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成人世界——谈徐静蕾的商业电影创作

2023-02-02

携《杜拉拉升职记》徐静蕾高调进入主流商业电影界,该片与之后的《亲密敌人》的票房成功,充分说明了主流电影市场对她的认可和接受。同时,这也是徐静蕾的电影社会化的标志,是她“长大成人”的标志。

拉康说,随着儿童对象征法则的认同的完成,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主体化,从此,他的存在就受到象征法则的支配。[1]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徐静蕾的转型,那么商业化转型便意味着徐静蕾完成了拉康所说的第二次认同,标志她进入了象征秩序,在主流的导演行业“登记注册”。相应的,这一时期的作品从题材选择到人物身份再到人物关系设置都呈现出重大的改变,电影中的人物不再是那些受“俄狄浦斯情结”困扰的年轻女性,而是充分社会化的职场精英,用拉康术语说就是他们过渡到了象征界,获得了主体性的位置,并学会了在一种相互确认的间性结构中同他人进行言语交换。[2]

商业转型之后,徐静蕾抛开了“父女”关系的主题,《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都是以青春、时尚相号召的职场爱情片。与家庭相比,职场是一个更加社会化的空间,是一个需要遵循父性法则的世界。这些影片中人物身份及关系设置更加社会化,更符合主流电影的话语方式。

两部影片完全按照商业片模式进行创作及营销,大量移植了同类电影中比较成功的商业元素。在《杜拉拉升职记》中,为了打造奇观化的视觉效果,徐静蕾不惜重金聘请好莱坞知名造型师帕翠西亚·菲尔德为角色做造型,女性角色青春、靓丽而又性感多变的造型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巴黎时装秀般的视觉盛宴。该片也被称为“极尽所能展现其当下各种奢华形态与帅哥美女的时装剧”。[3]

透过这些绚丽的抓人眼球的外部形式,我们看到的是徐静蕾在观念上对主流商业电影标准的接受与认同,同时也明显接受了主流的父权意识形态。女性形象被奇观化处理,成为男性角色及观众观看的客体,也是观影快感的主要来源,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女职员各个争奇斗艳、美貌出众,但她们显然不是主角,仅仅为了博得少数几个男性的芳心而勾心斗角,她们是承载男性欲望的符号化存在。另外,公司内部等级化现象非常严重,高层职位均由男性占据,女性只能担任秘书或者中层的经理等职位,而且按照职位及收入分出富人、高产、中产和小资等不同级别,在这个微型的等级社会中,女性无疑处于被忽视的底层。虽然杜拉拉怀揣鸿鹄之志,在短短的几年之内,由行政秘书升职为HR经理,完成“菜鸟”到“达人”的华丽转变,但是从玫瑰身上我们不难看到杜拉拉的未来,拼命效力多年,也拼不过那道无形的“天花板”。

在感情纠葛中,两部影片均以女主人公对男性的依赖为落脚点。杜拉拉和王伟分手后,总是恋恋不忘。艾米和戴瑞克斗智斗勇,但深层原因是艾米要向戴瑞克证明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是为了获得男性的认可。在这一动机中,暴露出的是艾米内心独立内核的缺失,她对男性认可的追求正是她对父权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随,而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则处于不自觉、被压抑的状态。两部影片都是大团圆式的结局,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是女主人公对男性怀抱的回归,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对传统的叙事模式的回归,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徐静蕾在进入主流电影之后,表面上认同了主流商业电影的法则,认同了父亲法则,但在主流电影框架内又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主流的、男权主义的性别意识的疏离,从而表达了女性主义的观念,这种矛盾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影片所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特别是在《亲密敌人》一片中,女性角色明显脱去了男性欲望客体的色彩,卸去了超出个体界限的过多的意义指涉,表现出明显的女性自觉。在这里,导演重点展现的是女性在职场上的能力和智慧,而不再是作为男性欲望载体的符号化的女性。艾米毕业于哈佛大学,置身全球化资本商战背景之下,担任高旗投资银行董事副总经理一职,在商场上与情人斗智斗勇。这一角色显然摆脱了女性一直以来在工作中边缘化的身份和作为男性陪衬的“他者”形象,由认知客体转变为认知主体。

另一方面,虽然两部影片都是描写成功男性形象,塑造英俊潇洒的职场英雄,但是一些细节又无意中解构着英雄神话。两个男性角色都具有性格上的弱点或者说软肋。王伟患有幽闭恐惧症,他在电梯里的惊慌失措,与他强壮、冷酷的外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向无所不能的他,也遭遇被解聘的尴尬,“由此DB王宫中的俊男王伟从王子的身份变为庶民”[4],这里对“王子”身份的降格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效果,“英雄”一贯的确定性和预见性遭致怀疑。戴瑞克这个角色身上则多了一层稚气、不成熟的色彩。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徐静蕾的明星身份,也是这两部商业电影保留一种女性色彩的重要原因。而且,除了耀眼的明星气质,她还是微博达人,时尚的代言,女性导演的身份又赋予她职业女性的知性与独立,这造就了徐静蕾在认同象征秩序,按照主流电影的话语形态拍摄电影、塑造人物的同时,又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男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反叛,对自我个性、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坚持,她试图在商业类型片的叙事范式中寻求表达女性主体性的可能。

由此看出,商业转型后的徐静蕾,在创作上既向主流意识形态妥协,迎合主流商业电影的需要,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保持一种疏离的、独立的意识和追求。细读之下,我们会发现她后两部作品具有一种深层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导致影片内在张力的消解,无论在人物塑造上,还是故事本身,都显得力量不足,这必然多少影响到影片内在的逻辑真实性,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但也正通过这种矛盾性,我们可以在她商业片里辨认出个人诉求,在她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之间找到一种连续性。

摘要:商业转型后的徐静蕾,在创作上既向主流意识形态妥协,迎合主流商业电影的需要,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保持一种疏离的、独立的意识和追求。这使她后期的作品呈现出深层的矛盾性。但也正通过这种矛盾性,我们可以在她商业片里辨认出个人诉求,在她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之间找到一种连续性。

关键词:《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矛盾性

注释

1[1]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0页。

2[2]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4页。

3[3]丁亚平:《大电影时代——异彩纷呈的热播影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4[4]苏肖萍:《苦涩的爱恐惧的爱——女导演们近作中的人间词话》,《当代电影》2010年第10期,第57页。

上一篇:服务外包在纳税服务应用中的思考下一篇:浅谈当前高校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自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