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位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护理学位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人口老龄化促使社会对具有老年护理专科能力的高层次护理人才需求增加。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老年护理专科课程教育存在教材、培养标准尚未统一的问题。

第一篇:护理学位论文范文

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關键词]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护士;培养模式;质性研究;系统评价

Meta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China

ZHU Jinfeng1 LUO Yue1 MA Shuo1 JIANG Yu1 YAO Huiping2

1.School of Nurs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 310053,China; 2.Intensive Care Unit,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Hangzhou 310034,China

[Key words] Postgraduate degree in nursing; Specialist nurse; Training mode; Qualitative research; Systematic review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是指针对专科护理发展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专科护理实践,具备承担专科护士角色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2010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招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2018年,MNS招生单位已由首次获批的28所高校发展为87所高校,招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内学者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及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培养模式,且我国护理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雷同[3],MNS培养与护士规范化培训、临床护理实践及专科护士培训存在着衔接不当,重复学习,浪费时间和教育资源等问题[4]。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好坏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5],鉴于此,文章对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相关质性研究进行Meta整合,以期更好的完善我国MNS培养模式,提高MNS培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以检索词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系统评价、质性研究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VIP)、万方数据(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数据库自建库开始至2019年10月31日止收录的关于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质性研究的文章,同时追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

1.2 纳入与剔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设计:质性研究的全部类型,包括现象学、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等;(2)研究对象: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参与人群,包括专硕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临床护理管理者、院校领导、行业协会领导,年龄、性别不限;(3)研究现象: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临床护理管理者、院校领导、行业协会领导不同利益群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看法,资料来源于研究对象自述的、无干预情境下的真实看法或感受。文献剔除标准:(1)无法获取全文;(2)重复发表的文章;(3)会议论文、信息不全的文章。

1.3 文献的筛选

文献筛选使用 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第一步,阅读文章题目,剔除不相关的文献;第二步,阅读第一步剔除后剩下的文献的摘要及全文,再一次筛选,最终确定纳入本研究的文献。

1.4 文献的质量评价

根据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6]对入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该评价标准包括10个条目,内容包括哲学基础与方法学是否一致;方法学与资料收集方法是否一致;研究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符合伦理等。每一条目以“是”“否”“不清楚”“不适用”评价。满足此条标准为“是”,不满足或未提及此条标准为“否”,部分满足或从文献无法得到有关信息记为“不清楚”,无关或不适用此条标准为“不适用”。完全符合上述标准,文献质量高,为A级;部分符合上述标准,文献质量中等,为B级;完全不符合上述标准,文献质量低,为C级。由两位研究者对每篇文献进行独立评价,意见不一致处,由两人讨论达成共识或请第三方仲裁后决定是否纳入。剔除等级为C级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的質量等级为A级和B级。

1.5 文献资料提取

阅读全文后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1)文章基本信息包括作者、研究地区、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2)研究中感兴趣的现象及主要结果的提取。

1.6 资料分析及Meta整合

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反复阅读入选的文献资料,由掌握质性研究方法的研究者仔细阅读、多次比较、认真分析各个原始研究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弄懂各研究结果的内涵和意义并解释,将相似的研究结果使用手工整合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类,组成新类别,再将新的类别归纳概括为整合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最终纳入6篇文献,其中现象学研究5篇,1篇文献中的质性研究方法未明确提及。文献检索的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包括作者、研究地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感兴趣的现象及主要研究结果,研究地域覆盖北京、山东、上海、湖南、四川,5篇现象学研究,1篇质性研究方法未明确提及。见表1。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所纳入的6篇文献质量评价等级均为B级,质量中等。见表2。

2.3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Meta整合结果

研究者在反复仔细地阅读、比较并分析所纳入的6篇文献基础上,共提炼出19个研究结果,然后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了 7个新的类别,最后综合为3个整合结果,各个研究结果的分类无相互排斥的情况。纳入的研究结果(n=19)与类别(n=7)及整合结果(n=3)的关系图见图2。

2.3.1 整合结果1 院校在招生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方面不统一、不完善 (1)招生要求:①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不仅进入角色快,而且方向明确(“护理专业是非常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应用型学科,在临床工作几年,储备了丰富的临床知识,经历过临床护理工作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想法,进一步深入研究生学习会更快地适应护理研究者的角色,研究的课题会更符合临床实际需求,将来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其目标也相对明确些。”[7]),忠于护理职业(“以工作经验为招生条件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一个护士在参加工作几年之后,还有勇气和毅力,决心考研,充分显示出他对护理职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也会避免护理人才的流失。同时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也会相对比较明确,不会在研究生阶段为了确定研究方向而浪费大量宝贵时间。”[7])。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容易产生迷茫,导致人才流失(“没有参加过工作的学生选择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可能会不太适应,而且他们在将来选择就业方向时更容易产生迷茫。”[7])。②应届毕业生是主要的生源,热情高(“有的应届毕业生其实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报考临床型护理研究生的,不能把他们全部排除或者拒之门外,这样做也不太合乎情理。况且,应届毕业生实际上是目前护理专业考研的主要人群,一旦设定以工作经验为限制,我们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将会十分堪忧。”[7]),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应届毕业生没有参加过护理工作,反而是另外的优势,这些学生就如一张张白纸,容易塑造。而且他们学习能力较强,吸收新知识也更快。”[7]),倘若将其拒之门外,报考的积极性受挫,容易流失人才(“有些应届毕业生对专业发展有较高的想法,如果不能考研,不能走读研这条继续深造的路,让他们直接进入临开始工作,可能会打击其热情和积极性,有些甚至会离开护理行业,这将造成人才的流失,不利于长期发展的稳定型。”[7])。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可能受家庭所累,不能安心求学(“参加过工作、有经验的学生往往又有较重的家庭负担和较大的社会压力,影响其安心求学。”[7])。③以学生对临床的热爱程度(“应当以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热爱和对临床护理工作中问题的敏感度作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的主要要求,而不是临床经验。”[10])、报考意愿(“我喜欢临床护理,也能接受、肯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这个角色,和我的期望相同。”[9])、专业基础,个性化培养(“可以灵活设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合理分配,比如对参加过护理工作的学生可以缩减轮转基础科室,也可直接轮转专科科室,轮转时若确定了课题可马上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未参加过工作的应届生则要有一个临床适应和熟悉过程,不低于一年,还要在专科方向的科室实践两年。”[7])。

(2)培养目标:①培养目标为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ing Specialist,CNS),但定位尚不明确(“MNS设定的培养目标是成为临床护理专家,但是目前临床上针对专业型护理研究生所设置的特定的专门的岗位还没有。”[7])。②学生自身对专业方向认识不足,感到迷茫和困惑(“向其他专业有专业学位硕士的同学打听,说对临床实践比较重视,具体什么情况也不太清楚”[9]。“学院院长说专业学位的护理研究生比学术学位更好,在将来更具有发展优势,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学位还是感到挺困惑的。”[9])。③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基础薄弱,成为临床护理专家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目前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招收的最主要的生源,他们没有工作过,临床护理经验比较缺乏,就算经过研究生阶段两三年的培养,也很难达到成为某一护理专科领域的专家的要求和标准。”[7]。“必须经过硕士毕业后在临床上至少3年的磨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临床护理专家。”[7])。④按临床需求培养,专业方向灵活(“在护理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上,一定要灵活机动,一定要根据近些年临床亟需的岗位进行培养,科学合理的招生。”[7]。“只有划分清楚护理学专业方向,具体专业方向才能根据培养目标更好地定位,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岗位需要。”[8]),个性化培养(“按照临床需求实施个性化培养,这样的话,学生毕业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入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很快适应,学有所用,既可以避免人才的流失,也可以满足临床实际需求。”[7])。

(3)课程设置:①注重临床应用和专业知识(“专业学位则设置更多关于临床应用的课程。”[12],“比如确定了某一研究方向,那关于这个研究方向的相关专业课程就应该设置,包括最新的前沿性的护理进展及目前治疗规范等。”[8]),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学位着重专科领域,需要学习专科的核心课程。”[12],“应重点突出专业技术领域。”[10])。建议参加专科护士理论培训课程,丰富学校临床专业课程(“我们每年都举办的专科护士培训班课程很好,且理论课程基本都是邀请某一专科领域内的高级的专业人才授课,他们水平都很高,讲的很深入,知识也很新。可是,目前研究生还不能直接报名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班,其学员的报名条件是参加临床相关护理岗位工作3~5年,如果针对研究生能够放宽或取消这些报名条件,让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参加,那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相关实践课程不足的现状。”[7])。②寻求多渠道学习途径和方法,拓宽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的学术沙龙,医院举办的各类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科室组织的小讲课等,这些都是临床比较实用和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能够切实解决患者的困难和问题,并且相关专业知识肯定也是最新最前沿的,这种优势是其他印刷版的教材或图书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在这种小范围的讲课中研究生应当投入一定的时间。”[7]。“不同的院校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效应,研究生跨校选修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在拓宽研究生的思路上是非常有帮助的。”[7])。

(4)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专业学位论文注重临床问题的解决,选题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12]),尊重和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研究生对科研有很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应当尊从和重视学生的研究兴趣,科学引导,同时注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不必在论文的研究范围及形式上加以限制(“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表现优秀,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高,因此不必在论文的研究范围及形式上加以限制”[11])。

2.3.2 整合结果2 医院临床带教师资力量薄弱,临床实践考核标准不统一,形式不够多元、综合性不足 (1)师资力量:①临床带教师资力量薄弱(“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是新开设的,其临床带教老师的队伍还不够完善,有些临床带教老师在科研能力、英语、计算机和新理念等方面甚至不如学生,比较欠缺。”),需选拔有相应资质的带教老师(“设立选拔任用机制,将专科思路清、对护理科研敏感和富有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资深护士选拔出来作为研究生的临床指导老师,同时,把这些研究生临床带教老师设为特定的专门教学岗位,与本科生、专科生的带教工作区分开,也能让研究生带教老师感受到被尊重。”[7])。②组建导师团队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培养临床实践能力(“最好组建一个团队包括护士长、医生、专科护士等来带教我们。 ”[9],“可以设置双重带教,一种是目前的带教老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深入思考。另一种是已经参加工作的研究生,从理论、方法上指导我如何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开展科研。”[9]),这对于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来说,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带教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可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岗位。同时,教育教学能力也是目前临床对硕士学历护士所具备的核心能力的需求。此外,还要重视医生在带教中的重要作用(“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要積极参加专科医生的床边及教学查房、跟着医生会诊、出诊等,医生在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医护共同合作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专科护理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会促进护理科研范畴的延伸。”[7])。

(2)临床实践:①专科实践能力是MNS临床实践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个人而言,临床实践能力是 MNS 首要能力,研究生应具备临床护士最基本能力,如掌握护理程序并能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8]),专业学位研究生下科室前要制定合理的专科实践计划和目标,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专科实践能力(“例如在ICU有3个月实践时间,那这3个月就要制定学习计划,分成三阶段来进行,各个阶段培养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第1个月熟悉ICU护理工作基本流程,第2个月学习接收新病人,独立完成一次护理查房。第3个月选择一个具体的的方向如机械通气的使用,组织一次小讲课并完成一个科研选题的预开题工作。”[7])。②科研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与本科生、专科生的最根本的能力,也是临床护理发展所需的很重要的能力(“根据已有的专业型护理研究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现状来看,科室里的科研工作几乎都由研究生学历护士承担。所以,目前专科护理岗位尚未健全,临床最稀缺最需要科研能力强的人。”[7])。临床实践期间,科研并重,多与临床老师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科研进度,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提升科研写作能力(“每个月安排1~2 d时间让学生与导师当面进行交流和讨论,临床轮转实践阶段则可与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病区总带教进行交流,入科前要确定科研课题题目,安排研究生撰写课题计划,要求学生每个月汇报科研进度。”[7])。③培养教育教学能力,不仅培养对临床的新护士、实习护生的临床带教能力(“必须跟着临床总带教老师学习一段时间,试着担任部分本专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教学能力。”[7]),还有对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及专业咨询能力[8]。④具备管理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研究生要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意识,这样才更有信心和动力发展护理职业,留住高级临床护理人才。”[8],“作为研究生,应当具备从全局考虑的眼光,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来审视所轮转科室的整体情况,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提出对该科室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建议或看法,写成书面报告,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完善科室自身管理方法。”[7])。⑤临床实践应基于效果而非时间,考核标准应一致(“现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的限定太过死板,临床实践应当注重效果而不是实习时间,如果实践效果达标,时间适当缩短也是可以的,实践效果差,不能达到要求,实习再长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10],“可定期组织操作考核、理论考核、病案分析、护理查房等。”,“临床实践考核标准应当基本一致。”[10]),考核形式不局限于一种,可以多元化、综合考核[11]。

2.2.3整合结果3 政府及行业协会对MNS培养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院校联合培养方式不协调 职业发展:①采取院校联合培养,培养方式参考专科护士(“学校和医院的衔接、合作很差,双方安排出现冲突时,相互推卸。”[9],“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刚开始,学校联合医院共同培养十分必要。”,“虽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专科护士不同,但是专科护士的培养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可以参考专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经验。”[8])。②在政府政策、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使MNS 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及专科护士相衔接(“护理专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具体包括实习后的住房、餐饮等均是较大的支出,对家庭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10]),(“想要使MNS研究生培养真正嵌入到护理职业发展中,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及高级临床护理人才的流失,促进 MNS 教育与护士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是首要解决办法。”[8])。同时,明确职业发展岗位,做到学有所用,人尽其用(“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MNS毕业后可到各级医院、医学院校、康复中心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学……”[10],“医院针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有明确的定位和匹配的岗位,专硕研究生只有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工作岗位的激励可更大地增加其工作动力。”[11]),从而更好地实现临床护理专家培养与MNS培养双轨合一[8],进一步促进临床及护理学科的发展。

3 讨论

3.1 MNS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

本研究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质性研究的文献进行整合,诠释国内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参与人群对目前MNS培养模式的认识和看法,研究地域覆盖北京、山东、上海、湖南、四川,研究对象包括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护理学院领导、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研究生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12名,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MNS培养模式各个部分的认识及看法。整合结果显示,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院校在招生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方面不统一、不完善;医院临床带教师资力量薄弱,临床实践考核标准不统一,形式不够多元、综合性不足;政府及行业协会对MNS培养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院校联合培养方式不协调等问题。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培养主体在培养过程中经历了迷茫和困惑,但是,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有利于增加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动力,增强其职业认同感,积极投入临床护理工作。同时,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可提高MNS专科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护理科研水平,推动护理学科的深度发展。因而应进一步加强院校与医院合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强师资力量,发展完善的MNS培养模式。MNS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科研、临床实践、毕业及就业等压力,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立志临床,热爱临床,帮助学生化解对专业认识的困惑。同时培养模式应充分考虑、调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尽力解决专硕研究生的困难。但目前关于对专硕研究生培养体验的研究较少,今后可加大对专硕研究生培养体验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并增加专硕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正性体验和提高培养效果。

3.2 对MNS培养模式的建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的专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诸要素如招生、课程、师资、专业实践、论文等构成的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13]。我国于1996年开始设置专业学位类型,为特定的职业岗位的需求发展,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机结合的“双轨合一”培养模式[14]。方诗琳等[15]开始探索“四证合一”的优化模式,以期培养出临床与科研能力并重的医学专业研究生,满足新形势下医疗改革的需要。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十年的的发展,关于MNS培养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受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影響较大,未能体现专业学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突出特点[3]。目前院校在招生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方面不统一、不完善;医院临床带教师资力量薄弱,临床实践考核标准不统一,形式不够多元、综合性不足;政府及行业协会对MNS培养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院校联合培养方式不协调等问题。Hicks等[16]通过与护理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的项目主任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发现,护理专业研究生培训项目的核心课程学习与护士执业能力相一致。护理研究生教育不仅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且能使患者从中直接获益[17]。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临床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护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专科护士规模日益壮大。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临床护理专家,培养方向紧跟护理专科化发展的趋势,培养目标与专科护士培养基本一致,为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然而,MNS研究生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其临床基础薄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尚无法达到设定的培养目标。此外,目前我国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培训缺乏统一标准,主要以各省、直辖市为单位,由所在省市的卫生厅和护理学会指定机构培训专科护士,具体培训计划和内容的设计由各培训机构自主制定[19]。因此,不同省市专科护士资格能否得到相同认可成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临床护理实践及专科护士培训衔接不当,重复学习,浪费时间和教育资源,制约了护理专科化的快速发展[4]。因此,如何将MNS培养与专科护士有效整合,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MNS与专科护士并轨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Foster等[20]认为,国家教育机构及监管部门缺乏对高级实践护士的标准化认可,会影响临床护理专家(CNS)教育工作者以及CNS教育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MNS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应当以院校为基础,在招生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方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完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其次,以医院为主体,提高临床带教师资力量,组建导师团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并制定一致的考核标准,多元化、综合性考核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第三,在院校联合培养的基础上,应加大政府、行业协会对MNS培养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应政策,解决MNS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专科护士与MNS并轨培养,实现临床护理专家与MNS双轨合一,完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MNS培养模式。

3.3 本研究的方法学及局限性

质性研究通过描述人的经验或经历,帮助理解人类独特的变化着的整体的本质。Meta 整合可体现人文属性,深化概念内涵,有利于构建更坚实的学科知识[21]。本文从质性研究的角度研究我国护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利用Meta整合方法收集研究结果,依据其含义进一步整合、汇总,使研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概况性,为认识MNS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理解。本研究只检索了中文文献,纳入的6项研究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相对优厚的地区,不足以展示国内所有MNS培养模式的整体情况,而且本研究所纳入的6篇文献质量评价等级均为B级,在文化背景方面及价值观的角度未充分说明研究者自身的状况,在研究者对研究的影响方面阐述的也不够详细,质性研究类型单一,方法学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瑕疵,可能对整合结果产生影响。建议未来研究能进一步丰富质性研究类型,提高方法学质量,同时,应扩大我国MNS培养模式的研究范围,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统一的MNS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谭静,朱京慈.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34):3196-3199.

[2] 王慧慧,张培莉,曹利美.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生专业方向设置分析[J].护理研究,2018,(8):1310-1312.

[3] 劉东玲,张振香,杨培常,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4] 张婷,鞠梅,王垭,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护理学杂志,2015,30(16):12-15.

[5] 于若凡,郭建斌.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在中国的回顾与展望[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82-88.

[6] 胡雁. 循证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8-90.

[7] 王泽玮,吴欣娟,曹晶,等.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25):2334-2336.

[8] 郭静,卢国华,王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嵌入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20):2466-2468.

[9] 杨巾夏,张文燕,武冰玉.上海市3所高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模式认知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18):8-11.

[10] 韩柳,王晋芳,赵俊强,等. 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其就读学位培养模式看法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6,23(14):16-20.

[11] 王红红,张童,肖雪玲,等. 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23):56-58.

[12] 曹熙,郭红霞,李继平.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培养区别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7,24(16):13-17.

[13]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7.

[14] 吴佩丽,张素素,孙嘉.“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科研素质提升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5):804-807.

[15] 方诗琳,高唱,卢冠霖,等.“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5):34-37.

[16] Hicks KE,Rico J,Beauchesne M. Core curriculum and competencies:A multisite analysi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s for primary care nurse practitioners[J].J Prof Nurs,2018,34(6):454-462.

[17] Cotterill-Walker SM. Where is the evidence that master′s level nursing education makes a difference to patient care? A literature review[J].Nurse Educ Today,2012,32(1):57-64.

[18] 李春燕,吴文芳,梁涛. 专科护士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3):177-180.

[19] 吴欣娟,李佳倩,李真,等.加强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 助力专科护理跨越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7):872-874.

[20] Foster J,Flanders S. Challenges in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education and practice[J].Online J Issues Nurs,2014, 19(2):1.

[21] 成磊,冯升,陆春梅,等.早产儿出院后父母照顾体验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整合[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9):1090-1097.

(收稿日期:2020-12-10)

作者:朱金凤 罗月 马硕 江昱 姚惠萍

第二篇:高级实践护士核心能力导向下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老年护理专科课程设计

摘 要:人口老龄化促使社会对具有老年护理专科能力的高层次护理人才需求增加。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老年护理专科课程教育存在教材、培养标准尚未统一的问题。本院以高级实践护士的核心能力为指导,结合本地的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开设了具有八大主题的老年护理专科方向的课程——《高级老年护理学》,并通过老年专科知识进展学习,跨专业创新训练,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老年护理专科方向的高级护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级实践护士;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老年护理

全球都在步入老龄化,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将是老年人。我国长三角地区早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衰老导致自理能力下降,空巢老年家庭的出现,老年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和对照护服务的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人才就是生产力,只有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才能在老年护理实务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老年护理及其相关行业在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快速发展。因此,社会急需具备专业创新能力、领导力、专科护理能力的高级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应对当前仍在急剧增长的老年人口。

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aster of Nursing,MN)的设置方案以来,我国护士的硕士比例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数据显示护理硕士仅占0.2%。MN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的实用性人才[1],国外对此类专科型人才定义为高级护理实践者或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Hamric[2]提出的七大能力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APN核心能力:直接的临床实践能力、专家层次的指导和培训能力、提供咨询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领导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以及伦理决策的能力。本院以高级护理实践者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增加专业创新能力目标。并以此八大核心能力为导向,分析高级护理实践者培养的课程体系,结合本地的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开设了具有老年病专科护理特色的创新型老年护理课程。课程通过八大主题,开展老年专科知识进展学习,跨专业创新训练两大步骤,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战,培养学生在老年护理专科方向的高级护理实践能力。

一、《高级老年护理学》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我国的MN培养只有《高级护理实践导论》《护理理论》《循证护理》《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是通用的基础类教材。MN的临床专科护理教材目前只有《心理护理理论和实践》《护理管理理论和实践》《社区护理理论和实践》。其他专科性强的护理方向没有统一的MN教材,学校会通常采用开放式的讨论汇报的方式法开展教学,教师通常选择本专科中热点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本院收集老年护理学英文版教材,100个原版老年护理个案,《老年医学新概念》《老年病学》等和老年护理有关的研究生层次的教材和参考书籍。组织临床老年护理专家、老年医学专家、卫生主管部门、医疗保险单位、民政部门的人员开展讨论,罗列老年病护理、老年照护服务中常见的问题、难题、新理念。通过聚类分析,按照护理程序的思路依次抽提出以下八大主题:老年人的评估(老年综合评估)、老年常见健康问题(老年综合症、衰弱、痴呆、谵妄、跌倒、尿失禁)、老年慢性病管理、长期照护与养老服务、老年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教育、应用护理理论开展APN老年护理实践、老年护理专科技术及服务的创新。确定上述主题后,根据制定的八大核心能力目标,对每个主题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梳理。每个主题的教育内容包含4个模块:概念的界定和发展历史、概念的应用领域、概念应用的国内外进展、概念的反思。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采用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学习状况的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根据制定的八大核心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领导力的提升。每个主题内容都有教师的精讲、学生讨论汇报。讲授内容为概念的界定,授课老师分享概念对自身专科护理实践、临床科研的启示。每次授课前布置学生讨论汇报的内容,要求学生以不同形式开展学习。如案例学习、文献剖析、综述、国内外进展等。在制定APN课程计划时,教育者们提出应该考虑当地的情况。我校是教育部211工程大学,校内专业门类较齐全,设计学专业位列全国同行的前茅,并且开设有健康设计专业。我院自2018年起在短学期开展护理本科生的跨专业创新训练,和设计、机械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实施。鉴于上述教学实践的基础,以老年护理专业创新设计为主题,在MN的《高级老年护理学》课程中以“老年护理专科技术及服务的创新”为主题开展跨专业创新训练,和设计、机械专业教师组建跨专业教师团队。在老年护理技术和服务创新主题教育中采用项目学习和跨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议题设计老年护理干预资源,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有设计、机械等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参与。

(三)评价

对学生的讨论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评价。点评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为宗旨。在评价前将评价指标发放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引和思路。课堂讨论汇报的评价指标如下:学习结果形成体现了团队协作;学习内容的专业学术价值;学习内容体现知识的丰富度、深度;学习过程体现评判性思维;学习过程中有创新思维体现;和自身研究方向的结合;成果展现方式和方法、表达;学习资源利用和信息处理;在高级护理实践工作中的应用。项目学习的评价指标在上述指标上增加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三项指标。

二、讨论

(一)我国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匱乏,MN老年护理课程教育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层次偏低,老年护理专业化的教育以中专、大专为主体,而我国各地的老年病专科护士培养的标准尚未统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中老年护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还没有统一的教材。这给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老年护理专科课程教育带来困惑。

(二)APN教育的五个要素为我国MN的老年护理专科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目前欧美国家对APN的培养有明确的核心能力目标,Hamric在高级专科护士的角色基础上提出了APN的七个核心能力。APN的教育应该满足五个要素:硕士研究生教育、跨专业教育模式、具有教学和临床经验的师资队伍、整合理论和实践、丰富的临床实践资源。《高级老年护理学》课程设计中应用了跨专业教育的模式。在某个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相互学习的过程就可以称为跨专业教育。在健康相关专业人员中实施跨专业教育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自身的角色及职责,提高其跨学科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也能得到提高[3]。在实施过程中,跨专业师资和学校的保障政策是保障该模式教学持续开展的条件。不同知识背景师资间的科研合作基础将更利于该模式的运行。

(三)明确学习任务,逐步增加学习难度有效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目前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该学习方式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学生要明确知道做什么。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范例、学生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保障学生达到要求的学习深度和丰度,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在医学生中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喜爱项目化小组合作学习,认为此方式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主动学习、团队精神培养等方面均有积极效果。

三、结语

人口老龄化为MN老年护理专科方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同时也对MN老年护理专科方向的学生提出了多种核心能力的要求。《高级老年护理学》课程只是MN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培养拔尖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不是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但是,精练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跨学科教育的特色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年护理APN。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B].[2014-9-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823/201007/92739.html.

[2]黄金月,夏海鸥,等.高级护理实践导论[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Lawrence JC,Knol LL,Rebecca O,et al.Integration of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Core Competencies Into Health Care Education:IPE Meets Culinary Medicine[J].J Nutr Educ Behav,2019,51(4):510-512.

[4]邱超,侯敏.医学本科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8):32-34.

基金项目:2018年江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课题:拔尖创新型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201811)

作者簡介:蒋玉宇(1971—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院长助理,护理学系主任,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作者:蒋玉宇 王姗姗 肖东娟 赵杰 华皎

第三篇: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目的 了解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护理评估、基本操作、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护患沟通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 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护患沟通得分最高,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得分最低。结论 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应充分调动导师和带教教师的积极性,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能力考核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是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使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由过去的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学术型人才向直接服务于临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转变。但由于时间过短,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考核评估体系和量分标准,各院校只能各自为政,边实践边探索[1]。因此,构建符合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客观、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作为浙江省第一个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对此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现报告如下。

1 考核对象

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2012级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名,年龄22~32岁,其中4名在入学前有两年或以上医院工作经历,其余9名为应届生。临床实习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

本次临床能力考核为中期考核,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临床一年,完成了8个月的基本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和4个月的医疗实践,即将开始专科护理实践能力训练。

2 考核的组织实施

2.1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为保证考核质量,我校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校内及附属医院专家组成的“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案,组织、设计、实施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

2.2 细化培养方案

在《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实施细则,规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医院实习的2年时间内,轮转不同科室,分别进行基本护理实践能力、医疗实践、专科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并要求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并于第四学期初组织临床能力中期考核。

3 考核方法

3.1 考核内容与工具

参照复旦大学[2]和南方医科大学[3]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4]和第三军医大学[5]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框架和指标,我校中期考核主要通过整体护理查房综合考察学生的护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护理基本技能40分,临床思维能力60分。具体内容和分数构成见表1所示。

3.2 考核方法和程序

考前3天考核委员会成员集中培训,就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等达成共识。考核当天,专家赴实习医院现场考核,每场考核有5名专家参与评分,设考核组长1名。病例由专家在学生实习医院临时抽取,临考前10 min考核组长告知学生本次考核的病例、考核目的和方法;学生利用10 min时间做好相关准备,并与患者沟通取得合作;考核以整体护理查房作为基本框架,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简要病史进一步收集资料、护理评估、病例分析、制定护理措施、开展健康宣教,完成一项由考核组长指定的适合该患者的护理操作;最后回答相关问题。每位学生考核时间为2 h。

4 考核结果

本次中期考核,13名学生平均成绩为82.60±6.34,各项目得分如下:护理评估11.87±1.28;基本操作22.13±1.32;病史采集8.09±1.01;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31.06±2.83;护患沟通9.45±0.81。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护患沟通、基本操作、病史采集、护理评估、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且除基本操作外,其余3项标准化平均分与护患沟通平均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5.1 临床能力考核评价反映的问题

中期考核各项目得分存在较大差异,护患沟通得分最高,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得分最低。所有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沟通解释到位,处处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可能与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形势下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的氛围有关。而病例分析与护理措施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该项目得分在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入学前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应届生,表明临床综合思维能力需要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逐步积累和提高。

5.2 对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思考

5.2.1 改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

根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热爱护理专业,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能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6]。这就意味着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临床专科护理工作。现行招生制度规定: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同等学力,并已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者,而对于是否具有临床工作经历没有规定。恰恰目前护理硕士專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除了本科阶段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外,对专科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书本概念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7],甚至某些学校为了追求考研上线率让学生放弃实习为考研做准备。这些学生入学后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同时因为缺乏临床经验使他们在专业学位的学习中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较为困难。对于在入学前就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而言,已积累的临床经验在专业学位的学习中不断得到升华,同时用专科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必将事半功倍,这在我们的中期考核中也得以证实。另一方面,随着护理本科教育的普及,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在职护士越来越多。因此,建议招生制度规定报考护理专业学位者应具有两年或以上工作经历。

5.2.2 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标准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国家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只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具体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各个培养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参差不齐。为确保培养质量,国家应制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尤其是应尽快建立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核心的临床能力标准,以便对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培养院校起到定向和指导作用。

5.2.3 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考核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风向标;完善的考核机制可以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如何培养临床能力的指引,调动培养对象努力达标的主动性[2]。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框架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如科室轮转业绩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等,每次考核都必须有特定的指标和要求,任务难度也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培养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生在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夏欧东,何沐蓉,陈爱华,等.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考核体系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44-47.

[2] 刘哲军,胡雁,苏颖,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2,9(8):254-356.

[3] 陈媛,李亚洁,高云,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54-57.

[4] 刘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216-218.

[5] 秦永杰,赵坤,王云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3):1644-166.

[6] 孙宏玉,王文焕.增设護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99-102.

[7] 尤黎明,万丽红,颜君,等.专科护士培养状况及其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启示 [J].中华护理教育,2012,9(5):211-214.

作者:姚金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护理学位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护理论文范文05-08

护理法论文范文05-08

护理体会论文范文05-09

护理科论文范文05-09

护理风险论文范文05-09

护理技巧论文范文05-09

护理服务论文范文05-09

护理分析论文范文05-09

护理细节论文范文05-09

护理业务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医疗装备论文范文下一篇:孔子教育论文范文