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学会

2024-04-23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共10篇)

篇1:中国职业教育学会

会长

钟秉林,2001年由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主要兼职:全国政协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会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加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海外理事等。

常务副会长

戴家干,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应急管理咨询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理事长。

刘堂江,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记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

殷忠民,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副会长

丁钢,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烈,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教育干部培训及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综合审议组专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兼职教授。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王嘉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尹后庆,现任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兼任第九届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同时还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慕菊,2009年---现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0年---现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2011年---现在 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袁振国,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顾久,2005年4月到省文史研究馆任馆长至今。2008年元月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胡金波,管理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级),分管基础教育、体卫艺教育、教育督导、语言文字等方面工作。

郑树山,中共党员,工学硕士,北京市人。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中国科技大学和国家教委、教育部工作。历任国家教委办公厅主任助理,国家教委监察局副局长,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国家教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教委办公厅主任,教育部办公厅主任,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林炎志,中共党员,全国政协委员。2000-2007吉林省委副书记;2007-2012.2吉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

张绪培,现任兼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关工委副主任,浙江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

张卓玉,2003年至今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后先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国家督学、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等。

吴颖民,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中小学德育》社长、总编。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顾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教育督导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秘书长

杨念鲁,男,1957年10月生于山东青岛,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 2009.10-2010.07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 2010.07至今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副秘书长

马建华,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发明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006年6月至今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孟刚,巴彦淖尔市教育局调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2010.10——至今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田京生,现任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西城教委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燕,中共党员,副研究员

篇2:中国职业教育学会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将于今年11月在我校召开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会2011年年会,现将年会论文征集事宜通知如下。

论文请围绕“研究信息文明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探索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的会议主题,参考以下二十五方面进行撰写。

1.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研究

2.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成长规律研究

3.创先争优活动中高校教师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研究

4.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研究

5.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接受状况及规律研究

6.社会思潮及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7.当代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研究

8.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

9.信息文明对大学生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影响研究

10.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研究

11.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12.突发事件与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研究

13.高校校园网微博客应用和管理研究

14.电子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信息化特色研究

15.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研究

1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7.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内部优化整合研究

18.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研究

19.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

20.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点问题研究

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

22.大学生先进典型形成群体示范效应研究

23.高等教育内涵提升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24.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及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规律性问题研究

2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请各位老师在9月30日前将论文电子版(注明作者单位、职务、职称、联系方式)以总支为单位发送至宣传部信箱:public@hdu.edu.cn,联系人:严骁,86919128。论文字数不超过6000,邮件请标明主题“院校思政分会征稿”。由于名额有限,每个总支限推荐1篇,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向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会报送4篇。

党委宣传部

篇3:中国职业教育学会

会议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赖天德主持。首先由宋尽贤理事长向上级领导和与会理事汇报了专业委员会2007年的主要工作和2008年的工作安排。

一、2007年的主要工作

宋尽贤理事长说:2007年专业委员会在上级学会的领导下, 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大力支持下, 围绕深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这一中心, 开展了如下几项主要工作:

1. 组织承办了第四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主办, 由我会具体负责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本届科学大会以“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题, 共收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论文1933篇。通过论文评审委员会和大会学术委员会的认真评审, 共评出获奖论文694篇, 占报送论文总数的35.95%。其中获一等奖论文35篇, 占论文总数的1.81%;获二等奖论文300篇, 占论文总数的15.52%;获三等奖的论文359篇, 占论文总数的18.57%。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永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廖文科, 亲临大会指导, 并作了重要讲话。

本届科学大会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完善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 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等方面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完成了“中小学体育基本情况调查”

“中小学体育基本情况调查”是我会承担的一项科研课题。课题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大力支持。课题研究于2006年正式起动, 2007年采取分区抽样的办法, 选取了安徽、江西、广东、黑龙江、广西、山东、河南、天津、江苏、山西、辽宁、四川、湖北、新疆以及重庆15个省市区, 分别对2749名中小学教师和3038名中小学生就有关学校体育的基本情况、新一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情况、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情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情况及体育师资队伍建议情况的240项 (教师127项、学生113项) 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获得调查数据69.2万多个。与此同时, 课题组成员还对体育教研员与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多次访谈, 我会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部还先后三次听取了省级教研员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课题组完成了长达87页的《中小学体育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待修改定稿后上报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供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中小学体育工作参考。与此同时, 我会还以此为依据向《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修改小组, 提出了《对修改<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建议》的书面意见。修改建议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和修改小组的充分肯定, 绝大部分的修改建议都已被采纳。为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3. 举办了2007年全国体育教研员研修班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进一步提高体育教研员的业务能力, 促进体育教研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 更好地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我会与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9月26日至29日在辽宁省大连市联合举办了全国体育教研员研修班。

参加本次研修班的学员, 有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名体育教研员。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央7号文件”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交流与研讨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经验、问题及对策。研修班采取专家报告、主题研讨和专题发言三种形式进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研究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凯研究员, 为研修班分别做了《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学校体育工作》与《新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报告对如何深入学习与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 以及如何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从更高层次上来认识与分析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次研修班, 与会教研员经过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 提高了对当前学校体育形势与任务的认识, 加深了对体育课程性质的理解, 进一步明确了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和体育教研员的职能与今后一个时期体育教研工作的方向与任务。研修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 我会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专业学组、少儿田径专业学组等也开展各自的学术活动, 他们开展的学术活动也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专业委员会还对团体会员——十四城市与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会举办的体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对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 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2008年的工作设想

1.配合中小学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开展如下几项活动:

(1) 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2) 举办骨干体育教师学术研讨会。

(3) 编辑出版中小学优秀体育课光盘。

2.根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围绕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问题, 开展如下几项活动:

(1) 做好全国百名中学体育工作优秀校长、百名优秀中学体育教师的评选与表彰工作。

(2) 召开中学优秀体育教师研讨会, 探讨优秀体育教师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基本途径。

(3) 编辑出版中学优秀体育教师经验汇编。

3.进一步提高教研员的科研素质,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骨干队伍, 对省、市 (地) 两级体育教研员分期分批地进行科研培训, 这种培训强调从实际出发, 突出能力培养。

首先, 要加强现代体育科学方法论的研习, 借以提高学员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其次, 要紧密结合学校体育科研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逐一进行科研方法的研习, 借以提高学员的科研基本素质;第三, 要进行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实验设计、问卷设计、数据处理、图表呈现、论文格式等实际练习, 借以提高科研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第四, 要选拔一批优秀教研员, 组成科研骨干队伍, 参与专业委员会的重点课题的研究。

4. 召开理事学术年会

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主题, 召开理事学术年会。

5. 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1) 规范专业学组的学术活动。制定专业学组工作章程, 明确专业学组的性质及工作要求, 加强对专业学组的管理与指导。

(2) 筹建学术工作部。研究、部署学术研究工作, 并加强对基层学术活动与学术研究的帮助和指导。

宋尽贤理事长汇报结束后, 马建华副秘书长代表中国教育学会致辞, 他在致辞中对体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 并向全体理事致以春节的良好祝愿!希望今后加强联系沟通。

随后, 杨贵仁司长作了重要讲话。杨贵仁司长首先向与会的全体理事拜年, 感谢上级学会领导对体育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并对体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接着他向与会理事通报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7年的工作与2008年的工作部署 (详见本刊2008年第1期第6页) 。杨贵仁司长的讲话给与会理事莫大的鼓舞。

杨司长讲话结束后, 理事们就学会工作进行了座谈。王占春、李晋裕顾问, 郭蔚蔚、耿培新、刘若群、陈永利、陈伟强等理事先后发言。他们对专业委员会过去一年来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特别是对专业委员会敢于坚持正确的学术思想, 引领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努力上好体育课,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工作, 表示赞赏。并对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 希望专业委员会能继续坚持正确的学术思想, 进一步发挥专业委员会在学术理论上的引领作用, 为繁荣学校体育学术思想, 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是, 希望专业委员会加强与理事的联系, 充分发挥理事的作用, 建议给理事适当布置一些任务, 如开展对几所学校的体育有关情况调查等;

三是, 加强与地方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的联系和指导, 在继续重视对体育教研员和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 希望也能关注对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四是, 希望专业委员会能更加关注高等学校的体育科研, 加强高校体育的对外学术交流;

五是, 为进一步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形势, 建议把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从二级学会提升为一级学会。

篇4: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一、征稿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公开发行的各版本课标教材或各省、市地方教材中任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均可。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由作者原创,使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大小不超过30M,仅需课件主体幻灯片部分,视频、歌曲等无需纳入。课件末尾写明作者姓名、邮编、通讯地址、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2.作品可制成光盘寄往本刊编辑部(邮寄地址与汇款地址相同),或直接发往dljy@cqnu.edu.cn电子邮箱,邮件主题注明“课件大赛”。

3.参评课件参赛费为120元(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参赛费为100元),寄出课件时请同时从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课件大赛”。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课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400030)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重庆师范大学办公大楼719室《地理教育》杂志社,收款人:办公室。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成立由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分别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于本刊2015年第3期公布获奖名单并赠阅样刊一本。

四、特别说明

所有参赛课件一律不退回,请自留底稿。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5年1月1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欢迎集体组织参赛,大赛咨询电话:023-65362774。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篇5: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

论文名称:师爱,教育之魂

学校名称:北京市门头沟区工读学校 作者姓名:邓金海

撰稿日期:2007年3月

师爱,教育之魂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说明了师爱的重要性,然后举出了三个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师爱的影响,之后从心理学的角度简单的分析了师爱的作用,最后进行了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内容再一次论证了师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师爱,尊重,平等,期待

转眼间,我参加教育工作已经3年多了。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仍不是很清楚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但我深深知道工作中要尽量做到关爱学生。这几个字说来简单,但是它的内容却不简单,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每一个人(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好生、差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这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一种高...........

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扉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我之所以会抱着这样的观念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不仅包括所学专业及个人性格的原因,还源于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在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为校长、书记作报告时所说的一段话:“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也爱。对待特殊的孩子,要给予特殊的爱„„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霍老师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早期倡导者和成功实践者。她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塑造灵魂者要先做到心灵美;教师必须把真诚的爱施于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是真爱,这种爱的程度和效果,不仅直接影响着眼前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必然会从多方面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霍老师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成功的:她从教60年,从未让一个学生在进步的路上掉队。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赞誉霍懋征为“国宝”,同行们则尊称她为“基础教育界的泰斗”。

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但是时至今日,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些消极现象还严重地存在着。教育观念上,许多老师不能建立完整的学生观和素质观,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英雄”,在分数的功利面前,谁还注意对品德的要求。而有些教师又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每一个学生的感情投入是不平均的,而对所谓的好和坏,又没有一个发展观,既然谈不上公平,又何来品德的培养。

目前社会上有许多关于教育中的师德问题的负面报道,这些报道中提到某些教师不能做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学生,做出了一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在去年我就看到了一个实例。

有一天我在车站等车,看到了两个初三的学生(因为都是街坊,所以知道他们是上初三)。那天是初三毕业生体检的日子,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去参加体检,于是就跟他们聊起天来。他们告诉我他们不准备参加中考了——因为他们的班主任说他们是废物,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干不好,去了也是白去!听了他们的话之后我感到很吃惊:在我看来,这两个学生虽然学习不好,但是身体素质很好,打篮球打得很不错。而且他们打篮球的时候显得头脑很灵活,所以说他们学习不好应该不是智商问题。他们的班主任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只因为他们成绩不好,扯了班里的后腿就否定他们的一切吗?难道他没有想到他的这几句话对这两个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吗?

“良言寄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不当言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破坏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之相对的,教师如果能够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的话,则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方面的例子也有许多。

在我原来工作的学校有一个令大部分老师都头疼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行为问题也有很多。这个学生几乎上所有的课都有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出现(包括他班主任的课),但是在我当时教的计算机课上却很踏实——虽然仍是有很多东西听不懂,但是却很少在课上捣乱,这点不同源于一件小事情:在我第一次给他的班上计算机课的时候,他先是因为和同学打闹被我警告了一次,之后没多久又犯了错误,面对他的第二次违反课堂纪律,我并没有直接就批评他,而是耐心的询问了他违反纪律的原因:他跟自己同组学生争吵的原因只是想他先做实践操作,因为我之前将的那段东西他听懂了,所以急于想尝试一下,但是他同小组的同学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讽刺他,说他太笨了,让他做练习那是耽误时

间。我又问了他同组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他说的是事实,于是我先要求他的同学对他道歉,然后又告诉他任何事情都有规矩,实践操作的顺序是早就定好了的,如果想更改的话也要跟同学好好商量,蛮横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下课之后我主动找到了他,跟他聊了聊这件事情里面他们双方的行为不妥当的地方,问了问他对这节课课堂内容掌握的情况。他当时说的话很少,但是第二天却交给了我一个小纸条:“老师,谢谢您能公平的处理昨天的事情,也谢谢您对我的关心。我很笨,所以不能保证一定能听懂您讲的课,但是我可以保证,以后上您的课一定好好听讲,不给您捣乱!”从此之后我的课上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是带给我的触动却很大: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们,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是希望能够受到教师公平的对待,能够得到老师一点点的关心就可以了。有人说:爱是差生转变的置换剂。也有人说:“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古希腊的普罗塔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其实,孩子的头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作为教师,只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就可能找到“乌鸡”变成“彩凤凰”的好办法。从那件事以后我就更加注重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以保证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去年我调动工作进入了工读学校。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我就想: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应该是更加不可缺少的。这里的学生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桀骜不驯,不服管教,我行我素的,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似的,但实际上这正说明了他们内心的脆弱和对被尊重的渴望:这个年龄的青少年都是渴望独立、渴望得到别人承认的,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特点,但我校的学生却表现出一幅毫不在意的样子,那只能说明他们是在故意掩饰自己的渴望,或者是他们不承认自己具有这样的需求。其实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此地无银三百两”。我的这个观点在我上班1个月后得到了证实:

高二有个学生上课从来不听讲,一上课他就开始睡觉,就算是互动性很强的课也不能让他抬起他“高贵的头”。有一次早晨上班的时候我看到他和他母亲站在学校门口,他捂着肚子很痛苦的样子,便问他怎么了。他母亲告诉我说是胃痛,老毛病了。我马上帮助他母亲把他扶到了我办公室,给他倒了一杯温水,让他吃

了一片止疼片(因为当时校医还没有来,我办公室里正好有止疼片),让他在我办公室休息了一会儿,并叮嘱他三餐要定时,尤其不能不吃早饭。在他离开我办公室的时候低声的说了句:“谢谢老师!”我笑了笑,回应道:“不客气,应该的。”从那之后我的课上他不再睡觉了,坐直了他的身子,认真地听我讲课,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比以前活跃了许多。他的这些转变让我很高兴:虽然并不是抱着什么目的才去关心他的,但是毕竟他的转变与我有很大关系啊!

上面的两个事例很有力的证明了:爱心,是开启学生心扉的关键钥匙!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工作更需要对学生的关爱。工读学校的教师只有做到真正的博爱才能更好地改善师生关系,顺利地完成转化学生的工作,并且帮助学生更顺利的成长,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俄国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喜欢丑孩子的才是真正的爱。”当然,这里所说的漂亮与丑,并不仅仅是长相的美与丑,而是泛指包括从人格、学习、行为表现等各方面特征的优与劣。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有一些很讨人喜欢的学生,他们样样好,既不给老师找麻烦,又可以给老师脸上增辉。相反有一些学生却总是“惹事生非”,不好对付,老师们总是很头疼。可是,正是老师的爱往往会使这些“丑”孩子变得“漂亮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原因有二:

其一,师爱可以帮着这些学生提升“自我”和“自尊”。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那样,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认知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中积极的方面居多,如“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孩子”;而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中却是消极的居多,如“我是个笨孩子”、“很多人都不喜欢我”等等。当老师能够以满怀期望、充满爱心和信任的方式去跟他们接触、评价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逐步转变对自己的消极的认知,从而提升对“自我”的认识,而积极的自我认知往往会促使学生形成高自尊。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一旦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认知和审美的需要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有可能产生,而这些需要正是推动学生发生转变的重要动力。

其二,师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能否实现目标的自我认知。也就是一个人的自信度。自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的作用已经是被大家所承认的了。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帮助,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信,从而促使学生真正的开展行动,完成从“相信我能行”到“我真的能行”的转变,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信水平。

爱是教育的灵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不论是家庭富裕的还是条件较差的,不论他是否犯过错误,教师都要一视如仁,不搞特殊化,不偏见,要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位同学,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渠道,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发展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人格。

篇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贺信

值此贵校并校45周年庆典之际,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表示亲切的问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1956年我国第二次院系调整时,由创办于1923年的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工学院的土木系和成立于19的焦作工学院等合并而成的西北工学院土木系,始创于19的山东大学工学院的土木系及创建于19的原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科和建筑科合并而成的。贵校是一所积淀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系科、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雄厚办学实力的高等学府。

并校45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发扬了学校“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优良传统,扎根西北,辛勤耕耘,开拓进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以来,学校按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适度扩大规模求效益,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相继启动“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校园建设工程、创新工程”等四大跨世纪奠基工程,使学校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面对新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希望贵校全体师生员工继续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和西部大开发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篇7:中国职业教育学会

(2011年11月8-11日重庆)

11月8-1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重庆召开了年会。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承办,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协办。重庆市副市长吴刚到会讲话,教育部职成教司葛道凯司长到会做报告。本次会议到会五百多人,涵盖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下属各地方分会、各行业分会、各专业分会代表以及部分学校代表。

围绕校企合作、协调发展、提高质量的主题,曾湘泉、王世斌、石伟平等专家做了大会主题报告。邢晖、余祖光等专家点评。

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葛道凯司长总结了职成司近几年的工作取得的成绩,系统布局改革发展。表现为制订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启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计划,推进实施十个对接,加强保障,分类指导;改革创新翻开新篇章。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教产结合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上有新的成果;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表现为一大批基础性、制度性的文件陆续出台。另外,取得的成绩还有基础能力建设跨上新台阶、事业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两个方面。

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葛司长认为职业教育目前是有成绩有尝试但未形成大的突破,有进展但没有形成质的飞跃,有势头但没有形成洪流。这些构成了未来工作的基调。强调今后一段时间一是要紧盯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部署,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基础能力,不断改革创新。二是要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三是要重点突破,找准那些起重大作用的方向,如质量建设、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等。四是要形成态势,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影响,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同时,葛司长强调不同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要有重点,如高职教育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非全日制职业教育要因材施教等,并要抓好校企合作的五个对接,如专业对接岗位,落实专业、教材、教法、课程与企业的对接。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曾湘泉在主题报告《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及对策》中指出当前的劳动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数据模型分析的结果,2010年全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稳定趋缓,就业压力下降。但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就业质量低下。指出大学生数量居大,但就业能力不高。强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很大的差距,学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要求如何贯彻实现,如何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能力、降低就业期望值,如何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

天津大学职教学院院长王世斌的主题报告题目是《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加强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经济转型的关键,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成为国家意志,加强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内生需求。在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报告指出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一头冷,一头热,合作深度不足,合作质量不高,合作动力不足,举步维艰。从愿景的角度讲,企业与院校对校企合作有着一致性和趋同性。关于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报告中提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推动行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行业组织主导地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合作、从事职业教育。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平台。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寻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突破口。

华东师大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的报告是《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与启示》。在比较不同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报告总结了现代西方学徒制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点。指出订单式培养不是学徒制。先招工,后招生则学生的身份首先是企业的人,可明确企业责任,有利于企业管理,也可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提出借鉴现代学徒制首要的工作是制度化,在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尊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

本规律。

另外,大会还安排有其它一些主题发言。

会议第二天进行的是分组专题论坛(同时进行)。分别是专题一----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改革-----课程和教材开发与创新。专题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德育工作。专题三-----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专题四----培育高素质职教师资,提升职教科研水平。专题五-----创新职教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提升教育质量。

分论坛报告中,上海教育科学院杨黎明教授的报告题目《信息化条件下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分析和阐述了当前课程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课程改革的方向。他指出:传统的理论教学是说中教,听中学,以教师和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现在的实践教学强调做中教、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但实践教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教师的双师型;学生要配合,要主动;教材要变为学材,为学生学习做准备,由企业、教师、科研机构共同开发;还有设备。传统的教材以教师为主编制,以理论为主要内容编写,以教师讲授为代表性。而设备问题,各类学校硬件不缺,但软件不够。信息化条件下的实践教学是通过网络虚拟仿真演练再过渡到实际操作的。

杨教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有四大特点,即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前两个特点是过去的模式,现在心至将来呈现后两个特点。它有三个阶段----计算机辅助教(课件)、计算机辅助学(仿真)、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结合。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有三个难点。分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做、如何保持持续的吸引力、如何减少负面影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杨教授最后建议要着重解决各学校之间软件平台不统一的问题,可以由国家建立统一标准,社会开发,国家招标购买,免费赠送到各级各类学校。

广州市教育局孟源北局长介绍了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课程改革载体“学生工作页”的开发情况和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使其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材料和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工具。目前有8个专业24本工作页已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建议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借鉴学习。

篇8:中国职业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于2009年4月18日在天津市召开。本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由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宋尽贤为理事长的新一届理事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廖文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处处长卢逊、天津市教委副主任林炎生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赖天德教授从学术引领、师资培训、专业咨询、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等方面总结了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面对当前形势, 新一届理事会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 围绕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宣传贯彻《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以推进“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为主线, 推动学会系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以服务于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篇9:中国职业教育学会

一、征稿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公开发行的各版本课标教材或各省、市地方教材中任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均可。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由作者原创,使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大小最好不超过30M。课件末尾注明作者姓名、邮编、通讯地址、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

2.作品可制成光盘寄往本刊编辑部,或直接发往电子邮箱dljy@cqnu.edu.cn,邮件主题注明“课件大赛”。

3.参评课件参赛费为120元(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参赛费为100元),寄出课件时请同时从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课件大赛”。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课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400030)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款人:办公室。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成立由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分别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6年第3期公布获奖名单。

四、特别说明

所有参赛课件一律不退回,请自留底稿;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5年12月2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欢迎集体组织参赛,大赛咨询电话:(023)65362774。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篇10:中国职业教育学会

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充分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科普工作更好地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是依靠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的科普阵地。它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播现代科技信息的有效载体。

第二章

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

第三条

申报对象

凡从事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的,符合相关规定,且科普活动特色鲜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均可申请成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第四条

申报条件

(一)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或受法人正式委托,具有独立开展科普活动能力的单位。

(二)所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科普内容,能发挥向公众开展科

-11-普教育、宣传和示范的作用。

(三)重视科普工作,愿意承担科普工作义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有分管领导,有具体部门管理,有长远的科普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

(四)科普经费列入单位预算,保证科普活动开展;

(五)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设施和相对固定的科普活动场所,例如科普馆(展厅)、科普画廊(栏)、科普图书和科普演示设备设施等。

(六)有稳定的专兼职的科普工作管理人员和科普讲解员。第五条 申报材料

(一)填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工作成效、工作计划、以及主管或推荐部门的推荐意见。

(二)提供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及相关特许许可证的影印件和科普工作管理制度。

第三章

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

第六条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牵头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科普教育基地评审小组,负责对申报单位的评审。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和现场考察,提出具体认定意见。

第七条

经评审认定的科普教育基地,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会颁发“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证书、牌匾,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经认定的科普教育基地,自动成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

-12-程学会学会的团体会员,必须遵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管理规定”,按时缴纳团体会费,履行其职责和义务。

第四章 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

第九条

科普教育基地要以《科普法》为指导,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做好科普活动内容的设计,开展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宣传普及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知识,要充分体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反映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

第十条

博物场馆类科普基地,每年开放日不少于180天;科研院所实验室、陈列室、研究基地和科技企业类科普基地每年开放日不少于50天,年接待公众不少于2000人。对学生参观团体实行免费或半价优惠。自然保护区类基地在划定区域内向公众常年开放,注重利用保护区内的特有科普资源制作科普宣传品。

第十一条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普活动。要运用科普宣传挂图、展板、录像片、宣传册、网站(页)等手段,采用科普专题讲座、培训、竞赛、表演、游戏、评奖、咨询等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有一定影响的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要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类普及岩石力学知识的活动。每年参加“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活动”等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学会会员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

第十三条

与所在社区、乡镇、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联合,走出去请进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专题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

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第十五条

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基地科普工作的宣传。

第十六条

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的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不断探索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第五章

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

第十七条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包括推荐科普讲座专家、岩石力学专业技术专家、提供有关岩石力学知识的资料和信息、组织学会会员参观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基地科普经验交流培训会等。

第十八条

科普教育基地接受我会的科普工作指导,我会不定期组织有关单位或人员对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检查与指导。

第十九条

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要及时向我会提交活动文字、影像资料以及公众参与的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第二十条

科普教育基地每年11月底之前向我会报送本科普工作总结和下科普工作计划。

第二十一条 对我学会所命名科普基地每两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择优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荐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享受国家给予公益性科普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对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14-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撤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

(一)违反国家法律的;

(二)宣传封建迷信以及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

(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经指出仍不整改的;

(四)已不具备科普基地条件的。

(五)有违反或不履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政治必修一综合练习下一篇:关公面前耍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