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会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教育学会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活教育”理论是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第一篇:教育学会论文范文

亲历教育学会的蓬勃发展

郭永福

1964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教委、教育部工作。1983年任教育部机关党委宣传处处长,1984年8月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1985年8月任国家机关赴河北省讲师团团长、党委书记,1986年9月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2000年5月至2012年5月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2012年1月至今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编审,著有《教育学会工作研究》《靠科学才有希望》《善待教育》等书。

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我国教育界最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走过了40年蓬勃的发展历程。从担任学会秘书长到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在中国教育学会工作近30年,亲历了学会的一大段发展历程。

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86年夏天,郭永福结束了中央国家机关赴河北省讲师团党委书记、团长的工作,回到国家教委。当时,委党组决定让他回到机关党委担任副书记。之前,郭永福曾任教育部党组书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的秘书两年,1984年被增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在到机关党委上班前的那个星期天,郭永福去看望老领导张承先,汇报自己次日将到机关党委上班。当时,张会长说,教育学会秘书长已过了退休年龄,没有合适人选接替他,你还是到学会吧!郭永福答应了。张会长当即给主管人事工作的委党组副书记杨海波打电话,要求把郭永福留在学会。就这样,一次见面,一个电话,改变了郭永福后半生的工作:在中国教育学会当了14年秘书长、12年常务副会长,如果把1983年开始接触学会工作、1984年担任学会副秘书长算上,他在教育学会工作将近30年,可以说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中国教育学会的事业。

亲历学会的蓬勃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于1979年4月12日成立的。当时,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了教育学会领导班子的组建。学会第一届(1979年—1983年)会长是教育部原党组书记、老教育家董纯才,第二、三、四届(1983年—2000年)会长是教育部原党组书记、老教育家张承先,第五、六届(2000年—2012年)会长是著名教育家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后,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科普、学术交流、教改实验、对外和对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努力为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我国教育战线群众基础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术团体,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未来教育家的摇篮。2004年,教育学会被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受到民政部的表彰。

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给学会发来贺信指出:30年来,你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性发展,团结和组织全国有志从事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改革实验,在为教育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普及教育科学知识、提升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发现培养优秀人才以及繁荣教育科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发展教育科学的重要方面军和推动教育改革的积极力量。

郭永福担任秘书长期间,在张承先会长和各位副会长的领导下,主持秘书处的日常工作,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会工作计划,起草学会各种文件和总结,编发简报;组织学会各种会议和活动;组织对外和对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协调秘书处内部的思想、人事、财务工作;管理学会分支机构,联系省市学会;多渠道筹措学会活动经费等。担任常务副会长期间,他分工负责学会文字和宣传工作、对外和对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筹措学会活动经费、联系省市學会等。

教育学会是一个崭新的组织,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照抄,需要学会加强自身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会开展活动、进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学会工作。郭永福经常撰写学会的研究类文章在报刊发表,并适时出版图书。1995年和2000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和再版了郭永福的《教育学会工作研究》一书。时任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该书的再版序中指出:郭永福同志自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起,先后担任学会的副秘书长、秘书长,学会的日常工作由他负责,他对学会的自身建设做出了贡献。他现在又是教育学会的副会长,对学会工作不仅有感情、有经验,而且有研究。他在五年前撰写的《教育学会工作研究》一书曾在国内畅销,现在又根据近几年来的经验修订再版,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有利于各地教育学会的工作。

认真学习,勤于思考

教育学会是全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学术团体,因此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郭永福深知自己教育理论功底的不足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欠缺,为了搞好学会工作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会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全程参加。有一年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开年会,郭永福整整听了6天的会议并认真做了笔记。研究会刘彭芝会长笑着问他:“你还用得着这么学吗?”他笑着说:“我牢记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一句名言:越老越无知。”

改革开放后,教育学术界思想活跃,面对思潮竞逐、观点纷呈的局面,郭永福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认真倾听来自一线的意见和呼声,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他发言谨慎。对于教育改革中经常出现的形而上学、片面性、绝对化、“非此即彼”现象,他则经常发声,反复强调要辩证地看教育。如在第八轮“课改”刚开始舆论一边倒时,他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发表文章,强调要处理好课改中的各种关系,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此后,他又陆续写文章,提出要正确对待“教改”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老师草根性的教育实验研究。他认为,任何教改经验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教改先进经验,重在学习改革者锐意进取的精神,至于具体做法则应因地因人因课制宜,不能照搬照抄,不要追风;教改先进人物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那么完美,他们也需要虚心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提升自己。

他强调要全面发展地看教育,不能割断历史,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使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废墟上重建,总是零起点,痛快一时、乱打一顿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他认为在分析教育问题时,要着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很多问题,表现在教育,根子在社会,是社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在教育层面的反映,需要综合治理,深层次矛盾只能靠深化改革来解决。

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越来越凸显,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通过教育解决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要善待教育,包括敬畏教育、感恩教育、呵护教育、宽容教育,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015年,他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文集,书名就是《善待教育》。

2012年,郭永福担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后,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他力图回答钱学森的世纪之问,指出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的,需要做客观、全面、深入分析,避免以偏概全。他呼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在这一方面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他指出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成长成才,这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用推草坪的方法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

为中国教育学会的蓬勃发展,郭永福奉献了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见识、成长和友谊。他从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顶级专家学者、著名校长教师那里学到很多很多。张承先会长的党性原则、教育情怀,顾明远会长的博学、人品,吕型伟、陶西平副会长的先进理念,刘佛年副会长的谦恭平和,瞿葆奎副会长的严谨治学,于漪老师的睿智,黄济教授的平易近人,林迪生副会长的艰苦朴素,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教育学会大多数分支机构和省市学会的活动,郭永福都参加过。他与学会干部和会员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结交了很多好朋友。

从国家教委到教育学会,从领导机关到民间组织,从“官”到“民”,身份变了,工作的条件变了,但为教育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30多年前选择到中国教育学会工作,郭永福无怨无悔。他特别珍惜在中国教育学会工作的那段经历。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坚持认真学习和勤奋思考,以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作者:姜乃强

第二篇:学会“活”教育

【摘 要】“活教育”理论是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关键词】儿童 生活即教育 尊重 实践

一、教学活动游戏化

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把美术活动当成游戏。在做做玩玩中进行。

案例1:今天我教孩子的是涂色,我先出示打好框架的蜜蜂和蝴蝶的图片,接下来让幼儿自己发挥想象,猜想接下来该如何去打扮他们,很多幼儿都会认为用蜡笔涂上不同的颜色,但也有个别孩子能突发奇想利用其他工具来进行作画,不如,我们班的朱文俊小朋友,虽说他平时是班里最皮的孩子,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有一个超乎常人的小脑袋,他想出了用餐巾纸滚团沾颜料画。小朋友听了他的想法无不赞同为他鼓掌,于是我利用俊俊的奇思妙想画完了整幅图画,另外我还让孩子们在想想用其他的方式进行画画,最后还出现了多种不同新意的做法画法,这节课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学得轻松,且兴趣盎然。刚开始我打算上这堂涂色课时同事们都会觉得大班孩子涂色是否太过于简单,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一堂课主要的还是创新和游戏为关键词,只有这两项结合起来,才是一堂完美的课程。

二、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发展离不开美的环境、美的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大自然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向幼儿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五采斑斓的童话世界,有利于诱发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力不断丰富完善。

案例2:今天我带孩子来到了幼儿园旁边的油菜花地,我让孩子们投身到这片美丽的油菜花中,观赏油菜花带来的美丽,让孩子亲身体验油菜花色泽,触摸一下油菜花的特征,让孩子记住真实的油菜花,接下来,我拍下了不同角度的油菜花照片,最后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教师,开始让孩子们学习画油菜花。这样不同于以往的是孩子们以前作画都是不真实、自己想象的,却从未真实体验过得,通过观赏,让幼儿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领略各种表现技法的艺术效果。幼儿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从而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正如陈老先生说的:“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三、在“想”和“做”中,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

陈鹤琴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这里的“做”就是动手操作,“想”就是动脑筋思考,我紧紧抓住陈先生的“做”与“想”的原则,根据幼儿好奇的年龄特点,避免单独地使用教材和完成单一任务的倾向,在组织美术活动中采用各种手段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动手做;

案例3:今天的美术课我为孩子准备手工制作——帽子。这次我没有直接的给孩子示范如何做好这顶帽子,而是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操作纸,一起看看上面写的制作方式,我一一为孩子解读后,让孩子们自己根据它所说的步骤来完成作品。一些能力强的孩子二话不说就开始动起来了,而能力弱的却只能在一边看着同伴干着急,但是后来渐渐的弱的孩子也跟着动了起来,而我就是选择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大胆的表现出来。我们班有个调皮的孩子,他叫涛涛。他兴匆匆的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老师,我好了”,我仔细看了下他的作品,我发现他有一个步骤错掉了,我没有很直接的点出来,而是笑着对他说:“涛涛,你对着操作图上的样板看看,你觉得你做对了吗?”他认认真真的看了遍,“老师,我知道了”于是便匆匆跑了下去。乐乐上来了,结结巴巴的对我说:“老师,我…我不会”于是乎,我把操纵纸拿来,没有动手操作,确是又一次一句句的对他进行了讲解,还告诉他,只要自己看的仔细,动动小脑袋,肯定可以克服困难的,老师做出来的那就是老师的成果了,乐乐要自己去探索、研究,才能得到成功。乐乐仿佛真得懂了一样,开开心心的跑到自己的位置上动手做了起来。老师不该一味的用一步一步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大班的孩子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做事的氛围。这样孩子才能长大,才能迈向成功。

四、不同物品带来的效果

单板的白纸上作画时古往今来一直延续的方式,而如今的我们要改变这一不变的定律,因为美不仅仅是在纸上来表现,它多的是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该是我们去挖掘,却创造。每每我都在想孩子在纸上作画的兴趣真的会很浓厚吗?其实不然,更多的作画工具对于孩子来讲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请教了我请教了师傅、查阅了不同的书籍,我了解到,原来画的成功不单单是指孩子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画,更多的是孩子在画画时候的乐趣。

案例4:这次我为孩子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它们就是瓦片,虽说我们这里是农村,但是现在也发展的非常好,所以对于孩子来讲什么是瓦片,孩子真的知道的不多,因此,这次我为孩子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瓦片上的故事》,主要是利用各种作画工具来给瓦片添画,刚拿到孩子手中,孩子别提多兴奋了,左转转、右转转,东摸摸、西摸摸,后来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将在瓦片上作画时,孩子兴奋得不得了,当我问起孩子们想在瓦片上画什么时,都争着举手回来,这趟的气氛真的很活跃,很畅怀。当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有尝试了其他的工具,比如:电灯泡、白手套、衣服、光盘等。

五、总结

绘画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要懂得运用 “活”教育的理念,而 “活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现代的中国人”。这是新世纪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也是新《纲要》的核心目标。今后,我将继续学习和运用“活教育”的思想和理论,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潘娇琳

第三篇:浅谈幼儿教育如何学会放手

有一次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是个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他看到我在做沙画,就好奇地想同我一起做。当他撸起袖子准备和我一起完成沙画时,朋友过来,惊呼道,别碰!沙画多脏,里面有多少细菌你都不知道!你生病了可怎么办啊。小家伙低着头,嘟着嘴,十分不情愿地进了屋子。

过了一会儿,小家伙无聊了,不知道干嘛,我让他自己看一会儿电视。朋友立刻说,你别去,我去给你开,电视漏电怎么办。等小家伙走了之后,我笑朋友太过紧张。朋友说,没办法,家里就这一个孩子,爷爷奶奶都宝贝着呢。出个门去找邻居家找小朋友玩儿都不让,必须家长跟着。

现如今,小孩子个个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出门逛个街,满哪儿都能看见提着一兜零食的家长,背着或者抱着孩子,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安心地吃着零食。我惊讶于他们对于孩子的呵护程度太高了,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幼儿教师应该配合家长,让家长及早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发展。我觉得应做如下尝试。

一、让孩子自己面对挫折,学会坚强

现在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家长们都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初我们那个年代,孩子都是放养的,七八岁就可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灶台够不着,踩着个小凳子就得去做饭,小小年纪就面对多种困难,迎难而上,有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就得辍学自己出来闯荡。那时候的孩子都是非常坚强的,不会像现在的孩子,一点挫折就会受不了。

也许是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太大,邻居家的孩子去年面临考大学之际,家长天天在家都不敢出声,但是孩子考试的时候还是太过于紧张,写字的时候手都不住地抖。回家以后告诉父母试卷没有答完,家长也是一直埋怨。后来这个孩子心理承受不住,跳楼了。我还记得那个孩子,长得很漂亮,笑起来甜甜的,真是可惜了。父母现在天天以泪洗面。

二、让孩子自己多多尝试,学会分担

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当孩子对某种事物好奇的时候,不妨换个方式。不要总说不行、不允许、不可以,或者是你这样是错的,直截了当地否认孩子。当他想学着家长的样子做饭时,不妨让孩子做最简单的择菜、洗菜;如果他想拿刀去尝试做饭,这时需要手把手地教给他,而不是果断拒绝。应该让孩子也尝试家长做饭的劳累。要让孩子知道天天吃的饭菜是家长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变出来的。

很多心酸苦累是可以让孩子尝试分担的,适当给他一些压力是可以的,不要让他长时间生活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孩子迟早是要离开家长的,家长和孩子说白了不过是一场二十多年的缘分。以后在他自己外出的拼搏中,也会记得当初累积的种种经验,不至于什么事都是初次尝试、经常失败。

三、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只有高考一条道路让孩子选择。由于高考制度,现在的孩子简直成了学习的机器,回家什么都不用做,就是学习。其实让孩子适当休息、陪家长一起做饭、一起洗衣服,这些经历在孩子的童年记忆都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我的职业是幼儿教师,所以每到幼儿园开学,我都能看到许多孩子哭闹,抓着爸爸妈妈的手说不去幼儿园。家长也是不愿撒手,想把孩子护送到教室门口。这就是孩子对家长形成的依赖心理。时间长了,孩子不能及早离开父母。在我的班里,我都是尽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班里的实务,回家后要帮父母分担一定的家务。孩子们都非常的开心。

总之,我们幼儿工作者应配合家长,为幼儿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参加活动,而不是我们在操纵他们,适时放手,才能让他飞得更高,离成功越近。

作者:庚翠娟

上一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下一篇:园林实践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