返回堆芯再次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冷却剂的循环是封闭的(一回路),将反应堆冷却剂全部包容在内的压力容器、一回路主管道组成了一回路压力边界。

第三道屏障是安全壳:安全壳是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一个直径约50米、高度约60米的钢筋混凝土厂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主要设备和主管道都藏在里面。正常运行时,安全壳内维持一定的负压,以避免可能从第

一、二道屏障泄漏出来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事故发生时,安全壳能够承受4~5个大气压的压力,阻止从第一道屏障、第二道屏障逸出来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

5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核电真的安全吗?

3.1总结

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核电站是足够安全的。作为公众,在了解核电厂的设计和运行特点之后,完全可以消除“核恐惧”心理。并且与其他常规能源相比,不论是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电厂运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来看,核电站是环保的。核电是一种当之无愧的绿色能源。然而具体某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核能发展政策,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因素,且更多取决于政治、经济环境。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东西,在它坏掉之前都是好的。认为核电站安全的,也只是证明在它泄漏前的安全;而泄漏后则基本束手无策。这样的技术,对生活在附近的人来说,就是不安全的。直到哪天,人们可以像拿泡沫灭火一样扑灭泄漏的核物质,才谈得上安全。

6

第四篇: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使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已展开广泛的合作,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为此,中俄两国需进一步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求共同发展;加快价格机制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完善能源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

关键词:能源合作;价格机制;合作类型;共同利益

中图分类号:F125.5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40-03

中俄两国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为进一步推动两国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和特点,理性看待两国能源合作中的问题,立足于战略高度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成果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发展,成果喜人。目前,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已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形成了重要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

(一)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中俄两国石油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该领域的重大合作举措主要始自本世纪。2000年中俄两国达成协议将合作修建安大线。该管道原定于2005年铺设完成,后因日本介入等多重原因而流产。近年来,中俄两国政府和企业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举措不断增多。2008年10月中俄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4月两国签署《石油合作政府间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先后与尤先科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展开合作。然而,中俄两国高层的一致共识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俄罗斯每年承诺向我国出口的原油量从未完成计划。据统计,我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已由2006年的1597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1164万吨。两国新近达成的“贷款换石油”等一揽子协议也将面临考验。

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丰富,而我国天然气储量匮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左右。作为环保能源,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幅增加。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约67,75万吨,而2005年的进口量仅为483吨,一年间增长了1400余倍。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2800亿立方米。由于中国自身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国内需求,因而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2004年10月中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6年中俄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并预计向中国铺设的首条输气管道在2011年投入使用。目前由于价格原因,该管道已无法按期向中国供气,两国政府正积极策划解决价格难题。

(二)煤炭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拥有世界煤炭资源的30%,其中,优质煤约占一半。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66%-70%。由于长期依赖煤炭,目前我国煤炭开采条件日趋恶化,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出于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等多方面考虑,我国加大了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取缔了大量的中小型煤矿,使煤炭产量有所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煤荒、电荒。为保障产量、兼顾环保、规避事故,中俄两国加快了煤炭技术领域的合作进度。2004年6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在“能源对话”会议上提出,俄罗斯将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上寻求国际合作。最近,胡锦涛主席访俄时两国签署了《关于在煤炭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将开创两国煤炭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三)电力领域合作

中俄两国电力领域合作可谓历史悠久。1992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至中国黑河市输电线路就已投入运行。2005年7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就送电方式、送电规模、定价原则、进度安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2006年3月,两公司签署了《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可行性研究的协议》。2008年,俄罗斯远东电网向黑龙江省电网年供电量达36―43亿千瓦时。据预测,到2010年,通过中俄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俄罗斯远东电网向辽宁省电网年供电量将达165―180亿千瓦时;到2015年,俄罗斯远东电网或东西伯利亚电网向中国东北电网或华北电网年供电量将达380亿千瓦时。

二、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先天的互补性和巨大的互利性,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也展开了广泛合作,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但受定位模糊、机制缺乏、合作单一等因素的限制,近年来两国能源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能源合作是一个周期性过程。除生产环节外,能源运输也十分重要。近年来,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的原油量总是难以达到既定协议目标,除价格因素外,严重依赖铁路运输是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从经济角度考虑,中俄能源合作应主要采取管道运输和电网输送,但这些输送设备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不是过于老化、就是十分缺乏。从运输线路看,目前有西线、南线和东线三条,其中西线与南线都需要过境他国,而东线需要大量的固定投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但制约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限制了俄罗斯向亚太地区能源市场进军的步伐。

(二)合作方式不明确

中俄能源合作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至今仍不甚明了。1997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建议:两国领导人先签署协议,双方公司逐步跟进。这一建议基本上得到落实。如,2000年普京总统首次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就能源合作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2001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公司及俄罗斯国家石油运输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共同修建安大线。2006年,两国元首就能源合作发表共同声明称,将进一步促进两国能源公司合作。总体来看,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主导方式是“政府先行,公司落实”,但政府与公司之间存在严重脱节。领导人达成的协议都是指导性的,常常难以落实。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也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如何寻求尤其是落实双方已达成的重要共识是进一步推动中俄能源合作的关键所在。

(三)缺乏明确的价格机制与法律法规

价格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也是能源安全的敏感显示器。缺乏明确的价格机制已严重制约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深入发展。由于运输路线、开采成本等原因,俄罗斯向我国出口能源的价

格较之中东各国高出不少。可见,确定一个符合两国利益的能源价格机制,将极大地推动两国能源合作。中俄两国开展和深化能源合作都是为了谋求能源安全,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目前,两国都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建设均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为两国能源领域合作制定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以法律规范合作,以法律区分责任,也是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合作内容单一

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领域以石油为主,电力、天然气、煤炭等领域合作滞后。中国的能源安全以石油安全最为突出,这是中国自身的能源构成及其现代化的重工业化造成的,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中俄能源合作起初偏重于石油领域情有可原。不过,中国应认真考虑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电力和煤炭资源,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两国能源合作的领域,这也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以能源贸易为主,缺少能源技术合作。能源安全的实现最终是依靠能源技术实现的,扩大中俄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意义十分重大。在清洁能源、核电技术、特高压电网建设等领域,中俄两国应发挥彼此优势,进一步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推动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求共同发展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两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中国能源公司进军俄罗斯能源市场屡屡受阻,这为两国能源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互信建设十分必要。从首脑外交到民间外交,从政治交往到文化交流,要不断丰富交往方式,深化彼此了解,进一步强化中俄政治互信。中俄能源合作肩负着共同开发的使命。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毗邻,加快这两个地区的开发开放,发挥地区间互补优势意义重大。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离不开俄方的能源支撑,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也离不开中国东北的人力资源与市场。加快这两个地区的共同开发,应以能源合作为先行,而共同发展又将反哺中俄能源合作。

(二)加快价格机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始终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必须有成熟的价格机制。目前,中俄能源贸易主要以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为基准,存在诸如俄罗斯的能源开采成本、运输成本、能源关税等一系列问题。谋求一种符合两国利益,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当务之急。由于多种原因,中俄能源合作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分歧甚至是纠纷,如何化解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依法行事,将能源合作导人制度化轨道是两国长期合作的必然方向。价格机制建设与健全法律法规,将会进一步改善两国能源合作的平台。一系列的机制建设,会大量减少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为两国能源合作提供制度支撑。

(三)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

目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贸易领域。中俄能源合作应以实现能源安全为最终目标,这离不开能源技术的支撑。审视两国能源构成,双方应在天然气、煤炭及电力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并将之深化到煤炭液化、特高压电离输送、核电建设等技术领域。以能源安全为导向,在能源周期各个阶段开展合作具有巨大的乘数效益。单纯以能源贸易方式来实现中俄能源合作,这无疑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较高的敏感性。丰富能源合作类型,拓宽能源合作领域,实现从能源生产到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的紧密合作,对两国能源合作意义重大。

(四)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

能源安全问题并非一国所能独立解决,能源合作需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中俄能源合作应兼顾周边地区,即中亚的供应市场和东北亚的消费市场。各国的盲目竞争将导致彼此利益受损,因而协调各方需求,既有利于地区能源合作,也有利于双边能源合作的展开。良好的合作组织会降低能源交易的外部成本。目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缺乏一个明确的管理组织。就双边关系而言,建立一个能够综合处理两国能源合作相关事宜的跨国组织十分必要;就地区关系而言,构建一个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较好地协调各方诉求,从而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区域能源合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闫春英)

第五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能源革命和低碳发展自测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5 题,每题 6 分)

1 . 2015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是全面实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适用于所有国家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 )℃并努力控制在()℃,本世纪下半叶要实现净零排放。

A.2 1.5 B.2.5 2 C.1.5 1 D.2.5 1.5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2 . 我国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

A.2013至2015年中连续三年每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均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B.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C.2013至2015年中连续三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累计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D.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0.5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3 . 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制定积极的有力度的自主贡献减排目标,“十三五” 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采取的手段是()

A.制定GDP能源强度和CO2强度下降的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市。 B.实施 “强度” 和 “总量” 的双控机制。 C.实施强度控制目标 D.实施总量控制机制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4 . 为履行《巴黎协定》的责任,我国制定有力度的自主贡献目标。2030年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提升到()左右。

A.45%-50% 18% B.50%-55% 20% C.55%-60% 18% D.60%-65% 20%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5 . ()占终端能源消费约70%,是节能的重点领域,力争2020年前工业部门CO2排放率先达峰。

A.交通运输行业 B.工业部门 C.公共机构部门 D.居民日常消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 5 题,每题 8 分)

1 . 以下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是()

A.水电 B.风电 C.煤炭 D.太阳能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 :ABD 答案解析: 暂无

2 .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充分释放建筑节能潜力。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A.健全建筑节能标准,到2020年全部新建建筑要推行国家65%的节能标准,优化建筑终端用能结构,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25%。

B.加快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

C.控制公共和民用建筑总量。2015年全国建筑面积573亿m2,其中住宅457亿m2,公共建筑116亿m2。2015年竣工27.9亿m2,住宅占64%。控制不合理 “大拆大建”。 D.2015年建筑行业总能耗约 864 Mtce,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未来建筑总面积应控制在约750 ㎡,能耗控制在约1100 Mtce。

我的答案: ABCD 参考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暂无

3 .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并形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以下属于体制机制措施表述正确的包括

A.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B.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C.健全法制,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D.研究和改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平衡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我的答案: BCD 参考答案 :BCD 答案解析: 暂无

4 . 我国碳市场建设遵守()原则,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A.市场机制调节 B.与地方GDP相挂钩 C.政府规制性措施 D.与国际对标 我的答案: ACD 参考答案 :AC 答案解析: 暂无

5 . 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

A.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CO2, CH4, NO2, HFCS, PFCS, SF6等) 是近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概率达95%以上

B.大气中CO2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280 ppm上升到2015年的400 ppm。

C.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风暴潮增加、河流径流量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自然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人体健康收到损害、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加等。 D.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我的答案: ABCD 参考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 5 题,每题 6 分)

1 . 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气候变暖过程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

我的答案: T 参考答案 :T 答案解析: 暂无

2 . 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我的答案: T 参考答案 :T 答案解析: 暂无

3 . 目前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不足2/3。

错 我的答案: F 参考答案 :F 答案解析: 暂无

4 . 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是发达国家的陷阱,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情况选择高碳路径。

我的答案: F 参考答案 :F 答案解析: 暂无

5 . 《巴黎协定》意味着到本世纪下半叶,全球要实现净零排放,意味着要结束化石能源时代,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甚至零碳能源体系。

我的答案: T 参考答案 :T 答案解析: 暂无

上一篇:我和鲁迅先生的对话下一篇:五好关工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