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小学大班教学的弊端及其对策

2022-09-11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家长择校意识增强导致了两种典型的极端倾向:一方面是资源薄弱学校生源欠缺, 班级人数大幅下降;另一方面, 具有教育资源优势的学校生源富裕, 班级人数极度膨胀, 出现一种大班额现象。这种现象给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许多困难, 大班教学某种程度上已阻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大班教学问题的分析, 提出解决大班教学问题的策略, 以期对提高大班教学危害性的认识有所帮助。

1 大班教学产生的原因

1.1 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

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段讲话说的很明白,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 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显然大班教学现象是当前这一基本矛盾的集中而又具体的反映。有些地方办学观念方面存在误区, 热衷于打造“品牌学校”、“窗口学校”, 为达到这一目标, 地方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倾向性较为明显, 办学条件越好的学校, 得到的资源就越多;反之, 办学条件越落后的学校, 其得到的资源就越少, 这导致了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非重点中小学和重点中小学差距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没有对办学条件差的学校适度倾斜, 人为地把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久而久之, 导致各级教育、各地教育发展上的不均衡性。比如, 乌鲁木齐市第38中学, 学校位于新华南路488号, 毗邻自治区人民医院, 二道桥市场, 与国际大巴扎遥相对应, 所处位置是少数民族居住且繁华的地段。学校总占地面积5924.8平方米, 其中建筑占地面积1610.76平方米, 学校操场面积3914.04平方米, 目前拥有一幢四层教学楼和一幢六层实验楼, 总建筑面积达7363.56平方米, 目前这幢教学楼已使用近二十年, 楼内设有学生教室18间, 学生总人数为1105人平均每班约61余人。

1.2 家长择校意识空前高涨, 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自由流动量越来越大, 如今很多农民对子女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对子女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渴求比对财富的追求更迫切。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班化现象是社会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伴生物。近几年, 教育部门一直在倡导小班教学。按照相关规定, 小学每班不应超过45人。但今年, 乌鲁木齐市热点中心小学每班人数超过了60人, 甚至有些班级超过了70多人, 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 “大班”学生大量来自学区以外, 上学路途较远, 如此“长途跋涉”, 不仅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还带来了诸如交通安全等各种安全隐患。比如我们的第十小学座落于乌鲁木齐市团结路786号, 成立于1961年, 1976年为民汉学校, 1978年被命名为自治区重点小学。学校目前有民汉44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2653人, 教职工134人。校园占地20916.8平方米, 建筑面积7716.91平方米。平均每班有60.3人。政府投入不足、未增设新校, 教师缺编。

随着学区面积的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 政府对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学校必须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增设新校。为了不致使学生流失, 保持义务教育的成果, 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有的学校只能扩大班级规模来容纳大量涌进的学生。因而部分学校只能以畸形扩大学校和班级的规模来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乌市第十小学的负责人说, 该校现有教师约102人, 在编在岗60人, 缺编教师近40人, 几乎每个科目的师资都存在不足, 其中语文、数学、汉 (外) 语缺编较多。师资力量短缺, 校舍面积严重不足, 班级大、管理难等现象日趋严重。

2 大班教学的危害

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 小学每班学生数不应超过45人。然而, 各地仍然出现那么多的“超级大班”, 显然, 存在于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背后的种种纠缠不清的利益博弈, 是有悖于教育法规与教育精神的不道德经济行为。同一个教学班内学生人数越多, 他们在相同时间内接受的教学信息越少, 得到的辅导和信息反馈也越少, 教学质量就相对较差。大班教学对中小学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利影响。现场观察及与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结果表明, 大班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2.1 大班教学不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有的学校因为教室太挤, 一部分学生要么离黑板太远, 要么太近, 造成学生近视眼越来越多。近视眼学生的比例与以往相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教室空间有限, 人员密度过高, 不利于空气流通, 学生容易生病,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 由于人多空间小, 室内空气浑浊, 严重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一旦遇到传染病暴发, 其后果不堪设想。例如2006年进入冬季以后, 随着流感的蔓延, 某小学某班级70多人中近有35人同一时间内出现了头痛、发烧、咳嗽等症状而无法坚持上课, 据疾控中心有关人员的调查, 此类病状的发生与人多, 空间狭小不无关系。学生人数过多, 空间过小, 学生活动受限制, 头排桌椅挤在讲台下, 得不到基本的锻炼, 严重危害了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的身体健康。

2.2 大班额教学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班额过大, 教师倾向于“填鸭式”教育而忽略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这样笼统的教学无法因材施教, 没有针对性, 不能顾及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需求, 因此课堂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佳。由于学生多, 作业量大, 教师不堪重负, 抽不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 也抽不出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中小学大班教学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滑是必然的。一个老师教40个学生和教70个学生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由于人多, 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 由于学习环境差, 无法做到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 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有限, 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成绩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管理, 而班额过大就会出现老师照顾不过来的问题, 造成整体教学水平下降。

2.3 大班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

新的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要有较多接触学生的机会, 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现在一些公办重点中小学校班额都很大, 教师上一个班所面对的学生人数, 相当于小班化教学人数的两倍以上, 已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过细的辅导, 教学的针对性也不强, 只能面对多数, 因材施教只是一句空话。再加上人数过多使教师把大量精力耗散在教学组织上, 失去了与学生个别接触和大量接触的机会, 六七十人一个班, 学生发言的机会减少, 教师对后进生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成为纸上谈兵;理想的教学理念在大班教学的制约下难以成为现实。

2.4 大班教学不利于课堂管理

大班教学难以管理, 课堂纪律较差。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教室里硬生生塞下70多名学生、50多套课桌椅;一名语文教师每星期要批改作文200多篇;40分钟一节课, 教师用于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竟达五六分钟……这个场面听上去似乎有些荒诞, 但它的确出现了存在一个班有70多名学生的“大班”上。大班教学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具体表现为, 学生之间干扰增大, 课堂纪律不易控制, 听课效果差;以教师讲授为主, 师生课堂双向交流较少, 气氛不够活跃,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注意点分散, 许多知识点无法深化, 完成教学过程难度增大, 如乌市第十小学有近2500多名学生。每天为了避免放学时拥挤伤人事件的发生, 学校每天除安排值周生值周外, 还组织近10多名教师在学校的各个要口进行值周, 有时各年级还必须分时间段放学。再如实验小学, 由于人多校园空间小, 做早操时, 不得不分两拨进行。班大人多, 每个班总会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喜欢搞小动作和在下面乱说话, 必须及时予以制止, 否则会影响到上课效果。

2.5 大班教学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指提供给公民和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今天已经成为国际普遍公认的原则, 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要做到教育机会均等, 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用客观、公正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来选拔、招收学生, 取消一切不平等的教育规章制度。在一个规模较小或适宜的班级里,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这样就会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在一个拥挤的、大规模的班级内, 座位拥挤, 人数众多, 客观上阻碍了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教师在短短的一节课上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 只能有部分学生获得这种课堂活动的机会, 而未获得参与课堂讨论机会的学生, 事实上受到了一次不公正的待遇。对于一个规模膨胀的班级来说, 久而久之, 会有一部分学生萌生失落感, 失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雷纳德·S·凯思 (leonard S·Cahen) 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规模较大的班级内, 被剥夺了参与课堂发言讨论机会的往往是那些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学生。由此看来, 大班教学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课堂的行为和表现, 实际上它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平等。

大班教学还会助长不正之风。大批的学生涌进城市读书, 首先是选择好的学校, 然后选班级, 接下来择名师, 这已经成为家长的共同心态。由此, 就会派生出找亲托友, 甚至产生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

3 解决大班教学问题的策略

3.1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严格控制择校现象

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精神,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用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努力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到均等、均衡的教育, 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这是今后基础教育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就如何才能消除“大班”现象, 当务之急是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尽快改善现有办学条件, 同时加强学籍方面的管理, 真正贯彻就近入学的政策, 严格控制“择校风”。从长远来看, 若想消除“大班”现象, 地方政府应当意识到使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尽早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

3.2 建立教师流动任教机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应首先保证公平。让每个人享受到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在现阶段却出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 甚至呈现垄断局面, 让一些家长不惜花高价为孩子买教育, 由此也就出现了“名校”人满为患、薄弱校门可罗雀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 必然加剧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今后在人员编制、师资配备上向农村倾斜, 同时加大城市对农村、强校对弱校的对口支持力度, 帮助薄弱学校尽早改变面貌。各级教育部门应在加大薄弱校改造力度、规定公办教师流动任教的基础上,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 采取刚性措施, 以此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3 实施小班化教学、重视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但是它避免了大班教学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 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因此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忽视的状况。由于小班化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设计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变化, 教育变得精致了。小班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 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 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见, 小班化教学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而有效实施的一个基本外部条件。作为教师, 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个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教育资源的优化, 缓解了大班教学中的许多矛盾。

小班化教学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人数比较少, 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 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而且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 与学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小班化教学由于课堂上增加了针对性, 课后主要是个别辅导, 为减轻师生负担创造了有利条件。

3.4 实施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众所周知,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 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会相对明显, 包括认知能力, 勤奋程度, 课堂积极性等。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未尊重学生的个性, 未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现在班级人数多, 在这种大班教学条件下更应兼顾学生差异, 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 学习速度, 学习能力倾向, 应该给予不同的引导, 帮助,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 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现实告诉我们: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 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事实上, 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 又有共同性, 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 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 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 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3.5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既然义务教育由谁埋单, 相关法律已经交待得明明白白。那么, 在义务教育面前, 就不应该有利益, 而应该只有公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强农村教育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并进一步明确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方针。只有从根本上扭转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 使城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大班额问题。要扭转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 首先必须要加大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力度。只有改变那种布点过多, 规模太小, 校舍破败的局面, 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才能真正解决生源不足、教师不足、资金不足的困难。

3.6 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寻找一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听课效率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首先, 应提倡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现师生互动, 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 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师生互动,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促进师生课下进行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 从而优化教学质量。其次, 针对大班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得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它可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也可使抽象单调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总而言之, 大班教学是一种在城市中小学校和重点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校办学条件的巨大差异, 是产生大班额现象的主要原因。如果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采取有效措施, 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制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限制各门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家长择校意识增强导致了中小学大班额现象比比皆是,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强调要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 在兼顾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因材施教, 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和教学指导。然而, 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现象, 既不利于教师的施教和管理, 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本文探索了大班教学的成因及危害性, 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中小学,大班教学,弊端,对策

参考文献

[1] 陆瑶, 宋平平.大班教学的策略—差异教学[J].辽宁广电大学报, 2004 (3) .

[2] 王冠玥.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对大班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院学报, 2005 (6) .

[3] 王斌.大班教学公平性问题探讨[J].甘肃农业, 2006 (10) .

[4] 李方安.班级规模与教育公平[J].江西教育科研, 2002 (11) .

[5] 徐建博.论大班教学的不利之处级改造措施[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5) .

[6] 谷成军, 井海立.浅谈大班级课堂管理[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10) .

[7] 范振华, 魏日宏.大班级课堂管理的实践探索[J].分子影像医学杂志, 1998 (1) .

[8] 李枫.轮英语大班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宁波广电大学报, 2005 (1) .

上一篇: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探讨下一篇:农村基层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