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法地位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复合开放式教学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的教学法。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采取复合开放式教学法,不但能推动国际商法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还能对法学实践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际商法地位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际商法地位分析论文 篇1: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

[摘 要]独立学院重知识应用、重技能培养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类院校有所差异。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和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专业优势分析,国际商法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内容上的设计上应当注重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在以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为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当突出网络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细节设计。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代理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體(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代理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國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

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學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发布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案例发布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 注 释 ]

[1] 黄晓亮.论法律教育的层次性[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1).

[2] 左海聪.国际商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

[3] 王传丽.国际贸易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8.

[4] 沈四宝.法律的真谛是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0.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邬小丽

国际商法地位分析论文 篇2:

国际商法复合开放式教学法研究

【摘 要】复合开放式教学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的教学法。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采取复合开放式教学法,不但能推动国际商法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还能对法学实践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际商法 复合开放 教学

一 复合开放式教学法的提出

1.开放式教学法概要

“开放式教学法”是由日本筑波大学数学教育博士能田伸彦教授最先提出的。能田伸彦教授在《日本课堂活动中的开放式数学教学》一文中指出,开放式教学有以下特征:(1)学生与数学活动融为一体,即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2)学生的课堂活动是开放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学生自己构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构建的问题从事丰富的数学活动;教师使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发展数学内容;用小组讨论阐明和考察问题的各个方面并获得解的范围,说明问题的多种解法,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3)对问题进行探索的数学活动包含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问题本身应是开放的。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开放式教学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大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实现教学由孤立、无序走向关联、有序的目标。同时,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实施开放教学,创设开放情境,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开放式教学显然正是点燃“火把”的重要方法!

当代交往理论是开放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当代交往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精神世界相互开放和不断对话的过程,师生均是交互关系的主体。交互关系的核心则是理解。当代交往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德国的哈贝马斯教授在其著作《交往与社会化》一书中指出:“理解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① 以此理论作为指导的开放式教学形成了以师生为主体、理解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2.复合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有名言:“虽然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学问都掌握,而只是选择一门,但如果对其他学科一窍不通,那他对所研究的那门学问也就往往不会有透彻的了解。”② 复合型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掌握不止一门学科的人才。具体来说,复合型教学有以下特征:首先是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即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应用能力的人才。同时,复合型人才还应具备较为广泛的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相互关联,互有交叉和融合。其次是注重复合能力的培养,复合型教学不应只专注于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样,才能避免只会纸上谈兵的复合型人才。再次,不能忽略素质的复合培养。教学不但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培养,尤其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学生品质的培养。一个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心智,具备诚信的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当然,良好品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些素质的培养。

二 复合开放式教学引入国际商法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商事组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说认为,国际商法产生于中世纪的商人习惯法。当时的商人习惯法就已经具有以下特点:(1)国际性和普遍适用性。商人习惯法自产生即普遍适用于商人之间跨越国境的各种商事交易活动。(2)灵活性。其程序简单、迅捷。(3)自主性。商人习惯法不由法院的专职法官解释和运用,而是由商人自己的组织来进行解释和适用。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商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很多国家的法学院也纷纷开设了国际商法课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亦引进并开设了国际商法课程。以国际商法为讲授对象的国际商法课程,一方面,课程体系具有复杂性。国际商法体系本身就很复杂,跨越国境的商事交易种类繁多,难以穷尽。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序言中指出,通则并不试图为“商事”提供明确的定义,“商事”应从最广泛的概念来解读,不仅仅包括货物或服务的供应或交换贸易,还应包括其他类型的经济交易,如投资协定、特许协议、专业服务合同等,都可以包含在内。联合国起草《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时指出:“国际商事关系主要涉及四个领域,即直接媒介钱货交易的动产和不动产买卖、有价证券的买卖,在交易所进行的买卖以及商人间的买卖等;间接媒介货物交易的行为,如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居间、行纪、代办商等;为工商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信托,为商业提供产品的制造业、加工业等;直接、间接地为商事活动提供服务的财产保险等。目前国际商法体系应包括:商事主体法(包括商事组织、商事代理、商业登记等);商事行为法(包括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海商法、国际技术贸易法、产品责任法、票据与国际结算法、国际资金融通法);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包括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每一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都是由国际法渊源和国内法渊源有机结合组成的。”③ 显然,国际商法课程体系纷繁复杂,要求掌握的内容十分繁多。既涉及国际法,又涉及国内法;既有实体法的内容,亦有程序法的内容。除了法学学科外,还需要掌握贸易、经济等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现代商事交易灵活、多变,技术性强,要求人们具有更为精确、缜密的经济、技术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以商事交易为调整对象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就更应当与时俱进,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复合开放式教学复合国际商法课程的特点,与国际商法课程具有十分的契合性。

三 国际商法复合开放式教学的实施方式

1.教学目标的复合

结合国际商法课程的特征,国际商法教学首先应符合法律国际化的教育趋势。进入21世纪后,法律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法律执业者从观念到知识和能力都需要适应法律国际化的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发展与法律国际化趋势紧密关联,尤其是我国入世以后,对法学人才不但在数量上需要增大,而且规格和标准上要求更高,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是必然的趋势。国际商法应以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为目标,培养不但应精通国内法律法规,还应熟悉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通晓国际经贸规则的国际法律人才。法律同时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国际商法还应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现实目标。

2.教学主体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传授。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式教学的要求,教与学的地位应是开放的,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国际商法的教学主体不应只限于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在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邀请涉外商贸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官、仲裁员、律师,国内和国际经贸法律法规的立法者和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的商业活动者来开设讲座、举办座谈或担任学生活动的校外评委。这样不但可以拓宽教学主体的范围,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学识。

3.教学内容的开放复合

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取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中国际商法教材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完全拘泥于教材,教学的内容难免受到限制,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不应仅限于教材,还应包括与国际商法课程相关的知识教学,所以教师应主动开发教材以外的其他教学资源,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国际商法教材不下30种,很多教材出现了概念混乱、体系庞杂、章节繁多的趋势,涵盖的内容通常极其广泛。在有限的学时内,进行全部内容的讲授显然难度很大。此时如果还需要进行其他知识的教学,显然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复合型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就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和重要的关联知识作为主要讲授内容,而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自学,并通过由学生讲授并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4.教学方法的开放复合

现代教学方法种类诸多,有诸如讲演式教学法、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角色互换式教学法等。国际商法的渊源既包括国际条约、国际贸易惯例,还包括各国国内法,尤其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民商法。显然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此时就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讲演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就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教师可以将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但如果仅仅是提出一个理论问题,学生还无法体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什么实践意义,因此教师还要收集相应的案例把问题与案例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进行提问式教学,学生以法律原理、规则去分析、讨论有关案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法律原理和规则进行思考、提出批评或质疑、加以提炼和归纳。④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法,针对学生的回答,更换部分的案情,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同时对于争议较大的疑难问题,可以引入辩论式教学法,让学生选择一方观点,分组进行意见的整理和汇集,然后进行辩论,并在辩论结束后相互进行点评。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如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往往比较耗时,需要大量的课时作为支撑,每次课都采取并不合适;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选取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选取最为经典的,具有启发意义和讨论价值的案例,数量并不需要多。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案例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出案例阅读报告,并相互交流,从而增加学生的案例阅读量。

5.教学形式的开放复合

法学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有密切关系。国际商法课程不仅要掌握国内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掌握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两大法系的商事法律规范,这一特性更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形象化、生动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缓解了课堂教学的沉闷。

注 释

①〔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②〔法〕卢梭.爱弥儿(彭正梅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6

③咸鸿昌.国际商法地位及体系的演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4

④周新军、万小平.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法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调查分析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81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刘睿

国际商法地位分析论文 篇3:

高职《国际商法》教学的疑难点

《国际商法》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商务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签订涉外经济合同和处理涉外经济纠纷打下基础。因此在贯彻理论必须够用为度原则的基础上,注重课程职业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高职《国际商法》教学疑难点进行探讨。

一、找出主线理清脉络

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时常会有同学有一些反映,这门课程,体系太多,往往在同一问题上,大陆法和英美法以及国际条约、国际贸易惯例多有不同的规定,甚至大陆法中,德国法与法国法也有区别,不易理解和掌握。因而,通过对课程主线分析,有利力理清《国际商法》的脉络。

1. 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一般认为,国际经济法属于国际公法,而国际商法则主要是国际私法。但国际商法与传统的国际私法也不同。传统的国际私法属于冲突法,而国际商法则主要是实体法。

2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关系

判例法是英美法的主要渊源。但是,这并不是说,成文法和判例法就是大陆法和英美法唯一的法律渊源,大陆法除了成文法外还有判例,英美法除了判例法外还有成文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大陆法中判例法的数量不断增多,地位也不断提高,英美法中成文法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3. 国际条约与国际贸易惯例的作用与地位

国际条约与国际贸易惯例是国际商法的主要法津渊源,明确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及其作用和地位,能加深理解国际商法的法的依据以及对合同当事人的约束程度。国际条约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属于实体法的规则,其二属于冲突法规则。另外,目前国际贸易活动中,影响最大的国际贸易惯例是国际商会制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年修订本》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号)》。这些条约和惯例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际商法作为一个法律体系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统一,各国商法仍然是国际商法的重要补充。就一个具体合同而言,究竟是受国际条约的约束,还是受国际贸易惯例的约束,或是受国内法的约束,取决于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所作的具体规定。

二、疑难知识关注分歧

《国际商法》由于涉及多个条约和多国的法律,有不少疑难知识点,主要表现在各国商法以及国际条约有不同的规定,最典型的就是要约的约束力、国际贸易货物风险转移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责任。

1. 要约的约束力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法律上把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分别称为要约与承诺。但对要约的约束力上,大陆法和英美法看法迥异,大陆法大多数国家都认为,要约原则上对要约人有约束力,不能随意撤销。而英美法认为,要约原则上对要约人没有约束力,要约人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前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撤销要约。《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为解决两大法系的分歧,同时考虑了两大法系的原则,规定要约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原则上可以撤销,但如果要约写明承诺的期限,或以其它方式表示不可撤销的,或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该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本着对该要约的信赖行使,要约则不能被撤销。

2 .国际贸易货物风险转移

货物风险转移一直是买卖合同中争议的问题。有关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特定物的风险一般在买卖合同订立时转移,风险界限划分以合同订立生效时为准。罗马法和现代瑞士法采纳的这一理论和原则。

其二是 “物主自担风险”,它认为特定物的风险随货物所有权的移交而转移,两者的划分界限是一致的。这是法国民法典和英国等国家采纳的。

其三是 “风险随交货转移”,它认为特定物的风险随着卖方交货责任的完成而转移给买方,风险界限划分以卖方交货点为准。联合国1980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美国《统一商法典》、德国与奥地利民法典,以及国际商会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国际法协会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与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等,均采纳的是“风险随交货转移”。

在这三种理论与原则中,前两种已基本为当代国际贸易实务、惯例和法律所淘汰,只有“风险随交货转移”受到现代学者和各国政府的普遍推崇,并在当代国际货物买卖中广泛应用。

“风险随交货转移”在实际交货中,风险以卖方在指定地点和时间将货物适当地交付给买方实际控制和处置时转移;在象征交货中,风险在传统方式下,从货物装上船,越过船舷为界转移;在现代装运技术方式中,从货交承运人,货物被收进运输系统之时为界转移。

3.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责任

国际海上货物承运人的责任主要规定在提单条款中。目前,规范的提单国际公约共有三个,即《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和《汉堡规则》。《海牙规则》制定于1924年,缔约国最多,影呐也最大。《维斯比规则》制定于1968年,仅对《海牙规则》作了一些技术上的修订和补充,并未改变《海牙规则》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这两个公约主要在具有航运实力的发达国家推动和主持下制订的,维护了承运人和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对货方和航运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不利。于是,发展中国家于1978年推动联合国制定了《汉堡规则》,根本否定了《海牙规则》中有利于船方利益的航行过失免责等制度。但是由于该公约缔约国只有20个,因此,该公约在国际上影响很小。

我国《海商法》中关于承运人责任的规定主要是依据《海牙规则》制定的。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现实的、具有潜力的航运大国;同时也为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远洋运输船队的迅速发展。因而抓住《海牙规则》和我国《海商法》,承运人责任就基本摸清。

根据《海牙规则》和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承运人的基本义务有以下两项,即承运人应提供适航的船舶和应适当和谨慎地装载、搬运、积载、运送、保管、照料、卸下所承运的货物承运人的管货义务。

《海牙规则》规定了17项承运人的免责事项,我国《海商法》则将其归纳、整理为12项。在这些负责事项中分为过失免责事项和无过失免责事项。其中,过失免责制度,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所特有的制度这些特定事项有两项,其一,船长、船员、引水员或承运人所雇用的其他人员在驾驶或管理船舶上的疏忽或过失免责;其二,由于船长、船员的疏忽而引起的火灾,而造成的货物损失,承运人可以免除责任。但是,如果火灾是由于承运人本人的实际过失或参预所引起的,承运人不能免责。

承运人无过失免责的事项很多,包括天灾、战争行为、公敌行为、暴动和骚乱、包装不固等。因此而引起的货损,承运人并无过失,当然不负赔偿责任。

我国《海商法》则把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分为两类:其一,对于用集装箱装运的货物,承运人的责任期间是从接收货物时起至交付货物时止,货物处于承运人掌管下的全部期间。其二,对于非集装箱货物。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则与《海牙规则》的规定相同,即从货物装上船时起,至货物卸下船时止。

三、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最突出的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与世界电子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这些进步对《国际商法》教学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9年通过新《合同法》,在《国际商法》中,至少有三处应进行改进。

1. 合同的形式

我国在核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时,曾对该公约提出了两项重要的保留,其中之一是关于合同形式的保留,即订立、更改或终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为达到与国际惯例接轨,统一立法的目的,我国《合同法》也是参照《公约》第二部分合同的订立的内容,即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由于否定口头涉外合同形式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已废止,《合同法》口头合同形式的肯定,因而不宜再强调关于合同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保留。

2 .数据电文

《合同法》明确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 (包括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而《公约》所规定的书面形式的“数据电文”仅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等,不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电脑及互联网已经进入贸易、金融领域,当事人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已随处可见,我国在《合同法》中制定出调整这种新的交易模式的法律规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对外贸代理制的完善

《合同法》通过对隐名代理、不公开身份的代理和行纪合同这三种经常被用于外贸代理制度的规定,完善了外贸代理的内涵。

根据1991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布的《关于对外贸易代理制的暂行规定》中的代理方式与《民法通则》中要求的“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民事活动”的原则相违背,其合法性处于模糊状态。

新《合同法》采取了英美法系的做法,即规定了隐名代理、不公开身份代理,而不是大陆法系的间接代理。通过移植英美法系的代理制度,使得我国的外贸合同在委托人与第三人间直接产生效力,为现行实践中的外贸代理做法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依据。减少外贸公司的风险,使得外贸代理各方的权利义务更趋向公平,改善外贸公司在外贸代理中的不利地位。

作者单位: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罗 明

上一篇:发展低碳经济探析论文下一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