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我院《国际商法》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完善外贸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国际商法》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教授《国际商法》课程中,顺应职业教育要求,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面作出了一些教学改革设想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国际商法》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国际商法》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生理应掌握的专业课程知识之一,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教学在内容设置、信息含量、教学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受到巨大挑战,应在教学内容选择、案例及附属资源的选用、教学方式综合运用、电子网络实时考核等方面做出改进尝试。

关键词:国际商法;教学问题;改革实践;信息化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国际商法》是我国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及国际经济往来的最基本规则,理应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尤其是学习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之一。然而,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且其传统教学存在着诸多缺陷,使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特别是在计算机、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强化对《国际商法》教学功能和效果的要求,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国际商法》的在国际经贸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问题

1.《国际商法》在国际经贸类专业知识架构中的地位。在国家教委即将出台的《国际经贸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草案)》讨论稿中,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及国际商务专业是交叉型学科专业,学生理应掌握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的相关知识。概述了掌握经济知识是为了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参与竞争;掌握管理知识是为了更有效的发挥企业运作效能,降低成本;掌握法律(特别是《国际商法》)知识能够更好地遵守和适应交易规则,降低交易风险,三大知识缺一不可。

2.《国际商法》知识对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意义。在我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国际投资国(2012年)和世界第一外贸进出口大国(2013年)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已将学生是否具备国际视野,是否了解国际商事交易规则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针对国际经贸类学生而言,能否掌握国际商法规则并进而利用这些法律规则(如通过合同条款设定)去降低自身风险,维护自身权益,不仅是其学识能力的表现,也是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的客观需求。

3.《国际商法》在国际经济贸易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结合前述需求,《国际商法》这门课程至少应被设置成为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的限定选修课程,甚至应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一道成为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果将其置于学生的任意选修课程甚至根本不开设本课程,必将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重大欠缺,进而严重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早在2002年国内学者就分别从国际商法的问题导向、教育模式、案例教学、实践应用性培养等诸多角度分析了相关问题,但结合实际分析,《国际商法》教学仍存在着下列诸多顽疾,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材内容的缺陷性。由于我国传统的专业条块分割,经济类国贸专业的《国际商法》教材偏重于对世界重要国家相关法律规则的介绍,每个问题都会列出英、美、德、法外加一个联合国公约等五大部分介绍,却忽视了对我国具体适用情况的阐示,使同学们极易产生混淆且缺乏应用价值。而法学专业以《国际经济法》替代《国际商法》的教材,虽然强调了中国所参加生效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公约,但在具体阐述“国际经济组织法”与“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以及“国际税收法”四大国际商事行为法时,又犯了含大求全的错误,重点不突出,难以深入。

2.教学方式的陈旧性。无论是经济类的《国际商法》,还是法学类的《国际经济法》课程,均存在所涉内容十分庞杂的特点,而要想在当前高校36学时(最多54课时)内学完教材的全部内容,必然使教师趋向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即使有较好的多媒体资料及案例也不能充分的运用到课堂上,更谈不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案例研讨了。教学方式的陈旧导致教学效果有限。

3.考核方式的单一性。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缺乏实践性,加之教学方式局限于陈旧的灌输,导致学生对《国际商法》知识的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这样又会导致要想对学生进行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灵活考核也就无从谈起。而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又会反过来促使学生更不求甚解,缺乏深入钻研的动力,进一步影响《国际商法》的学习价值和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对《国际商法》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海量信息”带来的《国际商法》教学资源选择中的困境。伴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由数据电讯方式存储的信息本身容量就比传统的纸质媒体扩充了亿万倍,而互联网的兴起更加据了这种趋势。以《国际商法》教学中所涉的内容为例,无论是涉及国际商主体的IMF、WBG、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各类跨国公司的网站、视频及其他资料,还是涉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金融税收等商行为的案例、资源等电子信息资源,都是如烟似海,而这种“海量信息”大大增加了教学中相关资源取舍的成本与难度。

2.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摸式上的从“跟我学”到“互相学”的转变。由于学生从网络上足以获得足够的相关《国际商法》的基础知识,使得我们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失去了意义。如何引导学生从“浩如烟海”的相关网络资源中选择对自己最为适用和最有利于理解的信息知识,并进而初步掌握相关技能成为了教师的主要任务;而老师也可能在学生选择自学的过程中获取自身所没有注意到的新信息,从而丰富今后的教学内容,即从根本上实现“互相学”,实现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工具”到“价值”的引导转变过程。

3.传统考核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受到多样性与及时性要求的冲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考核采取固定化考核的方式(如期中、期末),即使有所谓的平时考查亦只能是有限的几次,不可能对每一位同学《国际商法》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及时考核。而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我们就完全可能随时随地的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考查,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已开发出的国际贸易相关ERP软件对学生进行电子单证、交易流程及相关制度规则的模拟实训,在一个近乎于真实的环境下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国际商法》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1.选择符合本专业需求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确立符合国际经贸类学生的知识储备与需求实际,详略得当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结合经济、管理类同学的实际需求以及其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设定内容合理,各有侧重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色的《国际商法》课程。具体以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为国际商主体法的核心内容,以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法律制度为国际商行为法的核心内容,兼涉国际金融及税收的相关法律知识为补充,以保证学习本门课程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并保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强化所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自古以来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即所谓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本身特质和自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结合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机械记忆力差而逻辑记忆力强的识记特点,我们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强调《国际商法》知识与其以往所学《世界经济》、《经济法》等课程的联系,使其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联系学习掌握新知识,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3.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求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是从概念出发,先特点、再原则、再应用等,信息量有限,且形式呆板,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将其与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及图表等内容鲜活丰富、信息量大的优点,即可使相关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减轻枯燥、乏味的状态。如果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切实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继而,如果再将“参与式教学法”、“角色演练法”以及“研讨式教学法”等新式教学方法引入,通过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方式,亲身参与到相关案例中去,互相研讨案件的处理思路与应对、解决办法,更会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及应用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

4.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幅度提升《国际商法》的教学效果与功用。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尽量选择权威的、有代表性、有启发意义的信息化资源,课前即提供给学生供其自学,使其在上课时已对相关知识达到表面掌握。如在讲授国际商主体法时,以IMF、WBG的官网作为介绍资源的提供点,以使学生获得最为权威的数据及认识;在讲授国际投资法时,以英法海底遂道的BOT建设案例作为讲解BOT投资方式的核心案例,均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课后的网上答疑和软件的实时沟通增强对学生考核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以大幅度提升《国际商法》的教学效果与功用,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能力提升之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敏,宋彩萍,等.英国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之现状及其启示——以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2]王劲松.《国际商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经济师,2010,(5).

[3]武忠远,王成,等.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2008,(7).

作者:沈剑 周晓唯

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 要】在我院《国际商法》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完善外贸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国际商法》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教授《国际商法》课程中,顺应职业教育要求,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面作出了一些教学改革设想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国际商法》是我院国际商务类专业(包括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及商务英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既要求其熟悉并掌握大量国际商事交往相关法律条文和术语,又要求其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任课教师而言,要求授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章节内容的更新和补充以及大量案例搜集整理,同时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如何将一门枯燥的经济法律类课程讲授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科应用型特点,强调其时效性、技能性、职业性。从这一点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高职高专学科教学特点,笔者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尝试,下面将教改中的体验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 教学内容注重模块化、时效性

1.重构教学框架,形成模块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国际商法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分割重组,形成几大有针对性的模块,从而使学生在每一模块中学习掌握解决某一方面的类似问题的能力。为此将课程设置为以下几个模块: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国际商事主体法知识、国际商事合同行为法律知识、其他国际商事行为法律知识、国际商事救济法知识以及商贸实务法律知识补充六大模块。这样做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基于这样的想法,国际商法课程组的老师们积极开展国际商法模块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形成有我院特色的国际商法教学教材。

2.调整课程内容,关注新规前沿内容

国际商法的内容随着国际间经贸交往的日益加深,将涉及更多的领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时关注时政动态,新公约新惯例的出台,关注本领域的新的实践及理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对新规则、前沿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补充,收到良好效果:如新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解读、正解中国轮胎特保案、从公司法看“国美”、初识鹿特丹规则等,使学生的知识随时更新,紧跟时代与经贸需要,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效果很好。

二 教学方法注重多样化、实效性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而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必须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我院各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增强其法律观念,为将来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合同及解决涉外经济纠纷打下一定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国际商法》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单向性的教学,学习其他课程的先进做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学实际效果。在过去的改革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1.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分析教学的方法贯穿《国际商法》教学的始终,是这门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一般,教师在讲完一个理论内容后,选择一个或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并相应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例如国际货物买卖法、运输法、保险法、支付法板块,因内容同《国际贸易实务》存在较多交叉与重叠,当授课对象具备前置课程知识时,课堂上采用了大量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学生在熟悉案情后,教师提出相应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通过这种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商事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能力。

2.小组学习教学

借鉴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课的优秀经验,在《国际商法》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方式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之一。《国际商法》课将学生以6~8人为一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开展活动。对于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习报告、PPT、以主题发言等形式完成。任课老师结合各组学生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模拟实训教学

在《国际商法》的几大模块中,设计多个模拟环节,如合同的谈判、起草、签署、执行;国际商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等,这种模拟教学型模式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助于学生学会知识与掌握能力相结合。通过此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实际运用及操作法律的能力。如在过去的教学中,做了订立合同的尝试,学生分小组进行商务谈判、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样的模拟过程使学生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商务谈判知识与国际商法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很好的融会贯通,达到训练的效果。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模块内容,还采用了模拟小测试、小组网上购票、教学做习题课、“你来当老师”等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听为说与做,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惊喜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多时候是老师。

三 教学考核注重立体化、公平性

在尽量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笔者对《国际商法》课程的考核也做了一些改革尝试:

1.立体化考核区间

在传统考核时,多为最终的书面考试成绩占主导,教师的平时成绩往往和考试成绩保持一致,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课程的参与度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国际商法》试图将考核的时间区域拉长,注重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表现情况,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并将考核中的成绩做出分割:平时出勤表现10%,实训表现30%,考试成绩60%,这样的比例既符合学校的要求,又满足了日常考核的要求。

2.立体化特色作业

按照学院的教学要求,每门课程每学期要有作业的要求,《国际商法》尝试着各种有“特色”的作业来代替传统的几道题、几个案例分析,如几个小组草拟的一份合同、每个小组制作的PPT、网络购票的网站及价格、小组学习汇报会的照片视频等,这些是教学方式变革的产物,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这样的作业也不能用传统的对与错加以评判,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参与度、完整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立体化考核主体

在传统的考核过程中,教师是唯一的考核主体,在《国际商法》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参与到考核中,形成组与组互评;组长对组员评价;教师对小组考核的三个层次的新模式,使得对实训过程及平时成绩的打分更具有公平性。

《国际商法》作为我院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整个课程团队一直为其能成为有我院特色的课程而努力。从最初的一些设想,到近两年的一些改革实践,希望它能够成为我院众多优秀课程中的一分子,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光彩。虽然它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有着这份热爱与执著,相信我院的《国际商法》课程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孙爽

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论文 篇3:

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发挥外语优势,开展双语教学,坚持课内外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如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经费投入;坚持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加强实践教学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一、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原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是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当年设立国际贸易专业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中国入世后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增大;二是国际贸易作为学院的优势学科,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涉外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了解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和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具有较高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市场的能力。

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国际贸易技术性较强,而理论则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理论与方法、国际商务管理知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国际商法知识、专业外语知识等六大模块。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中心还设置了模拟软件系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对外贸易概论、对外贸易史;二是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与合作等;三是实务类课程的设置,如国际结算、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国际运输与保险等。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突出外国语学院优势学科的特色。

3.发挥外语优势,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达到掌握该语言和学科知识的目的。在国际贸易业务活动中,口语对话交流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做好贸易业务的关键所在。“双语教学”固化了专业知识与口语表达,使学生既学到了专业又锻炼了口语,实现专业与口语的有机结合,效果较好。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汉语和英语并重,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为载体,创造学习专业英语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贸英语水平和专业实际能力,增强了学生阅读外国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为培养出既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4.坚持课内外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部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建有2.6万平方米的实验教学中心,设立了73个实训场所,为学生校内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内实训主要是利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软件,在系统上进行真实的业务模拟操作,了解外贸进出口企业的业务程序;校外实训是指学生到外贸企业、口岸参观学习和集中实习。该院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安排了各种学习机会,如到省外贸进出口公司实习、到大连口岸实地实习,利用哈尔滨国际贸易洽谈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学习和实践。该院曾安排三届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到黑龙江省多家外贸进出口公司实习,如黑龙江粮油进出口公司、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黑龙江化工进出口公司、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等。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储运部经理针对外贸运输单证业务给学生讲课,使学生受益匪浅。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该院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分批次安排到大连口岸实习,先后与大连盛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大连泉盈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实习基地,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了解口岸外贸业务程序,掌握基本技能,其中有10名优秀者被实习单位录用,开创了该院首批通过实习阶段直接进入就业领域的先河,成为该院参加全省高校大学生就业评估的亮点。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视的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多地偏重理论知识的记忆,注重考试成绩。这种“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该院三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研显示,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实践环节,缺少技能训练。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节的需要,但这种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得不到动手锻炼的机会。后危机时代,外贸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和出于对商业机密的考虑,使得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基础薄弱,找实习单位困难,仅凭教师的社会关系找实习单位局限性很大。

2.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不足。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占比很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动手能力的机会还非常有限。而公共课、理论课却占据了大量的学时,没有将实训课程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来设计,也没有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培养出来的年轻教师学历高、基础厚,但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实践环节的锻炼,缺少外贸企业的实战演练,对进出口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很难胜任实践教学环节,最终导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

4.缺少实践教学评价激励机制。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只限于课时量、教学效果(包括教学督导和学生两方面)以及科学研究。对教师实践教学的评价缺少详细的标准和要求,实践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对从事实践教学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对策

1.对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创新理念的借鉴。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本科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改革。美国高等教育家如Clark Kerr、Derek Bok等人提出整体教育观,认为全部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主张本科教育应该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保持本科课程体系中各个知识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Albrech和Sack指出,国际贸易课程应该多涉及技术在商业和决策中的应用。

民办本科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外贸人才,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以国际商务学科为中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支撑的整体知识体系;二是将电子商务类课程与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整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和完善教学计划内容;三是更新教学方法,通过举例联想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等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四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2.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一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计划。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代表着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备的条件。修订实践教学计划,通过走访、调研外贸进出口公司,以及召集往届毕业生座谈等形式,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聘请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外销员、业务经理等参与,突出集中培训环节,坚持双语教学。二是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首先要满足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强实验室建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等,在做好外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软件,实现模拟系统与实际业务对接的最大化。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高校应当按照社会需求、外贸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突出实践环节。应与外贸企业建立常态的合作机制,采取“订单式”培养。当前,外贸企业急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熟知国际电子商务知识和外贸业务。密切校企关系,实现互利双赢。四是建立实践教学型教师队伍。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将现有的青年教师分批到企业挂职学习,还可以聘请外贸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学院做兼职教师。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也给实践教学带来益处。同时,国际贸易专业要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对实践教师的重视。建立和完善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制定考核标准,积极鼓励创新和改革,与教师岗位职责挂钩,提高实验室、实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重视实习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和评价。

作者:杨涵音 隋俊

上一篇:专业教学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管理高速公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