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2024-04-27

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共10篇)

篇1: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船营区第四小学 张静如

案例一 吃 得 最 香 的 一 餐 饭

我校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久,教师和孩子们也都因此有点低的收获,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一点一滴地走进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行为。

我曾经翻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名字叫《半个弃饼啃动人心》,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一位老师发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扔了半个用塑料袋包着的饼,他将饼拾起来,问是谁扔的,没人承认,他说:“你们没挨过饿,不知道粮食的可贵,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说着就要将饼子放进口中,这一举动最终感染了全班同学,丢饼子的同学和老师一人一半把饼吃了。

刚看到的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把这个故事当作笑谈。当时我说,要是我把学生扔掉的半块面包捡起来吃了,第二天家长就会反映,这个老师精神有问题吧?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也许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浪费,所以才觉得丢半块面包没什么,才觉得这位老师的举动不合时宜吧。反思我们的行为,浪费的情况真是太多了!我们班每天中午都要倒掉将近半锅的饭菜,我心里虽然很不舒服,但是在我校,每个班吃完饭后都要挪边上一个锅用来装剩饭,这似乎已成为不约而同的习惯,我也一样,天天都在倒剩饭,有时满满的一盆菜只因不太可口,饭后就倒掉了。既然班班如此,人人如此,也不觉得不对。另外,现在的条件很好,谁家都不少那几口饭菜,我还真舍不得逼着孩子把不爱吃的饭菜硬噎下去。

可是读过《弟子规》,我深深认识到,浪费粮食是可耻的。教育学生不浪费粮食,不是逼孩子吃难吃的饭菜,而是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让他们感恩给予我们食物的人。吃下这一口饭,我们要感恩做饭人的辛勤劳动;感恩种庄稼人付出的汗水;感恩我们的父母辛苦挣钱把好条件提供给我们!这样做更能养成学生“对饮食,勿拣择”的好习惯。现在的人对饭菜挑挑拣拣太严重了,如果能改掉这个坏习惯,孩子们不是终身受益吗?想到此,我觉得提倡节约,刻不容缓。那么,我该如何入手呢?总不能像故事里的老师那样捡起半块面包吧?那样做,过于激进,别人接受不了,于是我想起了让我深受感染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校长亲身经历的。在庐江文化中心学习的时候,由于学习是免费的,吃住全由中心负责,而且所有费用都是好心人捐赠,所以学员们都是吃多少,盛多少,虽没有规定,但我们都自觉做到不剩饭。但是,有一天,校长多夹了几条萝卜,回来一尝才知道,这萝卜条又酸又咸,这是当地的一种咸菜,当地人很爱吃,但我们饮食习惯不同,首先觉得它不好吃,再就是它太咸了,实在吃不下!眼看着,碗里其他的饭菜都没了,就剩下这咸咸的萝卜,怎么办呢?悄悄地把它放在碗底,用另一支碗摞上去,谁也看不着,没问题吧,以后再也不剩了还不行吗?想着想着,校长就把两个碗摞到了一起,咸菜藏在了下面。可是这一举动被旁边的一位学员看到了,他问:“吃不了了?”校长皱眉,实在吃不下!“来,我帮你吃掉它!”当时的萝卜条已经被压在下面,不仅难吃,还变脏了,校长就满脸愧意,心里反复想着:以后再也不剩!

还有一件事,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也是在那里学习的第四天,我已经深知不该剩饭,可是那天盛饭的时候,一不小心,我的手一抖,再加上用不好夹馒头的夹子,一个馒头掉在了地上,我瞅着那块馒头就呆了。怎么办?捡起它?掉在地上,脏了,吃它不卫生啊!扔掉?一粒饭都舍不得浪费,我扔整整一个馒头?正犹豫的当,我身后文化中心的老师已经微笑着捡起来,放到了碗中,并且笑盈盈地给我夹块新的,说:“没事,去去皮,里面一点不脏。”我愣在那,一时反应不过来,待老师走了,我只觉得心里酸酸的,暗自后悔,我怎么不夹住那块馒头啊!整顿饭我都只想着和校长一样的话:以后再也不了!

这两件事既然让我深受感染,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效呢?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兴奋地对同学们说:“这学期老师有个伟大的畅想,那就是——拒绝浪费!就说咱们的中午饭吧,你们知道这每一顿饭有多么来之不易吗?„„”接着,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自然地分析出了午饭存在的问题:挑挑拣拣,剩饭太多。之后,我深情地讲了前面的故事,接着问他们:“你们说,那块馒头被那个老师捡起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情?”有一名同学说:“老师心里肯定很难受,自己的过错却要别人承担!”“说得好!那我们以后就不犯错,不让别人承担我们的过错,我们怎么做才能不犯错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最后的结果是:

1、不挑食,盛什么,吃什么。

2、吃多少,盛多少。

3、盛饭时一定小心,别弄洒了。接着我问:“什么时候开始执行?”同学们信心十足,异口同声:“从今天开始!”

于是新学期的第一顿饭,我们班就开始了“拒绝浪费,从我做起”的行动。当天中午,同学们打饭秩序井然,一个接一个,都小心翼翼,生怕弄掉一粒,吃饭时也特别安静,好像都在想着每一粒粮食的珍贵,最后真的是没有一个人剩饭!这一顿我吃得很香,饭菜的味道已经不重要了,看着空空的饭锅,我笑了,转过头对孩子们说:“这顿饭,老师吃得最香!”同学们纷纷拿过饭盒说:“看,我吃得多干净!”我感觉到孩子们的内心有了战胜自己的骄傲,更觉得杜绝浪费这一念头正一点点走进他们的心里。第二天早上,又有几个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昨天回家也没剩饭,妈妈都夸我了。”

当孩子们进步的时候,老师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自己从心里往外地高兴。从那一天起,我们班挂起了“无人倒剩饭”的计时牌,时至今日,已经是“35天无人倒剩饭”了,虽然只有35天,但我会坚持做下去,让这个计时牌陪孩子们走过童年,直到让拒绝剩饭形成一种习惯,影响他们的一生。

案例二

改还是不改?

为了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我们班挂了一块“无剩饭计时牌”,同学们热情都很高,每天专人负责检查饭锅,专人记录天数,看着计时牌上的天数一天天地增加,同学们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每天记录的时候,计时负责人都要向我扬起笑脸:“老师,今天又没人剩饭!”

今天是计时开始后的第八天了。午饭很香,是排骨炖土豆、玉米,这是我校的特色菜,这三样东西经过食堂的大锅一炖,肉汤夹着玉米的香味,别提多好吃了。孩子们遇到好吃的,都狼吞虎咽地吃着。看着他们可爱的样子,我半开玩笑地说:“孩子们,可别把骨头也吃下去,咱们提倡不剩饭,骨头还是留下来吧。”同学们呵呵地笑了一阵,接着陆续地倒餐具里的骨头。计时员连记了七天了,今天他瞄了一眼饭锅里的骨头,很自然地就把计时牌上的“七”改成了“八”。就在这时,一向老实厚道的小C端着餐具磨磨蹭蹭地走了过来。我看出她有什么话不敢说,立刻问:“怎么了?吃不了了?”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之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是不是盛多了?”“嗯!好吃就想多吃点,可是我实在吃不下了。” 说着,头埋得更深了。“没关系,以后可要记住啊!倒掉吧。”小C一步一挪来倒剩饭锅前,倒掉了剩饭。

我怕同学们因为她影响了全班,群起而攻,所以悄悄地把计时牌改成了“七天”。不料,刚改完,就被一个同学发现了,“老师,都八天了!今天没人剩。”没办法,我只好老实交代:“小C剩了一小口。”同学们真的开始抱怨,“真是的,我把菜汤都喝了,她却剩!”“老师偏心眼,小C倒饭该批评!”“老师,那点不算,就一点点,不到一口呢,不算不算!”“小C,你怎么能影响全班呢?”„„最后,同学们认定,就那么一口饭不该算!他们嘟着小嘴,吵得面红耳赤,似乎就等着我大笔一挥,改过来!

改还是不改?我也犹豫了,全班41人吃饭,剩那么一口,而且孩子们已经坚持了七天,很不容易了,这些家里的皇帝,以前可是剩惯了的。更何况,在食堂,也许一个人就比我们班这些天剩得多,改回来吗?我拍拍手,示意同学们静下来。接着说:“孩子们,我们这个计时牌,没人和我们比,我们是在和我们的心比赛,赛什么?谁能说?”有说赛好习惯的,有说赛坚持的,有说赛集体荣誉感的„„接着我问:“改与不改哪个是好习惯?”孩子们开始议论,说着说着,竟然渐渐地没声了。过了一会儿,我瞅着他们笑了,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我明白了,不能改,那样做不诚实!”“我也知道,那样做,我们自己知道那是假的!”„„接着,我们一起笑得很灿烂!“那小C呢?我们该批评她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找找小C这件事哪里做得对?”“老师,我觉得小C很诚实,她要是偷偷把剩饭藏起来,谁也不知道。”“我们该原谅她,你忘了老师的故事里说的,老师还掉块馒头呢,有错改了就行呗!”我伺机引导:“同学们,《弟子规》中说‘过能改,归于无’,就是说只要能改正过错,就应该得到原谅,我们一起原谅她好吗?”教室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孩子们小鸟一样地拉着小C出去玩了。

所有的事情,人们都希望是顺利的,我也是,当看到小C剩下的饭菜时,我也皱眉,可是看到现在的结果,我又觉得这小插曲发生得好,这让我和我的孩子们又有了一次收获,正应了那句话——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

篇2: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曾国藩也曾说:“盖人不读书则已,亦自名为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由此可见,教育不仅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积,也不是各种证书的获得,让学生懂得做人是教育的本质。这便是教育的基本常识。尽管常识很清楚,但教育却走向了极端,宋真宗赵恒认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在赵恒眼里,读书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这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然而,尽管我们嘴巴上说赵恒之言太功利,但内心与行为却从未离开赵恒的读书之纲。事实上,孩子的校园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各种证书,但教育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人生也并不只是“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之类。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鸟的翅膀上一旦系上了黄金,它就飞不远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作业试题、分数成绩重要得多,这是常识。

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良好的公共秩序才能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日本大地震中那秩序井然的场面常让我们震撼,日本人对于公共秩序的遵守也让我们国人自叹不如。去美国一些学校考察学习,你会发现美国并没有什么德育处或者政教处,但美国人的秩序井然,走进他们的校园,你会发现规则无处不在,而且明确具体,违反规则,要担当责任,或贴在教室里、或贴在活动区,规则无处不在而带红袖章的老师一个也没有,这和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反差,中国的学校是带红袖章的老师无处不在,而规则没有,长此以往在学生的眼里只有老师,没有规则。因此你会看到美国一些公众场合用绳子隔离开来,没有一个人从中穿越,而中国人却会从绳子上跨过去,或者干脆把绳子弄断。

篇3: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

作为思想品德的素质教育, 尤其做人的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正确的做人, 将来发挥人生的最大社会价值是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 对做人的教育越来越有突出的体现, 如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的四个单元内容分别为: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的人, 在教材的内容和活动事例中无不体现在教学生做人。有了好的素材, 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利用社会环境等实现这一育人工程, 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怎样教会学生做人, 浅谈以下观点:

首先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做到认真备课, 利用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状况, 挖掘教材深度。坚持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巧用教学方法、注重实例、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愉悦和谐惡而又有良好秩序的课堂氛围中, 领悟道理、激发热情、提高能力、促进素质、学会做人。

在课堂上运用“读、议、讲、练、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学生在引导下精读、读懂, 达到领悟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主动学习, 自觉学习的习惯能力;针对突出问题或重难点内容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 实施自我教育, 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适时对学生疑难问题, 关键问题进行点拨, 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 及时纠偏、拓展知识面;在此基础上设计练习, 巩固知识;并结合实例开展活动, 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 由知识形成能力、形成素质、形成人格。

其次, 利用好社会大课堂,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年级, 不同课题, 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学生理解, 体会新学习的理论知识, 去认识社会, 不断提高做人素质。如:让学生根据教材学习内容, 到家庭、学校、农村、工厂等社会中走访、调查, 收集资料。使学生开阔视野, 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和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形势。透过典型的人和事例, 确定、修改做人目标。举办故事会、辩论赛、演讲赛、扮演角色表演、时事竟赛等活动, 使学习更生动活泼, 让思想品德课所获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登台表达的能力, 激发表现欲望, 真正起到寓教及能力训练于乐中。

另外, 安排阅读一些有关做人的典型实例、报道事迹, 观看影片或短片, 收看电视节目。进行讨论谈体会, 发表做人感言。充分利用重庆清华中学悠久的历史育人资源和优美的环境育人氛围, 尤其是学校请回来的校友、专家、名人举办的讲座、报告会。抓住有意义、有价值、有针对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开展交流、写心得活动, 通过示范的力量, 激发向上, 学习他们不负父母、不负母校、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人。利用寒暑假, 开展读书活动, 读一本名人转, 写读后感。有条件爱大自然的激情, 开启向上人生生活!

当然一个健康心理素质、一个良好思想品德、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或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以身示范达到潜移默化作用。或应针对个别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成长环境, 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个别教育, 甚至是反复的, 耐心细致的教育,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利用好一切时机, 让学生从中接受教育, 明理是非,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了念, 时时落实在行动中, 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通过这系列的育人教育, 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有显著的变化: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有集体主义关念, 能正确对待他人, 尊重父母和师长;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讲公共道德严于律己;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多班学生个人捐款达300-500元的) ;懂得自尊自信坚持自立自强, 能爱惜自己的声誉、维护人格尊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因家庭, 社会上的多种不良因素, 尤其受社会思潮、商品经济的影响, 国内外腐朽思想庸俗风气的侵蚀, 精神文明有时无力, 社会道德教育跟不上等。与今天的德育标准要求相比, 与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要素求相比, 做人的素质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少部分学生,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缺乏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纪律观念淡薄, 以我为中心;劳动观念缺乏, 不珍惜劳动成果, 过分看中个人利益;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 导致一部分学生向钱看, 享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等。

针对这些状况更进一些说明了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艰巨的任务, 我们还应树立新的目标, 新的标准, 新的思维方式, 新的教育方法。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 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转变教育观念, 为人师表、在学生中潜移默化。继续抓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结合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出高素质, 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一:一方面长期进行五爱为中心的教育, 加强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充分利用优秀传统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基地, 传统节日, 纪念日等。一方面树立榜样的力量, 学习包拯、屈原、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以爱国为荣, 辱国为耻, 富贵不淫, 威武不屈, 一生正气,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中国心的人。

第二:做一个好公民意识的教育, 通过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加强法制观念, 做一个律己严格、待人宽厚、忠于职守、有社会责任感, 遵纪守法的人。促进民族团结, 推动社会稳定。

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做一个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人;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做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人;做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勇于奉献的人;爱护公共卫生, 遵守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的人。

第四: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 树立自尊自信、坚持自立自强, 做坦荡豪爽, 一是一、二是二、一点不迎合的人;做是就是、非就非、一点不糊弄, 大气、率真, 一点不让人格分量受损的人。

篇4:强化责任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

一、实施责任教育的内容和主要原则

在认真领会学习中央提出“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后,我们也把《公民基本道德实施纲要》、《公民道德规范》做为指导思想,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善俭自强、敬业奉献”为目标,把责任看成既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家庭的,更是对国家的、社会的、全民族的。责任教育要采取“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全程教育”的原则与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结合起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责任教育贯穿于学生责任感,形成知、情、意、行的始终;把主体性原则与启发引导主动参与结合起来,使小学生走上自我教育之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角色,主动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根据不同学生已具备的发展;把学校、家庭、社会贯通起来,营造适合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氛围,共同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行为。以激励自己面向未来、心想父母、功在国家、利在人类为目标,教育学生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为自己的今天、为自己的明天、为自己的一切负责;要为殷殷企盼的、拳拳而望的父母负责;要为民族振兴,为国家昌盛负责;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负责。

二、实施责任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班主任老师的就职演说”,班主任老师结合自身实际,从责任入手,给学生上一节前途理想课,从而给学生留下“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人”的第一印象;教师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强化“学习是学生的光荣使命”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教师以《我的责任》为题,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上一节主题班会,以“爱校、爱班,做合格小学生”为主题,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好第一次家长会,明确责任教育的重要课题,求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创设良好的条件。

2、通过广播宣传、专題报告、主题班会、征文大赛等形式,开展“强化安全意识”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生命价值,让学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健康的生活,负责任的生活是生命最有价值的。教育学生从珍惜自身生命推及珍家其它生命。这也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到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负责的深化。

3、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月”、“爱护环境教育月”、“自我管理教育月”等专项活动,教育学生负起合格公民的责任,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负起文明生活的责任,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通过主题升旗仪式,各项竞赛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公益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形象与表现与班级的声誉、学校的威望、家乡的风貌、国家的形象,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4、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开展辩论、演讲活动,对学生进行以对社会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公德教育。让学生谈谈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与危害,错误的根源、不良反响,明确责任的深刻内涵与社会意义,弄清人与社会之间的责任与利益关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时时有责任。事事有责任。

5、通过“一角钱基金”、“手拉手、爱心献校友”慈善募捐活动,对学生进行以“团结友善”为主要内容的对他人负责教育。学生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汇集进来,统一上交保管,每学期对部分贫困生适当救助,或是解决本班贫困生燃眉之急,通过这些活动,更尽一份责任心。

6、通过开展“少先队入队仪式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学会关心”、“学会参与”、“学会负责”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爱国家、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富有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7、根据新课程的改革的要求,注重探索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在文科教学中,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掘起而读书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认识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崇高的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在自然、社会等学科中,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人与环境为思维对象,教育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负责,对人类生存的环境负责,对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负责。

篇5: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红旗区小店镇初级中学 郭培华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要以“育人”为本。我们要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为社会办事,教会学生锻炼健体,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样,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怎样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关键字:教育 学生

做人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见有学生课堂上肆无忌惮的辱骂老师,放学路上打骂、威胁同学,有些学生因为父母管教严厉而把父母杀害,有些学生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要跳楼、割脉等等,这一桩桩匪夷所思的事情值得我们深思。可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重智育,轻德育,重“双基“训练,轻思想教育,这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讲的很精彩,而学生成绩依然很差的原因。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效果,因为学习结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的勤奋,再好的方法,你不花费时间,等于没学。所以,育人就成为学生学好知识关键的一步。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我们要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为社会办事,教会学生锻炼健体,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样,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怎样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教育学生做人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教会学生百“德孝”为先

现在由于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而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使得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不良风气。“体谅父母”、“孝顺父母”等传统的美德却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这些不良风气,正在毒害着学生的灵魂,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努力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他们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我班曾有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自幼跟随母亲生活,因为没有父亲,母亲对他十分宠爱,养成了他任性,急躁的性格。一天中午,他母亲来校找我(当时我是班主任)反映他迷恋游戏机,荒废学业等情况。我还没来得及找他谈话,晚上回家,他就和母亲大吵了一场,还离家不归。当我从电话中得知这一情况时,十分生气,但冷静下来一分析,觉得批评、发火无济于事,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如何以此为契机,来教育和启发他及全班学生应是我必须抓的一个重要工作。为此,我首先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找他谈心,一开始他振振有词说了许多理由,如母亲唠叨,母亲不给我自由,母亲最近做事丢三拉四等等。总之,给人的感觉,他和母亲发生冲突,主要原因在母亲。我耐心听他说完所有的理由后,有针对性地发表了我的看法:

一、母亲唠叨,母亲不给你自由,出发点是什么?无非是为了你好,是怕你自控力差而毁了前程;

二、母亲白天工作很累,晚上还要为你准备晚饭,丢三拉四很正常,她记忆力衰退,需要保养身体,作为儿子,母亲含辛茹苦把你培养到初中,是多么不容易,你想到过为母亲做点什么吗?

三、尊老爱幼是一个小学生就该懂的道理,和母亲吵架,再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母亲,这是一个学生该有的行为吗?谈到这里,他的脸上出现了羞愧的神色,头也低下来了。接着我又找他母亲,帮他母亲分析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无非是爱面子,觉得母亲到校找老师告状,丢了他的面子。我也因此和他母亲交换了在家庭中如何学会和孩子沟通并因势利导做好孩子思想工作的体会,他母亲十分感激。

孔子教导曾参说:“孝为德行之本,是产生教化的源泉”,“人之行,莫大于孝”,从这一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进而关爱他人,报效祖国。德育工作,当注重“孝父母”教育这块过去曾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一个自尊、自强、自爱、自信的人。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的青春发育期,显示着人体自然的青春美。苏轼曰:“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因此,中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在穿戴、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力求体现当代中学生那种奋发向上,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随着大众传媒的时尚化、另类化,其标新立异,往往迷惑正处于发育期的中学生难以识别其中的糟粕,若沉迷其中,则难以自拔。因此,要多与学生谈心,用正确的道理、清晰的思维、光辉的形象、闪光的亮点,引导启发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督促教育其学会做一个自尊、自强、自爱、自信的人。

三、教会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

我们要经常引用感恩的事例,时时发现社会上、学校里、家庭里感恩的故事,一有机会就讲给学生听,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感恩。让他们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谢父母孕育我生命,感谢老师赐予我知识,感谢他人给予我帮助,才让我有勇气面对一切。因为他们让我们成长,成熟。常怀感恩之心,便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我一直注重感恩教育,如:开学初我在家长会上说过,让孩子在他们的生日宴会或者是除夕等其它高兴的日子里,让孩子对他们进行感恩。其实当孩子学会了感恩,有什么事不好办呢?

四、教育学生学会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尤其是初中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困惑颇多,诸如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的纠纷,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的变化等等,他们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世界也渴望与别人沟通并得到对方的理解,然而一遇不顺、挫折、困难,常常表现为心境不安,情绪不稳,甚至怀疑一切。这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年龄特点,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首先帮助这一学生形成接纳心理,让他了解,困难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态度只能是勇敢面对。其次是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第二“断乳期”,身体和生理成熟要比心理成熟早,这就要求帮助学生增强自己的耐心和韧性,真正使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第三是教育他们向挑战困难、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典型形象学习,使其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悦纳他人、与人为善,营造充满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教会学生真诚

教育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而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一点是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宽容,这种信任和宽容,主要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具有诚实信用之态度,与人为善之情感,也就是诚信美德。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还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两条重要途径。从道德教育这个角度来说,身教的功效大大超过言传。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

六、教育学生善良的底线不能丢

孩子对善良和人性的懂得,往往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言行引导。而善良又是做人的道德之本。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为读者签名时常因读者之邀而题下一句警句,那就是“善良”二字。善良会教会人关爱、奉献、理解、宽容、纯洁……教育孩子,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考试的分数。有多少人真正地关心过孩子的心灵?关心过善良为什么会流失?我们的教育固然也开设类似于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思想品德”课,但却无不侧重于教育学生要为共产主义献身,做一颗“螺丝钉”;要听党的话,好好学习;要给我们的社会贡献力量等等。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我们的后代不懂得怎么做人,成了才又有什么用?人才人才,先人而后才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格和人性的培养决不能完全依靠上大课、和讲大道理,我们的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的教育,而且应该让孩子从懂事起就懂得、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追求的心灵境界;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又是我们道德规范的题中之意。善良教育,则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现代社会提倡竞争,竞争若失去了人性善良的底线,就会制造出混乱的、模糊的、错误的心灵追求。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心存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生活也许会多一些劳碌,但一定会少一点冷漠;也许会多一些别人的白眼,但一定会少一点丑陋。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发展准绳中,始终坚守着人性的善良。今天,当我们教育孩子如何答对试卷时,同样不应该忘记答对生活中的另一份试卷,那就是要心存善良,有爱人之心、同情之心,有对生命的虔诚。我们只有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才能爱满人间,我们的社会才能少几分暴戾之气。让我们从现在起就在教育上重新烙上“善良“这一底线吧!

总之,学生只有懂得了怎样做人,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浅谈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篇6: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xiaoxue.xuekeedu.com

我以为,百年来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弊端,其中一个弊端是“伪圣化”。

所谓“伪圣化”,就是用一套唯一的“群性话语”“公共思维”模式,钳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就是用专制色彩的、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伪圣化”产生于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情结。推动它的是中国语文教育中的两股思潮,“文以载‘道’”思潮和“文‘道’合一”思潮(“道”之所以加引号,是因所谓“道”不过是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甚至带有极左色彩的政治思想)。它是极左政治在中国语文教育中的遗留物,又与封建传统的教化教育接上了渊源。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教育中较严重地存在着。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人语言、个性语言、多元解读

譬如,我们总喜欢面命耳提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同情”,甚至“《绿》是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崇高、有意义这些人文价值并不错,理应倡导;但关键问题是,怎样理解、如何把握“有意义”、“崇高”?那些课文也的确可以如此解读,但是,是否只有如此唯一的解读?必须强制性地如此解读?可否允许教师与学生做出自我的、多元的合理解读?一位高中生说,“最令人气愤的就是作文课了„„所谓练习议论文是怎么个练法呢?第1段必须在四行以内,并且提出论点;第2、3段都必须先设立分论点,然后行文;第4段总结全文,提出口号,也必须在四行以内。纯粹一个‘四股文’!且慢,论点还有要求,必须是靠近理想、奉献、爱国等重大主题。有一次老师要求评述《祥林嫂》一文,我评论的是她的几个希望的首先产生与幻灭,自以为文采等都还可以,没想到被判为零分,并被勒令重写。原因是评述本文最佳角度是抨击封建礼教的罪恶。”(付刚《学生:作文如八股》,《中国青年报》1998年3月25日)

xiaoxue.xuekeedu.com

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真实体验过话,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不能说出有独立精神体验的有个性的话。再者,教师们如此这般日久天长地面命耳提,一节课一节课地训导熏染,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公众场合、根据不同的人们的不同需要,说人们想听的话,而不是说自我真实体验的话。有时甚至说假话、套话。

作为一个教师,在课上不敢跟学生说自己的真心话、心里话,不敢抒展自己的胸臆与怀抱,只能把真实的个性的自我隐藏起来,包裹起来:只为考试、迎合流行的公共话语,背一串教参上抄来的话,说一通不得不说的话,长年累月,是否太过压抑、太过沉重?语文课,应是最具人文特性的课,可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自由哪里去了?《项链》题旨是否只能唯一地解释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能否像北大钱理群教授所解读的:“作者正是为人的命运的‘变化莫测’,人太容易为生命中的‘偶然’所左右,而感到不可理解”,《项链》作者自己也说“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统编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为什么只能有全国绝对一致的或大体一致的解读?对有些文章,可否允许教师和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生命体验,进行稍许独到的自我阐释、自我解读?譬如对《雷雨》除了前述的解读外,能否解读为一一通过描写人的生命欲望和追求、以及为实现欲望和追求的挣扎,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历史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等等。

第二种表现——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师生的表达,都大体有统一的套子。如,写青松,必须联想先烈;写石子,必须联想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党的温暖、党的培育、党的政策;写长城,必想解放军。我们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是被上千堂语文课“培养”、“训练”出来的。我们可以沉静下来,深入想一想,通过这上千堂语文课的“循循善诱”的“训导”,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汇,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相合的。譬如白衣天使与护士、医生;蜡烛、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与教师;残酷、黑暗、吃人与资本主义、旧中国、旧社会,光明、温暖、与社会主义、新中国、新社会等等。在说话、写作中,只有如此这

xiaoxue.xuekeedu.com

般相联,方才合格,主题才积极,才是有意义。否则,语文老师那里就通不过。比方,你不能写一个教师的懒惰、不敬业;不能写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文明与友爱,也不能写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丝愚昧与丑恶;甚至不能写见了落叶之后所引发的一些愁思,不能写你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你总是被面命耳提地告知,必须升华,必须昂扬,必须写正面,写光明,写本质,写积极的一面;必须写精神追求,不能写物质追求,不能写消极,不能写阴暗面,等等。当学生时,是老师面命耳提告诫你;走上社会后,提笔写作或张口说话时,是你自己下意识地告诫自己——这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漫慢地,学生们写起来就轻车熟路了,再也不敢写自己的真实所见、真实所想。本来我们的孩子们是能够写出个性来的,我们的孩子们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察、独特的思维的。总之有自己的个性语言的。可是,日久天长,被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们给磨灭了,给扼杀了。我们的孩子们被纳入了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套子之中。孩子们的精神、孩子们的个性就是如此泯灭的!

我们可以抽查天南地北、城市乡村的学生作文,我们会有一个惊人发现,相当数量的作文,从谋篇布局,到语词的选用,甚至开头结尾,都如出一辙。你很难见出很有个性的文章。天南地北、城市乡村的孩子,有着千万张不同的脸孔,却有着大体一样精神套路、言语方式,有着大体一样的大脑!中央党校的一位34岁的大学教授,李书磊博士,他前几年在北大读书时,亲身经历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上英语课,美籍教师让全班学生用英语写一篇作文《我的母亲》。大家都写得相当满意,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大家都写了不知多少遍了。然而,英语教师在阅读了全部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用一种陌生的、带着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我们一眼,就像是看一群猴子一样——这一眼看得我们自惭形秽。原来我们每个人无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从小学我们就是这么写的。”她用手指点着这些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个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就没有一点遗憾吗?’遗憾当然有,但一写成文章我们却只会这么写。我们早已学会在表达中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为什么远行》108页,李书磊著,珠海出版社出版)

xiaoxue.xuekeedu.com

我们的学生们,从进入小学的那天起,就是这样写母亲的,必须按照统一程式,用一个模子、一个规格,甚至一样的语汇来写。李书磊先生痛愤他说“现在我是一个‘吃写作饭’的人,而我写作的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痛苦就是总得费力地排除来自学生作文时代的陈词滥调。倒不是说那些辞调没有意义,但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它们因变成了公共语言而毫无意思,„„说得再严重点,它对作者和读者的灵性都是一种扼杀。我总回想起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写作文都必须按一种固定格式、用一套固定的语言来写,最后还必须归结到一个固定的主题上去。比如写松树吧,就必须写松树坚贞的品格,写草地就非得写小草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奉献不可。要是写松树不像红枫和银杏那样好看因而自己不喜欢松树行不行?不行,老师会给不及格。人就是这么给弄呆的。现在已经淡忘了,但我想那时候肯定有过抗拒,肯定有过挣扎,然而学生再较劲也强不过老师的教鞭。我至今也没有怨恨过我的作文老师,我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但我却无法原谅这种写作培养方式,写作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写作源于一种生命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因而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灵魂的确证,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创造,这其实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不管他的语言多么惊异,他的感受多么与众不同。实际上越是与众不同才越有价值,人生因为众各不相同的感受而显得意味深长、社会因为人们不同的个性和色调而显得丰富多采。”(出处同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可以毫不客气他说,我们的有些语文教师,不但没有成为语文学习的导航人,反而成了扼杀“天才”的刀手!成了扼杀学生独立自我精神的执剑者!成了独立思维、独立言语者的封喉人!深入他说,这决不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过错,语文教师其实也是社会培养的结果。

第三种表现——有一个“圣化”、“升华”情结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思想,在不少语文教师的理解中变异了、曲解了、“伪圣化”了。在语文教育的大量的实践中,不少教师把这些思想,同学生自我个性的多姿多彩对立起来,同学生的精神的自由舒展对立起来,同学生的童稚纯真的率性情趣对立起来,同学生的生活的丰富多元对立起来,同学生的基本的物质愿望对立起来,同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言语对立起来,集体与个人对立,爱国与爱家、爱亲人对立,主义情、阶级

xiaoxue.xuekeedu.com

篇7:把握学生心理 让学生学会做人

一、用热爱的情感欣赏每一位学生

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爱自己的学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 然而光有爱还不够, 还应重视和研究教育的艺术, 即“爱的艺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中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真正自暴自弃的学生是没有的, 只要教师不抛弃学生, 学生是不会自我抛弃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 爱是最好的教育, 而表达爱最好的方法是喜欢、奖励和赞赏。我们都曾做过学生, 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 曾在我们心中引起多大的激动啊!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学生, 父母离异后曾离家出走, 流浪在外一年多, 养成了许多恶习。然而他的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 而是给予他更多的关爱, 时常让同学找他的闪光点, 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 让他体会到老师心中有他。一段时间后, 他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慢慢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直至最后与老师无话不谈, 是老师的爱使他转化了。现在他已经参加工作了, 还常常找老师, 诉说心中的秘密。他对老师说:“您一直说我有希望, 我凭什么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呢?”的确, 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可能, 只要老师信任学生, 欣赏学生, 你会发现学生会以更大的进步来回报老师。

热爱学生要给学生以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感体验。这种热爱和关心表现在对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以及困惑等方面的关心上。教师只有尊重、热爱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用巧妙的方法引导每一位学生

1. 表扬为主

心理学家认为:正面表扬比消极批评对于学生的促进力量要大得多。这是由于学生在受到表扬和鼓励后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 这种良好情绪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良好习惯。如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微笑、眼神、手势和亲切的语言等对学生进行鼓励, 常说:“你真棒”“聪明极了”“你真行”“老师为你骄傲”等, 而不要对学生说:“这么简单都不会做”“你真笨”之类的话, 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功感, 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2. 欲抑先扬

陶行知先生曾说:“自我教育的前提, 是人对人的信任, 是使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起作用。”教学中, 经常碰到一些上课不专心听讲, 做小动作。这时, 老师用“表扬激励”给他一个台阶下, 使学生从教师的宽容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尊重, 这样, 既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还能达到融洽师生关系培养良好习惯的目的。如一堂课中, 一位学生在课桌下玩尺子, 这时老师说:“刚才, 我看见某某同学一直在转动一把尺子, 老师猜想这可能是他思考的一种习惯动作, 这说明他刚才一直在积极思考问题, 呆会儿, 我要出个题目考考他。”话音刚落, 那位同学的脸立刻“唰”地红了, 但他手中的尺子放下了, 人也坐直了, 一直到下课, 他都是很认真地听讲。这样既没伤害他的自尊心, 又培养了他良好的听课习惯。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少年儿童好表现, 更喜欢别人的夸奖, 尤其是老师的表扬。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对于儿童成功体验的肯定, 是刺激大脑形成兴奋中心的催化剂, 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驱动力和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需要,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并不断地改变表扬的方式。一是调整表扬的基准点, 变以往的横向比较为主成纵向比较为主。平时表扬学生, 如果只进行横向比较, 用甲学生之长去比乙学生之短, 这样能力强的学生会得到更多的表扬, 这些学生在表扬声中长大, 不知不觉中滋生了优越感, 长此以往, 便批评不得, 也见不得别人比他强, 输给别人便大动肝火, 而教师如果更多地进行纵向比较, 给每位学生树立标尺, 用他的今天跟昨天比, 着重表扬学生“进步点”, 那么, 会从中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促使自己不断努力。二是调整表扬的内容, 变表扬优点为主改为变表扬弱点为主。对学生一贯较好的方面, 只给予一般的鼓励, 这样做避免表扬过频, 却又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对学生长期的弱点, 不感兴趣或能力较弱的方面, 只要有细微的、偶尔的进步, 教师就需要大加表扬。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从不发言, 偶尔举一次手, 就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表扬:“今天某某同学能大胆发言, 真希望能常看见你举起的小手。”有的同学上课爱插嘴, 举手发言时, 手没举起, 声音倒从嘴里发出来了, 对此, 教师只要发现他举手时嘴里没有声音就叫他发言, 并及时地表扬他。还有的同学做作业的速度特别慢, 别的同学只需十几分钟完成的作业他需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甚至都不能完成。当他稍有一点进步时, 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鼓励他:“某某同学写作业比昨天快多了, 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从心眼里为你高兴, 如果你每天都有一些细微的长进, 大家相信你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早来到。”这样, 学生在原先薄弱的方面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就会继续努力下去。

篇8:把爱融进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一、用爱沐浴学生、温暖心灵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位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和你说心里话。中职学生有诸多不同于普通中学生的特点,如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升学压力,往往表现得自由散漫。如果对他们教育力度不够,会使他们在懒散的情况下进一步放松自我教育。为了改变这些现象,我采用各种方法,使班级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譬如,中职生的作业少,我就适当给他们增加作业量,晚上让学习好的同学在黑板上抄一些感恩故事,让所有同学抄写,第二天早上我再进行检查。又如,早读时候让他们背古诗词。这样他们每天就有事可做,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教育。在这个班集体中,有些人缺乏学习动力,于是我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就引导他们劳动,让他们打扫卫生区。他们有时候打扫得非常干净,我就在班里表扬他们;有时候他们忘了准时打扫,我也不批评,只要他们再去扫,同样给予表扬。用这种方法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班级的荣誉感,培养他们对班级的爱。其次,在这种班级荣誉感的驱使下,让他们知道学习成绩也是班级荣誉的一部分,逐渐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当然也有不学习也不劳动的,我只能期待他逐渐改变。譬如,最让我头痛的一个学生,个性倔强,任凭你怎么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有一天他迟到,我叫他打扫卫生,他当面答应的很好,可就是不做;你再次叫他,他仍然答应,仍旧不做。他还说:“老师,我迟到是我不对,可你惩罚我也不对,我可以扫地,但不是你惩罚我,我是自愿的。”我压下火气说:“那老师向你道歉,你自愿扫,说明你爱我们班集体,我喜欢你这种自觉性。”他那天打扫得特别干净。这说明他有是非观念,并且也希望被尊重,不同的处理方式,达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我们知道,“爱屋及乌” 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与其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老师对其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的内在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使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指引前进。教师只有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和真切的期望,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或仰慕的心理,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培养起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成功。

二、用爱点燃动力、凝聚力量

学生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好就是好,恶就是恶。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他们的爱与憎。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配合你。

1.铺设一个“爱的台阶”

学校的秋季运动会,给我们搭建了一个“爱的台阶”。运动会报名时,有些人不积极,后来别的积极的同学就自作主张地给这些同学报了名。当运动会开始时,那些先前不报名的同学,一听有自己的名字,立刻打起精神跃跃欲试了。当接力赛来临时,我走到女生面前说:“谁的鞋是36码的,我去跑,给咱班加分。”那些不想上的同学一听,都主动上了。运动会结束了,我们班是甲组第一名。我在班会上激动地对学生们说:“我从运动会上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开心、激动与奇迹;我看到团结的力量,看到了热爱我们班的力量。这是一种凝聚力,是一种‘爱的台阶,是我们班迈向新台阶的动力。我真的爱每一个同学。”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一个“爱的台阶”,他们就能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一个“爱的台阶”就等于一粒真诚的种子,而所有的种子都一定会拥有春天,都会有回报大地的时候。

2.经营一个“正确舆论”

经营一个“正确舆论”,可以影响一个集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正确的舆论来引领,这样才能有正气。班风正,学风正,方能出成效。正确的舆论来自于明确的是非判断,班主任要在重大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扬善嫉恶的好作风。班主任应该教育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从认识上提高。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就成了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的良机。每次班会,我会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启发点”,通过多种形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教师要多关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同时还要感受来自身边同学的关心,让情感成为感召他们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确立了这个工作准则后,我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实施。某同学从坐姿到神态、从说话的语调到举手投足,都让人感到不文明,而且他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态度,与别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用他的话说是“要活出自我”。在放学时,我把他留下谈话,为了避免他有“老师找茬”的想法,我还留了另外几个学生,说要向他们了解一些情况。我有意把他留到最后,我说,你有一个小缺点老师想告诉你,你长大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当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对时,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用“活出自我”来为自己打掩护,那样会害了自己,让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谈话后,我暗中吩咐同学们多鼓励他。久而久之,我看见了他身上的进步。当然,这种舆论的形成仅靠班主任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还需要发挥周围同学和班干部的影响力,毕竟同龄人容易沟通。

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学生无论在思想品德上还是学习上往往意志薄弱、难以自控,由于不良行为已成习惯,有时管不住自己,所以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多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这些他们是体会得到的。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对他们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逐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教育可以这样诠释:教书育人,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目的。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说:你可以不会说话,但不可以不诚实;你可以不流露爱的感情,但不可不知道感恩;你可以不会学习,但不可以不会做人;你可以不懂技术,但不可不懂如何做人。

总之,职业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生存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能力。我懂得珍惜我的拥有,懂得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每个学生带给我的欢乐和痛苦,同时也学会了更有深度的思考与反省,让自己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那些“顽石”。让爱为学生们撑起一片天,让爱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篇9: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能弥补我们学校课程的不足, 也能成为我校学生个性教育的载体, 成为我校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渠道, 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深远意义。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 建立组织, 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我们成立了三个工作小组, 即:以贾校长、包书记、杨校长为课题开发领导小组, 负责规划、统筹、领导、协调工作;由县教研室主任王世一和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 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调控和专业指导工作;以学校教务处和各年级组组成的课程开发工作小组, 负责课题指导、教师培训、课务管理、活动协调、意见反馈等工作, 有力地保证了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制订方案, 组织开题

2009年初, 课题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及家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制订了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方案。方案主要将课程开发与学生生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 以学校和师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成才教育为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 凸显我校教学的校本特色, 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009年3月,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题仪式。

3. 参观学习

暑假期间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借鉴外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 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能力。

4. 经验交流

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 相互观摩研讨课, 及时总结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 通过校刊《晨钟》杂志向全校教师推广。

5. 专家指导, 共同开发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 学校主动寻求专家的指导与协助。2011年11月, 我们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报告交给了中央教科所有关专家进行指导, 专家高度评价了我校积极参与课改的精神, 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订意见。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吸引了许多家长的参与, 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6. 举办活动, 保证质量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在开展校外活动时, 吸纳家长参与, 培养家庭亲情, 多次举办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尊师敬长我做小孝星”普通话演讲会,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进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

7. 兄弟学校共同开发实施

2009年以来, 我们邀请了成县二中、成县三中、成县沙坝初中、成县支旗初中加盟参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 我们给成县二中和成县沙坝初中分别派去两名骨干教师支教一年, 去指导他们的课程开发和具体实施工作, 四所学校也派骨干教师来我校学习操作流程。几年来, 这些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8. 教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亲历活动

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中, 多位教师主动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依据各自承担的学科特长施展才华, 问卷调查、制订提纲、搜集资料、核实内容、选择改编、设计学生活动, 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执著追求, 付出了大量心血,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多位教师, 牺牲了大量的课余和休息时间。

三、成果实践效果

1. 学生方面

就学生方面而言,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不仅学会了学习, 也学会了如何做人, 促进了学生心理与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做人道德。近年来, 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学科竞赛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2. 教师方面

就教师而言,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课程开发中, 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 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逐步加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意识, 提高了归属感。校本课程的开发, 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 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专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以来, 本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有多篇在国家和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 多人获省市县优质课等级奖。多位教师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多人获奖, 同时, 多位教师也获得了优秀指导奖。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为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同时也形成了我们学校自身的特色, 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道德素养,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处事等方面的积极情感, 具有其他课程无以替代的作用, 渗透了我校“面向生活育人, 面向社会育才”的办学理念, 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受到了陇南市教育局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鲜明的办学特色又使我们学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篇10: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关键词:做人;求知;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99-02

职业教育一直强调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改也提出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对许多领域都带来了的变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对学校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机遇,是因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它对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将产生深远作用;说是挑战,是因为信息化网络化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为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的方向。

在我们的传统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避忌的。比如有些成语如”胡思乱想、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别出心裁、本末倒置等,包含着扩散性思维方式,但却都是贬义的,对我们的创新思维就产生了抑制。还有一个实践能力问题,传统意识对实践能力也是看不起的,动手能力强却被称为“雕虫小技”。我认为人的手也像人脑,从外形看,两手合并就像一个脑;从发展看,正是手足的分工才促使人脑发展,脑子发展的源泉是手的解放。据说,画家构思一幅画,通过手画出来的作品与原来的构思有时会大相径庭,什么原因呢?手在操作反过来促使脑子思维了。

时代在发展,知识本身发生了变化。一是知识内容越来越多;二是知识老化周期越来越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三是知识难度越来越高;四是知识来源发生变化。过去我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知识来源主要从老师传授而来。现在有许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影响很大。总之,时代的发展,知识本身的变化,对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思考。

一、首先,要改变育人观念,让学生有创新意识

教育从来都是反对因循守旧,裹足不前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由于职业学校最能反映不断变化了的社会实际和人才需求,特别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反映更明显,因此,我们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能一味的只管教学而对“窗外”的事不闻不问,我们要改变观念,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暑期教育局和学校安排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就给老师提供了这种机会。通过接触企业来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用新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职业学校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新的办学思路,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大胆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来提高学校的声誉!

二、其次,要强化专业课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有创新的资本

职业中学的学生我们要求文化课过关,专业课过硬。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专业课的教学计划和教材,还要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和教材方面,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打破以往的实验体系,将新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方法融入教材中;在内容的叙述、实训报告与思考习题中,要贯穿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主线;教材可采用模块式结构,使其具有更大的弹性,供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学校选用。教学方法方面,实施专业技能教学时,首先确定训练目标。这个目标体系可以分为知识体系、工艺体系和实作体系三板块结构。然后研究制定出供教学用的单元训练目标和检测目标。它的作用是每个单元的实训被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和训练点,并对这些知识点和训练点按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逐一定标,为任课教师提供一把“尺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对规范和强化技能课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技能教学有多种方法,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的内容、设备和训练目标总结出技能课堂训练的多种方法。例如:我在计算机专业的技能训练课中,常常采用演示法、互助法、轮训法、竞赛法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都得到积极调动,学习时主动性较好,效果也较好。我们学校的各科专业都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技能标准,这不仅是学生技能水平的凭证,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项衡量标准。

三、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合理开设专业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础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提倡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坚持“人格本位”的课程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教会学生“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通过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完善其品格,使其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劳动者和创业者。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实现其培养目标。学校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科学育人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来确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将德育课程放在首要的位置,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确保德育课全部开出、开足,并合理地分布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在课程性质上,所有课程都应作为必修课。

(二)符合社会需求,保持开设课程的先进性原则。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出现,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能及时吸纳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汲取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注意开发新课程。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在不断更新,我们学校结合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开设了图形图象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增强了专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在德育课程中及时开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就大大增强了德育课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功效。

(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既要体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的这一目标要求,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专门课的实训课时,二是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尽可能单独开出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同时,在相关的课程开出以后,原则上每学期都应安排一次综合实习。

针对时代的要求,我们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未来是多极的,学生的发展也是多层面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实际都是学会一种做人的本领,一种生存的本领。适应社会就是一种做人的本领,现在是学习型社会,要适应时代要求,就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与学会求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文化层次低,不可能成为知书达礼的人;知识层次高,不一定都会做人,但为做人打下了基础。从小具有爱心,肯帮助他人的人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学生为了对社会做出贡献,肯定学习很勤奋。我对学生说,不要以为帮助人是小事情,这是一种素质、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了这种社会责任感,就会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学会求知与学会做人相互促进,不学会做人没办法好好求知,没有学问要想为社会做事也不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相关文章:

修德行 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04-14

德行教育05-02

德行教育的重要性04-08

德行教育与传统文化09-12

中学生德行天下演讲稿04-30

教师德行04-26

德行考察标准04-16

德行孝通讯稿04-21

浅谈教师德行05-05

孔子关于德行的故事08-18

上一篇:新闻作品评析教案下一篇:童话故事《绑架雪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