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评价例谈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评价例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因此,如何评价一堂课成了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

从教学时间上看,课堂教学占据学生的时间最长。据统计,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有91﹪的时间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可见,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据了他们学生时代的大部分宝贵时间。

从教学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尽管历史已经把我们载入了21世纪,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了远程教育,电脑的普及有了家庭网上学习„„但是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仅在我国,每天就有数有以千万计课时的课堂教学在进行。

从教学功能上看,不同课堂教学水平带来不同教学效果。同是一本书,一篇文章,同是课堂教学,可不同老师去上课,却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具有多功能性,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爱学,知识掌握得好,而且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健康的人格也会得到培养。反之,低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力教学目标、思想情感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就是知识教学目标也难以落实。

从教学效率上看,不同的课堂效率会带来不同的学习负担。水平高的老师,他们上起课来就轻松,学生学得就开心;反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是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一番工夫。

所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老师们仍有这样的困惑:“究竟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不难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或评比认课,教学如行云流水,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也会有专家为这课并不佳,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课堂活跃只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假象。省优质课打分,坐在下面的老师的评价五花八门,所以令许多老师不知该如何评价课堂教学了,究竟目前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如何?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主要是如何解决好“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问题。 ▲ 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 是基础目标(语文课程的“智能——基础”系统) ●过程与方法 是核心目标(语文课程的“智慧——发展”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灵魂,也是最终目标(语文学习的“动力——保障”系统)

▲ 五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 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阅读 它是收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取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 ●写作 它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口语交际 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综合性学习 它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四)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

我们来看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归处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

说明:评分100分为满分,A档评分为14-15分,B档评分为12-13分,C档评分为9-11分。不必完全按档评分,可在评档基础上酌情评分。

1、我们接触过不少评价表,大家来观察一下这张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有何区别?

出示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表:

(1) 最大的区别是“以学评教”,区别于传统课堂评价“以教评教”。实际上是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2) 注重课堂观察,评价在真实课堂状况;包括名称的变化。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

(3)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2、实际上这张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体现了两个重要指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A、学生的学:

(1)注意状态:倾听全神贯注,回答针对所问。

(2)参与状态:绝大多数(或者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交往状态: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民主和谐。 (4)思维状态:思维有条理,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5)情绪状态:

(6)生成状态:这堂课有没有思维梯度,有没有思想。B、教师的教 (1)教育理念和人文素养——开放、 健康、|平等、探索、创新等 (2)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专业等 (3)教学思路和学科功底————清晰、全面等

(4)组织协调和教学机智——灵活、自如

总体来说:从课堂角度来看评价更客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评价不仅仅给老师看,我们的语文教师更要给学生看,目的是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从教师角度来指导,更为开放,考验更大。

第二篇: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之课堂引入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堂课的“头”――课堂引入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使他们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完成自身知识水平的一次新的构建。

和众多的同行一样,在工作之初的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可时间一长,真正进入课程学习时,学生们却打不起精神了。我按照课本认真备课,可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反应却很冷淡,兴趣索然。在备课的时候面对教材中安排的课程导入,有时候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尤其是概念课的教学,往往是直接给出这个概念。当然,如此课堂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慢慢认识到,是在课堂引入中出现了问题。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创设的情境过长,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由此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疲劳,影响了新知的建构。2.创设了无用的情境,情境创设得再精彩,如果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也是不利于课堂教学开展的。作为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取舍。3.创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理解,难以融入情境中。

因此,若想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教师则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当中。那么,如何创设适当的思维情境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一、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1)》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就可从学生了解的“求长方形的长宽”等生活实例谈起。

【案例与分析一】“一元二次方程(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问题1: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若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可列出方程:

x()=900,整理可得 (1)

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 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 )倍,即5(1+x)(1+x)=5( )2万册,可列得方程:5( )2=,整理可得(2)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一般形式。通过提供两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源于实际,从而体会到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二、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情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新旧认知冲突过程中,体会新知识的实质。例如,分解因式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数分解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因式的分解。

【案例与分析二】“因式分解(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375×2.8+375×4.9+375×2.3

(2)12×0.125-63×0.125+61×0.125

2.整式的乘法,计算下列各式:

(1)x(x+1)= ; (2)(x+1)(x-1)=.

3.讨论:630能被哪些数整除?

我们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630分解成质数乘积的形式:63=

4.既然有些数能分解因数,那么类似地一个多项式可以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吗?把下列多项式写成两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 ; (2)x2-1=

评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学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意义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是能够正确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通过乘法分配率的逆向运用的计算题和因数分解,使学生经历将多项式写成整式积的形式的探索过程,进而认识到何为因式分解。

三、情境的设计要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分式的运算的教学引入,就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分数的运算入手,通过类比,得到分式的运算法则,渗透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与分析三】“分式的运算(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计算下列各式:

(1)■×■=

(2)(-■)×(-■)=

2.类比分数乘除法,你认为:

■×■=?■÷■=?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及其运用。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小组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明白字母可代表数、代表式,从而顺利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四、情境的设计要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根据情境可以设计问题串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目标探究活动等。

【案例与分析四】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2)

情境创设: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米,然后自己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米,哥哥每秒跑4米,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

(2)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

(3)哥哥跑出多远后追上弟弟?

(4)谁先跑过20米?谁先跑过50米?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图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选择”的问题,其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将图像上的点的坐标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数形对应”,为接下来的“数形转化”“数形分工”做好准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尽力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当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加喜爱数学,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责编 闫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方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铁锁关中学初二语文课题研究组

【摘要】本课题是我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与探索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反思——实践——反思”的过程,我组总结出了评价学生的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初步达到:我组老师在课堂上能真诚坦率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对学生学习的亮点,能予以及时评价和鼓励,从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 课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与理念,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这其中,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导航棒”,在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在2009年的听评课活动中,我组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语言之贫乏,评价方式之单一,从而使本来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朗读没感情,发言没声音,该笑不得笑,该哭还在笑,总之一句话,语文课上的真是没味道。为什么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呢?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课堂上,由于老师的引导评价不当,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应该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及时评价,应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能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人应该是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获得内驱力而向前发展的。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要进行及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点喝采,对每一次的个性表露都给与赞扬。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得到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从而使学生能以探究为主,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能挑战同伴,挑战老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通过该课题研究,教师能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的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舞台。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步骤

(一)在对课堂评价的教育理论、心理机制、功能作用等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教师的语言评价、体态评价方式等的研究。

1、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我们备课组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摒弃那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特点、原则。

3、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优化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一方面运用国内外有关课程评价的专著类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听课、评课、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过程性评价中的叙事性记录作为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2、观察法:在听课、评课、访谈、研究性学习等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敛特征(如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等)进行观察,并作好相应记录。

3、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性研究;对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设计问卷调查;对课题研究中生成的评价方式的使用效果进行验证性调查研究。

4、行动研究法:在课程改革的操作实践中进行研究。一方面设计详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通过开设实验课,组织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验证和完善教学评价方案。

5、案例分析法:利用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验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取、总结有效的评价方式。

(三)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撰写课题实施方案。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为备课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建言献策。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调查分析,完善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我们教师课堂评价方式有哪些,实施效果如何?采用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关于课堂教师评价方式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评价方式。

2、加强学习,完善实施方案。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评价的相关教育理论,完善实施方案。

3、组织一次听评课活动,重点收集整理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并加以整理分析。

第三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进行实证性研究,探索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优化策略,采用观察、行动研究、调查问卷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教师课堂评价方式。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教师评价方式研究的研究报告。

四、研究过程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2009年10月正式开始。为确保这一课题顺利进行,在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崔静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初二五位语文老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在课题立项审批书下来之后,积极着手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同时,从网络上收集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

2、从十月下旬开始,课题组的五位老师就开始进行课堂教学中有关评价学生方面的反思,并进行了反思书面交流,相互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作诚恳的指正。十一月上旬,我组三位老师分别上了一节课,并邀请了其他老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在课后组织评课的环节中,老师们一致认为王丽莎、罗光林老师在评价学生方面,尤其是语言评价方面还做得不错,其余老师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无论是对还是错,老师要么不评价,要么就是用“嗯”“好”来点评。在会上,还有几位老师们提到这样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老师评价学生时不能太随心所欲了,要切合当时学生的心境;(2)不要滥于评价,把语文课上成对孩子鼓励,华而不实的课,那样就失去了语文味。(3)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做人处事能力的提高。会后,我们要求备课组的老师每周至少观摩2节优质语文课,重点观看老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并做一定的读书笔记。同时在后期的上课过程中,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收集先进的评价方法。

3、十一月中旬,我们重点对语文学科教师,各班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访谈。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被问到你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有89%的学生都喜欢,但依然11%的学生不太喜欢,原因之一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亲近感较差。在问到“你觉得老师用哪种方式评价你,对你最有帮助。”一项时,有一半的学生说不出来,还有一部分学生说老师很少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评价,所以对老师的评价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此项调查数据凸显了教师课堂评价方式单一的现状。在访谈中像“我也知道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和教学的影响很大,可我有些时候不知道怎样进行评价?”这样的答案比比皆是。

结合这次调查、访谈的情况,我组的老师在一起,共同探讨后期的的教学及研究方向,最后达成以下意见:(1)利用这次调查的契机,经常开展师生访谈活动,课前,通过作业、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础,为上一节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老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多与学生交流心中的想法,拉近师生的距离。(2)多听同年级老师的课,向他们学习好的课堂评价方式,弥补自身不足。多听所带班级其他老师的课,有利于教师更全面的了解本班学生,探索怎样的评价对学生才是有效的。

4、十一月下旬,同组老师不定期的相互进行听评课活动。在这期间,我组的胡丽娟老师进步最大。

5、十二月上旬,我们进行第二次课题研究课,本组付万和、胡丽娟老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做了充分的预设,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还找了部分学生座谈交流这节课的情况。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把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困惑、收获进行了交流。尤其是付万和老师在谈到自己因平时对学生严格管理了,课堂上运用一些鼓励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还显得很别扭,但在这节课中,他依然做了近12人次的评价,将从未用过的“微笑倾听”等体态语,“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等语言评价都用上了。通过这一次的课题教学研究,两位老师在评价学生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老师们都对课堂评价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增强了研究的实效性,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6、十二月中旬,我们开始着手归纳总结评价的方式和一些具体的策略。共收集到语言性评价语六十多条,体态评价语十几种。同时,将这些资料印发给老师,让老师们参照使用,并不断完善里面的内容。

7、从三月上旬开始,我们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积极实施 “青蓝工程”,师徒之间相互听课,互相进步,在互听互评过程中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这一主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另外,在教研组的组织,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全面展开了,“同课异构”迫使我们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教案,课堂教学中力求有非常独特的表现。正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8、四月份,主要对研究课题进行成果性总结。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结果,优化教师课堂评价方式。

五、研究的成果

我课题组通过积极探索,用心实践,优化了课堂教学,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备课组教学的评价方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有以下三大成果。

1、促进了教师评价艺术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碰撞的结果,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重要因素。

当学生回答得正确时,我笑着点头,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我微笑着拍拍其肩膀,表示别灰心,加油!当我听取同学观点时,用眼神来注视着回答的孩子,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及时传递赞赏、鼓励等眼神。丰富的表情易于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这些充满自信的肢体语言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头,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中,体态评价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体态评价,会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像我组的罗光林老师在教学《母亲》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母亲教训“我”这一段进行表演,表演后,他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说一说自己在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对与自己合作的同学的建议等等。另外他还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由于年龄的关系,有些学生难免产生顾忌,评价时有所保留的现象。过后在讨论这节课时,大家都觉得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评。从而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2、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求使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课堂上学生能以探究为主,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能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思维的好习惯。老师通过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积极从正面去鼓励孩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作者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积极的探索,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了班级的教学质量。

六、研究的结论

1、用好语言评价,在鼓励中促进孩子的成长。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中,王老师在上《组歌》一课中设臵朗读的环节,他很用心的指导了怎样的朗读,而且还收集了网络上的范读让他们听了,然而,学生在读的没有一点味道,这让老师甚是尴尬,这篇课文应该算得上很好的一篇散文诗了,竟然读不出感觉来!但老师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您们觉得海浪是怎样的?”学生马上回答“很有气势”,老师紧接着用鼓励的口吻引导道:“对啊!海浪很美,也很有气势!相信大家再读一次,会读出海浪的那种气势的!”听了这话的学生像是着了魔一样,开始尽情的大声朗诵了起来。当学生读完了,老师提问:“你能从某个角度(用“某方面”比较好)来谈谈你读得感受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又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老师又一次深情的说“你是能够用你智慧的脑子回答出这个问题的。”话音刚落,一个平时在班上调皮捣蛋的孩子主动站了起来,大胆的谈了自己的想法。如此鼓励,能不感动?试想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瞪其两眼以示用心的话,那学生的主体意识、思维火花又从何而来?

有人说: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和责备都更有力量。所以我们应该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坚持捍卫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权利,并鼓励他们自圆其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的发展。

2、美好的体态语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标本。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同样重要。有人作过这样的估计,在人们的各种感官中,听觉和视觉的作用大约占90%以上,或其中视觉的作用又特别显著,大约有87%的感觉印象来自于眼睛。体态语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所以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被学生密切注视。体态语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感情的语言,具有表意性,它表壳特定的含义,体现特定的情感,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和引路人,无论是传授知识或是培养道德情操,都需要教师做出表率。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恰当的体态语,会超越有声的评价,会使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理解、鼓励、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多种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在评价过程中“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教学中,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七、存在的问题及后期的研究工作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我们已经完成了预定的计划,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1、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因为学校的临时事情,导致有些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预期的效果也不是太好。

2、由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对课标的理解有待提高,将课标理念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3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后所能取得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检测。

正如有的人说:精彩的课堂如同师生的智慧共同烹调的一场“盛宴”,那艺术化的“评价”就是那佐餐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使课堂生辉,让师生回味。让我们更好地运用良好的评价机制,力争在后期继续改革和完善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不断更新新的评价方法,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努力倡导多元性评价,合理运用每一种评价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参考文献

1、《在课改中成长》 山东青岛

张兴堂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巢宗祺

雷 实 陆志平

3、《创新教学评价:“以学论教”》 《四川教育》 张 健

4、《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杨九俊

5、《新课堂,新评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江兴代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艺术

文 晨风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但通过一段时间对课程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以后,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潮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许多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激烈辩驳的时候,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或者教师的评价语言简单的就是“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至于好在哪里?需不需要完善?答错的同学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得而知。其结果要么让学生一头雾水,要么使学生盲目自信,要么打消了积极性。于是上课发言的总是那几个,甚至课堂越来越安静了。

如何改变以上的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要具体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首先,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的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一次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根据课下注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 “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 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我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来教学《愚公移山》,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各抒己见,合情合理。原来鼓励的效果不同凡响。

第二,鼓励个性张扬。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学生的个性五彩斑斓,在口语表达、朗读、作文中也会体现出来。珍视学生个性的闪光,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挥洒自信,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勇敢地表现自我。一位男同学口头作文《我的初中生活》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文章、你朗读的语气都反映了一种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佩服。”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雪中的牵挂》其中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我评点:“你的文章就像你的为人,朴实无华,真情自现。”课堂评价不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让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发展。

第三,肯定要适度,要指出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不能盲目的肯定,激励,要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设计,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好的导入语,能展示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体现教师语文教学的个人魅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揭示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导语设计上精心准备。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常用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列举如下: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回顾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强化,从而熟练地掌握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享受成功的幸福,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导语: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因为我们七年级已经学过他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还五言律诗《望岳》和《春望》。(教师领着学生齐背《望岳》和《春望》)我们知道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出示目标导入法。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语文教科书的灵魂,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每一篇课文的灵魂;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对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教学活动总是围绕每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结构繁杂的课文,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出示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从阅读感受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与技能:

3、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

4、熟悉鲁迅及其作品。

5、识记理解文中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6、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7、品析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思想的方法。

8、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提炼主题导入法。 主题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一篇课文,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运用充满哲理的议论语言,揭示所要教的课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品味文章的表现手法,深入把握课文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如教学《巨人和孩子》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荆棘,自得小伤。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读完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诗人王尔德《巨人和孩子》这童话,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四、设置疑问导入法。

1 在课堂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纷乱中平静下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读课文前,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沁园春。雪》,就可以用悬念法设计导语: 同学们,一说起雪,我们就会想到寒冷的冬天,想到和小朋友一起堆雪人,想到那“千树万树梨花开”柔美,想到愁云惨淡、山川失色的压抑和惆怅,想到寒风凛冽如刀割,想到被困居室不得舒展而游满井,想到冬天过去,春天如此令人神往……毛主席笔下的雪景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毛主席又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毛主席的磅礴气势与高远眼界吧!

学生们听了老师的问题后,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原本喧嚣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

五、感情共鸣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抒情美文。这些文章因其挚爱深情而历久弥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仅凭空洞的说教和冷静的评析,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作品的情感内化为学生本人的切身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领略到作品的精髓。

我在教学《永久的悔》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 录音机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

伴随着婉转的旋律,我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诵道:有人说,家就是房子,其实,有房子的人不一定有家。真正的家是爸爸慈祥的目光,是妈妈温暖的怀抱,是爷爷手中缓缓挥动的蒲扇,是奶奶讲述的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真正的家是村头那棵苍虬的老槐,是家门口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是房顶的一缕炊烟,是火炉旁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家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牵挂……。

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怅然动容,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蕴涵的情感之中了。

六、积累名句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体现人生志趣与选择的诗文很多,在教读《鱼我所欲也》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设计导语: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选择了坚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选择了隐逸;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选择了洒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选择了忠诚;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选择了奉献。抚今追昔,你我不也站在抉择的路口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又是作何选择的。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多种多样,教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恰当选择。总之,导语设计要能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存在问题及下一步举措下一篇:初中学校中职招生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