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7-03

摘要:为探讨经筛查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适应之间的相关性,有针对性地为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探讨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南通大学本科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适应状况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摘 要 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留守经历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90项症状清单》对全体大学新生开展施测,结果表明:(1)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在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以及各因子分方面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在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方面,男性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显著高于女性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3)在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方面,有留守经历新生中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关键词 留守 大學新生 心理健康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即1980-1989之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及小城市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大城市转移。很多父母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户口所在地,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20世纪90年代初,留守儿童当中成绩表现优秀者,步入大学进一步学习,成为了儿童期有留守经历的高校在读学生。

多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以及多项报道显示,童年期特殊的成长环境、父母缺位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应对方式等都产生了不利影响,那么伴随着成长,这些负性的影响是消失了还是继续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在高校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个案中,大部分来访者或者危机干预个体都曾经有过留守经历,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关注。

1.2 研究现状

以往研究中探讨过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负性情绪、人格、依恋等多个方面。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张英等认为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所有因子得分高于常态大学生和流动经历大学生;李云等研究的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焦虑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温义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关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并没有一致的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

1.3.1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

参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标准,18岁以下均为儿童,结合郝振《关于留守儿童界定》一文中提出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非户口所在地务工半年以及半年以上的儿童均可称为留守儿童。因此本研究的被试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是指曾经是留守儿童的在校大一学生。

1.3.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是个体健康的重要部分。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采用《90项症状清单》进行评价。

2 方法与过程

2.1 研究目的

(1)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了解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2)调查不同类型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了解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2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综合分析以往研究者的相关文章,为研究提供选题和分析的理论依据。其次,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在机房统一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整理后用spss进行录入、分析,最后撰写研究报告。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用0-4等级计分。

2.4 被试

本研究被试来自于湖南某高校本科大一新生。参与测验被试共5858名,因数据缺失删除个案213名,问卷有效利用率为96.36%。通过SPSS分析,内部一致性€%Z=0.974表明数据可信度较高,完全可用。

3 研究结果

3.1 数据基本情况

被试中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1927名,占34.14%,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3718名,占65.86%。在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中男生867名,女生1060名。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独生子女526名,非独生子女1401名。

3.2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与无留守经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1所示,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前者均高于后者,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

3.3 男性和女性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3 所示,在SCL-90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方面有留守经历独生大学新生高于非独生新生,但是不显著。在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方面有留守经历新生中独生显著高于与非独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

4 分析与讨论

4.1 有留守经历新生与无留守经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讨论

刘海霞等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1]苏娜娜等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相关因子得分比较,有留守经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得分均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组。[2]谭斌的调查结果显示,曾留守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3]综合以上内容表明,留守经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心理状况存在差异的具体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的被试为大一新生与以往研究中被试为普通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是留守经历能够影响新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以及各个具体方面的情况,所以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将留守经历纳为重点考虑的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帮扶辅导方案。

4.2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讨论

李云的研究表明曾留守大学生群体内,抑郁、焦虑、恐怖、总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得分;[4]刘海霞認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各因子得分均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1]温义媛的研究结果表明曾留守大学生群体中女生人际敏感、抑郁和恐怖因子得分极显著高于男生,总分及其他因子无统计学差异。[5]本研究的结果是,有留守经历男女新生在敌对、偏执因子、精神病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表明有留守经历新生中男生更容易出现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对有留守经历新生进行心理辅导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尤其注意男生容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敌意,认知过程中出现偏执以及行为中产生精神病性症状。

4.3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独生与非独生差异讨论

刘海霞、王玖等通过调查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可知从是否独生的情况来看,各因子均无差异。[1]本研究结果是在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方面,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中独生显著高于非独生,表明有留守经历新生中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焦虑、敌对、偏执的症状,这与独生子女没有同伴资源有关。因此,需要引导有留守经历的独生子女更多的参加集体活动,在良好人际互动中改善心理状况。

5 结论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男性更容易出现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症状;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焦虑、敌对、偏执症状。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王玖.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5(8):636-638.

[2] 苏娜娜等.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6(6):73-76.

[3] 谭斌.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1(6):87-90.

[4] 李云,汪品淳.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56-157.

[5] 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146-147.

作者:陈蔓莉 金瑶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适应的关系研究

摘 要:为探讨经筛查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适应之间的相关性,有针对性地为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探讨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南通大学本科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适应状况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占总数的8.87%,该群体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与适应各分量表及总适应得分之间多数具有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适应能力就越好。抑郁、依赖、社交退缩、强迫四个因子是该群体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对适应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为此应在入学初及时对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大学校园生活。

关键词:心理健康 适应 大学新生 相关性 CCSMHS CCSAS

课 题:2011年度江苏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规划课题“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研究”(编号11JSGQTGH81)和2012年度南通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适应状况及其相关性研究”(编号12W08)成果。

新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刚刚步入大学时间,面临着对大学校园环境的了解和适应。新生入校初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他们能否顺利地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具有一定影响。为全面了解大学新生进校初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状况,笔者所在学校对全体本科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和适应状况调查,并对经筛查认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南通大学本科新生7660人,年龄在16~23岁之间,共发放问卷7660份,收回有效问卷6868份,有效率89.66%。

2.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作为测量工具进行自填式调查,由学校心理咨询员组织集体填写,采取答题卡答题,当场回收。测试严格按照量表规定的程序进行,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进校一个月的实际感受如实回答。CCSMHS测试内容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量表共有104条题目,每条题目按照“1=没有”“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5个等级进行作答。所测结果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则越高。量表的筛查标准有三个:标准一,抑郁得分≥26分;或焦虑得分>26分;或精神病倾向得分>19分;或偏执+攻击+冲动得分>70分。标准二,不在标准一之内,第26题(怀疑自己有不治之症)得分≥4分;或第30题(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或看到旁人不能看到的东西)得分≥4分;或第82题(感到有人在监视自己,谈论自己)得分≥4分;或第84题(感到别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得分≥4分;或第103题(感到有人要迫害自己)得分≥4分。标准三,不在标准一和标准二内,抑郁得分≥23分;或焦虑得分>24分;或精神病倾向得分>17分;或偏执+攻击+冲动得分>66分。其中符合标准一或标准二的被试者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符合标准三的被试者为需要一般关注的对象。CCSAS由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等7个分量表构成。量表共有60条题目,每条题目按照“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同意”5个等级进行作答。所测结果得分越高,适应能力越好;得分越低,适应能力则越差。

3.统计分析方法

测试结果通过读卡机录入计算机,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分别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ANOVA)进行处理,显著性差异的标准为P﹤0.05。有关评分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量表间评分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指标间的相关。

二、结果

1.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中各项筛查指标的分布情况

2.需要关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和适应的相关性

3.适应高分组与低分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差异

4.需要关注的新生心理健康与适应的回归分析

为得到稳定的回归模型,继续以适应总分作为应变量,以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采用P选入≤0.10、P剔除≤0.11作为筛选标准,分别进行多因素逐步后退和逐步向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得到相同的模型,均有抑郁、依赖、社交退缩以及强迫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此时模型趋于稳定(决定系数R2=0.4455)

三、讨论

经筛查需要关注的新生共有609人,占新生总数的8.87%,低于薛红丽等人的报道结果,说明南通大学本科新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相对较少。研究结果显示,需要关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与适应各分量表和总适应得分之间多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适应高分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高于适应低分组,说明新生的适应状况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这与司秀玲等人的报道一致。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CSMHS量表中抑郁、依赖、社交退缩以及强迫四个因子是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抑郁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适应总分平均降低2.47分;依赖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适应总分平均降低1.83分;社交退缩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适应总分平均降低0.55分;而强迫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适应总分则平均增加0.42分。研究显示,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抑郁、依赖、社交退缩、强迫四个因子对其适应有着直接影响,四者能够共同预测适应总分44.55%的变异量。

因此,学校应对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给予高度关注,并将该群体新生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群。本研究结果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对需要关注的新生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时,可以通过针对性地改善其抑郁、依赖、社交退缩、强迫等不良个性特征和情绪状态,帮助新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归因和认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正确看待自己在大学适应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适能力,尽快熟悉校园新环境,顺利适应大学新生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

[2]方晓义,沃建中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

[3]薛红丽,王建勋,李翔等.兰州大学2005年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

[4]李晓波,谢钢,沈雪妹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

[5]马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1).

[6]司秀玲.大学新生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1(32).

[7]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8]姜峰,张淑媛,郭秀丽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作者:陶锋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为了探讨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的类型及影响因素,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的方法对956名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症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一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症状分为三个潜在类别:心理健康良好型、心理困扰型和心理问题风险型,所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61%、29%和10%;且三种分类结果有显著的异质性。其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影响不显著,而家庭冲突或暴力对心理健康有影响,父母酗酒和患精神疾病、家庭经济压力和亲职化影响心理问题风险型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分为良好型、困扰型和风险型;个体家庭困境影响其心理健康分类。

关键词:潜在剖面分析(LPA);心理健康症状(SCL-90);留守经历大学新生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地区的16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困境儿童”已成为普通大众对他们最深刻的印象,而学者们对此群体的实证研究结果却相互矛盾。Chen,Huang,Rozelle,Shi和Zhang对6-18岁留守儿童定性研究显示留守经历会使儿童的不安全感增加;[2]有关研究也表明农村留守青少年幸福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3]一项纵向研究也支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4]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负面;[5]胡心怡等人研究则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无显著差异。[6]Jampaklay和 Vapattanawong运用定性和定量综合方法对泰国留守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留守经历对儿童适应有积极影响。[7]概述以上结论,可以发现留守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病理性和积极性两种取向。有研究者认为有两者取向的原因可能是留守群体的个体差异性,即留守儿童内有适应良好的群体,也有适应不良的群体。[8]故不能将留守群体皆当作“问题儿童”,要因类制宜。

大学是留守儿童成年初期的重要阶段,也是研究早期经历对儿童成年期心理健康是否有持续影响的重要时期。据查询到的中文期刊中的文献,还未曾集中研究留守儿童成年初期心理健康是否存在群体差异。故本研究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假设留守经历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即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的分类。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会对个体适应产生影响。[9]童年不良经历会影响整个生命周期的身心健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exert influence on physical and mental functioning throughout the lifespan)。家庭作为个体早期生活(early life)的主要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10]相关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显著,[11]早期家庭逆境也影响个体成年期的心理健康。[12]故本研究主要探究家庭环境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尝试探究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潜在类型,并探讨家庭环境对其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福建省某师范院校2017年新生心理健康普测数据,数据经过整理,筛选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新生1242名,排除142名研究生后,排除38份极端值和缺失值的数据,最终956名大一新生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在16-20岁,平均年龄18.25;其中在男生255人,女生701人,男女比例约为3:7,符合师范院校的现实情况(表1)。

(二)研究工具

1.早期家庭逆境(Childhood adversities)

本研究中共11件早期家庭逆境,包括父母酗酒、父母患重病、离异、经济负担、家庭冲突或暴力、父母去世、自然灾害、过早承担家庭责任,采用是非题的形式,0代表“否”,1表示“是”。

2.社会经济地位

研究将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地位指标。父/母受教育水平采用6级评分,0表示没上过小学,1表示小学,2表示初中,3表示高中/中专/职高/技校,4表示大学(专科/本科),5表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家庭经济条件采用5级评分,1表示贫困,2表示不太富裕,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富裕,5表示富裕。因素分析表明Bartlett 球形检验p值显著,KMO值为0.594,三个指标可适合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合成一个主成分,解释率为55.45%;父母受教育程度载荷率分别为0.778和0.816,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载荷率为0.626。将三个指标得分标准化,社会经济地位合成的分数为:Z总=0.778*Z(父亲受教育程度)+0.816*Z(母亲受教育程度)+0.626*Z(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合成后,采用±1标准差,划分为高中低是三个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

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生源地、是否為独生子女等。

3.SCL-90量表

共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12项)、强迫症状(10项)、人际关系敏感(9项)、抑郁(13项)、焦虑(10项)、敌对(6项)、恐怖(7项)、偏执(6项)、精神病性(10项)和其他(7项)10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0表示没有,1表示很轻,2表示中等,3表示偏重,4表示严重。量表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分数越高,病情愈重。总分超过70分,因子分≥1,要考虑筛选阳性。十个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分别0.8,0.81,0.81,0.87,0.81,0.69,0.71,0.70,0.75,0.64。

(三)施测程序

心理普查是由心理咨询中心组织,招募心理学研究生为主试,事前经过培训合格才能担当主试。普查时间为新生入学第一个月,整班在学校机房联网统一施测。

(四)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收集数据,均是被试的主观自我报告,为了避免受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进行Harman单因素检验[13]。结果表明,20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5.87%,解释力小于40%,故研究结果不会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潜在剖面分析是潜在剖面模型(LMP)的方法,通过逐渐增加分类数量(类别个数一般从1开始)和模型拟合度的估计,并借助拟合信息最终确定相对较好的分类模型。在剖面分析中常用的模型指标有艾凯克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样本校正ABIC、罗蒙戴尔鲁本校似然比(LMR),Bootstrap的似然比检验(BLRT)和信息熵(Entropy)。前三个指标越小,说明拟合度越好;LMR和BLRT中看p值,比如类别为四类时,p值若不显著,则可选择第三类;Entropy越接近1,则表示分类越精确。一般来说,模型如果有更高的Entropy,更低的AIC、BIC和ABIC,LMR和BLRT显著,则就可以说此模型拟合度好。有时几种结果会相冲突,故分类结果往往根据多个拟合指标综合情况来看。本研究针对SCL,90的十个维度进行分类,模型范围从1到4。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了解人口学信息和早期逆境事件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分类的影响。

数据使用MPLUS7.0进行潜在类别分析,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

(一)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的潜在类别分析

每种模型的关键拟合指数见表2。以SCL-90的10个维度: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为指标,将其分为1类、2类、3类和4类四类来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的模型拟合估计。综合考虑模型拟合指数和可解释性,最合适的分类是三种类型。虽BIC趋势持续下降(图1),但三类模型后指标并未有新的发现。Entropy为0.94,LMR的p值依旧显著,而到第4类时,Entropy降低,LMR的p值已不显著。

三类症状中每类症状的响应概率(表3)中第1类平均后验概率为98.1%,第2类为95%,第3类为98.8%,Nagin认为70%已到达良好的分类指标[14],故三种类型的分类良好。

如图2所示,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类型的廓图中,第1类是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占总人数的61%,此类群体心理健康的10个症状得分最低,均为达到阳性症状界限,主要特点为情绪、认知和行为相一致,处在正常水平,故命名为“心理健康良好型”;第2类群体占总人数的29%,此类型的人在强迫症状维度上存在阳性症状,其他维度均处在正常水平,可能存在认知和行为问题,无法控制的出现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行为和冲动;第3类仅占总人数的10%,该类型的个体除“躯体化”和“敌对”不存在阳性症状外,其他维度上存在阳性症状,特点为个体认为自己情绪、认知和行为均存在问题,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二)不同类别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的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来探索三种分类是否有异质性,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表4),心理健康良好型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的十个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心理困扰型和心理问题风险型;心理困扰型的十个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心理问题风险型,高于心理健康良好型;心理问题风险型的十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心理健康良好型和心理困扰型。这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的潜在分类能较好地区分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程度,也证明三种潜在分类是有效的。

(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探索家庭环境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以早期家庭逆境事件和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自变量,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分类作为因变量,并把“心理健康良好型”作为类别的参考基准来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OR值反映了家庭中的不同生活压力事件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的作用。

从表6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心理健康良好型”来说,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酗酒、患精神疾病和其它造成未成年人过早承担家庭责任等家庭压力事件对“心理问题风险型”的影响显著(OR=0.369,p<0.01;OR=0.376,p<0.01;OR=0.267,p<0.01);有家庭冲突或暴力和曾有重大经济压力的家庭环境中,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容易发展为心理问题风险型(OR=0.147,p<0.001;OR=0.449,p<0.01)和心理困扰型群体(OR=0.382,p<0.01;OR=0.678,p<0.05),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类型影响不显著。在控制年龄、生源地、民族和性别后,父母酗酒、患精神疾病和未成年人过早承担家庭责任仍对“心理问题风险型”的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显著(OR=0.372,p<0.01;OR=0.376,p<0.01;OR=0.272,p<0.01);有家庭冲突或暴力的家庭环境中,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仍容易发展为心理问题风险型(OR=0.141,p<0.001);但家庭曾发生重大经济压力对心理问题风险型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综上,父母长期酒精滥用、患精神疾病经济压力或其他等家庭压力事件中,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容易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家庭冲突或暴力环境不论个体差异,对心理健康类型均有显著影响。

四、讨论

(一)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潜在分类特征及其异质性

相关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留守儿童不应该直接對他们贴上“问题儿童”标签,他们中有部分群体是适应良好的[15],但目前这种以变量为中心的角度来探究留守经历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不具稳定性,且费时费力。本研究根据心理健康症状(SCL-90)的10个维度的表现,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可以分为心理健康良好型、心理困扰型和心理问题风险型三类。心理健康良好型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虽处境不利,但心理健康无阳性症状;心理问题风险型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均一定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困扰型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存在二者之间,较为明显的是认知存在轻微障碍,如果适时指导和调整,可以向心理健康型转化。将三种潜在类型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症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症状的10个维度得分在心理健康良好、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风险型三个类型呈现显著差异,且得分由低到高,和分组结果相一致。这说明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确实存在异质性的分类特点。

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分析出不同心理健康類型的群体,结果表明留守群体是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因类制宜,分门别类的研究各类留守经历群体的特定影响因素或其对发展结果影响也为未来的关爱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方向。

(二)家庭环境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类型的影响

现有留守经历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比较的众多结果显示,二者间或有差异或无差异。对此解释是二者存在群体差异,本研究探讨家庭环境对留守经历大新生心理健康症状存在个体差异的影响。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分类影响不显著,与先前的Hosokawa和 Katsura 对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结果不一致[16],研究还发现家庭中曾发生的重大经济压力对心理风险型留守经历大学生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当个体感知到家庭经济的压力时,才会对其心理健康有影响。

探索早期家庭逆境事件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结果发现控制人口学变量后,家庭冲突或暴力对心理问题风险型和心理困扰型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均有显著影响,与Leong,Yong和Kalibatseva的结果一致[17];父母长期酒精滥用、患精神疾病对心理问题风险型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这与Wolfe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8],说明家庭中父母的健康风险是影响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换个角度而言,家庭环境中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深的因素之一是父母的身心状况。其他(未成年人过早承担责任的情况)也对心理问题风险型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类型有影响,这与Hooper等人对亲职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一致[19]。这说明家庭遭遇困境的生活事件会影响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此结果与抑郁认知易感模型观点类似。由此可以总结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类型受个体的家庭困境所影响。

参考文献:

[1][9]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07):65-70+76.

[2]Chen X , Huang Q , Rozelle S , et al. Effect of Migration on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in Rural China[J].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2009, 51(3):323-343.

[3]Yeung W J J , Gu X . Left Behind by Parents in China: Internal Migration and Adolescents’ Well-Being[J].Marriage & Family Review, 2016, 52(1-2):127-161.

[4]Su, S., Li, X., Lin, D., & Zhu, M. Future Orient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7)8, 1309.

[5]刘慧瀛,王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神经质和人际关系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10):830-832.

[6]胡心怡,刘霞,申继亮,范兴华.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05):502-503+501.

[7]Jampaklay Aree,Vapattanawong Patama.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Transnational and Non-Migrant Households: Evidence from Thailand.[J].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 APMJ,2013,22(3).

[8][15]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朱翠英.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2014,37(02):329-334.

[10][16]Gavazzi S M . Family Systems Theory[J].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1992, 4(4):640.

[11]Rikuya Hosokawa,Toshiki Katsur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y processes, and child adjustment from preschool until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the role of social competence[J].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2017,11(1).

[12]Elizabeth Ford,Charlotte Clark,Stephen A. Stansfeld.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adversity on social relations and mental health at mid-life[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1,133(1-2).

[13]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 Podsakoff, N. P. Sources of Method Bia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Control It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2,63(1):539-569.

[14]Nagin D S , Tremblay R E .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groups: Fact or a useful statistical fiction?[J].Criminology,2005, 43(4):873-904.

[17]Leong Frederick,Park Yong S,Kalibatseva Zornitsa. Disentangling immigrant status in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protective and risk factors among Latino and Asian American immigrant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13,83(2 - 3).

[18]Wolfe Joseph D. The effects of maternal alcohol use disorders on childhood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6,51(10).

[19]Hooper, L. M., Tomek, S., Bond, J. M., & Reif, M. S.Race/Ethnicity, Gender, Parentifi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Comparisons Among a Nationwide University Sample[J]. Family Journal, 2015,23(1), 33-48.

責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李艳如 余益兵

上一篇:学生干部培训总结论文下一篇:城市供水水源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