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实践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园林实践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园林植物环境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本文从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

第一篇:园林实践论文范文

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河南农业大学核心课程建设,主要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 核心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核心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培养思维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2009年被批准参加本科一批录取,并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严格修订了核心课程,以保持专业特色。[1]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还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才能满足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教学是将知识内化成能力的最佳途径[2],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3]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园林规划、景观营造、绿化工程以及养护管理中都需要用到树木学知识,因此,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就尤为重要。课题组就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考评三方面,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4]河南农业大学自开展核心课程建设以来,对园林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作了一定的调整,实验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比重有所增加。就园林树木学来说,课程共8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增加至44,另有1周的课程实习,课程所用教材为陈有民先生主编的《园林树木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讨,结合核心课程建设对专业的要求以及选用教材内容的侧重点,河南农业大学对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作了合理的调整(表1),这些实践内容采取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重的原则,采用室内蜡叶标本观察与树种活体材料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包括3个验证性实验、4个综合性实验、2个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树木的识别方法,还要对树木的应用形式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根据课程特点和园林树木季节变化规律,河南农业大学对实践项目进行了灵活的安排,抓住花期或果期的最佳识别时间,尝试“边总论边各论”的教学顺序,如双子叶植物树种识别可以按照春夏秋冬顺序讲解季节性观赏树种,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树木的物候期,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不同季节如何配植树木,从而对景观效果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

在修订实践教学大纲的同时,为了保障理论知识高效率、高质量与实践学时相结合,避免不同植物类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河南农业大学对相近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如园林树木学中标本的采集制作与园林植物学有交叉重叠,可不必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重复。

(二)完善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有效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开阔视野,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实践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最直接的场所,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指老校区和新校区,校区树种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表2),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乡土树种识别工作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校外实践基地包括省内和省外两类。省内实践基地指郑州市各类型公园、广场绿地、苗圃、郑州市植物园和绿博园;省外实践基地指北京植物园和杭州植物园,结合高年级的综合教学实习进行。实践基地的树种类型根据绿地性质的不同各有侧重,可以让学生学习不同绿地类型的配植原则和造景手法,而对于植物园这类专类园,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种多样性的理解。如紫荆山公园内紫荆花品种繁多,绿博园内涵盖了广场、草坪、疏林、水坡、温室、游乐等,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极佳选地。

(三)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园林树木学有为期1周的教学实习,实习地点为郑州市植物园、绿博园、邙山等地。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邙山等野外实习中,教师不像在市区实习那样对树种进行一一讲解,而是进行引导式答疑,充分调动学生探索主动性,要求学生对陌生树种观察、拍照,查工具书,综合分析进行鉴定,并对所见树种编制检索表。由此,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的识别方法,也更加深了对树种识别特征的记忆。除了1周的课程实习外,园林专业三年级还有为期2周的苏杭教学综合实习,其中园林树木学是主要的实习内容。综合实习的引入有助于园林树木学教学的连续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园林树木学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任务。

(四)整合教师资源,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近几年,实践班已由之前的大班上课改为单班上课,尽管如此,1名指导老师依然要面对三十几个学生,学生要么被挤在后面听不清楚,要么就只埋头做笔记,根本顾不上仔细观察树种特征,老师也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实践教学毫无意义。河南农业大学自开展核心课程建设以来,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对教师资源进行了整合,使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教师人数按“33”配备模式,即包括1名负责人和2名主讲人。这样一来,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老师人数增加至3名,同时对单班人数分成3组,实现了师生比例的平衡,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一)以实践教学大纲为核心,做好实践教学前后的预习和总结工作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河南农业大学注重“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三个环节并重。园林树木学以实践教学大纲为核心,实践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地基本情况介绍,并预先发下一份树种名录,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实践中给学生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应用形式等内容,学生有了之前的预习就不会对树种感到陌生,而是有针对性的吸收知识;外业实践结束后,坚持内业整理,形成规范完整的实习报告,同时采用PPT形式做汇报。

(二)多媒体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插入图片和视频,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庞大的信息量,在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中虽不是主体地位,但当遇到诸如恶劣天气等突发状况无法实地进行教学时,多媒体便可做一些弥补措施。比如视频播放大树移植的过程。

(三)改革现场教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在实践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变学生被动地“听”和“记”为主动地“看”和“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维得出结论。[6]园林树木学内容涉及面广,树木种类多,实践教学要以兴趣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如在校园内讲解迎春和迎夏两种植物的形态异同点时,引导学生从枝条形态、叶片组成及叶片着生方式、花期与开花习性、花着生部位等方面观察,组织讨论得出结论。又如在讲解圆柏、侧柏与刺柏的区别时,先带学生回顾理论课上讲授的叶型知识点,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这三种树木的叶片进行进一步观察。再如在校园树种识别教学中,按照事前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让每个学生独立讲解1种树种,内容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栽培管理,教师只负责总结点评。现场教学采用这种先观察后讲解、先回顾后实践及学生独立讲解的实践教学方式,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锻炼了学生口才,加深了学生对树木特征的印象,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在现场教学改革基础上,河南农业大学组织学生对校园树木进行挂牌活动,学生的责任心高涨,更加认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来。对于校外实践基地,采用聘请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如郑州市植物园温室内有许多中原地区不常见的热带植物,河南农业大学常年聘请园内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热带植物的形态特征、引种过程、养护管理等经验,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四)多种实践形式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以往的实践教学人数众多,场面混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实践内容的固定性,实习报告抄袭成风,“滥竽充数”的现象屡有发生。教师资源的整合虽然提高了教学效果,但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还需要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实践环节中来。河南农业大学打破实践内容的不变性,实行多种实践形式多管齐下,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让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或团队完成实践。如园林树木的物候期观测采取个人分散实践方式,每个学生分别观察1种树木,不能重复;又如广场树木资源调查中采取分组实践,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广场、分区域进行调查;再如植物标本的观察进行集中实践。个人、分组和集中三种实践形式,再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定期汇报工作,有效杜绝了学生的抄袭现象。

(五)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在教学中融入小型科研任务,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掌握园林树木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技术的一种有效途径。[7]河南农业大学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参加科研课题,如参与学校新校区建设中的绿化规划与树种选择,帮助实践基地进行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对新型绿化方式中的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进行植物素材的搜集整理,协助郑州市政单位完成绿化项目验收工作等。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参加2013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汴菊产业化现状及结构优化调整典型调查”及第六届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切花蔷薇的保鲜效应”等,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对园林专业的热爱。与此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结合课程进度,有计划的要求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及专著,定期布置专业小论文,如《彩叶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桂花的品种分类》等。

(六)丰富师生互动形式,营建学术交流环境

树木的识别工作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园林树木学的开设时间是一定的。为了帮助学生持续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我校正着手建立园林树木学教学网络资源,资源不仅链接了中国植物数字标本馆(Chinese Virtual Herbarium)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同时也进行着河南农业大学校园植物网的建设。这些网站拥有大量的植物图片和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园林树木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丰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学校更是着手建立树木学论坛,方便师生讨论与园林树木有关的问题。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园林树木学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因此实践考核是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和环节,仅以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作为打分依据的考核体系已不可取。河南农业大学根据课程特点和核心课程建设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将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成绩修订为由平时表现、实践报告、物种识别、课程论文四部分组成的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技能考核(表3)。

四、结语

园林树木学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的方法还需要结合成效不断充实改进,才能真正达到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

[ 注 释 ]

[1] 刘艺平,田云芳.园林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为例[J].河南教育(中旬),2012:63-64.

[2] 张文艳.如何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J].软件教学,2014(2):81-82.

[3] 杜明芸,郭先锋,臧德奎.园林专业花卉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1):12-13.

[4] 李望国.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编写[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3):1-6.

[5] 雷凌华,阳柏苏,周红灿,等.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866-12868.

[6] 姚发兴.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2-104.

[7] 于晓南,张启翔.“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62-64.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张曼 刘艺平 孔德政

第二篇:高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园林植物环境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本文从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

【关键词】园林植物环境 教学 探讨

《园林植物环境》是高职园林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骨干课程,是在原来的气象学、土壤学和植物生态学三门课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整合后的教材,内容多而杂,系统性差,这对于长期习惯于按学科进行单一教学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同时,《园林植物环境》课程不仅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出奠定知识基础,也要使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具备丰富的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主要内容是学习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了解如何通过环境的调控来促进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并为园林植物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植物及植物生理的理论和技能,才能从事好园林观赏植物的科研、生产和经营工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认真整合取舍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笔者通过认真思考,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一些有益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1 熟悉教学内容

《园林植物环境》新教材包含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和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对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将植物从生长发育到完成生命活动,整个生长期需要的一系列环境因素都整合到一起,给老师的要求是从单到多、从深到浅、从广到少、从理论到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并简化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要主次分明,把握课程的核心:以强调生态为主,以气象,土壤、肥料、现代人工设施为基础,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合适的内外环境条件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易于接受,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心应手。

2 明确课程教学目的

劈开按部就班,顺序教学,我们要提炼教材的内容根据现实生产中对园艺工的要求来取舍教学内容。首先确定绪论课在全部课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在绪论课中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着重解决学生对本课程关心的两个问题: 即这门课“讲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要让大家明白这门课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了解该课程在园林绿化、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抓住学生对新课程既陌生又好奇的心理.围绕这门课“讲什么,有什么用”的中心议题.重点采取提问题设悬念的方法,以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让大家带着问题去思考。

3 任务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和园林行业工作实际需要,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教学任务:一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园林植物对环境的要求包括(温、光、水、肥、土),各要素的特点、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二是熟悉园林绿化操作过程中需要人为调控的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指导中动手。三是树立生态观点,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四要有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两基础”,做到“三突出”[2]:即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环境教育,强化生态观念;突出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 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期,面对要学一技之长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4.1 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广泛运用,面对职业教育特点。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做到零距离就业,实际案例让学生有可看可比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来评价总结,让学生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心理上又不带压力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最直观地接触现实的栽培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德市全国园林绿化和花园城市,市区每年“五一”、“十一”、“元旦 ”、“春节”等重大节日需要的大量花卉,都是在本地培养的,让学生切身体验培养过程,从土壤的配置,水分,肥水的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都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鼓励学生完成自己的试验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培养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以后的园林园艺工作者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实验结果的好坏、才能够在不断的积累中提升自己。

4.2 多媒体示范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难理解的抽象内容用图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同时用实物进行试验自己总结特点,这样学起来即轻松又牢固。养成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的原始数据记载,集思广益,新的发现、新的成果,要用文字陈述,撰写实验论文并给予肯定并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东西[3]。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一般程序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

4.3 典型教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找出每个实训项目做得好的学生,重点指导,让其再指导同学,这样做到既减轻教师本人的工作压力,同时学生又学有所长,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4 产、教、学、结合教学

产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第一、将试验、实习与实际管理结合起来。面对上千亩的校园,到处是花红草绿,这样的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好场景,学生在校期间要参与校园绿化管理工作,根据管理的效果来计算成绩和就业业绩。这样一来校园内植物的情况学生可以随时发现,结合自己的知识来做出相应的判断,并拿出解决的初步方案。第二、开展第二兴趣课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为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成立了水培花卉小组、插花小组、切花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兴趣活动[4]。

参考文献

[1] 蔡军,潘远智,陈其兵,刘维东;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及课程设置[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 顾建中,李巧云等;“双证融通、能力为本”的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 孟瑾,王小德,马进.21世纪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02).

[4] 徐德兰.园林专业教学实习的过程与方法[J].科技咨询导报,2007,(29).

作者:史小玲 顾建中 乔乃妮

第三篇:风景园林专业美育实践

摘 要:该文从授课前增强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明确美育目标,授课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紧扣主题协同育人,以及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和知识应用等3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渗透美育的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艺术;美育;教改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课,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多种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并深入学习与拓展,为今后的就业做铺垫。如今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社会调研结果显示,无论大型或小型企事业单位,对“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都求贤若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要求。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美育”[1]。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2]。美育是一种关乎如何促使人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3]。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设计、创造和建设美丽环境的专业,只有学生心中有美,才能创造出美。因此,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美育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极为重要。大学生美育不应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或艺术类相关课程,而应与专业课充分融合,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风景园林艺术》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专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使命。为此,笔者根据《风景园林艺术》课程特点,从美育角度出发,探索风景园林专业学子“继承美育传统,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的新途径。

1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的重要性

1.1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敢于创新、会做事做人、能独立思辨的综合性人才[5]。美育通过有形的艺术作品来感化和愉悦学生身心。美育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观,还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有助于开发其智力和创造力、想象力[6]。美育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也是通过具体形象认识世界的途径;不仅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健全人格,也丰富和愉悦人的精神。因此,可以说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1.2 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风景园林行业的宗旨是为人民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如果连美和丑都分辨不清,如何创造美、建造美、维护美?因此,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养护管理,都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能够鉴别美和创造美,才能让人民感受美。加强审美教育,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1.3 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根本保障 美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务实、觅美、从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应用者。只有加强美育,才能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使青年大学生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而实现全民美育,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实践的方法

2.1 增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的管理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美育,才能统筹全局,从备课、授课全方面渗透美育,使美育有所成效。因此,首先应增强教师美育意识,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美学素养。只有形成正确的美育教育观念,才能推动美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2 明确目标,突出主题,彰显特色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风景园林艺术、美、园林美等相关基本概念,风景园林要素、园林布局、园林构图、园林造景和园林意境是什么和如何赏析等。因此,将课程内容分为8大章节,每个章节根据内容设立相应美育主题(见表1),从而让教师围绕主题授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3 紧扣主题,精心策划,协同育人 授课的重点仍是传授专业知识,为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到协同育人,可借助雨课堂或学习通等授课平台,借鉴培训技巧,精心策划每次课程的导入和授课过程。首先,加大平时考核比例,与学生立课程公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其次,采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导入课堂,如某一场地內有一坟墓影响建设,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美化处理?又如,某高校要营造一个室外开放学习空间,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处理?或利用心理测试、互动小游戏导入课堂。再次,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主题讨论,选人或抢答,雨课堂开展弹幕讨论和发红包等增加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最后,借助思维对对碰、世界咖啡馆、接龙等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4 巧点主题,大胆创新,能力迁移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例如,在第1讲的风景园林艺术概述中,为使学生认识本专业,利用漫画补充讲解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和将来就业方向,告诉学生虽然从事本行业比较辛苦,但是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做贡献,希望学生能树立“做绿水青山建设者”的远大职业理想。又如,第2讲的美与园林美,通过讲解中西方美学历程,引入案例,让学生认识美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次,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结合园林要素本身的特点,进行美育教育。例如学习假山置石要素,希望同学们能学习石的坚韧,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山石的朴实无华,面对信息爆炸和各种诱惑的当代社会,能够不浮躁与虚华,能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事。又如,植物有较多的文化寓意,通过讲解植物寓意,让学生学习植物不屈不挠精神的同时,学会用“园艺疗法”陶冶情操,也有意识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提升设计作品内涵。最后,注重专业知识与美育的运用。如利用慕课进行第8讲园林艺术赏析课程的翻转,提前分享学习资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结合学校或周边的景观,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美学鉴赏。又如,引导学生围绕弘扬美育文化精神主题,为学校设计园林建筑小品等;让学生能力迁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通过设立美育主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和美育授课,将美育充分渗透于《风景园林艺术》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从身边的景观中体验审美趣味和挖掘美的内涵,将来设计景观作品不仅形式美且有较高的意境文化美,为继承美育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刚.关于高校美育建设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8):116,118.

[2]安波,贾浩洋.试论新时代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逻辑及实现路径[J].艺术视角,2018,24:196-197.

[3]栗睿.浅论美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J].艺术视角,2018,22:145-146.

[4]陆祉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模式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1(04):80-82.

[5]徐晓凤.谈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习江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2-55.

[6]何炳章.历史性的贡献——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119-122.

(责编:张宏民)

作者:杨玲

上一篇:教育学会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关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