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商法论文

2022-07-03

摘要: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中高职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结合上海市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衔接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可取经验,通过对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对策,并从对接的形式、模块结构、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商务专业商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商务专业商法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摘 要]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变化及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等新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势在必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应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夯实专业基础能力、强化特色、突出创新等原则;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计上,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专业特色。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

一、国际商务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紀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一带一路”战略描绘了美好蓝图;自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我国已分三批共批准建设包括沿海省市和内陆省份在内的11个自贸区,并在自贸区实行更加自由、更加开放和富于创新的政策。“一带一路”及自贸区战略的逐步实施将使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和高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商务活动将更趋频繁。在继续引进外来资金与技术的同时,我国将有更多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的支撑。由于中外文化、政策、制度、法律、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我国“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更为复杂,面对的国际竞争也更为激烈,稍有不慎就有失败之虞。国际商务活动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对我国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提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落实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是建设好国际商务专业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新变化

从2014年起,国务院为了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已先后分七批取消了43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比例高达70%以上。在已取消的职业资格证书中有与国际商务专业相关的几种证书,比如商务策划师、报关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信号显示功能(拥有某种证书代表拥有某项能力),方便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但取消职业资格证书不等于用人单位不重视就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应用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仍须加强职业素质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型本科建设方兴未艾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其目的在于使一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鼓励高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广东既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GDP雄居全国省区第一,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1/4),也是港航大省(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有三个在珠三角地区),近年来,随着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以及港航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其对高素质国际航运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我校作为华南唯一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及专业布局上力求适应外贸大省与港航大省的现实需要,与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意图不谋而合。

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专业课程体系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一般相对稳定,但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及时调整和优化。如前所述,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变化及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等新形势,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结合我校特点,我们认为,优化课程体系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原则

我校作为升格不久的普通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虽然同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属于同类型院校,但起步晚、底子薄,我们必须走应用型本科之路,建设好应用型本科,更好地满足广东省或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其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港航业人才。为此,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顺应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我校国际商务专业正是立足于广东作为外贸大省和航运大省的现实而设置的。在专业定位上,我们主要面向外经贸企业、国际航运企业、跨国公司等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规格上,我们着重培养适应国际商务领域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国际商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贯彻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二)夯实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能力原则

国际商务人才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但是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作支撑,上述专业技能也无法运用自如。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能力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必备条件和最低标准。为此,在课程体系中必须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国际营销业务能力等专业基础能力的课程。

(三)强化特色原则

专业特色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国内设置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高校有几十所,如果专业定位一致、课程体系雷同,缺乏自身特色,就必然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也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要求。专业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既要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也要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共赢。国内部分高校在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创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比如中南政法大学依托法学优势,重点培养懂国际商务的法律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基于语言教育优势,着重培养懂国际商务的外语人才。[1]

专业定位特色最终要靠课程体系的实施来体现,因此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特色课程来体现专业特色。为提升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高校应组织教师编写能反映最新教学内容、体现学校办学优势、专业急需的特色教材。

(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高职专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主要教会学生“在一定情景下怎么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同高职专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造出学生“为什么这么做”,当情景发生改变时,学生也能创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主要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目前,我校正处在“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专业建设上,应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学校层面应思考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在专业建设层面,则要思考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则要思考开设哪些创新课程;或者在原有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国际商务本科专业除了应在学校层面开设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之外,还应在院系层面设置一到二门能够体现管理类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

三、我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考虑到我校的办学特色、优势与条件,我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旨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及国际商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熟练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商务沟通技能,以及从事外贸和航运经纪业务的基本能力,能在政府涉外部门、外经贸企业、国际航运企业、跨国公司等从事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及国际航运经纪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我们认为,这一专业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既体现了专业办学特色,也契合了地方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迫切需求。但鉴于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我们认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仍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

(一)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总体思路

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既要体现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也要及时反映就业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重视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養。[2]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计上,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以专业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突出航运特色。考虑到课程总学时数的限制,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必须有保有压,理论性强的课程应适当压缩课时,或者将关联度大的课程实行合并,并适当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及特色课程。

(二)以专业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应用型本科教学应以专业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3]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商务谈判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和国际营销业务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国际商务专业应用能力,是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的能力,是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必备技能,具体包括了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国际金融业务能力及国际投资业务能力,体现了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复合性特点。[4]培养上述能力的相关课程见表一。

(三)着重培养以外贸业务能力为基础的国际航运商务人才

广东省港口大而不强,其根本原因是港口粗放式发展、航运服务业居全球航运市场的低端,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的硬件设施较强,但是软实力较弱,其根本原因也是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而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促进港航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没有高素质航运人才的支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海事院校,我校有责任、有条件、有信心为港航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及优势,以及地方港航业转型升级对航运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认为,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应该突出航运特色,着重培养国际航运商务人才。

在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上,我们着重培养外贸业务能力,原因有二:一方面外贸与航运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多年来我们储备了比较雄厚的能够从事国际贸易教学与研究的师资力量,课程实施有保障;在课程体系上体现航运特色,就是适当增加与航运相关的特色课程。比如开设国际航运经济概论、集装箱运输业务与管理、航运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一直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均有较强的师资及自主开发的教材。其中国际航运经济概论课程为同类院校首创,并已出版适合课程教学需要的自编精品教材,该教材全面反映了国际航运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部分反映了我校教师近年来航运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统一安排部署下,国际商务专业将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通过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补充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比如在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或者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其次建议开设国际商务前沿专题讲座或企业家与创新创业精神等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最后,积极探索与校外专家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或者专业特色课程教材,比如《船舶融资实务》、《船舶贸易与管理》等。

(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

尽管我国取消了国际商务师资格证书考试,但取消考试不等于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不重要。如同报关员资格考试取消,但报关员岗位仍然存在一样,国际商务师资格考试取消,并不意味着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员就可有可无。相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国际商务师资格证书考试取消后,可以将该证书考试大纲中的合理内容,尤其是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融入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当中,比如考试大纲中有关培养外贸英语口语能力、外贸业务能力、管理业务能力及投资业务能力的内容可以吸收到相关课程中,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不管是践行应用型本科理念,还是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都是必要的。[5]为此,学校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我们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应该开设以下实践课程:创业与企业经营模拟、市场营销模拟实训、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等。这些实践课程,加上部分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共同组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应用能力。

四、结语

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證书制度变化及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等新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改革势在必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应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夯实专业基础能力、强化特色、突出创新等原则;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计上,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专业特色,以培养出符合当前形势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丽华.二本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99-202.

[2] 朱克朋,汪五一.国际商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6-88.

[3] 阮爱君.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商务类人才核心能力培养[J].台州学院学报,2016(1):40-43.

[4] 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5):118-126.

[5] 孟庆涛.普通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5(9):139-141.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唐宋元

国际商务专业商法论文 篇2:

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

摘 要: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中高职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结合上海市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衔接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可取经验,通过对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对策,并从对接的形式、模块结构、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路径与对策;探索与思考

作者简介:童宏祥(1952-),男,上海人,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促进中高职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国际商务是上海市中高职开设率最高的专业之一,研究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探索学制和形式的合理性,更要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本文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可取经验,对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证研究,抛砖引玉。

一、上海市中高职贯通的模式及分析

1985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由此开创了我国中高职贯通的先河。至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近400所,主要招收学制为三年的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其中还有部分院校兼招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上海市中高职贯通的情况与全国其它地区大致相同,其现状与趋势分析如下:

(一)现状——体内贯通为辅,体外单一衔接为主

体内贯通是中职与高职高专院校套办模式,指在一所中专或高职高专院校内,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进行直通教学,对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颁发大专或高职毕业证书。上海电机技术专科学校是我国首批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技术专科之一的学校,允许在中专二年级学生中择优推荐升入大专班。迄今,上海拓宽了改革试点的院校和专业,在中高职一体化的部分院校或职教集团内进行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即前三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进行管理,后二年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籍进行管理,对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证书。这种体内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可整体设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兼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达到了高职高专的专业培养目标,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体外衔接是指中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独立教育,中职毕业生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择优进入高职高专学习,通过院校体外的立交桥来实现中高职贯通。目前,上海地区绝大部分的中职学生主要是通过升学考试体外衔接的通道进入高职高专学习的。由于高职高专的生源除了来自不同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以外,还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的多元性势必会造成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两难境地。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各高职高专院校从教学条件、办学效益等实际现状出发,都是从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从而导致了部分相关专业中职生源学生的重复学习。笔者对上海市36所中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反映出专业课程重复设置与课程内容重复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具体数据见图1。

(二)趋势——体内贯通为辅,体外多向衔接为主

据分析,上海市中高职“立交桥”的趋势将是体内贯通为辅、体外多向衔接为主的格局。其理由可谓三个方面:一是中高职一体化院校数量限制了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的拓展。目前,上海地区独立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有31所、中职约85所,其中全日制中职学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学校有36所,而具备中高职一体化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约3所;二是专业群与生源充足为中高职体外多向衔接提供了宽广的通道。上海市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包括外贸单证专业方向、国际货运代理专业方向、外贸跟单专业方向、报检报关专业方向,在校学生约9000余人,经调研确认其中有升学意愿的约60%以上,能为高职提供十分充足的生源;而对应其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航运管理等专业群。目前开设这些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有29所,每年的招生总数又比其他专业多。正值专业基点相近、生源数的匹配,为开展体外多向衔接提供了对接的平台。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今后中等职业教育要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招生规模上大体相当,因此体外多向衔接的客观条件将持续存在;三是中高职院校独立设置为主的布局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多元需求。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是培养基础工作岗位的操作型中等技术人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同规格的人才,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二、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启迪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职业教育的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对我国中高职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具体归纳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制订一个多层次标准的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

BTEC——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方面统一制订了5000个左右的标准教学单元,这些单元按程度分成5个层次,Ⅰ、Ⅱ二个层次属中等技术教育,Ⅲ、Ⅳ、Ⅴ三个层次属高等技术教育。其中第Ⅰ层次的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相邻层次的单元间可以衔接,学校依据学生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和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值分别颁发中高职毕业证。BTEC课程具有多元整合的特点,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重视整合的能力。

英国BTEC模式所引起的思考是,要尽快建立一个上海市中高职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应由主管中高职教育的政府部门、行业与企业专家、职教课程专家、中高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及时制订一个以模块为架构的一体化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作为中职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

(二)确立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核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职业性,要求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具体做法是:1.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分析为依据,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设计教学内容,体现了职业导向性,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2.培养目标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专业能力是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方法能力是独立的工作与学习能力,社会能力是与外部交往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其有利于学生更快胜任职业角色。3.教学过程以训练为中心,实现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德国双元制模式给我们的启迪是,构建上海中高职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点加强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教学过程与专业训练匹配度,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不强调理论深度和系统性,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养成。

(三)加强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整合,注重宽泛性

美国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职业学院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整合目的是使职业教育从狭窄的、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本位培训的模式,转变为针对岗位群的、个性本位教育的学习。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整合,体现了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习者具备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

美国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整合所引发的深思是,制定上海中高职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从适应工作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根据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整合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做到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满足本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

三、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及对策

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是指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由于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专业背景、师资队伍和服务地域经济等情况不同,出台“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更符合中高职贯通的职业教育规律。制定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政府主导、政策配套、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和学科专家主持。

(一)路径——组建多元结构的“课标项目组”

组建多元结构的“课标项目组”是制定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的主要途径,是保证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科学性的基本前提。组建项目组应注意下列问题:

1.注重成员结构的多元性。其一般应包括:(1)来自与国际商务专业群相关领域的能工巧匠。其主要包括进出口公司、外贸生产企业、报检公司、报关公司、银行国际结算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货运代理公司、国际物流公司、船务代理公司等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业务管理者和操作人员,其职能是提供工作过程情景、业务流程描述、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通用知识能力要求等,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大量的客观数据和材料;(2)从事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的课程专家。其包括通识和专业课程的学科带头人,主要是对行业企业专家提供的数据、业务资料和要求,依据工作过程与职业素质等基点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3)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熟悉职业教育课程的专家。可邀请在这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介绍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在理论方法上给予宏观指导。

2.项目组成员人数结构应呈金字塔型。(1)底部层面是来自于企业的能工巧匠。由于企业的性质、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企业专家会对不同的业务或同一业务的描述会有所差异,因此企业核心成员人数可为10人左右,一般成员要保持20人以上,通常一般成员只参加调研阶段的对某个工作岗位要求的描述或认证。(2)中部层面是中职与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相关的课程专家。其可依托上海市中职校商贸类中心组、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前者是由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设立的,专门从事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科研活动,部分专家曾参加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熟悉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后者云集了本市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代、国际物流管理、国际金融、会计等专业的著名专家,他们熟悉高职高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3)顶部层面是职教专家。成员约2人,其职责是介绍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成功经验,对课程标准研发进行宏观指导。

(二)对策——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层次”的架构体系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的制定,要有利于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要有利于学生适应工作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方法是通过设计“宽基础、活模块、多层次”的架构体系予以实现。具体要求如下:

1.宽基础要符合“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上海职业教育今后的重点任务,是要“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必须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宽基础应包括通识文化课程、职业生涯拓展课程和专业的主干课程,保证中职生和高职生就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还要兼顾到部分中职和高职学生的升学要求。

2.活模块要反映出单元模块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通常理解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技术人员,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管理工作”的人员。根据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性质、生源特点与教学规律来设置相应模块群,确定哪些模块是属于动态性的,供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进行选择。一个单元模块既要体现它的独立性,还要关注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其对接点应该是某个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

构建模块的方法是:在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的框架中,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个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又可分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约占总课时的65%,是中职与高职必须掌握的定向课程;选修课程是动态模块,约占35%的课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职业发展规划或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无论是必修课程模块,还是选修课程模块,都应围绕着通用知识技能、专业核心知识技能、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拓展知识技能四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模块示意如图2。

3.多层次要确定前导与后继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管理方法。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具备、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是处于两个不同学历阶段的学习,反映了不同质的专业培养目标,且教育对象的文化基础与认知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在编排上确定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沿着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多条主线分层推进,使知识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素质的养成都能随着教学进程不断升华。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可采取学分制管理,规定中职与高职阶段的各个总学分及各学科学分的标准。学科学分必须在各中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得到相互认可,是中高职贯通的纽带。中职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中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直升高职;高职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高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进行专升本。采用学分制的管理方法可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中高职贯通,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对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笔者曾参加“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上海市商贸集团中高职衔接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职业资质管理”标准的研发。为此,依托在这方面的经验,并结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拟定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具体模块及内容如表1所示。

五、对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一)确定培养目标——对接中高职专业知识与技能

中高职培养目标是二个不同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其属性相同。因此,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范围的界定必须合理,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衔接。通常的处理方法是: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专业理论仅仅为技能操作服务,以“宽、浅”为主,够用为度,立足点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强调的是技能的熟练;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会做”,更注重“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专业理论知识要在“宽、浅”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技能在娴熟的基础上强调综合业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整合相关课程——对接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课程整合主要在三个层面:一是不同学科的理论课程实施对接,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国际商务法律应用实务》课程,根据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整合有关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不仅涵盖了《国际商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还充实了商检法、海关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国际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布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二是专业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对接,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包含了海洋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结合集装箱运输方式进行教学,整合了传统的3门课程,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三是专业理论、实务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国际贸易业务综合实训,将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缮制与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报检报关、国际结汇等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能增强学生对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完善拓展模块——对接专业与工作岗位群及职业生涯

拓展模块要根据本专业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等因素进行设置。完善拓展课程模块是要充实该模块内的课程的种类和数量,要让学生尽可能通过课程的选择满足自己的意向,还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达到学籍管理的要求。如,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在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就业有增长趋势,因此在拓展模块中增设与其相关专业课程来满足学生择业所需的知识技能。

(四)设置动态模块——对接非专业群生源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设置动态模块主要是为非国际商务专业群生源的学生提供平台,开设进入主干专业课程学习的前程学科。非国际商务专业群生源,主要包括高中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中职生。

(五)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课程大纲、专业教材与职业资格标准

专业课程大纲是教学的指导书,是编写专业教材的依据,而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因此,专业课程大纲必须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材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内容接轨,教材结构可采取项目引领、情景模拟、体验活动等形式,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能获得一张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结论

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旨在探索以终身教育为主题,以就业为导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精、做特、做强职业教育,为上海实现“四个中心”的发展任务,培养高素质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8(8).

[2]杨小勇.浅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存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3]余祖光.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8).

[4]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责任编辑 殷新红

作者:童宏祥

国际商务专业商法论文 篇3:

探讨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改革

【摘要】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目前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探讨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整合及”四模块'实践模式,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职业型课程体系,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改革;职业型课程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商务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从而也促进需求增长。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职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很难显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需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从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入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1 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偏高。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基本上是向大学看齐 。在现阶段仍然追求这种高标准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应对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1.2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如主干专业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偏深、偏多,实训内容又相对不足,没能体现职业教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国际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2 整合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校国际商务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2.1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只有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欢迎。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国际商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2.2 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校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以此突出高职校教育特色。

2.3 “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校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我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2.3.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3.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年到第四几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生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2)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五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港务局等。我们可以建立几个稳定地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3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分析

3.1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3.1.1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五年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获得学 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如报关员、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3.1.2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

3.2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其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的原则。这项工作主要由相关的资深专业教师负责,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即六个专门化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内容的课程。为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如下课程:《国际商务基础理论》、《国际商务通用英语》、《国际商务法律基础》、《国际商务实务操作》、《国际商务常用单证实务操作》、和《电子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这些课程并不是传统概念或几门课程的组合,已赋予了新的内涵。 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在结构上要采用弹性化的模块形式,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4 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框框,改变课程设置中的随意性、零乱性和重复性。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恰当调整,将“国际商法”与“进出口贸易案例”合并,整合为“商贸法律与案例”;将“国际金融”有关汇率和货币兑换内容保留,改为实用性较强的“国际汇兑实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进行有效的衔接,保持知识掌握上的连续性;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相互协调,使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有机地结合,并通过专业技能课、案例课和模拟国际电子商务课推进综合化课程建设。

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是职业教育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国际商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高职校国际商务专业要积极利用模拟国际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EDI和综合业务实践教学,使学生利用电脑网络较好地掌握电子制单、业务信息发布与搜集、交易磋商与合同履行等业务内容,使学生不出校门也可得到综合业务实践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职教论坛。2004(8)

[2] 费景明、罗理广《进出口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8-5-13

作者:樊新华

上一篇:跨国公司并购研究论文下一篇:证券公司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